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点能耗企业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县单位GDP每万元能耗量为0.3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46%,预定目标是下降1.65%,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目前,我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目标完成进度达到了“十二五”节能目标的74%。单位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量为0.25吨标准煤,去年同期数为0.305吨标准煤,下降17.89%。
二、主要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严把项目准入关。根据《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县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符合节能要求的才给予节能登记,从源头上控制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2013年,全县开展投资项目节能登记备案审查共18个,均符合省节能登记的有关规定。未审批、核准、备案任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项目。
(二)严格责任分解。全县节能减排工作由县节能减排办牵头,工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通局和住建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
1.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一是确定重点用能单位。按照《省“十二五”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确定“十二五”重点用能单位6家,分别是茶业有限公司、实业有限公司、林业化工有限公司、糖业有限公司、糖业有限公司、镇高地淀粉厂。二是分解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为确保“十二五”节能任务的完成,我县将“十二五”节能任务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
2.抓好建筑节能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自治县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我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同时,建立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规模化应用协调机制,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鼓励居住小区、家庭住宅和旅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抓好建筑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制定了《县民用建筑项目立项备案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细则》,县住建局严格执行民用建筑项目立项备案节能评估审查。凡是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3.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一是建立制度。依照《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的要求,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先后制定了《自治县“十二五”公共节能规划》及节电、节水、节油和办公用品管理等四项制度。二是加强培训,抓好能耗统计。先后开设了能耗业务、能源资源统计软件应用、新能源应用等培训班共3期,并要求各部门、乡镇及时按规定撰写能耗统计分析报告。三是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工作,2013年我县邦溪镇通过了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验收。
4.推进交通节能管理。一是严把营运车辆准入关,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车型。对申请配发的新购置车辆或在用非营运车辆进行严格核查,对未纳入交通运输部《达标车型表》的车型,一律不予办理《道路运输证》。二是科学控制运力投放。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再新增运力,提高客车的运输率和实载率,有效降低能耗。三是开展专题培训,提倡节能驾驶。交通运输部规定:“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车辆的驾驶员必须参加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车型《从业资格证》,方能驾驶相应车辆”,将交通运输节能驾驶的相关内容,增加到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中。同时,要求运输企业利用每周一次驾驶员安全生产会议的机会,开展驾驶员的节能教育培训。四是优化运输组织。积极推行集约化经营,科学调配运力,减少因换乘造成的无效运输和客运旺季动力紧缺、淡季运力过剩的矛盾问题。同时,严厉打击营运“黑车”,减少因“黑车”非法参运造成的运力过剩和实载率下降问题。
(四)加强节能能力建设。
1.抓好能源统计工作。县统计局设立了能源统计岗,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实时测算全县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重点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统计工作。
2.落实能源计量管理。县质监局、统计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活动,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及时检定校准计量器具,并对用能产品开展不定期专项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按照国家公布的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实行能效标识的监督管理。
(五)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工作。2013年6月15日至21日,开展了以“践行低碳节能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在全县机关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公共机构争当节能表率”主题签名活动;深入校园开展“爱粮惜粮、反对餐桌浪费”活动;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乡村骑行活动。直接参与活动的有县委副书记陈鸿亮等县领导,有招募的青年志愿者,有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节能宣传周活动达5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余份,张贴宣传画册1500张,发放节能宣传短信20000条。社会反响强烈,增强了社会各界的节能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一年,我县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能降耗工作压力较大。目前,我县现有工业企业产业结构内部的节能降耗潜力有限,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及邦溪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给今后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压力。
(二)节能监管还不够到位。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节能监察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节能工作需要,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节能政策的实施难以得到保障,对企业是否合理有效使用能源或浪费能源的情况未能及时有效实施跟踪监督。
(三)节能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部门对节能工作认识还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较为粗放,节能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群众节能意识有待增强,还未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Abstract: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must implement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o ensure long-term survival of the coal enterprises and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in daily production of coal business, helps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The paper analys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methods three aspects of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52-01
0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煤炭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方法提供关于企业内部或外界的分析资料,帮助企业管理层适当的调整企业政策,以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去采取必要的措施。要想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战略性低成本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商品综合成本,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煤炭市场化的今天,煤炭公司只有加强公司成本管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在竞争中获得发展。
1加强煤炭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1 煤炭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在国际油价飙升明显,我国GDP能耗也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我国的煤炭企业为了适应目前这种情况,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地球上的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也颁布了相关法规,将煤炭开采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纳入成本核算。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必须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
1.2 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能有效的改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
经过多年的研究,战略性管理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成熟。在实践中,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将研究的对象定为企业的战略性经营管理,在战略性经营管理下将企业发展壮大,但前提是必须坚持战略性的成本管理。
1.3 建立和完善现代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战略性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企业成本的研究层面,这有利于企业优化自身的成本水平,并实施合理的经营战略,从而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4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在企业产品的层面进行成本控制工作,却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生产作业的流程中,并不能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可靠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成本管不能发挥出其作用。
1.5 传统的成本核算,是将所有的成本按照生产项目分类,但是影响成本水平的因素很多,要想追究成本责任人的责任就很困难。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就实现不了成本控制的责任制。
1.6 成本控制力度不够。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受我国生产型组织机制的制约,影响到我国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成本控制上重视不足,力度也不大。
