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礼仪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著作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几千年来规范人们行为和塑造独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逐步弱化,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慢慢减少,各高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及其他省若干高校关于礼仪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目前最热门的高校慕课平台中有关礼仪的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一,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将礼仪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单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课程,且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教师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第二,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包括传统文化礼仪),但多数高校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可自由决定选修与否,并未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二)高校礼仪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多数学校的礼仪内容主要是西方礼仪及现代礼仪,对中国传统礼仪讲解较少;第二,多数教材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礼仪,但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介绍,并未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第三,由于礼仪教育一般被作为公共课程,因此,多数学校一般为该课程选择一套教材,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慕课平台中缺乏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对慕课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另一门则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两门课程的受众比较广泛,也是时下各礼仪教育和视频课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两门课程。此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中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四门,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关系礼仪实务”,国家行政学院的“女子礼仪”,南开大学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以及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综观慕课平台的这些礼仪课程可以看出,只有清华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相结合,生动讲解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讲解较少。(四)缺乏礼仪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礼仪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礼仪教师并不具备礼仪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的,经过后期的培训和学习,即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缺乏礼仪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礼仪研究不够,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将礼仪教育从思政教育中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礼仪专业,设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方向;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列为公共必须课,并通过考试、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分任务。其次,教师也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在遵循学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内容。(二)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文化礼仪及当前礼仪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礼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习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礼仪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三)借助高校文化社团传播礼仪文化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种文化社团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途径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知识的传播。结合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说,高校校团委应鼓励各院系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号召开展各种类型的礼仪风采大赛、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加强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礼仪教师的选聘标准,引进不仅有礼仪教育专业背景知识,而且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礼仪教育的培训和教师交流会,引导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从而不断提升礼仪教学效果。
三、结语
建设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坚守传统,但更多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J].文化视点,2015,(12):89-90.
[2]王琳.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59-60.
[3]周沫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2.
【摘要】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学上的探讨分析,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和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继承方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礼仪文化 继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因历史文化的不断积累,最后沉淀出了最宝贵的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文化之一就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让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谦虚礼让、以和为贵的文化形式。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介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渐渐退出主要舞台,极大的冲击着我国体育礼仪文化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礼仪文化。据了解,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的发展,这使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继承问题成为了世人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
所谓体育礼仪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相互尊敬、友好和谐的文化形态。从某些角度来讲,体育礼仪就像是仪表、装饰、礼貌礼节、语言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漫长的发展史程中,由最开始的走、跑、投、攀、蹬、爬、越等运动项目就已经有体育礼仪的形成,经过岁月的演化、发展、传承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民族体育礼仪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是多民族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结晶,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相关,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崇尚道德。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以身心修养和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特性
