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

身边的形形色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边的形形色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

[关键词] 镶嵌铜器 刻纹铜器 绘画性 色彩感

基金项目:2010年-2011年度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先秦时期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XK027 。

春秋晚期有两类铜器值得注意。一类是镶嵌红铜、金、银及其他非金属材质的铜器,另一类是刻纹铜器。这两类器物的出现预示着青铜器装饰艺术突破性的发展。就刻纹铜器而言,其突出成就是錾刻画像纹的出现。就镶嵌铜器而言,一方面,镶嵌的画像纹与錾刻画像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共同反映了此时青铜器纹饰从图案走向绘画的转变,另一方面,镶嵌铜器所用的多种材质,在质地和色彩上与青铜构成丰富而绚丽的对比效果,使原本单一的青铜材质得以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

镶嵌铜器和刻纹铜器装饰风格的变化,体现出此时青铜装饰艺术新的发展方向,即对于绘画性和色彩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说是雕塑艺术作为青铜器的传统装饰手法已经发展到极致,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为求创新迫使青铜艺术的创作者寻求其他的突破途径。而与此同时,漆木器彩绘和丝织品、壁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得到极大发展,这些艺术形式所呈现出的色彩表现力与内容的丰富性,是传统的青铜艺术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刻纹铜器与镶嵌铜器对色彩感和绘画性的追求,很可能是受到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从题材内容和纹饰的风格来看,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关联的因素。

对色彩感的追求:镶嵌铜器的发展方向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纷呈的时代。漆木器彩绘、绘绣结合的丝织品、帛画以及有可能广泛存在的壁画,都展现出视觉艺术在色彩表现方面更大的可能性。青铜器装饰极力在色彩方面追求更多的表现可能,应当也离不开整个时代艺术氛围的影响。

青铜器增强色彩表现力的途径,通常是在器表镶嵌异色金属、宝石、贝壳以及填漆或髹漆等办法。在青铜器上镶嵌的异色材质,形成色彩和质感的对比,从而造成豪华富丽、色彩缤纷的气氛。

镶嵌工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被人们采用来作为装饰。当时是在骨器或石器上镶嵌异色的绿松石、骨珠,组成彩色的图案。商代和西周,镶嵌绿松石的小件骨器仍偶有发现。与骨器镶嵌相比,青铜器上的镶嵌出现得更晚一些。有学者认为,它的出现是受到骨器镶嵌的影响。[1]二里头文化已发现镶嵌绿松石的饕餮纹器。商代及西周,绿松石主要用于镶嵌兵器及小件饰物,罕见用于容器。直至春秋早、中期,镶嵌绿松石器仍不多见。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此种工艺有进一步发展,除绿松石外,用于镶嵌的矿物材质,还有玉、玛瑙、孔雀石与琉璃等。

镶嵌金属材质的青铜器,目前所见,大多出现在春秋中期以后,其所镶嵌的材质,包括金、银及红铜。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镶嵌红铜的青铜工艺已广泛见于列国,且多精美之器。在青铜器上嵌以金、银,又称之为“金银错”,目前所知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种工艺初起时,比较注重施于铭文,但在稍晚时,更多地用于纹饰表现。

战国和西汉时期,是镶嵌工艺的发达鼎盛时期,其数量与工艺水准都远超前代。从器类来说,已不限于小型器,较大型的容器也较为多见。从工艺来说,镶嵌绿松石、填漆、鋈锡、错红铜、错金、错金银、鎏金、鎏银等装饰工艺往往配合使用,形成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各种材质集于一身的镶嵌铜器,其丰富的材质对比与色彩对比,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豪华富丽的审美风尚。

就镶嵌铜器的纹饰题材内容而言,由变形动物纹发展而来的几何纹饰与新出现的人物画像纹各擅其胜。不过,从我们所能收集到的铜器来看,几何纹饰铜器的数量远超人物画像纹铜器的数量。从镶嵌纹饰题材选择的倾向性,可以看到,青铜器器表装饰在镶嵌工艺上的发展,所选择的突破传统的方向,是增强题材形式的色彩表现力,而非增强题材内容的故事性与现实性。

