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以及自动调节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传感器的常见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能够清楚的展现对象的状态和相关特征,并且给予待测对象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能够起到放大电信号的作用,并且可以对标度进行加工处理,将一些物理量变成对其相对应的电信号的一种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人们通过引进传感器和传感检测技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目的。

1传感器类型及传感器技术分析

1.1传感器的类型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信息并且将这种信息通过独特的方式转换为了输入信号的电器装置。这种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作业环境的基本状态,进而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测量模块是系统结构组成的核心部分,组成测量模块的除了变换电路之外就是传感器最为重要。传感器的输入数能够确定机械结构模块的整体性能,由此可知,传感器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首。它的作用就等同于系统的感受器官,如果缺少传感器,系统信息处理和控制决策的功能将难以实现。传感器具有多种类别,按照其测量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传感器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内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机电一体化内部的状态,包括系统内部位置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异常变化等;另外一种是外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外部环境的状态,外部信息传感器当中有接触式的触觉传感器以及非接触式的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仪以及激光测距仪。

1.2传感器技术分析

在基地那一体化过程中,监测技术的基础内件就是传感器,所以说,传感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测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操作的对象进行监测,并且对系统运行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状况进行监测,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监测技术能够为系统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逐渐产生,电子信息呈现爆炸式的状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播速度已经赶不上时展的脚步,需要对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时代对信息传播发展的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中主要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产品当中,例如,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传感器都有应用,以下就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2.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准确无误,是因为机器人身上安装的传感器能够感受其自身的状态,同时还能够感受操作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状态,通过内部传感器能够获取其自身的位置、位移、速度等信息,通过外部传感器能够完成操作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感知,内外部传感装置同时为机器人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此外,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上都有安装微动开关、光电开关等各种形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帮助机器人进行零位和极限位置的检测,零位检测能够保证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轨迹精度,极限位置检测能够保护机器人的安全动作。不仅如此,机器人的关节上还有安装位移传感器,对于机器人的位置移动和位置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机器人的手腕位置以及抓手位置有安装触觉传感器,通过触觉可以让机器人准确的确定对象的位置,通过手抓传感器就可以使机器人抓住对象物体。

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汽车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传感技术以及一些新型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汽车工业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实现由自动化控制系统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式控制部件,不仅仅是汽车的发动机上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汽车身体的其他很多部位也应用了检测和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传感器是整个汽车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应用了多种类别的传感器装置,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检测,能够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方便ECU对发动机工作状态进行精确的控制,对于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汽车的重点控制部位使用了曲轴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汽车的性能,实现人性化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增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例如,现代的汽车都有导航系统,通过汽车导航的开启就能够让驾驶员清楚的知道前方的建筑物以及车辆的状态,该系统中不仅仅应用了GPRS定位技术,同时还应用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通过传感器能够感知到一定距离以外的物质运动状态,然后给予驾驶人员准确的提示,帮助他们了解车辆行使的轨迹和阻碍物,从而为车辆行使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结束语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自动检测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感器检测的分析,研究出一种能够用于连续检测和瞬时检测的传感器,促使自动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在工业系统运行中不断开发新型传感器之外,要需要对已经使用的传感器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从而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更加顺利的进行运行和操作。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获取准确的信息,还需要引进传感器监测技术,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实现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71-72.

[2]解观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2014(09):23-24.

[3]薛令甲.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1621-1621.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对多种技术的融合,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其能够简化机械操作过程,提升工程机械的运行效率。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使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具备的特点

1.1能够自动检测

工程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自动检测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将工程机械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情况客观的反映出来。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则会以报警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同时,还能自动检测出异常位置和原因,从而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机电一体化的自动检测功能,能大幅度提升机械的运行效率,并降低企业在检测方面的人力、物力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能对异常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停机维修的时间能被缩短,从而确保工程机械能够正常运行。

1.2具有高精度性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中,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机械在工作中的精度,使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在混凝土搅拌设备中安装电子称量系统,不仅可以自动称出混凝土的重量,还可以对混凝土摊铺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改善摊铺效果,使得机械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提升。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工程机械工作精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降低工程机械的运行成本。

1.3自动化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中,能够实现工程机械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运行,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并且,如果在工程机械运转过程中有过多的人工操作,就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操作人员不专业等原因,造成机械故障,影响机械的正常运转。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自动化特点,能够有效的避免人工因素造成的机械故障,从而提升机械的运行效率。

