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我国的乡村数量较多,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逐步的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与社会需求相互融合,对于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得到了很好的成就,同时在城市内部获得了较多的支持。但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想得到长久的进步,还是应该在自身的特色方面努力,不能盲目的跟风,这并不容易得到预期效果,还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1.1意向规划
与城市不同,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名乡民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虽然也有一定的官员领导,但是如果违反了民众的意志,很容易造成强烈的冲突,并且在乡村的稳定性方面,也会造成特别不好的影响。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意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在意向规划的过程中,有必要在社会上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要从客观上把控好意向的正确性【1】。一般而言,乡村的意向规划,是需要大家投票来完成的,乡民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选择不参加整体规划,在给予的选择性方面较为突出。其次,在意向确定以后,要在组织乡民代表,去考察分析,搜集较多的资料与数据。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现象,特别容易在未来的工作中,造成特别大的隐患,同时产生的损失也是特别强烈的。因此,意向规划的重点,也仅仅是意向方面的内容,后期的各项具体实践工作,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决定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
1.2整体格局规划
就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本身而言,有些村落的覆盖范围较大,有些村落的覆盖范围较小,我们想要在最终的工作上得到理想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在整体格局规划方面,应按照积极、谨慎的态度来完成,不能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在整体格局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让乡民获得更多的利益,能够给自身的未来发展,提供较多的支持【2】。例如,华西村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村,但是旅游景观的开发、设计,并没有阻挡本身经济的建设、发展,反而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让前来旅游的人员,不仅可以去参观,同时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指导,经过长久的发展、拓展以后,华西村已经赢得了我国“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其次,在整体格局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固有的一些功能进行不断的强化。乡村所拥有的资源较多,这是传统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为了在今后的全局规划上,得到更好的成绩,需要将自身的特色更好发挥出来。例如,前来乡村旅游的人,都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喜欢宁静的氛围。此时,很多乡村在电视当中都出现过,本身可以吸引较多人前来参观,再加上对房屋的简单装修、周围环境的简单治理,可以供游人居住、休养等,实现了长久盈利项目的建设,并且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同。
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对策
2.1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对环境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为确保日后的设计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必须积极的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首先,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但这是乡民积极保护的结果,没有重要污染的企业,也没有大量的排放污染物。在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整体保护工作不断的加强【3】。例如,在日常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对各种污染物限定排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游人的一些规范等,都要做出严格的制定,不能表现出较高的随意性,这很容易造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向偏差,同时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2.2避免经济效益主导,减少过渡开发
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肯定会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内容,可是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经济效益主导的原则来工作,这样特别容易造成工作的严重缺失和不足,如果出现了过渡开发的现象,很容易对乡村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届时再进行保护和弥补,不仅在难度上特别高,同时还容易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乡村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制定,按照阶段性提升、巩固的原则,让所有的乡民,都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弥补他们的损失。乡村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执行绿色开发的原则,保护乡村环境的过程中,促使绿色开发的内容,给国内的各个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最终能够创造出的价值是无限的。
2.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中,除了要在上述的几项工作中努力,还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不断的健全。乡村的发展,与我国未来的建设,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倘若在法律法规上出现了缺失的现象,则热别容易造成严重的隐患,届时所造成的不良问题,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本文认为,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l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坚持执行,不能出现任何的人情现象。现阶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很大资助,在具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上,也愈加复杂,这也是要重点管控的。
总结:
本文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展开讨论,现代化的工作当中,设计可靠性、可行性不断提升,在问题的解决上,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目标。日后,应继续在设计工作上深入研究,加强乡村的特色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潇倩.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初探[J]. 长治学院学报,2011,06:25-27.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eking Root Class:As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of ConstructionalDetailed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Example/Sun XiaoLi,Zhang Rong,Liu Hang
Abstract: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in place of a memorial temple west Gansu, existing for bright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emple left over from the lees sacrifice area part building and yard . Resently facing with lots of problem,for exmple th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small size, reconstruction money into big,etc.The planning problem in ful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hrough proper planning scope, delimit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als, adjust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o interpretation,the formation of sacrifice, “seeking yor roots、cultural display”as the theme, omni-directional demonstration time of lee culture connotation, type a scenic spot.
