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教师管理系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第1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 信息化 教育治理视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7-02

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则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所以,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就需要对教育治理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在2010年、2012年颁布了《规划》与《纲要》,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都取得了较为长远的进步;教育部在2013年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为《方案》),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突破点,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路线图、主要内容、总体目标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的明确,全国各个学校的学校经费资产、教职工、学生以及办学条件等,都在进行全面的应用和部署。这几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国家的集中投入下,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个阶段的应用与建设下已初见成效。国家和省级建设工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时逐步推进,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直接接入,基础数据库以“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基本原则建成,包括全国的教职工、学生、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学历学位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办理学生网上转学业务,学生最新动态的更新,可使家长方便、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在学生就业、考试招生、遏制数据造假和教育经费监管等方面,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前进,学校也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使其在各学校、地区都呈现出全面性的应用和建设。一些省市将系统应用与业务管理相融合,依靠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扩展;一些县、市级的地区也建立了满足要求的区域化教育管理平台。降低了在学校宣传的成本。某些学校会将信息管理移至实验室或课堂,为了给教师、老师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学校可将管理和教学结合起来,及时的分析学校的师生教学和管理技能。在这些学校和地区,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会随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而改变,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经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中的问题

2.1协同性问题。

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的初步建设已取得逐步进展,如果将其与各类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体系相配合,并将其置于体系中,则此系统的功能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各线条建设、各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需要进行协同。国家教育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元素不能准确的对功能进行定位;各个任务也不能明确的进行分工;各个主体的义务、权利不够清晰。根据《方案》的推行和实施来看,国家层面还是重要的着眼部分;《方案》提及的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地方配合教育部,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对于学校和地方的权利,关于《方案》的全面建设,并没有进行全面的阐释,地方和学校的建设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建设思想也与国家不一致,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时常发生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逐步转变为某个主体或某个层面的任务。

2.2数据的应用服务和准确性的广泛性问题

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准确性会被建设全责、功能定位等影响。以往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的,数据不能共享,缺乏权威性、连续性、统一性,系统管理是根据业务线索和教育类别进行建设。由于数据采集不专业,会导致统计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的数据不准确。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经费的比例也不合理。教育经费应以项目的建设为主,缺少维持项目维修的经费,导致项目建设难以维持及完成。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对教育管理系统投入建设资金,但政府才应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主体力量,且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还尚未明确,所以,一些高品质的企业对于教育系统的投入还是持观望状态,市场未被完全激活,该领域的建设企业中存在许多鱼目混杂的现象,影响了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3.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方法

3.1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定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了对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新标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治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是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系统为解决难题、适应形势变化、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及转型。“管办评”的分离是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基础,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其突破口,构建社会、学校和政府的新型关系是其核心,建立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体系制度是重点,形成一种格局为多元主体、职能边界清晰的形势。此格局的核心由以下三者构成: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加快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的推进,实质上要让以上三大体系分工清晰、分而不离、相互制约、独立运作。

3.2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治理”指明了教育建设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推进教育治理必须以教育管理的顶层化作为基础。服务是最重要的核心,使各主体都能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凝聚建设教育管理的认识;应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实际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离各类指导思想,从而调动各层的积极性;坚持核心业务统一、数据共享,实现教育核心业务上下统一,极大限度的发掘教育治理的功能潜能。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从保障、服务、应用。建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目标。《方案》中建立了有关全国教职工、学生、办学条件以及学校经费及管理系统的决策与规划支持业务管理系统,应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加强对教职工、学生的管理,办学条件及学校经费在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教育部通过对核心系统的统一开发,供学校和地方免费试用。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地方行政教育部门应做好核心系统的部署,建立基础数据库,用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据更新,用于开展各种特色教育系统的建设,可使信息技术在后勤保障、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等项目中的广泛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核心系统成为基本建设的主干,各特色系统覆盖各教育机构和各教育行政部门。

3.3推动和支撑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目标。

实现基础数字和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的全国共享,引导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五方面的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公共服务变得人性化,使数字分析变得即时化,使评论主体变得多元化,使数字获取变得伴随化,使决策支持变得科学化,使管理过程变得精细化,让教育管理在政府支撑、职能转变,推动教育管理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政府的教育决策水平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五项应用”在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覆盖。

3.4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服务目标。

各级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各类学校教学的各项事务,直接管理每个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个人管理、学习、教育空间,调动每个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的衔接,打破个人空间,每个管理者、学生、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者。

3.5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保障目标。

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在全国教育管理系统中被明确。探索可行的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学校、地方对于教育管理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教育部的职责在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中是对全国教育管理规范化,指导教育信息管理在各地教育机构的实施和推动。其主要任务为:建设全国管理系统的安全支撑和公共技术平台;开发教育系统和全国信息核心系统业务;建设国家教育系统数据库;出台接口系统核心标准;推动各级教育系统的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4.结语

加强改革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现阶段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同时还要不断教育机制。让学校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让顶层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只有这样,其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效果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雅奇.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考试周刊.2016(38).15-23

第2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QQ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07-02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装备,而且要有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直观作用也日益凸显。大批实验教学设备配备到学校,给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和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装备的使用效益,并对实验教学进行更科学的配置和管理。因此,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借助《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和“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实现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达到实时掌控各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的目的。

