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常见的科学小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科学小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见的科学小实验

第1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处在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阶段,教师仍旧是课堂的主要角色。大多数教师习惯了单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逐渐降低。同时,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提升,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学习心态,最终形成敷衍学习的消极态度。另外,长期的传统式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师怀有敬畏的心理,不敢或者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长此以往,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压抑,使得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效课堂概述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课堂目标和任务。也就是说,尽量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有效的知识,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评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的要求,主要依据是判断其是否实现了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最大化。例如,本课堂教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帮助学生提升了理解深度,则可认定为本课堂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但是教学本身是一个逐渐深入的?^程,因此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有速度,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整个教学课堂是节奏紧凑,又前后连贯的。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改进课程导入方式

课程导入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开始的前提,所以改进课程导入方式,通过生动的新奇的课程导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效率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鲜有趣的课程导入方式,更能够促进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设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其次,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新课的引入。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桂林山水》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了解课文,并有身处其境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正是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积极性,学习过程也能更加轻松有趣。

2.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高度的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比较严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的参与度也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有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做到这一点,即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材为主,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有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也有限,导致课堂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教学方法的改善,可通过借助电子设备、适当增加课外教学等方式。同时,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需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结合。例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植物,或亲近大自然,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日常不曾注意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方法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

4.延伸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具有奠定语文基础和形成语文功底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简单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适当进行课本的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面,是高效教学实现长远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快速理解课文主旨和相关要点,进而实现高效的完成课程任务。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写作中拥有丰富的素材和语感,进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

5.引入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效率较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加之小学生大多喜欢展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能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表演的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正式表演之前,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情节或故事内容进行探讨和商议,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能了解到许多课外知识。

第2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中职市场营销 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1 体验式教学的概述

1.1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入、创设或者创造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学中的内容,从而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1.2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主要吸收了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意义中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相关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主要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一种认知工具。

1.3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依据

(1)培养核心能力的一种发展教育观,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了岗位专业以外的一种基本能力,其适用于不同职业岗位的变换,伴随着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其主要立足于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适应人民群众持续发展变化的就业和转岗要求。

1.4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的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发现、评价和感受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并逐步提高其发展体验式学习的能力。(2)以实践经验为主。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以实践体验为主,这种教学法对于一些爱好动手操作的学生来讲,更加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参与兴趣能显著提高。(3)反思和体验相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将体验和反思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满足学生知识形成的一个规律,尤其适用于一些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4)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师生通过教学中的对话、理解和交往成为合作关系,在一个模拟操作的活动中来共享已有的经验,共同体验着这些新知识的形成。(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有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反之则又为实践服务,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辅相成。在实践体验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精神。

2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1 便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所需的人才已经从以往的理论研究人才向应用性人才发展,这也就要求在中职院校中,营销专业的教学应该着重从营销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够掌握基本的营销理论知识,并且还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各种营销问题,真正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无缝接轨,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刚好能满足这一需求,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营销氛围和营销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掌握营销技能,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成为适应当前社会营销市场的人才。

2.2 符合学科的性质

不管是市场营销学,还是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消费行为学以及品牌策划学等等,均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主要来源于实践且指导于实践。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科自身的特点,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利用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真实或者模拟的实践环境中去,促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对其获得一个新的体会。

2.3 适应学生认知的需求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作为知识的引路人、情感的调动者和技能的培训师。相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缺乏的不是关于营销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缺乏对营销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有效地运用,因此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其创设一定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体会与验证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4 便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亲身经历和互动交往,不仅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掌握该操作技能,还能利于健康人格和健康情感的形成,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灵活性比较大,教师处理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均是智慧旅程,在潜移默化中也推动了教师的成长。

3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营销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处理以后引入到课堂中去,使学生针对案例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来分析和讨论,寻求出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种做法被称为案例讨论互动法,学生模拟环境中,在经历一系列的管理和实践后,通过对其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校外的实训。在体验式教学中,校外实训主要包括课外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其实训的内容可以是产品的推广宣传、公关、市场调查、广告创意的设计以及促销宣传等,锻炼学生实战营销能力。

第3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

第4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科学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18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发展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一旦脱离实验,科学教学将会变得十分枯燥。让“生活”与“实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同时科学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对农村初中而言,一方面,实验条件有限,需要我们对科学实验进行“生活化”设计,从而尽可能节省教学资源,减少实验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学生身边的物品丰富多彩,周围的环境广阔,生活经验丰富,为我们科学教学生活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农村初性,科学教学可以从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实验背景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探索,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思路