1.时间变化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发展,体育文化也跟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归根结为社会的改变和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生变化时,促使传统礼仪文化中新旧文化相互冲突又不断的结合,再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演变、更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局面,最K的结果就是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发生变化;而另一种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使得中外体育文化开始相互交合、汇聚,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体系。
2.地域差异给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带来的影响
结合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西方体育以激烈竞争、相互对抗为主,而我国传统体育主要以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礼仪文化的巨大差异,通常来说,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意识,正因为这样民族意识的存在,可以提高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众所周知,中国由56个民族汇聚而成,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而造成人们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各个民族都具备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礼仪特色,这样的传统礼仪往往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化将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3.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当代继承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历史文化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晶,随着时代的演变,导致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民族文化体色。然而全球的发展逐渐展现出一体化趋势,这使得我国民族体育礼仪文化也受到外界带来的影响,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传统体育礼仪文化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传承方式。
3.1注重内涵,严格把关思想层
礼仪的两大要点是形式和思想。若礼仪中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则这样的礼仪只是形同虚设。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平衡体系逐渐被打破,而又因为新的体育礼仪文化平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建立,所以有学者提出,现代体育的形成时间尚且较短,因此只是虚有其变,其文化内涵还有较多欠缺,在现实生活中,传统体育文化礼仪的把握需要始终持有一个理念,就是内容的根源来自于思想,形式只是其外表。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以“天人合一”为理念,追求互相尊敬、互相谦让的文化形态。这样的思想核心观念着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整体价值、社会道德等。所以,对于传统礼仪文化,不管是学习还是分析都要从其思想内涵出发,将以德服人、诚信友善等思想精神传承下来。从而达到无论是传统体育礼仪还是现代礼仪文化都具有中华民族与人交好、诚信友善的特点。
3.2 打破禁锢,拓宽转化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是文化的根源,是必须要传承的内容,但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能固步自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传统文化也随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又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近几年来,国家发展迅速,致使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还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设施进行文化的宣传和介绍,从而达到提升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礼仪的了解。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所以在注重传统体育文化礼仪与外界文化交汇进而建立新的文化平衡体系时,还应该重视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科技的发展进行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形式上的创新和完善。
结语:总的来说,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继承需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做到思想上的解放,加速民族体育文化礼仪创新道路的发展,以让其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形式上的改变和创新,而对于外界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人们也应当做到取其精髓从而使其合理的融入到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中,这样既保证了我国体育文化独有的特色也应和了世界统一化发展趋势,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其思想都需要进行传承,将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和谐友善、文明和谐、包容谦让的儒家思想底蕴发扬光大,这样一来,当面对时代变化或者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带来的影响时,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也能很好的立足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汪全先,万义,宋彩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困境与消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7):51-57.
[3]刘少英,史永.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礼仪文化[J]. 体育学刊,2013,(04):120-123.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礼仪;礼仪课程;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颁布执行了14个年头,对社会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礼”作为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公民礼仪修养的提高,不再仅是事关个人颜面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的个案常被作为诟病大学生的生动依据,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
一、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
一提到礼仪,人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典型形象,这正是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为例,面向高校教学的教材,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教材,如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专业必修课程所采用;另一类是以大学生修养为基础的教材,如大学生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所采用。笔者仔细研读了十余本常用教材,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以西方礼仪为主,对中国礼仪尤其中国传统礼仪很少涉及,例如《大学生礼仪》一书的“第三章应酬礼仪”中,对“派对”单独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派对”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但在该教材中却备受重视。另外,该教材在“宴会”一节中,特地为“自助餐”单列了最后一小节进行论述。“自助餐”同样也是西方餐饮文化有的形式。这样的“重点照顾”却没有落在团拜、祭祖等中国特有礼仪上。