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科学教育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教育概论

第1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 文艺概论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类的课程,是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课程。但是当今中国很多大学都从原来的培养知识性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上落不到实处。文艺概论这样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易于沦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真正对文艺学感兴趣的,寥寥无几。但是,文艺概论课程不可能取缔,素质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改革文艺概论课程的教学?怎样使其应时势要求而变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观念上加强从道到术的转变

在这个概念里,道应该理解为理论和思想,术是方法和途径。文艺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从课程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学习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但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以学习理论为目的,显然对他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将无用之用转为有用实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即从道到术的转变,把学习文艺概论的道改为以其道为术,使其成为学生理解文艺作品、增强人文修养的工具和途径。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文艺概论中的理论为中心,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理论,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理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讲到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时,文艺概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文艺作品中,情感与思想密切相连,情感应该受到理智的控制。鲁迅先生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黑格尔:“啼哭在理想的艺术里也不应是毫无节制的哀号……把痛苦和欢乐满肚子叫喊出来也并不是音乐。”黑格尔:“艺术要驯服并且涵养冲动。”这些理论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把这些理论理解了记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能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文艺作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文艺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来鉴赏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这首《天狗》一向被誉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飙激扬的感情,通过热烈奔放的词句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在我们学习了文艺概论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艺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和诗歌的美学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这首《天狗》。学生们感觉到这首诗歌缺乏诗歌的审美特征,情感太过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缚,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话诗就容易显得简单直接,缺乏含蓄蕴积之美呢?接下来,我们举了艾青的一首白话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体会,在理智束缚之下的情感表达,是怎么样体现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从这首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在这些平白如话的诗句里,感受到诗人对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对诗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表达没有用号哭或者呐喊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细节的描绘和平实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情的流露潜入读者的心中,让我们感动。

在运用理论来学习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相信能一箭双雕,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强他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第2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学现状;语料;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对于人类如同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重要,个体的语言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非常有必要将语言学的基本常识,作为全民的一种基本素质得到重视和普及,而中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语言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这也就是在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初衷。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它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该课程重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从理论上对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问。” “语言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学过的语言概念、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加以系统化,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为深入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因此“语言学概论”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十门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学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教学实施情况是怎样的?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大致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学概论”是相对于“文学概论”而言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是理论课程的“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理应是并举的,但从学生写作学年论文的实际选题范围来看,喜欢文学的学生远比喜欢语言的多得多,这不仅因为文学以其巨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性魅力左右着人们的选择,而且还因为语言学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的特点使得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形成了“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两学科的巨大差异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因此,长期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难度大,人们常视“语言学概论”为畏途。形成了“语言学概论”课程难教、难学的现状。

罗耀华、柳春燕曾向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态度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15%的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30%的学生认为难度适当;56%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32%是为了考研,12%是缘于学习兴趣。可见,对于“语言学概论”,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的学科地位并不相称。造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原因,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本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语言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比较,显得抽象、枯燥,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学习起来自然缺乏兴趣和吸引力;作为一门理论课,“语言学概论”重在于阐释抽象的概念、术语和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具体的语言事实相比较来说较少,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吃透。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徐通锵、叶蜚声著),书中就有数量繁多的概念和术语,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手段”、“语法范畴”、“社会方言”、“亲属语言”、“洋泾浜”、“克里奥尔”等等,这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与部分学生追求故事性、趣味性的轻松学习形成极大的反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态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基础课和理论课的课时,增加选修课,应用型课程应不少于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会产生重实用轻理论的观念,“语言学概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的特点而倍受冲击。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学概论”是纯理论性的课程,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远没有技巧性,实用性的学科有助于就业,因此便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也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厌学弃学的情绪较重。

3.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语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是以全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由于语言学首先是在印欧诸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多数理论是以印欧语言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而我们熟悉的外语主要是英语,这就导致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语料取材单一、贫乏,多局限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即使是专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教师都缺乏别类语言事实语料的体验。因此讲课过程中,师生很难游刃有余地运用别类语言来传递信息和对某个语言理论加以印证和反馈,而且对于教材中的某些例证也缺乏透彻的认知和理解。如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论及“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时,有所谓的“复综语”,代表语言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诺米尼语,此类语言本来就鲜有人知晓,教师都很难解读,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了。这样单一的语料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干巴巴的理论只会加剧学生对本学科的无兴趣。

4.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地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一般院校很少有专任教师,多数是由担任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兼任,这也是语言学概论教学力量薄弱的一种表现。由于人的精力所限,作为兼职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注意力去更多的关注语言理论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改善教学模式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构建框架式教学内容模块

“语言学概论”虽然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中如若能针对教材内容,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我校10级汉语言文学和12级专接本班使用的教材都是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全书共有九章,为了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上课之初先将教材内容重新架构,大致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教材中的导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词义;第三块是第六章的文字和书面语;第四块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样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就归拢在有限的四个框架之内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对课程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了解,便于学习和把握。