2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新的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经营运作特征,必将影响煤炭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
2.1 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煤炭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传统的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只是单纯的降低成本,而战略性成本管理是立足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上的。它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发生过程的成本。
2.2 煤炭成本预测的公正和合理在一段较稳定的生产期间,由企业的相关部门确定各个环节和部门的成本消耗,由此产生成本的分项计划。并和各个部门交流确定计划成本,并定为指标去执行。这种计划成本制定能够比较实际的表现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使得成本管理具有可行性。
2.3 煤炭成本控制的重点前移从注重煤炭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事前成本控制。煤炭产品计划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成本水平的高低。在新经济环境下,事前成本控制应是现时成本控制的重点。企业管理的重点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亦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
2.4 成本考核更赋予人性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考核体系仍很重要。成本考核必须明确成本责任,并给予比例奖罚,但奖罚必须联系人的因素,注重企业效益同职工利益的关系,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3煤炭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体系
3.1 狠抓物资采购管理一是应对招标采购进行大力推广,实行集中采购,优化进货渠道,把采购成本尽量降低,提高采购量。二是实行物资采购计划,坚持“一定两限”管理办法,定额管理主要原材料,对大型材料和辅助材料则采用限额管理,坚持“批量购进、厂家进货,货比三家”,避免超储积压的现象发生。三是理顺内部供应渠道,对井下各区的小仓库进行撤消,建立矿供应站,实行集中管理,集中供应,以够减少物资重复积压和资金占用。四是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可对超储积压物资进行调剂、抵账和拍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达到减少资金占用的目标。
3.2 推行成本责任制度成本控制的牵涉面很广,成本责任是指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也就是成本的每一环节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就是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工资等业务部门,它把非生产支出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将各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让每个人都担负着成本控制的责任。
3.3 注意提高整体效率新经济环境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必将使成本管理的方式更先进。成本管理手段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满足成本管理日益提高的要求,才能更利于企业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制;主体;监控;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企业最基本的综合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为企业创效增收,它始终本着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将职工的福利待遇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它俨然成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于规范企业管理,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增加企业收入,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指标合理、体系完备、主体明确是推行责任制的基础
经济责任制的主体思想是权、利、责的相互结合,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责任主体落实,企业内部应该有严格的层级制度。要依据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分工和具体的岗位职责来确定责任主体。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的建立第一要素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制定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能耗指标、管理指标等技术指标定量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指标网络体系,形成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及组织体系等[1]。
1.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要能反映企业各种体系和各个岗位的特点。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网络系统的基础是岗位责任制,因此指标应包括经济技术指标、生产经营指标、工作指标、生产管理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组织体系指标等来规范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2.指标应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指标体系,同时应当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内部经济责任制的重点指标。
3.指标体系应当科学合理,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指标体系应当符合企业实际管理水平,指标体系应依据生产技术标准、指标标准和工作量标准、损耗标准、资金管理标准等作为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制定指标。
二、加强过程监控是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手段
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后,指标体系能否有效运行是关键,这也是内部经济责任制能够见到实际效果的关键。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流程、绩效考核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制的多重功能。
1.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的执行体系。其一应当组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执行体系的领导机构,应当以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再将分管企业经营的领导设为副组长,同时各职能管理部门参与组成领导小组,使领导的职能和责任得到加强[2]。其二是应当设置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责任主体落实,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效运行。
2.搞好经济责任制体系运行过程的及时管理,加强周期性考核和分析,保证各项经营指标和技术指标全面完成。应当对经济责任制体系进行动态监控管理,按月召开经济指标分析会,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基层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归纳总结,建立管理流程。将绩效考核按月坚持运行,实行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的原则。
3.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水平是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体系的人力资源保障。企业要完成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的经济责任指标,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效益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就应当提升员工素质,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学习体制,建立适应企业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储备模式。培训方式应当多样化,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此外,还应在企业内部持续开展练兵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此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目标管理、严格绩效考核是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制度保障。
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保证。企业经营目标通常被分化到各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
1.加强目标管理应当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用严格考核的手段,依据各项经营指标有序运作,依据考核,对企业的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安全部门等进行全方面、全过程、全员化的管理与考核,通过考核督促各部门努力完成各自的责任指标[3]。
2.以严格考核为手段强化经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的体现之一就是按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和标准的要求,分阶段(周、月、季度、半年、年)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并依据考核基础进行奖惩。坚持权、利、责的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四、结论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顺利开展既离不开科学目标的确立,又离不开目标的具体化,更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全面的、全员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总体经营目标,并通过严格的过程监控和奖惩分明、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严格的考核手段、严格的目标管理方法,坚持权、利、责的相互结合,实现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使企业在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体系下,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庆.如何构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3(06):8-10.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2011年全市经信工作完成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讲三点意见:
一、2011年经信工作回顾
2011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精心组织经济运行,狠抓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信息化推进等工作,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工业销售收入过万亿的16个城市之一。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在14%左右,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实现9500亿元、720亿元和1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6%和30%。二是要素保障扎实有力。积极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难题,开展政银企协作平台建设、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银企互动的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与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集中贷款35亿元。全年利用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10.86亿元,对上争取各类奖励及扶持资金2.2亿元。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29.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5%,工业用电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全市冬季电煤库存达到21天以上;成品油零售82万吨,增长13.89%。
