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古罗马文学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罗马文学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摹仿说;《理想国》;《诗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68-02

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文学批评的四大要素,即作品、宇宙、作家和读者。①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艺术品的本质和价值,其学术贡献至今难以有人超越。在西方文论史上,人们在面对纷繁反复的文艺现象时,最早想到的是文学和世界的关系,即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对这一关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摹仿说”这一重要文艺理论。“摹仿说”在古希腊早期的哲人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后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贺拉斯和郎加纳斯的共同努力,逐步成为古代西方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看法的权威观点。因此,从学理上对“摹仿说”的历史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就很有必要。

在前苏格拉底时代,有许多哲人都提出了有关文艺摹仿世界的看法。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摹仿有一个朴素的理论:万物都是对数的摹仿。针对早期毕达哥拉斯的摹仿理念,亚里士多德曾评价说:“多数的事物是由于它们同名的理念而存在。只有‘分有’这个词是新的;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事物是有‘摹仿’数而存在……只是改变名称而已。但对于形式的分有或摹仿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没有说明。”②摹仿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由于他们十分看重算术、几何、天文学的理性东西,同时对神进行了怀疑,所以他们最早提出关于摹仿的思想雏形,但他们认为摹仿所应遵循的形式是和谐,这一点是有巨大进步意义的。需要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摹仿理念是朴素、机械的,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等。”③德谟克利特的大部分著作已经失传,他的摹仿说好像是说艺术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由于重复了具体的生产活动而逐渐学会了的,即摹仿是人们经验性的。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和论证摹仿说的大哲学家,他的摹仿说是在其“理念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在论述其摹仿说之前,有必要先对他“理念说”进行说明。《理想国》的第五卷记录了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该对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洞穴”比喻。据说,一群长期被困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以为在洞穴里看到的影子是真实的,认为影子就是事实本身。若这些囚徒们要走出洞穴,走到明亮的地方去,他们将会发现是太阳光造成了如此的结果。可囚徒们若要想外面的世界,必须忍受强烈的阳光(真理之光)的刺激,因为他们的眼睛长时间接触不到阳光,一旦接触阳光将难以忍受强烈阳光的照耀。通过“洞穴”比喻,柏拉图表明了他对真理、对求知的看法。

柏拉图的知识论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们凭借感官看到的东西只是事物的表象,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表象世界”是凭感官经验而获得的,而“共象世界”是指抽象的公式、原理、定义、规则的具体物质世界。“洞穴”的比喻即在说明,人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感官而接触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然而存在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因此柏拉图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范畴。其一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它是神创造的,是真正实际存在的;其二是反映理念世界的,自然的或伪的感觉世界;其三是对第二个范畴的反映,例如画家、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制造出了的艺术品。在柏拉图看来,模仿者就好像是人们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转,这样镜子就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万事万物。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则是“影子的影子”。《理想国》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认为,”他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称作他人制作品的模仿者。”

“好”,我说,“这么说你把自本质以降处于第三位的人称为摹仿者了。”

“当然,”他说。“悲剧诗人也是模仿者,那他不是与其他摹仿者一样,与主宰者和真理相隔三层了吗?”④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不真实的,因而他贬低文艺。(但柏拉图对诗人是另当别论,他认为诗人创作是灵感附体,与摹仿无关。)“既然要摹仿,就必须有摹仿和被摹仿的存在。实际上,柏拉图提出的是“原本―摹本”二元关系的问题。从高高居上的永恒不动的理念界,到流动不居的感性界,具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⑤。《理想国》是西方第一部集大成的哲学、政治学著作,且对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柏拉图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否认艺术的客观存在,认为艺术是不真实的。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面对种种无法解释的文艺现象,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就行解释,因而将相当机械地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至于摹仿的是像还是不像,摹仿和被摹仿者究竟是属于什么关系,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思考。

