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小学生科技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技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科技教育

第1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辩证关系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评价等所采取各种操作程序的总称。信息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领域,以及设计、开发、安装、实施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等行业,其本质是一项技术手段。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等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能力。

通过两者概念的对比,显而易见的是信息技术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各种信息处理的技术;而信息素养提升侧重于具备分析、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正是要利用这项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提升的辩证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提升就“无从谈起,无的放矢”。同样,没有“毛”覆盖的“皮”也是单调和丑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假如脱离信息素养提升这一前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为什么要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自从电脑课升级为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认知层面的教学,更应该是能力层面的拓展。

(一)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直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会读、会写、会操作”等技能外,还重点要求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一味地追求考试的成绩,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通过各种实践和评价活动,传递“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样一个信息,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的信息也随着网络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为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代表了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也正如我们课本所说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这个时代,要自觉地取其利弃其弊,使其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我们就不得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合适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课程这一平台,有效规范自我行为,适应并促进健全的信息社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公民。

三、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来实现。单纯讨论信息素养问题是不现实、不可行的。同样,不能深刻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死抱着某种软件的功能操作不放,也是毫无意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明白处理某种信息,可以有更好的工具、更简单的方法、更有效的手段。

(一)运用素质教育手段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与应付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相比,非常注重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技能的培养开发。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让学生能发挥出个人的巨大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画面。同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信息知识的积累,或只是通过课堂的讲授,还需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途径进行教育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的提升也不是靠某一节课或者某一章教材就能实现,而是一种无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学校的学风校风、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课的方式方法,都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息息相关,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始终。

(二)基础科目融会贯通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实行以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的不断深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再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是对小学所有课程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 。依据课程整合的思想,在不过多占用学生业余时间的前提下,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既解决了信息技术课时少,影响学生学习连贯性的问题,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效率。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担子重,责任大,当然在前行的路途上也必定会有一些风气和力量左右着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做法。但是我们要本着“教学几年,想学生几十年,想国家民族几百年”的眼界与胸怀,本着“任意起点,无限长度”的追求,相信只要我们“常存希望、勇于探索”,“不放弃、不抛弃”,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路上就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直至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一、中小学生存教育的价值

1.直指教育本质,关注生命成长。关于教育,有太多繁杂的定义,究其本质,有一点无可置疑,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人具有双重生命:生物的、物质的生命和社会的、精神的生命。要想实现高层次的精神生命发展,就必须摒弃教育工具理性的羁绊,将关注的主题由外界自然物质转向人自身,聚焦于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世界和人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生存教育即基于对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而产生。

2.聚焦个体生存本质的非连续性。教育史上,无论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观”,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观”,均将教育置于人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前提下,认为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教育者完全可以按照目标和规律,设计教学,预测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连贯的教育。博尔诺夫将这种教育称为连续性教育,他指出,这种看法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它把教育失误单纯归因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事实上,由于个体存在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变,人并不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的、突变的。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过程,同样要考虑人生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些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等有时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甚至可能改变个体生活的方向。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给个体带来双重影响,既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也可能给人带来成长的机会和新的起点。生存教育即聚焦于个体生存中广泛存在的非连续性事件,将之作为个体发展的契机,以减少负面影响,强化积极作用。

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范围过窄。课程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校的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态度等无形资源。一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适切。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能够进入教育活动――课程之中,对培养个体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物质或精神要素。

当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范围过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生存教育课程资源限定于城市生活,忽视地域差异。目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出典型的城市主导话语体系,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与生活场景仅仅是城市生活的翻版,话题多集中于火灾、电器使用、城市交通、交际礼仪,甚至局限于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问题。这显然有违生存教育为所有人的未来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能力训练的本意,也窄化了其深层次意义,将人与自然的相处、地域特色与实际等内容排除于体系之外,如果简单照搬并推进到所有地区,不仅会造成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而且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厌恶与排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在时间向度上,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多固定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忽视是课程开发中的一大弊病,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教育资源开发处于盲点。事实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存智慧,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主张、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人格熏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2.开发深度不够。在中小学校,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文本,因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多集中于相关知识点的介绍,缺乏深入体验式课程资源开发。即使有的学校安排了活动课程,也多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忌畏首畏尾,局限于影像观摩,这必然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生存教育课程要求通过情景体验和实际演练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对生命意识的感受与坚守,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难以收效。在国外,资源开发较好的生存教育课程是从浅层安全知识、野外生存常识直到族群生存史,结合完备的户外训练,进而延伸至对整个人类共同生存理想的追求。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撇开学生的实际,简单地将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训练移入学校课程中去,而应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筛选必要的部分,以灵活的方式引入课堂。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应具备以下内容:一是以保存生命为中心的“应急避险”教育资源,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形成关爱生命的体悟;二是以发展自我为核心的“完善自我”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整合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3.开发主体单一。由于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因而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偏弱。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就主体而言,大部分仍属于科研人员或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开发机制能将科研机构、学校、学生等各个开发环节有效统合起来。同时,也缺乏一种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社会力量被排除在外是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共有的弊端,这一弊端对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生存教育理念渗透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强力支持,共同完成开发工作。