礼仪=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源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因为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西方礼仪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礼仪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是人们赴宴的着装标准,西装和婚纱也取代了马褂和裙褂成为婚礼着装标准。客观地说,对外开放后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礼仪教育有效地满足了急迫的国际交往需要,为国人与世界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外开放三十余年,人们在作出合乎西方礼仪的行为时仍然感觉别扭,比如,拜访他人赠送鲜花一束,以示祝福,这样的内容也在我国很多现行教材中出现,这是西方人的常见做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多地赠送水果、营养品等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礼品。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这一再常见不过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难以认同和接受纯正的西方礼仪。中国人骨子里认同和接受的是历史悠久、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且是个人道德的约束和修炼,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过“克己”手段达到“复礼”的目标。只有把中国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与现代西方礼仪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礼仪的内涵,自然作出“合礼”的行为。因此,就内涵而言,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才是现代中国人尤其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
二、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这一思维被习惯性地照搬到礼仪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往往首先想到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例如,清华大学在2003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课程名额屡遭“秒杀”。课程、讲座的优势是集中授课、内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势是功利性明显。所以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时,会把职场礼仪作为必备内容。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错把礼仪当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内在修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清华大学在开设礼仪课程大受欢迎后,认为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该校在2004年秋,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式”教育,把礼仪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和其他培养环节中。[2]该校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礼仪教育课程只是礼仪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视之。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如果说礼仪教育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显性载体的话,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当的。那么礼仪教育实践及其日渐形成的礼仪教育氛围则是礼仪教育的隐性载体,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层渗透的。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在活动、仪式中强化礼仪程序,把礼仪教育贯彻到实践中去,营造礼仪氛围。2007年中山大学首次引入了西方传统大学的毕业礼仪,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连开14场,一改以往毕业典礼走过场的习惯,2007届全体毕业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硕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着“教育崇高及知识圣洁”的中山大学权杖的见证下,上台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邀请他们的亲友代表在台下观礼,共同见证。同年,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气氛庄严、程序严格、安排细致的仪式,比礼仪课程更生动、更深刻,权杖、学士袍、四方帽、学位授予过程等都是礼仪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有效传递了对仪式参与者的礼仪要求。在庄严的气氛中,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认同礼仪观念,遵循礼仪要求,践行礼仪行为。因此,就形式而言,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这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
如上一部分所述,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主要依赖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囿于教学大纲、教学场所、教学班级等的限制,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居多。陈嘉明教授在《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一文中这样理解“知识”:“以外部事物为对象的‘知识’,属于科学认知的范畴,其性质是事实性的,其结果是通过理论理性来把握客观的真理;而以道德伦理为对象的‘知识’,则属于道德实践的范畴,其性质是观念性的,其结果是通过实践理性来形成某种主观上的道德‘信念’。在这一意义上,道德知识实际上乃是一种‘信念’。”[3]礼仪教育既有科学认识的部分,也有道德信念的部分,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从而难以促成行为的产生。礼仪教育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形而上学,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行统一,从知识走向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礼仪教育=知识+行为+动力机制,这是从内容结构方面看礼仪教育应当树立的观念。礼仪教育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授予,又是礼仪修养的习得,两者为表里关系。礼仪修养依靠相关的礼仪知识来习得,而一个人的礼仪知识水平只有体现在礼仪修养水平上才具备了真正意义。礼仪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礼仪行为。只有满脑子的礼仪知识,而不在实际行为中践行,不可视之为礼仪修养水平。只有知行统一,其礼仪修养水平才获得认可。知行统一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面临着诸多困难。第一,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坚守。知识转化为信念,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第二,意志敌不过环境挑战。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会环境中充斥了恶的行径,人们对不合礼仪的行为见怪不怪,甚至反而对礼仪行为表示不解,那么坚持知行统一所需的意志力将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行为缺乏有效回报。法国经济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4]礼仪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行为的目的是得到交往对象的认可,实现有效的社会交往。如果礼仪行为并没有换来有效回报,甚至换来麻烦、诬告,那么行为就失去了动力。正如前几年的“彭宇案”“,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疑问令人唏嘘无比,扶起倒地老人的行为本身是合乎礼仪的行为,遗憾的是其后数年直至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仍然在上演。坚持知行统一,做有礼之人,是困难重重的。这反过来要求礼仪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当包含知识的传授,行为的促成,以及动力机制的保障。当然,这就是更广义的礼仪教育,非学校教育所能实现,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在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应当自觉提高礼仪修养,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中西礼仪文化知识,营造礼仪氛围,创造守礼环境,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作者:姚剑婷 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曹钰娟,邱显清,向波涛.开设“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2).
