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

第1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西方古典音乐简介

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 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有“最为优秀的”、“经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国,它被翻译为“古典的”。故“classic music”在中国又被称为古典音乐。广义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在特征方面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具备了以下几条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形成所以带有巴洛克时期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内“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以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和声语汇增多,借助于离调的手法以及转调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现力,变得更加立体化。第三,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作用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慢慢地脱离了宗教内容,开始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第四,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奏鸣曲、变奏曲被广泛运用。

二 从钢琴发展史探究西方古典音乐

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乃至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离不开乐器的,其中乐器形式的演变对其影响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乐与钢琴的关系亦是如此。

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古钢琴叫做克拉维卡,其制作年代大体是在12世纪至14世纪之间,为欧洲所使用。其外形为长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键,有的在四条腿的内侧右部大约三分之一处安装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连接,其弦轴也被固定在这块厚板上,而弦是经由马桥后被固结在音板的另一侧。另外,腿内左侧三分之二处安装有键盘,键子的后面有平头钉固定。弹奏时,后端抬起,平头钉随之敲击弦而发出声音。羽管钢琴在结构上与古钢琴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是弹奏时由安装在键子后面的羽毛管触动琴弦而后发出声音的。

由于古钢琴以及羽管钢琴,发声都相对较弱,音量变化也很少,故逐渐被槌击式钢琴所代替。所谓槌击式钢琴,它是将羽管钢琴加以改进,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与古钢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过演奏者敲击键盘的力度随时变化,弥补了古钢琴存在的音量过小以及无法调节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后来,钢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1820年,塞巴斯蒂安?艾拉尔把击弦结构改为复震奏结构,从而使得弹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频率敲击键盘,从而弹奏出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1825年,阿尔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铸铁弦架,从而增加了弦架对于琴弦拉紧之后所产生张力的承载能力,紧绷的琴弦不再会以弦架的变形而变得松弛。这一改变使得钢琴的音准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1850年,乐器制造家又对钢琴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支撑结构与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复震奏式击弦机相结合,从而现代钢琴最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乐器结构形式的变化,音乐理念以及键盘技巧的改变,也会导致音乐风格的改变。西方古典音乐即是如此。下面,我们从西方古典音乐所经历的三个时代,来具体探究其变化。

1 西方古典音乐之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代表人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演奏乐曲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以极其细微的动作轻松的进行弹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弹奏下去。故巴赫的音乐中,充满着颤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续变化得以代替。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弹奏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了上流社会的需要而作,总体来说是为了显示上流社会的财富及其地位。故其音乐特点在于十分奢华,装饰性的音符十分之多。节奏也十分的强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动,旋律也十分精美。复调音乐在乐曲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时,节奏的思想,即在乐曲之中加入的小节线,也在这一时代开始萌芽。这些形式在后来直接演变为了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以及交响曲、前奏曲等钢琴作曲方式。总之,巴洛克时代的钢琴音乐体现了强烈的秩序之美,强烈的节奏以及复调式的和声,都是和谐、规范、重复旋律的最好体现。

2 西方古典音乐之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音乐时期,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钢琴的弹奏上,由于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确立了独立奏鸣式的音乐结构模块,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个性化旋律得以从背景之中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时期的弹奏者,在弹奏时继承了羽管式钢琴的键盘控制风格,既轻柔又不失紧凑,在弹奏不时之中还带一点华彩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朴实、真挚的。之所谓“古典”,其实更为准确的来说,它指的是古希腊以及罗马所处的“经典的古代”。18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兴起,与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相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启发人们去摆脱教会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缚,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个性的张扬。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反对世俗君权的口号,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乐也受其影响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特点渐渐的走向了质朴与平民化,音乐风格也趋于完善和成熟。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主调音乐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的主流。尽管古典音乐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时代,故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痕迹,但是不可否认,这时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音乐,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去掉繁琐而无用的修饰,回归到最为质朴、自然的状态。在风格上人们更加崇尚轻松、简洁的主调音乐,反对过于刻意严肃、装饰的巴洛克音乐。在这种推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导下,清晰、明朗的旋律从之前复杂的、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往主次不分,几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也转变为以主要的旋律线为基本,其它的声部只作为陪衬和辅助的主调织体。因此,这种主调音乐旋律大都比较清晰。

第二,和声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功能和声(“主――下属――属――主”为主体建立起来)以及功能和声的调性体系是当时音乐的主要骨架。此外,这一时期,和声的词汇也更加的丰富,手法上更为多样,故在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立体。

第三,受到启蒙运动及其法国大革命的感染,这一时期的音乐在风格上,使人文主义更为突显,逐步的脱离了天主教的内容,主题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渐的认识到,钢琴不仅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应该要学会模仿人类说话或者唱歌,特别是模仿能够表现普通人感情的说话或者唱歌方式。这就要求乐曲在旋律上以及结构上,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适当的对话,从而轻动作机钢琴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也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第四,音乐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奏鸣曲因其严谨清晰的结构、细致的质体、平易近人的语言,取代合组曲等曲式,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另外,变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被广泛的采用。

总而言之,古典主义音乐的自然、简洁的主调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代的严肃有序相比,音乐风格更为鲜明、规范,同时处于自然平衡原则以及适当的比率指导下的对比原则,也使得音乐的主次体现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 西方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

随后,音乐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的钢琴弹奏也称为一绝,可与莫扎特比肩。他的钢琴弹奏,技巧极其华丽,转调也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其表演更为具有魄力、更为大胆,也更加的华丽多彩。