Key words: seeking roots,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 dragon Familys’ temple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孜,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托城镇和谐发展途径―以黄帝陵与黄陵县城为例[J].规划师,2011,(1):181―27.
[2] 何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1,(1):181―27.
[作者简介]
孙小丽,城市规划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室主任
笔者进行过几次旅游规划的文本编辑工作,下面分别从文本编辑、专业方面谈谈经验。
从事文字工作,特别是正式文档的编写工作,有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下面是一些注意事项和原则。
1.缩进和编号和字体及间距。文字编辑,首先关注的文本的优美性。比如说缩进和编号。如果缩进不同,会有凸凹现象,这种现象也可以通过样式表解决。同时,可以使用格式刷。同时,注意编号的整体一致性,比如使用“)”还是“、”作为某一级的分隔符。最后文章字体统一,行间距和页边距统一。笔者常用的是小四字号、宋体文本,行距选择同时“1.5倍行距”,页边距选择word里的“普通”。
2.尽量使用图表。所谓尽量使用图表,推荐用CAD或visio画图,然后拷屏(使用prtsc)转为png或者jpg格式,插入到word文档里。这样,以后编辑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如下情况:word提供的箭线在不同版本或者编辑的时候容易混乱的现象。
3.文件版本控制。笔者使用的办法是,写文本经常存档在硬盘里,文件名的末尾加上“vx”,v是固定的,x是一系列数字,数字越大代表版本越新。而将硬盘里的文档备份的时候,会在备份位置遗留下很多相同文件名但是x不一样的文件。虽然这样做比较浪费空间(其实,现在硬盘空间很大,这个不是问题),但是尤其在我们想使用以前的某个版本的时候会比较实用。
小结:1)不容易混淆;2)便于复制保存;3)便于对比和返工
4.减少错别字。良好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日造就的,但可以通过降低阅读速度来达到准确率,但是,写文本尽善尽美就是态度问题。不要以为写好了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行百里半九十,虎头蛇尾要不得,有时候结尾做得好比前面更重要。
小结:每篇文章的时间比例是这样的,60%的时间用来搜集资料,20%的时间用来编辑文本,20%用来做结尾工作,比如错别字。
5.注意相应的特殊条件。众所周知,很多设计文件文本的编辑,是在原稿的基础上完成的,改动通常不大。这时,要注意时间、地点、相关人员名称、架构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个小技巧:如果在南京的某个文本基础上编辑,则使用word的“搜索”功能,将“南京”两个字搜索替换。
1.宏观把握的原则。所谓宏观把握,指的是站在审核者的角度上,全局地、总体地看待一个设计。比如,某个大门的设计位置。这里面,不仅仅考虑人行方便,还要考虑经济性、地域性、建设的方便性。再比如,厕所的设计理念也一样。是设计成古朴外观,还是时尚外表,都是要宏观考虑景点的全局性。
因此,从一个高级管理者的角度,宏观的把握一些全局性的问题。
2.内容齐全的原则。内容齐全,指的是设计文稿,从实施的角度比较完备。比如常用的设施(比如售卖、门票、车站)的设置齐全。如果能加入一些具有特别性的、针对性的内容,将给设计方案加分。
二、旅游规划设计的人文气息
旅游的人文景观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因此,如何丰富旅游规划的人文气息,是规划设计的要点。
笔者参与的几个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具有诗意的名称。笔者给一些人文景观,往往构造一个具有诗意的名字。比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笔者给某景观的凉亭起名“静远亭”,含有“适静观远”之意,获得主管好评。
(二)曲径通幽之路径。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观景也是如此。因此,和普通住宅设计里面的简洁明了的道路不通,景点设计必须注重“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之效果。因此,笔者在某景点设计中利用回廊等设计,取得较好效果。
(三)具备古今中外特点。虽然在国内设计旅游规划,但笔者借鉴了一些国外旅游规划的设计因素。比如,在某景点设计时,东侧大门及附近建筑、景点,取的是东方神韵,尤其是大门,点的是类似北大校门的那种古典门;南部大门及附近,具的是简约时尚的抽象主义因素,其中大门是凯旋门式设计;西方的大门和附近建筑,渲染的是卡通色调,其中大门是仙魔张口模式。这种划片设计,在中部进行万花簇锦设计模式,获得了各个年龄层的喜欢。
(四)参照人机工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具体到某些建筑的布置位置,必须参考人机工学理念。比如,在合适的地点布置餐点、卫生间,在河道等位置布置划船设备。这需要一定的设计功底,同时,充分考虑人流的流向,最终的效果是无需看导游图,就能大致了解整个园区的布置。
(五)国际化理念。笔者在广西某景点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种设计细节。比如,考虑残障人士的使用方便,主要游览道路设计盲道和语音提示。比如,所有的卫生间、停车场、餐点路标、图标,参照国际通用图标。
三、旅游规划设计的工程可行性
一个合理的旅游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工程施工的可行性。以下为笔者设计时注意到的可行性因素:
(一)利于抗震的设计理念。抗震设防有个理念,就是宜在有利地势设计建筑。因此,笔者首先工作细节是,查询设计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从这一点出发,在抗震有利地点设计建筑建设地点。
(二)利于疏散的消防理念。由于旅游的旺季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月,因此,考虑消防疏散是一个重要的角度。笔者通常在开阔地点设计一些大型建筑,并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三)利于施工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形式。在进行概念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地点的结构形式。比如,是设计砖混建筑,还是混凝土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在材料选择时候,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当地易于实现的结构形式。
四、旅游规划设计的特色要求
旅游规划设计,归根结底玩的是地域特色。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发挥设计地的特色,是旅游规划的核心。