一、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首次在当年年报中使用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实现了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的网络信息化统计。随后,部分省、市、县陆续出台了自己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中长期方案。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先试先行,率先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管理。

推进管理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1-2020年》的要求,是制定当地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管理信息化完全打破了传统落后的统计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装备管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信息管理员队伍。为响应教育部号召,2009年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成立以相关人员为组长,各县市教育技术骨干参与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开始着手全市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被列入市、县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的工作日程。由于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没有直接可以使用的管理软件,市教育局决定自己开发一套“信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由专业教师负责该软件的研发工作。历经三年研发,终于在2011年9月完成了“信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并在全市各中小学试运行。

二、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人员是关键

常言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软件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应用到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网络设备、计算机等作保证,更需要组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稳定化的管理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对全县中学、中心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要求使用年轻化、专业化,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师担任信息管理员,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培训后的信息管理员,要求定人、定岗。工作调动一般只在信息管理员之间调整,力争信息管理员的相对稳定。2011年10月,开始建立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库。组建由各中小学理化生教师、信息管理员参加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搭建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也在课程安排和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到理、化、生、科学等学科办公室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口。要求管理人员要热爱此项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为全校实验管理工作服务。并在信息互动平台上将本校的成功经验以及兄弟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位任课教师,真正达到网络信息的互动效果。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学校的各项基础数据都是靠人工统计,仪器设备分类复杂、数量繁多,无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这一难题。利用“教学装备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实现了对县、乡、校三级管理机构,从技术标准、人员信息、装备用房、设备管理、仪器总账、借还状态、仪器缺口、实验开出情况等信息较完善的统计和管理,基本实现了学校实验教学的“无纸化”管理功能。

三、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减轻实验管理的难度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我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用于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配备。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我们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第一,我们利用每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和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年报,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测试和检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特别是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我们从各种文件下发、时间安排、学生报名、信息采集到成绩统计等在县-校、校-校之间,进行了大量信息交换和传递,既准确又快捷。

第二,在全县信息管理教师的鼎力配合下,已基本实现了县、乡、校实验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县电教站随时都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和“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对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数量及使用情况进行远程检测和监管。部分学校还在理化生教师间建立了自己的“QQ群”和“微信”平台,拓展了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空间。

第三,到2011年12月底,我县已完成了全县4所高中、19所初中和16个乡镇130多所小学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建库工作。在新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所需教育技术装备的全部底数,从现有仪器设备、图书、体音美器材等详细数量到全县教育技术装备招标计划的制定,都是通过信息技术统计完成的。该系统使计划制定的速度、准确性大大提高。避免了各校因人工统计误差过大造成的资金浪费。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制定相关方案提供了准确理论依据。

第四,到目前为止为更好地落实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我们为全县每所中学、中心校的仪器室、实验室配备了两台配置较高的管理用计算机和两台激光打印机,并配有我们信阳市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由一到两名专职实验管理教师负责管理;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连接到每个仪器室、图书室和教研组;我们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已升级到500人(我县只有16个乡镇,19所初中,23所完全小学)信息覆盖量完全符合要求。

第3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SQL Server 平台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现状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普通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良好的教学秩序次序下,教学环节运行正常化得到了保证,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正组织相当一部分人进行教学改革和学院基本建设,为逐步实现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努力。

过去一段时间,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年制,授课计划由学院统一制定,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各学期考试合格后方可毕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学体制不断改革,部分院校开始实行学分制,除了必修课以外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从过去的学年制,到目前的学分制;从过去的统一管理,到现在分散管理,要想充分地实现教育改革,必须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往的教学管理系统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管理上的需要。

因此,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迫在眉睫,我院教学管理系统是面向学院各部门用户使用的多模块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并将学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的建立大大地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势必有所提高。网络实现了师生及时互动,全校师生资源信息得以共享,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地发挥高科技手段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与时代接轨,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二、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系统开发的目的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系统下,应是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对系统开发的同时进行改造,在继承原系统信息的基础,改造原来不科学的、不完善的体系,注重实效,同时还要借鉴了兄弟院校相适合管理系统,适时进行了改进。

针对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我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方针,提高教学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学质量,让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体制下的一道风景线。

2.系统开发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开发教学管理系统,其目的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由于大庆油田整合企业教育资源,我院是由过去的大庆职工大学、大庆石油学校和大庆技校整合而成。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无法适应目前分布式的教学地点和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急剧增加,各项工作不断加重,为了满足学院当前形势,迫切需要从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来适应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地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开发适合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

因此,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分系统教学管理方式,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划分不同的岗位职能,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彼此独立且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不同的需求可以使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不同部分。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系统的架构、如何通过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的web部分、数据库的设计及各子模块的设计等。

1.系统架构

该教学管理系统将采用最新的.NET技术,充分利用微软.NET技术构造出可扩展、易维护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该教学管理系统将充分利用微软.NET平台的优势与Windows应用程序技术和Web应用程序技术相结合。

由于以前的网站建设都是以两层式的架构形式,这样会让网站的延展性及应用程序的整合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系统采用B/S架构形式解决以往的问题。B/S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与Web应用的结构方式,因此仍称为数据库服务器。这样以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三者所组成的方式的结构称为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简称B/S方式)。

2.数据库功能设计

在一定的系统环境和一定的数据库模式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称之为数据库功能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能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过程。 本院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设置管理、教学管理、选课管理、学生及成绩管理、数据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功能。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测试目的: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阶段,它的根本任务验证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并且确保系统的质量。

一个软件的开发的目的就是开发任务完成后,将软件投入使用,最终实现软件的真正价值,但是软件能否实现它的真正价值还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过程就是测试过程,通过测试得出结论:系统界面美观、界面之间链接性强、模块清晰、功能合理。用户误操作性大大降低,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对设计中提出的功能基本都能顺利地实现。

五、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它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数据冗余度。

本系统操作简单,易学习、易理解、易掌握,而且界面友好,系统稳定,速度快,与传统地教学管理系统相比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误差。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我院教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充与改进,为真正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7-13.

