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耗能企业节能自查报告

一、企业概况

山东榴园水泥有限公司是一个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国有控股大一型企业,下设南分厂、北分厂,年水泥生产能力130万吨,企业节能自查报告。企业获得了产品质量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化验室合格证书等荣誉,是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为认真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加强企业节能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作为千家企业重点耗能单位之一和省控重点用能企业,深知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市区政府号召,大力推进公司节能减排,顺利完成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并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二、20**年的经营情况及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20**年,全年计划生产水泥110万吨,20**年1-12月份,公司实际生产水泥108.2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8.36%,实现销售收入190426万元,上缴税金2343万元。单位产品标煤耗83.49kg/t,20**年单位产品标煤耗86.54kg/t,同比下降了3.05 kg/t。20**年1-12月份,累计节约标煤0.33万吨。与20**年省政府下达给公司的节能目标0.29万吨标煤相比,超出目标值0.04万吨。由此可见,公司顺利并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

三、节能组织机构及能源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和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强化企业节能主体责任, 20**年初,公司在去年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能源管理工作,调整了能源计量、节能领导小组和节能工作小组,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等,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

(一) 进一步完善健全节能管理、组织、标准体系。

公司责成一名副总具体负责节能管理和领导工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管理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公司节能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单位明确了节能专、兼职负责人,形成了三级节能管理网络,由生产综合处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节能工作,同时,建立了节能工作机构和管理体系,成立了节能工作管理和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任能源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在完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的能源政策、法规及标准,组织贯彻、制定能源管理标准,编制节能规划及计划,贯彻执行能源管理中的技术标准,负责组织节能检查,对用能计量、统计进行监督,组织节能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出节能倡议,进一步完善公司能源管理制度。

(二) 分解节能目标,落实节能职责制定产品消耗定额,并对各部门进行考核。

对生产中各项工序、产品的能源消耗进行定额管理,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将节能任务目标层层分解,把能源消耗与工资薪酬、效能挂钩,力争吨熟料、吨水泥能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节能技术管理部门建立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成本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指标细化分解到有关车间、部门、责任人,定期评价和考核;制定车间消耗指标,考核指标执行情况;设立能源统计岗位,专人负责建立能源消耗和成本台帐。对现有生产工艺系统进行优化平衡改造,窑温热效率利用、单机台时较上年有明显提高;在立窑安装变频器,对磨机选粉系统进行改造,制定消除跑、冒、滴、漏的有效措施,并付诸实施,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定期检查。

(三)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能源的管理和节约离不开计量,能源消耗以计量检测为基础,而能源计量检测以能源的消耗和供能为服务对象,两者密切结合,互相协调。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ERP网络通信技术和DCS集散控制技术实现对诸多能源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并在重要计量岗位安装监控系统,保证计量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通过公司电脑局域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组织机构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制定了《能源测量和监控装置管理制度》,按照《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配置计量器具,设专人负责能源计量和测试及计量器具的日常管理,计量部门采用一级管理的管理机制,由公司专门成立组织机构承担公司的生产、办公所需要的能源及载能工质的节能降耗的管理和推进工作,实行对供配电、煤炭的统一调配和计量统计,整改报告《企业节能自查报告》。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主要耗能岗位、设备的计量器具配备,以满足能源计量和管理考核的要求。加强了计量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原始记录、基础台帐,加强用能的计量和检测,提高企业计量检测的能力,充分发挥计量检测数据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等,计量部门负责能源计量器具测量的适应性配备、检定、校验、计量确认工作,计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由节能办公室统一制定,通过有效实施,不但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能源计量意识,提高了员工对节能降耗的积极性,提升了企业能源计量的地位。

公司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协议与能效对标活动。

(四) 加强能源统计管理。

完善能源统计管理体系,对各种能源的消耗进行统计。设立能源统计岗位,建立各种能源消耗台帐;按照上级和能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期填报能源报表;按照国家有关的统计管理规定,进行能源统计管理。统计部门对数据报送涉及部门、时间、内容、计算方法等做了明确界定与规范,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日常考核范围,与个人绩效挂钩,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公司还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各类相关制度与规定,掌握相关信息,利用电脑使信息实现共享,对各分厂提供的基础数据进行确认、汇总、整理,登记统计台帐,编报能源报表。建立健全各种能源的购入量、消耗量、库存量等记录,能源质量的化验记录,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台帐。

(五) 开展节能宣传活动、能源计量和统计的培训工作。

公司认真贯彻执行千家企业节能工作精神,深入开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活动活动,将节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强力推动,同时对职工加强节能宣传,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节能降耗,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节约能源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20**年4月份,公司从市安监局聘请专家来公司,对看火工煅烧理论和现场操作技能进行直到和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看火工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了能源管理、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公司先后两次安排能源计量和能源统计人员外出学习,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了能源统计管理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能耗定额、能源计量与统计、节能奖惩、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四、层层分解节能目标、逐月考核和落实。

