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

第1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引言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礼仪大国,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说出,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2012(24).

第2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课堂教学策略;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75-2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用以传播知识和相互交流的工具,而外国语言的学习不单是掌握语言本身的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学习者应着眼于利用语言技巧去了解和挖掘其代表的社会文化。语言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因此,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其使用国家的文化。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给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斯科隆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中将文化分为两种:一种为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在内的高级文化;另一种为所谓的人文文化,其涵盖习俗、仪式、衣食住行以及人际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生活价值观。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和生活可以用语言来记载,文化又从多方面丰富和完善了语言系统。汉语与英语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都出于应试以及升学的需要,因此只注重对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语言层次的学习。但我们学习英语的更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与外国人的交流,取其精华,从而为我们所用。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掌握语言技巧不足以让他们正常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流。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会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只有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语言学习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他便无法真正地掌握此门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教授与渗透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生活习惯及社会习俗的差异

生活习惯及社会习俗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与生活环境、地理气候乃至国家制度息息相关。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对于称呼尤其重视。不同的称呼体现了阶级、辈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学生在与老师打招呼时应称其为“王老师”或“张老师”,而不会直呼其名。相反,在西方国家老师则习惯学生称自己为“Mr.”或者“Miss”。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语中西方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由于辈分观念森严,因此晚辈在称呼长辈时要加上对应的辈分;而西方人对长辈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友好的做法也通常会让我们难以适应。除此之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适时的推脱、拒绝才能表现出应有的礼貌与客气。因此,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时会表现得较为含蓄,“您太过奖了”“我还差得远”等等。而西方人则会直率大方地以“Thank you!”来回应对方的夸奖。例如,一位外教在看到中国学生的作业后大赞“Your handwriting is pretty good!”中国学生立即回答道“No, no. It’s very poor.” 这一看似谦虚的回答却让外教大惑不解,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能力出了问题,从而产生了交流障碍。在交际过程中,文化使用不当所产生的误解甚至比语法使用错误更为严重,轻者造成交际失败,重者则会造成感情上的伤害。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而不同语言所起源的文化环境又各有所异。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式上也相差甚远。中国人宴席习惯以圆桌的方式,宾客团团围坐,这种形式在用餐时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西式宴席则采用长桌的形式,宴会的核心在于通过与邻座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二)词汇中承载的文化差异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犹如大楼的基石,构建成了一个个的句子。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想找出两个意义完全一致的词是很困难的。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必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词汇背后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信息。动物词汇在语言使用时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旦使用不当便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语用错误。例如,“狮子(lion)”和“老虎(tiger)”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汉语中用“老虎”表示威猛、勇敢、威严,被认为是百兽之王,相关的成语及俗语有谈虎色变、为虎添翼、虎视眈眈、虎父无犬子、虎啸龙吟等等。在英美文化中,“虎”则用“lion(狮子)”一词来替代,如bold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不同动物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象征意义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及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向学生讲解此方面的信息,以避免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带来的负迁移作用。

(三)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及看法,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尺度和准则等。由于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接收了儒学、道教以及佛教等的熏陶,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思维方式。西方人则崇尚个体、自由平等,主张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形成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行为准则。在很多中国学生看来,个人主义是一种带有贬义的极端自私的价值观。英语里面含有大量的反应“自我”文化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 “self-concept”, “self-dependence”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词汇加以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此类词汇的感彩。对于什么是禁忌,中西方国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巨大差别。中国人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拉近距离往往在交谈中会问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在西方国家这些则被看做是文化禁忌,若学生不了解这一情况,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则会因涉及这类问题而被误认为侵犯别人隐私。