相比之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弹奏之法是粗犷的,但是其中却不乏某种深邃的意念与力量。这与贝多芬自身的音乐风格类似,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感觉准确的表达出来,就是感觉要像在钢琴的单独演奏上,获得犹如一整支管弦乐队在表演的效果。此时及之后,钢琴的功能逐渐的被提高,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随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为协调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弹奏出更为曼妙而且富有诗意的音色。并且肖邦还认识到了手在弹奏时的弱点,从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自身的技巧。

从钢琴的弹奏技巧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内容比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阔。音乐家更多的去挖掘音乐在曲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现性,从而对古典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变化,主张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船歌》还是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带有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美。

第2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在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主义乐派与浪漫主义乐派在整个音乐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醒目而重要的位置。纵观起来,二者有袭成的一面,但同时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各自又具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音乐史学家通常将巴赫到早期的贝多芬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包含着优秀的、第一流的、标准的、经典的词意[1]。古典音乐时期或称音乐的古典主义(Classi cism,亦译:古典风格、古典崇拜),通常指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共同在维也纳形成的“古典乐派”的风格,其代表性作品对当代或后代的音乐家都具有经典的意义。

十八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下。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新旧社会的交替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此时,音乐艺术的欣赏者不在局限于上层社会,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纷纷涌向剧场和音乐厅,提出了新的文化需求。因此,先前的音乐风格不再能取悦人们的耳朵,巴洛克音乐的风格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先是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音乐风格变为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然后是单一表情的巴洛克意识变为变化多端的动情风格,这些变化都为古典音乐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十八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当海顿还在童年时期时,维也纳的先辈作曲家们就已经写了不少初具规模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可以说他们都是近代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的辛勤哺育者,在音乐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这些主调音乐体制的奏鸣交响套曲,只有到了海顿、摸扎特和贝多芬手里才臻于成熟。他们一方面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汲取了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讲究感情约束及和谐均衡。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古典主义乐派的音乐特征有:1、使大、小调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大、小调范围内主和弦、下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功能性和声使用的手法相当丰富而又有变化。2、主调织体占据重要位置,从而旋律成了最重要的织体成分,低音及和声仅起伴奏作用。此时,创作乐思基本上是主调和声思维,应用功能和声的原则,有时又广泛地运用高度发展的复调对位技巧,将两种技法结合起来。3、旋律结构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流动状态,常常是方整的;节奏形成了周期性结构。由于受德奥民间音乐与民歌的影响,常使用八小节、十六小节的乐句或乐段的对称性的旋律与节奏结构,使乐曲的旋律与节奏具有清晰的对称性、周期性,表现出古典音乐风格均衡,稳定的特点。4、主题擅于动机式发展,力度有了渐强、渐弱的细致安排。[2]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典主义乐派的作品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文学和绘画,他们倾向于重感情的“狂飙运动”精神,而不是理智地拘束于形式的规范化,将音乐表现冷漠化。他们具有理性和逻辑思维特征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各种音乐主题动机发展手法的创立,严谨而灵活的形式结构的运用,都是为了深刻的表现丰富而多样的感情内容。他们以炉火纯青的技法、自然流露的感情、崇高深邃的哲理性思想、严谨而完美的形式结构,体现出具有经典意义的古典音乐风格,这是无庸赘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通过大量的乐谱印刷和复制,各种音乐会演出的广泛传播,在西方各国和东方一些国家,形成一种传统而延续至今。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拉丁文Romance,指用拉丁语系中罗曼语(Roman)写的中世纪一种称为“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作为艺术流派,浪漫派(Romantic)是英国于1659年开始最早出现的一个名词,十七世纪末运用于法国、德国。十八世纪,它通常作为“野性的”(Wild)或“幻想的”(fanciful)的同义词普遍使用[3]。十九世纪初,它的派生词(Romanticism)浪漫主义出现,才专指艺术与思想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特征是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感情,反对拘泥于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作。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浪漫乐派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欧洲的浪漫乐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伯辽兹、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中期(1850―1890),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在这需要指出的是,中期的浪漫乐派比早期的更加热衷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情绪,兴趣也转向交响音乐和歌剧等大型体裁;晚期(1890―1910),这一派作曲家主要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代表人物有沃尔夫、等[4]。

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风格对古典主义来说,有革新的一面,也有承袭的一面,它的音乐特征主要是:1、以调性音乐为主,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2、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变化。3、在音乐旋律的创作上强调其抒情性,乐句结构的伸缩性很大。4、配器手法迅速发展,作曲家门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取得绘声绘色的效果。[5]

同浪漫主义诗歌、绘画一样,浪漫乐派音乐侧重于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侧重于作曲家主观的生活体验,内在心灵世界的描绘,强调个性与个人情感的表现,以自传式的写法和自我为中心的感受占据主导地位,追求富于幻想的、鲜明的音乐色彩。他们喜欢传奇性、虚构性的题材和音乐形象来体现作曲家的艺术理想和生活愿望。大自然的景色和魅力,是他们经常获得灵感的源泉之一,带给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触景抒情或借镜抒情,是他们的创作特点;在作品中重视和反映民族的特点,强调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

总之,做为西方音乐史中两支重要的乐派,他们都表现出各自的音乐特征,浪漫主义乐派音乐是古典主义乐派的继承,但又有它全新的一面。

注释:

[1].[3]黄腾鹏.西方音乐史[M].甘肃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5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10