1.实验药品“生活化”。

选取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药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对实验的兴趣。例如:用火柴盒代替红磷;用易拉罐代替铝;用铅笔芯代替石墨;用面碱来代替碳酸钠;用食盐代替氯化钠;用食用小苏打来代替碳酸氢钠;用鸡蛋壳来代替碳酸钙等等。另外,生活中的木炭、铁钉、铜丝、白醋、白酒、农用硫酸铜、建筑用的碎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废干电池拆下来的铜帽、锌片、碳棒等都可直接作为科学实验的常用药品。

在学习测定溶液PH值的相关知识时,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如食醋、厕所清洁剂、厨房清洁剂、肥皂水、食盐水等来代替酸、碱、盐溶液进行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非常感兴趣,并在操作中很快能掌握测定溶液PH值的正确方法。在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铁丝、白醋、废干电池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

2.实验仪器“生活化”。

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替代或制作实验仪器,不但节省实验器材,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来代替分液漏斗制取二氧化碳、氧气,利用音乐贺卡可制作成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等。教师可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和学生一起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仪器来做实验,如利用饮料瓶、一次性吸管、衣夹、盛洗涤剂的喷壶等生活中易找到的常见废旧物来制作试剂瓶、试管、试管夹、量筒、烧杯、水槽等科学仪器;如把小矿泉水瓶对半剪开,上半部分可作漏斗,下半部分还可作烧杯。如绪言《科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做一个“清水”变“饮料”的补充实验,以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觉得学生的兴奋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极点,可能是缘于学生接触的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还不那么完美吧。鉴于此,笔者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用生活中的茶壶和小水杯来分别替代盛放“清水”的大烧杯和盛放“饮料”的小烧杯,使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亲近感和熟知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科学学科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达到了绪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科学现象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但是教师常常受制于课堂组织的要求甚至考试等各种压力,把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验忽略了。如生活中铁钉锈蚀实验、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身边物质的PH 值及测定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酸雨的危害,等等,把这些实验带入科学教学中往往能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常见的碱》的教学中,教师常用“将新鲜的鸡爪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过的鸡爪对比展示”实验来说明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由于鸡爪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较长一段时间(20%的NaOH溶液中约需20多分钟)才有明显的颜色变化,所以,教师往往在课前就将鸡爪浸泡处理好,课上直接出示出来。这样做,实验现象直观、明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但缺憾也很明显,没有让学生参与观察、体验和动手实践,对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的认识仍处于浅表层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补充“NaOH 溶液处理树叶制作叶脉书签”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实验。让学生自己去采集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到实验室里去完成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除了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树叶,还利用课间大活动的时间进行实验,这在以往的实验课上是看不到的。

4.实验背景“生活化”。

选取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社会问题作为实验背景,对于学生形成从科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污水净化实验”,“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设计”,“对某土壤酸碱性测定, 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的实验”,“用厨房物质自制汽水”,“火眼金睛分辨真假戒指”等等。

以上探索了四种思路,但“生活化”实验常常不是单独运用其中一种思路,而是多种思路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会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也应该成为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素材、知识点、学习中的兴奋点,让科学实验根植于生活土壤。对于我们农村初中而言,科学教学“生活化”更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缺仪少药现象时有发生,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验需要和实际情况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结合科学实验,以独特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l]刘德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初探[M],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第5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

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 发挥学科特点,激活独特资源

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特色,生动丰富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所以,作为理科教师,想方设法多做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或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或是学校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等。总之,只要是学生动手做了,就得表扬,另外积极创造条件,如自制教具等器材或利用一些常见的平常弃之不用的所谓“废材”为学生做一些典型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理科教学的另一特点是理科思维。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 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 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第6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学校落实减负精神后,学生自主发展、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为落实新课标,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

1.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延伸的一个载体。课堂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操作技巧。家庭小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能力和设计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尝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索精神。利用常见的物质验证和探索教材深奥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实事求是、愿意观察、善于观察、学会分析、善于分析、善于归纳的科学品质。

3. 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通过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多渠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的形成概念。

