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音乐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曾记:“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黄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沉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涵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中国古典音乐蕴涵着生命的哲学,它推崇自然之音,并强调具有朝气蓬勃的音乐节奏和情调以及与自然生命相通的悠远意境,强调着大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微、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之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微”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般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词艳曲”只能流传于烟花巷柳之中,其形势和演奏是极富情感和内涵的,却又因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得不到众人的认可,因而也束缚了古典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某些音乐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用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涵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结,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委婉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音乐,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隐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三、古典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无可否认,优美的音乐是无法用文字和言语述说的,细细品味古典音乐,其间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深层内涵。因此,古典音乐只能用人们的内心去感受,体会那种音乐下所讲述的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心旷神怡等诸多情感世界。当真正领略了古典音乐的意境和内涵,我们就如拨开了音乐与心相隔的一层薄薄的面纱,静静走入了音乐所创造的世界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触手可及的。而当你走出音乐世界之后,那里的水仿佛是从自己的心间流淌而出,山在心中屹立,花在心中盛开,音乐也走入了你的心灵。这是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它自身拥有的独特魅力,同样也是音乐意境的表达,深藏在音乐之中的是情感内涵。例如那部音乐美学作品《溪山琴况》,不仅将古琴的技能技法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是沉淀了多年的音乐文化内涵,将古典音乐的精髓描绘得清晰可见。音乐是源自于心境的,如果在弹琴时心中有诸多杂念,那么琴音就会被俗世所牵绊,拥有诸多杂音,达不到宁静淡薄的境界。而对于听者来说,同样需要静心聆听,才能体验到古琴乐的意境所在。就如那曲《高山流水》,当你静心聆听之时,听见的是山与水彼此深情的对话,当你闭目冥想之时,仿佛自身已在山水间,清风拂来带着水的淡淡湿意,山林间绿叶葱葱,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汇聚在高山之巅,陡然倾泻,那种美丽的自然之境正是琴音绘制的一幅优美的意境图,听琴就如看图一样,如何让自己融入图中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才是要追寻的东西。其次,情感赋予了音乐灵魂,因此有情感的音乐才能称为艺术。古典音乐在表达其悠远意境的同时,在音乐中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内涵。例如,《春江花月夜》配合了不同的民族乐器和演奏方法,其音乐的意境优美,如梦如幻,而在其间的情感却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无论是以琵琶为主的由慢而快的低沉的音乐,洞箫轻颤的呼应,还是箫鼓齐鸣击奏,都体现出了月下江水一派如梦似幻的美丽景色,呜咽的旋律将人们引入深远意境的同时,那些从旋律中流出的丝丝牵绊,游离在江南美景之间,随着音乐指引的意境缓缓流向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凄凄迷迷、朦胧似月。
四、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内涵
(一)崇尚自然美中国古典音乐皆来源于自然,在《山海经》中曾记录了乐器“鼓”的来源以及在《吕氏春秋》的古乐篇中也记录了十二律的来源,在古人看来,音乐中的十二律与自然界的风有着不解之缘,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声与十二律正好彼此对应,所谓“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由此而来。而从古文献考究,中国最古老的乐曲正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体现了以生态自然物作乐的艺术美,所谓的“天籁”之音也是摒弃了人为因素的,那些由自然之物产生的暗合旋律的自然之音才是最美的音乐。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保留了这样的自然本色,无论是在乐器的制造上,还是在音律的选择上,都取自于自然,例如乐器笛、箫取自于竹;芦管取自于芦苇;木琴、胡笳等也都是取自于自然之物。正是这样极具自然特色的乐器,才能奏出微妙的自然之音,从而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因而,古人对音乐的审美是以自然为准则的,崇尚的是自然之美。
【关键词】跨界 美声唱法 特点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71-02
一 美声“跨界唱法”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美声“跨界唱法”作为“跨界音乐”中最受瞩目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演唱风格的创新与突破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它以美声和流行融合的演唱方式,演唱古典、流行、民谣及音乐剧选段等不同风格作品,在吸收了一些音乐剧元素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民谣、电影音乐等元素,展现了美声唱法的多元魅力。它包括了歌唱者的风格和技巧流派的借鉴,既有美声、民族、通俗多元化声乐作品的融合,也有歌唱者“反串”不同声乐角色等。声乐技巧的专业训练使歌唱家们可以娴熟地变换发声位置和方法,自由、富有弹性地将不同的唱腔挥洒于同一首歌曲里,适应横跨古典歌剧的咏叹调、民谣、影视歌曲、音乐剧歌曲、流行歌曲等演唱领域。特别在演绎古典作品时,既有美声唱法的优雅与庄严,又有流行音乐的个性与时尚,这种变化使古典音乐有了更多的受众,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它作为连接古典与流行的纽带,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多样化的需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二 美声“跨界唱法”的类型及其特点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
如歌唱家廖昌永在专辑《情释》中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为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做出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以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古典辣妹”为代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乐的界限,将古典音乐的精粹与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节奏互相结合,实现音乐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数人涉足的古典音乐展现出全新的概念。
