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

第1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改编剧;技术化;消费新趋势;“活态”价值传承

2015年是中国影视剧市场开启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时期,《琅琊榜》《班淑传奇》《云中歌》《华胥引》《女医・明妃传》等多部优秀的网络小说都将改编成影视剧登场,真正过渡到了从文字阅读到视听盛宴,从思维臆想到感知诱惑,从单调小说迷到全方位市场元素的结合。网络小说改编剧缘于2004年由中国台湾的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到2008年,诸多高人气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如《蜗居》《来不及说我爱你》《美人心计》等;随后,《后宫甄执》《步步惊心》《千金女贼》掀起了网络小说改编剧收视狂潮。

客观上讲,网络小说改编剧是影视艺术迎接新收视率高度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融媒时代冲击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随着影视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规范,好剧本的需求量节节升高,影视剧与网络小说联姻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影视艺术消费新趋势下,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后,网络小说固有的小说迷会成为影视剧收视的主要观众,其收视率有所保障。正如L・西格尔认为:“改编是影视业的命根子。”[1]因此,在艺术消费新趋势下,影视剧牵手网络小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济效益创新和文化价值内涵。

一、文化艺术作品形态“技术化”再现过程

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小说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首先,网络的诞生衍化了网络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学,从思维角度考察,这种网络文学依然有其他文学的特性,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所组成”[2]。其次,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却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小说渠道,以新媒体为中心的网络渠道以其速度、覆盖率、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网络小说的传播速度决定了众多小说迷的追随,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也到了鼎盛时期,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其实是文化艺术作品一种艺术形态向另一种艺术形态再现的“技术化”过程。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艺术品原作都具有“光韵”效应。网络小说作为艺术原作本身就具有追随群体,这些观赏者体验了小说的魅力,但只是在文字与语言艺术的体验,正如马林斯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的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3]网络小说读者在小说的文字语言艺术中可以畅快地在语言意境中想象,并且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在于想象空间增值的,构建文字中一个个形神兼备的场景。网络小说的“光韵”效应会使读者在体验小说的同时对原作产生膜拜价值,但随着市场多元化的竞争,一元化的文化艺术作品已经逐渐在市场的涤荡中消失本身的“光韵”,而影视剧的改编却恰好弥补了网络小说的单一艺术表现形态,也更高层次地体现了“一元多用”的商业模式。

网络小说的艺术形态改编为影视剧是“技术化”的过程,海德格曾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4]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正好是多元化艺术表现形态的再次展现,也是把网络小说观众扩展到从已有的网络受众到社会大众的技术过程。一方面,改编使网络读者实现了把原有的文字语言想象意境真实地表现在银幕上,立体而丰富地展现网络小说情节;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播出,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好评度的攀升,也会拉拢一大批网络小说迷以外的不同年龄、阶层的影视受众,客观上增加了网络小说的知晓度。

数字化技术的网络里缺少了太多现实中的自由,在现实的世界里,网络小说的改编可以尽情地用技术的手段放纵思想和情感,也无缝连接了艺术与技术的一体化,丰富和拓展了网络小说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跨界合作与竞争是经济新常态下

的消费新趋势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网络小说盈利模式和表现方式都已经不能够再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尤其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代表一种社会精神主流倾向,在作品中表现出社会所接受的精神、伦理、审美和道德以及对欣赏者的引导和教化。黑格尔说:“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勾当,而是要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现象,总之,要展现真理。”[5]

新媒体时代,跨界的合作与竞争已然成为多元时代的“桥梁”嫁接,文化艺术作品的畅销和商品的顺利交换一样,需要具备两个外部环境:畅通渠道和社会需求,也就是在乐意购买的基础上顺利购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实现。而文化艺术作品和一般商品又有本质区别,就在于艺术价值的再现性,因而,跨界营销必定成为消费新趋势。长期以来,大量的网络小说都不能及时得到关注,或者关注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有读者基础的网络小说一旦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就会把原作推向更高的艺术高度和开发潜在的商业价值,是一种创新的营销。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形成扩散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事物。[6]网络小说首先是用信息社会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影响、替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读者的网络阅读形成接受网络小说价值的生活基础,因而,网络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以网络为基础向外扩散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其实是人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总和,能不能被社会和市场接受和消费,最原始的扩散方式肯定是人际关系扩散渠道,一方面,网络小说读者群体更多的是年龄层次差不多的年轻人格局,因其个性与自由的基因,需求程度的不同,其推崇网络小说走向市场其组织渠道反而还会忽略最基础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渠道,实际网络阅读方式本身也只适用于部分网络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单一的网络小说艺术表现形态也使多数社会大众缺少阅读的内在动力,偏离了社会大众真实的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形式轨道,扩散效果会与现实脱节。

