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与建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

第1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健词:美育;工程制图教学;素质教育

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说法。我国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这一美育观的重新明确,高度地评价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把美育从一般的泛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凸现出来。

美育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成8点:(1)培养审美能力;(2)培养想象能力;(3)培养创造的欲望;(4)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5)培养对个性的尊重;(6)培养群体意识;(7)培养宽广平和的胸襟;(8)培养超越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

笔者多年从事建筑工程制图的教学,认为在教学中充分渗透美育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学科本身与美学关系紧密

建筑工程制图作为建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美学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律铭曾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建筑有“凝固的音乐”之称,高度赋予建筑美的感受。

建筑工程制图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及造型设计的创造能力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有两点,一是绘图,二是读图。当然这里的“图”指的是“图样”。凡具备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图样”是由图线、字体、符号等一些基本元素组成的,绘图的过程就是运用制图的基本原理将图线、字体、符号等若干元素进行组合。而纯美育的艺术图形的教学,同样是强调点、线、面及其组合。二者都有图形教学共同的一面,另外,图形的表达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二者有着共通性。诚然二者训练的重点和目标各不相同,前者侧重于逻辑思维,而后者侧重于形象思维,但是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就图样本身而言,图线清晰,比例适当,布局科学,无不渗透着美感。教育者若能强化美感功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感情,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定将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美

建筑工程制图的教科书,无论是哪种版本,第一章作为入门知识都是“制图的基本知识”。在此章中就拿图样中字体的要求和几何作图两个知识点来说。在制图中要求图样中的汉字一律采用长仿宋体。众所周知,仿宋体是一种书法字体,其书写要领是“横平竖直、注意起落、结构匀称、填满方格。”要在短时期内让学生掌握这种书体,就必须要把书法中的“蓄势、逆锋行笔”等书法美学原理引入,使学生充分了解仿宋体的轮廓鲜明之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书法美的兴趣。长仿宋体中长的意味是字宽与字高之比约为2:3,这与“黄金分割比”(0.618)接近。“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被称为美学的金科玉律。在此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为2:3,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再来说说几何作图中正五边形的作图,在传授正五边形作图方法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正五边形对角线连满后出现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由正五边形衍变到五角星,五角星是非常美丽的图案,我国的国旗上就有五颗,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美育成分,既丰富了课程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对美的神往、追求,大有益处。

再譬如建筑工程制图中的“透视图”,它本身就是一个美术名词,用美学思想来教学是无庸置疑的。还有,我们在作各类图样中的每根线条时,都需要注意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在追求美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样成果。因此说在建筑工程制图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之美、智慧之美,就看教师如何去挖掘。

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

美育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力。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

在建筑工程制图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具有良好的“绘图”和“读图”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图”是由“立体―平面”,“读图”是由“平面―立体”。建筑工程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就空间想象力而言,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较大。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充分挖掘课程中隐含的美,从不同的感观角度,来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基础保证。如今,提倡多媒体教学,其实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声音、色彩、动漫来加强感观刺激。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工程制图的教学更易学生接受和掌握,视觉化的画面及可视形象的表达方式,可以生动地表达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多媒体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的传导者,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课程中内在的美,积极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以上论述可以充分说明美育在建筑工程制图教学中的重要性。前面提到过,建筑工程制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绘图和读图,但如果培养出来的是只会识图和制图的“工具人”,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备基本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又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建筑工程制图教学中渗透美育,发挥美育功能的优势,这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笔者愿意在这一领域作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工程制图[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2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与管理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18-03

建筑施工与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涉及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学科知识;实践性强,该课程涉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应用性强,该课程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项目,根据我院统计的数据表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约70%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与工程施工相关的企业,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此外,施工技术发展迅猛,教学中必须及时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教材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优化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脚手架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包括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该课程共64学时,2周课程设计。

由于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授课学时紧,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注意:

1.紧密结合当前工程实际,删减、淘汰落后工艺,增加建设部推广应用技术、建筑业十大新技术等内容。例如:增加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高强钢筋与新型钢筋连接节材技术、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技术、新型模板与脚手架施工技术等。另一方面,及时淘汰落后施工工艺及设备,如脚手架工程中的扣件式钢管井架、扣件式钢管悬挑卸料平台、大模板悬挂脚手架等内容。