在青铜器上填漆或髹漆,严格来说,前者尚属镶嵌工艺,后者已完全脱离了镶嵌的范畴。因其着重于青铜装饰的色彩表现力,因此我们仍然把它归入本节讨论。铜器表面髹漆,在商代已有使用。但商代至春秋时期,极为罕见。战国时期,铜器髹漆工艺有较大发展,朱凤瀚先生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1.将髹漆与嵌错工艺结合,铜器在錾槽内不嵌金银,而填以漆,有的既嵌金银,又在未嵌金银处填漆(或在漆内掺以银粉),然后磨错光平以增加纹饰的色调;2.髹漆已不限于填错纹饰,而是直接髹于素面铜器表面进行着色;3.这种工艺已在较广阔地域流行。” [2]

铜器髹漆的目的,既为了美观,也有防锈的作用。不过,就我们所见的器物来看,髹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色彩表现力。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发展出在素色铜器表面绘饰的做法。与运用多种材质的镶嵌物以实现色彩增强效果的方法相比,直接彩绘是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器物的表面犹如画布,以彩漆直接绘饰,从这一点来看,髹漆铜器的装饰方法和目的与漆器已经趋于一致。

对绘画性的追求:现实题材和写实画风对传统的反叛

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器纹饰的一大变革,是描绘人的活动的图像即人物画像纹的出现。以人物画像纹为器表装饰的青铜器,虽在数量众多的战国青铜器中占很小比重,但与以前的青铜礼器相比,在艺术取向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社会原因,是春秋末期传统生活方式与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动,是艺术关注的重点从神到人的回归。同时,在艺术发展的层面,人物画像纹的出现也昭示着青铜艺术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即青铜艺术的表现从装饰图案发展到了情节性的写实图画,从此开始了绘画发展的历史。

“和以往的青铜纹饰相比较,人物画像纹具有相当鲜明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它以描绘社会生活为主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叙事情节,在纹饰题材上是一大突破,而其对于叙事性内容的构图方式,也为后来的汉画像砖所继承。因其和以往青铜纹饰中出现的人物相比,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内容,也有人把它称为叙事画像纹。” [3]

画像纹的构图基本为格状构图和散点构图。这两种构图方式和传统的带状构图方式相比较,更具有创新和自由的气质。“它们摆脱了殷周时期庄严神秘的对称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自由、生动,这反映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艺术观察力的提高和艺术表现技能上的进步。” [4]

画像纹的流行时期,是春秋末至战国前期,即约公元前五世纪的时期。[5]根据迄今已发表的出土材料可知,青铜器画像纹的工艺可分为刻纹、铸纹和嵌错纹三类。

铸纹画像纹,是指青铜器器表的画像纹与器形同期铸造而成,目前仅见于三晋及附近地区,其中,大都集中出自河南辉县。

嵌错画像纹,是指用红铜、金、银等金属或矿物镶嵌于青铜器表而成的画像纹,迄今所见其地域基本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

刻纹画像纹,就是在极薄的器壁上用锐器刻出的图像。朱凤翰先生因这种青铜器制器方式一般为槌打而非铸造,亦称之为槌制铜器。这种铜器的质料,包括红铜与青铜两类。[6]据目前不完全的统计,这种刻纹铜器已发现有二十多件。刻纹铜器萌芽于春秋晚期,成熟并流行于战国早、中期。“它的器形和青铜铸器相仿,初期的图案也抄袭自青铜铸器。刻技最早见的是由楔形点连续成线的錾凿法,而后发展为细如发丝的连续线刻。” [7]“东周青铜器刻纹所采用的刻纹工艺方法,直接被汉代铜器、尤其是小件铜饰件、鎏金银器上刻制花纹所采用,开汉代铜器錾刻工艺的先河。” [8]迄今所见刻纹画像纹铜器的出土地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出自吴楚地区,其次是三晋地区,此外,还散见于湖南、山东等地。

从我们能收集到的画像纹青铜器来看,铸纹画像纹极少,嵌错画像纹也不多见,相对较多的是刻纹画像纹。从技术角度来看,铸纹和嵌错两种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青铜铸造范畴,而刻纹方式更多具备了绘画的特点,可谓是以刻刀在器壁上作画,因为跳过了铸造这一环节,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自由。