2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改造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在数控机床的运行中,不仅对工作台的要求比较高,还对刀具的运行轨迹有严格的要求,偏差值必须控制在误差范围内,否则就会降低产品的精度。因此,可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数控机床工程中,对机床进行改造,以提升其运行效率。比如,开环伺服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操作难度不大,在出现故障时,能比较容易确定出发生故障的具置。而滚珠丝杠副具的传动率比较高,摩擦过程中的损耗比较小,空间死区也很好消除,只需要将滚珠的方向做适当的调整,就能减小数控机床运行中的偏差。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国目前使用的数控机床基本都通过微机技术来控制,可以对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同时,还可按照产品的具体需求,对相关的技术和功能进行自动选择。如果对数控机床的改动比较大,则需要将原有的操作系统保留下来,尽可能的降低调整幅度,避免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降低企业的经济收益。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包装机械的结构相对是比较复杂的,如其中的控制连杆、凸轮构造等多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部位。在使用传统方法连接部件时,主要是通过对电路进行控制来实现的,这会加大设备后期维修的难度,也不便于操作。因此,在包装机械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有效的改善这一现象,即将微机控制设备利用起来,能够实现整个系统的模块化管理。因此,在合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情况下,包装机械的体积会变小,加工出的零件精密度更高,且操作难度有所降低,由此便能降低企业在设备上的资金投入。

2.3机电一体化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为满足市场需要,产品开发需要实现智能化。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不仅能使产品的功能更加齐全,还能丰富产品的种类。并且,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微电子技术,还能根据市场的特殊要求,实现产品的特定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下,新开发产品的科技含量会提高,从而充实产品的价值,为企业增添竞争的筹码。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3.1实现绿色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促进工程机械领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保维持生态平衡。此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提高回收利用率,使资源的价值被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实现与微电子的有机融合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微电子有机的融合起来,可利用纳米材料来减小产品的尺寸和体积,从而使产品变得更加轻便。在微电子的作用下,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轻产品的重量,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微电子进行融合后,能被应用到更宽广的领域中。两者的融合需要通过微机机械技术来实现,因此需要对此项技术进行优化。在目前阶段,比较常用的微机机械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刻技术,一种是蚀刻技术。

3.3实现与传感器的有机融合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中。比如,可将机油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发电机中,对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适时的调控;通过在沥青摊铺设备中安装传感器,能够实现摊铺设备的自动找平,并将其前进的速度调整为匀速,从而提升摊铺的平整度。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机的融合起来,应用于工程机械中,不仅能够提升机械运行的精准度,还能提升其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采集到更加丰富的信息,使其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很有可能实现其与传感器的有机融合,从而应用到工程机械领域,提升工程机械的运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能够缩小产品的体积,减轻其重量,使机械的性能更加完善,从而提升机械的运行效率。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工程机械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能与微电子、传感器等结合起来,使其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红岩.试论煤矿工程机械控制中机电一体化的有效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6(8):90~91,98.

[2]陈伟洪.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运用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4(1):77~78,89.

[3]翟志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5):264.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机电;一体化;应用

0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机械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强。煤矿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来满足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保证企业安全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势必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1]。

1一体化在煤矿机电技术中的作用

1.1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机电一体化生产意味着人工作业量减少,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中国每年都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而利用机械来代替人力作业,可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发生安全事故时也不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井下开采条件复杂,煤矿井下工作面中充斥着瓦斯和粉尘,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给矿工的身体带来严重影响,而使用机械自动化作业则可以避免这一现象,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1.2提高煤炭生产效率

煤炭企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向机械化转变,实现煤矿生产效率的跨越式提高,机械取代人工可以将人类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工作会感到疲惫,但是机械不会,只要定期对自动化机械进行维护保养,机械可以长时间高强度运转,其生产力是人力数百倍,继而大大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1.3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煤矿人力的使用,使用机器的成本要远低于人力成本,企业在使用一体化技术提高产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相当于变相创造了更多经济价值,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2.1煤矿运输机

限制煤矿生产力的除了开采效率还有运输效率,中国煤炭生产的运输和提升系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对此需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吸收和运用这些技术,继而不断提高中国煤炭生产效率。当前中国应用较广泛且技术较成熟的是内装式提升机和皮带式强力运输机,能够实现远距离大输送量输送,主要特点为安全性高、效率高和具备自动化控制的条件。此外,结构上的进一步简化保证了系统稳定运行,出现问题时也便于修复,甚至可以适当运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运输机自我保护和诊断能力[2]。

2.2带式输送机

煤矿开采势必带来巷道延长的情况,而探究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长距离连续运送措施成为当务之急。这一任务中国制造的带式运输机已经能够比较圆满地胜任,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和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等都已投入生产使用,并且相关主要部件和重要技术均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机器的成本远低于国外。