论文摘要: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好并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结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礼仪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是现代商务组织和个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应及时发现礼仪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礼仪课程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范围,提高礼仪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礼仪道德
我国自古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并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礼仪内容丰富,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冲击下,我国引以为傲的礼仪文化却不断在遗失。随着社会的条件的不断提高,直到现在才渐渐被人们拾起,如今我国已经将礼仪文化当做为了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并大力提倡,还被做为了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高职院校为培养我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驿站因为其极强的实用性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礼仪修养,因此,一些学生可能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现象。所以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之中,学生的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重点关注的。而将礼仪道德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是一种可以更好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必须要将礼仪道德带入到课程之中,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重视礼仪道德教育的渗透。换句话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专业基本技能,更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道德发展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因为一些礼仪问题引发了很多的恶性事件,显示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以及人性的残酷,同时也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对于各类群体礼仪道德的培养,唤醒人们的良知以及道德意识都是社会在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对于高职院校在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一定要适应社会道德的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只重视体育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礼仪道德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礼仪、尊守礼仪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明道德和体育礼仪修养,遵循起素质教育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理念,让体育教学发挥出它在礼仪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使体育教学与礼仪道德教育能够完美的融合。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通过体育课堂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礼仪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感的提升,减少各类礼仪道德缺失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2.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入一些积极高雅的体育项目
要想实现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道德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要预先设置好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以及有效的利用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礼仪道德品质的重要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勇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资源的限制,摆脱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选取中的局限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积极高雅的,被广大师生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说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网球等交际性、礼仪性、特色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因为这些积极高雅的体育项目自身所包含的美感以及气质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所以学生对其中的礼仪教育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抱拳礼、武德等内容,都是教师开展礼仪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自然的提高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自己高雅的礼仪习惯,从而有效的提升礼仪道德修养。
3.于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道德教育,完善学生自身修养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道德教育,不是在教学活动中规定好哪一个阶段或者哪一个时间来进行,而是应该将礼仪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尽量减少机械性、灌输性的礼仪道德教育,要在体育课堂上要寓礼仪道德教育于无形当中,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讲礼仪重道德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摆正自己体育学习的动机,规范他们的言行,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老师以及自己同学的态度,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重视的礼仪道德培养的内容。体育教学自身是富含美学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姿态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礼仪道德的完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学会如何同他人进行配合、协作、沟通等,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勇敢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4.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礼仪道德修养,做好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在体育教学之中,不单单只有体育技能的传授以及体育信息的交流,还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高职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使他们重视起自身礼仪道德的培养。比如说,在体育锻炼中,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教师要及时的纠正并且正确的示范。教师对于一些体育知识的讲解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对学生进行动作辅导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学生的行为要做到尊重以及理解。而面对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教师不能够歧视他们,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感受到体育教师关怀爱护的同时,领悟到礼仪道德的魅力。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之中,积极主动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礼仪道德修养水平。
5.结语
文明礼仪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举止文明”“人人知礼”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礼仪道德教育是如今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教育之一。因为它在社会快速发展以及转型时期有着净化人们的心灵、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将礼仪道德教育有效渗透进去,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落后体育教学的理念,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好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院校的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打造社会文明奠定基础。
作者:李昕光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94-96.
