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教育制度范文

科普教育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教育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普教育制度

第1篇:科普教育制度范文

中医中药有优势吗?

到2015年,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等。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以来,全国中医医院从2005年的3009所增长到2010年的3232所,年平均增长1%。

据了解,中医医院预期从2010年的3232所增长到2015年的3397所,预期性增长速度也为1%。中医医院床位数从47.1万张增长到69.2万张,预期增长8%,也与十一五增长比例相同。由此看来,目标是可及的。

那么,百姓对看中医有热情吗?中医又该如何提高诊疗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从2005年的2.34亿人次增加到3.60亿人次,年均增长比例为9%。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中医院将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特色与优势: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并融合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注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既重视医院发展,又注重门诊部、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

做强中医有保障吗?

到2015年,中医药人员增量占全国卫生人员增量的比重争取达到18%,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重争取达到20%,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开展中医住院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加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切实落实对中医药的补助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任督二脉有依据吗?

在甘肃省卫生厅的组织下,41名医务工作者在武山疗养院参加了中医真气运行培训班,仅用9天时间即打通“任督二脉”,引发社会热议。

根据功法创立者李少波教授的定义,任督两条经脉相沟通的标准为:“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

在真气通过督脉时,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力,表现为头面部皮肤痒麻、似虫蚁爬行、眉心鼻骨紧张、唇部麻紧、身体有时温热、有时凉爽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管理科张炜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他说,“如果学员有了这些练功感觉,就认为是‘通督’。在没有很客观的现代医学监测手段来证实之前,我们只能用传统的方法来界定。”

与以前只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任督二脉”相似,很多人对于中医的整体印象正是玄之又玄。中医如何告别神秘,让公众更为理解?

第2篇:科普教育制度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纲要》为主导,结合《省“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积极推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进程,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强化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意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

区政府依托区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成立《纲要》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陈辉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安监局洪鼎铮局长、公安分局陈明俤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各街镇、派出所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区消防大队,办公室主任由公安消防大队王锦彬大队长担任,负责组织协调全区集中开展工作。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迅速动员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层层抓好落实,确保宣传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三、部署时间

《纲要》宣传贯彻历时五年,本方案主要围绕《纲要》宣传工作,从即日起至年12月为集中宣传阶段,分为发动、推进两个步骤工作。

四、具体内容

活动期间,推动全区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宣传的主要内容为《纲要》出台背景、重要意义、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等,通过大型集中宣传活动、开辟宣传专刊、刊发通稿、解读《纲要》、组织系列访谈、发表评论员文章等方式,形成媒体集中宣传态势,推动建立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

(一)发动阶段(即日起至9月15日)

推动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纲要》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召开全区消防工作联席会议,集中部署《纲要》宣传贯彻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2、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5)>的通知》,分解五年工作任务,建立考评指标体系。

3、策划制作新闻宣传方案,在主流媒体刊发通稿、解读《纲要》、组织系列访谈、发表评论员文章等,形成媒体集中宣传态势。

4、加大日常性宣传报道力度,在区政务网开设“五大”活动《纲要》宣传贯彻专栏,主要反映工作动态、成效,交流经验。区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卫生、广电、安监等部门在政务网页或自办刊物上刊载《纲要》内容。

5、深入全区培育挖掘一批“五大”活动典型,总结各街镇、各有关部门工作经验与举措,积极跟进宣传报道。

6、区消防大队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宣传计划,推动街镇及区直各有关部门进行部署,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设计制作并发放《纲要》宣传资料;通过组织大型集中宣传、悬挂宣传条幅、标语口号、户外广告、“五进”宣传、消防站对外开放,设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等方式,大力开展《纲要》主题宣传,推动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宣传教育责任和义务。

(二)推进阶段(9月16日至12月31日)

推动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纲要》精神,形成工作机制,推进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1、区宣传部要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督促各类媒体加大消防公益宣传力度,推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

2、公安分局要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室工作职责和派出所社区民警日常监督检查内容。

3、区教育局要制定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规划,结合“消防安全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指导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并纳入督导考核内容。

4、区民政局要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纳入减灾规划并组织实施,结合救灾、扶贫、慈善等工作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指导基层民政系统、居民委员会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救助站等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5、区文体局要督促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化馆(站)和歌舞厅、剧院、网吧、游戏厅等文娱场所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推动消防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基层文化活动。

6、区卫生局要将火灾的现场救护、医疗救治知识和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卫生部门安全生产相关预案,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伤员救治和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7、区广电局要加大消防宣传报道力度,普及消防法律法规知识和消防安全常识,及时宣传消防安全工作先进经验和消防工作动态,鼓励指导相关媒体制作播出消防公益广告、消防广播电视节目和消防专题片。

8、区安监局要督促工商贸企业依法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将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纳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试内容,将消防安全宣传纳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内容进行考评。