二、家庭小实验的特点

1. 资源经济、效果明显。易做实用是家庭小实验的鲜明特点 如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鸡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鸡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鸡蛋将下沉。

当鸡蛋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鸡蛋将上浮。

2. 家庭小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浓厚的趣味性是家庭小实验的显著特点如“魔术蛋”。

学生在测定鸡蛋壳成分时,将醋倒入放有鸡蛋的玻璃杯内时,发现鸡蛋壳周围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发现鸡蛋会上下沉浮。这时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大增,学生非常兴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到了答案,成功的体验会更加坚定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信心。

3. 家庭小实验具有自主性和可行性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开展的,在家里开展实验不象在实验室那么有时间性、那么有压力,可以说是学生自己的实验,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人。家庭小实验的仪器、药品一般在家庭里都可以找到或买到,家庭小实验的内容是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对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有巩固和发展作用。家庭小实验操作容易、现象明显、安全系数大,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准备

1. 教师自己先做一遍,做好辅导,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大、效果好。

2. 联系家长,要求家长配合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安全。

3. 设计实验报告,便于整理与交流。

四、在家庭小实验中体验快乐

第7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教学 科学素养

1由“纸锅烧水”引发的科学教学问题

1.1物理小实验所引发的教学问题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一章中,有一个“纸锅烧水”的小实验。用纸折成的小纸锅内装上水,放到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竟然可以沸腾,而纸锅并不会燃烧起来。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将一张纸放在火上,纸就会迅速的燃烧起来,这一实验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物理课堂当中,教师在小实验后提出“装上水的纸锅为什么没有燃烧起来”这一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层层设问、逐步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着火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明确的理解。

一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在课下也会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物品来重复这一实验。而在用这些材料进行的重复实验当中,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塑料袋和矿泉水瓶稍一加热就变形、损毁,导致实验无法成功。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个无法解决的疑问――为什么比纸还要结实的塑料瓶却无法将水加热到沸腾呢?

1.2初中学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浅析

在生活中,学生常拿来进行重复实验的材料多为塑料袋和矿泉水瓶。常见的塑料袋多为聚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材质,而矿泉水瓶则几乎都是聚酯材料,这三种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均低于100℃,即均低于水的沸点,学生在用这些材料进行烧水实验的时候,往往还没等到水沸腾塑料袋或矿泉水瓶就已经软化变形,机械强度降低,导致实验失败。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将烧开的水装进矿泉水瓶,也能够发现矿泉水瓶产生明显的形变,这就是聚酯材料性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结果。而纸张的着火点大约为183℃,且在燃烧前其机械强度不会像塑料材料一样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用纸折成的小锅,就可以成功地将水加热到沸腾。

以初中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储备,学生往往很难明白纸张和塑料这两种材料在理化性质上所存在的差别,因此,教师也就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塑料瓶不行,纸锅却可以将水加热到沸腾”这一问题。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个他们曾经很在意、此时却与自己最终考试无关的问题,也更不用说一部分学生在高一年级之后选择了文科,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再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同当前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2中学科学课程分科教学的利与弊

2.1分科教学的优势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所接触到的科学教学基本上就以分科教学为主,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科目分科设置,学生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会在不同的科目中都有所学习,只是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种分科教学,无疑有着其巨大的教学方面的优势。首先,分科教学对知识的传授效果好、效率高,通过不同科目当中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迅速地掌握知识,构建较为良好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分科教学当中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小,有利于一名教师对不同班级进行授课和管理;同时,单一科目教学能尽可能少地涉及到对开放性知识和内容的考察,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查和检测较为容易。

2.2分科教学的弊端

首先,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自然科学学科内部的逻辑和联系,以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为例,学生分别要在物理、化学科目当中学习这一现象的不同性质,导致学生对真实科学现象的认知理解不够完整;其次,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内容的限制,学校的教师不会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探讨,因为很大程度上来说,边缘学科的知识或涉及到其他科目的知识并非教师所长,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使用,分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限制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自然科学领域许多新发现、新研究都产生在学科边缘,分科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对中学科学教学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教学在各个国家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我国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与时俱进,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包括以下几点在内的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意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在课程目标上应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些理念的提出,指引着基础教育科学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变为真正的“科学教学”,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中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方式及侧重点有了较大的改变,虽然现阶段中学阶段的分科制教学尚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在课堂当中也可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自身对边缘学科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解决学科边缘问题,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内容的综合运用;在日常的学校工作当中,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应多交流,共同探讨、研究横跨不同领域的科学问题,互相学习,以便更好地做好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8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明确科学目的,激发科学兴趣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科学小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使之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