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交织融合
英俊潇洒的实力唱将IL DIVO(美声男伶)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跨界音乐类型。他们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
三 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与美声“跨界唱法”的比较
1.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
美声唱法一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它起源于16世纪末,是一种着重声音华彩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它符合歌唱生理的自然规律,能使歌唱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欧洲传统唱法的发展。
2.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
流行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是以情感为核心、以口语为基础、把情、声、形体动作及话筒使用技巧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演唱方法。它起源于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布鲁斯(Blues),形成于电声化高度发展的近代,是最符合当今人们审美情趣的唱法。在电声设备的辅助下,通俗唱法更易表达创作家以及演唱者的情感,更具有在心灵深处的震撼力。通俗唱法的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流行唱法具备大众化、即兴化、生活化、包容性等特点,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美声“跨界唱法”的演唱特点
美声“跨界唱法”是一种有一定美声基础又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主张运用科学的美声歌唱方法(如混声歌唱概念、气声的运用与结合、音量的控制与Vibrato的巧妙运用等)来丰满流行音乐。在演唱上要求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吐字清晰,讲究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对比,到歌曲时显示出较强的爆发力,且感情表达相当细腻,行腔、走句、润腔、装饰音的处理非常到位。它兼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在中低音区运用流行唱法,表达情感朴实而真挚,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高音区运用美声唱法,能够很好地刻画人物的情感冲突,表现较强的戏剧性,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宣泄情感。它将声乐演唱技术与流行演唱的感性形式有机结合,保留了美声中对人的音色开发的科学方法,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单纯流行唱法中长时间演唱极易造成声带疲劳的问题。美声“跨界唱法”在继承美声唱法典雅与大气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时尚,是美声唱法在新时代的创新,是一种不局限于古典领域的新歌唱形式。从其共性特征看,歌唱曲目整体偏流行化;歌唱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古典音乐的限制,更加灵活和丰富。在不同风格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以艺术歌曲和咏叹调最为鲜明。
总之,美声“跨界唱法”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它在现代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的进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成为全球音乐发展的一道亮点。
参考文献
0前言
西方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在其漫长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关于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开创了古典音乐发展的新纪元。从巴洛克到海顿,再到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在大师的演绎下,透露出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尤其是贝多芬,创造了奏鸣曲的巅峰,透过其丰富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其饱满的艺术气息。同时,在古典奏鸣曲的发展中,奏鸣曲的艺术性表现,是创作发展的核心,关于曲式结构的形成,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都是其艺术表现的关键。
1古典奏鸣曲的发展进程综述
在西方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衍生而成的古典奏鸣曲,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乐器音乐的表达形式。奏鸣曲起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奏鸣曲逐渐完善,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核心形式。巴洛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是编制古典奏鸣曲的灵魂,在其音乐的创作下,古典奏鸣曲更加的饱满,其表现出的艺术形态,更加具有艺术气息,是人类宝贵的艺术品。
1.1巴洛克的奏鸣曲时期
在西方灿烂的音乐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奏鸣曲作品,出现于巴洛克音乐时期,主要用于钢琴教学而创作。而正是这种形式下的作品创作,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于钢琴演奏的方式和技巧,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1750年是奏鸣曲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风格,逐渐朝着深奥和复杂的理论方向发展,尤其是复调音乐朝着典雅、清新的方向发展,为主调音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钢琴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开始从复调对位的形式向主调音乐的形式过渡,钢琴的严格音乐调在主调和声的发展下,形式和内容更加地丰富,并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铺展了诸多的前奏工作。而且此时期,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师为古典奏鸣曲,奉献了一身的精力,旨在发展和完善奏鸣曲。其中,C.P.E.Bach最为突出,其实现了奏鸣曲朝着表现性格的形式发展,丰富了奏鸣曲的发展内容。为此,C.P.E.Bach是18世纪,古典奏鸣曲的奠基人,为古典音乐的创造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海顿的奏鸣曲时期