公司将年初与省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分厂,分厂又层层分解到车间和班组,使人人肩上有担子,有压力、有责任,并逐月考核,优奖劣罚。

五、建立节能专项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1)公司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工作管理力度和节能研发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工艺配方,采用无烟煤、天然焦搭配配料,立窑采用小料球、浅暗火煅烧,熟料煤耗由原来的160g/t降至150kg/t左右。熟料台时产量也明显增加,出厂水泥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节能也较为明显。该方案经过试验达到优质、高产、节能之目的,目前正在公司内推广使用,年可节约原煤近0.3万吨;

(2)针对各分厂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南分厂安装2台水泥大磨∮3.2×13m替代原∮2.2×7m水泥磨;20**年初,公司投资144万元,在南分厂1#、2#窑安装砖混收尘器,由南京旋立集团设计安装;20**年7月至9月,投资358.2万元,将原3#—11#窑使用潍坊除尘设备厂,型号:FSCM8*127,大布袋除尘器,更换为先进淄博鑫鹏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除尘器,型号:LDC-442-1000;与此同时,对两磨和窑底熟料破碎收尘设施进行更换和改造,投资210.4万元。以上技改工程于20**年10底全部安装完毕。

“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十一五” 完成节能量1.43万吨标准煤;2009年完成1.15万吨标准煤;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20**年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10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于20**年12月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这一目标责任书。公司将该节能任务及目标层层落实到各个分厂,分解到车间、班组,使得人人身上有压力、肩上有担子,心中有目标、头上有责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良好的节能氛围,20**年底,公司根据各分厂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给予完成公司既定节能目标的北分厂和阴平分厂奖励,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向其学习。

“十一五”期间公司节能思路:紧紧围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清洁生产”的主题、目标开展工作,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生产的瓶颈,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继续发挥技改优势,力争通过扎实有效的节能管理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公司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和综合利用最大化,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来支撑,以管理机制来保障,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企业。

六、明年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节能的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组织机构,能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管理的职责,严格执行能源的考核制度,创新节能工作思路、加大节能改造措施工作力度

2、加强和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提高能源管理的方法;大力推进节能自愿协议工作。

第2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对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要更加注重节能,把节能降耗贯穿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全过程。要认真总结去年下半年实施应急调控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调控手段,立足抓早抓实,按月确保工业用电增幅低于增加值增幅,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切实改变前松后紧的被动局面,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

二、强化刚性约束不动摇,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节能计划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志。各地要继续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强化能耗经济责任制考核。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节能的第一责任人,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节能的第一责任人,各地主管部门是当地节能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一律不能参加评优树先活动。今年将实行节能计划风险抵押金制度。

三、坚持源头控制不放松,严把能耗增长关。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要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区域能耗水平影响和产品能耗水平作为节能评估审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能耗门槛。新上及改造项目的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10%以上,产品能耗水平要达到其限额先进值或同行业先进水平,强化能耗指标的约束作用,严控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合理控制能耗总量。对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实行区域项目限批。

四、大力推进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大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筑经济转型升级新优势。各地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扩大落后产能淘汰范围,更大力度淘汰和关闭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

五、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地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改步伐,一是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各地要指导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编制节能改造方案,力争利用三年的时间全部完成,使企业能耗水平达到省平均水平以上,彻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今年的实施面要达到40%。二是组织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重点做好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改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电机、汽车和照明产品。鼓励大型企业运用能联网技术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三是推行节能改造新模式。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新机制,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备案,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备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

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法规政策的导向约束作用。强化激励约束,加快完善节能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激励作用。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采用奖励、补助、贴息和落实节能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企业开展节能技术创新改造。引导企业完善内部能耗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节奖超罚,使能耗高低直接与职工经济收入挂钩,提高广大职工的节能积极性。二是强化法规制度约束作用。认真落实有关法律制度、技术标准,落实节能依法强制执行的硬性要求。对使用落后用能设备和产品能耗超限额的用能行为,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三是突出预警调控作用。在加强能源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实时跟踪监控重点地区及企业经济走势和能源消费状况,加强科学分析预测,对能耗增长过快和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缓的地区实施预警,适时采取调控措施。

七、严格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不合理用能现象。继续开展节能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评估报告落实情况专项审查,广泛开展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以及公共场所空调设置温度监督检查。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用电。

八、突出重点,狠抓工业领域节能降耗。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技术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按月核查能耗数据,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工作,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促进工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

第3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绩效评估;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2-0061-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17

自2006年11月人民银行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节能工程实施方案》以来,人民银行系统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2009年人民银行总行结合分支机构非物质生产部门特性,初步建立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方法,探索开展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绩效评估与考核。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有效加强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建立客观、公平、科学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成为当前央行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的特点