1.目标的双重性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一项探究活动,那么依据科学探究的本质,它的目标应当是双重性的: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比如《 绿豆、赤豆、黄豆制作豆芽菜的比较 》(以下简称《 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具体的问题是能够把这3种豆子制作成豆芽菜;其次未知的问题是这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后的结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目标,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就如盲人摸象漫无目的了。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在《 豆芽菜 》研究中,要探索的具体问题是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从而得出这3种豆子最后制成豆芽菜时哪种时间最短、哪种产出率最高、哪种制作最为简单。这个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2.内容的趣味性

可以说,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原始的科学兴趣,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日常中,一些内隐或者外显的带有科学性的活动的频度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对于研究内容的兴趣是首要的,否则枯燥的研究活动,学生研究的过程必然是被动的,获得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 豆芽菜 》研究的缘起,就是科学课中“食物”课外的延伸。在这个研究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3种豆芽菜制成后,还要制作成菜肴,进行品尝,从而鉴别这3种豆芽菜哪种豆子制成的味道最好。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始终在一种盎然的情趣中进行。

3.准备的充分性

这里所说的“准备”,具体是指小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前的工作。只有这样,接下来的研究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避免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小课题研究,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所以准备工作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二、研究过程与细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能力

小课题研究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使他们能够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掌握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方法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着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就小学阶段科学小课题研究而言,“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例如《 豆芽菜 》中,学生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芽菜是用绿豆做的,但是也有用赤豆、黄豆做的豆芽菜,所以作出的假设为“绿豆最适合”做豆芽菜,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黄豆其实更适合做豆芽菜”。

实验研究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加入特定的人工控制,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精确地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研究法”可以重复验证,从而证明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工具的有效性

一项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使用感官所能解决的,要涉及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工具,就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使用的三种工具分别是金属筛子、金属饭盆、透明塑料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豆芽菜到处乱长的情况。于是,塑料袋不能用了,需要使用一种四周不见光,只有上面能见光的工具。一开始考虑的是小的塑料桶,但是使用了几天之后,发现桶不是透明的不方便观察。于是找来了一种透明的塑料桶,终于解决了边实验边观察的难题。所以,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比如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证据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以及对提出课题的验证,主要是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证据上。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收集课题研究活动的证据要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在《 豆芽菜 》实验中是对3种豆子制作豆芽菜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这个结论。那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关于3种豆芽菜的萌芽时间、长短比较、生长速度等方面,要记录相当多的数据,还要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对比。这对于最后的结论,就有了直观的比较,也能合理、有力地去验证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正确性了。

三、研究结果与获得:领会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形成了科学能力。但是研究结果同样是终极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结论,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科学本质的领会上会更加深刻,从而培养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

1.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应当是严谨的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虽然可以是形式活泼充满趣味的,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科学结论,应该有其严肃性。实验前,应该向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这个“严谨性”的特点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明确了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任务是实验操作、过程记录、证据保存等一系列工作。所以,过程要求是细致的、客观的,因为它影响着最后实验的结论。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合作的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严格而紧密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提出的有关研究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达成研究目的。《 豆芽菜 》实验中,研究小组内学生每天对研究所得进行细致的交流,在对比中进行问题的发现、变量的控制、条件的改变等一系列合作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获得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不妨是开放的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但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得出单一化的结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些现象的出现,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从而去提高研究的效率,得出科学的结论。在《 豆芽菜 》实验中,实验最后的结论是从萌芽、生长等因素去考虑,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但是在一些后续研究中却发现,豆芽菜的制作原料,受地域性的影响相当大。学生经过在网上查询得知,北方地区普遍使用黄豆制作豆芽菜,而南方地区的人们却偏爱绿豆做的豆芽菜。

