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教育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随着国际交往的目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各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关于文化,各国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Z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的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义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关于交际,学者贾玉新把它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关于交际能力,不同学者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关于自己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阐述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2)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3)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4)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1990年出版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关于外语能力的暂行规定》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2 关于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l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1996)。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是通过两种行为完成的:一个是语言行为,另一个是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是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方式,它是指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通过语言信息实现交际的目的。而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通过行动、空间、时间或沉默来传递文化交流的信息。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如果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是违背了这些文化规约,常常会导致懊悔不已,大发雷霆,甚至大动干戈。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还应该顺应时代,掌握必要国际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顾日国根据《礼记·曲礼》内容得出,“中国式礼貌的一大特点”是“贬己尊”,中国人用礼来约束自己的礼貌行为,不管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免“失礼”。同时,中国人更注重“面子”,“面子”与“礼”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面子反映的是社会角色,体现了等级和权势的高低。再如在对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中国人的表现是谦虚、内敛,而西方人却大胆地接受并且致谢。在与外国友人交际中,我们要避免以自己本土的礼貌礼节来评判对方,切莫把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礼貌礼节生搬硬套到对方身上,那样只会导致失败的交际。
在美国,一个男孩看到喜欢的女孩会大胆坦诚地盯着对方看,认为这是表达情感的正当方式,而女孩也不会认为男孩子无礼或是不道德。相反,在中国,如果一个男孩子盯着一个女孩子看,会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或是居心不良。阿拉伯文化非常注重目光的接触,他们喜欢面对面的交谈,不习惯肩并肩的谈话方式,因为那样目光接触会受到限制。
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表达问候的方式有明显差异。中国人见而打招呼时经常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其实这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问候,而是真正的问题。英美人问候多用“Good morning!”、“Hi”、“Hello”等,与此同时,人们常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寒暄。高职学生在和外国留学生或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会、不快,甚至是冲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4 方法与实践
引导学生观看外语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这些影视作品,关键就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外国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外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社会文化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等等。
阅读经典的外语文学作品。目前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无尽的语言源泉。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开展外语角活动。学生通过与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更好的了解外国人的交际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5 结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在外语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文化差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误会甚至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真实科学的教学资源,从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着手,将文化知识以及语用融人到外语教学中去,唤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制约。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以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为途径,以真正的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适应全球化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贾玉新.跨语言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教育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日趋加快,知识总量每三到五年就要翻一番,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人们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因此,如何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征的教育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规模。实践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实现了其初衷,很多人对其大唱赞歌,极加美化。但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做出辩证的思考。
一、对多媒体化发展的教育技术的辩证思考
多媒体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与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它具有超文本、超媒体功能,而且还可以使文字、声音、图象等一并显示,具有化动静、化虚实、化快慢、化大小并且存储员大、交互性强、信息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将取代教育技术领域的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粉笔、黑板等其它媒体,并且多媒体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等。多媒体真的那样神奇吗?真的就是“万能”的教学机器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一)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而非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全能媒体
我们认为,每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或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所以,媒体的有效与否要看特定的教学情景和学习对象等,各种媒体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应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我国开展多媒体教学仅有几年的时间,正因为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把其看成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所以各单位纷纷申请巨额资金,购置多媒体教学系统,装配多媒体教室,出现了多媒体“热”的怪现象,而且目前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对此,我们认为,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的硬件设备做后盾,要搞好多媒体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地方购置了设备后,对其倍加珍惜,在教学中根本不舍得使用,平时用布一蒙,仅作为参观、观摩和迎评的样品,这样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而且也阻碍了多媒体进入课堂。
(二)硬件和软件能否同步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观全国上下,可以说,真正适合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课件可谓凤毛麟角,已编制出的课件绝大部分是一种课本搬家的形式。另外,商家为了赢利而编制的课件因缺乏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的参与,所以根本不适合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多媒体涌人教育领域速度太快,使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而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已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符合课堂教学,而教师又不能自行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的情况下,多媒体不是空有躯壳吗?如此,又如何实现它的作用呢?最后,正像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既便我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学习效果显著,为获取知识而疲惫不堪的痛苦消失了,别的痛苦是否会来补充呢?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促进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人格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知识而人格不完善的人不胜枚举。因此,即使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人们获取知识变得容易,我们也应该对多媒体的利弊作出必要的反思。