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时,本身就在忠实消费者和一般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之间互换身份,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随着艺术形态的转变,消费者身份在其扩散渠道就存在成倍的增量,以家庭为单位的首因人际关系扩散渠道也会起到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把潜在的消费群体转换成直接消费群体,甚至屏幕演绎的艺术表现形态因其直观性更容易打造忠实消费者,从而形成二次消费、多次消费的机制。

三、文化艺术“活态”因转换实现价值的传承

一种文化艺术的存活来自于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网络小说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传播空间,从整体思维观念和具体观察感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考察网络小说这种文化样式,实际是放置到原作的社会与人文生态中去,价值的形成是由主体的作用与需求来决定的。

首先,网络小说的主体之一――作者,是从网络发展成网络作家的,但是,因为互联网提供给作者的是自由、开放的创作平台,由于网络的快捷和方便,加入网络写作队伍的必然呈现海量而庞大的作家群体,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数量的庞大而导致质量的下降,又因为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呈现碎片化和迅捷的传播,除了少数作品可以点击率高而声名远播外,多数作者的作品都是淹没在网络中,无人问津,挫败感和边缘化会成为影响网络作家存活的因素,因而网络作家要想在网络小说市场里找到生存价值,就要考虑“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7]。因此,有些网络作家已经意识到了转换价值存在是自身存活和存在的重要因素,投入到潜在影视剧体的网络小说创作,做好从网络作者到编剧的华丽转变才能体现价值的存在。

其次,网络小说的又一主体――读者,其大都呈现出年轻、接受新事物快、目标转移快的特点,符合其审美口味的作品必然会受到他们的青睐。网络阅读有两大特征:第一,浅阅读。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超链接致使网络阅读的“不专一”,文化艺术作品的认同是建立在社会感受、群体价值和文化认同上的,不专一的阅读模式,读者的推崇程度必然会因为更多替代品的产生而渐渐遗忘,价值的传承生命受到影响;第二,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是拼凑的记忆模式,当然也有“追文字”的和神秘,然而这却根据作品自身质量来决定生命力的长短。只有作品在集体记忆、情感需要和文化认同层面上让读者多渠道认同,才能实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活态传承。

最后,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小说或改编的影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演绎模式自由地在文字艺术与影视艺术之间转换而体现价值,这种表现形态的转换拓展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宽度和深度,也促使了读者到影迷身份的转换,立体的视听影视剧更是进一步深刻地从“审美”的角度延续了网络小说的内涵,H・A・梅内尔认为:“审美的善,或有价值的艺术品的特征,是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能够提供愉悦的事物”,而“愉悦其实是意识的延伸和净化”[8]。通过其他表现形态延续文化艺术作品是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活态传承,尤其在这多元的市场竞争中,文化艺术作品价值的体现、文化力量的惯性展现,甚至文化输出都是未来影视剧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向。正如《甄执》正是演绎了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转换,从国内热播到输出国外的转换,从电视剧到电影再拍的转换,一元多用的传承模式,国内外作品不同文化价值的输出和体现都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艺术作品内涵与价值,这是渐进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

四、反思

网络小说因自身质量的差异化本身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呈现问题,但多数畅销书都已经接受了市场的洗涤和竞争,留存下来的必定是具有一定人缘基础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高质量作品,因而在改编中也会因精神需求的满足而要求得更高。

文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想象空间的无限放大和屏幕呈现艺术的局限性,单纯为经济效益、粗制滥造的改编必定不能再次在市场上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因此,对原作的编剧、改编、演员的选角、角色的演绎和理解都制约着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水平,原作与改编剧的差异性也有待解决,甚至更直接体现在中国文化艺术作品要走出去,开辟西方文化市场,怎样展现一种新的、健康的并有吸引力和代表性的东西,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是美学经济与人本价值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正如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化艺术作品需展现人本质力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只有从人的需求与本质出发,抓住着眼点和市场点,才能够有效地对接不同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成为国家、社会大众、市场喜欢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美]L・西格尔.影视艺术改编教程[J].苏汶,译.世界文学,1996(01).