第3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俄罗斯的古典音乐起源于民间,广袤的地域造就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宽广壮阔的颂歌风格,呈现出坚定、悲壮的民族形象及性格特点,表现出骄傲、坚强、英雄的民族精神气质。例如,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沙场》,和声雄浑,音乐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挥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是俄罗斯早期传统民间古典音乐的代表风格。

俄罗斯的古典音乐曲风,在已经“特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多样性。伴随政权的变动与统治者,不同治国政策而产生的剧烈时代的变革,作曲家的生活与经历也经受着巨大的不同。这些经历与感触,激发了大量的灵感,他们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或浪漫或沉痛,或欢快或哀伤,内容形式丰富,不拘一格,各具风情。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在不同生活经历中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每一个创作、每一种风格,都是时代赋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俄罗斯音乐之魂,民族主义音乐集大成者;格林卡——民族乐派奠基人,俄罗斯音乐之父;肖斯塔科维奇——古典音乐最后一位大师。

田园美景造就浪漫曲风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曲家,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他在俄罗斯音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全世界舞台上一直被广泛的演奏着,是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交响乐,是全人类音乐文献中的瑰宝。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作品非常多,他写的《天鹅湖》《芭蕾舞》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曲风明快、健康、优美。表现了俄罗斯宽广无限的田野以及俄罗斯人民大气的性格。每当听到这个乐曲,笔者就会想起,以前看到这个作曲家故居时的感叹。想象当时场景:窗口,外面阳光明媚,空气清透,白桦树随着风肆意摇摆,低矮的云层,层次分明。一望无际的草原,消失在地平线。远处散落的几栋木制房屋,悠闲自在的牛,别样的浪漫和艺术气息油然而生,令人神往。当他不问世事,隐居创作时,这些乐曲就是在他居所的书桌上完成的。正是这样的地方,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音乐。

没落王朝引出“天鹅绝唱”

与《天鹅湖》的浪漫相比,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个性。用音乐诠释出语言无法表述出的情感波动。当时的柴科夫斯基生活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一部叫做《曼富里德交响曲》,其余编号的为六部交响曲。从第四部交响曲开始反映他的青年、中年、晚年的真实写照,充满激情。而《第六交响曲》又被称为“天鹅绝唱”,整部曲调充满着失望、悲凉的情绪。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个情绪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亚历山大三世的暴力执政,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这种“悲怆”的情绪,成为这个曲子的特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以慢板、快板、快板、慢板的形式演绎,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封建社会的爱情幻想

与柴可夫斯基交响乐那样缠绵,晦涩不同风格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他被誉为俄罗斯交响乐之父。在19世纪初,当古典音乐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已经很发达的时候,俄罗斯还处于比较愚昧的状态。当时的农奴制,造成俄罗斯是一个非常保守、落后、封建的是社会。从格林卡开始,他周游世界,到这些发达国家游走,随之发现交响乐的美。回国后,就把交响音乐歌剧的写作技巧用在俄罗斯音乐的创作中,收集俄罗斯的民歌,然后融会贯通,创造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大家对他熟悉的作品是《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在音乐会上经常拿来演奏,它的速度非常快,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乐曲,故事情节较为简单。鲁斯兰是一位英俊年轻的勇士,他娶了俄罗斯大公的女儿柳德米拉。在婚宴上,出现了一个巫师,用巫术将柳德米拉掳走,后来鲁斯兰用自己的智慧,刚强的意志,高超的武艺,战胜巫师,营救出妻子。整个交响曲,由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热情奔放的婚礼场面,而到了中间时段,则转换为第二个抒情主题,以爱情二重唱的歌剧形式表现。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整个剧情,建立在整部歌剧的基本对比因素上,用奏鸣曲写成。全曲充满了明朗的色彩、欢乐豪爽的喜庆情绪和乐现主义的精神品格。格林卡从当时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精华,创作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性格的系列古典音乐作品。

战火中的进行曲

第4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 审美特征 文化

音乐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一、 中国古典音乐概述

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搏击长空,产生了各种体裁、形式、结构的古典音乐,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宝贵遗产。自周代起,我国的乐器就有了“八音”之分,器乐独奏与合奏的形式也相继出现,琴也就当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闪光乐器,表现水平较高,出现了诸多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尽管在历代王朝中,曾产生过许多乐器和著名乐曲,如“鼓吹、横吹、骑吹”用的笛和箫、南北朝时期传入的琵琶、隋唐时的多部伎、元时的三弦以及火不思等,但直到明代,古琴和七弦琴都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产生过《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广陵散》、《夕阳箫鼓》等在历史上熠熠放光的古典音乐,这也算是可以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罢了。到了明清时期,琵琶乐器的出现同琴并列成为我国当时的音乐发展的两大潮流,刊印了大量的琵琶谱。流传至今同时也让人耳目能详的有《十面埋伏》、《月儿高》、《霸王缷甲》、《海青拿天鹅》等表现深厚的古典乐曲。

二、 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和其它音乐一样,也是一定的现实生活与时代背景下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音乐元素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表达也是现实生活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欣赏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活动。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以音响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以表现审美体验为基本特色,使音乐与其他艺术具有以下不同的审美特征。

首先,音乐的时间动态性和听觉性特点。音乐具有时间性和运动性特征,这使得音乐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流动的。在音乐的变化运动中,音乐犹如人的生命一样流动着,他的节律、他的律动与人的生命和谐共振。