三、克服知识传递障碍的文化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书本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初高中生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满足日常交谈及一般阅读的词汇量,拥有深厚的句型结构及语法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唯一欠缺的是对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仅局限于字面意义,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了弥补中国学生的这一普遍弱点,大学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对背景知识的渗透,增加对文化的拓展,适当转移课堂教学重心,由传统的词汇语法教学逐渐向文化教学转变,扮演好文化导入中介者这一角色。例如,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还应对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进行节日来源、节日意义、庆贺风俗等方面的背景植入。另外,大学英语教材中常会遇到一些引用于历史或宗教中的典故,英语中的典故大多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例如,“恋母情结”在英语中翻译成“Oedipus Complex”,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而“自恋(narcissism)”一词则是由古希腊传说中另一个名为“Narcissus”的神仙爱上水中自己倒影的传说演变而来。若不对这些典故及背景知识加以介绍,学生则会感到一片茫然。同时,教师还可对中西方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归纳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异性,深入探讨两种文化的相异之处。从根本上说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强对其他国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的了解,教师若能对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加以导入必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思维,加强对书本知识的深层理解。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把课堂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对书本知识的介绍稍显单薄,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因此,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现代科技以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穿插一定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接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加强直观感受,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课方法,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布置学生针对对应的书本内容制作课件,在课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体验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还应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适时地推荐英美原著、报刊杂志、学习网站等,使学生不仅能加强文学修养,了解时事,吸收新鲜资讯,还能从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趣味性强、吸引人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配音、英语小品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又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从而进行纠正,进一步提高自己。

(三)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承载着,要想最大限度地提供知识给学生,教师因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吸收最新最全的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并充分挖掘教材,把自己吸收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所教课文中去。

四、 结语

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语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与灌输,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文化的干扰,填补外国文化的空白,从多方面、多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把语言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李少华.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 黑河学刊,2012,(8).

[3]鲁阿凤.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7,(6).

[4]沈海波.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第3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能力;输出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人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是语言学习,当然离不开文化的习得。

一、树立文化意志,注重文化知志习得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志,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学习时,学习者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二、输入与输出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文化的概念很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阐述的文化是指后者,它涉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阅历,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学习,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注意志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例如:

(1)A:Your suit is exquisite.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你的西服真雅致,颜色很漂亮。)B1:Thank you.(谢谢。)

B2:Oh,it’s very ordinary.(哪里,这西服很普通嘛。)

(2)A:You did a good job.(你干得不错。)

B1:Thanks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

B2:No,I haven’t done enough. 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我做得还不够,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上两例(B1是西方人的惯用表达,B2是中国人用英语所做的一般表达)中,由于中西方人的语言习惯、风俗和文化观念不同,所做的回答也不同。(1)听到别人赞扬,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而中国人通常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或者说自己的成就不过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等等。(2)显示的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人虽然也承认个人作用,但往往更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

中美差异还体现在其他一些小的方面。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很少谈论年龄、薪水、婚姻状况等切身的问题。他们不喜欢突然的访客,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美国人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戏院、电影院都噤声欣赏。排队时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遵守交通规则,即使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

四、二语习得时要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的导入

知志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知志结构当然包括文化知志,这里主要指广义的文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基础。文化的习得首先要依据于语言的输入。文学作品是了解社会制度、民族心理、文化习俗、价值观、审美标准等最丰富生动的语料。可以把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读物来补充文化营养。语言使用规则的导人。这涉及到狭义的文化所提及的礼仪、禁忌、风俗习惯等,即在一定的场合如婚丧、庆典、节日、致谢、恭维赞扬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该怎样说。在进行日常口语训练时,可加强学习者这些方面相关的文化意志,形成一种文化习惯。

重视词汇和短语文化意义的导入。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在词汇学习中,除了了解基本意义外,还须明白其文化意义和文化差别,在交际中正确领悟对方的含义。此外,英语成语常有特别的典故和文化来源,如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如“Greek gift”,看到gift这个词,感觉应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这个成语却有截然相反的含义。它来源于古罗马史诗《埃涅伊德》,故事中希腊人一直无法攻下特洛伊城,后来想出一个木马屠城计:假装撤兵回希腊,但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作为礼物,宣称要送给特洛伊城求和。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地将藏有希腊精兵的木马拖进城内,使希腊大军一举攻陷特洛伊城。因此“Greek gift”后来就表示危险或害人的礼物。

第4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旅游酒店英语 颜色 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51-02

中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中更好地运用,要求多掌握实用英语教学,让英语为中职毕业走向就业的同学有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单纯的靠课本上的句子,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所以我在教学中整理了几类日常交际中西文化有明显不同的交际用语,让学生留心注意设立阶段目标,增强实用性。

1 酒店前台英语

美国语言学家罗萨莉・马焦在其文章 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谈到:“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也就不尽相同了。