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的创造,被视为奏鸣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对于C.P.E.Bach的古典音乐模式,进行了发展式的继承,尤其是其创作的60余首的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1767年之前,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多以嬉戏曲风为主,基于轻快的表达形式,为奏鸣曲作为真正的教学内容,起到重要的奠定作用;在1768年后的中期,海顿的音乐风格逐渐沉淀下来,作品透露出成熟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海顿敏锐的音乐思维下,天生的音乐细胞,使得其中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地饱满,作品带给人浓厚的活力和亲切感,尤其是在177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是正意义上的钢琴奏鸣曲;在1781年后的晚期,作品形式和内容比较诗意,其后期创作的五首奏鸣曲,展现出其顶级的音乐创作能力,从每一首音乐曲中,流露出海顿独特的个性,多变的曲式,表现出这位大师超凡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1.3莫扎特下的钢琴奏鸣曲时期
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的大师,代表了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其创作的18余首的奏鸣曲,是奏鸣曲一个时期的象征。莫扎特在音乐的创造上,有着个性鲜明的音乐特征,并从音乐特征中透露出一个时期段,大师所特有的音乐风格。莫扎特和海顿在音乐的创作上,注重旋律和声感的体现,海顿是创作了这一音乐模式,而莫扎特是发展了这一作曲风格。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把古典奏鸣曲,推向了纯粹的古典意境。并且,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基调,丰富和发展了海顿的情绪主义基调,在他独特的不协和音律的使用下,关于欢快的音乐节奏,表现的更加淋漓精致,带给人内心情味的碰撞,可谓意味深长。
1.4贝多芬下的奏鸣曲时期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巨匠,对奏鸣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0余首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是世界钢琴文献中的巨著。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在主调音乐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其音乐内容丰富、极具张力,对于情感的变化,以及音律的力度,赋予了戏剧性的变化,带给人心灵的碰撞。而且,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伟大,在于天才的音乐思维中融入了创新元素,复杂多变的技术,是其曲目创新的重要情愫。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可以为三个阶段,即其音乐创作的早、中、晚期。其中,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其创作的元素单纯而炫技,是后期创作发展的重要铺垫;中期的作品比较丰富,尤其是“月关”曲的创作,完全展现出贝多芬的创作才能,独特地自我音乐风格凸显无疑;而晚期的音乐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作者不屈的力量,尤其是在失聪后,其作品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动感,并在卡农和变奏的使用下,为浪漫主义音乐元素的产生,孕育了“生命力”。
2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奏鸣曲式结构,是音乐严谨性、流畅性、整体性的重要内容。在对于奏鸣曲的探究中,关于曲式结构的剖析是必不可少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发展部、再呈现部,是音乐写作过程中,一种固定的写作框架,具有较强的结构形式。而且,音乐基于三个部分的展示,便于音乐基调的布局,尤其是关于主题元素的呈现,是曲式结构所必须具有的。
2.1曲式结构的呈现部
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现部,主要包括主部、连接段、结尾段。其中主部与连接段的协调性关系,是古典奏鸣曲的传统,乐曲的各元素形成并置或冲突的状态,这样更有助于音乐主题的呈现。同时,在该部分的音乐呈现上,早期的奏鸣曲采用反复式的呈现方法,对于呈现部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表现。而且,呈现部作为乐曲的灵魂所在,是整个乐章的精神所在,因而在创作表现中,该部分的音乐元素比较丰富,需要融入于创作者的情感。
2.2曲式结构的发展部
发展部是音乐展开的部分,是创作者音乐灵魂自由发挥的内容。其主要是音乐的各创作元素,在不同调性上自由融合,进而交替出不同形式下的乐思。在新元素的使用上,要注意复调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于元素结构上,要以片段性和终止性为核心,使得乐思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地广阔。同时,该部分是第三部分的过渡段,其造成的矛盾冲突,是在呈现部的内容基础。#p#分页标题#e#
2.3曲式结构的再呈现部
在该部分的展现上,仍以原调为主,并基于连接段,重新使得副部内容在主调上呈现。这样,可以让再呈现部的调性保持良好的统一性。而在收尾部分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诸如贝多芬的作品,在尾声的处理上,尾声比较长,有第二展开的尾声特性。同时,在再呈现部的相关主题的表现上,冠以相关的因子,以在调性和速度上,与呈现部的结构形成对比。
3奏鸣曲中的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
在奏鸣曲的艺术元素中,装饰音和踏板是重点。其中,装饰音在于长短倚音的区分,以形成明确的奏法。而踏板的运用,更多地是技巧和方法,在古典奏鸣曲中,钢琴踏板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3.1奏鸣曲的装饰音在装饰音阐述中,主要基于莫扎特和海顿的音乐作品,阐述几种常见的奏法。
3.1.1长倚音的音效,尤其是留音的效果,要做到分配合理,与主要音符在时值上,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留音效果,便于装饰音的完美体现。
3.1.2回音的时值控制,主要基于主元素的时值范畴,对装饰音的各节拍的落脚点,进行准确的把握,避免第一音落在拍子前,而应该落在拍子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装饰音的价值。
3.1.3在奏音的过程中,关于波音或回音的奏成,要基于实际的创作需要,在“tr”上,做到上方二度开奏,这样便于各装饰音的形成,并适应于实际需求。
3.1.4在装饰音中,贝多芬的比较复杂。各装饰音要融入于作品之中,进而在拍子中准确的体现,其中低音的对准,是装饰音最为重要的一点。而在对于贝多芬的装饰音,在演奏时要对于其相关的元素弄清楚后,方可进行演奏。
3.2钢琴踏板的使用
在古典奏鸣曲中,莫扎特与海顿作品的踏板较少。踏板作为钢琴演奏的灵魂,其在奏鸣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大师的作品,其在踏板的使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诸如,莫扎特的奏鸣曲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宜过多的运用踏板,甚至不用踏板,这样反而可以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文化艺术。于是,基于作品的不同时期,其钢琴的特点和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在作品的演奏上,要站在作品的时期氛围,去控制钢琴踏板的使用。所以,在对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作品的演奏中,要对于作者的创作时期,对踏板的使用进行巧妙的运用,进而更完美的阐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流行音乐课的积极作用
流行音乐中不乏积极的音乐元素,开设流行音乐课,让流行音乐的精华进入课堂,可以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1.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流行音乐的鉴赏,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仅仅是停留于听几个歌星的演唱曲目,而是对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的曲风、类型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2.一些积极向上的、富有活力的曲风,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就激励了学生认真过每一分钟,心跟随着希望在动,鼓励学生踏踏实实,有希望有理想。