第4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管理 内容 创新

随着高校扩招和全国高校数量增加,高校管理工作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教务管理是高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为管理对象,以科学的管理和客观的教学规律为理论基础,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工作及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目前的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现状

(一)教务管理工作量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改革,教务管理工作内容也繁杂多变,主要有课程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及一般事务管理。目前我国诸多高校课程设置不科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务管理人员须通过了解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以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高校的考试一般间隔时间长、任务量大、专业性强。在设置试卷样式、考试范围、批改、装订、保存等环节管理,须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耐心。教务老师还需对教材进行选择和管理,直接营销整体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一般事务即诸多教学琐碎事务,如管理教学文件、安排组织活动、接待领导检查、各部门关系协调、考勤管理等。教务科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导致工作量过大,增加了教务老师工作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工作质量。

(二)教务管理人员设置不稳定

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自学校教师亲属,工资待遇与其他教师、辅导员的区别较大,岗位并未受到学校其他组织机构的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岗、跳槽现象频出。教务管理人员设置不稳定,导致教务队伍工作效率降低,且严重影响整体教学管理质量。

(三)教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

目前我国教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的问题。很多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不积极,办事拖沓,服务态度冷淡。另外,在协调、沟通、语言表达和信息技术等能力不强,无法有效完成目前教务工作内容,导致教务处人员流动大,营销教务管理工作进程和效率。

二、改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环境的措施

(一)熟悉教学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学校教学规律,并有效运用于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工作包括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工作和无规律内容。例如核对年终、年中、季度、月度工作情况,各类考试报名、学分统计等工作为周期性工作,可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流程标准,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各种教学活动、教学会议的组织、领导访查接待等突发性工作无明显的规则,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难点,故在有效完成规则性的工作内容后,教务管理人员须花费更多尽力来整理总结突发性工作经验,一般突发性工作源自周期性工作内容,认真完成并梳理周期性的工作可提前预测突发性工作,为做好这类工作争取准备时间。在总结突发性工作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完善周期性工作内容。

(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根据我国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现状,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一,学校可利用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针对教务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提升服务管理工作能力。第二,在招聘教务管理人员时,需严格把关,要求具有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善于交流,富有耐心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熟悉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具备一定的个人素养。在工资薪酬、职称资格、培训名额等方面给予教务管理人员一定的鼓励和重视,缩短与教师和辅导员福利的距离,可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建立稳定、强大的教务管理队伍。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分配的,随着我国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教务管理工作越来越深入细致,应该针对当前教务管理内容调整人员分配。

(三)加强管理系统信息化

教务管理工作繁琐且重要,部分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相关性,需要及时更新各类数据,工作量大,且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高性能电脑办公软件,加大对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使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最大限度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高等专科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将教学规律有效运用至教务管理工作中和加强管理系统信息化可有效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可增强教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璐璐.对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2]张立立.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5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数字彩虹工程;差异化发展;彩虹学堂;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31-04

2012年,杭州第十四中学着手规划基于学校“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数字彩虹工程(Digital Rainbow Project,以下简称DRP),力求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探索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解决大班教学下个别化有效学习问题。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在网络数字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无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或是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关于数字彩虹工程

1.数字彩虹工程(DRP)的内涵

学校规划数字彩虹工程(Digital Rainbow Project,以下简称DRP),通过信息化手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使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字彩虹工程的建设愿景,一是通过DRP搭建一座数字彩虹桥,共享教育资源,创建两校区协同发展的美好局面;二是通过DRP发展学生彩虹般的多彩个性,实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2.数字彩虹工程项目模型

基于“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数字彩虹工程,学校确立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完善“现代化和谐管理”、“分层走班教学”、“网络个性化学习”等“容短促长”教学模式,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特色办学的深入提供了保障,包括基础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直播课堂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学习社区系统等子项目(见下图)。我们以在线学习系统为核心,力图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交互以及在线测评等技术,采用社区化学习方式,正反馈学习机制,打造碎片化、交互式的“超级课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数字彩虹工程建设的意义

1.数字化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支撑

目前,我校有两个校区共72个高中教学班,其中包括6个国际AP课程班。两个校区相距20公里,近300位一线教师,其中新建校区有三分之一是年轻教师。要让3000多名学生都能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建立数字化的平台是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建立这样的平台,实现了两个校区的教学互动与交流,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数字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

我校两个校区招生时录取分数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生源层次,即使同一个校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资质、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不相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或适应所有学生,因此,建设数字化的学习系统,至少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某些不足,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数字化让我们更接近和发现真实的学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和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通过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评估,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同时,通过过程性评估和校外学习轨迹的积累,为教研提供更为鲜活的素材,最终使改变教学行为成为可能。