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也是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他的《诗学》是西方重要的美学著作。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明确其研究对象是诗,同时还涉及了悲剧,他指出了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分析了诗的成分,并指出其成分的异同。针对当时创作十分发达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这对后世的悲剧理论影响巨大。《诗学》针对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就十分有益的探索。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自己相对比较理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同样认为艺术是摹仿,但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而是现实世界,因此艺术是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主要是行动中的人,且人们的摹仿是一种天性。诚如《诗学》第四章所说: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初就要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凑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他以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做)出了诗歌。⑥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是和柏拉图不同的,因此,两个“摹仿说”的具体含义也是不同的“《诗学》以及柏拉图对话的摹仿都表示,一件艺术品是按照事物本质中的生存模式制成的,但由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抛弃了理式原则之彼岸世界,所以在上述事实中就不再有任何令人反感的东西了。”⑦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同的一个地方,即关于诗歌的起源,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全是因为神灵附体,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起源的第一个原因是摹仿的本能,第二个原因是音调感和节奏感,即诗歌有自己的起源,并非是神灵附体,由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唯理主义倾向是多么明显。

在《诗学》的开头,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地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⑧

关于古希腊的“摹仿说”有一点必须明白,古希腊的“艺术”一词是一个包含技艺创作的宽泛概念,其中可以区分出“实用的艺术”和“摹仿的艺术”的差异,而《诗学》谈的是“摹仿的艺术”。在“摹仿的艺术”里存在着以史诗、悲剧为代表的语言艺术和以双管萧乐和竖琴管为代表的音乐艺术。因为媒介不同,史诗用语言摹仿,竖琴乐用音乐摹仿;因摹仿对象不同,喜剧摹仿比我们坏的人,悲剧摹仿比我们好的人;因摹仿的方式不同,史诗用叙述方式进行摹仿,悲剧和喜剧用温柔的动作进行摹仿。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相比柏拉图更加科学,距离我们今天的理解方式更近。需要强调的是,《诗学》别强调行动中的人,其相当于艺术的创造过程。“《诗学》的主旨在于:史诗、悲剧和喜剧的‘创作活动’即是摹仿的过程,而非柏拉图意义上的‘原本与摹本’的关系,前者是动态的过程论,后者是静止的结果论。”⑨

古罗马文学文论基本上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总体成就不如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很长时间里,“摹仿说”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论概念。古罗马大诗人贺拉斯大体上接受了“摹仿说”,他著有《诗艺》,其别强调以古希腊为师,在文学的选材上,他认为“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处理普遍题材是件难事;你别出心裁写些人所不知,人所不曾用的题材,不如把特洛亚的诗篇改为戏剧。”⑩

“摹仿说”是古希腊罗马给世人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肯定了文艺和现实的关系,启发人们通过文艺去认识社会、改造世界,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摹仿说”经历了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后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才趋于成熟,到了古罗马又得到了传承。在“摹仿说”发展的任何阶段,其无不与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摹仿说”作为艾布拉姆斯所列举的四种文学批评类型之一,是西方文论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批评方法,其雄霸天下近两千年。“摹仿说”对十八世纪古典主义、十九世纪浪漫现实主义乃至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及创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说二十世纪的相关的文学批评导向了作品、作者和读者的一端,但是回到古希腊罗马文论,从源头上弄清20世纪文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及依据,还是有相当大的意义的,同样梳理一下“摹仿说”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线索,对于我们今天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无疑是有巨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⑦[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实践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吕新雨著.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5年,第94页.

③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3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98页.

⑤⑨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4年,第168、170页.

第2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希腊罗马神话;英语词汇;短语

一、引言

著名的美国理论翻译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认为:语言与文化不可能脱离其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由于文化通常比语言的变化速度快,因而一个词语意义的确定要取决于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两个方面。[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了解相应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长久以来,学生学习英文单词,也多只是死记硬背,对单词的意思掌握不透彻,成效甚微。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罗马神话不仅为文人、艺术家提供丰富的灵感,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今天许多动植物、天体等仍采用希腊罗马神话中英雄的名字。许多英语单词、短语等也都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如,“lunar”来源于Luna(月光女神),相关短语有: lunar calendar(阴历),lunar eclipse(月食)和lunar module (月窗)。因此,了解希腊罗马神话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习得英文单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希腊罗马神话中衍生出来的短语

希腊神话并非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分散于荷马史诗、赫希俄德的作品以及奴隶制时期的古典文学、哲学等著作中。通常所见的希腊神话故事都是后人根据古籍整理编写的。希腊神话的意义难以估量,自公元前八世纪起,它就成为希腊罗马艺术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成为整个欧洲文学艺术的不竭源泉。[2]

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为英语留下了许多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典故。以下为摘取自希腊罗马神话中衍生出来的短语及分析:

1.Damon and Pythias

Damon和Pythias是好朋友。Pythias出事被判了死刑,为了使他能够回家探视亲人,Damon留在牢中作人质,如果Pythias不按时返回,就处死Damon。当期限满,临处刑之际,Pythias及时赶回。国王深受感动,将二人全部释放,因此,Damon and Pythias意思就是“生死之交”。

2.Penelop’s web

史诗奥德赛(Odyssey)的一则成语:泊涅罗珀(Penelop)是奥底修斯(Odysseus)的妻子,以忠贞著称。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Odysseus在返家的途中又耽搁了十年。在这漫长的二十年中,许多王公贵族向Penelop求婚,她都托词说必须等织完布后才能予以考虑,一到晚上,她又将白天织好的布再拆开。因此Penelop’s web就成了一项永远也完不成的工作。

3.The strength of Antaeus(安泰俄斯的力量,精神饱满)

安泰俄斯是利比亚的巨人,海神波司塞冬和大地女神该亚的儿子。凡经过利比亚的人都要与他较量,他总有使不完的力量。

4.A freedom of Pan(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Pan是一位山林之神。他是风神与树林中一位仙女所生的儿子。他生有异相,上身像人,下身像羊,头上有角,善吹风笛。他经常在山林中到处游行,生活无忧无虑,自在逍遥。

5.Cupid’s Bow(丘比特之弓)

爱神(Cupid)是身长双翅、手持弓箭的美男子。据说被其弓箭射中者会坠入爱河。

6.Sisyphean Task(西西弗斯之苦工)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暴君。死后堕入地狱,被罚推巨石上山,但巨石在接近山顶时又滚下,于是他重新再推,如此循环。此习语表示永无休止而又徒劳的苦工。

三、希腊罗马神话衍生出来的词汇

1.Adonis(阿多尼斯)

Adonis(阿多尼斯)是Aphrodite爱慕的美男子,但不幸在打猎时被野猪咬死,后被冥府王后波塞芬(Persephone)救活,于是他就半年同Persephone在地下生活,半年同Aphrodite生活。作为普通名词,Adonis是“美男子”的意思,这个单词的出名还是因为莎士比亚的长诗“Venus and Adonis”(Venus是Aphrodite的罗马神话名称)。

2.Arachnid

意思是所有“蜘蛛类节肢动物的总称”,来自于Arachne(阿拉喀涅)。Arachne是针织和刺绣技艺高超的少女,曾同Athene举行过刺绣比赛,因不堪忍受Athene的污染而自尽。Athene后来很后悔,又对她刺绣的手艺很敬佩,于是就将她变成为蜘蛛,永远地织网。

3.cereal

cereal,“谷物”,源于罗马神话中的Ceres(色列斯),她是掌管谷物和大地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Demeter(狄米特)。

4.daphne

Daphne,“月桂树”,Daphne(达芙妮)是太阳神(Apollo)所爱恋的美女,喜欢恶作剧的爱神丘比特(Cupid)用金箭射中了Apollo,用铅箭射中了Daphne,金箭点燃爱情,铅箭熄灭爱情。这样,Apollo追求,Daphne逃避,最后Daphne无处可逃,化作了月桂树。Apollo悲痛万分,发誓要永远怀念她,让人们纪念她。Apollo司音乐、诗歌等,因此古罗马人便用月桂树枝条编成冠冕,奖励音乐、美术、体育竞赛和作战的胜利者,“桂冠”就成了优胜的标志和荣誉的象征。

5.Echo(埃科)

Echo(埃科),一个饶舌仙女。她爱上了猎人诺克索斯,但诺克索斯却不喜欢她。她内心忧郁,便独自到深山中漫游。她的身体日渐瘦损而消失,只剩下美丽的声音在山中回荡。后来“回声”一词即起源于她的不幸故事。

6.gorgon(丑陋恐怖的女人)

源于蛇发女怪Gorgon(高尔根),其貌丑而凶,人见其面皆化为石。

四、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习得策略的影响

Lewis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外语四项基本技能没有哪一项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3]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习得的根本。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萨丕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4]从Sapir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一般指语言交际中干扰信息传递、引起理解偏差的文化差异,或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5]学习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与某种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对我们习得相应语种影响深远。缺乏对应的文化的了解,学生学习起来也会索然无味,记忆不深。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使人联想到美丽的神话,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6]因此,学习希腊罗马文化对我们习得并丰富英文词汇意义重大,也会让我们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对于词汇学习的高效性和趣味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J].文学教育,1998.