(一)统一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框架

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对各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内容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4个层次,所有考核项目总分设定为100分。该统一多层次的考核框架,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务院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和《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中的主要项目,而且根据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细化了部分节能项目的评分要求和依据。

(二)切合央行实际情况的节能考核目标

根据国务院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人民银行总行结合2005年能耗和部分分支机构办公楼搬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分支机构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一是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重庆营业管理部、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杭州中心支行、海口中心支行等5家分支机构在2007年能源资源消耗基础上实现2010年水、电、人均能耗和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分别降低12%的具体目标;二是其它分支机构在2005年能耗基础上实现2010年水、电、人均能耗和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分别降低20%的具体目标[3]。分类制定上述两项节能目标,保证各分支机构在不同年份能源资源消耗数据对比性,确保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工作顺利推进。

(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打分机制

目前人民银行总行针对各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方式以自行检查和自评打分为主。各分支机构对考核项目逐一自行检查打分,并根据评分项目事先确定的权重进行综合加权评定。从央行节能减排工作考核评估打分实际情况来看,各分支机构在评分过程中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不仅对已经量化指标评估打分,如“节能减排指标”大类下“人均能耗”项目的量化评分,而且对尚未量化的定性指标评估打分,如“节能减排技术和措施”大类下的“宣传活动”项目的定性评分。

二、基于现有方法的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与考核

鉴于目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方式以自查自评方式为主,各分支机构上报的最终评估结果有待总行节能办进一步核实,人民银行总行尚未对外公布分支机构节能减排考核最终排名。为此,本文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目前节能减排的执行与评估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一)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评估

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评估是整个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中考核项目最多的部分,主要侧重于“组织领导”、“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管理”以及“节能减排技术与措施”等考核项目。在此,以“组织领导”考核项目为例,海口中心支行逐步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层次分明的节能管理体系,推出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系统节能工作规划》、《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机关建设节约型央行机关实施方案》等多项节能举措,这些举措满足了考核项目“节能减排管理承诺和方针”、“节能减排管理建设”、“资源配置”中所有评分要求和依据,这3个项目考核评估分值均为100分。

(二)节能减排重点工作评估

从节能工作的最终实际效果来看,2009年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有效控制了能源资源浪费现象,电耗、水耗、单位建筑能耗、人均能耗等量化指标均超额完成央行总行制定的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节能减排预定目标。一是能源资源消耗总量节能目标评估,2009年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经过折合标准煤资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6.81%,水资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21.82%。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评估,2009年海口中心支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经过折合标准煤资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6.63%,人均能源消耗经过折合标准煤资源消耗总量同比下降6.38%。

(三)节能减排创新工作评估

节能减排创新工作的评估和考核重点体现在对“采暖和空调能耗”、“绿色照明”、“能源审计”和“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的考核。从对每个项目评分结果来判断,海口中心支行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创新工作方面尚具备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在4个中类评分项目中,仅有“采暖和空调能耗”1项达标,考核评估为100分。

三、当前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执行标准不一致

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方法以自查自评方式为主,由于对节能减排考核项目的评判标准和尺度认识不统一,各分支机构在节能减排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考核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自查自评分数较高、主观随意较大、横向可比性差,考核结果未能客观反映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实际情况。

(二)考核项目权重设置不够合理

节能减排工作评估和考核项目的权重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前评估和考核方法将考核项目划分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和节能减排创新工作等三个门类,其中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占了较大权重,节能减排重点工作(节能减排工作最终实施效果)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权重偏小。

(三)评分项目在指标量化和操作细则方面还需较大改进

现有节能减排考核部分评分项目的打分要求和评分标准较为笼统,还有待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比如,节能减排基础工作门类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的评分要求和依据是“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比上一年度有提高”,评分标准未考虑进一步量化和细化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幅度及其对应评分数值。

(四)缺乏体现能耗重点项目的后评价机制

现有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方法并没有充分体现已完成更新改造重点能耗项目的后期运行状况,缺乏对这些能耗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效益、影响等方面的后评价机制。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中央空调系统为例,该中支采购新型喷雾通风无电机冷却塔,相比较于传统冷却塔使用电动风机,不仅节省电动风机所消耗的大量电能,而且节约了控制电动风机所需的电缆、配电柜、控制柜等费用支出。但当前考核机制没有将现有节电、节水状况是否与项目改造实施前的节能目标相一致等内容纳入考核范畴。

(五)考核机制没有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改造成本

现有节能减排工作评估和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节能减排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忽略重点能耗项目节能减排改造的投入成本问题。如人民银行大多数分支机构的办公楼及设施为20世纪90年代购建,设备老化、能耗量大,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重要举措就是利用节能产品对当前还在使用的高耗能设备进行逐步替换。但是,现有考核机制没有体现改造成本问题,通常大型设备全面更新改造(如中央空调)需要较多资金,即使是进行局部技术改造也需要较多投入。