[2]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3] [美]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5-138.

[4] [德]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

[5]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美]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第2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演出结束,坂田藤十郎走到台口,面对观众的欢呼款款谢幕。笔者发现,在这位歌舞伎艺术大师眼中,闪耀着自信与骄傲的眼神。这种自信、骄傲,缘自400多年歌舞伎艺术的悠久历史及璀璨成就,缘自坂田数十年长期修炼的精湛演艺和高深素养。

何谓艺术大师

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是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民族。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双方用古老、传统的艺术进行交流,都比用任何现代艺术品种来得更亲切、更直接、更迅速地进入双方共同语言范畴,了解彼此文化个性和文明脉络,从而加深理解、增进友谊。600多年的昆曲、200多年的京剧和400多年的歌舞伎等成为首选的艺术品类,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并化为双方的行动了。

而且,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变化,这种双方对各自古老艺术的默契欣赏、对东方文化血缘的理性认同,将变得越来越珍贵和有意义――对彼此文化艺术的欣赏与赞美,对双方更好地珍视、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常有的情形是,来自外部的尊重、认同与欣赏,往往更能催生自身对本土文化的尊重、认同与欣赏,从而增强保护本土文化的动力。当然,这种尊重、欣赏与认同的前提,是足以代表本民族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达成,必将由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来承当。

艺术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如果一个艺术家不但能自身做到德艺兼修,传承艺术并有所发展(包括拥有属于自己的代表作、独特技艺和固定观众),而且能为剧种、为艺术的生存发展探寻到新的空间、新的动力,为此不惜个人的时间、名誉和利益的牺牲,是为艺术大师。在中国,最著名例子便是梅兰芳代远赴日本、欧美,使中国国粹走出国门,拥有了国际观众和世界影响。据知,坂田藤十郎也曾多次赴美、欧巡演,连同去年九月在中国四大城市的巡演,正是作为艺术大师的应有之义、应有之举。

何谓一生青春

坂田藤十郎的座右铭“一生青春”,其实道出了东方传统戏剧的本质,以及所有东方传统戏剧演员所追求的境界。

作为东方传统戏剧的共有特征,写意性浸润于中日戏剧的化装、服装、道具、唱白、程式化动作等各方面。昆曲、京剧和歌舞伎虽气质内涵不同,表述方式有别,但写意这个核心戏剧理念却是相同的。因此,东方戏剧对演员年龄、性别、身材的要求极为宽松――男人可演女人,女人可演男人;老人可扮少年,少年可扮老人,只要演员能力范围所及,其饰演角色几乎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梅兰芳、程砚秋、俞振飞等大师,都能以臻于化境的技艺让人在观剧时不知不觉地忘却他们的年龄大小、性别差异或身材胖瘦,而认同他们所塑造人物的年龄、性别或身材乃至于性格、秉性和心态。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演员内在的精神气质及其外化的技艺。换句话说,东方戏剧演员演绎的并非自身实际年龄、性别和外貌,而是其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东方戏剧观众长期养成的欣赏思维,同样也非演员的实际年龄、性别和外貌,而是其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坂田藤十郎的表演之所以立即得到对歌舞伎较为陌生的中国观众的喜爱,原因即在于此。

第3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中国设计”;传承与发扬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设计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的设计作品若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善于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运用于设计艺术中,让“中国设计”焕发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今天的平面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潮流,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采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时代的特色相结合,做到传承与发展并重。

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铸就了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元素,这既是我们祖辈们的智慧,也是我们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拥有特性、不被同化的保证。

传统文化元素,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瓷器、笔墨纸砚、中国结、凤凰、京剧脸谱、太极拳、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中国美食(水饺、馄饨、寿桃等)等。这些东西作为中国文化元素被传承下来,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特征进行融合,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实力。

2 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2.1 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

中国的平面设计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讲,兴起较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显现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文化内涵。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也缺乏民族特色,使得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时缺少了核心的竞争力。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文化融合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国设计师不能一味地借鉴模仿国外的作品,因为背离传统的设计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