4.数字化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得到满足

近几年,学校以“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具有十四色的课程改革之路。而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着诸多的困难,如课程选择、编班、人数和场地问题等等。因此,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通过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来构建网络课堂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修习年级;通过远程、网络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跨班、跨年级、跨校选课成为可能。

三、数字彩虹工程建设的内容

学校围绕“一个目标,两个中心,三个原则,四个保障”开展数字彩虹工程建设,即以特色办学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为中心,以建设与需求、理念与技术、课堂和课外相融合为原则,以团队建设、科研引领、全员培训和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模式,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建设与需求相融合,打造现代化和谐管理

(1)打造基于APP的德育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人人参与,时时管理,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和反馈,学校使用德育信息化移动管理系统,使用智能设备,最大程度做到家校信息无缝对接,实现德育全员管理。

(2)探索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管理模式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探索与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促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尝试,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切实提高校园管理水平。

杭州第十四中学开展的物联网应用,是以宿舍管理为目标,把物联网感应器整合到宿舍中的电力系统、环境系统等各种需要感知的系统设备中,如空调、电闸开关、烟雾报警、温度感应及红外感应等设备,把这些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科学管理,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3)打造基于新课改的教学管理系统

结合浙江省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要求和全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求,学校开发了智能选课系统、选修课学分认定系统、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见图2)、网络选修课管理系统、教师满意率调查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完成刷卡走班、教学过程管理等新功能的开发,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校建设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和成长档案系统。学生可在平台上进行相关职业倾向的测试,完成生涯规划报告书,形成个人成长电子档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等相关教师拥有查看权限,为走班教学的过程化管理打下基础。

2.理念与技术相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开展直播课堂教学研究

为了实现两校区的师资共享,突破两校区教研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建设了基于两个校区的视频专网,在两校区安装了24套自动录播系统,实现了两校区视频同步。教学处从教研组着手,采用循环跟进的方式,利用视频专网开展直播课堂和网络教研开展专题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教育方式的变革,我校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研究。2012年,我校召开深化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开设了翻转课堂公开课,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研讨。2013年暑假,我校开设了翻转课堂实验班,积极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目前,学校AP中心已经实现了基于IPAD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本部不少老师也正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彩虹学堂”等网络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3.课堂和课外相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如何解决大班化教学下个性化有效学习问题一直我校探索的重点。最终,微课短、小、精和可重复播放的特点让学校毅然决定利用微课来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决定将高一高二同步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和高三的复习模块作为微课程的建设内容。

(1)层层落实,注重微课建设的系列化和精品化

为了提高微课的建设质量,学校的微课建设任务通过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这条线层层负责,分工落实。教学处负责顶层设计,教研组进行学科整体规划,备课组分工合作。微课程内容,如视频脚本、学案、习题等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合作完成,视频的录制由素质较好的年轻教师负责,备课组长最终负责所有内容的把关。

(2)数据分析,注重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①进行网络选修课建设,实现两校区精品选修课的共享。作为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我校省、市级精品课程数量名列前茅,为了更好地在两校区实现选修课程的共享,教师们将各教研组的精品选修课录制成微视频,形成教案、微视频、课后练习三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学校制定了网络选修课程管理制度,规范了网络选修课的管理,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

②进行“彩虹学堂”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整合。学校力图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交互以及在线测评等技术,采用社区化学习方式,打造交互式“超级课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彩虹学堂”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建设的。“彩虹学堂”里的课程,由视频、学案、习题等组成,全部由学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彩虹学堂”按照正反馈思维、游戏化机制来设计,学生不断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获得任务奖励,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学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其他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竞争学习的目的。做错的题目,系统会自动编入错题集,学生能随时查看,老师也可以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数字彩虹工程建设成效

1.以微课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1)微课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近两年来,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微课体系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截至2014年8月,各教研组共开发开设了23门网络选修课,73个“彩虹学堂”必修课学习模块(见图3)。我校数学教研组《数列与不等式》、物理教研组《高一机械能重难点系列》、生物教研组《聚焦染色体》等三个项目成功入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微课征集活动,并在浙江省微课平台推广。2015年,学校开始着手打造基于学考、选考和同步课堂的三层次网络课程,各教研组正在积极研究各类课程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利用微课建设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2)微课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混合学习

基础微课的建设不但为我校教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的混合学习提供了保障。截至2014年8月,两校区共有3000多人次通过网络选修课的修习取得了相应的学分。2014年暑假,“彩虹学堂”的日均学生访问量更是达到了800-1200之间。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向利用课堂、网络、纸质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2013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慕课联盟培训班成员一行近百人来我校考察,对我校微课建设给予高度肯定。2014年6月,学校在浙江省微课建设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2.以物联网建设为抓手,提升智慧校园管理

学校在多年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信息化基础系统,已经形成了办公管理无纸化、异地管理同步化、信息管理及时化的两校区高效顺畅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的建设,在原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开展了物联网建设探索,提升智慧管理水平(见图4)。

(1)转手动管理为自动管理

学校通过物联网实现了宿舍管理员或相关教师对公寓中相关设备的控制、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智慧、节能、安全的管理模式。电器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以后,可以实现利用APP移动终端或电脑远程控制宿舍中的任意用电设备,或制定相关情景模式自动管理用电设备,免去人工手动的繁复。