笔者在读书时代,观摩过一些东北地区的设计范本,也观摩过一些华南地区的设计模式。笔者的感触是,旅游规划的设计核心,就是如何把初具模型的设计地,设计成具备吸引异地观光者的吸引要素。
五、旅游设计合理性要求
旅游规划除了设计的实现性和特色,同时也必须充分合理。以下为笔者在设计时候考虑到的合理性要求:
(一)经济合理性。经济合理性,是合理性的第一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合理利用资金创造效益,是一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而且,一个园区的实现,能节约成本的最大源泉是设计。
这种经济合理性,考虑的是设计成本、建造成本、维护成本。
(二)绿色环保。为了响应国家的环保战略,在设计时就必须充分绿色环保。这种绿色环保,是材料环保、绿色施工、健康出游。
(三)长期适用性。旅游产业的特点,就是建筑必须长期使用。因此,如何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比如地质特点、水文特点和气候特点,设计适用当地的建筑,也是旅游规划的设计要点之一。
(四)维护便利性。现在设计,强调全寿命设计,因此,不仅仅是设计费用和建造费用,还必须考虑维护的费用。
比如,笔者参与的某个园区设计,在某湖畔设计一个混凝土凉亭。这是由于混凝土的维护周期较长,而其他某些类型较短,因此这种设计是符合维护便利性要求的。
(五)抗超大人流。现在景区,很多时候人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因此,如何抗超大人流,是设计的要点之一。
这种抗超大人流,考虑的是人流设计冗余度大小的问题。同时,必须考虑长远期的人流增长可能性。
六、顾客的特殊要求
某些景点建设者,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一)自驾游。某些早期景点,未考虑自驾游的情况,导致停车位严重不足。因此,笔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停车的问题。
停车位,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还考虑的是停车方式、停车位置的问题。这些也是设计难点。
(二)风俗习惯。尽管旅游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观光者,但是,如何考虑到他们的风俗习惯,是设计的细节注意点之一。这非常考虑规划者的全球意识。
比如,笔者所知,在国内是吉利花朵之一,但在国外西方某些国家不是如此。因此,设计理念必须充分考虑
这点。
七、总结
关键词:风景旅游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等社交活动日趋频繁,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迫切的需求多种途径来释放各方面的压力,而观光旅游则是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旅游区以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恬静、舒适景区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景区观光旅游,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舒缓压力、放飞心情。风景旅游区道路是景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动脉,是游客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因此,做好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打造一条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景区道路,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游客、促进景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首先,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点研究如何使园区道路成为景区景观的重要载体,对游客视觉产生直接冲击,给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印象。其次,应重视景区道路自身的观赏性,即道路空间尺度、界面、形态、序列等方面能给游客在视觉上产生即统一又富有变化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道路两侧的环境小品、绿化、广告、标志、灯具等具有点缀、渲染气氛的作用,形成与景区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道路景观,使游客感受到该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设施形象。为此,必须从景区路网结构出发,精心规划道路平、纵、横断面,合理设计道路绿化、铺装、标志、照明、景观小品等设施,使其与道路沿线景观特色相适应。
一、路网结构与道路线型
1、景区路网结构除符合道路自身的交通功能、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景区游览线路的组织,具有良好的辨识性和方向指引,避免游客迷失方向。
2、对经过历史文物保护区的道路,应尽可能维持原有的道路肌理,保持其生动、丰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和界面,展现景区原始韵味。道路改建时,在满足道路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道路的原始线位,不宜大拆大建、拓宽拉直;两侧新建的建筑物和景观小品应与原有风格一致,形成与景区历史氛围相和谐的景区道路景廊。
3、景区道路的选线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形条件,顺应山丘、河湖的弯曲起伏,依山就势的布置,并结合道路前进方向及两侧景点布置情况合理安排道路线位。重视道路范围内行人、车辆的观景视线的组织,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不应无视道路沿线的地形条件和景点布置,一味将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野中的道路景观一览无余、单调乏味。在部分地形较陡或者道路对景观节点有破坏需绕行的路段,可以把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设置,结合坡地绿化和景观节点设置步行栈道。行人经步行栈道可就近进入景观节点游览,车辆则需绕行的布置方式,既能方便行人,又能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和景观节点的破坏。如某产业园的湖滨路,该路在局部路段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人行道沿湖布置,作为湖滨亲水栈道,使其上的行人能够充分领略沿湖的自然风光,彰显湖光山色,提升湖区景观价值。这种设计方式,在风景旅游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值得学习与借鉴。