三、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1.拓宽资源开发视野,构建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合理体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培养正常人当作一种成就”,学校不是社会孤岛,生存教育要为所有教育对象提供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现代及未来社会中主流文化所要求与认可的有关思维品质及能力。这不仅包括自我保护常识的普及,还要将课程资源开发的眼光放宽,涉及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譬如,美国的初级生存教育必修课就包括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进而细分为“身体技巧和技能、国旗、保证身体健康、了解你的家和你的社区、认识工具、学习收集、你生活的世界、做饭和吃饭、在家里和在街上的安全、家庭游戏、信仰和责任、做出决策”等12类,涉及基本生活能力,并延伸至与人相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等方面。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生存教育课程也必须照顾这个实际。具体到资源开发上,各地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如山区学校可侧重地震、滑坡等方面的避灾训练,平原学校可侧重干旱或洪涝方面的避灾训练,沿海地带学校要注重的则是台风灾害的避灾训练。

2.重视隐性课程资源,探寻多种开发途径。个体经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部分经验是教育者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经验是间接获得的,如师生交往、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都是学生有意无意地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最有效、最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个体真实生活的每一天。

因而,在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多种开发途径,形成课程。这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直接的学科教学,二是隐性教育资源。例如,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作为其仿效对象,自身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丰富的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教学组织方式的转换、文本内容的演绎都可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单位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组织多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

首先,考虑主体的需求,生存教育是一门基于个体实在需要的课程,其课程实施对象是中小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一般模式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既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又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水平、知识状况、思想意识、身心发育、情感状态等都是课程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这就需要将其生存发展现有状况、发展所需、兴趣所在摆在首位,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大范围调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掘学生的真正需要。

第3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托管古已有之,其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托管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将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 托管与托管教育的产生

自从有了人,成人对儿童的监护就产生了。及至近现代,伴随着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种监护成为家长的法定义务。如果监护中的教育缺失,就将导致教育脱管。长期脱管的孩子,在学业、品行及身心等诸多方面可能偏离正常轨道,个别孩子甚至会危及社会安全。而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部分家长难以落实课后的监护使命。为此,那些不能有效监护又不愿让孩子脱管的家长,通常会根据自身价值判断及孩子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教育托管,于是托管教育就产生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学校教育的变革,社会竞争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们的追逐目标,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却因忙于工作而无法辅导监管孩子,教育脱管成为其心病,产生了大量具有支付能力的教育托管需求。相应地,上述需求刺激着教育托管供给的产生。

2.托管教育的两种不同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托管,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受托人接受委托,对儿童进行管理的活动,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实际上有两种性质的托管或托管教育(但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这种区别):一是以学校组织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委托管理;一种是以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未成年学生被托管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本文所论的托管教育是指后者,即以中小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这种教育托管,一般是指家长自愿把未成年子女委托他方进行教育管理。这里的托管,从委托方来说,是教育监护权的托管教育托管从受托方来说,是接管或受管教育监护权托管教育。无论是教育托管或托管教育都是由双方共同组成的同一活动。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统称之为托管教育。

3.托管教育的分类与特点

(1)家长

家庭有时基于各种考虑会找人监护孩子。现在的家长,不仅有孩子的祖辈、亲友,有时还请教师兼任。而的对象,不仅有农村的留守儿童,一些城市的年轻父母也为孩子寻找家长。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家长监护的效果好坏差距很大。

(2)有偿家教

狭义的有偿家教特指家长将正在就读中小学的孩子委托给班级任课教师,由其负责孩子的课外学习、日常生活和行为管教,并向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因其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偿家教难以禁绝,关键是有所区别、适当规范。

(3)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的教学生活一般都有较严密的安排。学生除周末或假期外,被要求吃住在校,无事无假不得离校。寄宿学校在应对独生子女、解决家长有效照顾孩子方面有明显优势。困难是其对教育资源要求高,一些地方不易满足条件。