(二)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拟定出台了《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机械等9个行业发展规划,《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点。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720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技改投资620亿元以上(新统计口径),占工业总投资的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约28%,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下降2%以上。三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107项,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有57个项目竣工投产。96个国家、省专项项目竣工48项,累计完成投资104.07亿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政策意见》,公布实施第一批重点产业链,目前配套的15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4个项目部分投产。四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6.7%,较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利税、利润同比增长40%以上。五是物流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全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占全市GDP的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六是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列入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19家企业全部完成淘汰任务。宁夏石嘴山工业园顺利开工,被评为国家级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示范园区。
(三)突出创新载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创新载体不断优化。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有238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较上年增加50余项。全市地方企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以上,我市被确定为省首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集中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000余项。动态无功发生器、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美洛西林钠等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三是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化。举办了陶博会、精细化工产学研洽谈会、新医药论坛等一系列产学研活动,成果540项,达成合作意向110余项。有20多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共建研发中心协议。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300余个。四是工业设计稳步推进。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举办“创意”2011年工业设计大赛,有40余所省内外高校参赛,征集作品508件,涉及装备机械、电子电器、软件设计等多个领域。举办工业设计创意展,展出优秀工业设计产品100件。五是军民融合步伐加快。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就核电装备制造、小弱信号智能处理等达成合作意向,7个项目进入合作实质性阶段。
(四)狠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以6%的工业用电量增速实现了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万元GDP能耗降低3.7%以上,能够全面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一是政策规章体系逐步完善。印发节约能源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订《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10余个政策法规,为“十二五”节能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管理,开展“十一五”节能考核,兑现奖惩措施,分解落实“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考核。二是结构节能扎实推进。严把节能评估和审查关,对1010个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和审查,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水平低于全市“十二五”当期控制目标。实施地方节能标准提升工程,有6项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产品能耗定额标准760个。制定《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关停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耐火材料、铸造等6个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意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科技节能不断强化。印发全市重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导向目录,公布了9个行业54项节能技术,12项节能技术列入省重点推广目录。实施工业窑炉、双盘摩擦压力机和纺织行业绿色照明产品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服务机构10家,能源审计机构12家。四是加快节能重点项目建设。100项节能重点示范项目年实现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77个节能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扶持计划。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定综合利用企业106家,居全省第一位,年减免税收近亿元。7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开展了300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对标,年可实现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
(五)加强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实施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项,有8个项目列入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项目,12个项目进入省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开展两化融合助企行动,在建材冶金、纺织、机械等行业的160余户企业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有3家企业成为省首批电子商务认定企业。二是加强淄台信息化交流。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工业信息化和产业合作交流会、淄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高级领导研习班等5次对台活动,搭建起海峡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的坚实平台。两地5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16项、合作意向50余项。三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平稳。预计全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均增长21%以上。31个在建重点项目竣工12项。四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加快文昌湖软件产业园建设,打造软件产业“两园一带”新格局。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3家,5家企业通过CMMI3级国际认证,7家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资质认证。五是抓好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开展专项保密、数据安全管理备案等检查,为全市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加强“无线城市”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城区、主要乡镇网络全覆盖。重点做好应急联动、政府移动OA系统、医务通、智能公交等应用项目,有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整体发展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企业管理创新力度加大,先后组织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活动、举办高级研修班和高层次专题讲座,培训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3000余人次,有2家企业和2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企业管理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48户企业被评为省级诚信企业。组织召开全市企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议,出台了《市企业管理创新奖管理办法》,30家企业获得“市企业管理创新奖”。二是基础管理日益加强。目前全市重点企业中,90%的企业制定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技术标准等,47.5%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34.5%的企业实施了流程再造。三是大企业集团龙头作用更加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7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10家,过50亿元的18家,过10亿元的77家,11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6家企业进入中国工业企业500强。2011年度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5.15%,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41%。