二、道路纵断与横断
1、风景旅游区道路纵、横断面除满足本身道路功能外,还必须与道路沿线景观环境相适应。景区游览道路纵坡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规范允许值之内;当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适当增加。纵断面拉坡时,线形应与地形及沿线景观节点高程相适应,应避免出现凹凸反复或中间暗凹的现象;同时,应注意平纵线形的结合,形成视觉上流畅、感官上舒服的,能体现景区特色的道路纵断面线形。沿山坡布线的道路,可以考虑将上下行车道设置在不同的标高面上,两幅道路之间设置为斜坡绿化,利用绿化消除两幅路之间的高差的处理方式,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有效的保护园区景观环境。
2、风景旅游区道路横断面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不宜过宽,应尽量选取规范下限值,减少对山体及植被破坏,避免影响园区景观。道路横断面可灵活布置,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及景观要求,选取分幅、错幅等与之相适应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横断面宽度不宜过于死板,可根据各景点的功能需求合理安排横断面宽度及组成,在变化中体现景区特色。
3、景区道路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应相适宜,通常高宽比控制在1:1~3较合适。如果比值超过3,应当尽可能通过绿化来分隔道路空间,以避免给人产生过于空旷的感觉。相反,当比值小于1时,道路绿化应以草坪,花坛,乔木为主,不宜采用灌木和枝叶过低的乔木,避免形成过于狭窄、闭塞的道路空间感。
4、风景旅游区道路两侧界面处理应注重高低起伏、虚实对比的效果。特别是要有意识地、间断的显露自然山、水、景观,让游人在道路上漫步或驾车时,能随时感受到身处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
5、景区道路应通过优化平面线位、纵断面、横断面布置形式及宽度等方法,避免出现高边坡、高挡土墙等破坏景区景观的现象。无法避免时,应进行绿化防护,有效的遮挡水泥或石砌实墙。如某公路在岩石边坡上采用挂网植草防护的绿化防护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值得推广。
三、路面铺装
1、景区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应以交通功能为主,路面铺装材料可选用普通沥青、混凝土等常规材料,也可以选用比较有特色的降噪透水沥青混凝土等生态环保材料。由于景区的车流量相对较小,车型以电瓶车及小型汽车为主,路面结构厚度可适当减少,如某园区湖滨南路铺设的沥青路面,结构层总厚度仅40cm,但能够满足景区交通需求,经多年的使用后,路面整体效果仍较好。
2、根据不同的景点、路段,可选用透水砖、广场砖、毛石、卵石等不同的人行道铺装材料,组成不同的铺装图案,使之与沿线景观相适应的。停车场可选用植草砖铺砌,风景游览步行道可选用不规则石块与草坪混砌。道路经过植被较好的区域时,人行道铺装材料应选用具有透气、透水性能的铺装材料,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四、道路设施与景观小品
1、路名牌、导游牌、广告招牌等设施除了造型优美、标示清晰、易于识别等特点外,还应具备彰显景区景观特色的功能,令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招牌等设施应对其大小、形式、悬挂位置进行适当的指引,使其成为景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公共电话亭、休息台、景观平台、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雕塑、喷泉、花坛等景观小品应与景区景观环境相协调,切忌喧宾夺主。
3、照明设施应重视灯具的选型,追求简洁、优美,对园区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局部路段需埋设给水、雨水、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时,应尽量布设在道路两侧的路肩、绿化带内。避免将地下管线布设在车行道上,以减少井盖对道路行车及景观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以及设计尚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论,在设计的前期便带着严重的盲从性,最终造成了旅游景区设计过程当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及找到到心灵上的归属而进行论述的。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2.1形式化
多数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人们往往过度重视景观设计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形式意义,但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观的好坏不能只是用来看的,更是应当用来切实“感受”的,如数字景区中,电子自助导游终端讲解内容总是固定顺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馈,人机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绝大多数电子导游尚无法提供定位、自动点名、掉队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线路设计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当今,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应当强调人在旅游场所中的体验,旅游景观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便会完全失去设计的意义。
2.2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难科学合理地指导旅游景区的规划实践。除此之外,在当前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我国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诸多指导旅游开发的规划性文本,这些规划文本之间的互相衔接以及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严重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多数旅游景区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观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通常转嫁其它景区的地方特色,没有切实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的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这就使得游客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精神消费活动之一的旅游,应当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洁净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之外,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景区环境综合评估不足、设计雷同、破坏自然资源等等。