(4)实践基地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国家政策支持的课外教育机构。其最大的作用是开拓学生视野,弥补常规课堂缺失。但是,由于基地严重不足,上几年中小学都难以轮上一两次。因此,有人说,靠它解决孩子托管,犹如镜花水月。此外,还有一些主要针对部分问题学生的网瘾、早恋、逆反、斗殴和厌学等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培训机构。

二、我国托管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根源

作为一种课后辅导和生活服务兼而有之的教育形式,托管教育至少要承担看护和教育的职责。但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托管机构的资质大多没有经过审批,水平良莠不齐,质量无法保证,很难让家长放心。人们常常抱怨经营者为利润驱动,有的把托管变相为特长培训,提高收费,缺少独特经营内容;有的办学形式多样,但教学形式单一,难达承诺;有的为规避安全责任,常常把孩子长时间圈在屋内,很少带孩子户外活动。此外,法规缺位且常常矛盾,监管归属权混乱且缺位,无人监管与多方打压并存,而三无(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托管教育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界定责任。在这里,我们将以托管教育的现状考察为基础,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分析,为兴利除弊奠定基础。

1.托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要素未能实现互动相生

(1)看护与教育未能实现并驾齐驱

当前,不少托管教育主要发挥着托管中的看护功能,忽视了更重要的教育功能:似乎只要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确保安全,就是做好托管了;而有关学习问题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一些托管机构主要辅导学习,致力于提高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安全健康,更谈不上公平对待学生。这些都是对托管教育的误解,使得托管教育机构变成了托管所或考试加工厂。真正合格的托管教育机构,是在安全托管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实现两者兼容、兼顾,实现看护与教育并驾齐驱、良性互动。

(2)知识与素养未能实现相生互动

知识与素养在教育中是关系复杂的一对概念。从学业评价角度分析,知识相对显性,效果显著,容易考核;素养相对隐性,难以见效,不易考核。当前托管教育由于追求效益,相对说来更重知识。不少从业者强调学生成绩而不在意素养发展,导致恶性竞争;学生生活中充斥着是非、善恶、美丑的混乱,导致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其实,价值冲突能够引发人的道德思考,通过适当引领,能够有效地促进道德发展。换言之,托管教育应当也可能践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实现知识与素养的相生互动。

(3)刚需与柔供的匹配经常产生错位

刚需和柔供是指刚性需求和柔性供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管理中运用较多,是对供__求关系的形象表达。有刚需,说明我国托管教育市场的坚挺。能柔供,说明我国托管教育形式多样,尤其是政府的服务空缺,常常由民间自然替代。柔性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为标志: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这表明,从表面繁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演化秩序、洞察潜在趋势并自动应付变化,即同步转型。柔供彰显并包括理性、激情和无为而治等一系列东方智慧,它要求以人性化为剂,各方秉持价值立场和责任意识,关注灵敏变化与弹性合作。虽然托管教育由于多样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满足社会需求,但从整体上说它还处于野生状态,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刚需与柔供的匹配错位表现为:刚需充足,导致鱼龙混杂;条件不符,使形式多样,但又缺少独特经营内容;法规缺位、监管缺位,使自由生长与多方打压并存。所有这些错位经常发生,使托管主体在实践中常常举措失范、步履维艰、前景堪忧。

(4)硬实力不足与软实力有限交互作用

硬实力和软实力也是一种相对的形象性称谓。其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较多,是组织力量的基本来源。前者大多指物质性资源,如人口、土地、自然资源和科技力量等;后者大多指精神性能力,如价值信念、体制机制和社会习俗等。托管教育讨论中的硬实力,多指托管机构的办学标准、基础设施,法制规范、监管指导、主体资格等。托管教育讨论中的软实力,多指政府的监管意识、重视程度,托管机构的理论基础、办学目标、管理氛围和安全意识,托管主体的目的、素养和管理艺术等。从整体上说,我国托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但其既缺乏硬实力,也缺乏软实力。

2.托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转型中管理的滞后与偏离

(1)培养目标的迷失与评价标准的错位

我国教育以全面发展为方针,教育或学生成长意义上的评价,主要应当是合格性评价,是一种为了教学的评价。但是,当前不少托管机构信奉分数主义,变成了高分加工厂。托管教育从业者对具体实践往往缺乏研究、思考和引领,不少从业者忘却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人才本来多种多样,但社会却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理性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知识。分数主义反映的是一种唯分数的价值取向,它盛行的背后是评价目标的迷失和评价标准的错位。