2.结合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教学内容。教材中关于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以及水泥、砂、砌筑砂浆等建筑材料内容由于已经在工程材料课程中涉及,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在课下自学,不再占用课堂讲授时间。

此外,对于与该课程联系密切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等课程,要求学生课下予以系统复习、深化,做到课程间的融会贯通,将此环节纳入第二课堂。

3.教学中密切结合施工规范,关注新颁布标准。施工规范和规程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常用的工具书。建筑施工课程中涉及的常用施工规范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在学习各工种工程施工工艺时引入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结合规范的主要条文,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主要结合以下方法:

1.采用构建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此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索、发现法去学习,引导学生“迁移”式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体系的整合,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

2.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列出一些研究课题及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课题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体现,论文及答辩成绩作为本门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引入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剖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减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引入施工组织设计案例,从工程策划、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等方面对施工组织的每个过程及环节进行实例解读,使学生完整地、规范地、系统地理解施工组织的细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按照学生边学边练,边理论边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直观性认识。由于组织现场教学受学生人数、工程进度形象、教学进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当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当地还没有普及或受季节性限制无法进行现场教学时,多媒体教学就是保证实践教学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多媒体学习中直大型企业带有专利技术的新型模板支设工艺,使学生印象深刻,感性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建立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单靠课上时间的教学无法满足日后就业的需要,因此,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强有力的支持。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升华。第二课堂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相关知识予以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施工知识予以提升。二是结合就业岗位需要,强化施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性。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施工技术资料整理、常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平法图集等内容分单元进行学习。第二课堂主要内容如下:

单元一:工程材料检测。掌握常见建筑材料如水泥、砂、砂浆、混凝土、砖、砌块、钢材、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等材料的检验项目、取样要求、合格判定标准。

单元二:施工测量。掌握多层建筑物施工过程定位放线、各层高程控制、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需配合的测量放线工作。

单元三:平法识读。以《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为重点,掌握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单元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掌握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主要内容,以及收集与整理要点。

单元五:相关规范、标准学习。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已经学习了常见施工规范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规范的主要内容。在第二课堂中,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系统地学习。两阶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侧重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在第二课堂阶段,注重对规范的总体把握与应用。如:在第二课堂阶段,需系统掌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系列标准的组成,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与作用,该标准对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验收批的划分、验收合格规定、验收的程序及组织等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除此之外,尚需积极、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新颁布标准,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陷。

四、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组织方式可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办法。

1.规范分散实习的批准程序。首先发给学生实纲和生产实习审批表, 生产实习审批表主要包括学生申请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同意接受证明、指导教师审批意见、学院审批意见等内容。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工地,实习单位同意接受签署意见后交指导教师审批,指导教师审批同意后,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下发实习任务书及指导书。由于学生实习的工程建设规模、进度形象、施工工艺、组织管理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同类型工程又有其相似之处,因此,在学生实习之初,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工程的结构类型、进度形象、施工方法等给出按工程类型分类编制的指导书,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根据具体实习内容予以补充、完善,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习。

通过分散实习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集中安排实习工地难的矛盾。

2.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必须指出的是,分散实习并非放任自流,整个实习过程仍是在指导教师控制下进行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工地的巡视检查与指导,分期递交实习日记,检查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组织实习答辩和认真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基础上给予评定成绩。

在实习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积极安排学生施工顶岗实习工作。根据实习工地的具体情况,指导教师积极协调学生顶岗跟班实习, 上下班时间严格按照工地现场作息时间要求进行, 亲自参与施工测量、放线和各工种施工操作, 收集、整理施工资料, 承担施工日志和隐蔽工程的记录, 核对施工预算和监督各项工程是否与图纸相符, 以及部分工种工程的验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习效果。

五、设置个性化教育环节,给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空间,与就业接轨

个性化教育环节我校安排在第七学期,共六周时间,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阶段,对于有意向在施工方向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学生,采取师生互商的方式确定培养方案。选题不限,但结合施工方向,均离不开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接触工程实际,结合某一选题向纵、横方向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六、加强实践能力的层次性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层次性培养的原则,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将面向施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个性化教育等环节的实施,实现实践能力由点面体的全方位提升。具体思路如下:

1.第一层次:夯实基础,重视施工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加深理解,学细学透。例如:在学习钢筋连接内容中,钢筋的连接有绑扎连接、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绑扎连接主要掌握梁、柱、墙等构件同一截面钢筋的搭接百分率、搭接长度等要求;焊接连接需熟悉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电弧焊、电阻电焊等焊接工艺、适用范围、接头质量检查要求等;机械连接需掌握螺纹套筒连接、挤压套筒连接的施工工艺、接头质量要求等。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现场参观、规范条文要求掌握。

2.第二层次: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注重相关知识体系的总体掌握。例如:在课程设计环节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中,需要结合流水施工知识、施工技术知识、工期确定、劳动力等各种资源需求情况系统考虑。在生产实习环节,结合实习内容,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如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等进行整合。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训练和实践应用形式,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3.第三层次:个性化教育阶段,实践能力立体化整体提升。在此阶段,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就业方向与指导教师互商选题,如选题可侧重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在项目部顶岗见习(技术员、资料员、项目经理助理等岗位)、某一专题研究、设计(如大模板设计施工、脚手架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编制等)、某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如剪力墙结构施工方案编制)等。

[ 参 考 文 献 ]

第3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杨陵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144

国内刊号:61-1404/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总结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特点出发,对课程的理论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方向。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环节的实用性,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培养,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1-0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属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为学生今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同济大学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方面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针对理论研究不足,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涉及的内容包括水力学、传热学、生物学、水处理、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虽然在前期学习中其他基础课程都有涉及,但都是一些零星的理论,并未形成系统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本理论体系,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水质工程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家虽然在建筑给水排水科研及理论研究方面投入了部分经费,但在水质工程方面的投入还有一定差距,导致该课程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基本理论体系必将制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方法的最新进展;同时在讲述课程内容时,补充相关知识点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部分内容。如在讲解消防部分时,向学生介绍灭火的基本原理和火灾的类型等;在热水部分增加了水的热交换原理、热传播途径等内容。通过基础理论的补充,增强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二、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通过讲述、黑板书写及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也难以表达清楚。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一些设计内容及设计参数的选取,对于没有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结合典型工程进行教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给排水系统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联系。以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涉及的卫生器具、安装方式、管道布置等的直观理解。聘请校外合作企业工程师到课堂上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兴趣。通过开放实验室和使学生参与到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和创新科技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创新意识。

三、针对课程中规范内容繁杂,进行设计规范深度解读

设计规范、标准与图集是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总结而成,是工程经验的积累与提炼,只有掌握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涉及规范内容较多,部分章节的内容出自规范,而设计规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施工等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对涉及规范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向学生讲明该条规范的设立依据,如在消防中室外消火栓的O置间距中,讲解了城市道路设计与消火栓设置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规范设立的依据。同时,对于书本中没有涉及的规范,请同学查阅相关规范,找出相关规范设立的依据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规范内容的理解。

四、针对实习环节内容单薄,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工艺过程复杂,包括各种卫生器具、机电设备及安装等过程,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了解。然而目前的实习形式多为集中实习模式,多数以现场参观加专业人员讲解形式为主,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实习观念淡漠,部分学生对实习的目的、实习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近年随着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实习资源不足,同时对实习指导老师本身的实践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学生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联系和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往往实践教学之后,学生仍然对所学专业内容了解不深,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由有经验的教师对给排水系统分别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教学基地现场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五、针对青年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加强年轻教师工程经验培养

目前在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第一线有多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虽然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方面较高,但由于经常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较少,因而缺乏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经验的了解。部分教师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工程实践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较好地将工程概念融入到教学中,导致教学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年轻教师缺乏工程经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和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其工程素养,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工程教学能力。一是鼓励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发挥老教师以老带新的作用;二是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导师与年轻教师联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实习和设计指导、答辩等教学环节中;三是为年轻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生产实践中,选派多名年轻教师到设计院、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学习相关的给排水方面的设计和运行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六、结语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特点,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与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给排水工程人材。

参考文献:

[1]邓洁,汪爱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1,(7):587-588.

