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沂市节能监察支队,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叙述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含文,分析了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即: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用能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用能机会;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及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
关键词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3-0047-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宋笑笑(1983-),女,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能源管理体系是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成功体系模式,为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管理提供的一种优化模式,其目的是带动和促进用能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能源管理体系的含义
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使能源利用过程和能源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能源管理持续有效。
能源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模式,使能源管理融入用能单位的日常活动中,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主要能源使用的信息来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根据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特点,对能源利用全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控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策划结果文件化,规范并确保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和利用过程有效实施运行,使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用能单位的能源方针、目标。
2 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用能单位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用能单位完善组织、规范管理、转变理念、提高形象。
2.1 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解决了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中“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可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结构;可以帮助用能单位采用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管理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用能单位有效地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用能单位产品和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和经验等,促进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将用能单位管理能源的视角从单一的产品或者用能单位单元的效率转向整个用能单位的能源效率,从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促进用能单位整体能源效率的提高。
2.2 是提高用能单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能源价格上涨时保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通过实施能源管理工作降低能源成本,对提升用能单位竞争力尤为重要。
2.3 是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能单位在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用能单位标准化管理体系,对于改善用能单位经营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用能单位技术进步、增加用能单位经济效益、促进用能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使用能单位收集、落实能源管理相关标准,将用能单位日常的管理工作和操作规范沉淀为自身的管理、工作、技术标准,并可促进用能单位其它相关标准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措施、工作标准为保障的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
2.4 能够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既可以促使用能单位形成现代化科学管理氛围,建立透明、公开的管理机制,增强用能单位凝聚力,又能够增强职工节能意识,提高员工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使用能单位通过宣传其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和环境压力所遵循的管理承诺及制定的能源方针,体现用能单位的社会责任,增进用能单位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增强政府和社会对用能单位的认可,提供用能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3.1 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节能机会
识别重要能源使用的区域和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生产系统、辅助系统、附属系统的划分,组织相关技术和专业人员对各工序环节进行评估识别,然后再以整个用能过程为对象,统筹评估各环节情况,充分寻找节能空间。对组织的用能系统和动力供给系统进行匹配评估分析,探讨生产与动力平衡最佳调度方案寻找节能机会。
在节能机会的识别中可采用能量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估结果、专家诊断、经验总结、员工合理化建议、参考行业节能技术信息等方式方法。要考虑能源转化效率、能源损耗、能源浪费、系统匹配情况、余热余压循环梯次利用、耗能设备效率、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指标、生产工艺节能参数、能源质量、生产原料和人员能力等因素。
3.2 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
节能方案是实现组织节能目标的具体节能措施。节能方案包括:节能先进技术应用与节能技术改造(如改进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运行方式优化(如参数控制范围调整);生产组织优化(如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动力与生产配合度)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
企业应当根据识别的节能机会开展方案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应用国家的节能技术。方案要明确责任部门、具体措施和完成的时间表;方案实施后要进行节能量验证,确认其节能绩效,并将成熟的运行方法纳入运行规程。
3.3 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合规性评价
我国已经了多项与节能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程等企业要结合本组织的产品、服务和实际情况,识别这些要求,并运用到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中。在确定方针、识别节能改进机会、制定目标和方案、运行控制、监视测量和分析、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充分考虑并遵守这些要求,定期依据监视测量的结果做好合规性评价,特别是强制性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3.4 做好数据统计分析
一、基于EMC的油气田节能管理的实现
1.采用基于EMC的节能管理新的运行机制。(1)选取节能效益分享型运行模式。石油行业的工艺系统专业性强,地质条件、工艺状况复杂多样,国内EMCo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技术实力弱,针对石油行业的系统节能技术和工程经验较少,因此节能效果不甚明确,此外,可能会存在安全、环保方面的风险或隐患。国有企业的体制可能会导致人为因素产生较大影响,产生节能效益评价不公的问题,损害石油企业或EMCo的合法利益。(2)组建内部EMCo的全新的运行模式。油田企业内部内部EMCo,该公司独立于油田所属的其它公司,并通过市场化的模式给各板块公司以及分公司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同时设立专项节能基金,并将此基金作为内部EMCo的启动资金,随着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开展,专项节能基金会得到滚动发展。
2.建立基于EMC的节能管理流程。油气生产企业基于EMC的节能管理的实践,主要是通过确立适合油气生产企业EMC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流程,分析影响EMC项目实施效果的各项因素,制定相应的监管、付款等机制,经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形成较为完善的EMC运行机制,保证EMC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1)项目建立。项目建立环节主要包括:意向双方接触、初步审计、估算节能量、提交节能项目建议书。(2)审查。审查环节主要包括:审查确认、签署节能项目意向书。(3)能源审计。EMCo对企业进行详尽的能耗调研,包括对企业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进行详细的审查,对拟议中的项目的预期节能量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计算。该项工作需要在双方共同确定“基准年”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度量该项目节能量的“基准线”。(4)商业计划。合同准备;签定合同。(5)项目实施。项目实施一般包括7部分内容:能耗监测、工程设计、建设和安装、项目验收、节能量监测、项目维护、效益分享。