第9篇:常见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一、创设可操作情境,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好奇好动,对身边及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并把它作为科学小实验内容纳入教学活动。首先,要营创民主教学氛围。从幼儿入园时教师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发现得到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失败得到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品格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其次,要遵循幼儿认识规律。由于科学小实验内容知识性很强,幼儿年龄又较小,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单刀直入直接进入实验内容,这样会让幼儿一时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孩子身边的环境入手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的一条良好的途径。为此,在组织孩子科学小实验时,我们可通过日常感知、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实地参观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出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沉”与“浮”》实验活动中,我先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木棍、石头、玻璃珠、树叶、棉花、皮球、鸡蛋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玩水是孩子最乐意的事,他们在自由气氛中尽情地玩沉浮游戏,尽情地交流彼此的发现。同时,在孩子边玩的过程中教师边适时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就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获得了很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俗话说:“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科学小实验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动一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在做的过程中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如何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1.实验内容选择要“生活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幼儿生活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科学的变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将身边的点点滴滴化成有趣的探索活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如,科学小实验《溶解》,我准备了塑料杯、小勺、凉开水、面粉、米、糖、沙子、味精、绿豆、奶粉、咖啡粉、盐、土,并贴上材料名称标签,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幼儿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中溶解得快,有的东西溶解得慢,还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我让幼儿品尝糖水、盐水、绿豆水的味道,知道盐、糖到哪里去了,感知盐、糖的存在。很多幼儿通过此次小实验都能自己制作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越做兴趣越浓,主动参与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溶解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实验过程组织“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备受幼儿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如,有一次,在组织幼儿玩一个益鸟(虫)和害鸟(虫)的迷宫游戏时,说到了蚯蚓,我问小朋友:“谁知道蚯蚓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的答案很多,“蚯蚓能钻土。”“蚯蚓在下雨天才出来。”“蚯蚓是益虫。”“蚯蚓切成两截,不会死!”这时,有个小朋友突然站了起来:“老师,如果把蚯蚓切成了三截,它还能活吗?”我一时愣住,孩子们也一片哗然。考虑了片刻,我对他们说:“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和我一起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证实:蚯蚓切成两截,会变成两条蚯蚓;切成三截,中间的一截不能存活。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不仅是他们的问题,同样,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而通过和孩子们共同去找寻答案,使我和孩子们共同明白了一些“为什么”。又如,“磁铁钓鱼”(在纸做的鱼背上别一根回形针或铜针、木制竹针等,用一块小磁铁代替钓钩,让孩子进行钓鱼竞赛,熟悉磁的特征)“会变的颜色”“什么东西容易倒”“什么东西不见了”等科学小实验,我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有趣的实验材料,把科学小实验活动有机地贯穿融合于游戏之中,边游戏边实验。实践表明,把科学小实验和幼儿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物体的属性,也明白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

3.实验课程“综合化”

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单个学科或单方面的调整、补充上,应充分挖掘一切幼儿科技教育课程资源,把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贯穿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之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幼儿认识长、短”的活动中,可给幼儿毛线、彩色纸条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去丈量、去比较、去理解物体的长短;在体育活动中,可通过滚球、玩滑梯、荡秋千等活动去学习快和慢的概念;在音乐活动中,可让幼儿拨动或轻叩几种乐器的声弦,使之产生振动,然后让他们去触摸琴弦,体验琴弦的振动,倾听琴弦的声音,从而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想法及做法,积极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习,切忌空谈。幼儿科学的探索过程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必然会经历挫折,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去思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并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再次尝试的机会,切不可打消幼儿的积极性。

1.把握契机,恰当引导

幼儿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实验操作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问题,也会常常发生因遇到无法独立解决困难而放弃探索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科学区中,两个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有个小朋友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后来,两个人一起研究忙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就开始泄气了,放下了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我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孩子们一听又开始来了兴趣,都围了上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初步理解了磁铁的属性,也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2.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实验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在失败里总结经验,进行更大胆的操作与探索。如“小灯泡亮了”小实验,我尝试让幼儿接亮小灯泡,一个小朋友把电珠的一端接触电池,而另一端悬空,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她就放弃了。她跑来跟我说,这一点都不好玩。此时,我抓住时机适时给予鼓励。说:“你前几个步骤做对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但离成功还差一点点,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的做法,你还差哪一个环节没做好。”后来她借助导线把灯接亮了,还用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提高电压,使灯更亮了。由于我的点拨、支持和鼓励,孩子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发展了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扬肯定,激励评价

创新是激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励幼儿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幼儿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如在“风车”小实验中,我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对孩子的表现加以肯定,再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进入第二轮的探索,他们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解决途径,拓宽了思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