二、科学分析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2012年发展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经济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科学分析形势,保持经济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三大主要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欧债危机日益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长期趋势。针对我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外部需求持续疲软。随着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大,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也将放缓,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近年来多次到苏锡常地区考察学习,明显感受到,他们的产业结构逐年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新兴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50%。在全省“一黄一蓝”两大战略中我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弱化。三是发展要素受到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需求进一步下滑,将对我市建材、冶金等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受物价上涨影响,生产成本显著上升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问题,目前,能源及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超过13%,仅去年12月份电价上调一项,将年增加企业经营成本6.93亿元。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今年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结构性减税,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实行有扶有控的产业政策,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经过近几年转型发展,我市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量突破万亿,为工业升级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建材等一批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省级以上品牌达到360余个,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工业产品达160余种,为工业内涵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党的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将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增强信心、提供动力。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利用好新的优势资源,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统筹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统筹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战胜困难,把今年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做好。
2012年经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牢牢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战略机遇,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政策扶持为支撑,着力稳增长、抓改造、调结构、强创新、拓市场、提质量、促融合、控能耗,做强比较优势,创造发展优势,努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经济低碳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长16%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以上;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7%以上。
三、突出重点,创新实干,努力实现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新突破
在国内外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做好今年的经信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刻领会刘慧晏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内涵发展提出的三个重要诠释,坚定不移的转方式调结构,真正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由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依托科技创新、人才文化支撑的转变。
(一)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变化,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认真搞好监测分析,有步骤的开展电力、资金、财务管理、市场布局等方面的预警预测,及时提出调节经济运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防止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切实抓好重点企业培育和发展。发挥企业评价考核和创新成长型工业企业培育两个方面的综合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招才引智、区域带动等方面实现新跨越。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培育一批企业管理创新优秀企业,集中扶持20-30个重点管理创新项目,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引导全市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诚信工作和评价机制,协调建立部门联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加强政银企合作,优化金融环境,在全市商业银行中推广政银企合作集中贷款模式,探索实施财政风险补偿金贷款,在小微型企业贷款难方面实现突破。四是继续大力开拓市场。借助“品牌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市场细分与定位、渠道、品牌三大战略推广工程。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品质培育,强化政策扶持,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走出去”,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抢占中西部市场,大力拓展非洲、中亚、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五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深入开展“本质安全强化年”活动,继续降低工业企业一般事故的总量和伤亡人数,坚决遏制较大级以上事故发生。
(二)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做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重点抓好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在资金、税收、人才、技术、设备等若干领域给予强力支持和引导,促进加快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大创新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做强做大的目标,发展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按照发展壮大的目标,发展汽车及物流等产业,按照创新提升的目标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支撑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群体。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坚持创新发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两化融合原则,加快推动化工、建材、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围绕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充分发挥好保税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4大物流园区,5大物流中心,10个特色配送中心,25家重点物流企业和40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生产供给主体,抓好晶圆测试、新能源汽车研究、生物医药研究、MEMS研究等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以城镇化为依托,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新格局。抓好各类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现有示范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新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基地,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入。一是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进一步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发展,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对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发展,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发展。落实好技改项目免税、增值税转型等鼓励政策,出台技改项目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对列入省“1000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和市百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和协调,从项目策划、项目招商到项目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一抓到底。充分发挥市工业经济协调小组和市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的作用,在项目的环评、安评、能评、备案(核准)等手续办理方面提高效率,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投产。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民企的对接,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精心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三是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合作、参与改制重组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建设,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支持条件相对成熟企业上市融资。认真落实国家、省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四)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一是明确发展重点。推动化工、医药、冶金等原材料类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汽车、机电装备等装备制造类产业链,向发展高端装备产品、整机产品,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服装、陶琉、丝绸等终端消费品为主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二是高水平研究和策划好产业链。围绕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良好的产业基础等方面,认真研究,筛选策划一批重点产业链、产品链。通过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策划产业链,实施一批关键项目,争取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三是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产业链发展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切实抓好市第一批重点产业链发展。落实项目责任主体,落实项目建设条件,集中骨干力量,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各行业协会、各区县重点抓好产业链组织推进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产业链总体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五)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起点认定,开放式建设,规范化管理,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以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达到5%。二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争取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行业普遍与国内最先进高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促进海藻纤维、超级电容电池、树脂纤维、微波干燥仪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三是深入推进工业设计。整合全市资源,把创意工业设计大赛打造成我市工业设计大平台,推动工业设计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优秀设计作品实现应用,更多的设计团队和设计人才落户我市,把工业设计大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四是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搭建起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科研开发仪器共享、科技人才交流三大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和加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研究试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以及科技文献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创意产业孵化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吸引国字号、省字号的研发机构来我市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促进我市整体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聚集。