其次,音乐语言的表情性及其不确定性与不具体性特征。海涅说过:“音乐也许是最后的艺术语言。”也有人甚至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它是不需要翻译的。的确,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的表现手段)是没有国界的,它不像文学语言需要翻译才能听懂,他也不像绘画语言,通过视觉而作用于感官,音乐是通过听觉而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语言。

第三,音乐具有直接的灵魂震撼作用。它已不再是花前月下的小曲,而是一种唤醒人的艺术力量。音乐不止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享受,它也直接参与了改造人的感受力、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音乐未来的发展,将以铸灵性为己任,它在艺术中所秉有的超验本质,使其将以动人心魄,唤人奋起的力量去塑造新的人生。

三、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在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因此要对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进行较全面的领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审美特征。

(一)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是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在魏晋人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也是反映当时作者在战乱流年的时代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定,远嫁他乡,最后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两个孩子而返回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乡,这种内心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也正是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生出来的。因此,要能深刻地领略这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得了解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征,这包括文学及其它艺术品等。我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古典音乐作品,其体现在调式、风格以及音乐组织等方面都与西方各不相同,而在我国各民族地区,又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当然目前流行的各地方的剧种、曲艺等就不用说了,就山歌、小调、号子等在各地都风格各不相同。这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文化深厚的根底。

(三)音乐作品的文学特征

音乐的文学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与文学的联系上,文学诗歌是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而音乐的出现则又是更形象化地帮助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至远古时期,下至今天,同样如此。例如《诗经》中的《关睢》,在这首文学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帮助诗词本身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在河之洲”的那位恋人的无限思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宋词、元曲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学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两者之间的界线也显得越来越模糊。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学会鉴赏中国古典音乐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分享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可以让我们自觉地去坚守我们优秀文化的阵地,增进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春牧、徐孟东,《音乐鉴赏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版

(2)张爱民,《论音乐的审美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44-46

(3)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版

(4)钟鸣远,《中国音乐圣典》,九州出版社2006.1版

第5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 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sycjzx.com/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bookcool.com/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第6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竹笛;新古典主义;斯特拉尔斯基;谭盾

中图分类号:J64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56-02

一、二十世纪西方新古典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在经历了几个时期之后,在浪漫主义后期出现了德彪西等一些风格特例的作曲家。他们开始运用不协和音,不完全解决等一些方法演奏出一些新的色彩。勋伯格更是打破传统的调式,建立十二音体系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提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他们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素材进行新的创造,提倡回归古典主义,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便是其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的创作可以分三个时期,他们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素材,但他们的音乐作品还是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

萨蒂和六人团是新古典主义的另一组代表人物。萨蒂,法国作曲家,才华横溢可惜晚年才被赏识。萨蒂出生在音乐世家,却不愿接受正规音乐学院的教育,弃学去咖啡馆弹琴。而就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便带有浓郁的新古典主义色彩。他提倡回归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即简单纯朴,反对德彪西等人的理念。同时他在作品中也使用了很有特点的和弦。六人团则是在萨蒂理念的影响下,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但因后期风格不一,六人团的成员慢慢的分开发展了。

两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只是表面上提倡回归古典主义,而萨蒂相对来说比较深刻的提出回归新古典主义的意义和方法。从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看来,不少音乐家也开始慢慢的有回归中国的古典音乐的想法,开始提倡音乐的美感,并慢慢的体现在创作的作品中。

二、中国音乐的“新古典主义”

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最多提出是在中国文学方面。而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上是由田青提出的。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着重保护好中国的传统音乐,保留传统音乐的美感和境界。中国音乐方面的“新古典主义”体现在了好多方面,例如田青在青年歌手大赛上最初提出“原生态”唱法。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新古典主义”很有力的一例。田青认为原生态唱法是中国音乐的精华,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盛行的中国,原生态唱法一枝独秀,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不仅仅丰富了声乐界的演唱形式,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我们近现代的音乐发展既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吸收世纪音乐得精髓,更要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美感。

除了“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之外,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比如非常出名的“谭卞之争”,就是两位艺术家对于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争论。谭盾受到约翰凯奇等现代派音乐家的影响,写出了《地图》等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他寻找一些新的发音媒介来创造新的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运用了很多现实中的物品发出的声音,比如水声,石头摩擦的声音等。然而他新颖的写作手法引起了很多老一辈音乐家的质疑,卞祖善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传统音乐的倡导者,他认为谭盾的做法降低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作用,降低了整个音乐的美感。

除此之外,各个领域的音乐家对新时代的音乐走向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具体以竹笛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器乐领域的作曲家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三、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

竹笛作品《金色的山东》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曲的作者是北方笛派的代表,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曲祥。该曲分为《孔子随想》、《泰山放歌》和《黄河入海》三个乐章。在这三个乐章中,作曲者采用了竹笛上各种演奏技法来演绎这三个主题。

(一)作品分析

第一个主题《孔子随想》,作者描写了山东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孔子。这一乐章是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第一段落描绘了在圣人孔子没有出世前,古代大地上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场景。作者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连续的连音烘托出了战争时紧张的气氛,并用二胡的无旋律演奏表现出了战争中人们无力的呐喊。但是值得分析的是,该乐章的第二段则是与第一段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第二段之前的间奏,利用中国传统乐器箜篌,旋律立刻体现出了中国古韵的味道,间奏的旋律也是采用中国最基本的五声调式,简单的旋律庄重而典雅。旋律的主要部分,要求演奏时气息平缓,手指交替时非常讲究,整个画面犹如孔夫子出世,世间被孔夫子的光芒普照,战争和贫苦皆无。这一段的旋律采用中国民族七声调式,色彩古朴典雅,作者要求气息平稳,用慢速气震音的演奏方式使得这一乐段的整个感觉类似于古琴演奏,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孔子随想》这一乐章,首先在选材上就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采用和推广。作者选择孔子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并且用了古代的乐器箜篌,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来表现这一历史人物。