(2)照搬传统文化。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得来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血液,而时代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虽然许多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加以良好利用,只是一味地复制。照搬传统文化必然会使设计艺术丧失时代个性,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不利于增强中国设计作品的竞争力。

2.2 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1)有利于突破现代平面设计的瓶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题材广泛、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虚实相生,可以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带来前所未有的启发和触动。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有利于突破一直以来的设计瓶颈,打通中国设计的前进之路。

(2)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在设计中融入具有中国韵味的文化元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

(3)有利于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国际竞争也是品牌的争,在品牌的设计中,注入适当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使品牌形象焕然一新,使外国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让国民自信、自豪。比如中华、同仁堂等百年老字号。

3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设计是创造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想要长久发展的文化,必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对前人智慧的欣赏和传递,创新是对前人作品的破旧立新,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者缺一不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设计师要懂得挖掘富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将其合理地与现念相结合。

3.1 书法元素的应用

书法被称为“东方人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甲骨文开始,篆书、草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不断演进和发展,书法将运笔、线条、汉字、黑白空间紧密结合,极具东方气魄,往往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设计作品所要追求的目标,值得现代平面设计师思考。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选取了“京”字的书法艺术,运笔有神,展现了中华传统书法底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3.2 传统中国图案的应用

传统中国图案,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代表民间艺术的吉祥象征,它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期待。“艺术源于生活”,中国传统图案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演进和发展的见证,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现代平面设计应该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向最朴实、最真诚的劳动人民学习,创新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合理地选取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作品结合起来。

3.3 篆刻艺术的应用

篆刻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元素,它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之后,成为中国风的重要象征,成为中华艺术的精髓。篆刻有阳文和阴文之分,其色彩和式样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果将“中国印”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寓现代于传统,为作品注入厚重的中国意味,将印章的“诚信”之表征体现到作品中,定能缔造出完美的“中国设计”,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典范。

3.4 传统元素,现代表达

所谓破旧立新,首先要实现突破。传统的艺术元素如果能通过现代人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顺应现代人的需求,便能实现文化效果和经济效益双赢。运用这种设计思维,可以设计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红色罐装王老吉的设计即是“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典范,“王老吉”名称在包装上采用中国传统书法“隶书”的元素,同时,包装采用易拉罐的包装形式,极具现代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实用需求,通过文字和色彩、传统和现代的独特结合,缔造出民族品牌。

3.5 中西结合,创新发展

全球化正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融通是大势所趋,传承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现代设计一定要顺应时展走向国际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精髓和根本,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前提;其次,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如英文等西方文化元素则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选取和运用。这种中西方文化的融通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语言处理版面,使西方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创造出新的造型表现手法。[2]

时代在发展,设计理念也应随之演进。设计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传承的同时创新,破旧的同时立新,运用现代的表达手法结合传统的艺术元素,推动中国平面设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正未.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48-50.

[2] 谢文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破”与“立”[J].科技信息,2009(23):340-341.

第4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文化修养;声乐艺术;作品理解;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102-2

声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它需要演唱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唱技巧,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非技巧的综合能力。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无法挖掘出声乐作品中的内涵,更加无法启发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只会一味注重模仿,演唱时就没有“闪光点”,无法形成有个性的演唱特色,从而失去拓展自我发挥的空间。心理素质不过硬,上台时就容易出现紧张畏难情绪,缺乏自信,无法保持正常的歌唱状态,影响了歌唱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当技能、技巧达到一定高度时,唱的就是修养了。因此,声乐教师应该适时地使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情绪对声乐演唱的促进、升华作用。

一、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密不可分

文化修养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演唱却又是演唱者文化修养的表现与延伸,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歌唱技巧形式日臻完善,形成了声乐艺术。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声乐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不同表现形态,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多是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作为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声乐艺术的整体构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音乐、诗词外,还必须具有演唱者,这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关键。在脱离演唱者之后,歌词本身便可以诗或词的形式存在;音乐便以纯音乐的形式流动;而演唱者是为声乐艺术这一特殊表现形式而存在的,正是由于有了人声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才有了声乐这一特殊艺术表现形式的诞生。