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当综合性的考虑设计规划、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区景观的审美应当在各种要素与矛盾的相互协调之中获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种矛盾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给广大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
旅游景区中的主要交通组织方式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1)人车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机动车在同一个道路中通行,如何处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关系,应当综合性的考虑场地环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区规模、人车混行等各个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形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和通畅而不穿行的原则。应当根据旅游景区内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状、景区规模、游客的行为轨迹以及景区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此外,还应当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区内部场地的通畅和完整,游览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应当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达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终目的;(2)人车分行能够保证旅游景区游憩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区内部机动车通行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问题对日常旅游活动质量的负面性影响。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进行景区交通布局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旅游景区交通的布局方面应当设置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第二,应当充分的明确车行道路的分级,尽量采用围绕景区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车行路的尽端或者周围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第四,应当尽量将步行道设置在旅游景区的内部,以充分地把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3.2重视自然景观和道路的协调
通常旅游景区都拥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的交通布局应当和景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协调,不仅要充分的满足游客和车辆通行的要求,还应当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迹、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景区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边坡设计、边坡绿化、适势造景等设计手段来使人造景观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观,还自然以美景,还游客以美感。
3.3加强景区游憩场地的“人性化”
在对旅游景区的游憩场地进行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有:
(1)游憩场地应当选择能够便捷到达、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场地的选择应当避免风口位置,确保场地良好的遮风条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场地的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季节变化和植物配置等细节性方面;(4)步行道旁边应当设有休息区、坡道和扶手;(5)应当明确场地设施的实用性。
3.4旅游景区卫生设施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卫生设施,旅游景区中应当设置的卫生设施应当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洗手设施、饮水器具等。饮水机应当设置在游客比较集中的休憩场所,在人流交叉的节点,应当设置比较开阔的饮水平台,此外应合理的设计饮水的宽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对于公共厕所的设计,应当坚持美观、方便、经济、卫生和适用等原则,注意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应当考虑公厕使用当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洁等问题;为方便游客洗手来设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台,还应当保持排水管的洁净和畅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消费的迫切需求,还应当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从根本上展现出旅游景区的景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力求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雄,王耀.景区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论坛,2011(4).