2.3采煤机

现阶段,中国大多数煤矿都已更换了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这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成果。当前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已经从液压牵引式发展到电牵引式,采煤机系统的发展带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遇到大倾角煤层时也可正常工作,采煤机不会下滑;b)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检测设备运行参数,甚至实现智能化调整,从而始终保证综采系统高效运行;c)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综采系统结构的精简,使得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设备可以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而不用维修,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d)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协调综采系统的各方面,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煤炭产量。

2.4掘进机

将掘进机作为掘进巷道的机械是中国大部分煤矿的做法,利用矿用隔爆安全型操作箱、电铃、开关箱、照明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按钮和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构成掘进机系统。该系统是掘进机中非常重要的电气结构,与液压系统协调工作以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达到机电液一体化。

2.5支护设备

煤矿支护设备主要应用的是液压支架,也有电液控制,其工作原理都是自动移架成组或双向邻架定压来降低对支架和顶板造成的冲击力。支护设备的机电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乳化液泵站装置上,液压装置需要有高压液体才能工作,而这一设备就是专门提供高压液体的装置,智能化供液系统和配液系统可以帮助提高乳化液泵站装置的供液能力,在配备了高灵敏度传感器的乳化液泵站装置上还可以实现高低液位、乳化液浓度检测及校正的自动控制,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始终保证支护设备正常运行,保证井下工作面的安全。同时与电控相结合,可实现支架自动化控制,与采煤机自动化控制相结合实现采煤工作面无人操作[3]。

2.6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

各种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出现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不再是形式,高灵敏度传感器可以布置在运输机械、采掘机械及巷道的支撑机械上,进而及时监测煤炭运输、掘进工作的进程,了解各系统是否运转正常、是否需要维护调整。而对于支护设备的检测可以了解巷道地质结构是否发生了巨大变化,及时发现事故的隐患或前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当前中国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稳定性差和使用寿命短,由于井下条件恶劣复杂,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的不到保障,其稳定性也会受到多方面影响,这可能导致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对此还是应该加强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

3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展望

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煤矿行业各个环节基本上都已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煤矿产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必须深刻意识到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信息化、程序化和智能化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对此中国应该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a)加强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发展,中国市场上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数目众多,但是不同设备之间不能够通用,这使得煤矿企业选择的余地受到限制,只能选择同一生产企业的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成本;

b)推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要判断周边环境和自身状态,需要应用到大量传感器,由传感器收集相关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分析后呈递给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了解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是否有诊断和维修的必要。而在井下恶劣的生产条件下,各种高灵敏度的传感器的使用寿命非常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煤矿使用的传感器的研发,从而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c)开发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通信模块。煤矿井下条件复杂,整个系统要保证有效运行必须进行数据通信,而复杂的环境条件会对数据通信造成各种干扰,不利于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必须发展配套的通信模块。推广建立煤矿井上下的物联网,实现井下实时监控,进一步推动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做到井下无人操作。

4结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存在提高了煤矿产量,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未来煤矿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必须实现信息化、程序化和智能化,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靳永清.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的应用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7):592-593.

[2]王守坤.浅析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1237-1238.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机电工程

1 机电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准备工作

1、在一些高层建筑中,机电工程技术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工程。因此,在施工之前。确定其建筑工期十分关键。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机电设备在安装之中,应该做好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配合。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土建施工人员与机电装修人员的相互冲突,这就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人员合理的分配,同时还对施工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在施工前,在人力资源上要做好分配,保证施工的劳动力能够定向输入。遵循统一分配,合理流动的原则。为施工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其二:在施工前,要做好图纸的归档工作,以方便工程设计人员及时的审核以及校对。同时对于施工中的工程机械设备要提前进行检查和保养,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从而影响施工效率。对于施工材料还要做好工程造价的基本预算,要设立物料管理员,对材料进行统一的分配,避免材料浪费。

2、在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之前,要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机电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试电以及不完善阶段,如果不规范施工,很容易引起一些安全事故。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要遵守施工规则,规范施工。同时还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例如:绝缘鞋、安全帽等防御措施一定要做好,做好意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防护措施,切实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 机电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机电安装

