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教育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会开幕前率先举行的“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以推广“BIAD设计”品牌战略、介绍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成果及展示BIAD代表作品为主线,成为当日展会中的亮点。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胡越以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等到场祝贺。张宇副院长在讲话中回顾了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5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BIAD将“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深入到建筑教学实践中的成果。吴良镛院士及马国馨院士分别就教育的全球化、大众化、多元化做了评述。
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著名教授吴良镛先生、齐康院士等来自国内外建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国际建筑教育大会的开幕式并致辞。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内外多位建筑教育专家以建教育的职业训练,建筑教育的课程教学研究、建筑教育的校际交流等为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
9月16日,本次大会圆满落幕。
(何蕊)
《建筑创作》等承办中国科协“公共科普场馆生态环保节能巡礼展”
2007年9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题为“节能环保,和谐发展”的年会在湖北武汉光谷体育馆如期召开,同期同地,公共科普场馆生态环保节能巡礼在光谷体育馆开展,该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北省科技馆承办,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协办。本次展览内容详实,分为理念篇和案例篇。理念篇通过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及虚拟现实五大板块向公众介绍了绿色建筑、生态环保、人类社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及数字模拟等科普常识。案例篇则结合适用于公共科普场馆的具有节能环保作用的新设施、新产品的图片对在生态环保节能方面较有特色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国家数字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汉诺威博览会26号展厅等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科普场馆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展示,从建筑结构上诠释分析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宣传了节能环保新技术以及绿色建筑物我两谐,天人合一的新理念普及了节能环保相关知识,促进了公共科普场馆的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整体需要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105-03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analysis,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overall need, the paper reviews and reflects the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ince new China. The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acks of the whole attention to needs, affects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from the view of the overall need, a new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which has a positi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overall need
收稿日期:2012-05-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A8800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1BTY041)。
作者简介:于晓东(1963- ),男,江苏大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Sports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210044 Jiangsu, China
个体需要、社会需要是课程研制的重要取向,课程设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要的整体把握。然而,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既未能全面关注个体需要,也未能很好地考虑社会需要,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从整体需要的视角出发,构建体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深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整体需要的内涵与外延
需要反映着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是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体的需要包括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1]。
1.1 个体需要
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活需要、精神(享受)需要、发展需要[2]。这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所体现:“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下,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现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给社会全体人员支配”[3]。不仅如此,这三种需要又是有层次的,马克思认为:[3]“在现实世界中,人有许多需要,但人的衣食住是第一需要。” 当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追求精神需要与发展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依次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包括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但任何一种已有的需要并不因为其他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只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优势需要的变化[1]。
根据上述两种理论,我们将个体需要由低到高概括为:基本需要(生活需要)、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发展需要(实现需要)。
个体需要对课程实施效果与结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个体需要理应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取向。
1.2 社会需要
从空间维度来看,社会需要是指个体所在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要;从时间维度来看,社会需要不仅指社会生活当下的现实需要,而且还包括社会变迁后的未来需要[4]。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学校体育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体质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便是见证。在当今,学校体育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体质及体育骨干上,前者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努力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证,后者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需要(对于接受过十余年体育正规教育的普通大学生来说,没有理由不成为社会大众体育的积极分子、主力军)。
应当指出的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总体看,社会需要难以等同于个体需要,但在某些方面二者可能是相似的、甚至是吻合的。
杜威把教育看作是学习者和社会及其文化背景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史密斯等人把课程变革视为一项社会工程;G·Gay则把课程研制看作是社会性事业,主张不能把课程从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而把它视作存在于真空中完全独立的实体[4]。实际上,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现在及其将来都要生活于社会之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不断社会化的成长过程。因此,社会需要理应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取向之一。