2.补充、整合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内容

由于我们选定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学用书,虽然经典,但文中没能反映语言学发展的新成果,因此备课、授课中将教材作为一个依据和参考,积极拓展和教材观点相关的知识信息,联系学科的发展实际,把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方向、趋势和成果介绍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整合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如:“导言”部分补充了“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语言是符号系统”一章节教材很简略,但因为学界对“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已形成共识,不细讲不足以体现语言的特点;对“语音・国际音标”部分增加了可操作性的练习和训练,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学习的重点,是考试的内容;在“社会方言”、“地域方言”部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网络语言、社群语言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等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使学生感到语言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人的口头上,生活中。经过这样的整合和补充,整个课程的内容丰盈了不少,由于结合学生们的语言实际,也变得生动有趣得多了。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多样性的、趣味性的语料,不仅可以化解理论知识难点,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概论”语料的选择,从理论上讲应顾及古今中外不同的语言,才能反映该学科关注全人类语言的普通特征,但限于每个人的精力和学识的限制,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涉猎更为广泛的语言类型,现实生活中作为语言活化石的方言,沉淀了大量历时的语言痕迹,能够显示出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把更多学生较为熟悉的方言语料运用到语言学的教学中。以方言为例,阐述语言学的理论,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讲授“语音・声调”的“入声”时,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只存在于各地的不同方言之中,并且“入声”在不同地域的实际发音并不相同,于是分别请来自山西、石家庄和邯郸等地的学生做“入声”的方言示范,这样既化解了知识难点,又使学生感到亲切、生动,印象深刻。

趣味性的语料由于带有搞笑的成分或调侃的意味,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毕竟课堂上不可能总是严肃、紧张,生动活泼的氛围远比沉闷枯燥干巴巴的讲述更受学生欢迎,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法”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于是把搜集和发现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运用到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授语法的“递归性”的时候,就选用王蒙先生在小说《相见时难》里的句子作为例子: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

这一富有趣味性的例子,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语言的兴趣。此外,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熙、邢福义等语言大师们,特别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一些鲜活而有趣的语料,运用到教学和著作中。这些大师由于自身知识贮量大,语料丰富,课讲得十分生动而有趣。研究成果由于引用了多彩的语料,通俗易懂,因此向学生们推荐语言大家的经典的语言学著作,感受生动有趣的语料带给我们的享受。

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将具有丰富的可观赏性的视频、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的感性认识,让“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形象起来。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层级体系”时,将语言的分层装置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语言的结构系统一目了然。在讲授“洋泾浜”、克里奥尔等混合语时,为了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搜集相关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并通过对这些语言片段的分析,进行语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学习。

5.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语言学概论”课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传统的考察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会禁锢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诱导学生进入到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中。据调查,大约有90%的学生在考试过后一个月,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因此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模式,让学生多方面的展示自身的潜能,真正、充分地认识自我;教师也能够在教学环节参照评价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师生互动,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课程评价模式可以采用1+1模式,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各占成绩的50%,理论知识仍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重在于考察认识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和概括语言规律的能力,可由平时课堂互动表现、小组谈论和应用语言调查等方面综合而成。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古语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就会焕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和推行。一旦有一天,在学生的心目中,“语言学概论”能够和文学类的课程一样生动、可爱,我们“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彭润泽.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J].语文建设,1999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青松,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2012

第3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 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具体实践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具有初步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看,“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比“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抽象。现代汉语是关于学生母语认知的讲授,容易有更多的汉语感性认知,“语言学概论”讲授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涉及语种较多,语言现象丰富,更加高屋建瓴,理解和讲授都更加费力。

许多讨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文章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讲授法”的诟病,认为该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基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性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若以讲授为主则现状往往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酸眼花,头脑昏涨。这种单向灌输、缺少互动的教学过程,常常让学生疲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无法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者反思是增强学习效果的要点。

“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李葆嘉,1985),意在倡导有疑问方能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探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探究精神融合起来,称之椤拔侍馓骄渴健毖习方法。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及语言与文字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它的纯理论性性质,更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应是一次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应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探究式的“语言学概论”课堂,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借助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过程,得出问题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成就感等美好的心理体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学生主体的特点

“语言学概论”的授课时段一般为大学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感悟能力普遍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思考活力,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另辟蹊径。然而,照本宣科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激情的沉闷讲授,都会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的热情。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授课模式从“单向传递―被动接收”到“双向反馈―互动联系”的转化提供了手段和语境。

(二)课程性质的需要

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课程以具象性、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为特色,“语言学概论”课程抽象性、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年轻学子对它一开始可能有点茫然,易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满堂灌”,不注意巧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觉得疲劳,导致上课开小差,甚至打瞌睡。