风景旅游区广场不同于城市广场,就其区位地势及周边环境而言,其位于景区入口处,是游客首先到达之处,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城市广场的功能外,更注重的是与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洽,以营造标识通空间,不仅要具备游客集散活动功能,而且满足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1.场地背景
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
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
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
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
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
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
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
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
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
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
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
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
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
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
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
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 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
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
12.1、经济实用
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
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语
关键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关系密切。在时空维度上,改革开放后,随着中产阶级不断增多,且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中度假和旅游活动也随之增多,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便孕育产生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母体“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这也拉开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登上舞台的大幕_11。
1.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
在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的原因可归咎为2点:(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一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
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
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技术,分析旅游规划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主制作旅游规划效果图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旅游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这个“处于朝阳状态的朝阳产业”,开始与计算机有了密切的联系。各旅游企业逐渐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手段,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启旅游电子商务的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旅游规划中,电脑日益取代画笔,成为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效果图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作用1
在进行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土方、水景、道路、建筑、植被、人口迁移等多方面的配套工作在图纸上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的缺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的旅游规划效果图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概念,检验和修改设计的缺陷, 帮助完善旅游设计方案。在旅游规划设计中, 设计者通过实地考察并经过深思熟虑, 在头脑中有了初步的轮廓, 通过计算机效果图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计算机辅助效果图具有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高的优点, 具有多视角的模型、逼真的效果、真实的环境, 它对理解旅游规划设计方案非常直观。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AutoCAD、Photoshop、3DSMAX作为设计类主要应用软件在旅游规划设计效果图渲染、平面方案、三维效果或施工图设计后期处理中,以其逼真的效果、精美的图案、取得了人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效益。
2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设计应用中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软件作为制图工具应用到旅游规划中, 可采用AutoCAD 来进行平面的建模, 而其3D 部分的功能, 大部分同行都会用3DSMAX 来代替AutoCAD 来进行三维建模, 然后进一步应用Photoshop 来进行后期的处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旅游规划, 其优点表现在绘图精度高、制图速度快、表现内容快捷、材质效果逼真、出图质量高等。由于场地空间由三维模型描述, 透视关系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完成, 并可对同一模型设定不同的观察视点, 一次形成不同视距、不同视角的透视场景, 因此能够全面地反映不同视点的旅游规划设计效果。用3DS MAX 绘制旅游规划设计图, 可一次绘制出平面、立面、轴测、鸟瞰等多套图纸。与手工绘图相比, 由于电子图形易于多次修改和重复利用, 因此为设计修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克服了手工图难于修改、不易保存及交流困难的缺陷,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省了材料消耗。