(2)转被动管理为预警管理

物联网设备可以感知环境并通过环境的变化对设备做出相应调整,如根据设定设置空调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功能,感知到宿舍内的人员移动和大功率用电器后,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告知管理者,减少浪费,消除安全隐患,并实现订制管理与信息预警的结合。

3.注重团队建设,科研成果显著

学校利用我校青年教师素质高的特点,建立各类青年教师研究小组,定期进行培训交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骨干。学校将教育技术培训列入校本培训,在每个教研组设立信息化联络员,制定了《杭十四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利用教工大会、教研活动等时间,采用专题培训、微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学校教科处的引领下,学校将科研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有多项课题在全国、省、市立项。其中课题《数字彩虹工程(DRP)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学校的《数字彩虹工程(DRP)促进差异化发展》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此外,学校的项目还成功申报2014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优秀应用视频案例。

4.注重辐射引领,成果推广显著

两年来,学校共接待国内外、省内外共几十个信息化学习团队,起到很好的辐射引领作用。2013年10月,学校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网络空间开通视频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2014年3月,学校在2014年全省教育技术系统业务培训会议上做了题为“数字校园促进差异化发展”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经验介绍。2014年10月,我校受邀参加了2014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智慧教育展览。2015年1月,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2015年3月,学校受邀参加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展演。

五、数字彩虹工程建设走向

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数字化工作已经被列入了《杭十四中五年发展规划》,学校将以数字彩虹项目为抓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利用信息终端,解决翻转时间不够的问题

和美国的高中生相比,中国的高中生有着比较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翻转学习。学习终端进课堂不但可以适当缓解这个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走班教学中作业管理等相关问题。下一步学校将尝试引进学习终端,进一步开展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研究,尝试开辟一条集混合学习、家校联动的教学模式。

2.利用校企合作,解决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是影响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正在尝试进行校企合作,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教师参与“彩虹学堂”的建设热情。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探索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六、结语

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并切合学校的实际,那么,校园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和特色办学中彰显它的能量,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焦建利,CurtisJ.Bonk.世界是开放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参考 信息服务 保障体系 云服务 CALIS

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现状

1.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概念

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扩展,从19世纪起最初的特指任课教师指定的经典教参书,逐渐扩展到教学参考书的数字化、各类电子课件、习题等多媒体范畴。

提供教学参考信息和资源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教学作为高校的使命是第一位的,作为高校主要的服务机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有效、及时、便利的教学资源服务是校方和师生的基本要求,在今天高校普遍面临的“国际化、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下更是如此。

1.2国内外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展

国外很多大学和厂商很早就在积极研究和提供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1991年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图书馆最早开发了一套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其后世界多所大学陆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并将指定教学参考资料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使用。

在国外已运行的教参系统中,Docutek公司的ERes软件由于进入市场较早、功能比较全面、运行稳定,是目前用户最多的教参系统平台。截至目前,ERes在全球有超过400家用户。ERes具有完整的版权管理流程,用户、出版社、版权所有者之间产生的文档能够自动生成,通过与美国CCC(版权解决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图书馆可以即时联网取得大多数文档的网络访问许可证。

此外,国外主流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都有相应的教参书管理模块,如SirsiDynix系统就包含“教学参考书”模块,读者可以依据“授课教师、课程编号和课程名称”等来查询参考书信息。类似还有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所开发的ElectronicCourse Reserves Module of Millennium、Epixtech所新加入的Reserve Book Room of Horizon、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所建置的Course Reserve of Voyager Module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建模块只能进行系统查询,而无法直接提供教参服务。

国内高校开始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马瑛在2009年4月至5月的调查,在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自建教参系统的已达36所,说明近几年,中国高校建设教参系统的步伐加快了许多[6]。

目前国内地区性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主要包括北京的BALIS和江苏的JALIS,分别已经整合了地区内多所学校的教参资源并实现了地区教参资源共建共享,但在资源种类、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教学参考服务平台是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资助,复旦大学图书馆牵头,全国81家重点院校参建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建设。

1.3CAMS三期“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简介

在“十二五”期间,在CALIS二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面向全国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China Academic Course Reserves Online)(以下简称:CALLS教参平台),着力提高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和服务覆盖面,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各类丰富教学参考信息资源、先进技术手段和便捷服务体系的统一平台,为全国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提供高质量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文献保障服务,并通过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提升全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

(1)资源建设:以教学参考书为重点,扩大资源类别、增加资源量;通过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参建学校共建共享;通过试点,逐步整合现有资源(如将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已有资源、国外著名高校开放课程的教参资源、本地自购自建教参资源等纳入服务体系);扩大教学参考资源的来源,充实教学参考文献保障内容。

(2)平台建设:在现有软件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互操作接口;积极探索与其他教学相关系统(如E-learning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校园的其他系统等)的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文献保障平台。

(3)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心网站为核心,依托CAMS省中心和主要参建馆,在充分整合利用CALIS和本地的各类服务平台(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图书荐购等)基础上提供分层次服务;以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制定服务规范,持续推进业务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维模式。

2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2.1存在教参信息孤岛,教参信息收集困难,无法与师生互动