1、机电安装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十分关键,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水排水系统的安装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为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并保证外墙的美观,尽量将污、雨、废水立管设置在阳台上。若卫生间、厨房不与阳台靠近,则只能设置在卫生间、厨房内,要将用水点设置在尽量靠近排水立管的位置,并尽量将排水立管隐藏起来,这样既能保证室内墙体美观还能减少排水横管长度,降低施工费用。共用生活热水设备,尽量将卫生间设计与厨房靠近。一般地卫生间做下沉式,以便精装修时可以随住户喜好来设置各用水、排水点位置,不至开楼板洞,从而而重新做防水。其二:厨房内通常不会设置地漏,但是在设计厨内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日后排水管保修时是否有足够空间和是否方便。一般的住宅楼有两个阳台,洗衣机放在阳台上。天然气入户后,应将天然器热设置在阳台与厨房内,避免设置在卫生间内,以免洗澡时因排水不畅发生中毒事件。天然气管道若在精装过程中有改动必须经过正规天然气公司的人用仪表测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在对住宅的电气系统进行安装时,要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住宅用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强电和弱电。强电分插座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等用电设备系统;弱电分有线网络、电视、可视对讲、门禁。空调电最好设计成单独回路,卧室照明为一个回路,卫生间与厨房照明单独设置成各自的回路,客餐厅的照明是一个回路,卫生间插座是一个回路,卧室插座是一个回路,客餐厅的照明是一个回路,厨房插座是一个回路,阳台照明就近编入所在房间照明及插座回路中有线网线、电视、电话线应当设计到客厅与各卧室。其二:对于各个卧室的照明系统应该充分采用双控开关进行控制,这样就能较好的方便居民的使用。其三:为了避免在装修过程中出现二次配线开槽的情况,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预留线槽,从而配合施工人员的工作。同时对于网线以及电话线插座都应该进行良好的设计,避免二次施工的情况出现。

3 机电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模式分析

1、预埋线管、孔洞并对防雷接地进行焊接

在楼层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土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求电机工程和土建合理的进行配合施工,并根据将要安装的设备类型和参数进行预留设计,做好预留工作。为工程后期的过线、所需孔洞、照明以及智能化系统的埋线和埋管做出预留,并根据防雷技术的对防雷接地焊接部位进行预留。在施工前,确保工程的专业管线图纸的标准尺度同实际的尺度相符合,对出现预留尺寸差别和预留纰漏的工程项目即是的进行修正,在施工中,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如果施工中预留出现尺寸差错将会对施工后期的工程造成难以估摸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重视一些浅埋的线管,并为预留工程作出标记,避免在施工中对管线造成损失。

2、楼板暗敷管线

在楼板的两层钢筋网中间一般都会铺设电气管线,这就要求在施工中做好铺设电气管线的预留工作,而预留工作需要在楼板的第一层钢筋网完毕后进行。把握好最佳的管线铺设时间,做好铺设前的准备工作,保证铺设材料和铺设的技术人员能够到位,同时能够跟上施工进度,从而促进楼板间的管线高效的完成。

3、墙壁内暗敷的电气管线

在墙壁砌体时,一定要确保断线定位工序的完整,并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在电气管线的安装中一般都将其安装如墙壁内部,然后进行砌体,当砌体完成之后,墙壁内暗敷的电气管线将不能再进行修改,这就要求墙壁内的管线安装要做到一次到位,保证精准、严格。房间内的暗敷管线走向分为横竖两种,主要以横向管线走向为主,由于管线一般较细,所以不再进行砌体时进行管线的铺设,如果在砌体时进行铺设会严重的影响墙壁的整体美观和坚固性。因此必须在墙体的砌体完全干硬之后,采用专业的管线安装工具在墙壁间开辟浅沟,然后将管线安装其内并进行固定。

4、放线和支架的制安

在电器管线的安装中,要注意保证管线的排线整齐,严格按照横平竖直的规则进行,同时还需要固定支架,确保每一次支架的关卡均匀,在支架间还需要预留出符合规定的间距,以备后续安装工作的继续进行。在铺设管线即将完工时,要及时的对管口用防火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并且在不同的电压等级的管线回路导线间进行非燃烧体加入处理,对不同的管线进行分类,防止出现不同的管线共管和共槽现象的发生。在对管线进行预埋时,要对接口处进行固定,防止在进行灌浆时发生脱落。在电气的管线和水管发生交叉时,要确保电气的管线铺设在水管上方,并保证距离不低于0.2m为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住宅产业化项目中机电施工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加快。人们对于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机电设备的安装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单体设备安装。而是会贯穿到整个房屋的建筑过程。因此加强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郭文哲,肖春芳.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分析[A].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

[2]董磊.浅谈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J].才智.2014(25)

[3]陈林.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3(06)

第5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煤炭机械;设计;工艺;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48-01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将应用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起来,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形成了多种技术的交叉使用,并在社会发展中得到普遍利用。其中,它是以微型计算机为主的,在现代化工业发展基础上,不仅能实现高质量、高精度的技术功能,还能提高其自身价值。