3.构建基于EMC的节能管理机制。为了保证EMC机制的成功引进和项目的顺利实施,油气生产企业要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的长期性工作,形成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格局,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加强合同能源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不断实现各项指标和管理水平的新提升。
一是机制的构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等事宜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节能管理工作,给油气田企业带来理念、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二是EMC机制下的管理机构。油气生产企业应针对EMC项目的流程特点及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内容,组建EMC项目管理机构并合理下设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各环节的相关事宜。三是EMC机制的理念。首先按照国家及集团公司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文化,提升油气生产企业企业形象;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全员认识到引入EMC市场机制,能更好地实现节能项目和能源管理的良好运行,达到企业“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引入EMC机制,可以学习到外部企业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企业自身能源管理水平。
4.明确节能管理的目标。企业的总目标决定了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节能目标管理是企业总的目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定一定时期的节能目标和任务,使其各项节能管理工作都围绕这一目标而统筹活动,以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5.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克服实施障碍。油气生产企业在组建EMC项目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应针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间的相互交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达到EMC项目的预期效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油气生产企业应制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规章制度,明晰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明确信息流通和信息反馈的渠道,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原则和方法,避免因沟通、交流不善而造成项目的实施障碍,确保EMC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6.完善保障制度。在建立EMC项目组织机构及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同步落实相应的保障制度,保证EMC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管理与保障同步推进,将项目风险降至最低,实现合同双方利益的最大化。(1)资金保障制度。对于用能企业而言,实行EMC机制的最突出优点在于企业可以零投资、风险低,企业通过将投资风险转移至EMCo,实现在不需要提供额外资金的条件下享受节能效益的成果。(2)安全保障制度。首先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甚微的原因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其次要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性。(3)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涵盖设备购置计划、设备安装和验收、设备维护保养、设备使用、设备、设备停用、封存和报废、设备调拨、设备修理、设备事故。(4)计量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并完善了计量管理制度。具体内容该包括以下几点:电能计量管理贯穿于油气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电能计量准确到单井,单井装表率达到100%,以实现对采油平台的用电成本分解与考核。有条件运用数字化电能计量检测技术的单位该采用数字化的计能方式对生产用电进行监控,没有条件的单位也该每天对电表进行抄录,通过电量变化和电流变化以监视油井负荷的变化。制定详细的供水总表、化学用水总表、锅炉补水总表、非生产用水总表等,并且保证计量表的配备率、合格率、计量率达到100%。一方面要加强生产用水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节约用水;另一方面根据各厂处生产规模、水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全公司水量、水质平衡,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控制和调整。
根据国家《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各单位从计量人员、测量设备、技术资料、工艺流程和检查监督等环节对天然气的计量实施进行严格的控制。加强天然气在企业生产增压、供暖等方面的合理利用。
二、实现基于EMC节能的优点
1.提升企业节能管理水平。EMC 机制技术的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EMCo先进的节能技术在油田应用后,能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更好地完成集团公司规定的节能节水指标。EMCo同时帮助企业培养了一批节能技术人才,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
2.完善提升企业节能标准。合同能源管理对油气生产企业是新生事物,国家实施的GB/T 24915-2010《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由于专业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出现内容不全面或部分内容不适用等情况。
石油行业也没有相关标准。油气生产企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实施EMC项目,需要完善制定相关的企业标准,指导油气生产企业更好的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3.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EMC的节能措施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在节能目标的指导和支持下,采取有效地激励和诱导措施,通过进行节能改进项目,投入技术和资金,包括设备及设施投入,并对项目实施承包管理或指导。
三、企业坚持节能的任务
节能既是国际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各个企业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节能工作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油气田企业通过基于EMC的节能管理推动形成的“借鸡下蛋”的节能投资模式,调动了上下两个积极性,实现了节能投资风险最低化、效益最大化,还提升了节能管理水平,形成了全员参与、各部门统筹协作的大节能管理体系。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对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要更加注重节能,把节能降耗贯穿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全过程。要认真总结去年下半年实施应急调控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调控手段,立足抓早抓实,按月确保工业用电增幅低于增加值增幅,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切实改变前松后紧的被动局面,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
二、强化刚性约束不动摇,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节能计划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志。各地要继续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强化能耗经济责任制考核。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节能的第一责任人,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节能的第一责任人,各地主管部门是当地节能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一律不能参加评优树先活动。今年将实行节能计划风险抵押金制度。
三、坚持源头控制不放松,严把能耗增长关。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要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区域能耗水平影响和产品能耗水平作为节能评估审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能耗门槛。新上及改造项目的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10%以上,产品能耗水平要达到其限额先进值或同行业先进水平,强化能耗指标的约束作用,严控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合理控制能耗总量。对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实行区域项目限批。
四、大力推进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大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筑经济转型升级新优势。各地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扩大落后产能淘汰范围,更大力度淘汰和关闭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