根据文献调研可知,由于高校各业务职能划分很细,课程信息、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和教学大纲等教参信息资源往往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负责,而相应的教参书全文信息以及教参书数字化工作往往由图书馆承担,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一方面造成了信息单一,师生无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查找不方便;另外一方面部门间的隔阂进一步增加了图书馆教参服务人员收集这些信息的困难,更不用说直接从上课教师和学生角度获取相关需求。这也成为困扰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各类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间异构,互相不连通

和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相关的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系统,如图书馆教参信息服务人员需要从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E-Learning系统)收集本学年的全校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课程代码、上课时间、地点、开课院系、课时安排、选课学生、教学大纲、课件URL等,以及和这门课相关联的教师指定的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如书名、ISBN号、出版社、作者等,由于没有实现学校的E-Learning平台和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系统交互接口,加剧了信息孤岛和信息收集难度。

此外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与图书馆OPAC、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参元数据加工系统、电子教参书全文书库系统等也需要解决异构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2.3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缺乏标准规范

要解决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孤岛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对涉及到的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而由于以往不够重视以及多头管理原因,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标准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教参信息共建共享的推进。

2.4缺乏国外教参信息,不能适应国际化教学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主要高校纷纷把“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国外交流学生、国际班、双语教学等成为学校的一大任务,目前的教参信息服务建设模式无法有效支撑建设国外课程信息和引进国外教参书,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

2.5教参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不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大部分自建了教参信息服务系统的学校基本能建立本校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健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服务问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没有足够、持续的运行服务资金支持,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激励机制,严重阻碍教学参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和对策

3.1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分布采集,集中存放,嵌入应用,定制服务”

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是进行教参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和先决条件,由于目前国内的教参信息服务系统基本上都是各个学校自建或者少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区域共建,针对全国范围的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目前尚没有统一制定,严重制约了教参信息的共建共享。在此背景下,CALLS三期教参项目组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在总结上一期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全国高校教学参考元数据及其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规则》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著录对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著录对象的界定、著录对象之间的关系、著录单位以及著录文字,特别指出著录对象之间是互相引用关系;第二部分是课程信息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包括10个课程信息核心元数据,9个课程信息一般元数据,然后对这19个元数据进行定义以及给出著录规则;第三部分是教参书描述性元数据规范,指定11个教参书核心元素,包括题名、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出版年、资源类型、语种、资源标识、相关资源。此外还有3个一般元素,为版本、提供者和页码;第四部分为方便使用,以附录形式列出课程信息元数据、教参书信息元数据和教学大纲元数据范例,以供用户参考。

在制定《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研发“CALIS全国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中心系统”和基于云服务技术的“CALIS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共享版”(以下简称“教参系统共享版”),在CALIS全国32个省中心进行部署并提供给81家参建馆使用,实现教参数据的分布式采集,然后集中存放于CALI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心服务器。同时,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对于条件成熟的学校,将“教参系统共享版”相关功能模块嵌入到学校的E-learning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接口,将E-learning系统中的课程信息和教参书目信息等自动导入到“教参系统共享版”,目前已经实现对开源网络课程系统Sakai和卓越课程中心整合服务,设计开发了“图书馆相关资源”和“学科服务”二个可自主定制的嵌入式功能模块,实现师生和教参系统的交互访问。

3.2制定系统接口标准,实现系统间各类数据“收集、加工、、利用”自动对接

完善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利用的完整过程,且应最大程度确保数据的全面、完整,不仅包括国内教参信息,还应包括国外教参信息,不仅要有中文教参,还应有西文教参。CALIS教参平台需要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CALLS数据交互平台、E读、教参中心系统、教参系统共享版、教育部外教中心系统、本地和中心电子书库、学校E-learning平台、图书馆OPAC等17个系统间建立接互标准,这些系统间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3.3整合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资源,收集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建立国外教参导航服务

自1979年教育部成立外国教材中心以来,按照学科分类,分布于全国的13个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经过33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外国教材20余万册,其中复旦大学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还全套引进了哈佛大学教材,这些教材非常珍贵,很受师生欢迎。为更好地发挥外教中心作用,服务全国高校,探索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CALLS全国教参项目积极尝试与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进行资源整合试点,通过建立外教中心系统与CALIS教参中心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设有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的首批3所高校外教中心已经系统整合试点,在CALIS全国教参系统中可以检索和利用这3家外教中心的外教资源。

同时,针对目前缺乏国外著名高校教学课程信息和教学参考书目信息,不能有效指导师生更好利用外国教材的现状,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承建的CALLS全国教参服务项目子课题“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和信息库”通过开发定向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和加工审核程序定期对哈佛大学、MIT等10所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和教参书信息进行收集入库,同时建立了排名前100的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

通过以上建设思路,在资源建设上全面构建了包括中文课程信息、中文教参书、外文课程信息、外文教参书资源建设的完整模式,解决了以往数据资源不完整,覆盖面低的问题。

3.4依托CALIS服务体系,基于云服务技术(SaaS),健全服务体系

CALIS教参项目通过制定运行服务规范制度和服务激励办法,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整合其他服务平台(如CAM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平台、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系统、学校E-Learning平台等),依托CALIS省中心,推广云服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本地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元数据管理、、检索、浏览服务以及教参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同时,针对以往重建设,轻服务的问题,本期项目建立了以服务促发展的服务模式以及参建馆自运维和运维外包的混合运维模式,使教学参考信息库的建设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探索教参信息文献保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运维服务模式上,教参共享版部署在CALIS各个省中心,CALLS省中心作为SaaS服务提供方提供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省内各成员馆通过互联网使用该系统,该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保证各成员馆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此外,教参中心系统部署在CALL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日常维护工作,数据更新由CALIS管理中心提供。这种运维模式可解决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和维护经费短缺问题。