二、应多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使用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网络教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有其必然的原因。
(一)网上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再生性
因为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都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相应的,他们也要无偿地为他人提供资源,所以网上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其信息容旦之庞大、呈现形式之多样、涵盖范围之广是人们难以用数字表达的。而且,网上信息的增减与内容的刷新依据主题的变更和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再生新的信息。
(二)网上信息的交流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
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说或做几乎任何希望的事情,与世界各地任何上网的人联络,自由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无论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体现了网络的创建者和用户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信条: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网上信息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不受任何权力机构的限制。
(三)网上人们的交流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人与人的交流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往往难以克服现实的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质量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的高低这样一些障碍。而在网络空间,人们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等现实社会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人们的交流除去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只有无差别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征表达着人们内心深藏的气质,这使相距遥远的人们,丢掉传统的偏见,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与他人交流。
三、有必要关注并积极思考智能化现象
智能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NOTO有关AET研究项目所着重研究的八个问题中,有四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即:任务分析与专家系统、个别指导策略与学习者控制、学生模型建构与错误诊断、微世界与问题求解等。
之所以产生人工智能热,是因为其“拟人”的特点与功能所致,即智能机器能够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思考、规划、学习与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并且在语言处理、自动走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和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提出的是专家系统,它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需要专家解决的复杂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与专家系统进行“咨询对话”,向其提出问题并得到学生希望的解答。于是有人重新提出“教师将被取代、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学校将要消亡”的论调。分析一下这种论调,一方面显露出教师在某些职能作用发挥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但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技术至上”的偏向表现。
四、在都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知识领域;节约师资力量、交流教学经验;加速普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等,但它也确实已经和将要给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实现由我们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应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一)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结构观。我们知道,技术由外向内是由工具手段、方法技能和智慧经验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技术从结构层次上来看就应该由教育工具手段、教育方法技能和教育智慧经验三大要素由外向内有机整合而成。其中,教育智慧经验和教育方法技能处于内隐层,教育工具手段处于外显层。前者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而又客观存在的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起到实实在在作用的技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技术的作用并不亚于外显的物质性的技术,更不能被后者所取代。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离不开外显的工具手段,但归根结底更离不开人掌握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技能,正如知识经济的外在表现是高新技术,而内在核心却是高素质的人才一样,教育技术的核心归根结底是掌握教育技术核心层的人,人对教育技术起最终的导向作用,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第教育技术结构的把握应把对人的理解放在首位,而现实中出现的对教育技术结构的错误理解是导致人们“重”某些方面”、“轻”某些方面的主要原因。
(二)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回顾教育技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技术价值观经历了从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转变。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价值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工具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科学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难发现,纯粹价值理性的思变和无为以及工具理性的失衡和异化。
目前,人们对教育技术只看到其物化层面的强大优势,如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交互化和虚拟现实等,忽略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结果导致了教育不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学生第完美和健全人性的追求,从而造成学生品德、人格、情感教育的荒疏和缺乏。如上所述的教育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很好的印证。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应该实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三)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观。从对教育技术的结构认识,我们看到人最终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人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在某种规走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因此,由人决定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必须是教育技术的内隐层和外显层的协调、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 手机管理制度 问题措施
一、学生玩手机已经是一种潮流
当今社会,手机早已成为很多人的必需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人们拿着手机可以完成很多原来不能实现的事情,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重要。手机早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的强大和智能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技工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多了一个工作――跟手机争学生。这是一个痛苦的开始,因为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学生禁得住手机的诱惑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弊端
1.学生控制不住玩手机的欲望,没有时间观念
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聊微信等,白天根本没有精神学习知识和技能。
2.玩手机存在安全隐患
技工院校重点强调实操技能,动手操作。如果学生因为彻夜玩手机而没有睡好觉、精神不集中,容易导致不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操作,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3.不利于团结
有些学生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都喜欢发朋友圈,甚至是辱骂同学的话也会发,不利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
4.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手机越来越高档和智能化,名牌手机俨然成了部分学生身份地位的象征,似乎拿着名牌手机就高人一等,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5.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在过度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高昂的流量费等,加重了学生及家庭的负担。
6.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
不法分子常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诱导中学生误入歧途的案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技工院校的学生玩手机已经到了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人际交往的程度,特别是对人身安全也产生了一定的危害。许多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手机管理的规定。
三、手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笔者学院为例,出台的手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使用规定
第一,学生不得在上课、实训、考试时使用手机。手机应当放入储物柜中,放学或考完试后方可领回。
第二,任课教师在上课期间应以身作则,不使用手机,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做好课堂纪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2.监督与处理
第一,收缴的手机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违纪情节严重的,手机可交由班主任代为保管,并由班主任通知学生家长来校领取。