[2]左梅梅,丁昭霞,吴恬,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64-67.

第5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本课程的现状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是我院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对核心课程起特殊的辅助作用。

1.课程定位主要针对学生的施工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区别于过去单一的土建施工的能力,重点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土建施工中相关的设备基础知识。

2.实训过程中实施开放性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是本课程的。在实训中进行了以实践图纸为基础进行模拟实践设计施工模式的尝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设计施工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创造现场见习条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行业动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能及时把握,并有针对性性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在实践中的建筑设备正确安装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土建类规范施工的理解,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4.本门课程定位情况。前修课程是《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同时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砼与砌体结构施工》等核心课程相配合,共同完成房屋建造过程的学习。后续课程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本身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课程利用1:1模型,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的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人员、实训条件良好。实验室资源丰厚,实验设备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随时更新,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进度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配合土建施工的设备安装施工为主要内容,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结合土建施工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管理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根据岗位培养方向将本课程分为五大项目: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采暖工程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变配电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简介。

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行理论技能阶段性“驾证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专业理论型的内容体系转变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精化,将本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教学内容注重基本识图及施工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对土建施工过程中设备预埋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同时增加新标准,删除一些旧标准。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实践项目设计,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增强工程意识。设置以下三个项目:

项目一 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二 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三 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 (2学时)

(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实物教学法、讲练结合、案例分析、工种施工训练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现场教学设计中进行1:1建筑模型参观,认识建筑室内外给排水系统各类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以及认识建筑室内电气工程系统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

(五)本门课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前后衔接较少,落实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联系不大。

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删得体。同时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

1、学生上课前的“职位需求”介绍

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将职业层次施工员、技术负责、项目经理等介绍给学生,并介绍每种职业所需掌握的知识面(设备知识的掌握便于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增加学生职业认识的同时,极大的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建筑设备这门课。

2.建设市政实训室进行实体教学

建设“建筑设备实训室”,教学中尽可能在每种建筑设备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实物样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型建筑设备。

3.现场教学(1:1模型、教室、家庭)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1:1模型将土建与日常设备施工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设备同时获得相应的土建工序知识,这样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水电管道的预埋方法,管子不同时间的埋设和不同方式的埋设,都会对结构有不同的影响,让学生对自然裂缝和人为裂缝有了直观认知。

同时利用教学楼的内外开展现场教学。如在课堂上拆取开关插座面板进行身边认知,对走廊消防设备的测量,进行规范认知,或者家庭给排水电气的维修等。课程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室、1:1模型进行,在教学中以学生实践操作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对客观象、举一反三,研讨纠偏,分析推理、引导鼓励;在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将问题反馈到课堂。通过课堂——现场——实践的课堂循环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法

对实际运用较普遍的部分,提供建筑实践图纸图集,要求学生学习如何识读图纸,了解设计意图,进而如何实现施工。如在讲建筑给排水时,教师在课前用多媒体给出一个图纸案例,先学习图纸相应的表示方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管道水流方式,进而提出其每层施工方式及线路布置安排,最后让学生根据建筑物特点对管道有无改进方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案例启导,通过师生互动,导出施工临时给排水的设置和计算。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也学会了施工方法和简易的施工计算。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又符合高职培养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施工问题的能力。

5、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学校自编建筑施工图实例图集为案例,根据建筑布局特点,采用任务书指导书教学模式,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布置建筑设备,通过完成平面图和系统图设计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亲身现在指导、聘请兼职教师讲座指导等方式,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武装教学团队。

(七)教学评价:实行“驾证式”考核方式,采取阶段性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理论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技能成绩课程内容比重分布,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占40%;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占30%;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占30%。

