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发展可谓非常久远,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发展到现在的《瑶族舞曲》,都有着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广大的群众基础。所以现阶段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很多都是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的,如“花儿乐队”的《化蝶飞》与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传统民族器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器乐曲调。对于器乐的运用,既有简单地使用其曲调加以填词进行演唱,也有对于传统民族器乐进行的现代化演绎,很多现代化演绎,往往区别与传统器乐,使用现代乐器进行演奏,这些演奏都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红的“女子十二乐坊”更加是直接对于我国民族器乐进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2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戏剧曲艺元素
中国的戏剧曲艺早在元代就开始发展壮大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饱含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也包含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底蕴,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戏剧与曲艺吸收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之中,为我国流行音乐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剧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国粹,尤其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国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花儿乐队在《穷开心》之中就吸收了《红灯记》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话、原曲的引用“一颗红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国庆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以及现代戏剧、曲艺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的借鉴,使得流行音乐在经典之中创造出了极其鲜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元素
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哀伤的二胡,有婉转的葫芦丝,有悠扬的古筝,有韵味久远的古琴,有易动易静的琵琶等,可见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历史悠远,而运用民族这些民族乐器到中国流行音乐之中,相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必然选择。例如,曾在我国流行音乐榜首的唐朝乐队,其乐队键盘手的网友,虽然其是中国摇滚的先驱,但是他始终在作品之中强调对于民族乐器的运用。例如《,往生》这一作品,以柳琴、笙箫、古筝等乐器进行创造,民族乐器与摇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显得整首音乐具有传统风味,与流行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同时,曾格格等人利用传统乐器对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将民族乐器与流行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时尚唯美的新流行乐。
4中国流行音乐文本内容中的民族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中国流行音乐都是民族,在乐曲之中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审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对于中国从古典到现代生活的基本演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表现。例如,星光大道走出来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时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对于文本的来源则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红楼梦》。再如,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其很多歌曲,无论是名字还是歌词都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宋词之中,比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长久》,与《独上西楼》,这些对于古典诗词的再谱曲与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乐。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广受世界各个民族所喜爱。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乐坊”等中国传统演奏组合走红的很大原因。
5结语
【关键词】流行音乐;艺术形式;演奏
流行音乐相比于西方古典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流行音乐实质上是古典音乐的延伸。比如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逐渐开始被人接受的爵士乐的发展来说,爵士乐演奏中所用到的爵士鼓,是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定音鼓和军鼓以及其他的一些打击乐器发展而来,而小号和萨克斯在爵士乐中的运用,也是对交响乐中管乐的一种发展和运用。在弦乐上,从低音提琴到贝斯的发展,以及钢琴广泛应用于流行音乐艺术中也是如此。这些乐器已经成为了流行音乐艺术表达的一种主流形式。从乐曲风格上来看,流行音乐也继承了西方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很多元素。
首先,民族音乐与元素的加入,成为了流行音乐表现的显著标志。我们经常可以在流行音乐中看到,民族音乐的元素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流行音乐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国风”的歌曲,这种“中国风”,并不是流行歌曲完全使用了中国古典的五调式的形式而创作,而是将这种调式融入到了流行音乐创作中。不仅是“中国风”,在西方的音乐中,我们也看到以美国乡村音乐中的约德尔调式为主题元素的乡村流行音乐、融合了凯尔特调式的民谣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简单的以西方古典的音乐创作形式来创作流行歌曲,更多的民族艺术元素的加入,使得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表达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其次,艺术表演形式上的变化也成为流行音乐艺术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之一。在我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中,简单清晰的旋律,弦乐组的加入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通过近几年流行音乐的变化,我们发现,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电子音乐的出现是流行音乐一个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早能看到的是电子效果器的运用,通过不同的效果模拟真实的声音,同时还为观众们带来了一种如入梦境一般的感受。另一种形式上的大变化就是古典音乐的流行化表演趋势。在我们眼中的传统古典音乐中,演奏者一般在很正式的场合进行表演(比如剧院、会堂等),并且要求演奏者和观众穿着正式的服装,交响乐的欣赏对观众的素质有着较高的限制。