“语言学概论”课程围绕语言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等逐层展开,循序渐进。虽然学生初接触时会感到困难,但深奥的语言理论总是以大量语言现象为基础,这些语言现象与学生个体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或理论与语言现象相结合加以阐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许多难点就有可能化晦涩为明白。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否行之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从传统模式的“讲授”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更深刻地挖掘教材内涵,更丰富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经过问题探究后有可能成功地领悟或“再发现”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打破学生的盲从(书本和教师讲授)心理,实现师生学术交流、共同探索的平等对话机制。因此,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做好探究过程中的控制和指导至关重要。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问题设置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学水平备课。在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相结合,综合考虑基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

首先,教师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要有适当的控制。教师要把问题控制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范围内,既有“中心问题”又有“子问题”,让它们形成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及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要防止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例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2]。“语言学概论”涉及的语言知识点较多,比如在讲授第一章时,可以设置问题:(1)“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动物的语言”……这些问题背后实际涉及语言结构本质的知识点,对其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学生由于好奇、纳闷,就会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提前探究这些难度比较大的语言知识点,有效避免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排斥性心理倾向。

再次,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区、方言区,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母语,学生就会提高兴趣,抽象的知识就会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实际语言现象。例如在国际音标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在国际音标表中把自己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的元音和辅音找出来,并举例说明其特征。”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深化了对音素发音要领的认识,许多难学难记的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

(二)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将问题的思考和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螺旋式过程中展开交流和学习。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从课外延伸向课内深入,尽可能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开放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形成合作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时,要善于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既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又不能点拨太少,使学生学起来没有难度。例如在探讨“名”“实”问题时,课前给学生提供中西方关于这一问题探讨的相关指定材料和开放性资料,由课前确定的学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问题讨论时,先请做好准备的同学介绍分析情况,再请有不同思路的同学充分发表见解,展开多方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筛选有效信息,恰当指出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同时,在学生思路基本统一时,为了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可以抛出棘手问题:人们用“红豆、黄豆、绿豆、青豆、黑豆”“铅笔、钢笔、粉笔、毛笔”等名称给相关事物命名,这些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看似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这类语言符号还有很多,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思考、准备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做出解答。通过“名”“实”问题的探究,学生对荀子《正名篇》中“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表述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在教材重难点之处精心准备,加大探讨力度和深度。落实重点,解决难点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重点和难点知识固然重要,但学起来相对枯燥深奥,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些知识点之处摒弃陈旧式样,老调新弹,推进思考。通过问题的探究、研讨,营造出新鲜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氛围。例如在讲解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母语是汉语,又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对比:(1)“我去公园”“她去公园”在英语表达中是否存在词形变化?(2)在汉语表达中是否存在词形变化?(3)汉语有没有这种语法意义?(4)汉语要表达这种语法意义,通过什么手段?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认识到了孤立语和屈折语的区别。这样分析、比较、质疑,比背诵语言类型和特征要深刻清晰得多。

(三)问题评价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独特见解做出中肯的评价,适当表达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这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教学,这一过程不只是传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还应让学生掌握如何透过语言现象观察语言规律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取得的探究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探究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探究动机、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合作精神及表达能力等应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见解和创新思路的评价。依据建构主义,学生在已有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建构方式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较差的学生,要尽量肯定合理的部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约翰・洛克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3]。尽管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讨,然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道路上,是教师为自己设置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探究式素养和技艺。

参考文献:

[1]李葆嘉.为母校题词[J].东台县中学六十周年校庆专刊1925-1985,1985:46.

[2]Sadhana Puntambekar,Janet L.Kolodner Toward Implementing Distributed Scaffolding:Helping Students Learn Science from Desig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5,42(2):185- 217.

第4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材料概论 教学模式 改革

材料概论是我院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行课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本课程融合了材料学各个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实际应用及最新进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了基础,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及合理过渡,同时,为我院学生第四学期选择专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材料概论的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并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展开、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材料概论的内容较多,涉及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教师对此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并且材料概论涉及很多抽象知识,如晶体结构、相图、结晶、缺陷等,对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讲授这些抽象知识时仅使用语言和文字很难解释清楚,而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时,理解较困难,学习效果不明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积极探索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采用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会逐渐丧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由于材料概论课程的学时数仅有28学时,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体系的框架需要我们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材料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应主要介绍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对于其他的基础知识及新材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安排学生自学或尽量简单介绍。在四部分主要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第一,教师应先教学基础知识,包括一些综述性、科普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关于材料概论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对于刚接触材料概论课程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和增加信心。第二,教师详细介绍有关材料的基本种类、特点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切实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不同材料的具体应用,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既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又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扼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思想,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设置悬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注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个人的观点及见解,既强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达到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意调节课堂氛围,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统领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变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又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多媒体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使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方法;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多媒体具有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微观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出来,而且还可以采用实时影像向学生展示材料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课件难以表达的教学意图,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采用新颖的考核方式