二、提高文化修养。培养独特个性

每一部成功的声乐作品都是既表达丰富的情感又孕育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情与理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情可感人,理可诲人。想要有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扣人心弦的歌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常常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给人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这不仅仅要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文化修养是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很好的理解能力,是演唱歌曲及表现情感的前提条件。

声乐作品不单是声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情感的流露和表达。演唱者要想演绎好一首作品,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演唱,就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民族风格等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还要对作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本意。演唱者还应该具备由声音到作品再到情感这一境界的能力。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只有当表演者进行演唱时才能使作曲家写在纸上死的音符和字变成活的、运动的旋律和言语,并能表达出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方能使观众能得到美的感受。所以演唱者要想成功的驾驭声乐作品,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个歌唱者文化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歌唱者来演绎,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仅仅来自于歌唱者音乐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来自于歌唱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区别,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枫桥夜泊》《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会出现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就拿《玫瑰三愿》来说,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黄白先生抒情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借玫瑰的自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维护,对旧社会恶势力的斥责和对受压迫受欺凌弱者的同情。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旋律给予了拟人化的玫瑰以温柔典雅的性格,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时必须唱出女性温柔的性格和含蓄的语气。如果演唱者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只是单纯根据歌词的内容去表达“玫瑰的三愿”的话,那样的演唱肯定是失败的。在这首歌曲中,歌唱者应以第一人称玫瑰花的身份来述唱,要表现作者根据玫瑰花(旧社会的妇女)对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的急切心情的坦露,演唱时要在音乐旋律与歌词内容的节奏、音调的密切配合下,着力于旋律对原词表情达意契合的作用,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首歌曲所体现的情感,才能去打动人的心。三、注重演唱技能与非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渗透着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个人修养这一问题。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很高的修养,那么他就会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高度,人性的高度,这样他就会理解作品中最本质和最深邃的东西。这样他驾驭作品就变的那么简单。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文化修养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是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说,声乐演唱中要获得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娴熟的演唱技能才能将声乐艺术完整体现。

歌唱者除了学好音乐专业知识,多多实践演唱以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间情感。多接触社会,增加社会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开朗积极的心态,善解人意的心胸,能够感受和品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学不好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怎么能唱好歌呢?因为声乐艺术的本质就是夸张地表现人的情感,将之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具备了各种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在歌唱中投入感情体验,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完全的投入作品情感中,建立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克服紧张心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非技能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声乐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理论修养、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和歌唱技能组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只有平时注重文化修养,一点一滴的积累,用心体会,才会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整理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俞子正等著,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邹本初著,歌唱学[M],(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5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多维文化 艺术空间 艺术观念

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共存,多维文化的碰撞、融合与滋养形成了今天的艺术思维的多元性。所谓多维文化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的空间,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处于一种共存与互相补充、吸收的状态。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多维文化的共存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中对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说,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多维文化必然带来艺术观念上的多元化,而多维文化观念下的艺术空间无疑也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艺术的源流来自文化、科学、人文与社会等诸多学科的融合,如传统艺术的理论框架,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与后结构主义理论等等。这种状况与艺术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因为艺术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也密切相关。艺术现象本身是无法从其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中单纯地剥离出来的。无论个人还是社会,艺术首先作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学科而存在。艺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当代世界里,其意义之丰富是不易想象的。我们不仅人人感受艺术,人人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透视艺术、言说艺术,艺术研究无法不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公共论坛”。多学科的融合似乎永远都是艺术研究“理论的元话语”。但就另一面而言,艺术也好象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纽结,它能把这个多样的社会和被文化鸿沟分离开的我们连接到一起。这也是我们强调多元与多维构成艺术本色的一个意味所在。因此,当我们说艺术研究是一种多学科的结晶时,我们还要看到,艺术学也有自身的前途。艺术学一方面太多地得益于多学科的滋养,艺术学自身也正在逐渐成熟,自成一格、一家,成为一个很有生机的学科。因为艺术正在不断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且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是文化界、建筑界、工业界、影视界,艺术无处不在,这或许是多维文化背景下传播、交流的结果。男一方面,艺术又是从文化中获得它的特质,获得它的神韵和方式的,文化又渗透到当时的艺术脉络中去。文化是艺术的血液,是艺术的肌理,可以说艺术是文化开出来的一朵审美之花,没有多维文化的滋养我们的艺术之花就会枯萎。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文化因素的差异,在形成的艺术风格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艺术家成长的地域文化、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作品中就会出现特有的体现其文化的符号元素,这对于形成特有的风格起关键作用,尤其是现代艺术趋于国际性的特征。男一方面,文化差别反过来作用于艺术的接受者――不同文化的大众。我国的传统审美意识是一种意境美、含蓄美,是一种软性的美、感性的美。这就区别于欧美,尤其是德国、英国的硬性的理性感觉。我们的绘画中讲究“气韵”,书法中讲究“骨肉”,诗歌中讲究“情景”与“情志”等,其中审美脱离不了意境。《东方神韵》中有这样的描述:“意境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它概括了中华民族关于艺术是什么、什么样的艺术才是最优秀的艺术等根本观念。因而,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它当之无愧地应该属于最高级的、最为核心的范畴,这是逻辑上的考虑”。