3 旅游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旅游规划当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常用软件包括AutoCAD、3DSMAX和Photoshop等,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相比人工制图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在制作当中不注意方法和技巧同样无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前应对旅游规划设计进行整体分析, 分析景区旅游规划的主体和细节, 确定旅游规划效果图要表现的主体和整体效果, 从而确定需要表现多少复杂的细节以及刻画到如何细致的程度。
3.1 旅游规划区的风景景观工程
3.1.1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光栅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矢量光栅混排,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其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利用路径等勾边处理,这种图像真彩色。
3.1.2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矢量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这种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后,利用系统打印机输出图片,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后期处理,这种图像是真彩色。
3.2 旅游规划区的场地规划
包括水域利用、开放空间与公共绿地、旅游游憩地规划。主要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 由于设计的细化,细节增多,更接近于概念规划,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主要如下:
3.2.1 平面类
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方案后,制作出将来图纸大小的边框,利用系统光栅格式打印机输出图片,地形图和设计图分别输出,分辨率应保持一致,在Photoshop中将两张图叠合.用选择工具将设计图纸的留白部分删除,建立不同的物体层,对各种设计元素细化。
3.2.2 自然景观效果图类
方法一:AutoCAD和Photoshop结合,在AutoCAD中将视图转为三维视图,用camera调整视图,合适后打印为图片格式,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二:AutoCAD、3DMAX、Photoshop单线程结合,AutoCAD制作设计方案图,在3DMAX中将其导入修改物体渲染属性,将Renderable属性打开, 将道路利用导入的线框建模,渲染出工作图。利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三: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制作平面彩图方法,制作出精细的平面图,将其存为两张图,一张包含地面信息,一张包含植物布置图,将dwg图导入3dmax,将道路拉伸建模,边框拉伸为高度为0的平面,利用FFD工具将地面进行地貌处理或terrain建立微地形,将包含地面信息的图贴于边框平面上,建立相机、灯光,调整合适后渲染出图片,将边框平面材质贴图更换为植物布置图,渲染出分辨率一样的图片,在Photoshop中叠和合二者,利用道路和地物把握尺度,利用植物布置贴图渲染结果定位植物配制。可较完善的表现设计者的意图,同时分析设计的缺陷。
3.2.3人工景观效果图类
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方法获得场地的自然景观设计效果图,将建筑模型、小品模型等付材质后合并到上述过程的MAX文件中,调整比例位置,调整材质、灯光,用同样的摄像机视图渲染同像素的ShadOW图片,Photoshop中将其上述图片叠合。进一步编辑处理明暗度、对比度、色调等。
3.3 旅游规划中地形地貌的再现
AutoCAD、3DMAX运用,将带有等高线的DWG图导人3DMAX,将等高线分离为单独物体,利用terain建立微地形。用草地或材质制作地形。
4旅游规划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展望
在旅游规划的设计和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更加真实地刻画出各种景观要素的色彩、质感,能够营造出极其真实的环境,还能进行精细的修改,并能通过电脑运算来进行各种复杂的后期加工,产生经济可行的特殊效果,今后旅游规划人员不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在实验室进行工程设计都将与其紧密结合,无论是照片修复、语音录入还是道路规划、旅游线路策划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了相结合的关系。如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很好地与旅游规划的结合,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淑玲. Photoshop CS2景观效果图后期表现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勇.三维软件新技术在园林效果图制作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1):46-49.
[3]杨桂华,齐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J].思想战线,2000(5):82-85.
[4]蔡家成.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旅游报,2004(5).
关键词:基础设施 度假区 给排水
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给排水系统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防灾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等。而在这些城市基础设施中,给排水系统可谓重中之重。
城市给排水系统由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等供、排水工程设施构成。其预处理工艺能够提高给水质量,应用新科技,进行节能、环保、再利用的污水处理,及雨水收集、存储、净化是提升再生水资源能力和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二、海南旅游度假区的给排水规划
度假区在市政管网供水不能满足区内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可借鉴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水处理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再生开发,从协调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利用、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的关系上进行优化配置、高效使用、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给排水规划。
(一)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水循环系统规划
可通过污水处理系统、河湖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构成的水循环系统联合作用,进行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1、河湖系统