通常课程的考核办法是采用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相应的内容的记忆。由于材料概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概念多,往往使学生感到不好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不愿学到喜欢学,改革考核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效果。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主要是考虑在原有的闭卷考试基础上,增加一项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内容,整个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小论文+PPT制作答辩和期末考试五项组成,各项所占的比例初步定为5%、10%、5%、10%、70%。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期末试卷命题强调突出重点内容,同时着重基本理论的考查,在填空和选择两种题型中,以课程中基本内容的广度为主;在综合分析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试题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力求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使考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又便于反映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不同掌握程度。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核制度,使学生通过学习材料概论课程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并社.材料科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陶瓷工厂设计;内容充实与更新;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57-02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教育部把精品课程建设列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且各高校也逐渐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陶瓷工厂设计概论”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与实际联系紧密、体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陶瓷机械、陶瓷生产工艺、公用工程(土建、水、电、环保等)、劳动保护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陶瓷工厂设计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工厂设计,特别是陶瓷工厂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从我校及国内相关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所采用的教材版本较老,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相关高校使用的《陶瓷厂工艺设计概论》教材(1992年出版),虽经过几次重排出版,但是其教材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其内容无法满足现代陶瓷厂设计需要;其次,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采用板书,使得授课的信息量偏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最后,由于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陶瓷工厂的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谈淡对该门课程建设的探讨,以便交流和提高。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确保课程建设有目的地开展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建设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规划,解决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推动课程建设循序渐进地进行。针对“陶瓷工厂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认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设高水平的、合理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传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二、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且专业性强,以及陶瓷机械设备种类众多且不断升级换代、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等情况,给在短时间内编写适应现代陶瓷工厂设计要求的新教材带来较大的困难。为此,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新(试用)教材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补充现代陶瓷工厂生产中所使用的新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形成对课本以外知识的有益补充。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陶瓷工厂参观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课外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对于老版本教材中的涉及陶瓷工厂生产中的设备、工艺流程等知识点进行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对于陶瓷工厂的厂房设计。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陶瓷厂大多采用具有高效率的联合生产车间(成型、烧成和质检车间合并为一个综合车间)进行工厂设计。在陶瓷机械设备方面。如建筑陶瓷生产中的成型设备,老版本教材中介绍的国内压机主要是一些摩擦压机,存在压力吨位小(一般为几十吨)、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和粉尘污染大等特点,不能满足成型大规格陶瓷砖坯体的要求,目前这些设备已被淘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液压机的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大吨位、自动化程度高、无粉尘污染等特点;而对于陶瓷烧成的窑炉设备,目前工厂采用全自动宽体、超长的辊道窑(隧道窑)代替以前的推板窑、小型隧道窑和辊道窑;对于陶瓷表面装饰的设备,目前陶瓷工厂所用的印刷设备除低档产品还使用丝网平板印刷外,对于高中档产品大多已使用丝网滚筒印刷,甚至一些大型厂家已使用更先进的三维喷墨打印装饰陶瓷表面。对于陶瓷产品的生产技术。如建筑陶瓷生产,老版本教材中介绍主要为二次烧成,随着工艺技术和陶瓷机械设备的发展,现在都采用一次烧成技术,和二次烧成技术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性能优越等特点。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条件之外,还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必须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现代陶瓷工厂设计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到陶瓷工厂参观、学习的现场讲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大授课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组织教学。通过到一些现代大型陶瓷工厂拍摄音频资料,CAD绘制车间布局图等方式制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陶瓷工厂的设备及其运行情况、产品生产具体工艺流程。此外,通过CAD软件绘制工厂车间布局图,能够对局部区域进行放大以及对图形的旋转处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车间布局及其车间内部设备的分布图,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陶瓷工厂设计中的物料衡算等部分,由于牵涉较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通过板书方式进行教学,采用逆着生产流程工序(从产品到原料)一步一步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每一工序参数(如损失率、废坯率、回坯率和烧失率等)的确定依据及其计算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料衡算的过程。此外,对于陶瓷设备选型部分的教学,我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对于设备及其参数,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设备处理材料(坯体、产品)的量则采用板书教学,两种有机结合,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陶瓷工厂设计的总平面图和工艺设计部分,在课堂讲解后,利用1~2天时间把学生带到陶瓷工厂(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厂)进行实地考察、现场讲解和讨论,使得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与工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相互讨论,比较书本知识与工厂实际情况的差异。此外,还可以聘请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学生讲解,解答有关工厂的车间设计、布局和设备选型等问题。

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院校和教研室把培养和吸收学科带头人以及从企业聘请高职称的工程专家作为课程建设发展的动力;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计划,梯次培养中青年后备力量,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我校为了让青年老师得到锻炼,具有陶瓷工厂的工作经历,把新引进的青年老师送到陶瓷厂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使青年老师具有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在讲课时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陶瓷工厂设计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加以训练。对于这一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1~2学时进行具体陶瓷工厂设计内容的讲解,然后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具体工厂设计,如“年产300万平方米大规格渗花抛光砖的工厂设计”等,每个学生可以单独设计一个工厂或几个同学设计一个工厂的不同车间。“陶瓷工厂设计”的主要内容为“设计说明书”撰写和“布局图”绘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可以选择某一车间布局图(如原料车间等)用计算机绘制,其余车间布局图用手工绘制。此外,在工厂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定期到学生工作室进行答疑和指导,尽量使设计符合现代陶瓷工厂的要求,从而达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通过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建立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使现代陶瓷工厂设计理念逐渐融入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对现代陶瓷工厂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明显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东.陶瓷厂工艺设计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2]高锐涛,郭晓燕,曹玉华,等.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8):26-27.