2 整体需要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其基本模式可归纳为三种:“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三自主模式”[5]。
1956年、1961年、1979年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按运动项目分门别类地列出了若干教学内容,讲究多而全,要求什么都要教、什么都得学,这就是所谓的大一统模式,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与身体素质。然而,由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少、枯燥的内容多,因此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样样学、样样不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种课程模式强调的是基础需要,忽视了心理与精神需要、发展与实现需要。
199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基础课”加“选项课”的二段式模式[6](倘若加上三、四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可称为三段式模式。然而选修课是基于运动项目的选修,选修必定选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修课仍在二段式模式的范畴内),即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学练不同的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根据选修学生的个好组织教学。由此看来,这种课程模式尽管顾及到了心理与精神需要以及基本需要,但社会需要还是没有得到重视。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三自主的课程模式,即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7]。由此看来,这种课程模式重视心理与精神需要,忽视了基本需要以及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缺乏对需要的整体关注,或多或少地存有片面性,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 整体需要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需要理论,结合我国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我们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为四种类型:生活生存类课程、情意个性类课程、发展实现类课程、社会服务类课程。生活生存类课程取向于生活需要与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情意个性类课程取向于心理与精神需要;发展实现类课程取向于发展与实现需要;社会服务类课程取向于社会需要。
3.1 生活生存类课程
生活生存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生活与生存所需的(基本)技能,增强生活与生存所需的(基本)体质。
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根据课程目的及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身体素质练习;2)定向越野;3)攀岩;4)游泳;5)登山;6)防身术;7)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手段(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小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瑜伽、健身操。
在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些项目作为不同的教学单元,而把身体素质练习及某些易实施的项目穿插到各个单元中;也可以将身体素质练习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将其他选用的项目分阶段搭配其中。
生活生存类课程是基础性的,是中小学应当着力实施的,因此这类课程在高校不宜开设过长,以一学期为宜。
3.2 情意个性类课程
情意个性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情意与个性,满足学生的心理与精神需要。
情意个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学生喜爱、感兴趣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拳击、散打、橄榄球、草坪高尔夫、轮滑、滑板、健美、形体、街舞、艺术体操、交谊舞、国标等。学校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
现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激发运动兴趣”的基本理念,认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8]由此看来,情意个性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是十分受重视的,因此高校情意个性类课程也不宜开设过长,以一学期为宜。
3.3 发展实现类课程
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其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体验“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发展实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有发展愿望且有一定基础的项目。一般说来,学生对此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情意个性类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意个性类课程为发展实现类课程作了良好的铺垫。
尽管高中新课程中有“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9]的基本理念,尽管大学期间已有情意个性类课程的铺垫,但大部分同学仍是“专而不长”的,而且自我发展与实现理应是大学生的重点追求,因此发展实现类课程的授课时间不宜过短,以一学年为宜。
3.4 社会服务类课程
尽管上述三类课程的着眼点是个体需要,但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社会需要,因此,社会服务类课程的着眼点是其他类课程没有关注或关注得不够的社会需求。上述三类课程在体质、情意、技能等方面关注得较为充分,某些方面基本满足了社会需要,但就社会大众体育骨干的培养而言,某些方面仍显欠缺,应进一步拓展、补充。
社会服务类课程可按主题或专题进行设计,在已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供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如:裁判法课程、教练员课程、竞赛管理课程、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体育新闻课程、体育产业与营销课程等。
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将上面提及的三类课程开设成必修课较为合适,而将社会服务类课程开设成选修课较为妥当。
社会服务类课程可采用培训的形式开设,学时可长可短(视具体课程及其内容而定),修完一期且合格即给予相应的学分。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充分考虑体育课程教学的社会需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区别于中小学体育课程较为显著的特征。然而,这一点恰恰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忽视的。
4 结语
4.1 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缺乏对需要的整体关注,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2 从整体需要的视角架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对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3 新模式中的各类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是各类课程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而已,实际上,每一类课程都能不同程度地达成《纲要》中规定的不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43.
[2]袁定金.需要理论与当代经济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6):6.
[3]《马恩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26.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4-185.
[5]孙国民,于晓东.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目标偏向融合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11) :1526-1528.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中国学校体育,1993,(2):6.
[7]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中国学校体育,2002,(6):5.