依仗天然河湖或人工建造河湖系统,其水系水源可以污水再生水为主,以外来水源作为调剂和补充。可利用周边绿地湿地进行排出污水的深度生态处理,而区内的绿化湿地主要用于对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后的深度生态处理。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雨水收集采用蓄水池、河湖系统、生态绿地系统联合收集。蓄水池收集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径流;河湖系统收集中后期较洁净的雨水径流;生态绿地收集自然降水,并可在非降雨期收集灌溉雨水。雨水处理采用“高效澄清-人工湿地”工艺,处理水质达到景观用水要求后,用于人工河湖补水及绿地灌溉。
3、污水处理系统
可在度假区内建设地下污水处理系统, 采用一体化埋地污水处理或隐蔽角落设集中污水处理站。区内污水排量可根据用水量大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进行预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初沉池、二沉池均为竖流式沉淀池, 初沉池上升流速为 0.6~ 0.8mm/s, 二沉池流速为 0.3~ 0.4mm/s 左右, 接触氧化池填料采用梯形直管填料, 质轻, 物理化学性质稳定, 比表面积大, 生物膜附着能力强, 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效率高。同时在该池内进行鼓风曝气, 使污水处理效果进一步提高。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绿化、景观用水。
4、水循环系统构建
园区水循环系统以河湖系统为核心,以截污截流、生态修复、自然净化和自然排放为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设计,实现雨污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水质保障、景观效果等多个目标。生活污水由区内管网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站,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然后补充河湖及景观用水;初期雨水收集后进入蓄水池,经区内湿地净化进入河湖湖作为景观用水及绿地灌溉;后期较好水质的雨水,部分直接进入河湖系统,部分可进入游泳池。河湖的退水采取自然排放的方式排入周边湿地。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给排水系统设置
海南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度假区的给水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1、利用天然温泉设置的热水供应系统
以某度假村温泉给水系统设计为例。该度假村是以温泉为特色,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度假村,就温泉设置而论,其内部分为五个温泉池区,即大泉池区、瀑布泉区、泡沫泉区、薄雾泉区、天池区;各式各样的温泉池9 9座,最大池的容积有139 m3,最小的有2.9m 3,并在主入口处侧面设工瀑布池,落差25.2米。
温泉水靠泉眼自涌流入集水井,采用两台主水泵(Q=20L/S H=55m)副泵(Q=6L/SH=45m)及气压罐加压供给,并在高位水塔设液位控制器,自动控制启停。温泉高位水塔与地下泵房混合水罐高差为24米,满足自流供给。
设3个分别为36℃、40℃、43℃水温的混合水缸,并在混合水缸的二条进水管处设电动调节阀和稳压减压调节阀,混合水罐出水管前设探温器,以水温探测线及电动调节阀控制线连至控制中心,由微机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实现温泉水温随时调节,满足不同客人对水温要求。
该地区温泉水在泉眼至集水井管段,水温高达100度,采用玻璃钢管直接埋地降温做防烫;从集水井到温泉山高位水塔管段,分别用有机玻璃钢管、PE涂塑复合钢管设二路供水管道;从混合缸至各温泉池的供水,选用自带保温层的PR-R热水管循环加压。
整个给水系统分别用法兰连接有机玻璃钢管,卡箍连接PE涂塑复合钢管;热熔连接PR-R,部分镀锌钢管、无缝管采用丝扣或焊接,特殊异形管需要现场制作成形。温泉山室内的PR-R热水管自带保温层,直接在吊顶内敷设。
2、利用充沛降雨设置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利用土壤和地下水积蓄雨水,用可渗水材料铺设步行道路;广场采用多孔透水地砖铺设;用植物取代混凝土、石块等不透水材料养护湖岸,即透气透水,又美化环境;绿地高程尽可能低于周围地面,使之增加贮水能力;在绿地中设置土质浅沟,上植绿被,以滞留、渗透、存贮及利用雨水;利用自然地形,布设景观水体,利用水体收集和蓄存雨水。
(三)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用水可通过度假区的管网埋管取自区内水景湖池。若有室内游泳池设置,室内消防水源可直接取自游泳池水。游泳池内的储水量需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消防泵房可设在地下室,与其他设备用共用一室。若无屋顶水箱,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的压力均可与消防气压专用给水设备配合供水。室内消火栓系统必须储存一定量的消防用水。
度假区内各分景区和休息、休闲等公共区域的消火栓系统可通过室外埋地互连,以环状消火栓管网共用消火栓给水泵,各区域需从室外环网引入两根消防管,并在建筑内形成室内竖向环状管网。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与通过室外埋地的枝状自动喷水管网共用自动喷水给水泵及水力报警阀,各区域可从室外管网引入一根自动喷水管,在每层设置水流指示器和监控阀门,并与消防中心连接,以便及时向消防中心传送将控制信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一些公共用房、走道均设置有自动喷头,在中庭等人流聚集的共享空间要增加喷头数量。
(四)景观园林供水系统
度假区内的自然湖或人工湖底可做防渗处理,湖水可汇集雨季降水及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净化处理水等;区内道路、绿化及各网点景观用水可从湖底埋管引流供给。
结语: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中,给排水系统可谓重中之重。而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通过科技手段,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使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的城市给排水规划,将会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给排水系统设置中,我们找到了可以借鉴的能够解决度假区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基于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的区内给排水规划,即能缓解供水不足、美化环境,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培波.试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J].经济师.2010(6)
[2] 王博实 杨忠义.浅论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10(16)
[3] 郭 聂晶.论生态建筑的给排水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7)
[4] 张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行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