五、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地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改步伐,一是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各地要指导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编制节能改造方案,力争利用三年的时间全部完成,使企业能耗水平达到省平均水平以上,彻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今年的实施面要达到40%。二是组织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重点做好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改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电机、汽车和照明产品。鼓励大型企业运用能联网技术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三是推行节能改造新模式。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新机制,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备案,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备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
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法规政策的导向约束作用。强化激励约束,加快完善节能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激励作用。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采用奖励、补助、贴息和落实节能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企业开展节能技术创新改造。引导企业完善内部能耗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节奖超罚,使能耗高低直接与职工经济收入挂钩,提高广大职工的节能积极性。二是强化法规制度约束作用。认真落实有关法律制度、技术标准,落实节能依法强制执行的硬性要求。对使用落后用能设备和产品能耗超限额的用能行为,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三是突出预警调控作用。在加强能源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实时跟踪监控重点地区及企业经济走势和能源消费状况,加强科学分析预测,对能耗增长过快和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缓的地区实施预警,适时采取调控措施。
七、严格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不合理用能现象。继续开展节能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评估报告落实情况专项审查,广泛开展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以及公共场所空调设置温度监督检查。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用电。
八、突出重点,狠抓工业领域节能降耗。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技术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按月核查能耗数据,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工作,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促进工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
一、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一、能源审计的依据
能源审计主要依据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其中能源审计标准最早参考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和《江苏省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建设实施细则(暂行)》(2009年3月江苏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010年10月12日江苏省DB32/T1645.5-2010《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第5部分:能源审计》,成为早期江苏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标准依据,2014年12月31日的GB/T31342-2014《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技术导则》,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共性方法指导。
二、能源审计的任务来源
能源审计可以自行开展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从目前地市级公共机构自身情况看,尚不具备自行开展能源审计的条件,一般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能源审计任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任务,地方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年度节能工作需要,每年制定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公共机构单位名单,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机构实施。2.用能单位委托的审计任务,当用能单位对能源审计有需求时或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审计有要求时,用能单位会自行委托,实践中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当公共机构创建省级或国家级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时,或有意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时。
三、能源审计的工作流程
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时,一般可按如下程序实施(见图1)。1.接受委托:签订协议,约定审计单位和委托单位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协商相关配合事宜。2.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委托协议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周期,明确审计范围和内容,给出审计时需要配合的部门及人员情况,审计方案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并经确认。3.现场审计:召开审计动员会,宣传能源审计作用,指导被审计单位填写《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前期填写资料》(此为我所自行编制),前期资料包含建筑信息、车辆信息、管理制度、财务账单、人员档案、用能设备台账、能源计量器具台账等,根据前期资料查阅原始记录、凭证,核验有关内容,与相关人员座谈,运用检测仪器对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测试,评估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查找节能潜力点。4.编制审计报告:根据现场审计情况依据审计标准编制能源审计报告。5.反馈初稿并修改: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报告初稿,被审计单位反馈修改意见,协商修改,由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报告。6.专家评审: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进行评审、验收,返回评审意见并修改。7.定稿确认:能源审计报告定稿后印刷成册,由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盖章签字确认。8.后续跟踪服务: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帮助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落实审计中提出的节能技改项目。
四、能源审计工作总结
2010年至2015年,我所先后对37家公共机构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任务主要来自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少量来自用能单位,涵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医院、银行等各类型公共机构,建筑面积从1800m2到141129m2不等,审计面积合计623838m2,用能人数少则35人多则7562人,涉及能源种类覆盖电、水、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等,所在审计期能源消费总量折合当量标准煤9369t,建筑面积和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情况如图2所示,用能人数和人均综合能耗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2、图3可以看出地市级公共机构在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单耗上差异较大,单耗水平参差不齐,对照江苏省DB32/2663-2014《行政机关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能耗限额限定值,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20kgce/(m2•a),人均综合能耗≤780kgce/(人•a),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空间巨大。审计共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4项,可节约能源折合当量标准煤508.90t,综合节能率为5.43%。此次能源审计暴露出地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机构不健全,均已成立节能领导小组,但成员多集中于各部门领导,真正从事能源相关工作的人员未名列其中,各成员分工不明确,缺少配套的部门责任和岗位职责。
2.制度不完善,多已制定针对节约某种能源的制度,而能源管理其他环节如能耗统计、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能耗考核的制度尚缺失,现有制度执行情况差。
3.缺少用能设备台账,能提供出的设备清单也是固定资产台账,而固定资产台账较少涉及设备的参数信息,设备台账的缺失不利于排查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后设备。
4.能耗数据多依靠供能单位的费用结算账单,能源实物量的获取依赖能源消费金额和平均单价,鉴于各个供能单位的结算时间点不一致、不同供能单位的计费周期可能有差异、能源的价格波动、能源的阶梯计价、预付费结算能源等现实情况的存在,此种能耗统计方式给年度综合能耗核算带来较大偏差。
5.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近乎缺失,缺少器具台账、器具闲置、器具检定率低等情况较普遍,多个独立法人单位共用办公建筑而无分户计量表,能源消耗纠缠不清,部分单位出租区域的结算电能表、水表未首次检定或已达更换年限。