1 技术参数

在对煤炭机械进行合理设计工作中,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采煤机械的运行效率,从而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发展。在文章中,对其设计期间,选择了原始的数据作为参考。其中,整体的工作面长度为150米,煤层的倾角为30度,煤层的厚度将平均保持在3.5厘米。

2 机电一体化设计

(一)滚筒采煤机的选择

在对滚筒采煤机进行选择期间,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使滚筒采煤机在使用期间符合一定的运行条件,在对相关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过程中,煤层中的倾角将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缓倾斜煤层的形成,该煤层中的倾斜角一般将其控制在0度到25度之间。倾斜的煤层,该煤层中,要将倾斜角控制在25度到45度之间。对于急倾斜煤层,一般的倾斜角在45度以上,但要将其控制在90度以下。特别注意到是,在为12度以下的倾斜角煤层,利用机械化实施开采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需要对采煤机械的防滑性进行研究。在对煤炭实施开采工作期间,实际的工作环境一定要保证其干燥性,其中,金属之间产生的摩擦系数要在0.3以下。但如果煤层的倾斜角为12度以上,利用的采煤机械以及输送机都需要利用防滑装置。如果在煤炭开采工作中,执行的工作条件都较为潮湿,金属之间摩擦的系数就会比较低,在该情况下,不仅会增大倾斜角度,当倾斜的角度在8度以上时候,还需要安装防滑装置。如:无链牵引采煤机的利用,因为该设备在使用期间具有较为可靠的制动装置,受较大牵引力的影响,能够将其应用到40度到50度工作面上。在实际运行工作中,为了保证其运输的安全性,就要将无链牵引作为导向,以保证输送机的有效运行。

(二)滚筒采煤机适合的采高

在0.55到0.9米之间,一般选择利用爬底采煤机。在0.8到1.2米之间,利用骑溜子采煤机来实现。在1.1到1.9米之间,使用单滚筒采煤机。在1.2到2.5米之间,要对工作面实施开采工作,单筒采煤机与双筒采煤机都可以实现。根据煤矿开采工作中的实际发展情况,如果煤层的硬度达到4,说明该煤层比较坚硬,若在倾斜角度30度情况下,就要利用双筒采煤机来实现。

(三)对滚筒采煤机生产效率进行计算

在对生产率进行分析期间,要将一定的理论公式作为标准,其中,要包括工作面的采高、滚筒上的截面深度,不仅要给出工作面下的最大牵引速度,还要保证煤的实际密度[1]。

3 对支护设备的型号进行选择

(一)主要遵循的原则

要对支架型号进行选择,并促进其利用,还要对强度、矿产的压强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对支架结构进行选择过程中,还要分析煤层的储存条件。

(二)选型期间的依据

在对支护设备进行选择期间,要具有一定的执行依据。如:考虑煤层的厚度,因为煤层的厚度与支架的高度保持一致性能够促进支架工作的稳定运行。如:煤层的厚度没有控制在4米以下,就需要利用具备抗水平推力性能的设备对其保护。还要分析煤层的角度,特别要考虑倾角与支架稳固性之间产生的关系,才能对其有效处理。基于以上这些条件的分析,在对其选择期间,还要选择出合理的地板条件、地质构造以及设备的应用成本[2]。

(三)确定出液压支架与单体支柱的参数

对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的参数有效明确,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如:支护强度以及工作的阻力,要将其控制在合理数值下。还要考虑初撑力,因为初撑力对支架的支护能力、基本的成本产生影响,在初撑力较大情况下,就要保证采煤支架符合实际工作的阻力。这样不仅能缓解顶板的下沉速度,还能提高其稳固性。还要分析工作的阻力,并保证各个阻力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支架的承载过程

1.在初撑阶段

在对支架进行升架过程中,为了能使该支架接触到顶梁顶板,在初撑阶段,就要将其慢慢上升,并保证能够符合所承受的压力[3]。

2.在增阻阶段

在初撑阶段完成后,还要对操作阀的移动进行处理。但在具体操作期间,要将单向阀关闭,并观察立柱中的液体压力,期间,如果支架的支撑力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就会出现一种载增阻碍现象。

3.在恒阻阶段

在使用支柱中的液体过程中,随着液体压力的不断增加,如果安全阀符合一定条件,就要降低立柱中存在的相关数据。并且,立柱中存在的液体压力是无法降低的,如果降低在安全阀的一定数值下,将实施关闭保护行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选择的支架应选择ZY4800/26/50液压。利用该支架不仅能有效防止整体的调架结构,还能安装防滑装置[4]。