在酒店里所使用的英语会话,基本上是属于商业英语,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英语略有不同,较注重礼节。如果中国服务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表达,就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影响酒店形象或声誉。对我校旅游酒店管理的学生来说,实用性英语的使用比书本上的英语更加重要,一般的中职教材有些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将正式礼仪英语列入校本教材,提醒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例:人教版初一英语教材第一课中的姓名的提问,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xx.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xx)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耳熟能详,并且脱口而出。但在实际生活中,酒店服务类就不能用它,否则容易引起客人的不快。那么怎么说呢?正式英语:May I have your name?(您贵姓?请问您尊姓大名?)我班旅游酒店类学生要特别注意此类用词。

非正式英语:Do you want some tea?您要喝茶吗?

正式英语:Could you like some tea? 请问您想喝茶吗?

Over here,please.这边请。

Could you come this way,please?请您往这边走好吗?

不要说Ok, sure. Yean等等。而要说 Certainly, sir.别说 I don’t know.回答不知道是非常不礼貌的说法。可以说“Just a moment,please.”, “I’ll check that for you.”(请稍候,我来帮您确认)然后请有能力处理的人前来协助,在招呼客人时,最好说Excuse me,Sir(Ms),不要直接称呼Sir或Ms。至于称呼小孩,可以直接使用Excuse me,但是不可以直接称呼girl或boy。

2 颜色的差异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颜色词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白色在汉语中总是和恐惧、死亡和不吉利联系在一起,如白日做梦、、白云仓狗,在中国,许多民族的人们在亲人去世参加葬礼时必须穿白色衣服,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白色代表着死亡。但是在英语中白色则类同于无色,是纯洁无暇的象征,所以西方女子在结婚的时候会身着一袭白色的婚纱步入教堂。可见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在汉语文化中红色往往和喜庆、幸福、吉祥联系在一起,一身红衣的新娘、节日里的红灯笼、迎接贵宾的红地毯等等有太多的好事和红色相关联。但在英语中红色代表危险和暴力,因为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自然会与流血牺牲在一起。

例:A redbattle happened in this village.red battle的意思是“血战”。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一看这句话,同学们的直译为“你看到我眼睛里的绿颜色吗?”字面意思好像懂了,可是不知所言,更糊涂了,对英语学习也更产生畏惧心理了。其实句子中的green有两眼冒绿光,那是生气、愤怒,本句中用来表达被欺骗的神态。“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应该这样解释。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白象牌在中国是个很好的商标,而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用来代表某一商品你想会受欢迎吗?还有black tea为红茶,brown sugar为红糖,greenhorn为生手,如果你望色生义,black tea理解为“黑茶”,greenhorn理解为“绿色的牛角”那就造成交际障碍了。

3 礼仪交际

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了解中西方日常文化中的差异和渊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能增强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1)对于赞美句子的不同回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倡导的是谦谦君子,为人低调,对于别人的赞美、夸奖,那是一定要客气的,不能坦然受之。否则,会被别人认为狂妄,不谦虚。例如,当有人称赞你说:“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实上我已经穿了好几年了。”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的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从对“我”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了,中国人称自己为“敝人”而英文中的“我”“I”是所有人称代词中唯一一个永远大写,不小写的单词。这也可见西方文化中强调自我,突出自我的典例。

(2)对于拒接别人的回答。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多赞美别人,哪怕违背了自己的心愿。曾经有一位留学生到美国导师家做客,出于礼貌赞美了女主人煮的西红柿饼很美味,虽然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味道。结果主人信以为真,在他以后到导师家做客,女主人都端出西红柿饼款待,使得这位留学生苦不堪言。

(3)保持适度的距离。在我们国家,随处可以看见同性别的同学们之间勾肩搭背,挤做一团,而我们也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有的男生甚至以有很多的哥们为自豪,一见面就热情拥抱,亦或抵足而眠。而在许多说英语的国家里,人和人的交往应当保持适度的距离。“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篱笆创造出好邻居。)因此,有时会有有趣的情况发生,一个热情的中国人越走越近,而一个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一边说话一边退让。

4 典故和习语的理解

威尔金斯(Wilkins,1972)曾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英语学习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读者能正确地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但由于原文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特别是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专门术语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所以就形成一种中职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每个单词都认得到,但是解释不出来,也就看不懂,或者勉强翻译出来,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它的意思。