6.节能技改项目推进缓慢,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占比极低,主要受资金预算环节掣肘,新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收益分享方式的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1.人员培训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相关人员缺少节能、计量、统计方面知识的情况,组织计量技术机构业务骨干宣讲《节约能源法》、《计量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节能、计量标准,增强人员的节能意识、计量意识,普及能源计量知识,逐步提高人员的能源管理水平。
2.计量器具管理指导公共机构健全计量器具管理工作,制定能源计量器具基本管理制度,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针对审计中发现的计量器具未检定、达到更换年限、准确度等级不达标等情况,指导公共机构对相关计量器具采取送检、报废或更换处理,并积极提供高效便捷的检定服务。
3.能效测试对审计中发现的低效用能系统持续跟踪检测,指导公共机构采取措施纠正供配电系统存在的功率因数低、变压器负载率低和照明系统存在的电压偏离、照明功率密度偏高、照度偏低等问题,提供其他测试服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测试、风机水泵系统测试、节能技改节能量验证测试等。
[关键词]能源计量;能源消耗;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B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06-01
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必要性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环境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计量工作是企业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从依靠经验管理到依靠数据实现企业量化管理的保障,尤其在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中,能源计量管理是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节能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合理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对于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大中型企业虽然普遍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但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能源计量数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少数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功能比较先进的能源计量、统计、实时监控的计算机网络。其他行业能源计量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计量、节能降耗的需要。二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普遍薄弱,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耗能高,又没有资金进行节能设备改造和能源计量。三是大部分企业了解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信息渠道不畅,对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可信性、可靠性缺乏有效判断,在选用节能产品时无所适从。四是大部分企、尤其是民营企业,缺乏熟悉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不高。通过IS010012测量管理体系AAA认证的很少,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相关机构的服务。五是国产计量仪器仪表质量不稳定,不能满足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需要,企业不得不购买进口计量检测设备。而进口设备不但价格高,而且服务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给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许多不便,影响能源计量工作的开展。六是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推行能源计量工作缺乏动力。认为能源计量工作是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没有认识到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保证作用。
三、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企业领导转变思路,提高对能源计量、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基础。企业领导要重视能源计量工作,熟悉国家能源、计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形成相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能源计量管理的职责。企业应指定内部相关部门负责计量能源仪表选型、设计、采集、和计量监督管理,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能耗纳入企业考核体系之内,实行量化考核要加强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
(二)狠抓企业能源计量教育工作
在企业内部通过讲授能源计量知识,宣传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宣传能源计量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特别是企业对能源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意义的认识,真正使“节约能源、利国利民”、“节约能源、计量先行”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强能源计量公众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自觉行动。同时按照《节约能源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履行节能义务。加大宣传和监督管理力度,促使企业严格遵守《节约能源法》、《计量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做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把国家能源节约政策落到实处。建立企业节能评价体系,提倡节能生产。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能源计量工作顺利开展的氛围。
(三)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要不断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
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要依据《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并认真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企业要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通过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和技术潜力,及时加以改进提高。
(四)建立企业节能评价体系,提倡节能生产
依据《企业能源计量仪器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对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率和完好率进行检查。对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的订购、验收、保管、使用、检定、维修、报废制度进行可控制的检查,保证企业能源计量仪表有较高的配备率和完好率。提倡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计量。能源计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伴随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计量的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五)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估
能源管理依靠能源计量数据,做好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能源量的保证。企业要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通过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和技术潜力,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企业要通过用能分析,掌握耗能情况,查找企业的节能潜力,明确企业的节能途径,为改进企业的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六)严格奖惩
在能源计量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工作。认真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工作,并认真总结经验,向其他生产企业推广,推动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重视能源计量工作,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企业由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能源计量工作不力,能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批评教育,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情节严重的,将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并依法进行查处。