第二, 一学期内违规使用手机达三次者,学校将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受处分后,仍违规使用手机者,每发现一次加重一级处分,直至进行劝退处理。
四、手机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手机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
首先,手机管理制度只规定了禁止和处罚手段,处理过于强硬和简单,没有相应的解决课后使用手机的问题。管理中只有“堵”,缺少“疏”。手机管理制度的中心内容是严禁上课、考试等时间使用手机,进入实操室和教室要上交手机;对违反手C规定者,给予纪律处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学生是很抵触上交手机的,仅靠班干部收缴手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科任教师每次课上课前进行收缴,又耽误了上课时间。所以,应该将禁止和疏导并重。
其次,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防止学生流失和辍学也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因为玩手机而开除学生显然并不合适,流程也比较复杂,不是很切合实际的做法。
最后,手机管理制度忽略了学生家长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只是在没收了手机后,请家长来校领回,显然没有突出事前沟通和协作的作用。
2.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一部分班级没有做到善始善终,企图蒙混过关。
学生上课去了,手机还在衣袋里,用闲置的手机“冒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缺少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具体措施。很多学生把手机看得非常重要,甚至玩手机上瘾,无时无刻都想拿着手机。少部分学生不理解手机管理制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因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冲突时有发生。网上有一段视频:某高中男生因教师没收了其手机,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学生说:“你不给我手机,我就跳楼。”教师说:“你跳啊!”结果,该生真的跳过教学楼的围栏准备自杀,身体已经跨过栏杆,被教师强行抱回。如果学生因此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五、完善措施和解决办法
1.手机管理制度要公平、民主、合法,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每学期开学初,要公开征集意见,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断完善和更新手机管理制度。只有民主、合法的手机管理才有助于学校实现有效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制精神,才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规范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2.明确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配套管理措施细则
学校各部门,包括值日教师,要明确具体的责任分工,检查过程,采取措施,共同督促学生遵守手机管理制度。
3.加强正确引导
首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班主任要向给学生及家长宣传正确使用手机的要点,争取学生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利用手机学习,阅读电子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下载经典著作,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上网下载学习视频、软件,订阅和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公众号,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辅助学生学习。
其次,技工院校应大力开展学院和系部层面的文体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有益的课外活动中来。全院文体活动做到一盘棋,目的明确、目标统一,真正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把阳光体育、多彩文艺、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扎实、认真地开展起来。开学初,各系要有计划、有时间点、有文体活动方案,大力发展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系部领导和班主任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团活动,争取每位学生都参加一个社团。社团负责人由教师担任,定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比赛。以往学校的体育比赛多以篮球赛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跳绳、羽毛球、乒乓球、跳棋、围棋、象棋、扑克等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比赛。动静结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学校还应组织诗歌、古诗词朗诵比赛,调动全系各班学生的积极性,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对增强班级凝聚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各系还可以举办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技能节晚会、毕业晚会等。想让学生少玩手机,学校应在顶层设计、资金配套使用、人员安排等方面都有所考虑。参与晚会的学生多了,关注晚会的学生多了,喜欢晚会的学生多了,玩手机的学生自然就会少了,玩手机的时间也就减少了。
组织电子竞技比赛也是让学生少玩手机的好办法。学生喜g玩手机,教师一味地“堵”也不是长久之计。学校可以组织网络游戏比赛,电子竞技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很高,大多数学生都玩手机游戏,教师应顺应潮流,组织校内电子竞技比赛,引导和禁止并行,相信可以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再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是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中坚力量和灵魂。工匠精神是这一代技工院校学生毕生需要学习和追求的精神,也是中国技工、技术类项目一直秉承和发扬的精神。技工院校学生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技工院校90后、00后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超前、头脑灵活善应变。
最后,创建智能校园,手机终端学习平台的建立与运行是今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国内的网络速度会越来越快,手机会越来越智能化和功能化、越来越物美价廉,人人都可以拥有智能手机。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堵住”学生玩手机的路,而要想办法把手机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所用。教师要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自然就会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专业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和深度拓展是今后对专业教育发展积淀的一个考量。利用资源库的知识,借助微信和QQ等平台,合理、适时地利用手机推送知识点,既能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也可以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工院校自实行“生均拨款”政策以来,广东省今年又迎来了高职院校首次依据学考成绩录取这样的大动作。技工院校在本就生源有限的情况下,招生困难不断增加,生存压力非常大。学校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创出品牌、办出特色,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因此,注重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等教育细节是十分必要的。技工院校要全局考虑,从管理的角度,“堵”与“疏”并重,心理辅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学习技能与课余文体活动双管齐下,引导和发挥智能手机的作用,真正解决手机管理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覃开意.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蔡晓东,王瑞昙.浅谈学生手机使用的利弊及控制使用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
关键词: 手机 变堵为疏 暂代保管
在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已无力拒阻手机洪流涌入校园。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3年1月份,我国手机用户达11.22亿户。在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的作用下,以及手机普及的智能化、低端化的刺激下,大量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加入手机一族,即使在苏北农村高中,随机抽样一个班的调查显示,拥有手机者已达70%。如何对高中生的手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已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前校园手机的普遍现象入手对高中生手机的用途和有效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一、高中生配备手机的用途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丰富了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
1.携带手机方便与家长、老师联系。
家长普遍认为,给孩子配备手机一是方便联系,二是心理上有安全感。现代社会较为复杂,孩子出门在外万一遇到什么特殊情况怎么办?给孩子配个手机,感觉就像护身符似的,家长心里觉得安慰踏实。
2.利用手机学习。
部分学生认为,许多学习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手机中供学习使用。例如电子词典、计算器和各科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等,都可以为高中学习提供帮助。
3.利用手机交流和扩大交际圈。
现在高中生活压力很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释放压力,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和老师沟通的苦恼,维护心理卫生,同时能在狭窄的地理空间内获得较广阔的交际空间。另外,智能手机具备浏览网页的功能,学生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掌握社会信息。
4.利用手机走进网吧。
随着电信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无需上网吧就可以直接在学校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在线游戏、看电子小说、下载视频,甚至查阅不良信息等。
5.利用手机谈情说爱。
现在高中生早恋现象非常普遍,手机成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工具和最好媒介。通过手机传情、谈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谈情说爱。特别是通过短信的方式,更隐秘,且更加方便表达无法当面启齿的话语。
6.利用手机考试作弊。
有了手机后,一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部分学生利用手机在考试中发短信求答案,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搜索答案和作文范文,这样不仅严重违反了考试规则,破坏了正常考试竞争的公平性,而且对学生的品德造成了冲击和腐蚀,从而影响了学风,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7.利用手机调外援。