4.1 典故的理解

例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r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同学们看了这句话,单词都学过,按字面理解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为人可靠”和“不吃鱼、玩游戏”有关联吗?给人一种云山雾里,越看越糊涂的感觉。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

例2:to meet one’s Waterloo (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只有了解了1815年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的这场战役,才能把这句话完全读懂。因此,只有了解了词汇中的典故,学习起来才能一帆风顺。

4.2 习语的理解

习语包括固定词组和短句,是这门语言特有、具有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语言形式。习语带有民族色彩、强制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习语是从字面意思上难以理解表达的。如:Rain cats and dogs解释为 rain heavily(下大雨),字面意思就很奇怪,“雨下猫和狗”。“How do you do?” 是在第一次见面常用的习语,它的字面意思是“In what way do you do things?”同样,“wear one’s heart upon one’s sleeve”当“show one’s feeling plainly”(心直口快)讲,这从字面上是看不到的。

4.3 传统文化的不同背景对词汇的影响

中国人长期以来对“龙”drogon和“凤”phoenix有文化崇拜。中国古代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 把希望子女成才说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凤则是百鸟之王,好多中国女孩的名字叫凤。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drogon是一个“凶猛而残暴的人”,是西方传说中为有翼、有巨爪、披鳞、喷火、蛇形的怪物。除“有翼”和“怪物”两项外,其余与中国人对龙形象的理解大相径庭。“the Dragon”解释为“撒旦,魔鬼”在中国很受欢迎的词,到了英语中变成了贬义的说法 。中国著名景区张家界有一家宾馆叫祥龙大酒店,其英文译名为Dragon Hotel。一位美国友人看了很是不解,于是询问,费了好一番解释才一知半解。但我想,他一定是奇怪中国人为什么要用Dragon这个词的。

而phoenix(凤)在英语中与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phoenix是传说中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鸟。在希腊神话中,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用香料筑成一个巢,把自己烧成灰烬,从灰烬中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这便成为耶稣复活的象征。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了解词汇背后的寓意,了解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的并存,对中西方文化的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实际英语交往中,还要注意一些词的特殊的用法。比如:dough(面团)和bread(面包)作为食物名称是标准词汇,但当“钱”讲时是俚语。同样的grass(草)和pot(锅),作为植物名称和炊具是标准词汇,但也可作“大麻”讲。这些词语的俚语大多是现有词汇语义的引申,理解了这一点,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对文化差异部分进行分类收集,便于识记,能让语言学习者更好应用不同语言。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实际交际生活中知己知彼,熟练运用英语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 杨成虎.英语词汇学[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01.

[2] 易中天.闲话中国[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第5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初中英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经过为期20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其他调研,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本文由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以及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6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 文化 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学往往目标更为直接,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应付高考。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句意及语法分析,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

《新课标》中,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文化知识”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理

解”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对部分教师及高中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中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以赴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对相关文化的介绍和引入。在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课堂正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学生接触文化的机会少,怎能谈得上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呢?

三、借助经典影片鲜活文化背景知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分11个模块,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其中蕴含了很多文化信息。我们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影片中的经典片段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例如,必修1Unit 1 Friendship中的主阅读“Anne’s best friend” 就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讲述的是安妮为了逃避纳粹追捕与家人隐藏小阁楼的日子里与日记为友,记下自己当时那种孤单无助惶恐的真实感受。在教授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观看影片“安妮日记”中的经典片段,很直观的认识纳粹对待安妮那样的犹太人的残酷,以及安妮当时的孤单无助惶恐的心情。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很容易总结和归纳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比起逐句翻译然后让学生分析想象剧中人物的形象当然就显得高明和科学了很多。

四、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进行文化渗透。

英汉两种语言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讲解,会使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就蕴含了丰富的跨文化信息。文中介绍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节日,比如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有中国的春节,英美国家的圣诞节以及日本的樱花节等等。我在讲解本单元的时候就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中国的清明节和墨西哥的亡灵节,中国的乞巧节和和西方的情人节进行了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这几组节日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习理解文化的共性及差异。又如,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中也含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课文中讲到,日本人初次见面时以鞠躬来互相问候;英国人通常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不会用身体接触陌生人;西班牙、意大利或南美国家的人则会站在离别人很近的地方,而且很可能用身体接触对方。