结论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计量作为能源管理的“眼睛”,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年多来,本市大规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培育、技术路线研究、激励措施制定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1、工作成效一是形成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相关委办局共同支持、项目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实施、节能量审核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承担改造效果核定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模式。二是着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申报办法及指南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明确了改造示范项目实施流程以及项目申报、方案评审、施工实施、过程监管、工程验收、效果核定、补助资金拨付等流程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切实规范改造项目实施程序和工作行为,保障改造项目实施质量和节能效果。三是以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医疗卫生建筑、高校、商场等建筑为重点。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目标任务进度较好。四是积极推广应用技术成熟、成本低、效果好、施工周期短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形成了具备地方特色且经济、适用、可靠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线,改造示范项目节能率全部达到20%以上,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五是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落实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比一配套的政策。根据改造主体和改造效果不同,建立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六是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发展了一批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第三方节能量核定机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正有序发展。2、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激励力度。由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的通知》(沪建交联[2013]311号),于2013年4月17日实施,明确了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目标要求、完成时间、资金安排等各项具体要求。该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提供了大幅度的政策优惠:除了中央给予的20元/平方米补贴外,本市再给予15-20元/平方米补贴(其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20元,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15元)。希望通过政策优惠,试点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市特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示范。通过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由各个委办局组成,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自上而下”,分头落实改造任务,确保工作的推进力度,为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形成全社会和行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技术文件,规范项目管理。203年初相继编制了示范项目申报的各类技术模板文件,如《申报单位承诺书》、《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申报书》、《项目改造方案》等。同年12月,还出台了《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节能量审核办法(试行)》,科学指导对示范项目节能效果的审核,并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充分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规定,突破性的采用“等效电量”作为计量单位,客观反映上海市实际供电和用电过程中各环节的能源损耗,体现各类能源品质差异,使之更具合理性。四是夯实基础工作,动态监测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重点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实时掌握建筑用能状况且诊断发现用能问题,清楚地看到节能改造的效果。每一个示范项目改造完成后都需要安装完成用能分项计量,并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到能耗监测平台。五是开展宣贯培训,拓展项目渠道。自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实施以来,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宣传,第一时间告知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示范内容和要求,调动各界参与节能改造和示范申报的积极性。通过各个区县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各类能效测评机构、能源审计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节能服务机构宣讲政策和要求,还通过建筑节能宣传周、新闻通气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深化宣传,“由下而上”,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有利局面。六是排摸节能潜力,培育潜在项目。从区县入手,从能耗监测平台的项目入手,从大型房产企业入手,培育潜在的项目,有力促进了节能改造示范工作的起步。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上海市的示范项目都能享受国家和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确定补助资金量以及拨付对象的主要因素是产权人和示范项目建筑面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一是示范项目产权和面积界定有一定困难。例如一些公共机构没有相应的产权证明,导致界定项目单位较费周折。又如,一个项目有多栋楼组成,本次改造仅涉及部分楼,而产权证明上只有总的建筑面积,导致划分示范项目面积有困难。再如,示范项目面积大于产权证明核定的建筑面积,主要是有违章搭建的因素,如何界定也是问题。所以产权和面积的界定很重要、很关键。二是多个服务机构实施同一项目,界定对象有一定困难。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非一蹴而就,其特点是大部分项目需要经历多个单项改造,如照明改造、空调改造、锅炉改造等,各个单项改造由于内容不同,差异大,就会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机构来实施。上海市补助资金的原则是谁投资,给谁补助,作为一个项目,如何界定节能率的组成,补助资金给予哪个节能服务机构都需要和业主单位认真核定,界定有困难。三是新型节能技术发展快,确定节能效果有一定困难。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在提高,建筑节能是朝阳产业,各类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运用到具体示范项目上,由于其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规范,如何界定其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困难。2、市场问题一是部分公共机构类业主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公共机构运行资金由财政拨款,运行费用多少和业主单位无关,同时实施节能改造的话,还需要另行向财政申请资金,改造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承担。为减少麻烦,宁愿不进行节能改造。二是部分多产权人建筑,改造意愿各异,不能达成一致。上海市中心城区,多产权人的建筑数量很多,其中部分产权人有意愿进行节能改造,但是如果意愿改造的产权人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的话,无法实施节能改造,这是个难点。另一方面,建筑的节能改造需要有产权人主要负责承担,如果授权物业管理单位行驶职权,需要法定比例的产权人同意,这也是个难点。三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谈判时间长,影响改造周期。由于合同能源服务公司承担了所有或大部分的改造投入,以及合同期内项目的风险,前期的调查、分析诊断非常严谨,同时双方利益的博弈是谈判的要素,导致谈判周期很长,而示范项目改造的期限是明确两年内完成的,为此,影响了改造周期。四是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拓展项目有困难。目前,擅长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公司,规模都不大,自身的融资条件不是很好。融资的渠道也不够宽泛,导致看好谈妥的项目可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及时实施,影响示范项目的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本项目在方案设计中,通过采用节能建筑材料,选用节能环保设备,优化总平面和建筑单体设计,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保证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采取全方位的节能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物能耗及对能源的依赖。
一、建筑节能措施
(1)节能建筑规划设计,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建筑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2)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中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在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并对窗户采取内遮阳设计,以减弱夏季太阳辐射,同时能在平常获得较多的自然采光。
(3)优先选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设计中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
(4)提高绿化水平,设计通过增加高层建筑以减少建筑物占地面积,为环境绿化留出更多的地面。绿化对居住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5)运用界面光学技术,设计建筑外墙采用白色饰面,屋面采用浅色瓦,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室内装修采用浅色材料,增加二次反射光线,以增强室内光线,并达到一定的均匀度,可节省照明能耗,也能减少为照明等设备散热而增加的空调负荷。