【关键词】青少年 科普教育 组织 管理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分析
1.1 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普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教育,可以以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和校内科学俱乐部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活动是由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时,不仅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科技书刊、观看科普视频资料、参观科技展览,还能够通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课题研究、实验小组、发明小组等模式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教育成果显著。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够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学习科普知识。
1.2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外,我国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贡献了力量。学校可以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利用周末或暑假等假期,共同组织某一学科专业的科技竞赛、考察、参观和实验等活动。在学校与社会力量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中,社会上的科技专家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掌握水平。这种由学校组织,社会力量配合实践性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调动了社会上的科技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极大的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激发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
1.3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科普教育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极大的拓宽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自学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就能够访问学校、科研团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科普资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近年来,很多组织和机构为了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软件,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就能够自由开展科学实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4 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就是指国家的有关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和中小学进行优势互补,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在全国、省、区、市、范围内举行较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依托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我们能够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丰富,安全保护意识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对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
2.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主体定位
为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首先要找准科普教育的主体。由于科普教育活动具有互动属性,因此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并不能将教育的主体简单的定义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体应该包含青少年、青少年家长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其他参与者。我国现如今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将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定位与青少年,这种主体定位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在组织与管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发挥组织和管理者的活动主体地位,做好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课题设计、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并让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实现提升青少年科普知识水平的目的。
2.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选择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指标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提高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选择科普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科普教育内容符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水平。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教育,我们还要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切入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生动有趣的简单科学实验,让青少年能够了解和认识人们生活中应用到的但被忽略的科学知识。
2.3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开展要注意方式方法
科普教育是科学与青少年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青少年缺乏缺乏完全行为能力,对很多科普教育活动中潜藏的危险无法有效辨别。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科普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让青少年掌握科普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并且保证青少年在参与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绝对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青少年对科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一定要依托于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合理设计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开展方式,并做好对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青少年安全参与科普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科普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一年来,我们以全县《科学素质纲要》为指导,认真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现将2020年度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如下,并对2021年工作作出计划安排。
一、2020年度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普宣教氛围
我校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定期召集全校干部职工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二)、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科普工作者素质
科普内容涉猎广、纷繁芜杂,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科普工作队伍建设,落实培训工作,成为提升科普教育质量的关键。鉴于此,我们明确办公室一位同志专门抓科普工作,并在每周一下午的例行学习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科普知识讲座,有效地提升了全校干部职工的科普意识和科普技能。
(三)、积极探索突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一年来结合对口帮扶村的工作,我们在校本部和村里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为广大贫困户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科技帮扶也成为一种有力的帮扶手段。
1、文体活动。利用村级文化广场的优势,举办了广场舞大赛,让村民在欢乐中参与、在运动中健康;我们还邀请相关艺术团进行艺术表演,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读书活动。今年,我们在全校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号召干部职工沉下心来扎扎实实读几本好书,由办公室推荐相关书目,图书室定时开放供大家阅览,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畅谈心得体会,让全校干群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3、健康教育讲座。利用周六、日时间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老同志集中观看健康教育讲座、养生讲座和科学知识讲座,通过一系列视频讲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健康意识,树立了养生理念,为健康知识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科普活动。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积极订阅科普方面的报纸杂志,在第三届“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乡村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号召村民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积极破除封建迷信陋习,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通过一年活动的开展,所帮扶村社会治安良好,无一起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发生。
现在一进超市,就能看到货价上琳琅满目的牛奶。乳业市场高速前进,欣欣向荣。谁使补钙观念深入人心的?不是政府教育机构,不是牛奶厂家,而是第一批补钙保健品。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第一批先行者,它们已经死了!赚得盘满钵满的都是后起之秀,如盖中盖、巨能钙、盖世宝等。正应了一句行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因此,在保健品市场,第一个做科普教育的厂家,往往有“傻瓜”的嫌疑。再如第一个推销“亚健康”概念的海尔采力,耗费2000万巨资,结果血本无归。
仍然有不少厂家,激情满怀的投入大笔资金,充当新市场的教育者。
保健品发展到今天,没有轰开的市场所剩无几。在大的功能市场里切割小块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和概念营销,才是保健品营销的正确道路。而新的市场一旦轰开,并能有效设置防范后来者跟进的壁垒,其所得利润将令人惊叹。
2002年史玉柱以非常胆略推广黄金搭档,全国范围内大投入宣传复合维生素。2003年武汉龙人集团一举推出智杞颗粒和基得益两大排铅产品,正在炸开“排血铅”市场。
最后剩下的最大一块蛋糕,是血脂产品!