而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也不局限于某种时空限制,交响音乐的演出也从原来的剧院、音乐厅发展到户外、舞台等不同的表演地点,在曲目上,交响乐也不仅仅只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可见,交响乐的演奏中,逐渐产生出了一种与西方古典音乐演奏完全不同的新形式。对于我国的民乐来说,这种体现就更加明显。在我们看过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我们总会看到演奏民乐的演奏者站在舞台上进行演奏,同时还加入了许多诸如爵士鼓、电子乐等流行音乐的表演因素。这大大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民乐演奏形式上的概念。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因此,通过流行音乐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流行艺术正在向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种发展对流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形式,这使得它的传播方式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流行艺术相比于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其让人们接受的程度在这三者之间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这也是流行艺术的一大特征,而流行艺术中所具有的商业性则是推动其发展多元化趋势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多元化。
随着这种过程的持续发展,流行音乐也会体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也势必会出现更多不同形式的流行艺术形式。艺术的产生都是伴随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而来,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和理解过程中为我们赋予的意义。所以,更多形式的艺术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至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些艺术形式,以及如何评价这些艺术形式,是我们在欣赏和看待流行艺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此,这种多元化的流行艺术形式的出现,其积极意义还是要大于消极意义的,并且这种流行艺术的多元形式还是会继续下去,并发展得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胡娜.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关键词]流行音乐 民族化模式 “中国风”
一、什么是民族化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民族化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化方式的特征,而是在某一特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下,由各种民族化系统全部特征的总和有机联系构成的一个稳定的体系。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民族化方式的存在,而是强调了构成民族化各种因素内部的一个有机联系,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呈现,一经形成,将会在一定时限内发挥作用。
该定义着重强调了“民族化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间的稳定性与立体性。也就是说,“民族化模式”的各组成要素必须具备自身稳定的文化特征,并且各要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影响的有机关系。
在完成了对“民族化模式”内涵的解读之后,结合笔者对“民族化”与“流行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本文开始对华语乐坛近些年来影响力较大的“中国风”现象进行具体的民族化分析。
二、“中国风”所体现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特征
“中国风”这一称谓并不是最早由音乐理论界提出的针对流行音乐某一时期发展特点而命名的概念,但为了理论研究的严谨与规范,本文在对“中国风”展开分析之前,尝试着对“中国风”的内涵做一界定。
1.什么是“中国风”
对于“中国风”的内涵,不同身份“中国风”的参与者和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流行音乐人看来,“最近所提到的‘中国风’一般指的是近几年来的,比如从周杰伦他们开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创作人和创作歌手,他们自觉地把中国一些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
此外,在互联网上有人把“中国风”的概念界定为“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针对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它对“中国风”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形态的层面,而缺少了从观念形态方面对“中国风”特点的总结,并且该概念中“三古三新”的提法还有待商榷。
在上述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风”的理解如下。
“中国风”指的是于2005年开始兴起的,以周杰伦、王力宏、陶为代表的,以R&B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作品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民族审美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及其音乐作品。
这里所说的“民族符号”指的是所有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国风”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包含有鲜明的民族符号;而隐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虽然没有鲜明的民族符号,但整个作品却营造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此时,民族审美心理就成了衡量这首作品是否属于“中国风”的标准。
2.“中国风”民族化创作特点分析
(1)以R&B与Rap曲风为主的音乐旋律―音响形态层面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大多采用R&B曲风或Rap说唱,配器与伴奏中常出现民族传统乐器,以及戏曲音乐的旋律片段。如陶的《susans说》,信乐团的《北京一夜》,黄阅的《折子戏》,周杰伦的《霍元甲》等歌曲,都加入了传统戏曲唱段;而王力宏的《在梅边》与《花田错》虽然没有直接采用戏曲唱段,可在乐曲的旋律写作与说唱部分,均使用了与传统戏曲颇为神似的创作技巧。至于在乐曲的开头与间奏中加入民族传统乐器的创作手法,在“中国风”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
(2)古典意象词语与鲜明民族符号词语的运用――歌词内容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的歌词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派,作品中多使用具备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的词汇,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二是依靠歌词中包含的,具有符号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来体现作品的民族特色。
①古典意象词语的运用
在运用具有古典文学意象词汇进行歌词创作方面,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系列作品,可以说是个中翘楚。这些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台》、《青花瓷》,无不营造出一股忧伤的情愫,这些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柔倾向不谋而合,从而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民族审美心理的共鸣。