(六)下更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一是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按照年度与进度相结合原则,对区县、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出台全市“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建立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相结合的考核体系,通过控制能耗、电耗总量指标,确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善“一岗双责”考核机制,落实市直部门节能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村和商贸等领域节能工作。二是扎实推动结构节能。研究制定全市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实施方案,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双高”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分行业推进节能减排,出台塑料、棉纺等行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意见。实施中心城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关停淘汰方案,着力在提高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财税贡献率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三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开展“节能改造年”活动,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换热技术改造等5类项目,组织万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继续抓好“节能30项”为主体的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加快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力争新增清洁生产验收企业70家。四是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继续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现年节能100万吨标准煤以上。五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移力度。制定出台淘汰落后工作方案,提高淘汰标准和范围,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淘汰任务。按照省里要求,认真做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大力实施产业梯次转移,重点抓好宁夏石嘴山工业园等一批“飞地园区”建设,推动建材、冶金等资源依赖性产业向外转移,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步伐。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领域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选择化工、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20个,示范企业10家,推广一批信息化应用技术。出台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意见,建设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抓手和技术支撑。扩大淄台合作范围,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等4条产业链建设为总抓手,加快物联网建设,努力把我市建成北方集成电路、环渤海湾地区电力电子、智能电网生产集散中心和仪器仪表产业基地。2012年,力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查、管理、验收和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协同办公平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应用,促进我市政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做好电子政务内外网维护和升级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四是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到2012年底,实现全市无线基础网络全覆盖。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我市云计算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一卡通”应用,建成全省范围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建设商贸、餐饮、旅游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1我国钢铁企业炼铁工序能耗概况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钢铁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重视,炼铁工序节能是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工作的重点,炼铁工序占钢铁工业总能耗较大比重[1]。目前,钢铁企业炼铁工序能耗逐渐降低,实施节能减排越显成效,但其工序能耗仍然很高,仍具有节能减排潜力,因此,钢铁企业炼铁工序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应该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加强巩固实施执行。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及企业对节能减排的关注和重视,钢铁企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门户企业,也把“节能减排”方针和措施作为深度融入钢铁各生产单位工序,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各生产单位工序能耗逐渐降低,其中炼铁工序能耗降低尤其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目前,虽然节能减排成绩结果显著,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不容忽视。针对钢铁企业炼铁工序节能减排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2.1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的优惠政策不足虽然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具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由于各个行业情况不同,节能减排实况不同,钢铁行业作为节能减排主要行业,其相应所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比其他行业要大大不同,因此,为了使得钢铁企业所有生产单位工序(尤其是炼铁工序)取得更好地节能减排效果,需要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以保证节能减排这一基本国策取得更好地成绩。
2.2节能减排机制不完善;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政策很不完善、力度也不够,一是国家对企业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包括资金补助、税收优惠、风险分担机制)的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二是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使用节能产品力度和宣传不够,企业对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及安装节能设备态度也并不积极,三是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不到位。
2.3钢铁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开展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国内不少钢铁企业都已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向大型企业或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其成功经验来加强自身的节能减排重视和管理,但仍有很多钢铁企业没有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开展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原因往往在于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投资投入及节能设备产品价格很高,资金投入较大,在国外,消费者为此多付出的部分,政府会出钱补给消费者,我国却没有这样的补偿鼓励政策。
2.4钢铁企业技术比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亟待优化纵观国内外钢铁企业炼铁技术水平现状,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落后与国外炼铁工艺水平,虽然国内很多钢铁企业也已经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仍一些技术装备陈旧和落后的现象,部分钢铁企业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不够,缺乏高科技人才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钢铁企业技术设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远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质量影响着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钢铁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档次现对于钢铁强国还是相对弱一些的,为加强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3炼铁工序节能减排主要途径
3.1工艺技术设备企业改革使用先进炼铁工艺;淘汰落后的设备,安装大型、新型的设备,大型化的生产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铁水生产的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全力推广并继续优化的节能减排重点技术。
3.2企业管理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用水单位浪费与排污情况,加强钢铁生产流程工序生产组织管理;由本公司主管部门组织对公司能源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培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促进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3.3废物利用在钢铁工业中,对于炼铁工序所产生的炉渣、除尘灰及高炉炼铁产生的高炉煤气,通过合理的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现阶段,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矿渣等固体废物逐渐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矿渣回收用于金属铁行业和混凝土等建筑行业,也可以用于一些高价值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提高能源回收利用率,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目前,针对高炉工艺炼铁工序较成熟有效的废物利用技术有: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高炉烟气余热利用及炉渣回收技术;高炉煤气干式除尘技术;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技术等技术,降低生产过程的单位产品能耗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3.4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炼铁工序污染物产生量,以达到“减排”目的,同时,对于企业炼铁工序产生的废水、烟气、粉尘、固废等污染物进行全方位彻底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影响。