CALIS教参项目的运维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应用系统运维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网络接入服务、数据统计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得到落实。

4应用效果

截至2012年5月,CALLS三期教参项目在教参资源建设方面新增76949条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信息;新增54675种各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含教材);新增64863种出版社推荐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新增59052条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整合教育部外教中心41221种国外教学参考书。

完成开发教参中心系统和教参共享版,改善了现有系统的检索、浏览和在线阅读功能的可用性,提高系统的收集、整理、制作和管理能力。为本地系统和带有版权控制的电子全文书库提供更广泛的标准接口,并初步实现和各高校已有的电子教务、E-learning等平台的资源共享,使教参系统能够为电子教务系统提供文献保障服务,电子教务系统能够为教参系统提供完整的课程信息,使教参系统在信息的收集、更新和维护上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也使E-learning系统有更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外教中心平台、教参系统服务和资源整合试点成功,扩大了教学参考资源的来源,充实了教学参考文献保障内容。

第7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顶岗实习;动态跟踪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3-04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根据资料分析及结合本院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得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缺乏实习全过程的原始信息积累,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上交数份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结报告、参加顶岗实习答辩等。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实习后材料整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第二,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沟通手段、方法不是很多。由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渠道、工具,以至于学生中途单位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度、技术掌握度,实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学生是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员工标准等很难收集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基本都是进行形式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第三,实习过程中缺少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过程心理变化等信息反馈,校方无法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心理变化、岗位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以至于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演变为实习后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资料进行简单评价的系统,难以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价。第四,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广、岗位多、学生数量大,造成管理、沟通、评价难度大。一个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两三千人之多,涉及的岗位可能达到几十个,实习单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难以将这么多信息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建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解决顶岗实习管理中问题较好的办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生产一线现场的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动态收集信息,它能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及时,又能及时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时学习、心理、安全情况。它既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监管,又能为学校、政府、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三个局域网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Internet简称“三网融合”的公共信息网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应用云技术、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平台。这种模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立在云空间之上,通过智能网关转换平台将其转换成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让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工具轻松地将生产现场、过程、环境、设备、位置等资料传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空间。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它使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过去由教务管理员、班主任等某几个人完成任务转变成由实习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教务管理员、家长等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平台。它与目前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大不同的特点是移动性、实时性、真实性、全员性、沟通协调性。(见图1)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可按时间顺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其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过程监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重中之重。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很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学生实习情况实时进行跟进、掌握。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GPRS等功能将系统平台平移到生产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工具将自己的实习位置信息、生产环境、生产会议、指导教师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产品等与生产过程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在校指导教师每天随机抽查10%学生的采集信息、互动信息进行查看,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学生利用移动平台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1)通知公告子系统:在实习前,设计了顶岗实习通知模块。学生可从此模块中获知实习时间安排,岗前测试、培训,填报申请单位、岗位的时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动态获取就业的动向,如就业单位、岗位信息等,故设计就业信息公告模块;在实习后半阶段,设计了其他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获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进行答辩与领取毕业证时间等等,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以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和发展动向。

(2)实习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包括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实习指导教师信息3个功能模块。单位信息模块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电子档案精细化管理,如将单位的规模、资质、性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营业务等进行详细描述;岗位信息模块是对单位的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如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流程等描述;实习指导教师信息模块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如指导教师工作业绩、荣誉称号、从事岗位的时间等。这样分门别类为实习单位建立信息有利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岗位选择,为学院今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4)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它包括成长记录、学生分布情况、变更实习安排、分享与交流、在线心理辅导5个功能模块。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每天工作关键信息点如生产会议、生产任务书、工艺流程图纸、加工产品等以图片、视频、文字形式上传至自己成长轨迹记录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终端的GPRS定位功能将自己实习单位具置上传学生分布情况空间,这样校方可以查看校外实习生最新位置,显示他们的状态(正常、离线、警告),加强对实习生监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岗位不适应等原因,需调换单位、岗位,学生需填报变更实习安排申请报告,等待校方管理人员批准方能变换单位、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帖子、留言、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技能、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如与企业管理人员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单调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校方安排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在线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5)评价管理子系统: 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 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于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第8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关健词: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资源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74-03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情况

1.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分两年进行,按照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的任务要求,以服务专业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构筑了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充实了教学资源,配套了相应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德育和社会服务全面数字化,为学校师生、合作企业、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开放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校管理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工作机制与举措

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由校长牵头,成立项目工作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采取渐进式推进,全校各部门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使建设成果可见,推广经验,在中职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实施组织建设如下:

(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学校信息化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事务的职责分工与责任制度,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正常使用。

(2)分阶段实施。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先实施重点系统和重点模块,再逐步深化推广。

(3)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日志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情况

学校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主要围绕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层面展开。(见图1)