第6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知识地图;线上线下;工学结合

0引言

《建筑工程预算》作为工程造价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建筑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从研究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果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着手,合理地确定完成单位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消耗数量标准,从而达到合理地确定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有密切的联系[1]。换句话说,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与原则是稳定一定时期后,将随国家政策方针、国情改变而有所改动,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如何去准确确定项目费用,还得培养这方面的自学能力,以备就业后之需[2,3]。然而部分学生,对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以及理论性强、规则条款多、识图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学习并不够积极,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4]。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集技术、经济、实践和专业于一体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行政区域性强的课程[5]。该课程一般是学生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然而,这阶段的学生虽然褪去了刚入大学的羞涩与激情,也还没有大三后拟毕业生的明确定位或奋斗目标以及就业压力,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听说《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理论性强、规则条款要求多,试图能力要求高,还需要时常关注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相对比较枯燥[6]。此外,该课程还要常进行习题、典型实际工程项目操练,课程并不容易学好。因此,学生心理上就有了畏难、躲避情绪。加之更多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理想或前期所学专业基础课程底子薄,学习自控性又弱,社交活动过多等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甚至有些学生还彻底放弃本课程的学习。除了以上问题外,课程教学上还有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之处。(1)课程重理论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本是具技术经济一体,还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然有时因场地或时间所限的缘故,不方便开展实训,而在教学过程侧重理论;一些班级虽然开设了为期两周的短期实训课,但基本都是理论课都学完后才进行,这样就会造成实践不及时,理论与实践脱节。且学生刚拿到图纸容易比较迷茫,无所适从,等刚开始入门了解如果操作的时候,实训期便快结束了。因此,实训效果大打折扣;(2)授课手段单一一些老师上课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即使有所谓的多种教学方式,也不外乎仅仅是“PPT加板书”。还是一成不变的说教式的传统教与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听课的效果便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们将怎样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变得更为重要;(3)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授课是按统一标准要求与时间进行的。而学生的基础不同,造成教与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些学生很快完成相关任务,明显感觉难度不够,而有些学生则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显得无从下手或焦头烂额、自暴自弃,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4)学生互动性不强,学习兴趣欠佳因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采用同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因为吸收不了或不感兴趣而懒于动手,甚至拿着手机上与学习无关的网站或玩游戏,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教师心理落差。

2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旨在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时俱进的课程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与优势,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适应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的新需求,既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工艺紧密相结合,又以社会、行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力求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2教学设计内容

(1)调研调研是课程教学设计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对即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需要、能力、基础等方面的调研,同时了解企业对从事工程造价者在业务方面的要求;(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①重新整合课程,剖析知识点,绘制知识地图,微课制作:该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成员对本门课程授课多年,对每个章节都非常熟悉,完全可以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找出重难点。一是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直观的知识地图--知识树形图和知识网状图上传云平台,展现给学生;二是将每个最基本知识点,尤其是涉及到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以微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区分和理解;②补充简明实用的资源:鉴于一些同学的基础差或前期课程所学知识不扎实,比如不懂施工工艺,不会识图,或不了解施工技术等问题,本项目拟做收集图片、现场施工视频、模拟施工,并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③任务驱动法与学生实践:学生在线上线下授课以后,对专项训练内容已经十分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趁热打铁,给予学生一些任务并让其动手操练,即按要求进行子项目或项目工程造价确定。计量计价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指导,也可以进入云平台查阅施工视频、施工工艺相关资源或网络查询;④工程实例法:学完一些分部分项工程计量计价或做过一些专项训练后,学生基本上具备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造价确定能力与技巧,就可以模拟实战———导入实际工程,进行工程预算文件编制。让学生在云平台找已上传的已建、在建及拟建不限的实际工程或典型工程进行正确地计算工程量并确定相应的单价,最后计费,完成一份完整的建筑工程预算的成果文件;(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即学生在网上听课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并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一步说明。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课堂进行掌控,改善了传统的教师主讲,和单纯互联网授课的弊端,使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教学设计改革的应用

按照上面的设计方案与内容,本团体成员在本校16级工程造3个班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如下工作。