3.5能源管理建立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完善能源节能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促进炼铁工序产生单位节能降耗,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水、电、蒸汽检查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进一步优化能源系统配置,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实现生产工序用能的优化分配及供应,保证生产和动力工艺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最终实现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
4结语
一、推进标准创新。
企业赢得竞争、抢先发展的制高点,标准是质量的根本保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今年以来,标准化工作继续按照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若干意见》目标要求,认真做好贯彻落实。一是深入实施块状产业标准提升。继续实施电机块状标准提升项目。电机是路桥区块状产业之一,高效节能电机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电机市场竞争的焦点,为提升我区电机产品竞争力,抓住申报浙江省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为契机,帮助路桥电机协会申报了制定并推广实施电机能效行业联盟标准,提升电机产业技术水平”标准化重点项目,获得省局立项。一年来,帮助协会起草《路桥电机能效联盟标准》联盟标准的能效等级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效率指标高于欧洲eff1eff2效率标准。帮助制订《电机行业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签订自律承诺书,建立《行业自律诚信公约》行业自律监督管理办法》等自律诚信机制,通过路桥电机能效联盟标准的制订、实施、监督,首批20家试点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5家企业能效达到联盟2级标准,15家企业能效达到联盟3级标准,电机效率比项目实施前提升一至六个百分点,电机能效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7.5%引进和改造联盟标准所需的工艺装备、检测设备投资800万元以上。按20家企业一年的产量来统计,能效提升后的电机每年可为国家节电1.68亿度,电机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路桥电机因产品质量提升和节能的优势,出口企业由原先的2家增加到4家,经济效益和创汇能力保持平稳增长。积极申报喷雾器块状产业省级标准化项目。今年上半年,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通过组织制定和推广实施路桥喷雾器联盟标准,提升喷雾器块状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标准化项目,获得省局立项。根据项目的进度安排,有序推进,出台了实施方案,目前正在研究起草喷雾器联盟标准。二是引导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话语权。支持和鼓励在行业中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今年,由金龙电机、肯得电焊机、大农实业等3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了14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竞宏、信溢、富士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参加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活动中去,正在筹备起草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三是以高新技术企业、名牌培育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标准化基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以名牌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今年,绿田、金鹏、八环等19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考核,取得确认证书。通过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加大采标工作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推进重点出口企业、名牌培育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今年,荣鹏、三欧等18家企业的主导产品获得采标确认证书,重点企业可采标率达到88%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了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内在质量。四是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与农林、海洋渔业部门沟通协调,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今年,区申报的无公害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列入省级标准化推广示范培育项目。五是做好标准备案登记工作。加大对标准审查力度,完善企业标准性能指标验证制度、标准起草人持证制度,确保企业标准备案质量和有效性。共对420家企业635个企业标准进行备案,216家企业347个国家、行业标准进行登记,开展了农业标准规范的清理工作,废止了3个不符合规定的农业标准规范。
二、加强证后监管。
全区有许可证生产企业129家,目前。强制性认证企业202家。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是强制性认证制度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重要环节,确保获证企业持续保证必备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加强获证企业证后监管工作,有利于推动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从源头上建立和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一是调查摸底,分类监管。查清全区强制性认证获证企业的数量、产品风险等级、企业生产状况和质量基础状况,实施ABC分类监管。二是加强巡查,确保有效。确定不同产品的风险等级和企业质量基础上,制订获证企业现场巡查方案,按照计划和要求开展巡查,今年共巡查获证企业200多家,提出责令改正建议300多项,通过企业的整改,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使整改到位,使获证企业生产条件与获证时保持一致,确保获证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三是信息互通,加强合作。日常监管中发现企业违反有效信息及时反馈到认证机构,认证机构在证后监督中把撤消、暂停认证证书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告知质监部门,双向互通信息,使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认证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相应处理,有效地弥补了因制度问题所引起的监管空隙。
三、实施能源计量。
能源计量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切实有效地发挥能源计量促进节能降耗作用,节能降耗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宣贯能源计量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管理人员法制计量意识。召集全区22家能效在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能源计量负责人参加强制性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宣贯,指导企业按规
设立能源计量机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健全能源计量管理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器具管理,配备专门计量人员。二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组织开展了重点耗能企业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检查、督促、整改,区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0%以上,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明显提高,能源计量促进节能降耗的作用不断体现。三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体系建设,提高计量管理水平,确保节能增效有序开展。根据企业实际和需要,开展技术帮扶,介绍先进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切实增强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保障能力。今年,共帮助21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辖区内3家年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申报各级名牌工业企业,100%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四是有效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先后确定五批19种产品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区的块状产业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列为第3批实施能效标识产品,为保证能效标识制度有效实施,邀请专家进行能效制度宣讲和节能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进行能效标识网上备案,开展了能效标识监督检查,保证了能效标识制度有效实施。
四、强化服务意识。
主动加强服务意识,针对今年经济发展形势极其困难。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开展优质服务,协助企业度过难关。一是重视引导,开展认证帮扶。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对强制性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制度不了解,通过调查摸底、逐家走访、集中宣贯等方式告知企业认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认证知识,引导企业及时取证,避免企业因取证不及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取证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是一道较难跨越的门坎,为使企业顺利取得认证证书,通过指导企业如何配备生产和检测设备,指点企业如何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帮助企业做好与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尽量使企业少走弯路,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碰到实际问题,加快认证步伐。二是关注民生,推进计量“四进”专项行动。民生计量“四进”专项行动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按照区政府《关于开展民生计量惠百姓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了诚信计量进市场、健康计量进医院、光明计量进镜店、服务计量进社区”四进活动。此次专项活动中,共检定集贸市场20个,医疗卫生机构283个,验配眼镜店22个,强检计量器具2300多台件,检查中发现52件集贸市场用不合格电子称、30件医疗用不合格计量器具已责令停止使用。确保了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可靠和市场交易公平、公正。三是注重培训,提高企业质量意识。为提高企业主、企业标准化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标准化专业知识,举办了标准化人员岗位资格培训、2011版ISO9000内审员培训、重点能效企业能源计量强制性标准和节约能源法宣贯等5期培训班,培训企业人员360人次。四是创通渠道,为出口企业提供技术贸易壁垒信息。通过收集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及时对我区出口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国外技术通报,并通过短信群发实施风险预警,传递最新贸易壁垒信息。今年,共向30多家出口企业能报了多个国家玩具产品的安全指令、电机等能耗产品的欧盟EuP指令、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欧盟RoHS指令等20多条国外最新贸易壁垒信息,使出口企业及时了解最新技术贸易壁垒动态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企业因不了解贸易壁垒信息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五、加强自身建设。