这类作品虽然在词作中没有出现具有鲜明民族符号性质的词语,但仍可以引起欣赏者审美心理的共鸣。关键是创作者在其中运用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词汇。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见到大量的不断重复出现而具有某种隐喻和象征意味的意象,在植物方面有:梅、兰、菊、松、柳、荷、梧桐等;在动物方面有:杜鹃、归燕、啼猿、鸟雀、马等等;在天象方面有:日、月、云、风、霜、雨、露、雪以及黄昏、夜色等等;在自然风物方面有:青山、流水、灞桥、荒冢等等;在人事方面有:归舟、危楼、残烛、笛声、美人,等等;这些传统意象不仅仅是个体情感对外在物象的偶然性投射。而是积淀在一个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的显现。
此类的中国风作品,正是在歌词中大量运用了许多具备中国文学传统意向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触觉意象与听觉意象,使作品显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以便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赢得欣赏者对作品民族特性的认可。
②带有符号性意义的传统文化词汇的使用
除了运用传统意象创作手法使作品显现出民族特性之外,“中国风”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在社会中认知率较高的传统文化词语,作为一种民族符号来使作品体现出民族特色。
该类作品例如,陶的《孙子兵法》、《讨厌红楼梦》;林俊杰的《曹操》、《江南》;吴克群的《将军令》、《老子说》;胡彦斌的《皇帝》、《葬英雄》;后弦的《西厢》;SHE的《十面埋伏》、《金钟罩铁布衫》;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乱舞春秋》、《霍元甲》、《四面楚歌》;Tank的《三国恋》;江凯文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豆》;华少羿的《梨园英雄》,伊能静的《念奴娇》等。这些具有符号性的词汇,一经出现便会很轻易的引起欣赏者民族审美心理的回应。
(3)多元表演方式与多重社会因素干预―行为层面的特点
①操作行为层面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在操作行为方面,常采用说唱、戏曲唱腔、自由转音等演唱方式,赋予表演者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特点主要是受R&B与Rap曲风的影响。
②文化参与行为层面的特点
在文化层参与行为层面,对“中国风”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的不间断尝试,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持,以及音乐界的跨界创作与演出这三个方面。
伴随着音乐领域跨界风的盛行,人们的音乐创作观念变的更为开放与多元,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流行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所使用和关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流行音乐界的“中国风”终于找到了得以广阔发展的文化空间。
3.“中国风模式”分析
“中国风模式”主要指兴起于2005年,由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民族特色以及影响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文化环境等诸要素所构成的一个较为稳定且相互作用的体系。
“中国风模式”的构成要素如下。
(1)音乐作品形态方面大量民族符号的运用。这些符号可以是具体的,如民族乐器、戏曲旋律、传统民间故事、文学经典、绕口令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内涵的词语或画面,这就有可能让欣赏者从审美心理的角度,产生对作品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认可。
(2)“中国风模式”下流行音乐作品在音乐风格方面,主要以R&B与Rap曲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3)“中国风”代表作品的演唱者与表演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而且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喜爱。
(4)整个音乐界出现的跨界与多种音乐元素相互融合与碰撞是“中国风模式”所依托并对“中国风”创作产生影响的音乐创作背景。
“中国风模式”各要素间的结合方式表现为:在音乐界多元音乐元素“混搭”创作风潮的影响下,华语乐坛的一批新生代“唱作”(集音乐词曲创作与音乐演唱于一身)歌手,开始把流行的、时尚的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该类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主要以R&B与Rap曲风为主,并依靠作品中大量的民族符号来体现其民族特色。
在“中国风模式”中,东西方音乐元素有机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在西方流行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作品民族特色大多通过鲜明的民族符号得以体现,或是综合运用视觉意象、听觉意象以及传统诗词所代表的文学意象来获得欣赏者审美心理的认可。并且,在“中国风”盛行之前,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对民族音乐的保护政策也同样对“中国风模式”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影响。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干预,流行音乐创作者才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创作上的偏好。
除了主流社会意识的影响,“中国风”作品的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也充满了兴趣。例如,王力宏在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时说:“我还在研究中文说唱,因为很多英文说唱转换成中文后,感觉怪怪的,就像直译的东西一样。Hip-pop、Rap的东西很吸引我,阿姆的词我研究的很多,英文中很多精巧的押韵,非常密集,甚至每一个词都带韵,中文根本做不到,这是种很新鲜的听觉。Hip-pop和R&B整体感觉很重要,每年黑人音乐里,都会有些破坏语言规则的生词冒出来,中国也该这样,不但听觉很新奇,而且后来都变成了俚语,我在唱Hip-pop和R&B时试着融入很多中国的神韵和内涵。”
此外,“中国风模式”作品随着音乐电视的发展,还表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在音乐电视的画面中出现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视觉意象,从而在作品本身并不具备民族符号的情况下,通过音乐电视呈现的视觉意象,为作品增添民族特色。这是其它两种模式的音乐作品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小结
“中国风”可以说是流行音乐界民族化创作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2003年之后,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一次主动选择,之所以说是主动选择,是因为,流行音乐发展到2003年,作品的创作与唱片市场,进入了一个低潮的调整期,好的被大家记住的经典歌曲少之又少,唱片的卖点更多的转移到了音乐之外,这当然有商业运作的原因,但同时也显示出了流行音乐的创作又走入了一个瓶颈,此时,受国际乐坛“世界音乐”流行的影响,加上国家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扶持与关注,以及2004年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使得民族意识在音乐界重新燃起了力量。而流行音乐也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的驱使下,开始了把西方流行元素与科技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以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古典辣妹”为代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乐的界限,将古典音乐的精粹与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节奏互相结合,实现音乐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数人涉足的古典音乐展现出全新的概念。”