中国的血脂市场非常庞大,一组数字表明,中国已有高血脂患者8000万,这个市场潜力绝对在100亿元以上。当绝多大数功能市场被开发时,血脂市场无疑是最大的诱惑。
按照美国血脂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天然成分的降脂保健品,与降脂药品应该是平分秋色。
而现在中国的广大的高血脂患者并没有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迫切意识,自我诊断的意识不强,患者大多等到病症出现才会去医院,求医购药,降脂保健品分额极低。
正因如此,降脂保健品前途无量。 史玉柱为何放弃“黄金堡垒”?
早在2001年,笔者还在健特生物,便已开始参与一个降血脂产品的上市策划。当时是想把这个叫黄金堡垒(又名“雪护士”)的降脂产品,作为脑白金之后的“第二个产品”。
我们跟踪调查了十几个同类产品,包括血平康、攀达康、血脂康,并确立了一套市场开发方案。就在我们夜以继日准备市场启动素材时,命令下来:黄金堡垒打入冷宫,取而代之的是复合维生素——黄金搭档。
血脂市场和维生素市场,都是没有培育成熟的市场。市场开发难度差不多,但维生素市场显然比血脂市场前景更大。
复合维生素市场有金施尔康、善存片、21金维他,及刚上市的成长快乐等,竞争对手不是像中美施贵宝这样的跨国公司,就是养生堂一类的国内大鳄。整个市场产品少。即使是大公司正面拼抢,市场操作上相对要规范些。复合维生素的审批,要符合国家RDA标准,审批的难度较大,跟进者需要一段时间。
而降血脂的产品多如繁星,仅仅少于“抗疲劳”和“免疫调节”产品。如果雪护士教育和培育市场,肯定有很多“半睡眠”状态的同类产品蜂拥而上,瓜分雪护士的教育成果,并在各个中小区域抢夺,蚕食鲸吞。这些跟进的中小产品,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往往是最危险的。也就是说,做血脂产品,有更大的风险。也许是出于以上考虑,史总决定改攻维生素市场。
史总的顾虑,值得其它血脂产品的深思。当你有了培育市场的资本和实力,你是否还有足够的防范壁垒,确保自己的宣传成果不被侵吞? 前仆后继的淘金者
正如上海是很多新保健品的葬身之地一样,血脂市场也葬送了不少厂家的前程。血脂市场是一个尚未培育成熟的市场,也是中国保健品最后一块未被开发出来的“处女地”。
毫无疑问,第一个轰开这个市场的产品,将占据该市场的绝对分额。如美国的辉瑞公司,在全国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并将宣传成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该公司的立普妥已是全球第一降脂产品。2001年全球销售额是64.5亿美圆。
多年前,一个血脂产品在上海投入三千万,很快销声匿迹。接着是华盛集团的攀达康,打造“血管清道夫”概念,狠狠地炒作美国科技,大造声势地做过一些空中和地面的科普教育工作,开始反响不错,很快后继乏力。
2000年到2001年间,鲟之宝甲壳素在上海强势报纸上大登广告,号称“绑走血脂看得见”。到2002年自己莫名其妙被“绑走了”,难觅踪影。
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是概念营销的杰出代表,销量连年高居保健品榜首,这促使盘龙云海雄心勃勃将“第二个产品”定为降血脂产品——诺特参。
诺特参承负了太大的希望,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在某城市试销投入了1000多万,现在基本上没戏。只能偶尔看到零星的软文,或者变相的降价促销。很多保健品是这样,一飞不能冲天,就要跌落深渊。
2001年年底,雄踞南方的太太药业突然发力,推出汉林清脂,以电视品牌广告开道,主打“收入高、血脂高”的中年男人。
我们看到任达华的电视广告时,都认为太太药业太浪漫化了。血脂市场是一个高度理性的市场,在没有进行深度诉求功能之前,仅凭品牌广告很难创造出需求。更何况,诉求对象是保健品市场上最缺乏消费意识的中年男人!
或许是意识到宣传方式有误,或许是因为后续推广资金吃紧,2002年底汉林清脂开始转向报纸硬广告。其平面广告是典型的“广告公司制造”的风格,文字和图片搭配得很干净整洁,像饮料广告、汽车广告,独独不像保健品广告。诉求对象竟然转到了更年轻的办公室白领。
在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这种硬广告能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新产品靠硬广告做出来的,过去很少,今后更少!