4 对刮板输送机的型号进行选择

(一)与其采煤机相关的液压支架配套原则

在对刮板输送机进行合理选择期间,一定要遵循与液压支架相互配套的相关原则。其中,要保持形式与结构的一致性。对于输送的能力,要保证其符合性。对于溜槽的长度来说,在满足其发展需求条件下,还要有效配并促进与移动千斤顶的距离,从而保证结构的符合性。

(二)对刮板运输机型号合理选择

根据以上对相关原则的阐述,要合理选择刮板运输机,在对刮板运输机型号选择期间,还要满足其一定条件,设备在使用期间,不仅输送量发挥着较大优势,设计的长度维持在200米,并且,对于刮板链、圆环链以及中部槽等都能符合其要求。特别是煤炭开采工作中,由于煤层的倾斜角度比较大,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防滑装置,这样才能保证刮板运输机的合理选择和应用[5]。

5 井下防突打钻

在煤层开采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危险性、突发措施等,为了促进其安全防护性,实现井下防突打钻工作是更为重要的。在煤层区域,经常会出现危险区域、突出危险以及无突出危险。因此,在钻井打钻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促进钻机与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并保证各个装置的结合。然后,将电源接好,在送电运转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旋转件的转动,还要促进操作的规范性。因为钻机的操作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所以,在对其操作期间,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并掌握充分的技术,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作的有序完成。

6 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为该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集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对煤炭机械进行设计,并与工艺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煤炭机械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文章中,选取了某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在对煤炭机械实施制造过程中,不仅要引进现代化设计理念,还要促进工艺流程的完善性,这样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下,才能将现代化技术合理使用,才能使其发展为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化文.煤炭机械设计与工艺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32-33.

[2] 陈彬.浅谈Pro/E三维设计软件在煤炭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煤炭科技,2015(1):76-78.

[3] 王尚映.煤炭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及其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1102-1102.

第6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职员工: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学院挂牌揭幕的大好日子,在此,我衷心的感谢大家对学院建设所作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

200x年x月15日,xx有限公司正式提出申报举办梧州职业学院;2006年2月8日学院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设学院的批复;200x年x月21日学院获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设学院的批复;200x年x月8日学院奠基仪式成功举行;200x年x月17日学院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x年x月8日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200x年x月8日,梧州职业学院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一路走来,我们的筹建工作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举办者和管理者共同努力,社会各界鼎力相助才实现的。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更是信心百倍。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在学院基本建设方面,首期建设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等现已装修完毕,教职员工已安排入住;学校食堂已开伙使用;6个篮球场已竣工可以使用;实训实验仪器设备,基础实训实验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正在落实安装。在招生情况方面,截止8月4日,通过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回复、文件传真等方式收集到的有效考生信息将近1500条,招生工作形势开局良好。今年,学院设置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1个专业,招生1000至1300人;到202x年,专业总数将达到35个,教师总数将达600多人,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今后学院将不懈努力,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促进步,以质量创品牌,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将学院建设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万人名校”。

同志们、教师们,今天的挂牌揭幕仪式标志着学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风劲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更加勤奋和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珍惜光阴,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艰苦奋斗,辛勤耕耘,我们就一定能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为学院的发展增光添彩,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写下新的诗篇,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7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及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楼宇工程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学院的支持下,该专业与东莞电信合作,开设“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进行校内外双顶岗,为学生提供电信网络方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定向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44-03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把建筑、电子、自控、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优化为一个整体,使楼宇的使用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等优势。楼宇智能化行业涉及的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具体可分为楼宇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系统(BAS)、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管理自动化系统(MAS)、智能家居系统(HAS)等几大领域。因此,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目前,在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及设施管理技术岗位中,人才建设尚不到位,高素质的智能建筑及设施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经过智能建筑设备生产或安装企业培训的施工及管理人员也只有少数。

东莞市的城建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特别是酒店、商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高档智能住宅区等的建设水平,一直走在珠三角地区的前列,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一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对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框架下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此专业的开设填补了东莞本土楼宇智能化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对于东莞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在大部分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在原有建筑技术类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在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公司、各子系统专业公司从事电气、消防、安防、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等子系统的设计、产品选型、安装调试等工作,更难以适应在智能楼宇产品生产专业公司从事性能测试、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应用类(如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智能卡技术等)和工程类(如建筑工程制图、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通信工程、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工程等)。学院积极开设课证相融课程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利用现有良好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训室条件有所侧重地开设此专业,除了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外,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的渠道,以市场为依托,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为了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深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与时俱进,使专业朝着 “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方向发展。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书,学院与东莞电信以长期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身份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全面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设立“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共同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在每年10月份启动,培养的对象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以校内相关课程为基础,开展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实习,最后是为期16周的东莞电信顶岗实习,如图1所示。