第6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美学;都市设计

1 概述

当全球快速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及对环境的感知也相对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洪流正考验着我们,唯有艺术仍是不变的价值[1]。在我国公共艺术施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但普遍大众对它的认知还是处于陌生及不了解的状态,而当公共艺术融入于都市环境中,对环境及对民众的生活是否有加分的效果?至今仍有许多课题尚待探讨。就公共艺术的内涵,除了标的物的存在之外,还涉及更深刻的思量,可称为是一个尚在发展中不稳定的观念。

2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特质

公共艺术的意涵不断地变动发展、与时俱进。大体而言,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应该是将艺术概念和公众生活结合的艺术创作。民众经由艺术家的引导,学习以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观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以拉近自身与艺术的距离;艺术家则以此创作机会进入公共领域,不仅扩增创作题材及关怀面向,亦可发展出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公共艺术犹如一面明镜,透过创作过程的反映及最后作品的照射,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互动。

3 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在当代我国艺术界和文化界,无论在实践和理念建设方面,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的大片领域还处于近乎空白的情形。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是如此,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之初,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并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包括当代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广义的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由经济和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得已传播和推广[2]。客观上说,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初步的实践在我国当代的登场,首先有赖于国家和文化渐趋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的文化往来;其次,有赖于国内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再则,得益于以艺术及教育为中心的一些大学及相关的学术界、知识界的推动。

4 现有公共艺术设置的手法

4.1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的角色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环境的不断认识,都会空间里的公共艺术须技巧性以自身存在与外界产生关联,成为烘托背景或视觉交点的意识形态,以超视觉经验以及具有思维辩证符号的意义存在,倾向以观念性的现代艺术表达一种写实的内容,任何公共艺术品都应有其适当的功能来满足美的要求,故当观众在与公共艺术擦身而过时,其背后的产生意涵却可以提供了无穷的诠释可能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存在主意中的意境,公共艺术不像现实主义中的无中生有,创造出现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触仍会有种疏离感,而是会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品产生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思考,借由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呈现区别性及差异性,若将艺品追溯到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是与外在环境分开,所呈现的也是属于内省和自我的独白;第二类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冲击,其作品自然反映历史的痕迹与时代的流动性面貌。

4.2 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①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②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意象的明晰。③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④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⑤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

4.3 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3]。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辩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地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

5 结论

公共艺术的设置有助于提升自我美感作用,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环境有助于提升公民美学且具有美化环境提升视觉的美感功能,在心理层面让人产生艺术感、优雅感,甚至产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建议公部门设计在征件内容中能加入此一设置主题,让创作者不再只是从自身观点创作而忽略作品实际使用机能,并能提供创作性兼具可接近性的作品,有助于人们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再者公共艺术品大抵设置于户外空间,亦应加强教育一般民众对作品认同保护的心态与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1]何晓明.现代城市客车设计概述[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04):8-12.