前不久,我们得到可靠消息,太太药业在损失3000万后,现在基本上已经抛弃汉林清脂,任其自生自灭。
一些商家的环境预期和需求分析,出现错误,过早地进入市场,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90年代初中国的微波器皿和微波食品极度匮乏时,上海的飞跃微波炉过早进入市场,整整做了三年的广告,结果死了。而格兰仕不是这样。它首先不做中国市场,而是出口转销,等到国内微波炉市场萌醒后,立即重点开发中国市场,成为该行业的龙头老大。
我们建议像太太药业这样有资本、有抱负的厂家,在开发一个未成熟市场时,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和长期的规划。深做重点区域,市场推广资金分两三年投入下去,沉淀出较深的市场基础,待市场成熟后再发力,一定有更好的前途。
而现在汉林清脂完全被抛弃在市场上,也许等到血脂市场繁荣时,它已经被消费者完全忘却。 降血脂市场“井喷”在即
更多的厂家,既不敢做科普教育,又想产生巨大的销量,更可怕的是其操作手段温和乏力。在血脂市场尚未成熟时,民众没有意识到高血脂危害,没有接受到科学解除高血脂难题的教育,这样的要求必然带来错误的行动方案。
如果资金及营销策划力量不够,就干脆放弃科普教育,而采取强硬的宣传及终端操作策略,一样可在小区域赚翻天。
比如东宇血平康,2000年年底在《哈尔滨日报》持续投放“软+硬”广告。软文就是直接的恐吓,配以对号入座、抓人等。
软文的成败,关键在于软文的写作水平和刊登方式。血平康软文,有较强的可读性,标题引人注意,如《令人“恐怖”的美味》、《你是“危险”人物吗?》、《生命实在太脆弱!》等,软文下配以产品硬广告,不仅触动读者,更把解决方案直接摆出,不让宣传成果落空。
在终端操作上,血平康也十分活跃,通过终端SP促销活动,快速将高空宣传在地面上消化,创造切实的销量。
由于市场强行启动,短期内东宇血平康确实赚了钱,但由于整个血脂市场依然沉睡,血平康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产品是高博特健康片。该产品借助高博特盐水瓶的名气,在上海本地市场上沉住气,慢慢操作。尽管没有赚多少钱,但绝对不亏,略有赢余。根据其宣传策略,可看出它有持久战的计划。
一旦血脂市场打开,高博特健康片即使做不了上海市场的老大,依靠慢慢沉淀下来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小产品值得关注,如青娜油软胶囊、三将金力源胶囊、大连珍奥核酸的珍奥脂舒平、北京的天曲,还有各种大豆卵磷脂、大蒜油、螺旋藻等。
尽管血脂市场一片惨状,我们仍寄以厚望。经过多年的零敲碎打之后,人们的心脑血管病预防观念日益增强,在众多厂家前仆后继的努力下,相信很快市场就会成熟,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街道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街道专门成立了由社区书记全面负责,其他成员主要负责的科普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定期召集科普工作者的干部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二、抓好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业务培训
科普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科普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复杂,而我们的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街道科技教育质量。因此街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科协的老师作科普知识讲座,对街道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有效地提高了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知识水平和科普辅导能力。这些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在街道内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居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一年来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
1、文体活动。“全民健身、重在参与”。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文化资源,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全民健身操舞比赛“在欢乐中参与,在比赛中提高”这是居民们的共同心声。以李(梨、桃)花为载体,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节暨李(梨、桃)花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2、读书活动。20xx年是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的一年,“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主题内容。街道举办了“《要做就做最好的》读书交流活动”“《青少年保护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消防知识等活动。在参与中,居民们深深感受到:“读书让我更快乐”。
3、服务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为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社区以“政府推动、部门主办、农民收益”为原则,于今年10月上旬,与县就业局联合开办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就培训的目的、意义、劳动力输出、返乡就业、实用技术培训促农增收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此次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培训难、就业难和生活难等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素质,培养有技能、懂技术、会务工的新型农民。与此同时,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和“计生知识讲座”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每月按时发放社区科普报、科普杂志,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科普材料。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街道举行了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专题搞了一次科普板报评比,各居委热情参与。街道经常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测量活动,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识。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大信息接收面。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科普工作,街道本着“立足社区、突出特色”这一服务宗旨,开放了社区信息苑。我们将永兴小学、永兴中学等相关教育培训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逐步形成社区居民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居民们通过信息苑的网络,学习养生保健、生活百科、计算机等知识。居民们高兴地说,“在社区这所大学里,我们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感谢社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6、争优创先活动。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楼栋”活动,“科普板报评比”活动。通过此类“倡导科学生活、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使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的热情普遍高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现在街道治安良好、无一起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目前,我街道正积极开展代表着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科普活动,让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为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科普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生活的社区。
[关键词]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9-03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 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 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高新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 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新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高新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高新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高新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高新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雪乡;环境观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29-04
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把生态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通过深入学习森工总局党委、总局关于推进产业科技、建设创新型森工的精神,对拟建国家级黑龙江雪乡森林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初步研究。
1 拟建生态站的重要性