校内相关的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络、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基础,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一些常用仪表及相关的测量仪器,为进入“定向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

东莞电信的工程师和培训师以基准岗位任职条件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电信网络及其设备相关理论知识,网络维护、资源调度的基本方法及规范,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相关理论知识,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查障、检修基本方法及规范等。

认知实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东莞电信,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零距离”的教学目的。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定向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校内顶岗,主要岗位职责包括校园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安防系统的网络维护等。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电信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主要是装维工程师和客户工程师。装维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客户线路及终端的装维服务,承担从最后一个分线盒到客户的线路及其终端设备(如光网升级、宽带调制解调器、互联网视听业务机顶盒等)的装、拆、移、修和日常基础维护等工作,落实客户申告障碍(含公共电话)的查修及用户引入线整修,响应客户需求,开展日常沟通、技术咨询及上门服务,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承担管辖范围区内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巡查、整治优化及修障工作,以及公话终端(含话亭)的日常维护、清洁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末梢设施线路装维人员的安全。客户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接应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协调,承接、分解政企客户的服务需求,协调制定网络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落实全程管控、异常处理及信息交互等组织工作。

“定向班”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学徒制的形式在不同镇区分公司的驻点进行顶岗实习。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遵守东莞电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求教,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

针对“定向班”的不同培养阶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不过分强调结果,追求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校内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是学生进入“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此门课程的考核才能参加“定向班”。参加专题讲座和认知实习是学生们进入电信顶岗实习阶段的必要条件,此阶段采用相关理论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双顶岗实习期间,需完成装维服务质量、日常维护质量和达到客户响应及时率等,并通过企业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以及“师傅”对“学徒”打分的形式,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

每年约80人参加“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约70%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东莞电信并在原实习岗位工作。“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也存一些问题,如校内相关实践设备没有配套使用电信的设备和工具,学生在顶岗时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因不同镇区公司驻点不同,学生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不同,进而导致学生接受评价的标准存在差异等等。通过建立各种反馈通道,将采集、分析和汇总的信息予以反馈,不断提高定向班的教学质量,优化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成为高职教学的生命线。

结语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是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还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东莞电信“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对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龙根,贺定修,范明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9-60.

[3]杨润丰,高爽,王志兵.高职《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30-32.

[4]贺定修,杨洋,朱彩莲,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64-166.

第8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液压与气动技术 第2版》/定价:22.00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部新世纪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广泛吸取与借鉴近年来高职高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液压元件、液压辅件、气动元件、气动辅件的结构和使用、常见的故障与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基本回路、常见的故障及排除,以及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本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在基本理论部分特别强调一些重要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全书以液压传动为主线,力求做到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充分体现了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元件,如新型气缸等。

《机械制图 第3版》/定价:28.00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机械制图基本技能,点、线、面的画法,立体图的画法,两立体图相交的相贯线,轴测图,组合体,图样画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等。

1306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全国高职高专艺术类规划教材

《色彩风景》/衣国庆等编著/出版时间:2008年12月/定价:42.00元/ISBN:978-7-112-10178-8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风景绘画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整个绘画发展史上对风景艺术影响较大的部分艺术流派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对油画、水粉、水彩、和现代材料等一些美术材料和技法作了分类的介绍;第三章由自然风景为突破点重点介绍了色彩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风景来认识色彩;第四章是以自然风景为线索对形式美法则的介绍;第五章是大师作品和色彩写生习作、创作的作品赏析,通过欣赏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

《色彩》/文健等编著/出版时间:2008年12月/定价:45.00元/ISBN:978-7-112-10055-2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艺术类规划教材的色彩静物部分,内容简单实用,分为色彩基础知识、水粉静物、快速设计色彩训练、学生色彩作品店评、名家色彩作品赏析等章节,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训练项目分模块、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传统的水粉静物练习与快速设计色彩练习相结合,使基础课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建筑力学》(第二版)/张曦编著/出版时间:2009年3月/定价:35.00元/ISBN:978-7-112-10509-1

本书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按“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应用及实际计算。本书内容紧凑、深入浅出,理论叙述清楚、概念明确、计算简捷直观。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管理、道路与桥梁、市政工程建设等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也可作为土建工程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13070