第7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内容。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关系紧密,因而区别于其他地域,独具特色。一直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孕育出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区分于学院派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等艺术门类而言的。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生产实用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多元艺术,包括了工艺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狭义上的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传承正在由于经济效益下降和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减少等原因而日益艰难。将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是使其传承与发扬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发掘、包装,逐步走进大众的视线。民间艺术品品牌逐渐增多,但市场中的民间艺术品良莠不齐,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产品推广的针对性不强、相似种类产品出现雷同、品牌识别性差、产品设计与现代审美不符不能为消费者接受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民间艺术品牌显然需要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更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

2、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发掘地域文化中的题材元素。地域文化中题材元素的主要来源是发掘地域视野下文化元素的表层和深层。表层元素的发掘具有具象性、形态性和物质性的特点。其中渗透着本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等。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题材元素,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五台山佛塔,西安的兵马俑等等。不同的地区民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晋中民居辟邪石狮浮雕、陕西神木民间木版年画、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烟荷包、山西平遥的喜花等等;而深层元素的发掘具有抽象性、隐性和精神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方精神和价值观上,如三秦文化中,秦人把生命本性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厚重率直、或尚元音色、或慷慨激昂、或简约大度,都体现着一种地域大美的气度和色彩。又如三晋文化中,山西商人在外经商时所遗留的明清时期雕工精湛的民间晋商物品、牌匾、石雕和仿古桌椅板凳家具等。正是这些题材元素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并对其进行详细地归纳和提炼,充分发掘其包含的深刻意境,再分析和创作出符合其地域文化的题材元素并应用到设计中,来增强视觉效果,增加地域特征和内涵。

2.2提取地域文化中图案素材。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表现形式,为民间艺术供给着丰富的养分与能量。其中蕴藏着多样的艺术元素和多元的主题素材,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例如剪纸、年画等民俗美术作品用夸张诙谐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描绘着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传说故事或愿景中的画面,乡土气息浓郁,十分耐人寻味。归纳其中的图案、符号等元素,取之精华并经过提炼、结构、重组等方法,可以转化成为多种设计素材,运用于民间艺术品牌的设计中去。

3、地域文化应用于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而来的生活的艺术。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情感气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状态。它纯真质朴、生动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元天然的艺术宝库。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民间艺术品牌产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越来越淡。当民间艺术作品失去了地域文化内涵,艺术表现也失去了原味,就只能沦落成轻薄的装饰品了。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只有加强品牌文化内涵才能塑造出有顽强生命力的品牌。民间艺术品牌设计要和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地域传统文化渗透到品牌文化中。宣传地域文化,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而可以由内而外地欣赏并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同时,通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断彰显品牌的文化个性,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域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竭力守护的。因而,当民间艺术品牌面对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其发展之路更要走得清醒,时刻警惕背离人文精神价值核心的危险,避免出现舍本求末。

4、结语

第8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品牌设计;应用

地域文化是指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区域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切文化遗产的总称。由于我国社会群体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生存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形成。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承载着地域人文精神。因此,加大力度对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促进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域文化与民间艺术品牌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内容。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关系紧密,因而区别于其他地域,独具特色。一直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孕育出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区分于学院派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等艺术门类而言的。

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生产实用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多元艺术,包括了工艺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狭义上的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传承正在由于经济效益下降和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减少等原因而日益艰难。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发掘、包装,逐步走进大众的视线。民间艺术品品牌逐渐增多,但市场中的民间艺术品良莠不齐,存在着多方面的间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民间艺术品牌显然需要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更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

2 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1 对地域文化中的多元化题材元素进行充分挖掘

就宏观层面来看,地域文化中的题材元素大多来源于地域事业视野下的文化元素中,其中,文化表层元素具有明显的具象性、形态性和物质性,将本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社会群体在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域文化,从而感知民间艺术。相比较而言,不同地区在题材元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北京四合院、山西五台山佛塔以及西安兵马俑为例,各地区的题材元素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俗习惯也存在一定车衣,比如晋中居民辟邪石狮浮雕以及陕西神木民间木版年画等,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深层元素具有一定的阴性、抽象性和精神性,在体现地方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地域文化价值观,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将地域文化进行展现,或厚重率直,或慷慨激昂,将地域大美的气度和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丰富多彩的题材元素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创作的源泉,设计者通过对这些题材元素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内在精华,挖掘其内在深刻意境,实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促进多元化题材元素的灵活运用,融合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切实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视觉效果。