9、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单位协同机制、新闻媒体联动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问责机制,并将“五大”活动、“119消防日”、消防志愿者活动等与《纲要》宣传相结合,推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细化、量化职责,层层动员,周密部署,确保工作成效。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汇报,明确职责,抓好督促落实。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形成宣传强大合力。要落实宣传人员和经费保障,推动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要注重创新宣传模式,既要有集中宣传,更要坚持日常宣传;既要面向社会面宣传,也要注重对街镇、相关部门的宣传;既要注重宣传的声势和影响,也要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2、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宣传《纲要》工作作为当前消防宣传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和现代宣传方式、手段,集中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重点活动,大力营造宣传声势,突出活动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教育群众。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各街镇、区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通过设立专版、专栏,制作系列专题节目、电视公益广告片,发表评论员文章、述评,邀请专家和各界人士撰写文章,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消防网络宣传阵地,设置宣传专栏、专题或弹出窗口等栏目,切实加大网络宣传力度。要及时向省级、市级新闻单位报送宣传活动的有关文字、影像资料,利用省级、市级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第3篇:科普教育制度范文

我国《宪法》第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以宪法为依据,也相继制定了以教育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方面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什么是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天赋人权还是公民的一项社会权利?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什么关系?既然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它呢?既然是权利,为什么又同时成为一项义务呢?愿不愿接受教育是纯属个人的选择,一个人就是厌恶读书,国家凭什么课予其受教育的义务,又如何强制其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是父母的义务,还是儿童、少年的义务?如果是儿童、少年的义务,他还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又如何去承担义务?公民究竟是有终身受教育的义务,还是仅限于儿童、少年时代才有受教育的义务呢?

一、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所谓受教育的权利,是指公民有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其中,教育的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自学等。教育内部的等级包括学龄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理解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受教育权概念的特点问题。受教育权的概念有以下特点:(1)受教育权概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教育是涉及人类心灵的活动,以求得人的心性发展为目标。而达到人的心性发展目标的渠道十分广阔复杂,也即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只要是能获得人的心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但是,如果将任何一种手段和本文由收集整理途径的运用都称之为公民的受教育权,都需要进行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则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虽然可以主要地将教育以及受教育权的问题界定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科普教育、职业教育乃至国防教育、民办教育等已有法律规定的领域,但必须承认,受教育权是个相当有包容性的概念。(2)受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受教育权的这一性质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受教育,才能获得身心的发展,成为社会中合格的一员,实现个人的其他自由和权利。(3)受教育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受教育权是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一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其他权利实现的程度。公民在政治方面的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和权利的实现程度,需要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公民在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权利也受到其受教育的程度的制约。即使公民劳动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也大几是由受教育的程度所决定的。所以说,要充分保障和实现人权,关键因素之一是要充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4)受教育权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教育的方向非常明确,即必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6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8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当然,我国受教育权的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2.受教育权与平等原则的关系问题。受教育权与平等原则的关系主要是指平等原则在受教育权中的实现,即公民的受教育权应当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所谓法律的平等保护,是没有差别的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体到受教育权来说,是指一切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身份、财产、宗教、阶级、党派,受教育的机会应当一律平等,不得以各种外加条件,剥夺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的平等,是指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受教育权的平等,又有两个限制:一个是年龄的限制。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对象只能是适龄儿童。考试制度是在教育方面实现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标准。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平等原则在教育方面的法律中得到进一步具体化。当前,我国教育环境中主要有以下影响公民受教育权平等实现的因素如地区差别待遇、财产方面的差别对待、学校的条件和性质、现行的考试制度等不能完全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

二、公民受教育的义务

将受教育既规定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又规定为公民的一项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结合。理解公民受教育的义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受教育为什么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因为,一方面,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社会的人,必须谋求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要谋求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受教育是一条基础性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公民是组成国家的具体要素,国家的最重要职能就是谋求个人的幸福和发展,提高民族精神,增进社会道德,推动科技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作为组成国家要素的公民素质;而要提高公民的素质,使其接受教育又成为必由之路。因此,国家就自然会将接受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予以要求。

第4篇:科普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均衡发展;探索;实践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硬件上的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但城乡教育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均衡发展。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之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六县一区,总人口228万,其中农村人口1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3%,农村教育在全市教育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现“两基”达标近十年来,平凉教育的基础资源不断优化,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100%的乡(镇)中心小学和60%的村级完全小学接入了‘数字校园’平台”,甚至有些农村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机制僵化,教育整体上缺乏活力,缺乏激情。农村师资整体质量不高,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近年来,平凉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为重点,推进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一、“六园”创建,确立学校均衡发展模式

教育要把健康、快乐和激情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内部的改革创新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创建一种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模式,是平凉市长期思考的一个命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平凉市推行了“六园”创建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和快乐校园建设。