1.总体概况

经过两年多校园网工程建设,信息点达3650个,实现千兆主干交换,百兆到桌面,接入宽带200兆,信息节点覆盖全校所有办公及教学、实训场所。建有2个独立的网络中心;教学场所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起了安防监控系统和网络安全软硬件设施;建有130间多媒体教室;建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建设30套应用管理系统、专题网站和学校门户网站;建有2套校园广播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系统平台;开发建设了一套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行政办公场所覆盖了无线信号;建有两校区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直播点播系统;建有应急校讯短信平台管理系统;安装了2套大屏幕LED显示屏,各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没有发生过网络事故。

每百学生均电脑40台,公用机房25间,计算机机房管理规范,有6名专职的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专任教师人均一部手提电脑,办公室配有公用计算机80台。设置了教师专用打印机室和多媒体制作中心,成立了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数5人,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92%。

2.搭建应用和管理平台

搭建支撑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系统管理。建立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同时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开发了一系列应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部门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1)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见表1)

(2)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见表2)

(3)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校信息、师生交流、学校档案积累、师生个人成长记录的平台,师生受益面达100%。

我校教师能运用相关软件实现学校信息处理、教学工作活动安排,促进了学校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教务办公人事部门设立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校基础信息、考勤、过程绩效、奖教奖学、教学计划、学科和课程的功能管理,简化了手段,提高了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德育实训部门设立的学生成长在线档案、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资源管理、工学交替等系统,健全了学生信息化管理,促进学生资源共建共享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在项目建设中,参与教师和受益学生达到了100%。

3.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1)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

结合我校实际,已经开发完一个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职业资格认证及培训资源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五大部分。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进程,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料通过归类、转换、录入并建立网络资源管理库进行永久储存,推动学校多媒体教学数字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形成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共享、共建、共得益的资源共同体。目前,资源库内容量达2.94TB以上。(见图2)

其中,我校部分优质数字优质资源教育案例,分别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进行网上展示。

(2)教学资源制作中心与信息化应用建设。

我校建设有多媒体制作中心,配置数字录入和输出设备,包括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数字摄录制作系统。参与国家示范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2项,参与佛山市精品课程建设9项,开发网络课程资源36门,仿真实训平台18个。推进完善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2012年获全国“百佳网站”,《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网站建设经验介绍》推广结集出版,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购置数字图书资源18万册,学生实现了虚拟化学习、在线学习、开放自主学习等。

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培养一支信息技术强、网络管理经验丰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开发队伍,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稳定的管理团队5人, 其中,信息中心负责人吕少平老师2012年获评全国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2013年聘任为佛山市教育技术研究专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贡献与地方示范意义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数字校园的建设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以及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培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2.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带动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之前,学校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概率在40%左右,数字校园项目建设后达到了95%以上。提高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

(2)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通过建设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应用系统的协同工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完善体系化管理,最终支撑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特别是资源库建设的分散与集中管理、精品课程的应用、仿真与实训软件环境的使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巨大的推动力。

(3)实现学校信息资源高效应用和共享。

在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虚拟化、开放式的信息集成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应用管理平台与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工作量和故障率。

(4)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架构。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SOA架构,提供了标准化的公共服务组件,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各种应用系统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为今后的系统升级和扩充提供技术保障。

3.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第9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16年传承 千万家长的选择!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转分机73733

【关于我们】

京翰教育成立于2000年,是由京城名师联合创办,专注中小学个性化辅导的专业教育机构。

历经十五年的发展,京翰教育立足北京拓展全国,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天津、哈尔滨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00余所分校。累计服务数十万学生,成为中国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开设课程】

高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高考/艺考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金牌作文

初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作文

小学一对一辅导课程:

语文/数学/英语/奥数/作文

国际项目

澳大利亚游学/美国夏威夷游学/美国加州游学/大学精英留学/高中精英计划/京翰国际留学

【哪些学生适合来学 】

【为什么选择我们】

1.好老师 在京翰!

优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京翰教育的突出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京翰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合作,开创性的以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了“个性化教师”培训基地,采用标准化的流程,通过资格审核、师资培训、资质认证、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五个步骤打造京翰优秀教师,这就是京翰教育名师培养公式。

2.“定制式”教育,对症下药,药到分提!

京翰个性化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分析、测试和诊断,进而根据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能力,为其量身定制教学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组织相关专业老师采用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方法和知识管理技术,配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达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目标的教育培训体系。

为每名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制定科学的短期、长期目标,确定符合学生特质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四个一”教学服务体系,全力保障效果的达成!

3.规范化服务流程,为学生的成绩保驾护航!

京翰不仅有强大的师资和科学的教学方案,我们首先推出四个一的服务模式,规范化的服务模式,学生放心,家长安心!一课一次的短信回馈、一周一次的回访、一月一次的测试、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京翰以人为本,为您负责!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转分机73733

接听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0:00

拨打方式:先拨总机号码,听到语音提示后拨打分机号码。拨打过程中可能会有延迟,请您耐心等待!

【武汉市校区分布】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武珞路中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73730

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武广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73731

武汉市洪山区徐东大街徐东校区 400-006-911转分机73732

武汉市洪山区东湖开发区珞瑜路光谷校区 400-006-911转分机73733

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永清校区 400-006-911转分机73734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武汉中学校区 400-006-911转分机7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