在农村中学携带手机增加了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的往来概率,可能造成学生上当受骗。个别学生在学校和同学一有矛盾,就联系对方“帮忙”,造成学生间产生纠纷甚至打架斗殴,给校园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高中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弊端,现实状况表明弊大于利,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手机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度重视对学生手机有效管理的探索。
二、手机有效管理策略
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使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合情(获得高中生的认可和配合)、合法(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确保管理到位效果显著,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研究发现,学校对高中生的手机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明确制度,宣讲贯彻。
科学的管理制度利于学校的管理,学校需合理制定校规。为了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良性运转,有必要明确制度,规范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师的认识,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章可循。学期初或必要的时段利用班会、校园活动等进行大力宣讲和引导,让学生知道手机的利弊,解除学生的思想症结,营造人人监督、文明使用的良好氛围。
2.提供通讯服务,家校联合。
学生在某些时刻需要和外界正常联系,学校应完善通讯设施,保障学生正常的通讯需求,并且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可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讨论学校处理手机的依据和做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从而减轻学校工作的压力与阻力。
3.细化师德建设,以身作则。
教育学生要从教师做起,要细化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能使用手机,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规范使用手机,做好学生的表率,上课期间不玩手机、不带手机或调至静音状态。以身作则,规范学生的手机行为,利于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和纪律观念的形成。
4.引导教育,变堵为疏。
作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不能阻止高科技给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革。对手机这种新生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它,辩证看待手机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要在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时,强化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5.班会辩论,增强免疫。
班会是德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可以有计划地举行一系列有关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弊、手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辩论,增强学生对手机的免疫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处理好手机问题。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发短信。短信内容要健康,对象要适当。发短信要掌握“度”,不要过度沉溺于短信,以免影响学习和健康。
6.夜间检查,个别教育。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主要在晚上利用手机上网QQ、玩游戏、看小说、发短信、谈情说爱等。现在学校宿舍安排教师值班,教师可加强夜间检查,减少学生晚上使用手机,使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提高学习效率。对晚就寝后仍然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列举实例进行教育。例如跟他们谈谈睡眠不足的危害,有的学生晚上玩手机使睡眠不足而出现头晕等症状,甚至有的学生晕倒死亡。这样使一部分熬夜玩手机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症状,产生畏惧感,减少手机的使用。
7.信息干扰,失去功能。
调查发现,学生主要在宿舍和考场使用手机,学校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对这些场所开启手机信号屏蔽仪,使手机不能使用,手机没有用武之地后,有的学生可能不带手机,有的学生可能减少甚至不用手机。
8.暂代保管,程序公正。
有律师分析认为,学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可以限制学生带手机,但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不能没收,更不能摔毁。高中生虽然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只要学生取得手机的途径合法,学校就没有权力剥夺学生的合法财产权。尤其要把SIM卡还给学生,因为SIM卡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通讯消费等。
总之,学校应该有效地对手机进行管理,多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健康、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远程学习者;学业求助;求助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98―05
陈丽认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行为分离,以及远程学习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比传统学校学生更多的学习困难和挑战。[1]远程学习者要想获得学业成功不仅要付出勤奋和努力,并且在遇到学业困难时应采取主动的应对方式,向教师等进行求助,克服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他人帮助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将他人帮助视作解决学业疑惑或困难的资源观,这可用西方学者提出的学业求助概念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所谓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2]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在各类层次的教育中,学业求助是自主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它与学业成就、学习满意度等密切相关,是学习者自我监控程度的体现,因此,远程学习者的学业求助行为是他们具有自主精神、有学习欲望和动机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为提高学习成就而采取的学习策略。
一 网络远程学习者学业求助的途径
从国内网络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学习者有多种求助的途径,如向教师、学习同伴、教材、在线帮助系统等,它们的实现方式不同,求助代价和信息反馈质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学习者在面对学业困扰时,需经综合衡量决定求助的方法和途径,使其能够顺利控制所面临的学业困境。
1 向教师、学习同伴求助
陈丽[3]认为网络教育学院中的教师分为三类,即课程主讲教师、课程主持教师和课程辅导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承担的职责是各异的,但他们都会与学习者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活动。课程主讲教师和课程主持教师面向的学习者较多,只能在某些特定时刻为部分学习者提供帮助,多是利用网络或其他通讯工具进行的。
远程教育组织机构为给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在各学习中心聘请辅导教师及助理,为学习者的求助提供全面帮助。学习者向辅导教师的求助一般是利用两种方式实现的。
学习者向辅导教师求助的第一种途径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辅导教师一般会定期利用网络社区进行辅导活动,解决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疑问;学习者主动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BBS等提出自己的求助信息,请辅导教师解答学习活动出现的疑问。学习者向辅导教师求助的第二种途径是学习者与辅导教师面对面的交互活动。一些学习中心为不具备网上学习条件的学习者定期提供学习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学习者与辅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互活动。
学习者也能向学习同伴提出帮助寻求。这是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求助的新维度,是发生在一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这期间可有教师的参与,也可没有教师的参与;这可发生在面对面的学习活动场所,也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求助。
2 向学习材料求助
在远程教育中,组织机构给学习者提供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学习包,它是以课程为单位的所有学习材料的总称,包括教材、学习指导书、参考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
学习指导书针对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过程特点,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开发,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指导书提供课程内容的主要脉络和知识框架;二是,学习指导书提供教师与学习者见面时才发生的内容分析、解释和讨论,以及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4]学习指导书对远程学习者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帮助作用,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业求助的重要材料。
3 向交互式学习环境求助
Aleven等[5]把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的工具称为交互式学习环境。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为远程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应答性帮助,研究结果表明它能积极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Aleven等把目前用于提供支持帮助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智能指导系统。智能化的指导系统是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对学习者和教师进行建模,计算机利用这些模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情境感知的线索和反馈。智能指导系统是一种面向学习者个人的开放式问题解决情境,它对学习者的问题解答是以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中间步骤作为依据、遵从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来提供指导性建议,而非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最终解决方法,因此,智能指导系统在远程学习情境是用来为学习者提供典型性支持和帮助作用的。