同时我会给学生补充很多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例如称呼差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 r和Madam;招呼差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又称,eating culture);而英美人见面打招呼通常问“How do you do!” (又称doingculture) 。回答差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to eat or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第7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十分重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自从1999年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毋庸置疑,英语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大纲》,深刻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交际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他们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今后对外交往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年来,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和研究人员不断探讨和借鉴国内外诸多教学理论,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既是英语作为语言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四级证书作为一个硬指标来要求学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取消了及格线和证书,此举在减轻学生考试压力的同时也在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回到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交际的能力上。

二、文化意识及其培养

所谓“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是人们对于文化的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什么方式、说什么、对谁说”等等。同时,说的时候还要注意手势、表情、距离等非语言细节问题。

文化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必然造成词义、句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可否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偶合现象,但由于中国人和英语使用国家的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 Four dragons of Asia"。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的。又如,在英语国家,年龄是个敏感的问题,因而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而不用“old people"。尽管三者都表示老年人,但“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在英语中表示一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含有尊敬的含义。沃尔夫森(N. Wolfson, 1989)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往往出现歧异、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美国语言教育家W. Rivers (1964)指出:“操母语者所写的话语的意义绝不可能孤立地领会和掌握,只有在语言和文化的情景中才能学会,所以,教一种语言意味着教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然而,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进行相应的文化导人。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关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导人文化的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许多学者曾做过阐述和探讨。陈光磊先生(1997)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分为三类: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其中语构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文化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具体内容包括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辞及告别语等。张占一(1990)则主张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魏春木、卞觉非(1992)将基础外语阶段文化导人的内容划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

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文化导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交际语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

2.非语言的交际形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四、文化导入的重要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内容的导人我们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选择性原则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它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物质的总和。”(吴克礼,2002)文化包罗万象,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差异性,人的一切行动均受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规约进行有选择的导人,使学生从总体上熟悉和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核和文化精华。例如:英语字母“I”在句中永远是以大写形式出现,这就是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体本位”的充分体现。教师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认识西方价值观,只有充分认识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才能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

3.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的文化导人并不是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更不是以文化为中心,它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过多的文化导人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因此,文化导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可喧宾夺主,为文化而教文化,而应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根据英语教学需要,适度地进行文化教学。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人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

4.动态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文化,要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语言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例如美国文化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美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农场为主和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其价值观是一种新教伦理领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的主要道德规范是强调辛勤劳作,永不停辍,反对过度享乐和铺张浪费,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完成,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遭到猛烈抨击,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开始,一种强调高消费、主张享乐主义的消费道德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输人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的发展。

五、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直接导人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与我们的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则须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可以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文化比较

王力先生曾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结构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体态语言的差别、对比动物寓意的差异和送礼、宴请方式的差别,让学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习俗,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3、组织讨论

该方法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两种文化的特征,以分析他们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感受,通过全面地、综合性的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文化。例如,可以采用一分钟文化演讲(Just a cultural minute)和访谈(Real in-terview)等形式。讨论的话题可以是“Examining stereotype" ,"Cultural identity”,“Cultural shock”,“Proverbial valu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等。组织讨论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范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得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

4.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接触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浸人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如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等练习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电影、举办专题讲座、图片展、“英语角”等活动介绍英语文化知识,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使用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如:地图、邮票、广告、钱币等,通过这些实物学生可以增长一些文化知识,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5.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文化知识,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8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一 文化输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教学必须包含文化教学。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文化影响或制约着语言的理解。故而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习与掌握其语音、语法规则及一定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与获取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方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从而避免误解。

美国应用学家爱丽丝・欧马基奥指出:“语言教学应与文化相联系,应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掌握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了解文化。”可见,英语教学在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目前,国内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已融入了文化因素。几乎所有大学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美概况”作为必修课。有的学校还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增设了西方文化入门等课程,系统讲授异国的风土人情,但非英语专业却缺少这样的课程,因此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

二 文化输入的理论基础

文化输入是建立在认知建构主义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础之上。认知建构主义是由建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参与者。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从交流的角度看,外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外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 文化输入的途径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英语学习的背后。在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从词汇、习语、句子、节日、口语与写作六方面进行文化输入。