(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交织融合。英俊潇洒、实力唱将IL DIVO(美声男伶)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跨办界音乐类型。他们的音乐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乐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4)民族与古典相整合的中国特色的跨界音乐。在这一跨界音乐形式中,谭盾的《地图》极具代表性。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4跨界音乐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跨界音乐能够长期存在并迅速发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欣赏者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人们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古典音乐等于高雅艺术,是上层社会的欣赏特权,欣赏古典音乐意味着高雅的品味和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乐则化解了人们想显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却又缺乏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之间的矛盾,跨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众不同程度地产生“艺术修养较高”的自我认定,体现了受众的价值观。另外,接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流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而吸收古典音乐元素则为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了创作母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在中国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喜爱。跨界音乐艺术正是满足了观众对古典、民族与现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同时,对青少年来说,欣赏跨界音乐也是一种时尚,正如何晓兵教授所说:“流行音乐的低龄消费群体真正想购买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而是以某种热门音乐为载体的时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乐的内涵在于融合和创新。在各种音乐元素通过自我调节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与超越,从而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跨界音乐长久发展和生存的基石。跨界音乐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乐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它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风格或是古典与流行、严肃与通俗的音乐都能为跨界所用,并赋予原形式以新形象,从而更加鲜活、更具有时代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四,经济发展、商业利益是跨界音乐发展的又一驱动。企业的营销宣传、演艺公司的商业演出往往会选择社会上正在流行或已经出现流行趋势的音乐形式,这无疑使跨界音乐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并被进一步推动发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乐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对古典音乐的改编,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广受欢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乐延续和重构的载体。
5跨界音乐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开设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必然需要
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长期在固有的模式当中开展,以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体教学内容。流行音乐只是新加入到高校音乐课程当中的内容。随着社会流行文化的发展与转变,网络及多种媒体形式的普及应用,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形式的高校音乐教学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流行音乐由于通俗易懂、能够直击内心情感的文化形式,能够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我们不能否认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可轻视流行音乐的重要性。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当中,流行音乐形式的引入,与民族、古典共同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使高校音乐课程更加全面。流行音乐的融入,为高校音乐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音乐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影响。开设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是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必然需要。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近年来,流行音乐蓬勃发展,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重要的社会流行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潮流。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多种流行音乐形式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共存发展的重要体现。流行音乐文化对于年轻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流行音乐也逐渐深入到高校校园当中。高校校园举办的歌唱比赛、校园乐队、音乐文化节都是社会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最好体现。社会流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但是需要积极理性的对待。对流行文化要有争取的认识,流行音乐同样也是如此。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升其鉴赏力和判断力,能够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吸取社会文化当中的精华,以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为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极大满足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一)缺乏特色
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简单的几首流行歌曲以及流行乐器的演奏是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流行音乐的内容。高校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而高校音乐教学开展,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学当中却没能体现出来。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有着很高的热情,但是对于音乐课却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没有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表达。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但是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缺乏鲜明的特色,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联系不够,失去了流行音乐本来的特色。
(二)师生的分歧和矛盾