(2)政策法规缺位与监管工作滞后

在普及义务教育背景下,未成年学生的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但是,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地带: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的问题,还有执法不严的问题。托管教育在城乡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却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既缺乏政策的规范指导,缺乏明确的办学标准,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也缺乏坚实的教育理论支撑,缺乏创新的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管理艺术。所有这些,致使托管教育运行中常常出现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由于缺乏法规,管理明显滞后,托管缺乏监管,问题层出不穷。

第4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学习有效性;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09-02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必须要把我国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一方面要加大教学投入和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严格教学管理。

一、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

学习有效性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能够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对于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五个方面的研究,来对学生学习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学习目的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学习目的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它不仅影响学习兴趣而且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学习,渴望学习。即使学生对于某一专业领域或课程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也会因为自身所担负的建设祖国的责任而产生间接兴趣,这种兴趣通过长期的坚持努力很可能转化为直接兴趣。比如一些农业类院校的大学生,刚入校时对学习农学等农业专业知识有抵触心理,可当他们了解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时,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对农业农学产生间接兴趣。

2.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根本。学习态度是学生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识、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有效性关系密切,多数情况下,在其他客观条件基本相同时,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其学习有效性以及日后取得的成绩远优于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据调查,许多成功人士都能正确对待学习,学习态度积极向上。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令他们高兴且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将学习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使之与自身其他能力协调发展。相反,具有消极学习态度的人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生活中也是稀里糊涂。

3.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想做好一件事情大多数情况下要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分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有效性。人们在学习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改造它,方才能利用它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影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是兴趣。

4.恰当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保障。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两个层面。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有明确的目标外,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拥有的时间来制订恰当的学习方案。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其是相对于学习效果和效率而言的。在学习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可以达到目标,但效果一般不会很好,效率也不会很高。例如背诵课文,可以选择大声朗读的方式进行背诵,但消耗时间较多。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知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计划性。除了学习策略外,学习是否有效还在于学生怎么学,即具体的学习方法合适与否。对于同样的任务,学习方法的差异也将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不同,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

5.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途径。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安静舒适的场所进行思考,而这种场所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提供的。此外,家庭和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这对学生的作息时间、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形成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范围圈。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我们都身在其中,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一句话中说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所受影响程度不大,但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建议

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是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

1.尊重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近期学习目标和长远学习目标的结合是学生应该学会并做到的。学习目标由学习需要决定,只有在满足自己的近期需要时,人们才会考虑远期需要。同时,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时,对于离自己越近的需要,行动起来动力越大,兴趣越浓。此外,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的选择要给予尊重。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会自觉的夸大社会价值需要而贬低个人价值需要。事实上,只要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我们都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从宏观角度来思考,即使是为了个人目的而进行的学习也必将会在社会中创造价值,为社会服务。因此,要对大学生学习目的的选择给予承认,使低层次的学习目的融入到高层次的学习目的中,进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除了在课程改革、更新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以外,还要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解决一些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学校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意志和需要申请调整专业,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尝试跨学院和学校选课制度,建立健全第二学士和主辅修管理制度。作为家庭,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时刻关心其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家境富裕的家庭,对于子女更应加强教育。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很有可能无法适应社会。作为社会,应提倡学生在校期间仍以学业为主,只有在自己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可以去积累社会经验。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应更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即综合看待,全面衡量,形成一个检验应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体系。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激活其自身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大帮助。虽然客观事物是变化无穷、永无止境的,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潜能也是无穷的,不可估量的。兴趣对于激活人们的潜能具有关键作用,哪怕是对看似不起眼的事物产生的兴趣,一旦将潜能激发出来,人们也能产生灵感并引发创造性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对一些很小的事物产生了兴趣,继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对于苹果落地十分感兴趣,从而探索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理,对于激发大学生的潜力,浓厚的兴趣更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4.深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发展且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大多不同,所以,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也会有不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有效性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自己的学习方式具有持续性。本文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做到两方面,一是对传统学习方式改进的探索,二是现有学习方式优化的探索。对于现有学习方式优化的探索就是精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多种学习方式混搭来学习某一内容,即要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来确定学习方式。老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5.促进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有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认为,学习环境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二是教师积极引导,三是要以提高学习氛围为目标。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就是学生要在老师的影响下实现自主学习。由于教师在构建高校学习环境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要在教师的影响下充分发挥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②教师积极引导是指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年纪较小,阅历尚浅,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误导和负面思想的打击,同时,大学生还不具备及时调整思想的能力,所以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予以引导,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来克服自身不足,提高学习能力。③学习环境建设要以提高学习氛围为目标。大学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在这个场所中要进行学习这一辛苦的脑力劳动,所以学习环境建设要以安静和舒适为主题。同时,学校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创设要为学生的课余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裴银伟.21世纪高等财经教育内涵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69-170.