(六)现有能耗系统利用效率的分项评估机制存在不足

现有节能减排工作评估与考核方法对现有重点能耗系统利用效率的分项考核机制存在不足,由于重点能耗设备功能和运行方式不同,能耗总量和能源节约空间存在较大差别,分项评估机制将有助于发现能耗重点项目的节能空间。但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评估与考核方法对现有重点能耗项目节能效果的分项统计评估存在不足,如考核规定没有体现对办公设备和照明系统分项计量,无法详细评估各节能环节工作改进绩效,直接影响最终综合评估与考核结果。

(七)考核机制没有体现地域间的能耗差异

现行考核机制没有体现人民银行系统分支机构数量多和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在能源使用种类、数量和能源利用率上存在差别,这就导致了各区域分支机构的节能方式和节能效果存在差异。如南北温差导致严寒地区的央行分支机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区域,东部经济发展快于西部引起东部业务量偏多带来的较大能耗,都将影响单位能耗的变化和评估结果。但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绩效评估和考核系统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各分支机构地域差异性的特征。

四、完善央行分支机构节能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

1.建立区域性“互查互评”机制。区域性“互查互评”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与考核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评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平性,而且有助于各分支机构互相学习交流、推广节能减排先进经验、拓宽节能减排工作新思路。建立区域性“互查互评”方式有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以《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热工分区标准为依据,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等5个考核区域①。评估和考核流程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部署,授权考核辖区内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交叉评估考核,评估考核结果统一上报总行[4]。二是以大区分行划分标准为依据,划分为9个考核区域,总行营业管理部、重庆营业管理部分别纳入天津分行和成都分行区域。同样,评估和考核流程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部署,授权考核辖区内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交叉评估考核,评估考核结果统一上报总行。

2.增加节能减排投入成本效益的综合考查环节。在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环节中增加对改造资金成本的投入收益状况的考核,建议能耗重点项目的成本效果状况使用项目改造资金投入收益比(资金投入收益比=每年能耗节约费用/项目改造资金投入总额)来衡量,资金投入收益比越大,则说明能耗重点项目改造效果越好,否则节能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同时,对已经完成技术改造的重点能耗项目,增加对节能目标、节能效益等方面的后评价。

3.合理分配考核项目权重和细化考核评分依据。适当降低节能减排评估与考核体系中“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分数权重,提升“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即节能减排指标目标完成进度)分数权重。同时,鉴于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中部分考核项目评分依据较为笼统,建议进一步量化和细化考核项目评分要求和依据,降低考核小组在评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4.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的分项统计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能耗重点设备的能耗节能水平分项考核机制,在节能减排指标和目标完成进度考核方面,不仅按照一级指标分类制定电、水、气等能源资源节能考核目标,而且按照二级指标分类制定能源资源分项(如中央空调、电梯、照明系统、办公设备等)节能考核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具备条件的央行分支机构按考核分项独自安装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便于及时发现能源资源浪费的重点区域。

(二)完善节能减排信息统计系统功能

1.完善现有央行能耗统计系统功能。目前人民银行总行针对分支机构能源资源使用状况开发的能耗统计系统只是对各分支机构各种能源资源消耗数量的初步汇总,并没有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统计分析,建议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操作简便的统计分析模块,即此模块根据分支机构输入的最初原始数据,自动分析和生成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所占比例、变化趋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图表,降低人工分析时所产生的误差。同时,该系统部分项目分类过多,如仅照明系统就包括普通白炽灯、粗管径双端荧光灯、细管径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高压汞灯等项目,同时以上每个项目分别包括总装置功率、盏数、年均利用时间、年耗电量等内容,建议对这些项目统一能耗统计口径,便于能耗总量的统计和可操作[5]。

2.完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员培训制度。人民银行能耗统计是节能工作的基础,是做好节能工作跟踪、指导和监督工作的依据。建议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指定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统计人员负责能源资源消耗原始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在能源消耗统计知识、能源专业知识、能源法律知识、节能管理统计系统等方面的培训,确保统计数据准确计量、统计和汇总,提高能源资源统计数据质量。

3.加快推进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能耗统计系统上线。鉴于人民银行系统县市支行数量多和地域分布广,能源资源消耗比较突出,人民银行应加速推进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系统的上线工作,利用互联网将县市支行、地市中心支行、省会中心支行(分行)的能耗数据连接起来,解决下级行向上级行各种能耗数据上报问题,为人民银行系统日后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统计和上报的信息化平台。

