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范文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第1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众所周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当中,并影响着人的具体行为。价值观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容易激发矛盾,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甚至是剑拨弩张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紧张态势,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与西方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1.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作了如下概括:

1.1行为模式差异

众所周知,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不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提倡“三思而后行”,做事谨慎小心,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对人要以诚相待。而且,中国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不可取的行为。而与此不同,西方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在西方,孩子从小就接受自信与自立教育,使人们养成了“进攻”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果断、直接、有野心。

1.2家庭观念差异

在现实中,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地特别明显。在中国,人们特别重视亲情,自觉地遵守三纲五常。对待父母,人们要孝敬,尽量做到百依百顺;对待兄弟姐妹,人们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克服一切困难。在中国的家庭中,亲情的氛围异常浓厚,家庭成员之间缺少隐私。此外,中国人对待客人,视如家人,讲究一团和气。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就稍显淡薄。在西方人的眼中,家是一个私人领域,各自卧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入。而且,在西方家庭里,长辈与晚辈间可直呼其名。再有,西方家庭的孩子成年以后,就会搬出去自己住,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此外,在西方,亲人的概念划分地较为明确,有的家庭在就餐时还会各自付款。

1.3人际关系差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特别重感情;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重视实际。具体而言,在中国,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提倡“仁”与“礼”。其中,“仁”是指做人的基本标准,向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而“礼”阐述了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仁”与“礼”的有机结合,实现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讲,“仁”主张尊尊亲亲的人际关系。而且,受封建思维的长期影响,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重视社会与情感因素,“长幼有序”与“朋友有信”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人际关系原则。

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人还养成了自由、独立、直率、冒险的民族性格。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提倡人人平等。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可以为追求平等而进行竞争。与此同时,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去过多地考虑情感因素。与中国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公事公办。在处理问题上,即使双方存在亲属与朋友关系,也可以不讲任何情面。在物质分配的问题上,他们秉承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不会因为一些特殊关系而偏袒一方。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我们只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单纯而已。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会拿“人情”去交易,去谋求各种不正当的利益。在西方,他们也爱好交友,对人热情大方,为人处世上重视礼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考虑问题要全面。

1.4语言表达差异

语言表达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语言表达,主要包括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两个方面。首先,在口语表达方面,中国人显得既含蓄又排外,而西方人却表现地直接与简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儒家思想又以“礼”与“仁”著称。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口语表达就表现的谦虚而谨慎。而在西方,人们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大,再加上自身果断与直爽的文化特性,使得他们的口语表达显得开门见山。例如,同样是获得别人的赞扬,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说“非常感谢!”这充分说明,直接与含蓄是中西方口语表达的最明显差异。

而在书面表达方面,汉语非常重视用词,强调用词的严谨与含蓄。而相对来说,汉语对句式的要求就显得比较宽松。与此不同,西方语言特别重视句式,强调以形统意。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汉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模糊性,这正是这种习惯在语言上的表现。同时,汉语讲究隐性连贯,在造句上少用甚至不用连词。这说明,与西方语言的以形统意不同,汉语注重以神统形。而在西方,人们却喜欢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以英语为例,它强调句子的结构。一个句子只有符合主谓结构,才能满足句子的基本结构要求。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句,就是只有主谓语的句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复合句,是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附属结构,如连词、介词、副词等等。与英语不同,汉语有些时候可以省略某个主语或谓语。即使如此,它也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1.5知识获取方式差异

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通过观察事物,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

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将事物看成个体,通过对个体联系与区别的分析,实现认识事物的目的。换句话说,西方人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此外,在认识过程中,中国人注重整体观察、审美情趣、直观经验。而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伸缩性。而西方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强调理性,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直线性分析的特点。总之,演绎与分析是中西方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最显著的区别。

2.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成因分析

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是,这种现实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与思维方式是三项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这三项因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因素。在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也引起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经济还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成就,并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开始加强文化统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文化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局面。而与此不同,经过工业改革的洗礼,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这种差距还越拉越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而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外来侵略带来的文化腐蚀,使得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呈现出严重的落后态势。由此可见,中西方社会经济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因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来说,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中国人尊崇尊老爱幼,强调安分守己,重视个人身份。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并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它们形成了倡导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可见,中西方历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受到民族哲学基础的影响。在中国,儒学、道学与佛学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或者根本无法消除。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悟性。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显得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真正领悟他的本意。而与此截然相反,西方人在处理问题上却显得比较直接,其要表达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奉行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特别是理性主义,其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之,思维方式是形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束语

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总体而言,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巨大。中国讲求“利他”精神,注重群体意识;而西方却讲求“利己”思维,重视个体意识。出现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发展因素、思维方式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尽量避免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我们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表现、成因、研究对策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易顶强,艾超.中西方宪法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比较—以近现代中国的立宪运动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2]周义龙.中西方人格特征差异成因的文化背景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陈静.从冲突走向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价值观[J].新疆大学学报,2004(07).