同时,这一作品的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作者选用的音乐材料上,更是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乐曲的处理上采用近似于古琴的音乐特征,不仅在音乐上韵味十足,旋律深沉典雅,在意境上更是古色古香。在这一方面,这部作品回归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竹笛作品中,不协和音、超吹音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注重古典音乐美感的作品越来越少。而曲祥的这一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调式美感的作品在现代亮起了一盏明灯。

四、竹笛作品《龙灯高照》

竹笛曲《龙灯高照》也是曲祥老师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与《金色的山东》于2007年在山东上演引起巨大轰动。与其他21世纪的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体现了与时代不同的色彩。

(一)作品分析

《龙灯高照》是一部以唢呐为主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乐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灯月交辉》、《灯海如潮》、《多彩的秧歌》和《燃气的希望》。第一乐章“灯月交辉”是简单的单一部曲式,用激昂的曲调描绘了正月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正月元宵金龙舞,皓月当空人团圆。元宵之夜,万家灯火与无数彩灯点缀城乡,与银汉明月相辉映,宛若人间仙境。乐曲以古老的编钟玉磐为引奏,祥瑞之声衬出灿灿寒星,皎皎玉轮。乐队以浓郁的民间音乐基调与表演风格,描绘了月圆之夜的美景与温馨:万家灯火醉酒香,一轮明月照亲情。月下都市,繁华似锦,月下社火,人潮欢聚。灯月相映,金银交辉,飞虹落霞,流光溢彩。乐曲在洋溢着喜庆之气的唢呐声中结束,寓意着社会安定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的欢乐意境。第二乐章《灯海如潮》同样也是单一部的曲式结构,在乐章的开始用一连串快速的、舞蹈性的吐音表现了龙珠翻滚,龙腾狮舞,焰花飞溅,编织出一幅花灯如海、彩光喷泻的璀璨画卷。之后的乐队采用弦乐和弹拨乐追奏的形式,体现了灯会恢弘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第三乐章《多彩的秧歌》,就是采用了秧歌的形式和曲调,旋律上富有鲜活风土乡韵,描绘出万民闹春、再盼丰年的狂欢场面。 第四乐章《燃气的希望》,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乐队用嗦亮的笙管丝弦与激越的排鼓相结合,表现了新世纪的新希望。

(二)乐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

与《金色的山东》一样的是,作者在选材和组成整个乐曲的素材上都是选择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比如该曲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山东秧歌作为基本的曲调,利用竹笛的滑音、花舌音的技巧表现了主题。

另一个方面,《龙灯高照》整个曲子在作曲的出发点上就是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这些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味道变得越来越淡。在新世纪这一作品的提出,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它在音乐方面的意义,就是提倡中国的传统音乐,回归传统音乐的美感。

五、总结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不仅在音乐方面,在中国文学方面也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学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为时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为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

[2]田青.捡起金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5).

[3]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4]王富仁.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下)[M].天津社会科学,1998(03).

[5]高宁.罗四林.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5).

[6]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M].文艺理论研究,2004(03).

[7]杨经建.新古典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文艺研究,2006(04).

[8]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9]王亚丽.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10]傅晔.竹笛技巧及音乐情感的表现[J].人民音乐,1994.

[1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赫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M].黄河之声,2007(2).

第7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卧虎藏龙》;音乐艺术;电影;李安

《卧虎藏龙》是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200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武侠影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卧虎藏龙》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影片通过展示一段古代的江湖恩怨,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江南风情以及武侠电影的全部成功要素,影片具有东方特色的唯美艺术品质。这部电影的音乐尤其令人感动,它是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佳品,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佳主题曲奖”的提名。

一、电影《卧虎藏龙》概述及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电影《卧虎藏龙》简述

武侠片《卧虎藏龙》在中国的动作影片史乃至中国的电影史上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影片,影片制作精良,表演细腻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朴、厚重和大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唯美艺术品质,自播放以来便为影迷们所喜爱。影片的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运用了好莱坞式的艺术创作手法,并向国际审美标准看齐,制作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动作影片。《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的音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从创作至运用影视音乐手法都独具艺术匠心,达到了音乐同电影的画面、情节乃至影片的深层寓意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堪称是动作片中电影音乐运用的成功典范。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及作用

1.影片的主题音乐贯彻整个剧情,昭示影片主题。该片的主题音乐是由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音乐的主奏乐器为吉他等弦乐,采用的是西方式的音乐结构与音乐创作手法,这段主题曲充满东方韵味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美感。其中的点睛之笔是大提琴的运用,大提琴所具有的低沉而优雅的音乐凸显出东方文化的故事演绎中独特的厚重感,使观众享受到“娓娓道来”的艺术魅力,并与影片具有的悲剧性色彩有机融合,起到有效的衬托作用。《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完美地体现出了音乐创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影片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作者通过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主题曲中,赋予了这部动作片以更为深刻的寓意和更大的文化价值。