3.一些声誉好的歌手或乐手,他们积极从事慈善活动,勇敢面对生活困难,有爱心、有理想,也能对学生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提高流行音乐课的实效
1.首先让学生正确地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状况
(1)流行音乐一般指结构短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声乐或器乐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更多的则是指爵士音乐、地方流行音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探戈、伦巴等歌舞音乐、通俗歌曲和以爵士摇滚音乐的节奏手法改变的古典音乐等。
(2)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舞厅、酒吧发展起来的带有爵士风格,以伴舞音乐风格为主,如《夜来香》、《夜上海》等。由于政治原因,在改革开放前,流行音乐在中国基本是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才开始在中国大陆风行,从模仿港台歌星,慢慢发展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格局。
2.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情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流行音乐有不少是商业化的、格调低俗的庸俗作品,加上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和扩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往往是“听而不择”,这在客观上造成不良的听觉习惯。所以老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听些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如《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台》、《听妈妈的话》等等,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白什么音乐适合聆听、什么音乐应该抵制,理性对待流行音乐,而不是盲目追求流行,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3.师生互动,让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音乐共同点
中学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欣赏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把流行音乐元素融合起来,多进行对比性的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引用腾格尔的《天堂》作为教学内容,渐渐地引入到蒙古民歌的作品中去,韩红的《天路》引出民歌,并告诉学生许多流行歌曲的创作,都借鉴民歌的元素,如《好汉歌》大量应用了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再如从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他所弹奏的肖邦曲目,引入古典音乐“钢琴诗人”肖邦,主要是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找出共同的音乐特点,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互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句话“容纳流行,走进高雅”。
4.积极挖掘流行音乐校本课程
流行音乐是二十世纪新兴的音乐形式,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不多,主要是以介绍流派、歌手、乐手为主,而真正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书籍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流行音乐进入校本课程这一工作,这是解决当前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1)重点是探究各流行音乐流派的发展状况和艺术特征。流行音乐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介绍各流行音乐流派的起源、历程、风格特征,尤其对音乐特征包括节奏、旋律、曲式、乐器等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各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如《爵士乐》中,可以包括从蓝调音乐、布鲁斯音乐、迪克西兰到摇摆乐直至爵士交响乐整个发展的过程。
(2)结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性教学。流行音乐中有不少的作品结合了古典音乐、民间的元素,如周杰伦的《乔克叔叔》使用了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的音乐风格,s,H,E演唱的《不想长大》使用了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性教学,更能够了解古典与流行的辩证关系。
(3)组织流行音乐讲座,开展流行音乐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几个研究性的课题,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新民乐状况调查”、“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的不同之处”等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分析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信息,拓展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知识面。
5.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给学生一个展示音乐才华的空间
(1)组织通俗唱法兴趣小组。大多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基本是听会而不是识谱学会,而且一味地模仿歌星的唱法,明明可以咬字清晰却故意含糊不清,没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选择不合适的作品。教师可以教他们一些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包括台风、表演、装束等,使他们在唱歌的时候,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中学生的朝气和模样。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创作风格;欧美音乐
一、前言
20世纪西方音乐流派百花齐放,印象主义作为新兴的一个音乐分支,以德彪西的作品为代表,增添了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通过对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感受印象主义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差别。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20世纪的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个音乐流派的开创者。