拟建站位于东北温带针叶、阔叶林区,代表的是长白山山地红松林与张广才岭阔叶混交林林区,区位特殊、优势明显。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和国家建立生态站的规定及标准,其站名称为“黑龙江雪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这个名称既反映了站址的特点和地域,也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在全国能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生态站的建设、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该站的建立可以弥补黑龙江省生态监测定位研究在张广才岭林区的不足,其监测研究定位在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主要目标,可填补在降雪、融雪与森林生产力及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上的国内空白。该生态站的建立,可为黑龙江省生态体系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为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碳汇功能有价化、金融化、市场化的碳汇经济和碳汇市场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GDP核算提供数据支撑,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外交及国家履约谈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准确评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宣传林业功能和作用,解决林业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研究平台。同时,也是雪乡森林公园环境监测、提高品质品位的需要。因此,建设雪乡生态站尤为重要和迫切。
2 生态站拟建在雪乡公园的必要性
2.1 森工林区生态产业建设的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作为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的雪乡公园闻名中外,具有完备的垂直分布为特征的山地植物生态系统。当前,龙江森工经济已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其总体特征就是重心转向生态,走的是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在雪乡公园建立生态站,符合高金芳书记在今年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打造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重点旅游集合区及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要求。同时,正如魏殿生总局长在今年黑龙江省森工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认识,不去做相应的工作,我们将无法适应,就会面对现实而不知所措,甚至因循守旧阻碍发展”。可见,以建设生态站为契机,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引领性战略。
2.2 打造雪乡国际生态旅游品牌的需要
雪乡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晚,起步晚。但正因如此,要在开发过程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旅游和科技融合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充分保持雪乡旅游资源的“原生态”。生态站的建设可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特别是雪乡旅游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当前,旅游产品的竞争已进入到了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区域旅游品牌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景观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升到目的地的竞争。因此,打造准确定位、广泛传播、科技支撑、特色突出的雪乡旅游品牌势在必行。为此,在雪乡公园建设森林生态观测站,对发展雪乡赏雪、观雪、知雪、用雪等系列旅游,实施精品战略,增加科技含量,展现“缤纷四季,科技支撑;生态雪乡,科普旅游”的整体形象,打造黑龙江第一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3 有利于雪乡旅游实现“四个转变”的需要
①发展理念由森工行业向生态旅游产业转变;②产业方向由观光游向科普休闲游转变,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热点;③市场结构由单季旺向多季旺转变,使冷资源热起来,使淡季变旺季,突出“绿、白、科、文”的雪乡特色;④推动方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变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推动到各方联动,改变单纯依靠雪乡景区吸引到旅游和科普协调同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2.4 增强雪乡公园服务功能的需要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青少年林业科技教育基地和林业科普教育基地。
2.5 贯彻落实总局党委“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的需要。
“四八四三”发展战略是森工总局党委落实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具体化,在雪乡建立森林生态站是森工总局党委切实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和产业”,实现雪乡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全面提升实现雪乡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是全面增强森工乃至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品位品质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雪乡旅游走上科技支撑型、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将雪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海林林业局乃至森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强区和旅游经济强局。
总之,建立生态站,不仅是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林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应该珍惜并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
3 建立雪乡生态站的基本思路、定位和原则
3.1 生态站建设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森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四八四三”发展战略为重点,为打造森林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科技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生态站离不开先进理念引领,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离不开重大科技突破,应该把建设生态站作为发展生态产业的政治责任和政治选择的高度对待。
3.2 生态站观测研究定位
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对雪乡乃至张广才岭牡丹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评价,包括该区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水文、碳素循环、植物群落与生态因子关系;特别是降雪、融雪与森林生产力及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有关内容,为区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生态站建设基本原则
①坚持生态站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天保二期工程要求,生态体系建设和雪乡公园建设规划相协调,科学建站和科技兴林相促进,生态产业建设和雪乡旅游业建设相一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②坚持高水平策划、体现雪乡特色、突出科技主题的原则。增强生态旅游的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扩大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面,为把雪乡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提供科技支持和科技服务。
③坚持“合理布局,规模适当,分期建设,适用实效”的原则。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核心景区为依托,分期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科研、科普等于一体,具有一区一景、设施齐全、科研科普文化突出的国内生态站品牌。
④坚持生态旅游和科普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把雪乡生态站这个平台打造成为既是科学研究观测站,也是科研实验试验场;既是科学普及宣传站,也是培育林业科技人才大课堂;既是林业科技展览馆,也是森林资源博物馆的科技服务业,为雪乡生态旅游增强吸引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4 生态站观测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4.1 研究的主要目标