[2]冉婷.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素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等职业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新问题。礼仪教育作为现代学生素养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高职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考评,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主流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生在礼仪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缺乏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脱节。礼仪认识是礼仪行为的指导,但很多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却滞后于礼仪认识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招的最后一批,由于学习成绩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带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对于礼仪的认识很缺乏,更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从心理上放松了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所谓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并不会去注意自身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和缺点。在高职院校能经常看到很多随地吐痰、打断他人讲话、在教学楼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善于礼让他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奇装异服、言语粗俗等行为当作个性的表现,把传统的礼仪文化和美德当作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但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在比较宽松的校园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弱化了自身与教师的区别,碰到老师的时候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课堂教学中没有自制能力,不遵守课堂秩序,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学生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对于教师的教育通常不会收敛,严重的也会发生对教师恶语相向甚至打老师的现象。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缺乏起码的尊师重道意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很不利。另外,如果学生对教师长期不尊重,会导致教师失去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很难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会严重下降,对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很不利。
(三)家庭礼仪教育有失偏颇
家庭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失偏颇。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修养教育、为人处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但在实际的家庭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偏颇。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空巢家庭等。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核心家庭等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有很多消极特征,如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以单亲家庭为例,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因内心愧疚,精心呵护,过分迁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受到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礼仪教诲,缺乏必要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礼仪教育的表层,如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谎、勤俭节约等,而对于礼仪的核心和精髓即敬人、尊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礼仪方面关注较少,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以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尊重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不良行为表现。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对礼仪的认识
传统礼仪文化对高职学生明礼修身、培养健康人格以及陶冶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应该持扬弃的态度,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积极向上的部分加以学习,对其封建糟粕的部分应果断放弃。高职学生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探求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文化的契合点,汲取西方礼仪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自身的礼仪文化知识,提升礼仪文化修养。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往往目中无人、课堂上随意走动或者谈笑、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说不文明的口头语,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有早退、迟到、上课玩手机等不注重课堂礼仪规范的行为。可见,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礼仪的规范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学习不能停留在主观的认识层面,注重把礼仪原则规范运用到生活交往实践中,去对照、检查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所以加强对具体的礼仪知识的规范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礼仪作为调解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如果对此不了解会很容易造成礼仪失范行为。
(二)创新礼仪教学体系
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优秀合理的内核,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以及适度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现代礼仪规范,把古代的礼和现代礼仪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书达礼,以礼服人,把礼仪文化讲授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礼仪文化方面可以重点介绍传统礼仪文化的源流、变革与发展历程以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内核、原则等知识。在礼仪行为训练方面,主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创设相关情景,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礼仪规范的认识,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另外,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将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启发式讨论相结合,这样既能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礼仪相关知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素养的内涵。
(三)家校结合优化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对礼仪教育的误读,认为家庭礼仪教育只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教育。例如,部分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则把精力和关注的中心都倾向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家长的教育任务已然完成,就放松了对子女的继续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因此,家长应树立持续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提升礼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礼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给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宽容待人、尊敬他人等礼仪观念。当孩子进入校园或走向社会之后,家长与子女的双向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讲,高职院校中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智育单方面的一枝独秀,更是包括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礼仪教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使礼仪教育走出被轻视的尴尬境地,真正发挥在规范子女行为、提升修养以及构建和谐家庭方面的作用。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通过含蓄、潜在、长久的方式直接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先,打造、维护和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移情作用对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修养,净化高职学生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意义。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促使高职学生自觉的充当大自然的礼仪使者,待自然以礼,在这个过程中既维持了自然环境的优雅整洁又提升了自身修养。其次,需要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校园大型仪式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大会、校园礼仪大赛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影响作用。创办独具特色的礼仪社团,积极举办各种富有趣味性的礼仪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踊跃参与,能够有力地加深高职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习礼仪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束语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现象,很多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所受高等教育格格不入的低素质、低修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礼仪素养是高职学生文明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拥有与高素质人才相呼应的高文明、高修养,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用礼”之人。