二、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音乐被誉为“联结19世纪与20世纪的重要桥梁”,可见德彪西音乐在音乐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创始人,在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开启了另一扇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德彪西音乐之所以给人以奇幻的感觉,是因为他对于全音音阶的运用,他最喜欢的音节有六个全因而完全没有半音,所以令人听起来与众不同。这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革新,铸就了德彪西音乐的成功,也成就了印象主义音乐的诞生。德彪西曾就读过巴黎音乐学院,并与其他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罗马奖而完成了音乐课程。在他的早期作品《浪子》《春天》《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等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子。他的中期作品《G小调四重奏》《牧神午后》则展现了对印象主义音乐的探索,直至1901年―1904年,《版画》《意象集》《前奏曲》等作品象征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成熟阶段。
三、德彪西音乐风格的显著特征
1.具有代表性的旋律特点
德彪西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旋律上与传统音乐的不同,不再给人以鲜明的旋律线条。此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多采用大段的方整性长乐句,而浪漫主义作曲家则喜欢运用悠长的歌唱性旋律,德彪西的音乐却将一些简短的零碎的旋律片段嵌合在一起,形成奇妙的旋律感。这种模糊的似有似无,有神无形的音乐,就是印象风格的独特之处。德彪西弱化了旋律主宰音乐的传统观念,将音乐更加灵魂化,通过弱化了的旋律风格来展示德彪西的音乐造诣,更显现出了印象主义创作的独到之处。这些看似没有主旋律的乐曲,却可以在人们灵魂上形成一种共鸣,使人们体会到一种奇妙的似有似无的旋律特点,这就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神奇之处。
2.独特的和声体系
德彪西早期作品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而在其创作中期,德彪西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和声模式的束缚,将和声的功能性减弱到最低,转而集中在大小调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印象主义的鲜明特征。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强调了音乐的“色彩性”,通过和声风格的转变,展现了德彪西古典音乐的造诣与大胆突破的创造性。德彪西对和声的改变,是音乐创作的革命性标志之一,在和声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20世纪和声创作引领时代的一场变革。
3.独特的音色魅力
印象主义着重于音乐色彩性的表现,德彪西的成熟期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他对色彩的追求。钢琴曲与管弦乐不同,管弦乐可以更加丰满的表现出音乐的色彩,而钢琴却是凭借单纯的音色魅力来实现的。因此,德彪西的作品将色彩的创造提高到了压到一起的地位上来,德彪西成熟期的作品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音色的创作上。印象主义的钢琴曲作品中的音色魅力可以与管弦乐相媲美,其华丽、斑斓的色彩效果是此前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4.调式调性上的突破
调式调性是约束音乐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德彪西挣脱了大小调对音乐的束缚,大胆尝试使用全新的调式,但他仍然没有弃用调性。宗教音乐一直以来对音乐流派的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德彪西得益于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的调式,采用全音音阶的“中立调性”,进而继续创作、扩充,从而形成了崭新而独特的调式调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音音阶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听觉体验。
四、德彪西音乐的创意来源
德彪西之所以对传统音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源于他具有别人不曾拥有的灵敏的听觉,特别是对音乐的识别能力异于常人。德彪西能够听得见普通人难以辨别出的泛音,除了主音之外,那些随之而来的共鸣式振动也能够为德彪西辨别得出。德彪西对泛音的敏感,促使他更加追求音乐的色彩性,这样才能够满足他敏锐听力的要求。泛音的不同造就了不同乐器间音色的差异,德彪西创作的曲目就建造在那些空气中难以听见的振动之上,融合在一起就散发出柔和的乐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初德彪西的音乐并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更加青睐于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但听着听着便会习惯于那种玄妙的音乐氛围,印象主义音乐开始广泛流传,并对整个欧美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尽管德彪西本人并不认可“印象派音乐”这一说法,但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名杰出的新流派音乐创始人,他创作的奇幻音乐,给人以冷漠飘忽的感觉,和声细腻、繁复,配齐新奇而富有色彩,因此,被人们冠以“印象主义”创始人的美誉。德彪西虽然不是一名高产的作曲家,但他的每一首传世之曲都是经典之作,且具有突出的特色,成为“印象主义”典范。研究德彪西音乐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印象主义“音乐的神奇魅力,领略20世纪音乐革命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并从中找寻现代欧美音乐发展的起源。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关键词】芭蕾舞 基训课 音乐 改编 创编
音乐是听觉艺术,有声而无形;舞蹈是视觉艺术,有形而无声。舞蹈课堂是一名专业舞者最初把音乐与舞蹈融合的殿堂,舞蹈课堂音乐对培养舞者的音乐感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应把大量优美、风格各异的音乐经过改编与创编带入课堂,丰富课堂音乐。
一、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现状
目前,舞蹈课堂音乐的选择与使用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领域,主要是钢琴伴奏教师根据舞蹈教师的要求选择曲目,由舞蹈教师评判钢琴伴奏选择的曲目是否合适。如果是一位有舞蹈教学经验而且对音乐理解比较深刻、乐感较强的教师,那么,他对舞蹈课堂音乐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也能够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相反,如果舞蹈教师本身对音乐理解就差,对课堂音乐要求又不高,那么他就不会对课堂音乐提出要求,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要求。
在教材的使用与选择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芭蕾舞课堂音乐教材可以使用和选择,如北京舞蹈学院魏东明编著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孙希康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曲选》、杨洪涛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伴奏曲选》等,能借鉴的教材特别少,如果教师都采用同样的音乐,又会让课堂音乐陈旧没有新意。所以,钢琴伴奏教师适当地改编和创编一些舞蹈课堂所需的音乐,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编和创编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基本要求