大势所趋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定量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另一个就是单位GDP能耗比“十五”降低20%。这充分说明节能降耗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示了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的决心。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与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很早就开始推进节能工作,但不同的时期,节能有不同的概念,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节能工作主要是治理各个行业“跑冒滴漏”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能的重点就转移到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从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用能占比重较大,大约是总耗能量的70%,而工业里的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的耗能又占到工业总耗能的70%。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节能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各领域特别是工业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我国政府采取了“源头控制”和“既有设备改造”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首先,“源头控制”是指由国家层面给企业制定强制性的节能标准,从源头控制能耗。其次,对既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无论是从源头控制、对既有设备改造,还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我国的能源节约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特别是能源管理、能源统计方面,急需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节能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要制定节能政策、加强节能管理、提升节能效果,需要大量详尽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而要获得这些数据就离不开能源统计系统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还比较弱,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沟通不畅,已与节能工作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
相关资深人士曾指出,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适应当前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及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对传统行业节能减排将大有可为,比如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用信息化管理社区等等。诸多业内专家也肯定了信息化与全面预算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循环经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如虎添翼。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则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条件。
大显神通
传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兴起得比较早,而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主要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制造、邮政、商贸流通等行业。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其发展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提起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给人的印象或许是烟囱林立、噪声隆隆乃至尘土飞扬,耗能高,污染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观。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在我国的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可见,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同时,统筹规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从解决行业和企业突出问题入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敏捷生产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也是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突破口。在企业管理方面,现在成熟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通过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汽车制造,零部件通常有几万个,不同车型完全不一样,从订单审核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定再到销售,如果信息化体系运作顺畅,无论是降低库存,还是提高资金周转率,都能创造非常巨大的利润。上海通用汽车就是在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库存平均比以前减少1~2天,财务运作效率提前2~3天,经销商至少可以节约2天的财务成本。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强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从长远考虑,从整个国家、可持续成长的高度分析,使得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偏重“一条腿走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仍然很多。只有坚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两条腿走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一对矛盾,但现实当中已有不少的案例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提高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让发展成为可持续的。
制造业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据介绍,我国制造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大约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7%,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10倍。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信息化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方面大有作为。
总之,必须兼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与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在过去过多关注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企业应将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到应有位置。企业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有效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企业可持续成长。
大有可为
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相关部门预测,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以上,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各产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资源产出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经济增长粗放。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停留在表面上,在一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见”的成本与费用上,如原材料价格、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面对那些不容易被抓住和不容易被“看见”的成本,我们则很少考虑。如: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2.成本控制多为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在算账,由于企业领导任期有限,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成本管理意识薄弱,企业为达到一些目的进行人为调节,企业看起来盈余而实际上却是亏损;短期行为泛滥;企业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3.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任务性,命令性”的,从领导到职工都在为完成目标而努力。而缺少“效率性,管理性”的成本管理。
4.对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资源计划不周,总是希望利用政策得到更多的设备更新投资而不考虑为此增加成本。从投资理念上说,有投入就须进行价值转移,现在的投资将是未来的成本。
5.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财务人员只是负责记账算账而已, 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财务人员只管事后核算,而没有参与到成本的事前、事中核算;财务人员只抱定会计原则而缺乏对具体事情的灵动处置,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二、改进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1.以人为本,落实责任,增强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通过成本指标分解和市场价格倒推,将成本压力传递到各单位和分供方,分解指标,层层细化落实,形成全员全过程参与成本控制的责任体系,将电机制造企业的各项节支措施落到实处,彰显效益。通过培训教育,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与企业的成本管理紧密联系;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防止浪费。而思想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自觉性。
2.由公司综合管理部、技术中心、生产部、财务部、分厂等组成成本控制中心,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成本中心确定成本目标,综合管理部根据生产任务、定额标准制定下达各成本控制单元支出计划;采购部根据生产任务和用料定额,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根据材料的消耗量,做好供料准备;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并以资金控制成本,以成本控制支出,实施动态考核。
3.加强材料采购,严格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针对制造企业产品成本中材料费占绝对主要地位,,严格控制材料费尤为重要。在物资采购方面,采购部要强化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获取市场信息,充分利用相关物流系统,加强对采购成本的分析与监督,多开渠道,扩大招标范围,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执行工厂招标管理办法,以公开竞标方式选择供应商,使材料采购质优价廉,对大宗材料,要直接向制造商采购,省去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要严把材料验收关,确保采购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同时要加强对库存物资的管理,对超储、积压物资进行清理,盘活积压的各种物资和配件,加速存货资金的周转。