二、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1)冷热源节能:采用能效比高的空调设备,热泵型产品的使用对节能是很有利的,其优点是,不用水冷,可省略冷却塔、水泵组成的冷却水循环系统,节能、节水还可降低总投资。
(2)设备节能:推荐采用的VRV 变频多联空调为热泵型产品,VRV,就是可变流量的意思,它是依赖于机电方面的变频技术而产生的空调系统设计安装方式,自VRV 变频多联空调系统发明之后,很多极其注意空间利用的商铺都选择这种算不上真正中央空调的新系统。由于VRV 系统只是输送制冷剂到每个房间的分机,所以不需要设计独立的风道(新风系统另外安排风道),做到了设备的小型化和安静化。给建筑设计单位、安装公司以及业主都提供了便捷、舒适和经济的完美选择。
VRV 空调系统具有明显的的节能、舒适效果,该系统依据室内负荷,在不同转速下连续运行,减少了因压缩机频繁启停造成的能量损失,采用压缩机低频启动,降低了启动电流,电气设备将大大节能,同时避免了对其它用电设备和电网的冲击;具有能调节容量的特性,改善了室内的舒适性。
(3)合理设定主要功能房间的环境要求,使之符合国家节能设计标准。室内温湿度的取值每降低1℃,能耗可减少5%―10%。
三、 电气节能措施
(1)照明设计:照明采用集中、分散和自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确定合理的照度值,充分利用天然光。采用用高效光源及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
(2)照明控制:在公用设施灯具控制方式上,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以减少不必要的用电,走道、楼梯、厕所等地方装设定时开关(声光控延时开关),省用电。
(3)电器选择:用具有节能效果的新系列高、低压电器,以取代功率大的老产品,如:用RT20、RT15(NT)系列取代RT0 系列熔断器,用AD1、AD 系列新信号灯取代原XD2、XD3、XD5 等老系列信号灯,选择带节电装置的交流接触器等。
(4)能源计量:配装电表等能量计量仪表,以便检查耗能情况,及时制定节能措施。
(5)设备选择:在设备选型时,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一律不采用己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内的产品序列和规模容量。
(6)无功功率补偿:采用节能型变压器,并对配电网进行无功补偿,提高设备的运行功率因数,减低线路运行电流。
五、节水措施
(1)供水方式选择:本项目建筑给水采用竖向分区给水系统,地上三层至地下一层采用市政给水直接供水。四层以上均采用变频水泵组的供水方式,可大幅度降低供水系统能耗。给水系统采用竖向分区方式,在给水静压力大于0.35MPa 入户管上设减压或调压措施,使最不利处用水器具的静水压不超过0.35Mpa,可以大大减少水的浪费。
(2)管材选择:给水系统采用符合现行产品标准要求的管材,选用管内壁光滑、阻力小的给水管材,以减少管道对流体动力的消耗。
(3)用水器具选择:给水采用节水器具。给水水嘴采用陶瓷阀芯等密封性能好、能限制出流流率水嘴,禁止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6L 坐便器,公共卫生间采用红外感应水嘴和感应式冲洗阀小便器、大便器。
(4)管网设计及施工:优化给水工程设计,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管网的漏失率。注重管材接口,控制管网漏失率不大于5%。
(5)雨水利用:为节约用水,项目规划设计中提出对小区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但未明确工程的具体方案。
建筑区域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可分为三种:一是雨水直接利用,即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然后回用于绿化、道路广场浇洒、洗车、景观用水等。二是雨水间接利用,即雨水渗透利用系统,雨水渗透利用系统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设施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入渗等。三是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即是将屋顶绿化、景观水体、雨水直接利用、雨水间接利用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设计。根据本项目特点,本评估建议采用雨水直接利用。
六、 计算机辅助设计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辅助节能设计: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在不同区域的通风效果,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自然通风系统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自然采光效果。采用节能计算软件进行节能计算。
七、 太阳能利用
宿迁市主城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辐射总量高于586kJ/cm2・a。按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拟对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为住宅配套安装集中供应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使小区住户的生活能耗有很大下降。
八、 节能管理措施
8.1 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本项目建成后,物业单位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组织,聘用具有节能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能源管理人员,管理公共场所和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涉及用能岗位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8.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按《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为小区住宅、设备系统和用能单位配备电表、水表、燃气仪表等能源计量器具,并按规定定期校检,加强用能计量管理。
8.3 节能管理制度
(1)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来规范能源计量人员行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建立用能统计制度,定期向政府节能管主部门报送能源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数据应能追溯至计量测试记录。
(2)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和能源使用责任制,把各项能源消耗定额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实行能耗考核,对实现降耗的部门和节能工作取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3)制定管理范围内的能源使用计划,并落实执行,每年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年终进行总结和奖惩。
8.4 系统监测与控制
设定专人对供配电系统、用电设备、供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保证系统和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系统和设备保持能源利用高效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4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消耗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1900至1975年,全世界人口由15.71亿增加到40.45亿,增长1.5倍,而同一时期能源消耗由7.75亿吨增加到85.7亿吨标准燃料,增加10倍。由此可见,本世纪能源的消耗十分惊人,已造成世界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各国能源供应的短缺状况。据1978年在土耳其召开的世界能源会议报导:世界化石燃料的经济可采储量约为7300亿吨(折合标准煤炭)。按现在的开采技术水平,煤只能用200午,石油30余年,天然气50年。常规能源很快会枯竭。
我国的能源形势怎样呢?从储量来看,煤、油、气、水力等常规能源资源很丰富;从开采量看,近年来已达6亿吨标煤,占世界第四位,而消费量也近6亿吨,占世界第三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俄等国,但每人平均能源消费量却很低,仅为0.6吨,美国是8.1吨,日本是3.6吨,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二倍。另一个差距是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问题,我国的有效利用率仅占28%,而西欧国家为40%,美国为51%。由于利用率低的原因,我国消耗一吨能源所创造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308美元,而美国是664美元,日本是1299美元。总的来说,我国的能源供求一直是相当紧张的,能源缺口很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可见,整个世界的能源形势是很紧张的。但究竟怎样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呢?各国认为,根本的途径是开源节流。除增加能源生产和开发新能源以外,就目前来讲,节约能源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的首要任务。因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能源浪费的现象,尤其是我国浪费更为严重。国外把节约下来的能源称为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之外的第五种能源。可见节能的重要性。但是,在各行各业的节能中建筑节能占据什么地位呢?
二、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谈建筑节能的重要性,首先要搞清楚建筑用能包括哪些范围。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无从着手建筑节能工作。有些人往往把建筑用能局限于建筑业的建造用能,甚至更局限于施工用能。另外,由于建筑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它的大量用能(如生产各种工程、装修材料和设备器具的能耗)均被肢解于其他工业部门的能耗中,成为“无形”的耗能,致使建筑业被排入“小户”的用能之列,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什么算是建筑用能呢?国外认为,建筑的总的能源消费量,用公式表示为:
T=A+B+C+D–E
A:为构成建筑物的各种资材(工程材料、装修材料等)、设备(机器、器具等)的生产制造、加工、搬运等消费的能量,简称建筑生产用能;
B:为建筑物建设时资材、机器、器具的装配、安装等施工过程中消费的能量,筒称建筑施工用能;
C:为建筑物日常使用过程中采暖、制冷、空调、照明、烹任、家用电器用能,以及维修管理用能,筒称建筑日常运转用能;
D:为建筑物因老化陈朽需拆除所耗能量,筒称为建筑解体用能;
E:为建筑物拆除后,资材、机器设备的再利用,对生产用能来说,起到节能的效用.