[2]庄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冲击下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110-111.

第5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小组课;集体课;利弊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的有利因素

高师院校中的学前专业,广泛的存在着声乐小组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快速发展我国的声乐教学水平,提高演唱能力,改变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在声乐教师方面较为急缺的现状,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21世纪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学习音乐专业学生人数多、但是具体的音乐修养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课教学时,可以采取小课与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情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在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学生现状中,既可以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条件,进行相同声乐教学的训练,也可以利用不同学员之间的差异性,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特点与积极性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其次,这种多样性的声乐教学方法,不仅对当时很多的声乐初学者及声乐基础稍差的学生,很有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可以在集体课中,能够及早的了解声乐教学中的不同阶段特征,提前参与这些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从而在循序渐进地声乐学习与练习基础上,使其能快速的获得进步,从而尽快的掌握声乐演唱与教学的科学方法,达到大大缩短声乐时间,增加声乐的学习实践机会。

在这种小组课与集体课的基础上,学员也有很多益处。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频繁的小课与大课相互结合,为快速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奠定坚实的音乐艺术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中的学习与实践,实现演唱的舞台初步经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课堂上对教师现有声乐课的授课模式的了解,也可以快速的掌握一部分教学经验。学前教育,本来就面临着诸多课程,却学习时间短暂的难题。在我国基本的音乐教学设备和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所实施的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不仅大大提升了既有教学资源的作用,还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学前专业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学习进度。因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小组课与集体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

但是,随着我国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人数和质量的提升,很多的教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大纲的需要。这些新大纲本来都是为了更好适应新时代语境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对高师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声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等情况都已经作出了非常科学而具体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高师中学前教育应该对沿用多年的小组与集体声乐教学课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与实践,贯彻在教学中对声乐教学大纲的精神体现和科学教学原则的开展。尤其需要对其中的思想性、科学性观念等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对于传统教学精神、原则等也都进行具体的改革与完善。

从整体上看,弊端在当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当前的学前专业声乐教学中,需要增加个人小课的力度,强调对个性化音色与演唱技巧的训练,在面对小组课时也可以进行突出重点问题的教学,但是在声乐集体课方面,需要改变过去人多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无法很好的进行课程技巧传授的情况。在小课、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容易发生不同教师的观点与教法不同而导致学生更加糊涂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被改变;其次,看似是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声乐教学模式,但是对于学前专业而言,还需要改变其声乐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对当前科学、多元的教学体系进行贯彻。从而改变每个学生在其中对教学活动与内容的不同侧重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达到既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演唱技能目的,也能达到在不同课程中运用不同方式掌握声乐演唱的基础和歌曲的创作、表现理论等目的。再次,当前还面临着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声乐课程中,无法进行活动创新与设计的弊端问题。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由于不同课程类型,使得学生只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状态,很难培养出实际、具体的儿童课程教学能力。因为此时,无法真正能做到既能琢磨如何演唱,又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课程随机设计与即兴交流的目的。当前的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学习是为了将来毕业生能够更好的承担教学任务,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历史重任,因而也需要在有限的专业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应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素质。学前教育的任何课程中,都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本素养基础上,大大提高教学能力与运用综合素养启蒙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当前语境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及时的革新,需要改变其不适应提高幼儿教师音乐素质的情况。这些新的要求,不仅是实现素质教学的需要,也是为了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的需要。

第一,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就需要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方法问题进行个性化研究。具体而言,需要改变的不是教学课程模式问题,还需要对其仍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创新。每个学生都具有启蒙幼儿学生的潜能,需要通过对声乐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变,使其具备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声乐教师也需要按照不同地区、地域学生的情况,在始终遵循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充分体现出声乐教学中的地域性、人文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在大课中可以对其进行集中统一的声乐作品欣赏与讲解,对其艺术性进行挖掘与交流。并且通过这个过程,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最终达到改进授课模式,授课质量的目标。