参考文献
[1]牟兰.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陈宏寿.关于高职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1.礼仪文化教育可以缓解社会的流变性给人们带来的危机感,帮助人们确立和谐社会认同感
尽管人们都相信人是大写的,具有无限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但同时人又是渺小和无力的,离开了群体,人将一无是处。确实,人天然就必须是社会人,他害怕孤独,需要朋友,对自己隶属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视其为自己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态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稳定的社会。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变特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成为过去时,人与乡土之间的纽带逐渐削弱,人们的家庭血缘因社会的流动性日益稀释;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随之减弱,原来那种以血缘和乡土为依凭的礼仪文化和认同模式发生蜕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性,人们不自觉地表现为文化上的焦虑和困惑: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方能使之与我们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这是个深刻影响人们价值追求的问题。基于惯性,人们往往根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来选择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和礼仪。尽管我们提倡和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但如果不能确定一种文化为主流文化的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那些自主选择文化和礼仪的人中,将有不少人因为选择与他人选择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处于困惑中。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上说,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显得极为迫切。也就是说,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和谐社会认同,就成为迫切的取向。解决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不仅通过弘扬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礼仪文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及明确界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正因为如此,礼仪文化教育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被视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认同手段来使用了。以“礼”治国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质。由于持续地教化与推行,“礼”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以后,中国的革命先驱者们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民族国家概念,提出重振礼仪文化与社会认同问题,在当时这意示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当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选择的无约束性使得人们对民族身份的需要异常迫切,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再一次突现出来。强化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维护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认同。通过参与其中,在讨论与有意识的努力中,不仅可以维护,而且可以进一步建构本民族的礼仪文化。所以,采取参与式的建构性认同方式,大力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兼容一些外来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消除因为流变性造成的恐惧感、不安定感和无归属感,消除因为文化矛盾与冲突造成的人际矛盾与冲突,培养国人自觉地维护民族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创造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2.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促使人们正确看待文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开放中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文化认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过程。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不与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礼仪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会陷入亡种的境地。在当今这样全球化的时代,孤芳自赏将误国误民。应该看到,社会认同是以异质社会为自身的镜子的,礼仪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许特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无一不是在与异质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社会和文化接触到异质社会时,它才开始意识到社会认同问题,才开始关注社会认同,并以社会认同为基础来实现民族精神或国家凝聚力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当接触到异质社会及其文化时,民众的文化感情———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会迸发。其实,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对自身社会的认同,不可能突然长成,它是长期礼仪文化教育的结果,是长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认同。人们的文化氛围与人们的感情是相协调的,人们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开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人的认同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的文化感情同样也在起着变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人们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冲突,孕育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如果两种相交融的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没有较大的对立,那么这种交融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感情波动不大,反之则波动大。这是文化对于人们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感情也会影响到文化交融的进程,人们在感情上基于各种因素对异文化的好恶,往往左右人的行为,对文化交融起着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异文化的认同。
在当前,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明了礼仪文化的普世性意义必须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把西方礼仪视作一种具有普世性意义的礼仪,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意味着尽可能多地吸取这种普世性的西方礼仪,使自己更具普世性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礼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礼仪来看待,越是独特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它必将在全球化的大浪中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来,显出其普世性的意义来。所以,礼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民族礼仪的文化认同要固守传统,或一味西化,而是意味着要在礼仪的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使和谐社会的发展既承继礼仪文化的传统,又带有世界的宽广眼光。因此,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旋律,吸纳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化因素作为补充,以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的渴求。