1.合理节选、改编音乐作品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被人称为“古典舞蹈”。因此,芭蕾舞课堂音乐就要多选择国外的古典音乐。改编音乐要多选择一些世界名曲或是一些著名作曲家所作的乐曲,这样有利于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在改编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节选音乐,不能为了符合舞蹈动作的需要而对音乐作品断章取义。如果所选音乐非常符合动作要求,只是在音乐的长短上有一些差异,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和舞蹈教师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对舞蹈动作编排做出合理调整。
2.改编、创编音乐的调式选择
在芭蕾舞蹈基训课堂音乐的使用中,由于每堂所需的曲目比较多,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音乐的调式调性上有所变化才会丰富课堂音乐。改编的音乐一定要尊重原来的音乐作品,保持原有的调式调性,创编的音乐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就比较宽松了。在芭蕾舞课堂音乐的创编中多采用西洋调式体系中的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3.改编、创编音乐的节拍选择
舞蹈课堂中所说的节奏其实就是节拍,它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运动。强弱交替的不同构成了最常见的几种节拍,包括2/4、3/4、4/4、3/8和6/8拍。
在改编、创编乐曲中要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合理地选择节拍。如果动作比较激烈,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气息较短,一般采用2/4拍或是快4/4拍;如果动作优美抒情,一般就要选择4/4或6/8拍;活动、一位擦地、腰、控制等动作,以平稳流畅、连绵不断为动作特点,因此要多选用4/4拍、6/8拍;划圈、单腿蹲等动作多选用3/4拍、4/4拍;大踢腿、小踢腿、打击、小跳等动作多选用2/4拍,中跳多选用3/4拍、3/8拍、6/8拍。
4.改编、创编音乐的伴奏层次运用
改编、创编的音乐旋律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伴奏部分的创作了。在舞蹈的伴奏中多采用单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和双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
单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用一只手弹奏旋律,另一只手弹奏音型的方法。
和弦式伴奏音型:
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双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在弹奏旋律的同时,还要弹奏两个层次的伴奏音型。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5.改编、创编音乐的风格多样化
在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中,要注意音乐的风格多样化。传统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多为古典音乐或是曲风相似的音乐,但随着芭蕾舞本身的不断发展,对音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爵士芭蕾的出现,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启迪,课堂音乐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爵士、流行、布鲁斯等风格的音乐都可以合理地出现在音乐课堂。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改编、创编音乐的时候应该注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对钢琴伴奏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钢琴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钢琴基本功,而且要熟悉舞蹈动作,具备音乐理论素养,更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因此,钢琴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努力与积累创新,才能使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鞠玉鹏,谢惠珍.芭蕾教学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2]蒙小燕.芭蕾舞教学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于2010年8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贵宾的世界知名民族音乐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和人类学荣誉教授布鲁诺·内特尔先生,在大会作了题为《音乐教育与人类音乐学:(通常的)和谐关系》 ① 的主题发言。
一个世界性音乐教育大会,邀请民族音乐学领域学者做与民族音乐学相关的主题发言,此举已并非首次,早在1991年,他就曾以一位资深民族音乐学家身份,采用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视野,在当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年会上以《民族音乐学和世界音乐的教授》为题,阐述了令与会者眼界为之一开的音乐理念。前年,他再次与会,而且是在北京召开的ISME年会上,这使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倍感亲切。
内特尔的主题发言,重点阐述了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些理解与认识与当下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方式相对应和相链接,谨慎地述求两大不同音乐学术领域间的共同路径,以达到二者间的“和谐共处”以及自觉地接纳与包容。无论是从发言题目名称还是从发言的具体内容,都可以看出内特尔这个发言的意图和意义。
内特尔说:
每个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方古典音乐研究、地方传统音乐研究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音乐的研究。
(在中国,“地方音乐”就是所谓“民族音乐”,也就是“本土音乐”。)
在内心深处,人类音乐学家越来越像人文主义者,而音乐教育学家们则或多或少的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音乐的人类学家。
(所谓“音乐的人类学家”,就是关注“所有人类相关音乐”的教育家。)
我们也应该关注对立的视角,那就是音乐是文化中确立并表达文化关系的一个阵地。这并非因为音乐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语言”,而是因为音乐表达和解释了文化之间、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所谓音乐并非“共同语言”,是强调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母语”性质;音乐即由此成为一种不同文化对话、共处、交融的艺术方式。)
……
至此,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继续“引经据典”来加以解释和论证了,所谓“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就是:中学音乐教师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所担当的民族音乐(本土音乐)传承责任。