第6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在通才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经过五六年连续、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是世界第一。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主体是“通才”。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打破专业化的狭窄限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到文武兼备,既懂科学,又有文化,而且有教养。《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他肩负着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双重任务,因此,随着通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如何适应改革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何谓通才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通才教育,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专业以外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倡导培养适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用型基础教育人才。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按照“通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着眼于未来,强化创造与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时代,强化广泛与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发展,强化多样与针对性;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教学对象,强化适用与科学性。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才符合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大环境,培养的人才才是现实社会教育所需要的“通才”。

2《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体育学》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一门重点专业性理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等。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着支柱核心作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与知识及专项运动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整合式教学与学习,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

3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3. 1教学观念的改革

传统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提出“体育通才”教育,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以接受学习为中心,向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技能,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2007年起我们对《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加大力度削枝强干、力求精新,大幅度地舍弃、整合部分内容,做到主线问题归纳精讲,相关问题拓展粗讲。同时,调整好和其他相关理论课程、运动技术专业课程的关系,划清知识的归属和侧重,避免重复或脱节。

3. 2. 1处理好具体内容的系统性,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和符合时代的前瞻性

对原《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总的思路是进行整合、删减或增加,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各章节尽量反映出比较前沿的内容。具体由三个基本板块构成,即学校体育概论、体育教学基本原理、课外体育基本内容。删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有关原理等内容,增加“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与功能”,“学校体育环境”,“学校体育与养成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学生与家庭体育”等章节。随着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我们还要考虑这样一个趋势,《学校体育学》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分化为多门学科,如《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技能学》、《体育课运动负荷控制学》、(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教材与教法研究》等等,这尚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2.2处理好《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关系

3. 2. 2. 1(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和层次差异。《教育学》作为一般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一般现象与规律;《学校体育学》作为特殊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特殊现象与规律。《教育学》和《学校体育学》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可以超越《教育学》的相关内容,相反只能是在《教育学》的有关知识的指导下尽量挖掘学校体育的特点与规律。另外,从《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中还看到,《学校体育学》实际上位于嘴教育学》的下层,这是一个操作层面,其特点是所涉及的原理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和可操作的。

3. 2. 2. 2《学校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和上述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学校体育学的“四不像”的局面,将使(学校体育学》的内容特质黯然失色。这需要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但总的原则是必须突出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校体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图1)。

3. 3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主、以课本各章节目录为次序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格式,寻求系统学科知识的切人点,在介绍一般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开展“拓展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展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意识与能力(图2)。

3. 4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评估体系

根据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制定新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做到彻底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评价过程,将期末考试成绩定为40%,平时成绩定为60%,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结果引导到注重学习过程上来,平时的考查包括小论文、自评报告、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分析、学习小组专题讨论、课上对问题的理解力六大方面。

4改革效果与建议

4.1效果

《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赞同,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教育实习的反馈看,发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在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思维的拓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学习控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应试教学特点不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学生的“学”,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将“走好过程”放到了第一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2建议

(1)一定要控制上课班级的人数,为讲求教学效果,班额以35一40人为宜,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课内外的各项辅助活动。

(2)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进行不同目的的考试。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检索服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积极寻找,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4)教学开始,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在思想上尽快进人学习状态。

第7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问题;改革;解决方法

引言

电子商务是经济、技术、管理、法律诸多学科知识融会交叉的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则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导论性课程,是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学生涉猎面广、切入点众多的一门学科内容综合性课程。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紧缺和本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日益凸显,进一步印证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理论实践相分离等一系列问题,毕业生的能力素养和企业需求相差甚远。鉴于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专科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没有相应的专用教材和相应的新型师资力量的现状。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也应顺应发展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采取课堂面授,模块化实践,闭卷笔试考核的方法,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从而偏离了当今电子商务的主流发展方向。此种模式对学生电子商务思维方式、理念的培养不够,职业能力素养锻炼不到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貌合神离。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表演式”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老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试想我们每天都在看电视剧,而又有几人能够只通过看电视剧就能成为好的导演、编剧、演员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表演的起劲,学生当时也是群情激奋,但是下课后是什么效果呢,大家可想而知。

(二)教学方法老套

课堂上老师满堂灌,从头讲到尾,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黑板上,学生没有多余的思考时间,没有目的的学习;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也演变成把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由原先的照本宣科变成现在的照P宣科,教学器具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三)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的部分教学内容任然停留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电子商务的模式还是最基本的b2b、b2c、ctc模式,而现实中新的交易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对线下)、b2b2c教学内容中没有更新;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中也未提及,还是原来最初时期的框架内容。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新事物和新理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困惑,也不知从何做起,因此有学习兴趣起先浓厚,随后逐渐变冷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学生参与的环节设计不多,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笼统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业务处理,对细节的理解不到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实战能力的锻炼。