(2)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呈现步骤化的学习材料后,接着向学习者提问相关的问题,让学习者进行回答,当学习者在解决呈现的问题时,系统将为他们提供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预存设置的正确或错误答案来工作的,每个答案都有与之相联系的信息,为学习者的求助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反馈,用详尽解释来澄清正确的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若是错误的答案是错在什么地方,它没有或只有很少的适应学习者特殊需要的个性化反馈。
(3) 教育超媒体系统。典型的教育超媒体系统是基于网络建构的,它能提供交叉链接的信息空间,学习者可在此空间中为特定主题收集信息,或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进行探究。自适应超媒体能让信息动态地适应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学习者看到的网页是经过过滤和重新排列的链接顺序,或者进行剪裁的文件内容。
(4) 项目或问题导向的学习环境。项目或问题导向的学习环境是指利用虚拟化信息技术创建和模拟真实情境,利用情境化学习方法来激励学习者的灵感,让他们对问题进行顿悟。从学习者的视点来看,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性问题是复杂的,它们在系统中被设计成问题情境,让学习者自我探索,以此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中帮助功能的作用是为学习者求助提供详细的反馈信息,以及将知识应用于问题的线索。
从广义上来说,上面描述的四种交互式学习环境都能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应答性帮助,可用于为学习者的帮助请求提供服务。但国内研究者视点中的帮助系统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是指为适应学习者学习活动特点而专门开发的问题帮助系统,即智能指导系统。
二 网络远程学习者学业求助活动设计的理论支持
目前,求助的研究理论表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帮助寻求的最初研究者Nelson和其继承者从社会认知观点进行的研究,她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把求助行为视作是一种人际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研究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帮助寻求,如教室内的课堂教学,其后一些学者将此研究理念转移到计算机支持情境提供的即时应答性系统;另外一种是Wood等从认知科学观点进行的研究,他们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把有效利用他人信息资源当作一种认知策略,探求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的认知功能,即如何获取帮助和解决问题。
1 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学业求助行为
最初研究求助理论的学者是用维果斯基学派的观点来解释帮助寻求和帮助现象的。从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解教师支持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他们认为所有学习活动都是社会性,学习者在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得到教师或有能力同伴的帮助,即利用他人的建模、反馈、激励、提问、任务建构,增加学习者临近发展区的深度,以提高学习者内化知识的能力。
人们利用社会文化理论来解释网络学习环境中人类资源的支持活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学习者、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来共同建构临近发展区,并把它作为网络社区发展的目标,在虚拟社区中发展大量的交互活动进行相互支持,实现学习者的求助诉求;Luckin等[6]认为还可用社会文化理论来解释交互式学习环境中的帮助寻求现象,即学习者如何向计算机支持的即时应答性系统求助,他们认为计算机指导系统能扮演教师或同伴的角色,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学习情境的各层次指导和帮助。
从上述观点来看,维果斯基的临近发展区理论能用来解释网络远程学习情境中的任何求助现象,但用此理论来解释学习者的求助行为时,只解释了教师、学习同伴、计算机指导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共同建构临近发展区,为学习者的求助所提供适当支持的作用,而没有解释学习者帮助寻求活动的一系列前摄行为。
2 认知科学理论视角的学业求助行为
用认知科学观点对学习者求助行为进行研究是从Anderson等[7]开始的,此后Wood等[8]作了进一步发展,他们都在各自理论探究基础上开发了智能化的指导系统。
Anderson等在研究中提出了“认知技能获取”的概念,并据此开发了一个智能化的认知指导系统。当学习者利用认知指导系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向系统提出帮助请求,系统利用指向教学技能的再生规则模型,为学习者解决问题提供多种水平的帮助信息,学习者利用系统提供的帮助信息来建构问题的解释。
Wood等利用权变指导理论开发了一个智能化的认知指导系统。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时,指导系统会自适应学习者的帮助请求,依照学习者完成问题的步骤提供相应帮助。假若帮助不是有效的,系统会进一步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和明晰的帮助,直到学习者自己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步骤;而当学习者在帮助下能成功的进一步解决问题时,指导系统将降低帮助的水平。
Mercier等[9]认为,用认知科学观点来研究学习者的求助现象,就是探究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如何提高自我认知功能,这样就把学习者求助行为视作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过程,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是如何获取帮助和解决问题的。因此,用认知理论来研究学习者的求助现象不仅讨论了学习者帮助寻求行为先前的认知活动,也讨论了问题解决方式,它能对求助的认知特征进行深入研究。Anderson、Wood等是从智能化指导系统等非人类资源的角度来调查求助过程的,但没有就基于教室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虚拟社区等社会情境内人际之间的求助行为进行研究。
三 网络远程学习者学业求助的模型
网络远程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面临自身能力不足以应付的学习任务时要进行学业求助,但学习者的求助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反应,研究者用不同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解释。
1 Aleven等提出的学业求助过程模型
Nelson[10]认为,学业求助行为的心理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认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元认知)――考虑和决定寻求帮助(动机)――运用策略获得他人的帮助(行为)。其后,Newman[11]进行了拓展并演化成为一个五步模型,即依序分别是意识到有求助的需要、决定进行求助、识别和选择潜在的帮助者、利用策略来引导帮助、评价帮助寻求的情节。此模型是基于维果斯基学派的社会认知理论建构的,它在创建之初是用来解释社会情境中的求助行为,如课堂学习情境中学生向教师或同伴的学业求助;Aleven等[12]认为可用该模型来解释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学业求助行为,如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的即时应答性帮助,只不过在解释网络虚拟学习情境中的求助行为时,每个步骤拥有了某些不同的特征。
(1) 意识到有求助的需要。学习者不仅能认识到学习任务的复杂与困难,同时也发现仅靠自身的资源是不能实现学习目标的。在人际之间或向学习材料求助过程中,是要靠学习者自我做出判断,它能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学习者利用交互式学习环境进行的学习,认知指导系统会自动给予反馈,研究者认为这或许会降低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
(2) 决定进行求助。学习者仅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不足以激发求助的动机,只有对求助的利弊加以权衡才能决定是否求助。学习者无论在社会情境内还是虚拟情境中不会是遇到障碍就去求助,如学习者向他人求助就是承认自己在技能上的不足,担心被视作没有能力;而向交互式学习环境求助会担心不能将任务完成的功劳归于自己,或担心导致技能掌握水平的降低等。
(3) 识别和选择潜在的帮助者。学习者在网络远程学习中有更多的求助选择机会,既可向教师请教、与学习同伴进行商议、向学习材料寻求帮助,或利用交互式学习环境内置的帮助功能。学习者选择帮助对象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帮助者的能力、是否友好和乐于帮忙,帮助方式选择和使用的方便程度等。
(4) 利用策略来引导帮助。在社会情境中取得他人帮助的策略有两类,一类是非言语的,如视线接触、困惑的表情等;另一类是言语的,即直接开口求助。如果学习者发现从某人那里得到的帮助不完全成功,可以继续向他求助,也可向另外的人求助。学习者在利用交互式学习环境表达帮助需求时减小了自由度和灵活性,系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者用自然语言构建的咨询,也不能提供情境感知的信息,学习者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才能判断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应用于问题解决。
(5) 评价帮助寻求的情节。学习者最后要对求助的努力进行监控并评价结果,这包括根据帮助者的反应来评价求助尝试是否成功,所得到的帮助是否能满足问题解决的要求,求助策略是否有效,他人对求助的反应等。交互式学习环境不仅能提供问题解决活动的即时反馈,而且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帮助情节,这能使学习者更加专注于反省或评价自我的帮助行为。
2 Mercier等提出的帮助寻求认知模型
Mercier等[13]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帮助寻求模型,称为帮助寻求认知模型,它包括四个主要的步骤或称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该模型把问题解决与求助过程融为一体,这两个方面被认为是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具体展开,这两个过程的结果可以交互检验。
(1) 帮助目标的设置。如果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出发,可把求助视作问题解决中的一个修补程序。学习者在求助的起始阶段应首先创建一个新的目标来引导问题解决活动,为完成任务提供寻找帮助的方向,因此,它可被视作问题解决的次级目标,这个过程是由三个次级要素构成。
识别困境。当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设置的目标不合适或完成任务失败,这表明学习者处于困境之中。困境所具有的疑问特征是激发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资源。研究者把学习者能意识到学习的困境描述为理解的监控过程,它被视作学习者对自我认知状态的元认知觉醒的激发。
诊断困惑。当学习者处于学习困境中应积极诊断和发现引起困惑的源头是什么,如学习者缺乏相关知识时要提供的解释、问题的执行程序,或是一个并不充分的计划,这是进一步求助展开的基础。
建立明确的帮助需求。学习者在找到困惑的根源后,应建立即将展开的知识搜寻的约束条件,即他们应明了任务的需求、能起到帮助作用知识是哪些,才能决定求助于外部帮助的资源。
(2) 发现合适的帮助。学习者在明确了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后,基于先前提出的搜寻准则,向帮助系统“提问问题”,这个过程是学习者要持续比较搜寻准则、实际搜寻结果,发现与需求匹配的内容。
(3) 阅读与理解帮助。学习者经过内隐式的判断后,在感知出哪些内容是恰当的帮助后,就要去准确理解获取的帮助文本,并把接收的帮助文本同先前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心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元认知策略干预了学习者对帮助文本的理解,使学习者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取得进步。
(4) 评价帮助。评价标准将随评价步骤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在寻找是否有合适帮助的步骤时,评价活动注重材料的相关性;在学习者理解帮助材料时,评价活动关注学习者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心理模型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者监控材料的充分性和自我理解力被视为评价活动中的关键技能。