“民族音乐”概念及其对象新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她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建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的民族音乐,内涵深邃,历史邈远,据迄今所见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骨笛②显示,已有实物可证的八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民族音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各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又有丰富多彩的乐器和器乐,还有瑰丽多姿的歌舞和风格独特的曲艺与戏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强调鉴赏和认识中国内涵深邃、历史邈远、品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民族音乐,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继承的一种需要,也是新时代跟踪和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
由于中国有56个民族,整体的中国民族音乐,即由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延续发展共同组成。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
中华民族历史上创建的所有传统音乐类型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明确文化血缘关系的各种音乐体裁、类型和作品的总合。
从音乐体裁、类型和音乐作品角度而言,中国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延续至今的体裁、类型和音乐作品,也包括在某些体裁、类型延续基础上新改编和新创作的近现代音乐作品。如近代音乐家聂耳改编的民族器乐曲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创作的民族器乐曲等。
二、民族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类型,因分类视角和分类标准不同,即可能有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分类方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体裁分类法,即因袭《民族音乐概论》③问世以来,已为大众认知和至今在教学和研究中仍在采用的、主要从音乐体裁角度来分类的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大类”分法。但是,在内容和顺序上,我们应当做出下列调整,即将“乐器与器乐”提前至民歌之后、歌舞音乐之前来进行教学和论述。
这一排序的改动,是充分考虑到中国民族音乐各种类型的产生与发展,应当与音乐起源论和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过程相对应。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考察,歌唱与乐器演奏,歌唱、乐器演奏与舞蹈结合的乐舞,在音乐起源论命题中,都是最早产生的音乐类型,人类创造最早的音乐,是“歌唱、乐器与舞蹈”,“人”本身,就是声乐、器乐、舞蹈的综合体。
而中国的说唱曲种及音乐和戏曲剧种及其音乐,则是中国民歌、乐器与器乐、歌舞及音乐产生之后,往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和形成的表演艺术样式和音乐类型。
三、音乐起源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类型划分的关系
与民族音乐“五大类”形成相关的音乐起源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新鲜的命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神话和古典文献中,即有不少关于音乐起源的传说和相关的论述。如流传甚广的 “开天辟地”神话中,传说创造人类世界的远古女性祖神“女娲”和男性祖神“伏羲”,一位发明了竹乐器,一位发明了弦乐器: “女娲作笙簧”;“伏羲作琴,伏羲作瑟”④,从此中国的丝竹音乐,便开始丰富起来。
关键词: 流行音乐 中学音乐 教育教学 研究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乐曲和歌曲。
流行歌曲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由于流行音乐绝大多数以歌曲形式出现,以至流行歌曲往往与流行音乐一词等同混用。流行音乐主要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对象是主要平民阶层,特别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于传唱,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谊爱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中学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然而当今社会中,唱片商家为了建构市场,想方设法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以扩大产品销售量,流行音乐成为文化商品之一,存在着良莠纷杂,精华与糟粕共存,有些流行音乐着实存在内容庸俗消极,曲调乏味低级等,破坏了音乐艺术的美感,甚至给人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对流行音乐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当然,随着流行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逐渐成熟,在一些题材、旋律、内容上积极健康,并易于接受的流行音乐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可。如陈红曾在《流行音乐进课堂》一文中,提出教育工作者不要再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然而,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途径和内容十分多样化,甚至近乎狂热偏执,低俗无味。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与音乐教师又该如何引入流行音乐到音乐课堂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因此,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中学音乐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引入一些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颠倒主次,无视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外,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更应用来丰富和充实当前的音乐教学。因此,对流行音乐引入教学内容,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因流行音乐的引入而忽视了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传统音乐的教学。
第二,要坚持指导性原则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分析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西方,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的变革在艺术创作领域也体现出来了,音乐艺术的创作上开始转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较,它既承袭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要素,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新上首先体现在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进行结合,提倡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其次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创作者自我的生活经历或思想。再次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作品富于幻想,其中描述大自然的音乐作品很多,因为自然是平静的、和谐的,是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戏剧,在民间研究音乐形式和创作手法,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浪漫主义音乐在形式上的创新体现在,首先它先突破了古典音乐追求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体现出更大的自由性。其次单独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器乐小品,如夜曲、叙事曲、即兴曲、幻想曲、前奏曲、练习曲等以及各种舞曲,如玛祖卡、波尔卡、圆舞曲等。并且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数量较多。浪漫主义音乐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二、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分析