4.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成本。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和实施,为工厂改进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修造成本。要积极在机车修理方面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修理物耗、降低能源消耗,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加强用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资产管理部要细化分解能源消耗指标,要加强能源管理,开展用能检查工作和节能工作。资产管理部、动能公司要制定实施整治水资源流失的方案;进一步加大“中水”回用范围;动能公司要密切关注生产现场,加强维护,减少跑冒滴漏,做好节约用水工作;生产单位要通过改进工艺,降低高能耗设备的耗电量,提高使用效能和合理性,杜绝能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
6.实施零基预算,降低费用支出。对各项费用实行零基预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财务部要继续坚持“无预算费用不得列支,超预算费用不予报销”的原则,严格控制可控费用支出,对间接的生产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要予以压缩调整,管理费用可控部分比年度预算要所降低。
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调度力度。充分利用K3系统对产品形成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全程监控,配合相关部门对超储、积压物资进行清理,力争提高存货周转率。通过准确预测市场、合理安排生产降低资金占用。通过研究融资方式,降低工厂筹资成本。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力争全年财务费用比预算有所降低。
7.加强质量控制,降低质量成本。以工序质量为标准、部件质量标准为管理平台,开展工序管理,过程控制,建立“一次做好”的质量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用户的客观实际需要为目的,建立反馈机制,实现产品总成本质量控制,达到全面提高铁路电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提升铁路电机制造竞争力为目的,实行总工程师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各分管领导和部室按照要求开展与质量考核、质量奖励的各项工作。
加强质量控制,加大厂内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和考核,减少返厂修事故的发生,降低三包损失费。要持续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和可靠性,细化电机制造的过程管理,有计划、分步骤消灭“小而广”问题,切实解决惯性质量问题。进一步降低厂外故障率,减少质量损失。同时加大供方质量责任索赔力度,力争质量索赔率达到70%以上。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全员参与,并对施工项目各阶段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通过技术、经济、组织、合同等措施来实现目标成本计划。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以求在施工成本管理中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1 新形势下施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就容易滋生一些违反市场秩序的不公平行为;业主单位在此市场条件下占有绝对的市场主动权,影响了施工承包合同的公平性和公正件;同时,施工企业改革时期各种显现的矛盾迫切需要施工合同来缓解,所以,施工企业为迎合业主单位取标的意向,普遍低价投标以增加中标的机会 (在一些由地方投资的中小型工程上,甚至出现了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现象)。招投标价格偏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危及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就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改进成木管理。
工程要中标,就要准确掌握工程信息,做好工程投标成本控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施工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一旦决定参加工程的招投标,施工企业招投标中心就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准确汁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 、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利润、创优良工程还是合格工程、工程的奖惩等综合因素确定投标价。标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效益的好坏,要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报价、编制标书,必须切实做好投标工作。
2 做好施工成本预算,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
施工成本预算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此成本预算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成本控制,就必须抓成本预算。成本预算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项目的施 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情况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科学预算,通过预算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制定出费用限额控制方案,依据投入和产出费用额,做到量效挂钩。通过对费用的预算,初步确定工、料、机等费用的控制标准,确定工期,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
3 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只有查找有效途径,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目标。为有效降低项目成本,必须采取以下办法和措施进行控制。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控制工程施工成本;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控制工施工成本;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加大质量管理力度,降低返工率,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加强合同管理力度,控制工程施工成本。
3.1 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应以人为本,建立法人、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三级成本管理体系。法人是经营决策和成本、利润、资金控制中心,项目经理部是工期保证、质量创优、成本核算、资金管理中心,作业层是施工生产、现场管理、队伍管理中心,三者构成了以完成合同承诺为目标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如何强化目标成本管理则更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3.2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控制工程施工成本。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标书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等。
3.3 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应对可能发生有歧义的、招标文件中不合理的以及专用条款中的每一条款都要透彻分析理解,避免以后在竣工结算时产生纠纷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同评审制度来降低合同风险,一般由市场经营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造价人员、法律顾问一起对合同经济性、合法性及主要条款进行评审,特别是对合同中的涉及费用、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条款应作明确的约定。施工企业要特别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确保把合同落到实处。
4 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上虽然做了努力和很多工作,但大都是部分成本管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成本管理,还存在着诸多成本、费用支出的不合理性,还有很多缺陷和漏洞。例如,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上只是对生产成本进行了部分控制,没有对生产成本、经营管理费用和专项成本实施全面的控制;单就生产成本的控制而言,作为控制标准的单位内部施工定额既不准确又不全面,也没有形成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办法的贯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项目成本观念还没有在全体员工中牢固地树立起来,没有形成全员管理的氛围,在实际执行中还有很多偏差和漏洞;已执行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些办法,也只是对直接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控制,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办法还有待于尽快补充完善。
5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
5.1 推广项目成本核算,降低消耗,节支增效要从人、财、物的配置入手,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条件,结合行业统一定额,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成本核算定额,逐级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和全部成本核算管理,同时实行多种分配方法。对主要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管理费进行核算与分析,人工费管理实行基本工资、产值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材料费管理实行以内部核算定额消耗为基准,严格控制采购库存量;机械费管理实行以设备运行费为基准,充分发挥设备效率。并且在各作业队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设立目标激励奖和安全质量专项奖;把主辅材料消耗水平和费用支出与完成工程量挂钩,严格考核奖罚,从而增强作业队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减少超挖、节省材料、提高工效和设备利用效率,尽可能多的完成工作量。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实际安排,如施工工期、进度安排等,适当调整定额,实施成本核算、定额分配。
5.2 工程索赔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业主发包方的原因造成工程延期和费用增加的情形时常出现。其发生的情况往往表现为:没有按合同约定提供施工条件,如未及时交付设计图纸、施工现场、通水通电;发包人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减;发生不可抗拒的事件:发包人提供的材料或设备未能及时到位;发包人另行分割发包工程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质量问题;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进度款;材料上涨、政策变化调整;发包人指令工程暂停或变更方案等因素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鉴于工程索赔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索赔工作的程序及内容,及时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特别要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管理工作。施工企业遇上述索赔事件时,要及时办理签证手续,同时做好现场原始资料和监理签证手续,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索赔报告及提供证据资料。通过对发生的索赔事件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可以进一步保障施工项目的施工工期及降低费用支出,确保目标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6 结束语
通过改革而强化项目经理部管理体制,其重点和核心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如何强化目标成本管理更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