从分布地域来看,有学者认为刻纹铜器主要出于吴越地区,而行销于各地。我们所见的吴越铜器,基本未见嵌错画像纹或铸纹画像纹,而且,其他题材的嵌错容器也基本未见。因此,也可以这样假设,因为其对绘画性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刻纹铜器上,因此在其他类型铜器上,反而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浮雕方式。

总体来看,铸纹和嵌错画像纹铜器主要出在中原地区,南方特别是楚地罕见。南方嵌错铜器,其题材基本都是各类几何或变形纹饰,如云纹、龙纹等。不过,楚式漆器中,则有不少有绘画性的内容。此外,帛画和壁画也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可以设想,楚地的艺术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青铜器保持了工艺美术品的特征,在传统的铸造技术和雕塑化的装饰手法上不断发展,精益求精,追求精美奇诡的装饰效果,而这一时期的对色彩感和绘画性的追求,特别是表达具体写实的绘画内容的要求,则成为漆器以及帛画和壁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任务。

它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它自身而是自我之否定

青铜艺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追求色彩感和绘画性的发展方向,既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因为就色彩表现力与写实性的内容来看,在青铜器上要完成这种创造显然比其他材质更为困难。抛弃传统的雕塑形式,转而追求彩色绘画的效果,可谓是扬短避长。因此,青铜器的这一发展方向,延续时间并不太长。到两汉时期,它在绘画方面的表现形式,就已为汉画像砖和帛画、漆绘所延续;它在实用器方面的功能,则更多地被漆木器和早期瓷器所代替。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铜器,或者朴素无华,完全是一副实用生活器皿的面貌;或者嵌金错银,富丽华美,更多地体现出表明身份地位的豪华工艺品特征。在那个“如火烈烈”的时代,被寄予无比重要与神圣意义的青铜器,到此时,基本已褪尽神秘的光环,成为世俗的人间生活的附属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追求色彩变化与现实题材内容的战国青铜器,走上的是一条背离自我、否定自我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84.

[2]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58.

[3]宋玲平.东周青铜器叙事画像纹地域风格浅析[J].中原文物,2002,2:46-50.

[4]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159.

[5]李学勤.试论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61.

[6]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59-561.

[7]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164.

第2篇: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

【关键词】kalman滤波;灰色BP神经网络;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

变压器的状态评估是以当前的运行状态为依据的,运用一定的技术对变压器的现有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对之后状态进行预测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保障电压器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一些预测技术手段主要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在预测评估中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基于kalman滤波的灰色BP神经网络方法对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kalman滤波处理,它可以剔除原始数据的随机干扰误差,提高数据的平滑度,然后运用GM(1,1)模型对数据进行建模模拟预测,可以预测出近几期数据走向和变化,并同时把模拟的数据和原始数据进行比对得到真误差,将真误差用BP神经网络进行建模训练,预测出近几期的预测误差,最后通过预测误差来修正灰色模型预测值,得到最终的结果。

文中用该方法和传统的灰色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例分析比较,得出该方法精度更高,在预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1.kalman滤波

Kalman滤波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具有递推性、无需大量存储而减少计算机运算冗余、直接结合系统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等优点,在估计状态的同时又能给出估计的精度,常常用于数据融合的研究中,在过程控制、航天、通信、工程变形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Kalman滤波是一种能够从观测数据中估计所需信号的滤波算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剔除随机误差的干扰,从而获得最佳逼近实际情况的有用信息。Kalman滤波方程是一组递推公式,其计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预报而又不断修正的过程,其5个基本的递推公式如下:

(1)

2.灰色理论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横断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通过有效的提取生成和开发有用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科学解剖和认识,并进行有效的预测。改模型预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变形监测、人口经济预测等领域,其短期预测精度高的特点被应用于数据融合等算法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如下:

设为原始序列,其一次累加生成1-AGO序列为:

其中:

令为序列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即:

(2)

引入矩阵向量记号:

,,

GM(1,1)模型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列满足:

GM(1,1)的白化方程为:

其中参数反映系统发展的态势,称为发展系数;反映数据变化关系,称为灰色作用量。

此白化方程的解(也称时间响应函数)为:

累减还原值为:

(3)

就为灰色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其在短期和中长期预测中效果较好,综合来说,灰色模型有如下优点:(1)需要的样本少;(2)样本无需有规律性;(3)计算工作量小;(4)定量分析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一致;(5)适用于近期、短期、中长期预测;(6)灰色预测精度高。

3.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目前运用最多的神经网络之一,其“记忆”能力非常突出,能在大量输入和输出的训练中学习和储存映射关系,其算法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训练过程,一个是实现过程,基本思想是通过输入输出训练得出权值作为模型参数,进而生产神经网络非线性模型,然后通过实现过程来使用参数确定的模型。BP神经网络主要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它的学习规则是运用快速下降法,通过反复训练来调整最适宜网络参数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输出层以及隐含层组成,这种模型结构可使网络可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建立合适的线性或非线性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BP神经网络

Fig.1 BP Neural Network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向前传输和向后传输两个阶段,其学习算法如下:

(1)向前传输阶段

1)从提供的样本中取一个样本,将其输入网络;

2)然后通过比较实际输出:

;计算误差;

3)调整权重值,重复这个循环,直到。

(2)向后传输阶段

1)计算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的差;

2)用输出层的误差修改输出层权矩阵;

3);

4)用估计输出层的前导层的误差,再用此误差估计更前一层的误差,如此反复获得其他各层的估计误差;

5)并利用这些估计对权矩阵进行修改,形成将输出端计算的误差沿着与输出信号相反的方向逐步向输出端传递的过程。

神经网络中整个样本的误差为:

(4)

4.灰色BP神经网络组合方法

灰色BP网络模型主要是通过建立灰色理论模型来得到原始数据的模拟值和预测值,并以此得到残差序列,然后通过BP神经网络训练残差序列来修正预测值,提高精度。其基本原理如下:

(1)设有时间序列{,用GM(1,1)模型

得到模拟值

(2)设为时刻L的原始数据与灰色模型GM(1,1)模拟值之差,称之为时刻L的残差,记为,即。

(3)设为残差序列,若预测阶数位S,将,,作为BP网络训练输入样本,将的值作为BP网络训练的期望值。采用上述BP算法,通过大量的残差序列训练这个网络,最终得到可以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预测残差序列的有效工具。

(4)设{}为{}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的残差序列,在这个基础上构造出新预测值为,

=+ (5)

就是灰色BP网络模型的最终预测值

5.实例分析

本实例是对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评估,评估的依据是对变压器油色谱试验得来的状态信息,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评分模型为:

(6)

式中,y为相应得分,x为评分参数量值,、为评分参数阈值。根据文献[4]和[5]及相关资料,、的取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不同项目的参数取值划分为5个状态,如表2所示。

为了说明本文方法在预测评估中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取用某电厂2号主变的6组油色谱数据,如表3所示,分别采用灰色理论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本文的方法对前5期数据进行模拟,并对第6期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本文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误差最小,精度更高。表5给出了预测值得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给出了变压器的状态等级和维修策略。

从表4可以看出,本文的方法在预测精度上明显提高,预测结果更加贴近事实。从表5可以看出变压器总得分为29.104,对应于表2,变压器的状态等级为D,维修策略为尽快维修。从油中溶气预测值的三比值可以预测得出变压器故障可能为开关接触不良、涡流发热、短路、铁心漏磁等。

6.结论

本文的预测方法是一种组合模型的方法,在模拟预测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剔除随机干扰误差的预处理,在预测之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处理,切实提高了预测精度,防范了一些由于人为或者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预测结果的偏离,较为真实的反应了实际情况;运用百分制的评分方法对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估计,针对不同等级状态给出维修策略,并给出了可能发生的故障,为维修人员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谭冠军.GM(1,1)模型的背景值构造方法和应用(1)[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4):98-103.

[2]罗党,刘思锋,党耀国.灰色GM(1,1)优化[J].中国工程科学,2003,(8):50-53.

[3]闻新,周露,李翔,张宝伟.MATLAB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魏海坤.神经网络机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