艺术歌曲一般来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歌词多采用诗歌,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和作曲手段比较复杂,曲调表现力强,伴奏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文学上抒情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它里面引用了许多民间创作的诗歌和故事,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推动下艺术歌曲达到了一个创作的期。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比如舒伯特创作的音乐中,《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作品就带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另外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李斯特,他出生于匈牙利,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三、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在艺术歌曲上的成就分析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的创作生涯很短暂,给后人留下600多首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剑之歌》、《战士之歌》等。另还有歌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形式。舒伯特的音乐早年无人赏识,导致生活贫困,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充满了纯朴、真挚的气质,通俗上口,富有民歌气息。像《摇篮曲》、《菩提树》就是从民歌中取材而来。《菩提树》是舒伯特有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冬之旅》所描述的故事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漂泊者离开了家乡,在冷漠的世界中绝望地流浪,最后在一位可怜的孤独的手摇八音盒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菩提树》是歌曲主人公通过对家乡菩提树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流浪所带给他的寂寞和忧伤。这首歌结构严谨,思想深刻,他根据不同的情绪相应的写出旋律,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民歌的特点,具有质朴、真挚的特征。
另一位在音乐上体现处民族性特征的著名音乐家是李斯特,他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匈牙利,同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十二《超技练习曲》、《华丽足尖舞》、《但丁》交响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等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歌曲艺术特色。狂想曲是李斯特创造的音乐体裁,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匈牙利狂想曲》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这组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体裁。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其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体裁。该作品采用的是自由曲式,不受普通乐曲形式的限制,风格独特,别树一帜,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另外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歌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像雄壮的进行曲,崇高而堂皇。第二部分是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第三部分类似散板,宣叙调的风格,有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第四部分又是狂欢般的民间舞蹈,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将匈牙利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之作,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具有十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也是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
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作品具有鲜明民族性特点的大师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这位大师出生于德国。他的代表作品《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等。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他有句名言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的《匈牙利舞曲集》以及近百首改编曲,都是充分利用 民间音乐素材或模仿民间音乐风格而创作的。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的出生地德国北部城镇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他的作品创作地维也纳的妩媚动人。是浪漫主义时期体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代表作。这些大师在浪漫主义时期,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他们的作品以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艺术歌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在舒伯特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从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特征。这些大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的作品与民间艺术息息相关。这也表示着艺术开始更贴近生活,意味着艺术家开始解放天性,作品更富有个人特征和民族艺术性。
参考文献:
丁玎玫.从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探究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大众文艺,2011(18).
冯子祥.简析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乐府新声,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