二、礼仪文化教育推进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1.从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礼仪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从类型上看,有言谈礼仪、举止礼仪、信函礼仪、公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对象上看,有形象塑造礼仪、待客礼仪、馈赠礼仪、交谈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服饰等方面的教育。从范围上看,有中国礼仪和外国礼仪的教育。从时间跨度上看,有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教育。在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有这些内容都必须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礼仪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社会产生真正的认同。可是,面对如此之巨内容,如果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围绕礼仪教育的深层内核———文化展开,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及有效价值原则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获得人们的高度认同。文化体系内部的有序性、一致性才能保证文化的权威,给人们提供凝聚、依附的中心,满足人们精神安全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并最终获得高度的认同。总之,在礼仪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一点,即文化认同是人们的主观行为,礼仪文化教育要契合人们的价值标准、适应人的思维模式、反映人们的利益、迎合人们的情感喜好,并促使人们自觉奉行文化的价值原则、遵守其道德规范。只有这样,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才能提高和谐社会认同度,增强文化的权威性,并使这种权威性通过社会舆论等形式表现为一种强制力,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服从文化体系的规范。
2.从礼仪文化教育的渠道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管齐下
礼仪文化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然而,目前我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各级院校苦口婆心,尝试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然而社会礼仪文化教育却相对滞后,社会中泛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尘渣,慢慢便将学校的各种努力化为灰烬。因而,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认同,创造出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就必须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因为家庭教育是个体掌握礼仪文化的起点,它好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丽的图画,只要家庭礼仪文化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便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认同先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各级院校教育是个体各种礼仪知识的主要养成所,是礼仪文化教育的中坚场所。当然,学校毕竟只是一个实验场所或中转站,最终,所有个体都要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各种礼仪文化教育最终都得接受社会大熔炉的熏陶。可见,社会实质上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最核心、最有实效的基地。所以,我们必须以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民性的礼仪文化教育。以和谐社会认同为目标,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礼仪文化建设,及时概括和提升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新礼仪、新文化,树立适于当前形势下的优秀典型和真实榜样。同时,在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之时,尤其要分析礼仪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缝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裂痕,使之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在长期的努力中净化社会风气,养成自觉的“八荣八耻”意识,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3.从礼仪文化教育的进程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犹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从古代历经近代而进入当代,其礼仪文化也在历史流变中革故鼎新,既不失其固有的民族性,又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烙上时代性。在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诚实守信等传统。在近代,随着儒家传统的衰微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侵入,进步、爱国、科学、民主等价值观念构成了宝贵的近代文化传统。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新的文化脉络。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所掌握的礼仪文化知识应是不同的。在儿童时代,礼仪主要模仿他人行为规范或遵守制度规定;在少年时代,主要是了解修身养性和人际交往的礼仪文化;在成年时期,要运用乃至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礼仪文化。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同阶段对礼仪文化会有不同要求,因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动态的,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大体协同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礼仪文化教育这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有机组合的。内容是通过渠道实现的,内容是逐步教授的;渠道是内容的渠道,进程也是内容与渠道的进程。
三、结语
高校礼仪素养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走访调查发现,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从查阅资料及走访中发现,当前礼仪教育内容方面不太成熟,往往只体现出礼仪之便捷化与多样化,没有与传统的礼仪很好的结合,而是在礼仪教育中更多的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印记,这样是根本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需求的。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如何既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又能与当代礼仪的特色相结合,这种相容型的礼仪教育体系将会是以后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兼容型的礼仪教育体系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例如,大学生个人的礼仪技能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服饰搭配、仪容修饰、语言谈吐、身体姿态、礼仪文书、交往礼仪等多项具体的技能。所以传统礼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育中,都比较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教育对于陶冶人才的最根本的功能,减弱了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也使得当前很多大学生只重书本知识,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人格修养方面,没有内部凝聚力,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审美方面,分不清美与丑,缺乏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能力;在自我心态方面,不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认识自己。
对于高校礼仪素养教学,很多老师都是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为主,轻视行为与实践的训练,没有很好的使礼仪规范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往往让学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些大众熟知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很生动、很形象、很有创新性的讲授,使得学生感觉没啥可听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们碰到一些日常礼仪情况时,却很难自如的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到最后仍然延续自己的日常不良的行为习惯,与正常的仪礼方式相违背。
当前高校礼仪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走访调查,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与管理规范,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往往处于一个弱势的教学位置,很多学校领导都觉得礼仪素养教育没有教学成绩来的实际,但是这种思想及教学现状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礼仪教育及素质的提高。
第二,缺乏明确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具有随意性,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往往学生在礼仪课上只学到一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使得学生学不到深层次的东西,对于礼仪素只是停留在表面。
第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意性,不够系统化。在本人走访调查的几个高校的部分教师发现,他们在进行礼仪素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随意,更谈不上有效的应用教学方法了。例如,有位教师,在礼仪课教学过程中,空手而入课程,没有教案,全凭教师个人的教学发挥,讲课也无逻辑可言。这种礼仪教学能不严重阻碍学生对于礼仪素质的理解吗?