1 从词汇反映的差异输入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很容易受到文化渗透。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造成同一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宣传(propaganda)一词,汉语的意思是对群众进行说明或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付诸行动。英文“宣传”的含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消息,通常是夸大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该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褒贬色彩。所以,当翻译产品宣传时,应译为productpromotion,而不是productpropaganda。再如“dog”一词,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作贬义,如: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或表示一种亲密关系,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top dog(重要人物)”,“sea dog(老练的水手)”。

2 通过习语输入文化

英语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单从字面上一般不易理解,但对于英美人而言已变成了常用语。如“at sea”意为“茫然”或“不知所措”。若学生不知其背后隐藏的这则故事,很难从本质上明白其意。在远古时代,水手总是尽量让船只贴近海岸航行,靠陆标来指引,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什么导航仪器,即使有也是非常粗糙或不精确的。当船只失控,被大风刮到远离海岸的大海上,随波逐流时,船上的人便不知身在何方,便会茫然,便会不知所措。因此“at sea”过去只形容水手的困境,现用来表示人心理的“茫然”或“困惑”。又如“French Leave”字面的意思是“法国人的离开”,而它的真正含义是“不辞而别”。French Leave是盛行于17世纪法国的一种习惯,即指当时在宴会上没有向男女主人告别就擅自离开的行为。法国人对此不以为然,而英国人将这种毫无礼貌的告别方式称之为“French Leave”,反映了英国人对法国人不注重礼仪的一种挖苦与讽刺。

3 通过句子输入文化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若学生遇到一些含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时,教师应适时地输入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同时能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如《大学体验英语》(贾国栋主编)第一册第一单元A篇第四段有这么一个句子“And their smilesbroadened as the students noted there were only five essey-typequestions(当学生们看到只有五道论述题时,他们笑得更加开心了)”,学生很难理解“there were onlv five essey-type questions”,因为国内外高校考试题型是不同的。美国大学的考试题型主要有两种:填空题和论述题,还包括连线配对题和选择题,不同的老师会使用不同的题型。但一般所采用的考试试题为50个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和两道论述题(每道25分),总共100分。多项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论述题要求学生论证指定的讨论主题,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事例说明,逻辑性强。了解西方考题之后,学生就可明白这儿所指的五道论述题满分为100分,每道为20分。

4 通过节日输入文化

西方文化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通过对节日由来、饮食等的输入,可增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见识并使学生能更丰富、更全面地学习该语言。如《大学体验英语》(贾国栋主编)第一册第八单元B篇Love beyond the Grave?涉及到西方重要的一个节日:The Valentine’s Day(情人节),英语教师应对此节日的由来做一定的介绍:西方情人节是由古罗马的“Lupercalia(牧神节)”发展而来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的日期及由来)。诸如此类,若在课堂上遇到其余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教师应先介绍有关节日的大概背景知识,然后布置学生搜索该节

日的历史渊源与表现形式等,或引导学生将西方节日与汉民族节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学生的口头报告、短剧表演等形式分享探究成果。

5 通过口语中出现的尴尬问题输入文化

在日常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误区随处可见。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或者“你上哪儿去?”。但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会这样理解:你想邀请他们一起用餐;假如对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非常不礼貌,因为在他们看来,要去哪儿属于个人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再譬如在致谢语中,有位学生因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而受到外教的称赞,“How beautiful you are today.”,这名学生马上回答“No,no!It’sjust so so.”。对于这样的回答,外教感到不解并有些不快,明明很好看,你却说很一般,好像我没有欣赏水平似的。中国学生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当得到别人赞扬时,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

6 通过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错误输入文化

第9篇:中西方礼仪的共性与差异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商务谈判 沟通技巧

一、商务谈判和商务英语

谈判,是指双方在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要求时,互相交换意见的技能。法国权威谈判专家阿兰・佩卡尔・朗珀勒在《谈判的艺术》中说道,没有人出生时就是谈判专家,但大家都有成为谈判专家的可能性。谈判大多在个人之间进行,或为自己,或代表组织团体。而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是一种矛盾与统一的结合,实质上是经济实体方为满足双方需求,通过协商对话协调商务关联而确定商机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协议。商务谈判的业务不仅包括产品,还有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我国目前的商务谈判已经走向国际化,国内很多企业已与世界接轨,我们应知道如何在遵守国际经济合作规则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利益。而谈判离不来语言,随着商务语言运用越来越广泛,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作为英语的分支,不仅是商务知识、普通英语和谈判技巧的有机结合,更具有自身的时代性,能够灵活的增加谈判的针对性。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相同,但其表述更规范直白、严谨明晰。一个成功的谈判者,除了要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专门的外贸英语语言,还要对专业领域知识、谈判技巧等非常熟悉,并适时运用,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商务英语谈判的发展