(三)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监督和检查制度

1.明确节能目标及完善配套措施。各分支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年度计划及其配套制度,明确“十二五规划”节能量化管理目标,对节能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进行综合布置和具体安排,把节油、节电、节水、节气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为形成能源资源节约的约束机制提供制度保证。在现有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小组基础之上,成立专家顾问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立人民银行系统能源管理技术“人才库”,运用人才库资源积极探索节能减排评估与考核新措施,将有能源管理技术和经验的人员安排在能源管理岗位。

2.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检查管理制度,设立能源资源监督检查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对各分支机构日常节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为日后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和考核提供保障。对节能减排规章制度不健全和能耗较高的分支机构进行重点跟踪检查,督促完善节能减排规章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3.加强节能目标和能耗重点项目检查制度建设。加强对分支机构上报的节能减排数据准确性、真实性、节能总体目标达到与否等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审计,对于上报的节能减排完成进度存在问题的单位应予以跟踪监督整改,并纳入当年的绩效考核。定期分析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实际开展情况,通报央行分支机构能耗状况、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进度等情况。采取不定期抽查方式,对分支机构重点能耗项目的运行方式进行重点监督和检查,并对不恰当的使用方式督促其整改。■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节能减排工作办公室.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中国机关后勤[J].2009(8):25.

[2]王景武,刘通午.央行分支机构节能减排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531号[R].2008.

第4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低碳[1] 低碳经济[2] 新机制[3]

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的实施措施主要集中在:提升高能耗工业的能效水平、提倡生产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另外,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短期内以现有的节能技术应用为主,中长期将侧重于流程创新和设备升级。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能源需求仍在急剧增长,以石油、煤、天然气等传统化工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难以改变;同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占很大比例,且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降碳”。 事实上,和石化产业一样,煤炭、钢铁、水泥、冶金等均是传统观念中的“高碳产业”。那么,探索这些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路径,理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显然,如何把握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是企业必须做的一道选择题。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企业的机遇正逐渐显现。当前,政府大手笔地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这对传统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作为一个企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发展战略与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建立配套体系。结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企业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二是建立“企业低碳经济特色实验区”,对于国家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融合,推动战略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资源环境信用情况与政府鼓励优惠政策挂钩。实行奖励办法,鼓励积极创新。除了以硬指标考核节能降耗的业绩,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应该设专项鼓励机制及时予以重奖,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创新积极性。

四是转变传统观念,倡导低碳生活、转变行为方式为荣的新风尚。引导广大员工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低碳生活习惯。如使用节能灯、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人走关灯、关电器,拒绝过度包装,多用购物袋,废旧物品再利用等。

五是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企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六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能源考核体系。修订相关环境和资源等领域的专门管理考核制度,以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管理形式保障企业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仍在能源结构、技术、融资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制约性因素:

首先,现阶段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中,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至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

其次,低碳经济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有待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但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个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第三,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着产业竞争无序等问题,一些产业恶性竞争应引起警惕,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以及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技术。

第四,低碳经济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增加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推动绿色信贷,还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拓展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仍比较有限。

此外,人们低碳消费意识淡薄,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等等,这也将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方法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182301

第5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1.编制规划,出台政策。编制《**市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督促各循环经济试点经济开发区(园区)、工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市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

2.明确责任,强化考核。明确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各试点单位要落实主管领导和专门人员负责本单位循环经济推动工作,完善试点循环经济单位通讯员网络;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指标统计考核体系,督促试点单位建立能耗、污染物排放考核制度。

3.淘汰落后,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上制止和减少各种污染源的产生;按照《**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等工艺、设备和产品;出台取缔和关停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小蓄电池等高污染行业规划,争取尽快分步实施;拆除机立窑12座,拆除粘土砖瓦窑32座;力争散装量达到800万吨,散装率65%以上,制定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建造一批新型墙材示范工程;抓好禁用实心粘土砖工作。

4.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专项项目,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加大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引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建立循环经济专家服务库,培育循环经济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清洁生产审核、信息咨询等提供优质服务。

5.广泛开展节能工作。逐步制定九大行业主要产品的消耗定额。重点推广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照明节电等国家重点节能工程,进一步推进纯低温余热发电、变频调速、小型高背压汽轮机替代电动机节电技术,组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5项,节电2亿千瓦时。完成22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监测任务,加大能源监测和检查处罚力度,会同技术监督部门抽查能效标识制度执行情况;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利用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每季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6.继续深入开展清洁生产。组织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确保35家企业通过审核验收,培育3家省级绿色企业、6家市级绿色企业,2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印染、造纸、化工行业中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在印染、化工行业推进水循环回用试点,在造纸行业中积极推行白水回用,逐步实现废水零排放。进一步推动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监测,重点督促热电企业安装脱硫装置。