如果把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称为L,则在使用年限内建筑物每年的总耗能可列为:
T'=(A+B+C+D–E)/L
筒单说,建筑的总能耗应包括生产用能、施工用能、日常用能和拆除用能等方面。在这些能耗中,以日常用能(C)最大,生产用能(A)次之,施工用能(B)位三,拆除用能(D)最小。但彼此之间耗能比例又如何呢?由于建筑物的规模标准、设备条件、使用年限不同而差别很大,所以很难提出精确的、绝对的定量值,但可举几例说明大致的能耗比例关系。
美国对芝加哥的一幢三层38000平米的钢结构公共建筑物作了能耗分析,结果是生产耗能为4.24年的日常运转耗能量;施工耗能为1.86年的日常运转耗能量。总建造用能(A+B)为6.12年的日常运转耗能量。如果这幢楼房的使用年限是60年,则建造耗能量将占整个建筑物耗能量的十分之一。英国对使用年限是为60年的典型砖结构公寓作了能耗分析:不做保温隔热时,建筑耗能量为5.1年的日常运转耗能量;做保温隔热时,建造耗能量为7.4年的日常耗能量。瑞典对一栋使用年限为40年的居住建筑作了能耗分析:生产耗能量约占总耗能量的4%,施工耗能量占2.5%,而建筑物的日常耗能量则高达93.5%。
由上述诸例可见,建造耗能量与日常耗能量之比,约在1:9或2:8左右(仅为参考性的分析)。所以,各国把建筑节能的重点,放在建筑物日常运转耗能上面。
那末,建筑能源的消费量究竟有多少,它占一个国家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有多大呢?我们通过欧美十二国1975年的统计(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量约占全世界一半以上)可以看到,民生耗能量约占总耗能量的1/3左右。所谓民生耗能量,主要指各类建筑物(住宅与公共建筑物等)的日常使用耗能量。在民生耗能量中,采暖耗能量最大。根据欧美十国综合统计,每套住宅建筑面积平均为109平米,平均年耗能量折标准煤4吨,其中采暖、空调占65%,供热水占15%,照明、电视占14%,烹饪、洗衣占6%。按此计算,采暖空调每平米年耗能折标准煤23.8公斤。可见采暖是民生节能重点。
如前所述,建筑的总用能不仅包括建筑物的日常用能(即民生用能),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用能。也就是说,工业、运输的用能中,建筑用能也占有一定的数量。据日本1978年报导:日本建筑业的施工耗能量仅占日本总耗能量的1%。但是,占总耗能量20%的钢铁工业中,有20%的钢材用于建筑业;占总耗能量4%的水泥工业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建筑业;占总耗能量12%的运输业中,也有相当比例用于建筑业。考虑这些耗能量,估计日本建筑业的建造耗能量(A+B+D)约占全国总耗能量的10%。如果再加上20%的民生耗能量,则建筑物每年的直接耗能约为全国耗能量的30%。而欧美国家的比例数更高。
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费量还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据1978年统计资料,我国民生耗能量约占总耗能量的17.66%,低于欧美国家,而且主要能耗是生活用煤(采暖和厨房炊事等),与先进国家的煤气化、电气化的日常用能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的耗能指标并不比国外低,如我国北京地区住宅每平米每年4个月采暖耗能折标准煤18--20公斤(欧美采暖空调每年耗能23.8公斤);我国非采暖住宅,每户每年用小煤炉做饭,耗煤在400公斤以上,而北美西欧每户厨房年耗能量相当于240公斤标准煤。可见我国能源利用率之低。究竟我国建筑物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比例多大,有人估计不低于1/4,我认为也差不多这个数字。
纵观国内外建筑消费能源的状况,可以认为,在能源消费的绝对比例值上,建筑的总耗能量大于任何部门的耗能量,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耗能比例有增无减。因此,在当前能源紧张的形势下,各国都普遍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对建筑工作者赋予了做好节能工作的重任,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采取了多种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三、各国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
由于各国能源的消费状况和水平不同,各国制定的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美国的民生耗能率高达消耗量的1/3,绝大部分是消费在建筑物上。可是,美国长期以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设备系统设计,根本不考虑节能问题,致使建筑物在使用中造成很大浪费。所以美国非常重视建筑物的节能。鉴于这种情况,美国的节能政策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限制全民能源消费量,对各类建筑物提出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以取得节能效果。日本是另一个典型,民生耗能量仅占总耗能量的1/5,居住环境条件低于欧美国家。因此,它所制定的节能政策是: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取舒适的居住环境条件。也就是说,既要节能,又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水平。主张在消耗能源的阶段防止能源的浪费,并采取措施尽可能有效地使用能源,而并不是采取定量分配制那种把耗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限制性的措施。这种制定节能政策的观点正好与美国相反。我认为,它对我国制定节能政策很有参考意义。因为,从我国经济条件出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建筑居住环境标准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象过去那种一搞增产节约运动,就降低房屋质量标准的做法,应引以为戒。我国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应当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失,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条件。
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对我国颇有参考价值。
1.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许多国家认为,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制是解决一个国家能源问题的关键。日本是体制搞的较完善的国家,特别是从上至下建立了一套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政府内阁一级有“省能省资源对策推进会议”,议长由首相府总务长官担任,会议成员由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学者专家参加,该会议负责讨论审定能源政策、法令制度。政府部一级有通产省下设的资源能源厅,它是主管全国的能源工作,负责组织制定能源的长远规划和方针政策,并在资源能源厅内设有咨询参谋机构“综合能源调查会”,由有关财团,商社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组织调查和讨论修改国内能源政策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再从日本的建筑节能体制上看,一是在资源能源厅内成立“隔热材料节能制度研究委员会”、“节能建材和设备标准化调查委员会”等机构,专门研究建筑节能问题;二是在建设省设立“住宅节能研究会”、“建筑节能交流会”、“节能住宅体系开发机构”、“建筑物节能对策推进方针”会议等,进行研究建筑节能政策和技术措施。另外,在资源能源厅下,设立一个半官方的全国性民间组织“节能中心”,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节能工作经验,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能源管理人员,起节能技术情报中心的作用。民间的建设公司、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等企业,在参加政府有关节能活动的同时,还独立进行节能技术开发工作。日本这种自上而下、一环扣一环的节能管理体制,对我国建筑部门搞建筑节能管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美国也建立了一套能源管理体制。有一点值得参考:美国的建筑节能研究工作,是以国家标准局(NBS)研究所为主,组织美国原子能研究所、宇航研究所等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单位,根据国家能源形势的需要,将其设施、人员以及基础研究资料迅速转向建筑节能研究工作。美国把这类称为“技术转换”(TechnologyTransfer),这种在不花费投资、设备、人员的条件下,迅速取得适应当前需要的科研成果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2.制定建筑节能立法