(一)商务英语谈判的国际性发展

商务英语谈判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跨国公司日渐兴起,世界各国经济体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融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为了解决资源利益冲突、追求利益共享、创造多赢局面,商务英语谈判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商务英语凭借着自身覆盖面广和专业性强的优势,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能够更好地迎合国际贸易往来。由于不同国家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间不尽相同,谈判者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均代表着各自利益。只有在充分尊重对方国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会晤洽谈,才能使商务谈判更顺利的进行。

(二)商务英语谈判在中国的发展

商务谈判的现有理论成形于欧美国家,而我国的国际商务谈判起源于唐朝,古代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一种以货物交换形式的商务谈判。从古至今,我国的商务谈判都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率突飞猛进,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24.59万亿人民币。对于企业和公司而言,员工商务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也是选拔的重要参考技能之一,员工培训时的重点在于口语技能和文化素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最早成立的商务英语课程和相应的评估制度,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但近年来诸多高校也为我国进出口贸易事业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三、商务英语谈判的主要障碍――文化因素

(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

由于在商务英语谈判中,常常是跨文化商务谈判,所以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我国和其他国家商务谈判人员沟通的重要因素。只有对不同国家文化有正确理解,通过讨论双方共性,达成协议,才能够保证谈判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和西方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科学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均有不同。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看重感情,讲究“集体主义”,所以求人办事总是强调礼数先行,注重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而西方国家则强调“人的能动性”,在商务英语谈判中喜欢开门见山,将人与事分开讨论,谈判重点在于实质内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用整体思维思考问题,就双方合作的长期共同利益展开讨论。当出现经济纠纷时,中国的“中庸之道”更希望通过人际关系解决矛盾,讲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西方国家更多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在签订合同时多会考虑意外情况的法律赔偿。在科学观念上,中国较迷信权威和古人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时间观念也有些淡薄;而西方更看重竞争意识,具有创新和挑战精神,重视现实生活和时间观念。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二)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歧义

商务英语谈判是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打交道,谈判者不仅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要在谈判前多了解对方的文化礼仪,找到文化交融的契合点。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谈判者切忌用自身的主观意识揣测其他民族文化,而应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使自己的谈判策略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必定受到历史背景、地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影响和制约。翻译人员可运用一定的语用策略,在准确传达意思的基础上,译入时找到合适的词语,做到文化信息对等,努力将文化差异降低到最少,从而提高谈判的成功率。比如有一则“Thirst come,thirst served.”的外国饮料广告,源自谚语“First come,first served.”译为“先到先得”。这则广告中,机智的使用“thirst”取代“first”,相似的发音使人感觉顺畅自然,而且“thirst”表示“口渴”,使人联想到口渴时饮料带来的爽。若翻译人员不理解其文化隐含意,这则广告的号召力则会大打折扣。

四、商务英语谈判的沟通技巧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商务谈判要有备而战,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对谈判人员的谈判手段有所了解,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对方的优劣势与能够继续洽谈的问题,最好在谈判前做好心理准备,充分了解对方的客观需求和文化差异,尽量适应对方的谈判习惯。其次,可以针对谈判内容预先想好问题,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列出顺序,以备不时之需。若谈判陷入僵局,也应保持温和友好的态度,避免正面冲突。最后,应全面分析自身条件,在谈判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确定好让步策略和备选方案,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谈判风格也不尽相同,俄罗斯人格外重视谈判中的索赔条款细则;美国人的谈判风格是沟通直接、自信心强,喜欢摆事实、提问题;德国人在谈判时一般不随意更改报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日本人更讲究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强烈,所以我们在谈判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更有助于“各个击破”。