四 网络远程学习者学业求助的潜在影响因素
学业求助有利于学习者的自控学习,一个具自我调整能力的学习者知道谁能帮助自己学习,并且能够主动寻求帮助,然而,反观现今学习者实际的学习情况却不难发现,许多学习者在碰到学业问题时,常宁愿独自苦思不解,或消极地放弃,也不愿去寻求帮助,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影响因素。
1 学习者自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
(1) 学习者的先验知识。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拥有的先验知识对学习将产生实质性影响。Wood等[14]发现学习领域内的先验知识水平与交互学习环境中帮助寻求的频率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较高先验知识的学习者在遇到困境时有更高的求助频率,其求助行为也更有效。Wood等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先验知识,使得他们更能准确地判断自我帮助的需求,而具有较低先验知识的学习者利用帮助的效能较低。
(2) 学习者的动机导向。对传统课堂学习的研究显示,动机导向在学业求助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具有明晰学习任务导向的学习者更多是寻找具有指导性的帮助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而行为导向的学习者是寻求执行性的帮助,如正确的答案。但在Tobias等[15]使用交互式学习环境的研究中并没有表现出差异。
(3) 学习者的自估能力。自我估计的能力水平影响学习过程,Tobias等[16]的研究显示,有较高自估能力学习者比有较低能力的学习者更愿意经常使用交互学习环境进行求助。
(4) 学习者的认识论信念。认识论信念是指对知识本质和来源的认识,构成了学习的内在背景,是自我监控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传统课堂内学生认识论信念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研究显示,拥有复杂认识论信念的学习者比拥有简单认识论信念的学习者有好的学习结果,并能更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Tobias等[17]的研究显示,交互学习环境的求助行为受到知识结构的影响。
2 帮助资源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
(1) 辅导教师的质量。网络远程教育院校为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根据学习者的地域分布建设了一些学习中心,它由远程教育院校总部直接或分级组织、管理。辅导教师是由学习中心直接选聘的,一些学习中心为降低办学成本,所聘任的教师未必都能达到办学学校的要求;另外,许多学习中心对选聘教师没有进行合适的岗前培训。这使得他们在辅导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其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组织模式中,对远程学习者的求助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支持,如教师多希望学习者提出帮助请求,而不主动提供问题引导学习者的求助活动。
(2) 帮助系统的质量。国内早期开发的网络学习系统虽然有些也具有智能化的功能,但其开发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采用的是知识传递的教学范式,设计的帮助功能只能为学习者提供固定格式的帮助,即设计者根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解答的超级链接,学习者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目前国内学习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转向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的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范式,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应答性帮助。但这些系统中帮助功能的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它们提供的是“问题――答案式”的求助范式,即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帮助请求提供正确答案,与国外尝试开发的“问题――解决式”帮助系统相比,它无法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3][4]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晓东.关于学业求助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1):60-64.
[5][12] Aleven, V., Stahl, E., Fischer, F.Help Seeking and Help Design i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3):277-320.
[6] Luckin, R., du Boulay, B. Ecolab: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Vygotskian Design Frame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1999,(10):198-220.
[7] Anderson, J. R., Corbett, A. T., Koedinger, K. R., Pelletier, R. Cognitive Tutors: Lessons Learned [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995,(2):167-207.
[8][14] Wood, H., Wood, D. Help Seeking, Learning and Contingent Totoring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1999,(2):153-169.
[9][13] Mercier, J., Frederiksen, Carl. The Structure the Help-seeking Process in Collaboratively Using a Computer Coach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8,(1):17-33.
[10] Nelson-Le Gall, S. Help-seeking: An Understandied Problem-solving Skill in Children [J]. Developmental Review, 1981,(1): 224-246.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辅助教学;Hadoop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9—0079—04
引 言
云计算是新兴的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IT发展趋势、环境保护和长期规划等方面全方位审视云计算的价值,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云计算发展策略具有重大意义[1]。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云计算技术可以在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和信息化个人知识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模式。这些模式的转变有利于降低软硬件的采购和维护成本,有利于提升网络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2]。
一、云计算辅助教学
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as a Service)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3]。云计算的目标是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最大限度地使用虚拟资源池,处理大规模计算问题[4]。云计算的技术特征和规模效应带来压倒性的性能价格比优势。
2. 公有云与私有云
许多知名信息技术公司都推出了各种云计算平台,从Google Apps 到Zoho Office、Windows Live等等 [5]。这些平台都是公有云平台,根据应用的特点和需求的不同,私有云平台也被广泛研究。高校私有云是对高校的网络中心或是信息中心进行扩充形成的,由各个高校自行管理[6]。高等院校建设云计算平台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其建设目的和作用[7]。高等院校建设私有云计算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现有环境和资源,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投资,将高性能计算服务作为一项网络服务供全校使用。
3. 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辅助教学等诸多方面提供高效服务[8]。高等院校建设私有云计算平台可以为自身的教学服务,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s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CCAI)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支持的教育“云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9]。云计算为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带来了更多方便的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习效率[10]。云计算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应用,实现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从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云计算技术的特点看,云计算辅助教学模式应当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11]。
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可以选择公有云,也可以选择私有云,两者各有利弊。公有云平台能够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功能和运行环境,使高校无需自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12]。但公有云平台并未向一般的教育网用户开放源代码,教育网用户无法将课程资源以编译代码的程序方式上传到云平台上去,智能化建站方式反而限制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个性发挥与软件的复用[13]。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私有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
4. 开源云计算系统的选择
建设私有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可以选择开源的云计算系统。开源技术获得长足发展,适合构建高等院校的私有云。目前开源的云计算系统主要有:Hadoop、AbiCloud、Eucalyptus、MongoDB、Enomalism和Nimbus等[14],表1为主流开源云计算系统的比较[3]。
[\&Hadoop\&Eucalyptus\&Nimbus\&参照的商业方案\&Google\&Amazon\&无\&提供的服务类型\&PaaS\&IaaS\&IaaS\&服务间的关联度\&耦合度高\&耦合度低\&耦合度低\&支持的编程语言\&Java\&多种\&多种\&使用限制\&较多\&最少\&较少\&支持的功能\&最多\&较多\&较多\&可定制性\&较弱\&较弱\&较强\&可扩展性\&自动\&手动\&手动\&特色\&广泛应用\&模块化设计\&适用于科学计算\&]
Hadoop云计算系统性能良好、功能丰富,为开展云计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Hadoop在很多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国外的公司包括Yahoo、Amazon和Facebook等,国内的公司包括百度、淘宝和中国移动等。
通过比较和分析主流开源云计算系统的特点,高等院校可以选择Hadoop云计算系统来构建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
关键词: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4] 郑文轩,杨瑛,田贝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4-155.