(五)缺乏优秀的教材

电子商务整个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尽管目前在国内发展速度超快,但理论研究任然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因此这也影响到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水平。目前我国介绍电子商务的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原版的英文教材,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在原版教材中,一般普通大学生是很难达到阅读原文影印版的水平,第二类是国内学者自编的教材,其中很多具有第一类教材的思维定势,很少有根据自身情况的创新教程。

二、课程改革思考

(一)内化“渐成论”课程观

“渐成论”课程观是相对“预成论”课程观而言的,“渐成论”的课程观将职业教育课程视为类似于“生物基因链”的人类职业行动的“文化觅母链”——一种用人类职业行动历史结晶中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和“职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结构”等信息编织起来的东西。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在必要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于各种教学技术与手段,通过教学活动,将设计在教材中的人类职业行动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和“职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结构”等信息“转录”到学生的头脑中,并通过全方位的训练与考核环节,促成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

(二)规范教学行为

首先要备好课。应根据本节知识结构,搜集材料——梳理材料——编写教案——制作ppt;其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重点讲授的内容要做详实的讲义;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的文献、文章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学生处于学习起步阶段,修养不够,学生老师知识跨度太大,因此学生基础要提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师生才可能互动。

三、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根据笔者的思考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表演式教学观念不可要,要树立实践哲学理念。教师应转变角色,从台前到幕后,做舞台场景的搭建者,学生应成为舞台的主角,既要看还要演、还要编、还要导。

(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鉴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课堂面授,基本技术采用多媒体演示,典型事件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存在异议的领域采取小组辩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利用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实施教学。

(三)深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在真实环境中,发现问题,找差距,带着问题进课堂,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内容设计,并要求学生每次实践结束后必须提交实践报告,老师进行点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受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商务领域的大赛、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实战中加强锻炼,最终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四)认真做好教材甄选

教材选用原则应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在理论知识涉及面上要把握好度,做到够用即可。教材的内容应按照本门课程所要解决的能力培养目标来甄选,选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在今后工作中将能够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真正做到够用即可。

(五)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准确量化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的成绩评定分成两部分: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其构成一方面根据学生上交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的质量来评定,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论文写作和项目调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平时上机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评定,使学生重视上机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课程要点。②考试成绩。理论测试以我院建立的《电子商务概论》的标准化题库为基准,随机抽取考题实施笔试,以检验学生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

编后语:

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它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是人类历史上几百年才能遇到的。面对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如何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职学生的现代商务知识和技能,向用人单位输送符合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多个环节上进行革新,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远彬,吴立军.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J] .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2]张维.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

[3]翁朝霞.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J].经济师,2009(07)

第8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 多媒体教案 宝石学 非专业教育 钻石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P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18-03

在已发表的“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探讨”中已经论及,非专业教育关键是从始至终都要想办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点,除了教学内容的删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该文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宝石学概论》(第三版)中“第2篇:宝玉石各论”的“第一章:钻石”为例,进一步探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 基本框架

在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的非专业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与关注度等很容易发生转移。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格外重视教学内容表达的层次性,以使上课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后,能够迅速知晓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有鉴于此,幻灯片的基本框架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看出,幻灯的整个页面被隐性地(没有明显的界限标志)分成为两大版块、七个层次。左侧的版块比较小,占到了整个页面的1/4~1/3左右,为章节栏(也可称之为标题栏或目录栏等);自上而下有三个层次,分别为篇、章、节。右侧的版块比较大,占到了整个页面的2/3~3/4左右,为内容栏(也可称之为细节栏等),大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四个层次,分别为条、项、款、内容。

2 分析说明

2.1 章节栏

《宝石学概论》授课,每次2课时,每次讲一章。以图1为基本框架设计的课件,可保证在一次正常的授课过程中,章节栏始终保持不变。这种不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熟知;习惯后就能起到“地标”的作用,引领思想走神的学生瞬间得知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

章节栏不能太小,太小了就不显眼,起不到“地标”的作用。章节栏也不能过大,过大了就会压缩内容栏,不利于授课内容的表达。通过实践并从美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栏占整个页面的1/4~1/3左右比较合适。章节栏与内容栏之间不设明显的界限,有利于从视觉上体现两栏之间的联系与贯通,灵活而不死板。章节栏的字体稍稍大些,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更能加强其引领作用。此外,“篇、章、节”自上而下的设置既符合一般的思维逻辑,也符合人们观看画面的习惯。