黑龙江雪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的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地区长白山山地红松与阔叶混交林区。定位研究站通过长期监测张广才岭的水文、土壤、气候和生物要素,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植被演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健康经营、雪与森林的关系等研究,揭示张广才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维持、调控、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与调控研究目,探寻森林健康经营的最佳模式,为区域生态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与国家林业局(CFERN)网络连接及国际生态站接轨。同时,将生态站建设威为黑龙江省林业科研成果的示范基地,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引进到生态站,通过生态站的科研强势,使科研成果得到示范推广,为教学实习、科学普及与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科研和科普宣教基地。
4.2 研究的主要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为观测标准,以《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体系》为观测手段,结合黑龙江雪乡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特点,以云冷杉林和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
4.2.1 张广才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通过监测本地区典型林分――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的水、土、气、生,研究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及维持机制,揭示其演化或演变规律及其环境功能的变化。
①森林水文: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水量空间分配格局、水量平衡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分的分配和径流的调节功能,重点开展冬季土壤层融雪过程对群落气候学特征、植物生长、群落组成的影响。
②森林土壤: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发育状况及其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融雪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冬季积雪对土壤温度及土壤冻结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积雪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③森林生物:从遗传、物种、群落、景观层面展开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调控因子,探索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开展云冷杉林复合群体功能作用研究,分析云冷杉林天然更新不良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积雪独特的水热条件及养分条件,开展雪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4.2.2 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张广才岭森林碳循环研究
云冷杉林及阔叶红松林均为高碳储量森林,是长白山面积最大、生产力最高的林型,这两种林型对整个区域的碳汇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森林碳储量的重要贡献者。生态站主要开展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张广才岭主要林型云冷杉林及红松林碳循环的特征。
①采用生物量清查法、生态系统生理学法,来量化云冷杉林和红松林的碳循环,辅以生态系统氮水循环等其他过程和森林结构特征(如地上地下物候动态等)测定,揭示森林碳汇效应的时空动态及其控制机制。
②针对雪乡冬季降雪丰沛以及积雪覆盖期长的特点,重点开展降雨、降雪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森林对积雪与融雪过程的响应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4.2.3 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①研究暴雪、林火等自然干扰因子及生态旅游、采伐、山野菜采集等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雪灾等各种干扰的响应机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式 相辅相成
绪言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日益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这就要求教育事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新一代的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包括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方针政策,模式,理念等等,都应当结合现今时代的发展,结合世界的发展,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特点。
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学科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运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社会和经济服务,要敢于破除传统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大胆创新,善于发掘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打破条条框框。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而在学科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们将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融入到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才能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便根据科学教育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来说明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是相互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
科学知识是人们提高认识水平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注重对人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开辟专门的科技教育途径,更注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们科学的学习,科学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生活。针对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建议如下: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从事科技活动的强而有力的保障。它具体表现为坚持真理、事实求是、独立思考、严肃认真、意志顽强、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事物,不轻信、不盲从、不臆测、不气馁。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勤奋学习,奋斗不息,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科学态度的主要成分,也是学生科态度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输
各科教学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延伸和渗透。如语文教学中介绍科技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生物学中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合成及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物理学中的超导、光电子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政治教学中注意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培养等等。
3.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能迅速帮助人们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用于观察,则全面而系统;用于记忆,能高效而持久;用于推理,严密而迅速,用于想象,丰富而合理。科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旧方法,发现新方法。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创造发明也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建设科技教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在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以后,教师队伍的素质也要提高,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师队伍培养的投入,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来实现教师们的科技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让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新世纪的新型人才。针对建设科技教育教师队伍的几点建议:
1.教师自觉更新观念、充实自我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新课程改变了“旧”面貌,加强了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各学科课程具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教育实验探究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使教师们必须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重要的是要学会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学会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实现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由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专业化发展到学科知识素质专业化与教育科学素质专业化并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充实自我。有人说,“只有不断读书,才有资格教书。”通过学习达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的境界。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要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研教改意识,就必须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发展、学会探究创新。因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心、求知欲以及理性的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的教育活动。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就会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了各学科的教学发展。
2.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效地推进科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整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如“冥王星退出太阳系行星家族”事件,则提醒教师要时刻注意科学的研究动态,边学边教,教学相长,同步发展。可见,学习新科技、了解新技术,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永恒主题。这就要求教师挤出时间来学会操作、自如运用。教师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使自身能力与新课改要求的差距逐渐缩小,教师要刻苦学习信息技术,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渗透整合于各学科教学中。
三、科学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
1.从全局角度认识各学科,教学时时贯穿科学意识
科学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层面。科学普及教育是包含在学科知识教育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科学普及的内容,它们是无法割开的。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科普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作为教师就要从全局角度认识各学科本位,时时贯穿科学意识,有机渗透整合。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科学资源,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同时有机渗透科普教育,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文体类课程的渗透,语文、艺术、社会、体育等课程的科学性虽然不明显,但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各学科的教育之中均不同程度的跟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一定要时时的贯彻科学教学,让科学教育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坚持促进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把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育的成绩,相反能促进各学科知识不断的向前发展,与先进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提高。教师要意识到,不但要坚持促进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而且要在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时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上做文章,必须关照人类在科学探索之中或之外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而面对实际的教学任务和课时的限制,有必要使科学教育成为各类学校共同的必修课。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下,在课堂之外也要坚持加强科学普及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见到科学的形象,听到科学的声音,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
3.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注重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
人类的科学精神充满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崇高的人文精神的“照耀”下,科学新发展将给人类带来不尽的幸福;另一方面,人类的人文精神应该时时贯穿现代的科学意识,充满科学精神。教师着眼于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收集丰富素材,注重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有机整合,力争将新的科研成果知识引入到各教科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对目标达成度评价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感受、理解各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各学科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各学科目标的达成就是各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诠释。这也说明了各个学科本身是就是自然科学的体现,科学方法的学习是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各学科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与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有着充分而必然的一致性。
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既有对科学教学模式执行情况的达成性评价,又有校正师生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的反馈性评价,因此,教学评价具有评估和发展双重功能。随着教学模式研究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已从以教师行为要素建立的散点型评价、以教材教法过程构思的直线型评价发展到以师生关系为核心要素的双线型评价。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要从学生的发展看目标达成的情况。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行为的影响下,从知识、情意、能力三个维度或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求得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应该从这个发展过程去构建各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为:知识达成度评价,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对学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行评价;科学方法掌握程度:对学生了解、掌握一般科学方法,如类比、演绎、归纳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的程度进行评价;教师主观评价:由教师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直觉性的评价。通过完善教师的各学科科学教育方法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结语
学生的学习难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充分利用科学教育的资源。科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互相成,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老师们自身也要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以后,才能熟练的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各学科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科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希望科学教育能贯穿学科教学的每时每刻,期待各学科教学在科学教育的带动下,迈向新世纪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3-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孟建伟.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 ――论教育观的转变[J]. 教育研究,2007(1).
[4](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5] 徐乃楠.《论科学教育的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