(二)礼貌得体,用词准确

商务谈判中,礼貌用语的使用不仅体现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有利于对话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表明,当谈判者的认识和情感不一致时,为了使对方更能从情感上愉快的接受意见,采用礼貌策略可以给双方留足面子。当谈判双方做出适当让步时,以提问为例,间接的提问方式和请求式的礼貌用语更会让人觉得舒适,比如Is there any likelihood to make the price lower?(贵方是否可以将价格降低一些呢?)礼貌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要注意言行的时间和场合,也要学会恰到好处的表达,太随便的语言可能会冒犯他人,而过于谦卑也会令人觉得虚伪。比如Are you joking?There

is no way!(过于随便的语气)和 We are

extremely and sincerely feel sorry for the mistake and hope you can accept our sincere and humble apology.(过于谦卑的语气)谈

判人员为了避免谈判时出现低级错误,要熟知相关的专业术语,对于数字、日期、合同条例等需反复斟酌,发现有歧义或模棱两可的款项要问清楚再达成一致意见,如合同中:the quality of these equipment will be guaranteed for three years from the date after purchasing.(保修期从购买日起三年内有效),这种措辞不够明确,确切的表达应为: from the dat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equipment,including the trial run of the equipment(保修期从设备安装完成之日算起,安装后的试运阶段也包括在内)。

(三)模糊语气,表达幽默

模糊语言具有灵活性,弹性回答能够争取时间制定战略,尤其当谈判中不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时,可以用模糊化的语言缓和现场尴尬氛围,给彼此留下回旋余地。模糊表达有:probably, as if, seem, to some extent , It is said that...等等,而例句中:We will make earnest study of this project and answer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our board meeting.(我们会认真研究这个项目,董事会后尽快答复你)可以为己方争取时间做相应的对策制定。值得注意的是,滥用模糊也可能会导致语气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有些谈判会略显严肃和单调,幽默表达作为谈判中的制胜武器,可以花费较少时间传递更多信息,不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也是避开锋芒,所以说它是一种机智的行为,针对交际中唇枪舌战激烈竞争的局面,更能让对方接受谈判者的观点,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四)暗含委婉,恰当拒绝

在谈判中用一些较委婉的表达,比如先肯定后否定的陈述观点,如I appreciate you counteroffer,but I’m afraid it’s not workable(感谢您的还价,可恐怕我们没法接受)先表达感谢,再委婉拒绝能够由于避免过于直接造成的谈判停滞。尤其在拒绝对方请求时,恰当的拒绝不仅不会使听话人感觉反感,还会有利于合作的达成。比如It is a pity that the second order can not be prepared in July,but I think partial shipment is a feasible method.(很遗憾,您的第二批货7月不能发出,但我方认为分批装运也是可行的方案。)甚至有时不妨要求对方先满足你的条件,如果对方能满足,你也可以满足对方的要求,反之亦然。比如If you can place a larger order,we may think about giving you a quantity discount.(如果贵公司能订货多点,我们可以考虑给您数量折扣价。)

(五)培养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一种重要的言语沟通运用能力。 基于以上沟通技巧,一方面,根据目前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可以在课堂采取交互式活动,为学生选择设计合适的商务英语谈判任务,如:市场调查、讨价还价、售后服务、达成协议等,真实还原谈判场景,运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以外语言环境,如:参加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听英文广播等,增加与外籍教师的沟通接触并观察他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运用技巧。

五、商务英语谈判发展前景思考

商务英语谈判的内容涉及多方利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谈判人员之间的较量,谈判结果直接影响着公司业务水平和发展前景。而商务英语又是国际商业谈判的必要工具,发达国家不但十分重视学科教学,而且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当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日渐增多,商务英语谈判在我国的推广也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高水平全方位的商务英语谈判人才非常紧缺,一名杰出的商务英语谈判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纯熟技能,能够驾轻就熟的解决各种分歧,还要具备冒险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各国商人的文化背景和谈判风格。而谈判小组成员的知识储备也应具有互补性,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总体优势,提高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我国对外贸易人员还要对本国的政策法律加深了解,从法律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并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总之,商务英语谈判者要掌握好沟通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陈靖(1994―),女,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商务英语3班学生。]

参考文献

[1] 韩宁.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妙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01):143- 145.

[2] 何雪彩.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 金苗.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冲突及商务英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12(14):237-238+242.

[4] 王惠.商务英语在商业谈判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9(05):122-123.

[5] 王立非,张斐瑞.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J].外语教学,2014(04):5-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