第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还需要采取通用与差异性的声乐教材,在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方面,也要符合幼儿园儿童的当前心理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声乐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在实地教学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性采取声乐教学。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改变小课、小组课与集体课在过去很难统一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规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需要面对活泼多样的幼儿,因而在声乐学习中应该渗透更多的活动,并且进行按部就班的内容学习。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师的培养方面,更应该重视对幼儿歌曲的演唱与审美特点教学。声乐演唱与作品都应该是围绕幼儿接触的内容进行方法设计,从而将儿童声乐演唱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面对未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时,就可以轻车熟路,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

第三,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实践,达到声乐课堂中进行儿童眼、手、口等整体协调、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在面对未来的幼儿教学中,进行超前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尝试。高校中负责着培养具有一定的舞蹈、声乐表演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的幼儿教师的责任,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时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任。因而在这些学员的声乐教学方法与内容、模式方面,都需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生动性与具体性特点,需要通过课堂上多种不同声乐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达到真正的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侧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结合。

四、结语

总之,在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幼儿声乐的理解和活动特点了解,不仅需要在传统教学范式上进行革新,也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革,需要突出学前声乐教材与现实情况的结合,符合学前音乐教育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钟怡.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8.

[2]翟学京.声乐教学法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3]薛婷婷.论“激情式声乐教学法”[J].艺术教育,2005,03.

第6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一、集体课训练的探讨

现在,大部分高中生在入校前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有的甚至连声乐课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要对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授课,要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学生在学习声乐之前先让他们了解一些声乐基础知识和一般常识。在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了解唱歌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基本原理,然后做一些听觉、视觉能力方面的训练。

1.是唱歌的发声器官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呼吸器官有口、鼻、支气管、横膈肌。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如果没有呼吸,那就没有唱歌,呼吸在唱歌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是通过多个器官的联合运动来完成的。呼吸分吸气和呼气。吸气时口鼻同时运动,将气息吸入肺部,两肺扩张,胸部扩张,这时吸气动作完成,教师在理论时可让学生做些适当的辅导练习如“闻花”,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因为气息是歌唱源泉,好的唱歌必须有好的呼吸,这是学习声乐的第一个环节。

(2)发声器官,喉是发场器,它是由会厌甲状软骨、韧带等组成。教师在讲发声器官时,让学生多体会喉部肌肉的松驰,正确地打开喉腔,在提醒学生喉部不要开得过大,喉部肌肉要相对紧张。不要让声音在喉部停留的时间过长。如果停留在喉部的声音过长或喉部撑得过大,就会产生喉音,这种声音听起来生硬,没有穿透力,缺乏亮度。因此说,喉部是声源。发声的另一器官是声带,声带是由两条韧带拉紧靠拢,然后由气息冲击声带,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因此说,声带是发音体,学习声乐要学会合理保护声带,不要使声带过度疲劳,只有这样,唱歌的生涯才会长久。

(3)共鸣器官,包括头腔共鸣、口腔、胸腔共鸣。共包括咽腔、口腔、鼻腔、鼻咽腔、气管、胸腔等。讲这节课时,强调共鸣作用,起到美化声音、扩大声音的作用。

2.是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识谱能力。

二、小组实践课的实施

第7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学;高校;自主学习;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60-02

实践证明,单纯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是落后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把教学活动当作把知识从教师复制到学生的过程,教师的知识就会是学生的极限,学生就很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也无法发展进步。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要在专业上权威,但一定要有引领学生不断超越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出发,从教与学的本质关系入手,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第一堂课的动员引导

“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堂课是打基础的,要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引导,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方法准备。这堂课讲得到位,以后的课就会事半功倍,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否则,以后的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堂课要讲好三个方面内容。

1.激发求知热情。未入大学时,学生的目标是考入名牌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就会失去方向。开放而宽松的大学环境,助长了学生自由主义的思潮,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迎接不暇,“年轻化”的大学生意识不到压力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用“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来促进,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大学时期对整个人生的决定性影响,为学生规划蓝图,寻找出路。二是鼓励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的学生不一定为前途问题担忧,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他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或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像马云、张朝阳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三是挖掘课程本身的兴趣点。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是腾讯QQ的开发者,可以成为阿里巴巴团队的一员,可以亲手制作满意的手机软件。

2.讲清课程体系。比如,你是计算机系教C语言的教师。该专业的学生除了学C语言外,还要学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第一,要把这门课本身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讲透,并将之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使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要把这门课的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讲透,搞清这门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个大致方向。