第6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及市政府《关于扎实做好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精神,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全市“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18%,二氧化硫排放削减21.46%的约束性工作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各级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突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狠抓政策和措施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8.15%,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22%)进度的82.5%;化学需氧量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了16.53%,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18%)进度的91.83%;二氧化硫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了18.73%,实现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下降21.46%)进度的87.3%,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完成“十一五”工作目标依然存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幅过高、污染减排治理措施滞后、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河化工基地将要承载的化工类大项目转移,将为今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增加一定困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全力以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一)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能耗、无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抓好水泥建材、橡胶、铸造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拉长家电电子、汽车配件、食品、服装纺织五个产业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鼓励外商投资节能型、环保型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工程,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并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核查工作。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单位,实行建设项目限批,暂停对该区域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新增用地,依法停止给予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立即清理取消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融资、税收、补贴、电价等优惠政策,贯彻实施市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有关规定,切实落实超耗能加价政策。

(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审核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制度。根据《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要求,在项目审批前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对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量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严格按审核制度进行评估和审核,从源头上控制能耗的增加。根据《市“十一五”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核算,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满足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排放化学需氧量大于3吨/年,排放二氧化硫大于15吨/年的建设项目,实行总量控制备案制度。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从严控制新建能耗高于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项目和污染物排放量大且难以治理达标的项目,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已出具总量平衡承诺的镇(街道、园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对没有进行合理用能审核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的违规在建项目,要责令停止建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并停止供电供水。

(四)切实做好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以奖代补”扶持和鼓励节能技改和污染减排工程建设。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力度,督促有条件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和污染防治改造。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量的项目倾斜,争取早下达资金,早形成节能减排能力。加强节能减排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已支持项目的跟踪监管力度,为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创造条件,确保项目早出节能减排效益。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对节能量在1000吨标准煤到2000吨标准煤的节能项目,按国家规定给予每吨标准煤200元的资金扶持。对已进行试点完成的循环经济项目给予奖励。继续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器等节能惠民工程,大力推动工业污染企业燃煤设施脱硫建设,促进生活方式低碳化,确保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效益。

(五)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逐一分解年能耗10000吨标准煤以上的5家市重点用能企业年节能责任目标,同时根据全市节能目标确定年能耗5000至10000吨标准煤的5家市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目标并严格考核。重点抓好兴平热电有限公司、啤酒第三有限公司等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统计、定额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节能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月调度和季分析制度,组织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淘汰设备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要坚决给予淘汰,不按规定淘汰的,节能主管部门将按节能法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强化企业作为污染减排的主体责任,对重点工业企业主污染物排放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对石墨、电镀、畜禽养殖及蔬菜加工行业实行治理整顿,解决行业突出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抓好兴平热电有限公司脱硫设施改造和崇杰环保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水平提升,不断提高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

(六)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控制排污。加强热电、化工、橡胶、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建筑节能,严格执行省、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确保全市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100%,抓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备案、审核及登记工作。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力争城市新建工程太阳能和新能源等普及率达到45%以上。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确保完成1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和审查工作,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高效照明产品使用率达到95%和90%以上。加强对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严格执行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规定,年政府机构能耗指标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下降5%。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解决城区部分生产和生活污水不能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尽快解决镇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交通节能监管和黄绿标审核制度,积极采取交通运输节油措施,加速高耗能、老旧车辆的折旧和淘汰,实现营运车辆单位周转量能耗下降。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逐步建立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完善交通运输节油标准,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载客汽车燃料消耗限额》和《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载货汽车燃料消耗限额》等交通运输能耗限额标准。

(七)深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认真落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表彰成效显著的试点典型。积极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推进工作,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以矿产尾矿、工业固体废物、废旧轮胎、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加快开发农业循环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燃料、秸秆生物肥、秸秆饲料产业,重点抓好农业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能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法规政策开展强制或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

(八)开展节能减排执法监察行动。重点查处违规建设高能耗项目、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行为,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耗统计和计量统计制度,能效和再生品标识制度,违反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状况公告制度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岗位设置和能源管理负责人聘任制度,以及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工艺和设备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根据各地和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开展调度、检查和督导工作。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和建筑领域执行节能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专项监察,开展建设项目用能评估审查节能专项监察工作。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管理减排措施,把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作为污染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抓好、抓实。加大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下大气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予以限产、限排,对逾期不达标的,责令停产整治,推进有问题的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三、加强协调,完善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机制

(一)加强目标责任体系建设。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年部门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奖惩“三大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调动分管同志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着力解决节能减排中的突出问题,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把节能减排目标落在实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切实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第7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一、提高认识,明确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要求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的实质是发展的“又好又快”。“好”就要求我们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体现的正是这种要求。

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注重提升产业结构,重视节能降耗减排,加强节能服务和监督管理,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能耗指标居全国前列。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厦门的品牌,成为厦门的核心竞争力。厦门能获得诸如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系列荣誉,与我们的节能减排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是密不可分的。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建设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更需要不断增创环境新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提高我们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发展腹地,实现做强做大。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厦门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供给短缺、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节能减排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提升认识,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宣传,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突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