通过对多所高等院校进行研究调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针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样本共计400份,问题包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对于音乐课的喜爱程度以及对音乐课的看法。这四百名同学当中喜欢音乐的占了91%,而喜欢音乐课的人数只有18%,90%以上的学生认为音乐应该改革创新。另一张问卷则是针对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比例,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占据了80%以上,而流行音乐只占了不到10%。而更多的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教师着重于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成为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普遍现象。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高校音乐都着重致力于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教学,对于流行音乐的关注度不够,还有一部分教师将流行音乐看做为“非主流”音乐。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与传统法音乐和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受欢迎和喜爱。教师与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学习的需要,学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兴趣自然会下降,流行音乐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流行音乐教学目的不完全是教会学生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需要教师的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一部分教师则需要放下对于流行音乐的“偏见”。而学生需要对流行音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盲目追求。高校音乐教多元化发展,流行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一样,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流行音乐有着多种形式和风格,包括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Rap、Hip-Hop、R&B等。结合当前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形势,我国的流行音乐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随着拉丁、爵士等西方音乐元素被人们所熟知,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有效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流行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听几首歌曲、演奏几种乐器就能理解掌握的。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的融入,需要教会学生对音乐的判断力。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多种风格和多种形式,其中一部分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单薄,艺术价值不高,但同样也包括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被称作经典的作品,这就需要学生正确的鉴别与判断,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流行音乐知识。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是一种传播和推广的途径。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因其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触碰到人的情感。而高校流行音乐课堂教学则是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流行音乐,并能够在歌曲的演唱以及乐器的演奏当中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充分的进行表达,打破所谓线条、技巧的限制,不能将流行音乐教学固定在某一种模式当中,流行音乐就失去了其本来的艺术魅力。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摆正流行音乐的位置,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满足流行音乐普及以及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建立别具特色的流行音乐教学课堂。
(二)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对于音乐课缺乏热情。流行音乐课程的开设,将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音乐形式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流行音乐课程教学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轻松的形式来展开。教师从自身做起,活跃课堂气氛,以唱歌、跳舞以及演奏的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流行音乐知识,而不是将音乐课变为鉴赏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表现自己,通过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音乐水平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彼此了解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流行音乐知识会得以有效的丰富。随着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深入进行,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创新,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文化节、校园歌唱比赛都是在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衍生活动。给予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当中懂得将流行音乐的魅力充分的表现出来,将流行音乐作为情感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之上,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以及多种媒体形式都是流行音乐传播推广的新途径。在高校流行音乐课程教学当中,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给流行音乐作品的演绎增加新的元素,以满足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罗国内外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并将其作为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流行音乐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流行音乐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在教学当中营造与流行音乐相符合环境气氛,从中体会音乐所表达情感,使学生能够对流行音乐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流行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需要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予以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情感表达的方式代表了音乐的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其更好的对流行音乐进行理解。通过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除了对流行歌曲进行欣赏以外,可以结合影视视频当中的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体会和理解。对电影《泰坦尼克号》背景音乐《我心永恒》进行鉴赏,从电影人物的情感角度出发,感受灾难之后的生离死别,以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正是由于这首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能够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心永恒》已经成为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由此可见,对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反之,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流行音乐作品。