[2][俄]库恩.希腊神话[M].朱志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LewisB. The Lexical Approach [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4]刘安洪.试论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翻译谈起[J].渝西学院学报,2005: 102-105.

[5]高黎明.浅谈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大众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216.

第3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室内陈设艺术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体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质量,个性化生活空间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儒家、道家、佛学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建筑、材料、装饰手法、园林造景、民俗文化、书画诗歌艺术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些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设计作品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又给人们更多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家具作为陈设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使用功能的需求,实现其对室内空间的组织规划作用,更进一步体现了室内设计风格。明清家具作为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奇葩,自身的精神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功能。优美的曲线、朴素自然的色彩纹理、精湛的技术工艺、流畅的美感,凸显出很高的艺术品位,给室内空间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和端庄的风范。这些传统符号是最能直观体现传统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是前人生产劳动建造居所经验与智慧的层积,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新时期,将这些传统符号直接运用于室内陈设艺术之中,或是运用抽象简化、符号拼贴、移植嫁接、多元重构等方法,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融入对传统元素符号的深入理解,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理念,对提炼出来的形式要素进行改良设计,使其富有新的时代特色。这些都是有效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室内环境的手法。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要想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也就是在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再运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大,具体主要体现在意象思维方面。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富有灵感,带有跳跃性。陈设艺术中,各种陈设品可以通过某种传统符号或是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打造室内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文化氛围,例如,中国的山水画、雕塑、青花瓷等陈设品的运用。其次,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室内陈设艺术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根据具体情况,在和谐、稳定、安详与不乏性格、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符合真善美的审美观,整体协调处理陈设的质感、舒适、美观、生态等自然特性,与时尚性、社会功用、人文风格等社会属性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对物的功能需求,人对环境、空间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来实现设计目标。因此,室内陈设艺术想要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交错纵横的环境下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能够创造出极富时代气息的新样式,就必须实现传统文化在自身的蜕变中寻求发展,使传统装饰艺术的精神内涵和现代的材料及高科技媒介相结合可以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室内陈设艺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也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东亚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为主流和代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主流,他们共同存在于世界文化体系当中。在室内陈设艺术领域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分别创造出了设计风格特征鲜明的文化样式。东方陈设艺术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一些山水画、瓷器能够得以体现。西方室内陈设艺术注重人的主观意识,与周边环境结合的较少,受基督教影响较大,陈设品更多的是人为塑造的痕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交流学习,东西方文化也逐步相互渗透,西方室内陈设艺术引入东方理念,开始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回归自然。东方陈设艺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像西方一样开始注重人文情怀,用更加开放的思想调节室内空间氛围。例如,海派家具就是东西合璧的典范,家具款式上吸取了西方的试衣镜、五斗柜等,样式上脚型有中式和西式,床由中国传统的单边上改为西方的双边上等。通过不断开放的网络平台,室内陈设艺术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间交流,现代国际式的室内设计,装饰效果则更多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造型、风格、线条、色彩各方面综合考虑,在布置手法上注重陈设物品之间的协调,创造出更加惬意的室内环境氛围。因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界限已经渐渐模糊,混合派成为室内陈设艺术中一种流行的样式。新时期是信息化的时代,统一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标志。多元化的设计时代必须遵守“和谐”的艺术形式,这也成为判定艺术与设计质量是否平衡的标准。对于室内陈设艺术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室内陈设艺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形成多种的风格流派、多样的表现手法。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营造不单单追求时髦与简约,更多的是想摆脱传统思想的芥蒂,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重获新生自由。设计手法不拘一格,只要觉得合适、得体的陈设艺术,深入推敲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方面的总体构图效果和氛围,都可以拿来结合使用或作为点缀之用。但外来文化总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两者之间的交流以并存和融合为主。因此,在吸取外来文化时,应该要参考有价值的文化特质,充分发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把握自我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逻辑,在自己的文化积累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在多元文化并存中树立中华民族陈设理念的主导地位。中国的陈设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磨练,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尽管现代文化发展是多元的,但仍需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使陈设艺术向多元化发展。

室内陈设艺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