电子工业出版社

《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MATLAB版)(第二版)/陈志杰等总译/472页/出版时间:2008年10月/ISBN:978-7-121-07118-8

本书描述了雷达截面、极化、匹配滤波器和雷达模糊函数及雷达波传播的最新进展,并给出了PRN码,多径和折射、高距离分辨率、杂波和MIT处理的有关内容。本书附带的MATLAB7.0代码程序可用于雷达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成像与先进雷达技术基础》/[美]Roger J.Sullivan著/324页/出版时间:2009年1月/ISBN:978-7-121-07784-5

本书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雷达基础,包括雷达简介、雷达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对雷达系统的影响、雷达信号处理基础、角度测量等;第二部分为成像雷达,包括成像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AR/ISAR数字图像合成及应用、SAR/ISAR图像目标识别等;第三部分为脉冲多普勒和MTI雷达,重点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及其机载雷达动目标监测;第四部分为雷达技术专题,涵盖了空-时自适应处理、双站和低截获概率雷达、气象雷达和地面穿透雷达等先进雷达体制和信号处理技术。

《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谢钢著/436页/出版时间:2009年7月/ISBN:978-7-121-09077-6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

《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入门、提高、开发、拓展全攻略》(含DVD光盘)/郭天祥编著/544页/出版时间:2009年1月/ISBN:978-7-121-07893-4

本书共分5篇,分别为入门篇、内外部资源操作篇、提高篇、实战篇和拓展篇。书中大部分内容均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许多C语言代码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本书配套光盘提供13讲近30学时的教学视频和本书实例代码,可使读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单片机知识和应用技能。本书作者还可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单片机实验板。 13071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高职高专机电类系列教材

《现代制造技术专业英语》

刘小芹主编/16开/定价:22.00元/ISBN:978-7-5609-5133-1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推广的快速原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内容,以及模具、汽车、环境保护等工业技术等内容,不仅强化了英语,而且调整了工程实践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书全部章节采用问题导入式、部分课文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工作具体任务学习。全书内容在宽度和深度上循序渐进、删繁就简,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专业文章、工程资料和操作手册的英文表达,并积累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培养阅读和应用制造技术原文资料的能力。

第9篇: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 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Building Institute)对其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

建筑物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

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

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

4.办公自动化。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5.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头、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初进入国内时间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国内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发展大厦,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智能大厦。而且不仅在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便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确定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专业学术刊物直到96年才出现,而且很难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千呼万唤没出来。而我国的智能建筑却不能坐等理论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迫不及待地次第而出,没有先进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摸索着前进,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智能大厦"不遂人愿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往往是发展商说了算,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BA系统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艺流程、许多设计单位,BA设计人员与相关工程设计人员相互配合问题以及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集成方面不熟悉。施工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力度不够。智能化系统涉及专业较广,且有多个施工单位,因此要协调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接口,并在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管线敷设、设备安装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系统的政策开通。实际中,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不齐全,许多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三)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没有主动权,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四)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核心

智能建筑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智能建筑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全方位提高建筑品质,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供需双方的共同目标。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把注意力投向智能化建筑的同时,“绿色”“生态”建筑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有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动向也已经越来越具体化。

在技术上,发展的重点将是虚拟技术,系统合作、可视化技术;在应用上,必须密切结合应用需求,强调综合集成。目前智能建筑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1)信息网络技术。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和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络,随着新世纪的到来,Intranet信息网络必将显示旺盛的生命力,Intenet/Intranet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

(2)控制网络技术。控制网络通常是指对生产过程对象控制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从现场总线必然要发展成控制网络。进一步发展将使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统一起来。

(3)智能卡技术。保安门禁巡更管理,停车场收费、物业收费、商业消费、电子钱包等一卡通。

(4)可视化技术。是指基于网络化的视像传输、交互和提供多媒体视像服务的技术。就现阶段来讲,数字影视点播(VOD)和会议电视(MTV)均是此项技术的应用。

(5)流动办公。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向异地或移动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

(6)家庭智能化技术。家庭总线连接各种家电设备。

(7)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摆脱了线缆的束缚。

(8)数字卫星通信系统(VSAT)。

(9)双向电视传输系统。

四、智能建筑的展望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国内智能建筑急风暴雨式的起飞局面业已过去,现正处于一个整顿与规范的过程之中,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健康,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智能建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它的内涵仍不是稳定的,还处于发展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的发展都会突破平衡的局面,将会造成新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不己,才能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能建筑的实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和高科技措施,同时,要注意智能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欢迎外商参与竞争,用于开拓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中国的智能建筑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俊爱.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郑洁.智能建筑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3] 谢秉正.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