第2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范文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障碍

1.语言的因素

首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教材仍然采用涉及科技、生物、政治、社会和制度等领域的语篇,这些侧重书面语、难度极高的语篇让大部分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背单词和句型,理解和学习语法,翻译中文意思,对付各级英语笔试,努力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便于升学和就业。其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母语还可能是方言,母语对第二语言英语的习得产生了很强的负迁移,阻碍了英语的良性学习。例如,在语音发音方面,广东籍的学生在[v]和[w],[s]和[z]两对音发音不分,而湖南籍的学生在[l]和[n]两个音上也很难发准,这都是母语对英语习得的影响,给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一些阻碍。再次,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书面语为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基本上是纯正的英语书面语。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讲的是正式的书面语,不地道、太古板。这给英语口语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社会文化差异的因素

一方面,我国历来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英语口语的培养和运用。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不考英语口语,英语教学只重视笔试能力和听力的培养。基础阶段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是造成大部分学生口语贫乏的重要原因,高级阶段对英语口语的回避更加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负担。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英汉文化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民族风俗习惯等都不尽相同。西方人常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我们总喜欢谦虚、委婉地表达一些跟自己心里想法完全相反的话语。这给日常的沟通交流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歧义与误解。

3.心理障碍的因素

首先,受儒家严师出高徒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课堂里,基本上都是教师为主导者,教师通常板着一副很严肃的面孔对待学生,学生一犯错,教师就马上指正和纠正,而往往因为教师的严肃和过多的纠正,使学生羞于开口、失去信心、没有勇气说英语。其次,长期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缺少真实语言操练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长期不说、没机会练习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说英语,即使说出来也总觉得怪怪的,最后不敢再开口讲英语了。再次,学生用英语交流时不能直接用英语思维和表达,总想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导致在众人面前频频出错,产生羞涩心理,意志不坚定者,知难而退,慢慢地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1.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树立学英语为交际的目标。从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课堂设计到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侧重口语来开展。把日常的招呼问候、工作学习、求职工作、消遣娱乐、饮食起居、旅游咨询话题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这些领域经常出现的词汇、句式以及英语国家的人们使用的习语,成为口语课上教授的主要知识点。此外,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感情或情绪的变化,例如高兴、忐忑、羞愧、爱慕等,所有这些心情该如何运用英语的句式进行表达也成为口语课上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回避严谨拘束的书面语言,运用日常通适、通俗的句子或表达法,甚至是网络流行语言和表达法,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生动活泼、直截了当、简单明了、丰富多彩的习语和感叹语是口语课上追求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思维的习惯,能够使用简单通俗的词语编辑话语,从而自然说出英语,便于沟通和交流。其次,消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消除母语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学习者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因为学习者长期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稍不注意就会用母语翻译英语,呼吁学习者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记录,在每天的所听所闻所看中不自觉地学到一些表达法。

2.始终坚持导入西方文化习俗为教学内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要消除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教师需要在口语教学中导入大量的文化知识与背景。第一,词语文化的导入。各种文化中对具体的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差异,如龙在我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不同象征意义;语面意思相同的词汇在文化上的不同含义,如farmer、capitalist与汉语中的“农民”,“资本家”在文化含义上的差异;词汇在文化意义上的不对等,如“weekend”与“周末”的不等值;体现一定文化内涵的习语,例如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含义是灾祸之源。这些中西方在词语文化上的差异和错位便是教师在口语教学上必须讲述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消除文化障碍。第二,话语文化的导入。话题的选择,例如谈论天气、收入等话题在不同国家文化中有不同社会含义;语码的选择,选择何种方言、口语、俚语、风格来谈论某一话题同样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交际主题,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充其文化知识信息。第三,措辞和表达法的导入。不同场合下,因对话者各方的身份、社会地位、情绪、关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有时严肃庄重,有时活泼随便,有时含蓄委婉,有时直截了当。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层层推进地导入西方的礼仪文化、语用背景,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英语的同时,恰当自如地使用英语,而不会出现所问非所答的尴尬境地。

3.始终坚持激励学生、强化信心的情感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Bloom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1]”。可见,消除障碍,激发兴趣,强化信心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策略。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变课堂上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英语口语的操练中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清楚地说,即使犯错,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说英语的信心。教师适时播放一些其他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训练中犯错的短片或视频,让学生明确不是他一个人犯错,初学者都会犯错,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在学生犹豫是否参与,或者干脆说不会时,鼓励他们,即使是纠错也先肯定其成绩,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学生真的有困难时,及时给予提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通常可提一些难度大、有创新性的问题;对于英语基础不牢靠的同学,教师尽量提一些简单、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都能答对所问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培养其自信心。

4.创新运用学生体验英语的实训演练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代化的学生体验英语的实训演练模式成为很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可以参照电视台现场直播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布置的设计方案,应用现代的摄影机、电脑、电脑软件和网络技术,设计英语情景演练实训室,供学生现场体验英语。也就是说,学生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模拟角色对话,背景事先做好放置在实训室的计算机里面,演练者可以根据话题的情景选择适当的背景。例如在进行订飞机票的情景对话中,演练者就可以打开计算机上售票中心背景软件,通过摄影机录制下来,并实时转换到电视上现场直播,那么在电视上直播出来的画面就是演练者在售票中心接听订票的情景了。这样一来,演练者自己能够实时地看到自己在这个对话中的每一个细节的表现,其他同学就像在看现场直播的节目一样可以欣赏演练者的表演。同时转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便于体验者进行翻看,总结和提高。每个口语对话视频每隔一段时间转放在校园网的网络空间上,供全校师生点播。通过这种全新的体验英语的实训演练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针对口语教学策略,我们提出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导入西方的文化习俗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强化信心的情感教育,创新运用学生体验英语的实训演练模式等4个教学策略,以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