2.影片的背景音乐烘托现场场景,营造现场氛围。此片的背景音乐大都出现于影片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进行感情碰撞的时机,音乐有效突出了电影中的爱情主旋律,片中的背景音乐旋律总体表现出一种唯美和凄婉的艺术美感。音乐中大量运用笛子和二胡等乐器,再配合以柔和的女声,使得音乐显得空灵和缠绵,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的情感主题。该片的场景音乐的运用也十分独到,由于影片的故事在空间上存在着大跨度,使得片中的场景音乐可以通过多种风格加以表现。在玉娇龙同罗小虎于新疆相遇时,运用的场景音乐中充溢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音乐特征,西域音乐元素被巧妙融入场景音乐之中,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场景音乐达到了有效烘托电影情节的效果。

3.声画合一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场景。电影的第一段动作镜头是片中的两个女主角进行打斗的情节,在这段打斗戏中,打斗与追逐的艺术情节展现为动作片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性的镜头,而背景音乐采用的是声画同步的艺术手法,音乐由中国传统艺术乐器打击乐所组成,密集与紧促的音乐鼓点节奏同两位女主人公的打斗动作有效融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使得紧张、激烈的情节变得愈加使人绷紧神经,观众通过这扣人心弦的镜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官体验。这段充满艺术性的打斗戏与行云流水的音乐相配合,为影片贡献了一个经典片段。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精美音乐分析

(一)主题音乐:映射故事的情节及发展轨迹

所谓主题音乐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其主旋律的音乐,主题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主题音乐因影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有的电影采用流行音乐或名曲作为主题音乐的原声。在一部影片中,主题音乐对烘托电影的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设计的主题音乐可以使观众的思绪进入到影片的情境之中,使观众的情绪同影片中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或壮怀激烈,或扼腕叹息。成功的主题音乐风格应与影片的背景相得益彰,以衬托出影片的主题。

在《卧虎藏龙》中,音乐创作者谭盾一改以往的古典拉丁式的华丽风格,主题音乐采用三段式,并配之以吉他和弦同提琴的协奏的清新乐曲,为观众构筑起一个既有刀光剑影,又有缠绵爱情,同时配有无际大漠的风光完美音乐境界。《卧虎藏龙》的情节以及感情纠葛都发生在美丽的大自然背景当中。该片的主题音乐采用二胡主奏,而乐队起到为主题旋律作背景衬垫的作用。主题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和催人泪下,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主旋律对爱情戏的衬托更是达到了艺术的至臻境界。

(二)背景音乐:渲染影片中的故事现场氛围

该片的背景音乐出现于李慕白与俞秀莲和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几场感情戏中,此时的背景音乐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有力地表现出爱情元素,音乐听起来动人心弦,由低沉的二胡曲调开始,随后是弦乐与管乐相配合。这时,原本低沉韵律的铜管乐器出现一个上滑音。当背景音乐进行至一半时,一只二胡出现二度滑音,有如扬琴推弦,凄婉的柔情氛围被立刻烘托出来。直至结束,这段背景音乐的节奏全部被太鼓与锸所固定。而定音鼓成为渲染情绪色彩的一个点缀。乐器中除管弦和失真的吉他外,配合以柔风细雨的女声吟唱,镜头在音乐的衬托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主奏乐器仍是一种电子合成的音色,有如吹笛子发出的气流声,充满了质感。

(三)场景音乐:表达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

场景音乐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不同场景音乐用以烘托影片的不同场景。所以,任何一段场景音乐都是专门为特殊场景所设计的。场景音乐又与背景音乐存在一些差别,背景音乐具有相同的曲风和基调,背景音乐一定要同影片的主题与情感基调协调一致,场景音乐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存在较大变化,它完全出于烘托影片的情节与内容的需要,以有利于表现情感为标准。

《卧虎藏龙》中场景音乐出现的变化全部由于影片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场景的需要,例如李慕白同俞秀莲进行深情对望的时候,响起了柔意悠长的场景音乐,玉娇龙与罗小虎在表达刻骨铭心的爱情主题时又是一种意境的场景音乐,众人同碧眼狐狸进行打斗的时候,出现的是具有紧张刺激感的音乐。总之,电影中的场景音乐是为烘托影片情节而设计的,它起到的是渲染气氛、彰显主题的作用。而 《卧虎藏龙》中的场景音乐恰如其分地达到了它的效果。

三、电影《卧虎藏龙》中唯美音乐的美学分析

《卧虎藏龙》中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二胡,并配合以其他的电子乐器,音乐彰显出影片的爱情主题:执著的追求却无法达到永结连理的感叹。作曲家谭盾创作该片音乐时,为了有力表现出东方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将常用的歌剧音乐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引入至二胡的演奏过程,将东方音乐精华与西方音乐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影片中的音乐极具艺术感染力。采用b小调四四拍这种古典浪漫主义曲调的演奏,极大地渲染了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追求执著爱情的情感。

(一)影视剧中的音乐美学范畴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彰显和烘托影片的主题、内容和情节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美学特质对于观众欣赏电影以及提升其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不同于普通音乐作品,它不能脱离影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的情节展示和人物刻画,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创作严格被影片的情节与场面所约束,故此,延伸性是电影音乐的一种美学特征。一部成功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美学方面的思考,除影片的主题和情节之外,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的张力对片中传达出的情感、矛盾纠葛与主题思想也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美学赏析