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能耗降低12%(平均每年降低2.52%),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坚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节能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在能源99%以上需要外地供应的资源匮乏难题面前,我们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十一五”期间,我们经济总量要再翻一番(GDP将超过2000亿元),重点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资源与环境的“瓶颈”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当前我们还面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业用地“招拍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更要把握发展的准则,更加注重吸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带动厦门的产业升级。要严把能源消耗关,新建项目的能耗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达不到的,不得审批。要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投资强度、投资密度,强化增加值产出和税收产出。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清洁生产。这些年来,我们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今后我们要更加注意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研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要落实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推进污染物的集中控制治理;要建设热电联产等百个节能示范项目,深入开展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友好工程创建活动,力争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2%以上。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实现养殖业污染物的“零排放”。

三是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就是要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节能降耗。前一阶段推出的“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年节电达到4000多万千瓦时,受到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节能研发的投入,开发、应用、推广一批节能降耗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在资金上要优先扶持。对那些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的企业或个人,经认定取得的收入,要给予鼓励。同时我们要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鼓励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引进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

三、完善制度,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第8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落实国家、省和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及相关部署,结合省厅确定的年度工作要点,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重点提高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及施工阶段的执行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巩固墙材革新成果,推动绿色建材在我市发展;继续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断完善墙改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和考核机制,确保全市墙改建筑节能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建筑设计、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100%,节能建筑竣工比例100%;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60%;

(二)全面推广节能、利废、保温一体化的新材料,建制镇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建筑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瓦),新型墙材应用率100%;

(三)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完成157万平方米的年度改造任务;

(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完成全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对3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对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对5栋以上公共建筑建立节能监测系统,建成市级节能监管数据中心;

(五)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完成市里下达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工作任务指标;全市力争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的项目不少于3个,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六)加强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足额收缴专项基金,充分发挥专项基金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三、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一是继续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在规划引导、设计变更、房屋销售、现场监管、节能分部验收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使新建建筑全面达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二是重点加强对施工阶段的监管力度,增加日常巡查频率,对在建工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三是研究制定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政策,加快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在我市的推广步伐;四是严格执行外保温施工专项资质和施工、销售现场公示制度。积极支持鼓励施工企业申办专项资质,提高队伍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有序地市场竞争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强墙改建筑节能督察,采取联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借鉴省检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专项督导及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时掌控工作进程,把握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会同市财政局做好全市年度改造项目验收工作,认真总结推广改造经验。贯彻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意见》,分解工作任务,完善改造计划,落实具体项目,确保完成全年157万平方米改造任务。采取会议部署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做法,强化跟踪督导,严格落实考核制度,继续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和城镇化考核指标体系中。做好中央、省、市奖励补助资金分配管理,加大资金支持筹措力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模式,探索完善改造资金筹措机制。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程序管理,严把规划、设计、材料、施工等关口,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

(三)积极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贯彻落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年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时完成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工作;组织开展公共建筑能源审计30万平方米,在媒体上进行能耗公示,实施节能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率先推动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节能监测系统建设,完成5栋以上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建成市级监测数据中心。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培育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发展建筑节能服务产业等市场机制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四)巩固“禁实”成果,推动绿色建材在我市发展。一是认真贯彻全省“禁实”现场会议精神,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工作覆盖面,重点加强建制镇以上规划区工程的“禁实”和建筑节能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新型墙材节能产品使用的引导和支持;二是加强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推行产品标识制度,通过随机复查生产现场和见证取样抽检等方式,加强动态监管,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培育发展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自保温烧结砌块、高性能加气混凝土砌块、low-e玻璃、节能门窗等新材料、新技术;四是培育新型墙材骨干企业,引导新型墙材企业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以示范工程、科研开发项目等方式,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五是启动农村墙改建筑节能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墙材和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五)继续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一是做好年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申报工作。二是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示范县惠民县的跟踪督促指导,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项目能按时竣工并完成验收。三是加强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加快项目建设和数据上传进度,确保项目按时竣工并完成验收。四是严格规划、设计、建造、验收等全过程监管,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确保县城以上规划区12层以下住宅和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全部按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五是切实把好产品市场准入关,未经认定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配套技术产品不得用于示范工程建设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项目,从源头上保证示范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节能效果。

(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一是尽快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意见》,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入手,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二是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制定绿色建筑约束机制和激励政策。三是通过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绿色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的房企参与进来。#p#分页标题#e#

第9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 成本控制 策略

0引言

行政管理的成本是行政效率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相应的行政管理水平。这在整个管理工作运行中在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行政成本控制的问题,提高行政开支的效率,是本文的重要议题。

1行政管理成本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

行政管理是国家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国家元首、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总结我国政府机关铺张浪费,致使行政管理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行政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政府浪费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公共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对政府行政成本考核不够重视。