章节栏的第一层次为“篇”,一般在多次授课后才会改变,学生对此早已熟知。对专业教育来说,设置的意义并不大。但对非专业教育来说,它的设置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故将其设置在并不起眼的页面的左上角,一来平时它并不抢眼球;二来在需要时仍能起到必要的引领作用。章节栏的第二层次为“章”,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一直保持不变,并且也更是一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所在。对此必须予以强调,故而选用的字体是整个页面中最大的,并在其下设置较粗的彩虹线,以使其更加醒目,可随时将本次授课的主题提醒给学生。章节栏的第三层次为“节”,在一次授课过程中将随讲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为何仍以不变的方式展示?原因是它可将整个授课过程从时间上分成为若干个阶段,以不变的方式展示时可让学生迅速知晓当前讲课的主题,感兴趣了认真听,不感兴趣了少听些,思想跑毛后再转回来时仍能立刻知晓目前讲课的位置。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在某次授课过程中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节”的显示不仅在某次授课过程中保持不变,而且还外加相同的外框,既显出活泼,也更有明显的指示与引领作用。显然,在能够清晰地表达授课内容的阶段性基础上,“节”的字数越少越好,一定要言简意赅,要让学生扫一眼就知其意;若不如此,会使章节栏过大或过分拥挤,过分拥挤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凌乱感,起不到应有的指示与引领的作用。

2.2 内容栏

内容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一次授课过程时,页面的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层次越低则变化愈快、愈频繁。这是必然的。否则,全都摆在页面上,不仅页面根本就放不下,而且极其拥挤的页面反倒让学生很难快速找到正在讲授的知识点所在。有了章节栏的不变为指引,内容栏的变化并不会导致思想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后,无法迅速地找到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内容栏的变化也会使每一张幻灯片的页面都能变得比较简洁与明晰,更有利于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于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上。

内容栏的第一层次可称之为“条”,也即常说的“小节”等,差不多所有的教材中都会有此项。“条”的最大特点是处于变与不变之间。如果有后续的内容,它就会一直出现,出现在多个幻灯片页面上,具有不变的特性;但如果后续的内容都讲完了,从时间上说该到另一个阶段了,它也就该消失了,又具有可变的特性。可以说它在内容栏中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只是地标的区域较小;区域变了(即到讲课的下一阶段时),它呢也得改变(消失)。鉴于此,为能醒目的表示,同样应像章节栏中的“节”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此外,还要有相应的顺序编号(为篇、章、节编号的延续)等,还可用斜体字等以体现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特殊性。

内容栏的第二层次可称之为“项”,也即常说的“小小节”等。有些教材里并没有此项,但是《宝玉石概论》却因其专业特点,需要展开的层次较多,故而有了此项。它与“条”有相似性,但变化速度更快;同样应像“条”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项”一般不再延用由篇、章、节、条延续下来的顺序编号,原因一是编号太长,浪费富贵的页面资源,二是其内容不再以目录性为主,而是知识性;其编号可设置为(1)、(2)、(3)等。由于是知识性的内容,字体也采用与后续内容一样的正型字,如宋体、楷体等。

内容栏的第三层次可称之为“款”,也即常说的“小项”等。大部分教材里也没有此项,《宝玉石概论》却因其专业特点,需要展开的层次较多,故而有了此项。它的出现与消失的速度更快,甚至可有可无。它也应像“项”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顺序编号采用“项”以下的单独编号,可设置为(1)、(2)、(3)等。由于是知识性的内容,字体也采用与后续内容一样的正型字,如宋体、楷体等。

内容栏的第四层次,也就是最后一个层次,可称之为“内容”。它是真正的正在讲述的内容。可能会有人说,前面已有了那么多的层次表达,在此留给“内容”的空间是否有些过小?对此,作者的回答是,“内容”中的内容(也就是字数)不宜过多,过多了就变成了学生读课,而不是教师讲课;况且《宝玉石概论》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非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关注度并不会很强,一般不会去读课的。如果教材中相应的内容比较多,就需要编制教案时对其进行精练,突出其重点与精华。如果教材中相应的内容实在太多,即使精练了也仍还有很多时,完全可以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幻灯片页面中(一次讲课的课件对幻灯片页面的数量并没有限制,而且幻灯片页面越多,越是经常地变幻,也容易引起观看者的注意)。调查结果表明,“内容”中的内容一般由一句或两句完整的话构成最好,字数宜在50以内,最好在30以内。以此为据,我们留给的“内容”空间占页面的1/4左右,放置100个20号的字体都不会有问题。故认为留给“内容”的空间一般情况下是足够的。如果情况特殊,需要输入很多字符,可将内容的前几个层次转移到章节栏中,覆盖章节栏中的文字,扩大后的“内容”空间可达整个幻灯页面的3/4,放400字也不会有问题。此外,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内容”作为内容栏里最后一个层次,宜放置在最下部(一般在中部偏下),并且位置也相对地固定。这种相对地固定,对一直认真听课的学生来说,只关注此处的内容,就不太容易受其他内容的干扰;而对走神后又开始听课的学生来说,通过此处的内容,再按箭头等的指引,就能很快地明白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这更有利于照顾到不同学习类型与心态的学生,有利于从总体上综合地提升这门全校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内容栏中所有的层次均有外加外框,但为了能够进行区别,外框的边线与底色均有不同,如红边白底、黑边黄底、绿边粉底等,底色一般用最淡的颜色,以减少对框内文字的影响;框内文字也采用不同的着色,如黑色、蓝色、红色、紫色等,为了突出文字的表现,一般用最浓的颜色,并将字体加粗。