这就是云南省河南商会副会长、云南蜘蛛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虎的奋斗历程和成长之路。在每一次面临人生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夏金虎总能在平庸中捕捉到非凡,在平淡中感悟到真知,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最终选择正确的道路,成就了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首次抉择:书生从戎成士兵
夏金虎是河南省信阳人,信阳历来是一片孕育军民真情的热土,这里是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拥军传统。18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夏金虎满怀希望,怀揣梦想走进绿色军营,在中国人民第二炮兵当了一名普通的士兵。由于在部队勤奋好学,聪明能干,踏实上进,表现优异,加上文化基础较好,夏金虎很快被部队首长慧眼识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这是人生第一次机遇,也是人生最难的一次抉择。据夏金虎后来回忆,当时在汽车连有两条路供他选择,一是开车学技术,二是考军校学知识深造。对于一名普通士兵而言,在部队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物质基础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开车学技术无疑是普通士兵梦寐以求的“美差”,一方面,开车较为清闲,可免训练之苦;另一方面,开车是门技术,更是门谋生的技艺,有此技术,吃穿不愁,堪称“铁饭碗”。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夏金虎在经过数天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向首长提出:他只想报考军校,不想学开车,还是把名额给别人吧!
1982年,夏金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人民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实现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军人再到一名军官的转变和抉择。
20多年后的今天,夏金虎在谈到第一次抉择时,颇为感慨地表示,当时之所以不想去开车,是因为他看到再过20年,开车只是一门人人都会的基本技能,不会对人生发展产生任何作用和影响,因此我才坚定不移报考军校。
二次抉择:普通军人成高工
1987年,夏金虎正式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经过5年的教育和磨练,这时的他已成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军官。
作为二炮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夏金虎及其同学成为军中的骄子,有着美好的前程,当时,夏金虎面前有两个选择。当军代表:生活在城市,吃住在楼房,生活富足,日子安逸;进二炮基地:钻山沟,进原野,住平房,平时与风沙为伴,战时与利箭共存,生活清苦,寂寞孤单。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抉择,追求高品质、幸福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最普通、最寻常的想法。
在事关人生命运的关键抉择面前,夏金虎再次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和异乎寻常的发展思维,与众多同学都因为基地艰苦而唯恐避之不及所不同的是,夏金虎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坚决表示:愿在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锻炼、磨砺自己,做一名合格军人。于是,他被分配在边远山区云南某基地担任技术员工作,他在部队主要从事信息自动化、航天测控、作战装备技术保障等工作,这些工作和技术的积累,也为日后夏金虎在军中逐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他多年后自主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史再一次证明,夏金虎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夏金虎文化程度高,技能技艺精,综合素质强,加上他为人谦恭、做事细致、组织纪律强、大局观念重、表现优异,因此在部队开始崭露头角,很快便成为基地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
夏金虎也不负众望,他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时时刻刻装着国防事业。他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多次立功受奖,多次提前晋职晋衔,在他优秀的表现下,职务开始逐步调整,夏金虎先后担任过国防计量站主任、工程师、计划处长、部队长等职务,从事装备技术保障,科研项目开发与技术管理等工作,后担任某部部队长兼高级工程师,享受副师级待遇……
三次抉择:转业军人成为企业家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04年,因部队机构改革,夏金虎选择了转业。
作为一名享受副师级待遇的领导干部,夏金虎的转业之路同样面临着抉择,像他这种级别的干部,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安置,即安排在党政机关,安排一个闲职,设一个闲差,一杯茶,一张报,一枝烟,到点下班,按月拿薪,吃穿不愁,安逸舒适;一是自主择业,重新打拼新的天地,开创人生事业第二春,但在商海中搏击,风险免不了,困难更不少。这一次选择似乎比前两次更命运攸关,毕竟,这时的他已过不惑之年,重担在肩,这次抉择的正确与否,还将与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
夏金虎的确陷入了深思之中,他在权衡利弊,也在考虑得失,最终,永不服输的意志和不甘寂寞的个性使他做出人生第三次最关键的抉择:自主创业。
2005年,正式转业的夏金虎谢绝了一些电子信息公司的高薪邀请,开始直面商场,展开他自己的创业之路。夏金虎选择的是电子信息行业,这是他多年从事的老本行,一方面是他对该行业知根知底,运作起来得心应手;一方面,他也想为云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一点贡献,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云南电子信息行业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至少落后了十年,行业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夏金虎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云南的普通大众能够真正感受到现代电子信息产品给工作、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加上他在部队时,因工作关系经常跟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沿海电子技术厂商、批发商接触,彼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亦为夏金虎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筹备和调研,2006年,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由夏金虎组建的“云南蜘蛛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终于横空出世了,作为云南为数不多的几家以建筑智能化、数字城市与信息系统集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高新企业,“云南蜘蛛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出现,为云南电子信息产业吹进一缕清新之风,带动并促进了云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由于诚信经营,品质优秀,服务优良,品牌过硬,综合保障到位,夏金虎所领导的业务团队已成功地在昆明市场站稳脚跟,并将业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大理、玉溪、红河、曲靖、临沧等全省10多个州市,业务不断增长,业绩持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历经困苦,饱经磨难,夏金虎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
所谓“一卡通”,是指以一卡为信息载体适用于校园管理和消费的网络系统。在学校内,凡是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身份识别的地方均采用卡来实现。通过将学校各个系统连为一体,动态地掌握持卡人的情况,替代校园传统日常生活所需的学生证、图书证、就餐卡、医疗证、教师工作证等证件和现金交易,实现了餐饮消费、证件、考勤等功能的智能化和电子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改善,校园数字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卡通”逐步深入学校,并在学校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一卡通”在校园管理建设中的作用
1.1提高生活与学习的便利
在没有实施校园“一卡通”之前,学生每天需随身携带日常学习生活需要的饭卡、上机卡、图书证、学生证、储蓄卡等证件,不仅携带不便,还会经常丢失。而现在,学生手持一张卡就可以在校园内方便快捷地完成就餐、购物等各种校内消费,还可以实现图书借阅、上机、出入门禁、医疗、自助洗衣、用水用电、自助复印、考试管理、学籍注册、学费缴纳等若干活动,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
1.2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一卡通”在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提升了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采用“一卡通”系统能够极大地改善学校依靠传统人工和手工大量作业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堵塞和管理漏洞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各部门管理信息的全面有效整合,为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创造了平台。
1.3节约管理与支出的成本