1、“六园”创建的目标要求。“六园”创建从六个不同层面确立了学校发展模式,针对每个层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明确的创建途径。比如书香校园的创建,要求学校的图书藏量、借阅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要建立健全读书制度;在艺术校园的创建方面,要进行活动引导,开辟第二课堂,营造艺术氛围,丰富课程结构,激发教育活力。在科技校园建设上,要依托当地科技部门的科普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进百校活动”,同时鼓励各学校自己组织科技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绿色校园的创建倡导了一种低碳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快乐校园诠释了“六园”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快乐教育在课堂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六园”创建的活动载体。为了带动城乡学校共同参与,平凉在市级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启动了精品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的诗人、作家和书画家走进学校,与广大师生代表交流互动,聘请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依托学校建立青少年书画篆刻教育基地,逐步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沉寂”,改变了过去暮气沉沉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城乡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整理挖掘校本资源,将秦腔、花儿、剪纸、皮影等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开展“微笑进校园”、“名家讲堂”等活动,组织人员编写乡土通识教材,对地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风俗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60多万字的《平凉市中小学乡土通识系列读本》,为进一步丰富地方课程资源,营造开放、多元、活跃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3、“六园”创建的初步成效。创建活动通过对学校发展模式的探索,整体提升了办学水平,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自主快乐成长的乐园,从而为平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实施“六园”创建两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完善了安全台账制度,加强了安全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读书、诵读经典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热爱艺术、探究创新、节约环保逐渐形成风气,“六园”创建为平凉市推行素质教育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在“六园”创建过程中,平凉市实验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平凉师范获国家教育部优秀艺术教育奖,静宁县在艺术教育和阳光体育活动中先后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平凉二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连续两届获得省级一等奖,并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改革,夯实均衡发展的质量基础

教学是学校所有活动的中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师、课程、教学手段影响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1]。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针对新形势下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平凉市提出了“三个转变”“三个交给”的要求,即“由规模扩展向质量管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高考单一评价向综合督导评价转变”,“把学校交给校长,把课堂交给老师,把学习交给学生”,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效益发展的导向,把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有效提升了城乡学校的教育质量。

1、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近年来,平凉市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强了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完善了教育督导、督学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于2009年成立了平凉市教育学会,充实了市县两级教研员、督导员队伍,在市教科所成立了各学科教研室。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长期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学校、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农村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并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教师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保障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借鉴经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的课改经验,推动全市城乡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以来,全市城乡教师赴江苏、山东、河北等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考察1200多人次,多名教育专家、学者应邀来平凉讲座交流,在全市形成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热潮。制订了《平凉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意见》,引导农村学校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2011年确定为质量建设年,全面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环节管理和常规管理,突出了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新型课堂常规的构建管理,引导教师树立“功在课前,教在课堂”的意识,向课堂要质量,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一些农村学校,像华亭县的马峡中学,泾川县飞云小云等农村学校已经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补齐’短板”,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别,不在于硬件设施的差别,而在于优质教师资源的差别。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农村教师继续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区)充分利用培训、教研、电教等有效资源,积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2011年,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的支持下,平凉市教育局联合国家行政学院成功启动了“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与在职提高远程培训”项目,全市近1000名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了研修培训,为培养一支引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骨干管理干部队伍和专家型教育管理团队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各学校积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实行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了教师培训监管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

2、推进城乡交流帮扶活动。组织开展了“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帮扶活动,加快了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原则,确定1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关系,由示范校制定整体规划,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双向交流,实行“三个共享”“四个统一”,即管理模式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共享,管理制度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质量考核标准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充分发挥了“强校”拉动效应,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强效的教育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村学校的跨越发展。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同时,组织特级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积极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组织乡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帮扶机制。

3、激发农村教师自身活力。与城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福利待遇、自身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职业满足感、幸福感较差,导致许多农村教师“有走心,没守心”,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呆不住,坐不久,流失严重。一些地方还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收一些优秀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导致城乡学校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活力,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地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中来,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状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在高初中招生过程中,为农村教师子女上学出台了照顾政策,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按照有关要求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不断提高津贴补贴标准,并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了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定期表彰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一大批农村教师典型,逐步形成了“人人享受教育,个个乐教成功”的良好局面。

四、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将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均衡发展上。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让不同阶层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3]。长期以来,平凉市把关注弱势学生群体问题,作为落实惠民政策、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重要方面。

1、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大力扶助贫困生,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学子学习、生活得有尊严[4]。平凉市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较多,对子女的学习、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平凉市提出,“要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辍学”。市、县、校分级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落实编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扶助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职生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和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逐步完善助学制度,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补助、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学生辍学率。

2、解决弱势群体孩子有学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进城就学,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部分子女留守在家,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两类学生在就学时都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为了保证这些孩子有学上,平凉市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原则,专门制定了《关于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管理办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程序进一步简化,从政策上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给予了保障。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平凉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了“两基”年检制度,加快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县镇学校寄宿条件严重不足和保障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努力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同时,在两年内新建了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解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共享。

3、解决弱势群体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格外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长期缺失,在心理和学习习惯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求学校立足实际,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尽力弥补久违的家庭亲情。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感动的好教师和典型事迹。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承认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5]。学困生是我们在学校教育别关注的另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平时学习较差,从而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有的会影响到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发展成一个“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降低课堂教学起点,二是加强个体辅导,三是推行扬长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毛病”越揪越多,学生的优点越扬越多。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因为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得到了转化,促进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2] 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中国教育学刊》·201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