3.阐述教学方法。韩愈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的任务。而教学的本质则与主要教学方法有关。大学以后的学习,自主的成份较大,其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相去甚远。因而在第一堂课上,教师要充分阐述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2]”、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充分的说明,还要对课程总体架构的安排,对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对学生成绩评定的方法,等等,都要有一个宏观的说明。以此让学生有所准备,有所适应,并对这一全新的授课方式有所期待。这堂课必不可少,如果第一次课没讲,也应在其他时间及时补上。

二、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民谚虽然通俗,但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领”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修行”的程度。

1.教学结合。所谓“教学结合”,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精讲重难点和扩展知识”为辅助的授课方式。换言之,就是以“知识认知[3]学习”为目标,经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形成疑问,使教师的讲解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授课效果。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只讲经验、精华和技巧,只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上有瓶颈的,也就是“所讲即所需”。这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相比有很大优势。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就像容器,教师往里面倒多少东西,学生就接收多少东西,有多少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就不可知了。而在“教学结合”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学到的东西,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教,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一部分来自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所有的东西都经过了主动的思考和转化。从获取知识的质量上来讲,前者,由于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学生听起来什么都明白,做起来什么都棘手,容易造成“眼高手低”;后者,学生因自学而思考,因思考而理解,因理解而创新。从对课堂利用的效率上来讲,前者,教师由于要面面到,不得不“满堂灌”;后者,教师仅用一部分时间授课,有充分的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答疑解惑。

2.提供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体之所以可行,也与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关。比如,你在百度搜索“C语言”,马上就会弹出上亿条相关结果,有“C语言自学教程”、“C语言从入门到精通”、“C语言秘笈”等,有的内容质量甚至比教材还好。如果你习惯看视频教程,只要输入“C语言视频教程”,就能搜到数百万条视频教程,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等名校名师授课,也有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的讲解。如果不想看全部教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搜索。即使你足不出户,也可以全方位的拓宽视野。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也是先通过这种方法自学,然后再教给学生。对教师而言,可以先对所教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搜索、试听、比对,筛选出优秀的作品,并标注“入门型”、“进阶型”、“高手型”或“通用型”,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对学校而言,可以组织人员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程录像,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MOOC)[4]供学生学习,也可以购买一些收费的优质资源供学生下载使用。通过提供丰富而准确的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调动情绪。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当“演员”,不管台下“观众”是否在看,看没看懂,自顾自唱“独角戏”;要学会当“导演”,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思路调动起来。调动情绪的方法很多,兹举几例。一是善用问题牵引。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生来有“要想事,要做事”的冲动,让学生尝试不同解决问题的做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可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发言不积极时,可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思路后再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这种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只是学习到教师的一种思路,还可以尽可能多的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学生在长期解决问题中磨炼,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可以获得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发言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客观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二是轻松课堂氛围。教师不必板着面孔,也不必按预设内容全盘托出,学生更不必正襟危坐。师生之间可以偶尔进行轻松的聊天,学生拥有和教师同等的质疑和提问的权利,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讲课,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也不必站起来,甚至不用举手。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一闪即逝的灵感,才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求知。三是正确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5](Computer And Intruction,CAI)。CAI因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而倍受欢迎。但运用时,不可追求形式上的时尚华丽,不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注重发挥其辅助理解功能。操作时只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的语词为简单的实质。

三、构建引导学生能力发展的成绩评定体系

成绩评定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当的评价方法往往会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而科学的评价方法则能生成“思考能力强、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强”的人才。成绩评定方法应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它应与教学模式相辅相承,是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的保证。如本文所提,如果采用了“问题牵引”的教学方法,而不把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答题质量引入评价体系,未必能最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践上看,合理的成绩评定体系应包括两个模块: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到课情况、发言次数、发言质量、个人作业完成质量、项目作业完成质量。结果评价包括:考试成绩、论文质量、学习成果展示。根据对学生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后,汇总形成学生最终的成绩。要树立培养应用能力的导向,赋予“学习成果展示”更高的权重。以此为导向的成绩评定体系,必然能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实践教学上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6):310-312.

[2]徐信叶.双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31-232.

[3]苗英恺,陈佳.“知识认知导航图”在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6,(Z1):76-79.