使用“一卡通”不仅提升学生管理效率,还使得一些棘手的管理问题变得简单,有效地节约管理与支出的成本。第一,防止恶意拖欠学费。论文格式。通过严格审查学生基本情况 (属贫困生和临时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费的除外), 针对恶意不交学费的学生,控制好该卡每学年投人使用的第一关,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第二,节约日常水电费用。通过“一卡通”来控制,可以节约大笔水电费用,没有“一卡通”的人就不能在学校的澡堂洗澡。据了解部分高校在使用“一卡通”之后,不仅节约了水电资源,而且还有收益。第三,节约人员提高效率。论文格式。“一卡通”一卡多用以及数据共享的特点,免除诸如在办理图书馆借书证、考试证、食堂就餐卡等证件的补发工作,节约了人员编制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办证工本费。论文格式。第四,减少和杜绝“小金库”。使用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可以使校园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这样不使规范了校内收费管理,而且还杜绝可能发生的经办人员挪用公款的漏洞,从而使各个服务机构的收入透明。
1.4增加合作与经营的收入
由于校园“一卡通”具有电子支付功能,校方可以通过招商或与多家运营商进行合作,学校可以通过收取对商户的经营和管理费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便利和优惠,如餐厅、超市、商店、电信服务、洗衣店、复印社、书店、礼品店等都是可以合作对象。这样不仅校内食堂、体育场馆、机房、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增加了消费收人,还培养了学生在校内消费的习惯,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将提供有偿服务机构的账户资金集中起来,有利于学校调度这些资金,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
对于学生手持的校园卡可以与银行卡通过系统平台与银行后台对接,实现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卡对校园卡进行圈存。这样,一方面可以免除学生在存取现金时的不便,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使得学校的管理显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校园“一卡通”系统,随时查询自己的子女在学校资金使用的详细情况,有效掌握子女消费动态,从而及时通过异地补存款以及纠正子女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
2.“一卡通”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然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成熟,校园数字化建设日益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建设已成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首要的、全新的管理模式。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一卡应用技术的成熟也为校园“一卡通”系统建立提供了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其功能覆盖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后勤及校园生活等各方面领域,是将校园综合管理以及金融服务融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系统。校园内实现“一卡通”管理已成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3.关于“一卡通”建设的几点思考
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和建设,使高校的管理工作进入网络化管理的时代,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但在应用和建设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统筹规划工程和拓展应用功能
和建设其他大型信息平台一样,校园一卡通的工程建设应做到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和规范管理。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论证,制定出“一卡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还要考虑相关资金的投入以及目前学校相关管理系统现状,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上实行分期实现和逐步到位。院校要将工作需求作为出发点,实现“一卡通”系统校园本土化,对系统的使用功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考虑部门工作实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针对软件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并彻底解决,以期系统更加符合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目标。
3.2选择合适模式和加强沟通协作
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和应用有多种模式,如开发模式、资金筹集模式、网络建设模式、用卡模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深人比较和研究的,如在开发模式上,就有“校银企”和“银校合作”两种模式选择,前者分别对银行和集成商招标,受银行限制不大,后者一般先对银行进行招标,再由中标银行选择集成商开发;再如网络建设模式和用卡模式,有的院校会专门铺设“一卡通”专网,而有的则利用校园网,使用专用网可使系统运行可靠和更安全,易操作易维护,且方便保证数据完整性,但专用网络铺设成本相对较高;在用卡上又有些学校采用“物理分离,逻辑统一”(即银行卡与校园卡物理上分开,但逻辑上统一且有机结合),有些实现“一卡合并”(银行金融卡和校园IC卡合二为一)。两种方案又是各有利弊,各种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学校进行深入斟酌,都需要和银行以及集成商之间做好沟通工作,注意处理好学校与银行和集成商的关系。
3.3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行政统一
“一卡通”的正常运营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工作岗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建立“一卡通”中心管理体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加强行政的统一协调,理顺各项操作规范要求和建立执行制度。同时,适度考虑学校有关部门的利益,适当调整学校原有政策和制度,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期减少校园“一卡通”建设过程中的阻力,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对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情况,相关责任人要做好监普工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并总结经验。
3.4规范数字信息和确保稳定安全
“一卡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身份识别,因此必须保证每张卡信息对应的唯一性和准确性,规范各子系统使用部门的相关数字信息。由于信息是校内多部门之间共同使用,特别是第三方软件的接入,因此要对信息的规范性、准确性十分严格,按照金融级的安全标准,采用规范统一的标准来建立信息源。另外,校园“一卡通”系统规模较大,网络接点多,因此对“一卡通”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网络安全问题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和信息安全,确保师生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失和工作、生活秩序不受影响。
3.5统一品牌形象和营造社会效应
“一卡通”各个系统运行流程设计体现出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章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行为规范体系。这种刚性化管理特征打破了传统的人工处理事务的主观因素,为优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盘活办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学校可将自身品牌形象要素充分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以至每位师生员工行为当中,使其在长期熏陶感染下行为得到规范,素质不断提高,也促使高校能够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一方面学校对外可以更加地吸引生源、社会资金、优秀师资甚至获得政府的政策倾斜,从而增强办学资源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对内可以增强师生员工自豪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校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发展、提升和优化,从而营造出更大的社会效应。
综上所述,校园“一卡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是促进管理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校数字化生活的重要媒介。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且也会极大地提升学校的管理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成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志。这就需要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路,从而将高校的管理水平再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春雁,朱文英.2004-2005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下)[J].教育信息化,2005,(5).
[2]杨子云,罗洪泽.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金卡工程,2007,(1).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
[4]王学敏.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一卡通系统的安全性探讨.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