此外,由于内容栏的内容不时地变动,为了能够让学生从一堆文字中明白正在讲述的内容与整个内容的关系,必要的指引不可缺少。如图1、图2所示,我们以箭头为指引,并用能够一直自动旋转的风火轮来加强这种指引。从图1及图2的右下部,顺着箭头及风火轮的指引往左上部看,几乎一瞬间就能明白正在讲述的内容及其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 其他细节

(1)内容栏的上半部(一小部分)用红色的空心五角星与下部相对地分开。空心五角星布置为波浪状,为的是让幻灯页面显得更活泼,不要那么死板。用空心的五角星是为了不让它过于醒于而使学生分心。当内容栏需要显示的内容较多时,可延伸上来覆盖掉这些空心的五角星。当内容栏需要显示的内容并不多时(一般情况下如此),它们的设置有利于美化幻灯页面的构图,不至于有大块的空白。(2)当需要显示的层次较多时,可按图1制作幻灯。当层次减少时,可按图2、制作幻灯,较大的空白处可放置与正在讲述的内容相关的图片,毕竟在《宝玉石概述》授课时需要展示大量的图片。(3)《宝玉石概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展示大量的图片,而且还要最大程度上清晰地展示,以能从最细微处显示宝玉石的特性及美丽等。(4)按照上述原则等,一次讲课的课件大约由100个幻灯组成,平均每个幻灯在上课时显示的时间在1 min左右。太多学生来不及细看。太少又显得不丰富多彩了。(5)除按上述原则制作幻灯片外,还应有将学生从分神中拉回的闪光点,如精美的图片、传奇的故事、现实的轶闻等,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更有利于以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效果综述

由于有精心编制的教案,在平时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处于较高的水平。教学结束后,在学生评教环节,这门课的评分多在90分左右。对全校公选课来说,这已经是相当高的了。专业教学内容适度删减后,重点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寓教于乐;再加上有意识地反复重复最为重要的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没费多大力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宝石学基本知识,知道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另一种美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学生的积极评价表明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宁.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152-153.

[2] 金昌宁.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49,151.

[3] 廖宗延,周祖翼,马婷婷,等.宝石学概论[M].3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 孟祥振,赵梅芳.宝石学与宝石鉴定[M].2版.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5] 汤惠民.行家这样买宝石[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 李娅莉,薛秦芳,李立平,等.宝石学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对策;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1-03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然很不理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困难很大;必须全面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实施科学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科学教育改革形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把科学教育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转变观念,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不能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而要确立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向所有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积极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应确保为儿童提供一个开发智力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家庭必须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则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从学校管理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大脑中各种贮藏科技信息的通道。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智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对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是改革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那些依然沿用分科教学没有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适当降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要考虑今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注重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的内容。不容置疑,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普教育中同样重要。在小学增加“科学史话”,在中学增加“科学发展简史”和“科学方法概论”等内容,对帮助学生认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历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要太细,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福特迈尔小学开设了“未来教育”课,其内容涉及宇宙和航空、通讯联络、能源开发等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推测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2];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有“理科”课程,内容涉及了生物、气象、天文、环境等科学知识[3]。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分科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既要强调人文学科的渗透,重视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科学学科走向综合化,开展综合化科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性,设置《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选择。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课程却因为师资准备不足、教学条件所限等原因推行困难,目前仅在少数地方真正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种自然科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尽管还不很成熟,但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是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改善学校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除了要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还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中小学必须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科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把科学家的图像、名言等张贴在校园、班级的墙面或板报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电影、电视及录像,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学生自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激发他们科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阅读科普报刊,丰富科技知识。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动机;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了解世界上的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在科技兴趣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科技知识用于实践,使其亲身体验到科学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只有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在“做中学”,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中小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和用眼睛去“看”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4]。

在科学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入手,改善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改变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动手创造机会。课堂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或学生亲手实验、教师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课堂外可以配合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与创造的崇高意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五、注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支适应科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问题,既要注重调整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步培养出适应科学教育需要的教师;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针对分科教师科学综合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进行强化补缺培训,达到知识互补,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因为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既注重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组织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外,学校可配合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设计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定期召开教材分析会、自然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科学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一批科学教学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可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校与校合作共同研究新教材,通过备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自觉增强科学教育的观念,透彻理解学科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去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星星,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N].人民日报,2011-02-23.

[2]胡继渊,张克裘.日本美国科学教育的摭谈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3]彭前程,澳大利亚中学理科教育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4]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Basic Strategy for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s Schools

HAN Bi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