1.2政府信息制定不公开,政府建设不透明

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1.3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无法可依

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缺少公众参与,政府官员掌控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缺乏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

1.4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预算的约束刚性差

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本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无权任意改变,但实际上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

2影响行政管理成本的主要因素

行政管理成本是由行政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各类费用支出的综合反映,因而影响行政管理成本的因素也是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1社会因素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物价的上涨,即使管理支出的范围不变,也会引起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总额的相应增加。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行政管理支出的开支标准相应提高,如出差值勤补贴标准和住宿收费标准相应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价格补贴数额增加等,这些因素都直接造成管理费用支出大幅增长。其次,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机关干部淡忘了艰苦奋斗精神,追求奢侈享受,相互攀比,盖高档办公楼,购高档办公设备,违控购买小汽车、移动电话等,甚至“乡下谈工作、回城吃生活”,挥霍公款出入娱乐场所等。

2.2管理因素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措施是否落实,是行政管理支出是否能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管理滞后是导致行政管理支出增多的最大漏洞。一是行政费用支出范围不明确,行政费用的支出单位过多,学会、协会、基金会和临时机构的开支比较庞大;支出项目不规范,“搭车”现象严重,许多本不该列入行政管理支出的也搭车列支;二是内部管理不严格,一些机关单位的各种行政费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落到实处,有章不循,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问题较多

3控制行政管理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对策

3.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关键所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性的障碍是最大的浪费,行政管理体制性的节俭是最大的节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与价值目标是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这就迫切要求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构建节约型政府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体制强调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是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廉价政府”的制度保证。以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3.2培养政府官员的管理成本意识和节约观念

在现行制度下,政府部门的隐性浪费严重。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政府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大多选择在星级宾馆,会务费开销惊人;有些政府官员偏爱大排量公务车,油耗浪费很大;有些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培训中心越建越豪华却唯独忽视了节能。必须认识到,政府用度过度消耗不单是经济成本问题,而且还涉及其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说我们的每一分利润,都是我们自己同胞的青春和生命凝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活动大有拓展空间,应该拓展为节约每一分可以节约的钱,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政府管理成本。这样的节约有着深厚的人道情怀,它实际上是对于生命的敬畏,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3.3改管制型政府为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

要在法治的前提下打造一个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从而改变政府“什么都想管、什么都难管好”的现状。有限政府不仅要求政府的规模、公务员数量和行政成本要受到严格限制,同时还要求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下透明运转,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在有限政府的体制之下,要求建立民主决策程序和法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将受到法律的限制,进而限制行政首脑一支笔的现象发生。滥建楼堂馆所、购置豪华车辆、公款宴请吃喝等奢侈浪费行为也就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我国政府管理成本从来都不考虑能源成本及能源消耗的社会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理念有偏跛和盲区。当然政府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要建立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公民向政府缴纳税收。

3.4建立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建立我国政府节能产品采购制度,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政府机构的消耗浪费,尤其是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一是各级政府必须采购有节能认证的用能产品。如果同类产品中没有节能认证的,必须按照能源管理部门制定的目录选购能源效率比同类产品平均水平高25%的产品。二是各政府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项目应将“节能认证”能效标准纳入指导流程。从而达到提高政府采购质量,有效节约采购成本的目标。

3.5制定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建立节能奖惩制度

完善制度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切入点。为遏制官员滥用公款、铺张浪费,政府必须制订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量化各级别官员可以使用的公款数额、用途标准。实行对政府机构及公务员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双重机制,调动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参与节约的积极性。实施政府节约绩效流程制度,对于政府机构节省的能源费用,可留成一部分用于奖励节能工作者和购买可再生能源。我国虽已制定了对各级别官员的公款消费数额、公款用途的定性和量化标准,但仍不能扼制公款报销的变通和延迟报销现象。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并制定配套的监督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惩戒办法。只有这样,公款吃喝和公务消费才会受到制度的制约,行政成本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3.6必须强化人大对于一切公共部门的监督和制约

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人大权威尤其是人大决定公共服务价格的权威,是建立节约型政府在体制上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应将对财政上的监督和制约,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公共部门的职能范围,公共部门的定价,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等,都列入人大监督的范畴。在现代社会,没有谁可以离群索居而不要公共服务,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划地自限而不要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跟所有人、所有行业都息息相关,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何改进政府管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进而为经济减负,为社会减负,为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减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持久关注的命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视点,我们对于建设节约型政府活动,抱有热切的期待。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们认为建立起对政府公职人员的成本制度约束机制。建立起政府成本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成本目标责任制和追究制,强化对公职人员支出行为的约束,充分调动政府公职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闫迪.高速公路运营期行政管理成本控制研究――以J管理处为例[J].时代经贸,2014(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