四、结语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学;应用
G633.951
对于中学生而言,音乐是最为喜欢的课程之一,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对音乐情有独钟。在中学音乐教学阶段,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喜欢音乐的类型来优化音乐教学,将流行音乐应用到教学之中,将现代流行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元素,利于调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利于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可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成为正确的选择。
一、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流行音乐是一种比较通俗易懂、易流传与发展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即兴、时尚、娱乐等特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调味品,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其对流行音乐的热忱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中学生音乐兴趣调查,了解到有九成以上的学生都对流行音乐具有很高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1]。为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兴趣,将流行应用搬到课堂,也就是将学生的音乐兴趣搬到课堂中,能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做好流行音乐良好导入,是对教师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将流行音乐应用到中学音乐教学中,利于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音乐兴趣的培养,能让学生产生音乐学习的动力,不会让学生产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能在轻松、活跃、兴奋的状态下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将流行音乐应用到中学音乐教学中具有诸多的优势和作用,其价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2]。
二、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科学选择流行音乐作品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前期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很是关键,合适的音乐作品能达到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以及风格类型,科学选择流行音乐作品,才能让学生接受此音乐教学风格,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现下,最具人气的流行歌手很多,如周杰伦、蔡依林、罗志祥、陈奕迅等,成为时下中学生最为喜爱的歌手,将其经典的作品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定能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符合中学生的音乐欣赏风格,利于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开展。除了学生的兴趣外,教师还要对歌曲类型、风格进行选择,选择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歌曲,能将积极的元素传递给学生。例如,若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学生自信心,可选择零点乐队的《我相信》;若选择具有青春活力的歌曲,可选择魏晨的《梦的怒放》;若端正学生态度,摒弃网络霸凌的歌曲,可选择罗志祥的《够了》,积极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民族风的流行歌曲具有高度的兴趣,如《套马杆》、《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2.以流行音乐为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类型主要以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三种为主。现如今,我国的音乐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一代的青年人对流行音乐具有高度的兴趣,其独特的魅力,让中学生为其折服。为了提高中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应将流行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烘托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应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流行音乐为突破口,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然后播放SHE的《不想长大》,《不想长大》这首歌曲中副歌的旋律是采用的莫札特知名的第40号交响曲的主题,再加上管弦乐的编曲,使得整首歌曲变得更为古典、华丽。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两个作品的共同点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以流行歌曲为教学材料,会让学生以快乐、兴奋的状态来参与教学,利于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为了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应积极开展音乐实践类活动,举办校内流行歌曲大赛,定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报名。通过音乐歌唱比赛的开展,学生会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而努力唱歌、学歌,在不断练习与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再加之教师的辅导,能使得学生的音乐功底进步更快,真正的吸收与感悟音乐的魅力和内涵,是音乐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开展原创歌曲大赛,能激励学生去学习音乐知识点[3],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提高成就感,进而更为认真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将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将流行音乐应用其中,制定科学音乐教学方案,能大大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符合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可将流行歌曲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音匪匮,也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利于中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邦飞. 如何发挥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最大功能[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7:164-165.