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分析离不开电影的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取决于电影的主题、情节和内容。所以,分析电影中的音乐美学特质,要着眼于电影音乐具有的文化背景、所要传达的影片信息、音乐具有的风格与特点、创作音乐运用的表现方法等角度。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不仅表现在多元的创作手法,多种乐器组合的表现方法,音色与曲调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同影片的内容与情节相结合,用音乐来对影片具有的主题和文化做出诠释,电影音乐之所以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分析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要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看其音乐的语言是否诠释出影片的主题与感情。《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达到了这个高度,影片中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和场景音乐都运用了东方式的古典乐器表现手法,通过古典曲风与西方大提琴、管弦和电子乐器相配合,演奏出了扣人心弦的东方古典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效果。《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透彻力,在于音乐创作当中,作曲家在以不影响至古典音乐的内涵为前提,进行适当改编,将东方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有机融合,使得再创作后东方古典音乐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情趣。

《卧虎藏龙》作为一部商业片,在美学价值上也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东方的功夫,还在于东方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同样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音乐将东方的古典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电影情节的展开起到了烘托与渲染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02).

[2] 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3] 葛姝亚.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4]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第8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 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 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 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 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 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 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2 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3 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第9篇: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民乐; 民族音乐; 音乐形式; 音乐表演; 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4-0035-03

一、引言

从90年代末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也影响到文化范畴,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在流行音乐方面有着较多的体现,最主要的倾向便是在流行音乐中间大量采用古典音乐的素材,或者说将古典音乐重新包装,将古典音乐流行化,形成新的音乐品种。其中比较典型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雅尼的新音乐、古典辣妹的新音乐等。且不论他们在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有多少新意或有多少贡献,但是在市场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客观地说,他们的经验是可取的,因为历史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当然创新的方式有许多种,在考虑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力求在音乐上有相应的价值体现。利用古典音乐永恒的价值及其在听众中间广大的影响力,将其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从而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都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应该说,这种“新音乐”在相当时间内是成功的,同时它还对许多国家的流行音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从2000年以来,一种被称为“新民乐”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在音乐舞台上诞生,并在各种音像出版物、音乐会上出现。从内容上看,这种新形式的主要特征似乎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依然是传统乐曲,但在乐队配器上有新颖的安排,重视舞台设计,有着新的乐器组合方式(我国民乐队在编制上一直有着较为固定的结合方式)。除此以外,在音乐风格上也有变化,如部分吸收了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如节奏、音色、和声等,并且部分采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手段;另外一种形式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但是主要采用流行音乐的一些手法来进行创作,这类音乐在风格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创新手法,它放弃了传统音乐一些特有的发展变化手法,还学习、吸收了西方一些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从而在市场上有着相当的魅力,特别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如果说第一种形式还主要是以传统音乐为骨架进行变化的话,那第二种形式则更多地具有流行音乐的表现特征,而且人们平时所说的“新民乐”似乎也更多指向它们。之所以强调是受外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因为同样在80年代以后有另一种创作风格,它吸收了20世纪西方作曲技术,以及运用西方新民族乐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流派,主要以民族乐队的形式去表现,有媒体也曾经称它为“新民乐”,但它们属于严肃音乐的范畴,这种风格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本文将重点讨论流行音乐风格的“新民乐”。

二、“新民乐”风格的形成

中国民族器乐在历史上有着十分漫长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地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音乐风格的丰富及音乐类型的多样等原因,使中国民族器乐存在着许多形式和乐种形态。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祭祀音乐等,并且其中任何一类由于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又有着众多分类,每一类型的音乐风格、演奏风格及乐器组合也大相径庭。中国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唐代宫廷的辉煌,也有民间乞讨的悲哀;既有文人的雅趣,也有劳动者朴素的粗犷。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的逐渐发展,说唱和戏曲音乐的出现及其成熟,艺人身份已基本民间化。除了大量的商业性质的演出,民间艺人还充当着民间礼仪、祭祀等活动的操作者。无从考证,民族器乐的地位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低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管弦乐队音乐逐渐进入我国,大批留学的知识分子在获知西方、日本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的情况下,非常自然地联想到我们民乐的相对落后,对民族器乐本身的态度也越加责难和轻视。20世纪30年代,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的刘天华开始对民族器乐进行改革,他利用了西方音乐的一些手法,对民族音乐自身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变革,应该说他的改革是革命性的,他不仅自己创作了一些十分优秀的作品,并且影响到多年后的中国民族音乐创作。解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对此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民乐创作在很多方面深受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大多都是机械地模仿它们的形式。比如民乐队的建设规模就基本上以西方乐队为榜样,但在乐器编排等方面,有些并不符合中国民族器乐的规律,大批作曲家也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使这样的模式逐渐确立下来,以致我们现在都认为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乐队的基本形式。

三、“新民乐”流行风格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流行音乐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90年代后,西方一些流行音乐家运用某些被人们忽视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并将它们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获得了巨大的演出市场和商业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些流行音乐家也开始了有关的尝试,但更为有影响的则是“新民乐”的出现。

目前的“新民乐”大致有两个种类:第一类从内容上看,既有改编的旧作品,也有新创作的,即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的配器与发展手法重新包装,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女子小乐队的形式,并且经常用重奏的方式表现,具有室内乐的特征。其实这也不能说是模仿西方,因为中国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房中乐了。在这种表演方式中,音乐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与过去的老作品相比有了一些时代感和新意,使作品也更具艺术性。第二类在曲目上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创作的乐曲,但民族音乐本来的内容已经改变得较多,流行音乐的因素要更多一点,特别是打击乐和电声乐器的加入,使音乐整体音响显得丰满谐和并闪耀着多变的色彩;在形式上则更加新颖,演奏形式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几乎全部用女子乐手,具有鲜艳的视觉效果,在演奏时带有相当夸张的表演成分,并且常常以站立的方式背谱演奏,这是在以前的舞台上几乎没有过的演奏形式,使音乐无形中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听觉艺术已转变为视觉艺术。但笔者认为音乐成分的减少会使这种音乐之“新”显得苍白。