3.1应用步骤

3.2改革应用的主要工作

(1)课前资源准备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班分别分10组;每个小组里面都有学习成绩优秀及稍微欠缺的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将课程进行重组,各个教学模块进行划分至最基本知识点,除了对每一个基本知识点进行教学视频、施工录像、模拟仿真视频、课件、图片等不同形式授课,还绘制知识地图,制作微课。最后将这些资源上传云平台;(2)“互联网+”模式的交互式教学资源充足后,学生和教师便可以线上、线下教与学。引入任务驱动法,激励学生养成构建性的学习习惯;在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学习时,引入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实际操作性,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不至于到企业后无从下手,进而缩短学校与工作之间的过渡时间。因为有了云平台,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可以提前或课后多次上网进行学习、操练;而对于进步快的学生,也可以从云平台找到教师上传的资源,提前学习后期的内容。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工程中遇到的疑问,除了在线上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外,还可以咨询老师。在此阶段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应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学习的顺序可以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每项分部分项工程都需要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学习、专项训练、小组讨论与补缺,最终达到能解决该项的工程造价确定;(3)施工图预算编制能将组成单位工程中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单位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也就是进行最终的学习。这个时候也是该课程的最后部分学习,但还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因为是刚学完理论和操练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确定,所以学生此时学习效果尤为理想。因此,除了能减轻复习的负担和考试能获得优异成绩外,以后步入工作可以更快地独当一面;(4)总结、评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操练后成功的喜悦,也为了学生能熟练、正确地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本项目还需进行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与程度进行总结与评价,让每位学生对自己在本课程或预算行业掌握深度有所了解,便于后期进行学习内容调整。

第7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在仿真情境或者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形式,它由校内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等教学活动组成,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一、实践性教学保障基础建设

本专业建有建筑制图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建筑力学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PKPM实训室共计5个校内实训室。建有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3个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738万元。

学院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以三庆置业集团下属的三泽有限公司、三阳有限公司、三沂有限公司等3大校外实训基地为核心,以济南市区域内的山东盛华建筑有限公司、山东天齐建设集团、淄博天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有力补充,建成了6个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9人,占教师总数的39.1%;讲师或工程师10名,硕士研究生15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18人,比例达到80%。其中,取得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14人。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学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按“企业实际岗位要求顶岗实习综合案例实训基本技能”的逻辑顺序,由实际岗位要求确定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由顶岗实习对岗位技能的要求确定企业综合案例实训的培养目标,由综合案例实训要求确定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最终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建筑施工管理专业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由此形成三能力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技术先进、市场导向原则制订专业标准,形成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按基本技能(第1~4学期)、项目技能(第5学期上半学期)、岗位技能(第5学期下半学期和第6学期)三大阶段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第1~4 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在该阶段完成对学生基础技能、职业通用能力知识与技能和职业专门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每学期安排一个综合实训,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学期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相关项目中,实现一个学期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第二阶段:第5 学期上半学期。着重加强学生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力。通过在与建筑施工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实施整个学期的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开发项目的能力。项目综合实训由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施,综合实训项目均来源于建筑行业的实际项目,学生在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项目案例的完整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建筑施工企业上岗要求的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第5学期下半学期和第6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安排学生到建筑行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和经验,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素质。实习考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过程表现。要求学生记录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实习结束后应按实纲的要求做实结。根据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作出鉴定。学校的专业指导老师组成考核小组,根据资料给出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

(2)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①基于建筑行业特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课程体系,依托PKPM实训室,全面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虚拟”教学方法。根据建筑类工作岗位群的要求和特点,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和整合,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虚拟”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日常教学,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虚拟”项目教学法。

②基于建筑行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在对建筑施工、造价、监理等企业建筑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分析基础上,着重透析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构建课程体系,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形成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手段。力学实训、建筑识图与实训、材料检测实训、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建筑制图软件应用等随授课进度在校内完成;测量实训、施工技术生产实习、建筑施工组织生产实训等实践教学在具备理论水平之后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

③基于建筑行业,实施“教、赛、证”三结合的教学手段

本专业早在2006年就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考取山东省建工局颁发的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等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岗位取证内容相互衔接和渗透。

积极参与省级、市级以及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建筑制图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工程算量技能大赛、施工技术大赛、建筑二维CAD大赛等),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以竞赛促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

基于建筑施工员、测量员、造价员等岗位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为教学实施主要方式,建立以建筑施工技术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成了《建筑识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3门院级精品课;开发了《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定额清单与定价》等4本校企合编教材。

三:实施效果

创新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学院建设中有显著成效,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成绩突出,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建设等方面保障作用明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企业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逐步符合行业职业标准。

四:结语

学院虽然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初步获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还有许多尚需完善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更新。为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所需的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使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工程实际,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知识与技能相融合,从而实现普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康香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4期.