以法律的形式保证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各国制定节能立法的基本思想。许多国家不仅制定国家节能大法,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从而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制定建筑节能立法的指导思想很有特点。政府颁布这些法律条文的目的是,国家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地搞节能,具体说不是通过法律来对实施节能化的各种设计、施工方法加以限制或硬性规定,而是规定一种判断标准,由建筑业主自主地去搞节能型建筑。政府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所谓热损失系数,就是住宅的室内外温度差为一度时,从住宅内部通过屋顶、墙壁、地板、窗户等传热而损失的热量,以及由于自然通风而损失的热量之和。是以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换算而得的数值,也就是说,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一小时内室内比室外气温每提高一度所耗费的热量。根据这个判断原则,制定了有关能源使用合理化的建筑业主判断标准。
3.采取经济手段支持建筑节能
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为使节能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开展,必须对采取节能措施的企业、个人给予经费补助、贷款、减免税率等经济支持。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突出。美国在1978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建筑节能的经济支持问题。基本做法是:为支持州一级地方政府开展节能工作(能源调查、执行国家能源计划等)给予补助费;对低收入者实行住宅隔热措施给予补助金;对中等以下收入者提供低利贷款(利息补助);对中等以上收入者提供一般贷款(无利息补助);对于采用新能源设施者(太阳能利用等)给予贷款;对于采取隔热保温措施的住宅,实行隔热设施的税额扣除(免税)制度等等。许多国家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均设置相应的专门金融机构。
除采取经济支援措施以外,一些国家还采取经济惩罚的办法。如德国“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于1976年7月生效后,要求新建筑物必须做隔热保温,违反此法律者,条文中规定款5马克。
4.以保温隔热为主开展节能工作
欧美各国一致认为,在实行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中,保温隔热是最主要的节能措施。认为“保温隔热是最显而易见和最有效的途径”,“是防止建筑物热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以,有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建筑物节能的隔热令”,对各类建筑物作出保温隔热规定。
国外所指的保温隔热措施,主要是用隔热材料构成建筑物的部分。所谓隔热材料,从广义说,各种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隔热性能,如砖、混凝土、木板等,但并不能统称为隔热材料。构成隔热材料的基本条件,一是热工性能好,二是耐燃。普通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在0.02—2.5之间,通常把导热系数≤0.2的材料称为隔热材料。国外用于建筑物上的大宗隔热材料主要是玻璃棉、矿棉,泡沫塑料等。对此,各国都把隔热材料生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大量进行生产。各国为什么要把保温隔热作为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呢?因为保温隔热能大大改善居住环境条件,提供舒适性,增强居住者健康,对人民有利,老百姓满意;另外从整个国家看,它可节省大量的能源,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对国家有利。美国估计,实施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措施后,可节约全国一次能源5%。另外实施中证明,提高隔热性能所增加的造价,可通过改善房屋隔热性能节省下来的费用补偿。据匈牙利的经济分析,为改善隔热性能所增加的工程造价仅为3—8%,但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后,节省能源可达20—40%。挪威七十年代采取建筑物隔热化后,与六十年代未采取隔热措施的建筑相比,每年可回收因改善隔热措施而化费的额外投资10—15%,每年可节省能源50%,认为建筑物的结构采取保温隔热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5.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
各国在节能科学研究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项工作:
第一,建筑节能技术研究。首先是对建筑能量消费的状态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掌握建筑耗能现状,清楚建筑能源问题的所在;研究建筑设备机器的耗能效率化问题,如何提高采暖制冷、空调、照明等设备的效率,以及研制新的节能设备;研究建设能量的重复利用问题,充分利用余热与废热。但最主要的是开展建筑节能的综合研究,从规划和设计开始,包括结构构造、材料选择、设备系统选型,自动控制等,进行综合技术研究和经济分析,搞“节能型”的建筑体系。
第二,积极开展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太阳能、地热等的开发利用。
第三,搞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例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通过试点,检验效果,以取得经验。
四、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第一,鉴于建筑节能的重要地位,建议研究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开展对我国建筑节能的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
第二,鉴于我国尚未制定建筑立法,马上着手制定建筑节能法条件尚不成熟,应在今后制定建筑大法及其有关规范标准中,把建筑节能以法律条文列入其中,促使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组织力量,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类建筑的实际耗能进行典型调查测定,通过掌握基础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我国建筑物节能的重点环节,制定各类建筑的耗能定额指标,制定我国现阶段建筑物节能的技术措施。
第四,开展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设计竞赛。建议对建筑进行综合性的节能体系研究,即从设计、材料、结构、设备、施工等统盘考虑节能措施;从工程造价,节省能源费用的经济分析,作出综合平衡的结果;选择典型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节能设计,通过样板试点,检验效果,以取得经验。由建筑学会等部门组织建筑节能设计竞赛。
第五,改善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国家应重视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合理选择建筑围护结构,在可能的经济条件下,逐步把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