中国的流行音乐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覆盖到全国各地,但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假唱以及假奏现象。现代工业文明给世界带来无穷美妙的变化,但高度发展的录音技术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为假的表演制造了机会,使音乐成为一种在录音室里制作完成的产品,失去了表演过程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自然、真实的现场美感,失去了音乐二度创作这一过程。目前“新民乐”在音像制品方面主要是来源于录音,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有许多音乐形式其本身就是建立在录音室中,并在音像成品发行前进行了后期的制作加工,使声音效果美化,而且其中许多部分是合成的结果。

中国民族器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随着唐代以后宫廷音乐的衰败,城市市民音乐的逐步兴起与发展,民族器乐则更多以民间的形式存在、发展。既然在民间,那必然与民间其他的文化形式以及各种风俗相融合,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音乐本质与功能的讨论中就有过对“郑卫之音”及“靡靡之音”的反对,而所谓的“郑卫之音”和“靡靡之音”主要是指民歌,泛指一切令人“伤志毁心”的民间音乐。自古以来,民间音乐,甚至民间文化总是以低微的形式存在,并被上层阶级、文人阶层包括民间自身所轻视。民间器乐,特别是合奏,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常常也为一些礼仪服务,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行为,在它成为一种礼仪职业后,它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常常十分低下,因此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民间音乐在很长时期,包括在近现代都遭到很大程度的轻视,甚至是鄙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倍感刘天华的伟大,他能在那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为中国的大学引入二胡的教育,完全可以想象他所面临的阻力与压力。目前有一种言论批评,认为刘天华也只是改良主义,是用西方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来改造中国民族音乐,使中国音乐从此失去了自身本质的精神与内涵,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首先在那样的特殊历史状态下,民族音乐的生存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客观地说,当时的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的确存在弊病,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另外中国民族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常常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形式存在,它从来都是广泛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使自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唐代音乐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包括周围许多国家音乐的采用,而且这些音乐中的许多成分都和中国原生的音乐融合到一起。可以想象,我们今天听到的民族音乐其实有许多并不是真正的产生于古代中国的音乐,有大量的外来品。就像二胡也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一样,但今天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所以刘天华时代的二胡音乐包括整个民族音乐也不可能就是千百年以前的形式。刘天华的民族音乐改革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他在使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美学意义的同时,更使全社会重新去认识并尊重民族音乐。

同样在今天这样一个包括“新民乐”在内的大量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民间器乐特别是合奏曲由于生存的背景和状况,使它在传播与表演时常常带有一些哗众取宠,甚至媚俗的成分,但是客观地说,这在中国民间的文化形式中十分普遍,一般应按照某种民风来理解,听者也应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接受,它是特殊文化和生活环境下的产物。

四、对“新民乐”的展望

对于今天“新民乐”在现代媒体中的流行,涉及到许多问题: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存在的意义、音乐的发展手段与方向、作为信息社会时代的音乐形式等等。综观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包括音乐的发展,尽管在近现代是呈多元化的趋势,但基本是按良性的形式在循环,即使是生命力并不长久的流行音乐。我们如何看待“新民乐”的发展命运呢?首先对“新民乐”这种现象的认识必须将其放置到中国流行音乐这个特殊背景下去看待,因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与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包括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在生活中的地位、音乐形态、创作能力、音乐表演、接受群体素质与接受心理、媒体(主要是音乐批评)的功能、中国社会中艺术欣赏的传统习惯等区别。客观地说,中国在这近30年里流行音乐的发展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真正能具有持久价值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还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完全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去发展“新民乐”肯定会带来相应的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流行音乐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新民乐”呢?国外的很多流行音乐十分重视民族特点,这里的民族特点并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还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的文化。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在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多元文化的展示,特别是民族文化,这中间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另一方面讲,“新民乐”归根结底还是民乐,所以不应该放弃中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精华。首先在曲目上就有极大的选择性,其中包括传统的、创作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都可供我们选择;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可吸收民间的方式,中国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有丝竹乐、笙管乐、弦索乐、吹打乐、锣鼓乐等,当然并非要求采用其中的某种模式,但至少可以利用它们中间的很多元素加以变革(中国民间打击乐的素材就值得流行音乐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说,“新民乐”的发展也许应该更多的从民乐的角度,同时部分吸取流行音乐的风格元素,来加以完成。如果一味地考虑流行音乐元素的采用,那最终形成便会丧失民乐性,也就不应该称之为“新民乐”,而是“新流行音乐”了。除了传统的民族器乐形式,客观地说,20世纪中对民乐合奏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单纯地求大、求洋,在许多地方违背了民乐合奏的规律,所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甚至造成了相反的印象,应该吸取教训;对于当今更多元素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则更应理性地把握,而不能完全从商业利益来考虑。

げ慰嘉南祝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厦门: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梁茂春. 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Think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New Folk Music”

Yang Guxia

Abstract:

ぁNew folk music” ,as burgeoning art style and representative form ,has always been a heated topic for years .By introducing the special time of how it come into being ,the author puts this kind of new art form into the process of music history and make objective judgment of “new fork music” afte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