第8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 激发兴趣 关爱学生 创设情境 降低坡度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两者要配合默契,和谐统一。在英语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和关爱学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激发学生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校是一所乡镇的普通中学,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点,对英语差生采取冷漠态度,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我先从了解、熟悉和关心学生着手,课余时间常找他们谈学习、讲理想,论前途,侃大山,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和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我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还用显微镜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彰显他们身上的特长和个性,用折射镜消除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把英语学习突上去。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但又喜欢表现的同学,我常用浅显的问题请他们回答,或请他上台表演容易的英语情景对话,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英语笔试成绩一般,但对语音、语调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参加学校举行的英语朗读比赛,让他们发现自己外语学习的优势,从而树立信心,产生兴趣。由于我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肯定和鼓励他们,因此,转化了许多英语学困生。

二、精心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催化剂

俗话说,近红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学生英语好,就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英语的学习气氛。中国的母语是汉语,英语是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环境欠佳。为此,教师要刻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如上课伊始,我就用英语向学生问好,向学生作自我介绍:Hello,boys and girls.I am your teacher. My name is Zhou Chun Qin,you can call me Miss Zhou,welcome to enjoy my class。同时,还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如互相问路、互相借用学习用品、见面时互相用英语打招呼、放学回家互相用英语道别等情境。如果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严肃的课堂就会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场所,英语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三、区别“英汉”不同文化背景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保证

英、汉文字在音、形上迥然不同;在词义、词性上也不能对等;其词序、语序也有所差异,而且英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在汉语中是没有的,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教会学生区别英、汉文化背景,排除汉语对学习英语的干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做法是:一是在多读、多听、多模仿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二是教会学生区别英语与汉语的文化背景;三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理解和掌握英语的习惯表达方法;四是在备课时反复琢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排队学习障碍;五是用学生熟悉的行为动词造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句子,先让学生听懂、会讲,然后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不同时态的句子,进而理解时态的意义,最后再归纳出所学过的时态在结构上的区别与联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精讲多练,及时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些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地培养起来了。

四、用多种方法教学单词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不尽动力

(1)根据读音记单词。大多数英语单词都符合读音规则,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读准单词,单词就比较容易记忆。

(2)教会学生认识构词法。让学生了解英语单词的结构,它是有一定规则的,并不是字母的堆砌。

(3)让学生进行同音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归类,也能加深记忆,减少拼写上的错误。

(4)按照句子词组单词,而不是单词词组句子的顺序教学单词。如:He is going to help me with my English,我让学生把这句子念得滚瓜烂熟,记住help some with something这个词组,教育学生不要孤立地记一个一个单词。这样,同学们记起单词来,就感到有趣、容易、不枯燥。

五、认真组织各类英语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加油站

1. 组织讲座,开展拼写单词比赛,激发学生拼写单词的兴趣。英语的单词拼写对同学们来讲是个难题,根据各个年级年龄层次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分别组织讲座,结合讲座再搞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比赛。通过讲座及配合讲座内容的拼单词比赛,使本来枯燥的单词拼写也有趣起来了。

2. 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读书、背书对学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大部分学生把笔头作业当硬任务,口头作业当做软任务,不大愿花时间多读。为了促使他们多读书、背书,我平时常抽查,有时叫学生录下自己朗读的课文,挑部分在班中讲评,引导同学要模仿录音带朗读。在年级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读英语、读好英语的兴趣。

第9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智慧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小学英语知识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品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开发,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课堂智慧生成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几十年时间,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英语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往往以提升学生英语成绩为主要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化需求,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压抑、枯燥,久而久之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畏学的心理[1]。

因此,为了能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启发学生的智慧,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我主观意识。教师以引导为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关心学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

2采用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

学生分层是进行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开展前,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心理、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1、2、3三个层次。其中,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学习能力强,能够熟练运用单词语法者,可以将其分为第1层;第2层学生,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单词量足够,但在单词及语法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点;第3层学生,指的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同时单词、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也不够牢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阶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知识,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提升其积极性。教师在整个英语课堂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课堂教学进度合理的把控,串联各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环节的衔接性,保证教学的整体性[2]。只有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分层,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提供便利。

3通过游戏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与理解,可谓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话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够迅速实现,也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常来说,在课堂英语对话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游戏。如重大版小学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My Favourite Food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课堂食物类别认知比赛,让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食物,并尽可能用英语分享这些食物的味道,这样学生的口语不仅能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掌握本单元知识要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升自我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学习中,很多知识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由于学生在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十分积极,但有些学生不愿意发言,生怕发言错误会引起别的学生嘲笑[3]。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其多开口、敢开口,保证课堂具有活跃的氛围。为了能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多设置一些疑惑,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

另外,课堂中不仅仅需要巧设疑惑,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课堂环节为学生解疑。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必要的“争论”能够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在求异过程中思维进行碰撞,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

5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学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都是促进学生生成课堂智慧的关键。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勇于创新,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丽娟.小学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J].新青年教师,2015,23(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