【关键词】跨界;界定;古典钢琴音乐;流行钢琴音乐
一、关于界定
“界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划定界限,确定所属范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跨界音乐”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起源于大约半世纪以前的美国乐坛。本文所讲的“跨界钢琴音乐”是“跨界音乐”中的一种,或者说是由最早的声乐上的跨界现象延伸到钢琴音乐上。在音乐中的“跨界”不是指地理中所说的领土、领空范围中的界限,而是指音乐中各种音乐元素、类型分类过后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相互渗透。
二、“跨界钢琴音乐”的一个前提
跨界钢琴音乐必需要有一个前提——钢琴音乐的界限。只有有了界限才有跨界这一词可谈。在音乐中的各种界限都是我们将音乐进行的分类。钢琴音乐中的分类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向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通常我们按时间顺序分为:
早期键盘音乐,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制造出第一架钢琴标志着钢琴时代的到来,直至以后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钢琴音乐。1600——1750年音乐开始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这时的钢琴音乐与当时的建筑以及美术等审美一致,以豪华、绚丽、带有很强的装饰性为主要特点。1750——1820年钢琴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具有平衡、清晰、严谨、有节制等特点。1820——1900年钢琴的浪漫主义时期所表现的钢琴音乐特点是过分华丽、充满戏剧性的对比色彩、注重感情的表达。印象主义时期大约是在1880---1930间,在音乐表现上通过和声与音色唤起人们的感官印象,从而表现出模糊的意象。在钢琴音乐上通常是通过弱音踏板使颤动的和声与音色飘浮在空间。进入20世纪后,音乐的表现不再是那么统一,而是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一种表现音乐思想。
这种按时间进行顺序进行分类的统称为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相对应的是流行音乐。钢琴流行音乐中以爵士音乐及情调音乐为多。
钢琴爵士音乐具有一定的即兴演奏性,但也有较多的是通过一些已有的乐曲为题材进行改编的。在节奏方面大量运用切分音节奏,长期或连续地打破原有按小节划分的强拍,表现得极其复杂。钢琴情调音乐以理查德﹒克莱德曼为代表,通常作为一种背景音乐。
有了这些分类,才有了界限,有了各种各样的界限才能够去谈“跨界”音乐。从宏观上看,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这两大音乐艺术流派之间的跨界,从微观上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各自的内部各种不同的时期及不同类型之间也是可以跨界的。从演奏上看,这种跨界可以是一种技术上的跨界,即某一演奏者可以以自身的高超的演奏技术来演奏不同类型的钢琴音乐,也可以是演奏者在演奏某一首钢琴曲,一首钢琴曲的演奏效果和技巧已经超越了这两种或多种风格和技巧,以达到两种或多种风格和技巧的大融合,从而能够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与技巧。如理查德·克莱德曼最初是演奏古典音乐的,后来转入了流行音乐。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能够自由地行走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同时他又能以自己高超的技术以流行音乐为表现形式地来演奏古典音乐(如致爱丽丝),从而行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超越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演奏风格。
三、跨界音乐与拼贴音乐的异同
拼贴音乐,是把完全不同的作曲家、流派和风格等音乐粘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中“引用的材料的时空跨度和对比度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i,这种音乐通过解构和重组对传统音乐进行新的解释,建立起新的意义。跨界音乐与拼贴音乐常被人误认为是相等的,虽然两者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两者还是不同的。
拼贴音乐与跨界音乐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由多种风格多种音乐元素进行的一种融合物,都具有复杂性。这种融合可以是多样的,如各个时间段的不同,各种流派的不同,各种风格的不同,各种类型的不同等内部的融合(巴罗克时期钢琴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及外部的融合(情调钢琴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
拼贴音乐与跨界音乐的不同点:两者的组合程度不同,拼贴音乐是要将所要组成的各种音乐元素做出最大程度的对比,所讲究的是各种元素的不同,是一种对抗与分离状态,而跨界音乐与之相反,它所要求的是将各种音乐元素做最大的融合,这包括技术的融合和音色的融合,是一种多合一的状态。两者的组合形式也不同,拼贴音乐具有板块性或局部性,在一段时间内所表现的是某种固定的音乐元素或风格或流派,而每一个板块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跨界音乐由于各种元素或风格的融合从而具有统一性,整体性。
四、对“跨界钢琴音乐”研究的意义
“跨界钢琴音乐”是新音乐中的一个小门类,对于新音乐的研究已是音乐学研究的重点问题,2011年5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专门就“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讨,在本次研讨会上将“跨界”作为一个重要议程。“跨界音乐”已是音乐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它是音乐向前发展中寻找突破的一个徘徊时期。