第8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创新精神;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建筑工程计价与实务》是工程管理专业的重点专业课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我系的重点主干课程。自2001年开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基本素质和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线,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中心的课程教改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取得明显的教改效果,具体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们对该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保证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后,全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独立进行造价计算和工程量清单编制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清单报价。我们认为,首先应提高学生的造价计算能力,即主要侧重提高学生对施工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掌握。其次,在学生造价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再逐步提高学生清单的编制及清单报价等应用能力。工程造价实践应用能力主要解决从单一的工程造价计算理论向既有造价计算理论又有工程招投标的清单造价理论过渡问题。达到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形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实践性成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真抓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整个教研室培养成能打硬仗的队伍。

采用传帮带的方法,进行教师梯队建设。近几年来,教研室先后有数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教研室利用这有利条件。对年轻教师根据其专业方向制定培养规划,目前已组成具有高职称结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

教研室走产学研三结合的道路,现已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工程计价,房地产估价,造价控制。这三个研究方向都有较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都参加一线教学任务和承担工程设计任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承担工程设计任务外,为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还积极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几年来,先后10余篇,完成多项工程的计价与控制、审计工作。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理论水平。年轻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都到工地参加工程实际锻炼,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水平,这为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建筑工程计价与实务》课程从总体上来讲,过去该课程的学时为72学时,现在课程的学时为64学时,而教学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因此,如何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变成我们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即改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通过实际的模拟,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进行多次的平时测试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平时成绩挂钩,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到当堂消化、当堂理解,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也做了必要的改革,删掉了过时的、不实用的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新的、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调整。本课程组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都广泛使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要的资料,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以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也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黑板讲授方式,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并注意将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保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还在网上公布了建筑工程计价与实务课程组主讲教师的E-MAIL地址,学生有疑问可以通过E-MAIL这种便捷的网路方式进行交流。此外,最近我们还准备在网站上设立了在线答疑。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留言,课程组教师进行在线解答,这样,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老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教与学产生了良好的互动。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本课程要大力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习题等全部在网上。

制作课程讲授的多媒体课件,并在网上。

制作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并在网上。

制作网上考试的平台系统。

四、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把好备课关。对主要章节,教研室集中组织力量,认真研究授课方案。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来保证计价与实务课的教学质量。

对新讲课的教师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其讲稿要经过教研室指定的老教师把关,目的是要把握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和广度,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指定学生阅读的参考书,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并把握其主要内容。辅导教师必须首先完成主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然后才能给学生批改作业,且作业全该全批。

安排好教学、辅导课、习题课等教学环节,使其紧密配合。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计价与实务课程教学方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给学生留相关的实验题目,定出每节实验课的实验计划以及实验考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工程计价的确定,建设课程实践基地,以校内的开放实验室与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充分给学生提供实习,实验的空间。

第9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范文

[关键字] 建筑工程;预算;审查

前言

建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给各类建筑施工单位带来了巨大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建筑工程质量、科学施工方法等环节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作为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投入、规范建筑市场重要因素之一的建筑工程预算审查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激励,并朝着更人性化、更系统化、更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的前期准备必不可少

工程预算审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开工工程的现场勘查,预算施工图的归类、整理,准备相关的施工图集,对有关施工图纸、施工设计及包含技术进行深入了解等。同时审查人员还应对工程图的编制预算进行合理的定额审查,判定其是否符合项目合同的既定标准以及工程建设的性质。