第四,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礼仪课程的开展处于消极状态。本人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及走访中发现,一些学校对于礼仪课程的开展,往往不是必须的,都是学生自愿选修,而且教师从中还道明礼仪学习的不重性,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对于礼仪的学习一片空白,无门而入。
第五,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性,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人调查的一些礼仪教师中发现,有些礼仪老师是自身有兴趣,才自学成才,礼仪教学能力缺乏专业性,而且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高校不重视礼仪教师的培养,这种现状将不利于礼仪教学的发展。
加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措施
根据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关措施。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应当规范化,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必要的礼仪规范教育,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社会都应重视礼仪教学的重要性,而高校更是如此。高校是大学生最基础、直接学习到礼仪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使礼仪素养教学更加规范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的制订《大学生礼仪规范》,与时俱进,并加强推广强度。还应将礼仪要求纳入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并可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无处不感受到礼仪的存在。例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礼仪基础知识,分时间段的安排新生出社会进行实际应用,并在学期末将礼仪表现情况纳入奖学金考核项目,使其更加规范化。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直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应用黑板及一些教具进行课堂教授,这种普遍及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使学生们产生了厌倦感,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再长此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厌学现象,这将很难实现教学之目的。对于礼仪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素养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不适合此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多采用结合多媒体及实际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电影、音乐、广告相结合的形式,将礼仪内容形象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及掌控。而且,通过定期组织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笔者走访调查中看到,有一位老师在讲授仪容仪表内容时,他通过采用不同形式的人物及服饰图片,并配备以注释讲解,让学生对人物的容貌及人物着装的规范性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把握仪容仪表的修饰尺度;在讲授仪态方面时,该教师通过加以教学视频录像,将规范的仪态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效仿,从而加深对规范仪态的掌控。
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礼仪意识。随着当前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网络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礼仪素养教育如果可以发挥网络优势,使礼仪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内涵更丰富,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礼仪意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网络具有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礼仪教育通过网络能更好的与时代接轨,更容易贴近现实生活,科学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人觉得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可以通过在校内网站上建立相关的礼仪素养教育方面的的主页、论坛及博客,同时通过相应的奖励及鼓励方式,使校内德育工作者上校内论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在网络中多渠道的了解到礼仪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使其产生学习礼仪的意识。
其实教师自身平时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作为高校的教师,应努力开展礼仪素养教育研究,将礼仪的理论知识研究系统的贯穿到所有的教学专业中,让所有教学专业的老师能在课堂及生活中把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礼仪传统及现代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古人的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以身示范,对学生礼仪素养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具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及良好的言行举止,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影响,起到陶冶的作用。因此,从特殊的职业角度出发,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把自身的礼仪素养中美的方面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礼仪示范教育。
我国素有礼仪传统,在古代及近、现代的典籍中,有浩繁的礼仪、礼节知识,现代社会,越是竞争激烈,越是要靠礼貌、谦和协调关系。搜集、整理、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和现代礼仪的规范,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取得他人认可、获得成功的金钥匙。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说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论语》中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养成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形态——凡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应该自觉摒弃。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比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代礼仪中的“礼”是“礼节”,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修养;“仪”是“仪式”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 “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者相互促进,在形成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中“礼”的概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现代生活中,这些礼的准则同样适用,比如,现代礼仪强调个人美好的内心世界,通过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富于风采的仪表显示出来,讲究礼仪,不仅可以反映出个人的形象和内在素养,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社交场所,朋友聚会、商务交往,我们如何做受欢迎的人?
……
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因为儒家思想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情感,而礼仪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现代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差异
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一定形式。
1.相对于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已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述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和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它已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文化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礼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三、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在现代礼仪中,礼仪是礼节与仪表的结合,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逻辑的基础上的传统习俗。“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仪”是指仪式。“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为使各种人能愉快融洽地一起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这就是礼仪。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被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被称为礼貌。
这一切已说明,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礼记·大学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向我们展示了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 “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类似的表述还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念头都能真诚,而不自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合乎信,也能够真诚地待人接物,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情况。“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修于内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笃于行”。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现代礼仪教育中的规范在这些方面和传统文化恰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就在于 “修身”二字。
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灵魂,现代礼仪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