对“跨界钢琴音乐”的研究具有科学与实践意义。科学意义: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各行各业和人类的需求都趋向于一种全新的社会化现象发展——跨界。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音乐文化,当然也同时向着多元化的跨界现象发展。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孤立而单一地出现,它都是依靠于其它事物,而同时去发展。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音乐也是发展中的音乐,要想音乐有所发展,如果只靠音乐中的某一单一现象或某一单一元素来发展音乐,那是不可能的。从音乐发展趋势与长远的价值来看,音乐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学习,才能够有未来,有长远的发展,有更好的音乐。本文所讲述的是乐器之王——钢琴音乐的跨界,这对钢琴音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很大价值。
实践意义:钢琴的跨界现象将钢琴音乐进行了内部融合,从而使得钢琴音乐大众化。通过跨界中的钢琴音乐,将带动人们去接受不同的钢琴音乐,同时也使人们去慢慢了解不同的钢琴音乐,从这个角度来说,跨界钢琴音乐对于听众起到了一个过度和大融合的作用。那么对于演奏都来说,演奏跨界钢琴音乐是一种新的挑战,在挑战的同时,演奏者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寻找到更高,更新的自身要求。作为一个对钢琴音乐跨界研究者来说,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必要的。通过研究这种现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才能够提高我们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演奏水平,才能够在今后的钢琴音乐理论发展中不断提高和寻找到新的观点。
注释:
i 沈旋 谷文娴 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年 472页
【参考资料】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Z].英国麦克兰公司出版,2000.
[2]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张式谷.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宋学军,王小夕.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之新音乐跨界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11(8).
流行音乐是台湾普及文化极重要的一环。在90年代之前,此地学术界对台湾流行音乐从来少予重视。只有偶然出现在大学学生刊物的一二文章,会论及流行音乐。因为学术界的一大部分学者认为,流行音乐不严肃,也不是艺术,不像正统音乐具有研究价值。本人认为,流行音乐虽然具有娱乐性,但是据蒙特利尔大学音乐系主任菲立德嘉的统计,现代人每天平均有三个半小时会和音乐接触,而接触的又大部份是流行音乐。单从比重来看,已经具有研究价值。
1910年前后,留声机由日本引入台湾。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原因,台湾流行音乐融汇了中国、日本、美国等多元文化的元素而发展起来。其中包括了台湾本土的传统民谣、上海“时代曲”、日本歌曲、英文歌曲等。
台湾传统民谣是体现台湾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生存状态的歌谣,是台湾本土的“原生态”歌曲。三四十年代,创作民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一大批词曲作家和新创作的民谣作品。
三四十年代,当上海“时代曲”在内地广泛流行之时,并没有对台湾市场造成影响,台语歌曲在台湾没有什么地位,此时的台湾主要沉浸在台语歌曲和日语歌曲中。50年代,“时代曲”南迁香港,此后,香港“时代曲”开始在台湾体现出了重要影响。
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台湾文化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较大。30年代,日本人为了加深对台湾的殖民影响,开始在文化上采取行动。由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曾深受英文歌曲的影响,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以及他们在流行乐坛中体现出的作用,欧美文化根基在后来的台湾流行音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后期,台湾流行歌曲虽已崛起,其创作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很多歌手开始寻求海外发展,其中日本和香港成为众多歌手的选择地。60年代末,台湾的创作力量开始崛起,出现了一批优秀词曲作者,如庄奴、左宏元、等。随着原创力量的增加,带动了一大批本土歌星的走红,因此,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台湾流行音乐逐步崛起,并在华语乐坛体现出它的重要位置。
1975年6月6日,一个名叫杨弦的年轻人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一场名为“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演唱会上,杨弦演唱了8首谱自诗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创作歌曲《乡愁四韵》、《民歌》等,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化寻根运动―“民歌运动”的序幕,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台湾流行音乐革命。
80年代,台湾社会呈现出了巨大活力,各种社会运动非常活跃,台湾通过技术引进、劳务输出、商品交易,使经济飞速增长,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和香港、新加坡、韩国并驾齐驱。经历了“民歌运动”的洗礼后,深层的文化思考在流行音乐中日益显露。
台湾流行音乐在8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元素。随着国际唱片集团先后入驻台湾,使明星制,偶像制得到进一步深化,流行音乐开始呈现娱乐化倾向。直到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