在接收工程预算后,审查人员应根据预算编制的内容、说明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对可能不来自设计单位或不属于工程主体的设计,仅为单独编制的工程预算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包括配套工程的情况如何、管线位置怎样规划、技术交底是否涵盖等。对于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预算审查人员应细致的考察,纠正施工企业不愿根据变更进行计划调整或在编制中不进行详细说明的不良现象,从而有效的杜绝了因设计变更不合理、施工设计图体现不清导致的施工与设计单位技术范围的不一致,产生误会,引起后续管理的繁琐等弊端。当然预算审核人员还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政策导向体现工程预算审查工作的实时性、先进性与创新性,根据工程量设计规则、根据材料价格变化作出合理导向性的审查、重复核查、漏项审查及一致性审查,并为工程造价的合理性、预算工作的高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准确的开展工程数量审查

对工程数量的审查应抓住重点,尤其将注意力放在工程造价高、易出现差错的项目上进。例如对变电所项目的考核、造价的控制、基础设计性状的审核、复杂环节的考核、钢筋预埋计算审核控制等。在住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梁、柱以及模板的工程造价较高,且需要周密的计算轴线、中线以及将梁柱、洞口预先扣除,因此对该部分的工程数量要做重点审查。在工程量的计算中应首先应明确该工程的哪些部分属于计算的范围,哪些应该被扣除,哪些应按实际的施工工程量计算。例如,在外墙抹灰、贴砖的工程中,应将门、窗以及洞口的面积排除在工程量之外,但同时又必须将其侧壁的面积计算在内,而墙面的贴砖工程则只能按照实际贴砖的面积来计算。对于建筑工程较为复杂的项目,审查人员还要防止该工程计算量的错漏及重复计算等现象的发生。例如依据设计变更或实际施工情况需要在某一工程中增加一扇门,那么在工程量计算中就应相应的增加门的安装、制作、喷漆等工程量,同时将抹灰贴砖工程的相应面积及砌体体积予以扣除。针对工程量的施工预决算审查,工作人员只有深入实地的依据现场施工的环境、材料设备的状况才能做到有理控制、有据可依。例如在实施土石方工程决算时,应依据现场施工的土质类别、地质情况进行科学核算审查;而对于变电所工程由于施工使用钢材的数量及规格施工图纸没有进行明确尺寸的标定,也需要审查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按照实际的施工尺寸进行科学核算。

充分实施分项定额审查

对施工项目进行分项定额的审查主要是指考察项目定额的规格、名称、种类、计算单

位是否与定额规定一致,是否充分依据图纸设计的含量施工。例如在砌砖施工中其使用的砂浆及混凝土的标号是否与工程图纸含量相符,墙体抹灰应依据抹灰的种类进行定额指标的确定;钢窗安装的定额不包含组合钢窗梁,因此还要另行列项并套用适应的定额;对楼梯面、地面的踢脚线若不进行设计,则应扣除相应的材料、人工等费用。当工程项目包含许多分项定额的内容时,审查工作更要认真细致,应防止重复列项。例如在彩釉砖地面项目中,依据图纸的要求进行刷水泥浆施工,并将结合层控制在10毫米厚度的情况进行贴砖。此项工程所套用的定额由于施工项目均包含在贴砖一项中,因此只包括铁彩釉砖一项即可,不用重复套用其他项目。在定额审查中如遇到定额缺项的情况,同时又没有可以套用的相似定额,则需对定额项目进行补充估价,我们应根据施工图纸、施工工艺的要求,在充分遵循补充估价编制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工程施工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标定,并依据当前的指标价格编制出真实、准确的补充定额估价表。

对独立费用实施必要的审查

首先我们应依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及甲方、乙方签订的施工协议进行各项独立费用的审查,判定其费率级别是否符合既定标准。同时,审查人员还应对工程预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及基数做必要的审查,从而防止错算、漏算、重复计算等现象的发生。例如人工费用的计算基数不能与直接费用的计算基数混淆、对常年不施工的单位应将冬季施工费用排除在外等。另外对独立费用涵盖的建设内容审查人员应注意预算是否将其予以剔除,不应进行重复列项。例如,临时设施的费用已经包括了对临时管道、临时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的布线、施工等费用,因此,只要线路不超过250米就不应再另行计算。

结语

总之,施工预算审查因工程建设的项目种类、投资规模、计划进度要求不同而不同,

因此只有根据工程建设需求,采取科学有效的审查方式,从价格控制、定额控制、预算控制、标准控制入手,才能最终使建筑工程在严谨的预算审查中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