2.2 提取地域文化中的图案素材,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魅力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特定传统文化、民俗以及习惯等文明表现。就地域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不同自然条件下所孕育的地域文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且通过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与能量。地域文化在数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元素和主题素材,这就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了优秀且丰富的创作资源,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以年画和剪纸为例,其通过诙谐地造型和鲜活的色彩形式来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及故事画面等进行展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提高社会群体关注度的同时,发人深思。那么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以地域文化中图案素材作为创作源泉,合理运用图案以及符号等元素,在进行提炼、加工和重组后,促使其转化为多种设计元素,切实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总体效果,提高民间艺术的吸引力和社会关注度。

3 地域文化应用于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而来的生活的艺术。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情感气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状态。它纯真质朴、生动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元天然的艺术宝库。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民间艺术品牌产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越来越淡。当民间艺术作品失去了地域文化内涵,艺术表现也失去了原味,就只能沦落成轻薄的装饰品了。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只有加强品牌文化内涵才能塑造出有顽强生命力的品牌。民间艺术品牌设计要和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地域传统文化渗透到品牌文化中。宣传地域文化,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而可以由内而外地欣赏并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同时,通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断彰显品牌的文化个性,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

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域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竭力守护的。因而,当民间艺术品牌面对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其发展之路更要走得清醒,时刻警惕背离人文精神价值核心的危险,避免出现舍本求末。

结束语

就宏观层面来看,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条件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就当前我国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资料较少,此种情况下,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研究对象地域文化特征相符合的研究,并确保所设计的民间艺术品牌与时展相结合,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与民间艺术品牌推广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巴智超.楚文化装饰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8).

[2]黄超.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系统化[J].包装工程,2012(8).

第9篇: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含义;研究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同时还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但这些制约因素改变不了西方现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潮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其艺术设计的效仿者。我国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展的起步较晚,所以向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借鉴和交流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有非常多的学者曾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悉心研究,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现代艺术的概述

现代艺术又被称作现代派艺术,对于其定义,学者们可谓是众说纷纭。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可以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的艺术或是现代派艺术,其泛指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与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并蕴含着前卫及流行色彩的流派和艺术思想潮流的统称。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很多种视觉上存在异样类型的艺术风格共同组成的,它是在科学以及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立的,在西方几百年的艺术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艺术作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存在的区别打破,并且倡导对人类生活进行融合和干预。西方现代艺术受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并对现实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压迫进行批判。

2现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始端至今,对精神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关注,而不是死板的对自然进行单纯的模仿,并且现代艺术对传统守旧的文化进行了抨击,倡导艺术语言的变革创新。又对大众的审美进行了挑战。相比之下,现代艺术是对人们视觉的一种冲击,其表现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并且不断向新式艺术进行发展。而因为它的发展也是人们对其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而这些都会致使人们从内心上对其进行方案,但由于热衷追逐潮流,只能将就。但总体来讲,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打破了常规,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创造出的新式艺术已被大众所认可,并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次,它的出现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最后,其顺应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现论的影响

3.1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以下规律的出现: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具有漫长和复杂的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漫长和复杂的过程。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由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在逐渐转变,并且活动的空间也在逐渐增大,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要高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3)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国度的不同导致其历史文化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导致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也不同,以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使艺术设计走向了现代化,并且设计的目标都是一致的。4)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及系统性。不同的阶段其艺术设计理念也存在这不同,每种艺术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不同阶段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系统。

3.2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艺术设计的理论与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点,他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和统一,既相互区别又存在联系。但总体来说,现代艺术设计必然同现代化中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等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当然这些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影响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产生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的,价值、本质、观念等是其探讨的重点;而应用理论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它是将所有的理论因素归结到一起而形成的理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个整体。

3.3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哲学探讨

从现代化形式的哲学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探究不仅仅需要对各阶段、各时期的学者的艺术设计观点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进行探索,以使设计的实例中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参透和了解,使现代人的主要特点显现出来。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为人们提供社会知识及生活质量进行考虑,还应该对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考虑,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人们生存的状态以及对创作的心态进行设计,对人们对待艺术设计的态度进行思考,并思考在对时代进行追逐的同时,怎样将人类的发展进行推进。

4结语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并通过本文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时间方面存在着差异,以此,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当我们开始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环境进行透彻的了解,并从社会背景、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来综合对“现代”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只有真正体会到“现代”的真实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多贵,牛文元,陈劭峰.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15,21(04):19-21.

[2]童星,崔效辉.“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0(0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