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餐桌文化与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及其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
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安排座位时,先把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参加宴会,则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两个名单,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异
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由于团结与和气;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不过,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没有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使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常入西餐厅和使用刀叉了。
四、进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传统美。
而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
如:1.使用刀叉进餐时,应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将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时,刀叉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形,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拿在手里而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势时应该把刀叉都放下,千万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挥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纸,也不可一手拿纸巾一手取菜,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内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若汤过热,可先等稍凉再喝,千万别吹汤。喝汤时,用汤勺将汤从外向内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食物时,不要用叉子插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块再放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或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分成小块再抹。
5.欧美人多以鸡胸脯为贵。吃鸡腿时应先将骨头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要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再吃下层鱼肉。要切一块吃一块,切不能切得过大或将肉都切成片。
6.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势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礼仪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从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带给商务礼仪活动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与文化背景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礼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商务礼仪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成熟的标志正是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务礼仪的发展史,可以视为各种礼仪规程生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每当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程序产生,我们的商务礼仪就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一种商务礼仪程序成熟,我们的商务礼仪知识就会有所丰富。正是在各种商务礼仪的不断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商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必须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礼仪传统。就中国的文化背景而言,“礼”是最为重要的特征。“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礼节,在具体内涵上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深层社会含义上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要求。”②但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早已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它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务对象成为当代商务礼仪活动主角。这一事实告诫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具体的商务礼仪活动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称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活动双方会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问候。如果对于对方的称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未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以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对比的双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为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时对自身总是做一定程度的“贬抑”;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对自我的肯定,不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称取代全名。其次,时间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轮回思想,西方人认可线性思维。前者催生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拉长周期的惯性思维,也培养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重视逐渐培养信仰的思维模式;后者则使西方人将是否信守承诺和接受事前约定列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商务活动往往会作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③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往往将餐桌视为商务活动的延续,并力求排场,与西方人讲究简约、节俭的商务宴会有较大差异。
仅从商务实践活动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对商务礼仪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觉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商务礼仪的演进轨迹难以准确勾勒。商务礼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被湮没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商务礼仪的演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自然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揭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对某一具体商务礼仪形式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怎样在现实活动中,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认识商务礼仪活动的发展过程,探讨商务礼仪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行动中人的心理状态,评价各种商务礼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任务。
二、商务礼仪与价值观体系
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自从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义后,“文化”就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西方学者弗·詹姆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明确说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源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④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受其影响形成的中西方人的价值观体系也对商务活动的展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中,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价值层面。而奠定西方现代文明基础的“蓝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响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较少表现出顾及整体利益的“牺牲”行为,而是将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源自“黄色”农业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更为注重一定范围内集体的利益。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的原始阶段,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有的农业活动,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则不同,他们可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英雄的身上。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此影响孕育的中西方商务礼仪活动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这里所谓的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不是一种逻辑上不同于当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礼仪活动准则,使得中西方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会为例,中国人讲求排场,而西方人崇尚节俭。因此,在商务宴请中,中国的宴会往往是杯盘满盏、西方的宴会则简约、大方为主;中国宴会重视等级高低,西方宴请强调女士优先。尤其是在商务礼仪活动中,为增进双方的私人感情中国人更热衷于劝酒,西方在追求隐私化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迁就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这样一些具体商务礼仪活动中折射出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商务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尊重不同服务人群的习俗,给予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礼仪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只有真正落实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的社会价值。商务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是一时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机制的差异。在21世纪的传媒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摆脱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依赖于我们正确解读商务礼仪下的文化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礼仪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提供启示意义。
注释:
①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张荣翼.冲突与重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物,2011(3):69.
④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⑤王书柏.浅谈商务礼仪与文化差异[J].时代金融,2012(6):321.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现代礼仪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当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优秀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实践技能及商务沟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基本设计思路: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视、听、读、说、写、演等子任务。具体教学模块围绕国际商务业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初入职到业务发展过程为主线,设置10个工作项目情境和27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专业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基于此,“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中,教师应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项目三“商务接待”及其下的三个任务为例来阐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
(一)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题描述
国外客户来访,国际商务助理在机场能使用英文礼貌周到地迎接来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务餐桌上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得体的交谈;在陪同客户进行参观时,能使用英语流利、准确地向客户介绍公司及产品,通过商务接待,向国外客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细节描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都蕴含思政元素。任务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机场接机国外客户来访,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负责机场接机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机场接机要点:机场接待国外客户时,掌握飞机确切抵达时间,准确记住客人姓名、职务及形貌特征,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客户,准备接站牌和鲜花。当外宾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询问,如“Excuseme,areyou...?”。在确认了所接客人后,主动表示欢迎与慰问,并作自我介绍,并护送客户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动跟客人介绍当地文化、风俗等,关心客人的旅途情况,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国际商务业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当地特色文化、接机礼仪等知识。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不同国家接待礼仪及文化拓展训练。任务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请客户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国际商务助理负责安排欢迎宴会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宴请国外客户要点:在预订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户的饮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户喜欢的食物。在进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尊重跨国饮食差异。在就餐过程中,适当介绍中国菜肴及饮食文化等,从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餐桌礼仪、饮食文化进行资料收集与掌握。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拓展训练。任务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参观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陪同客户参观公司厂房、样品展览室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陪同参观要点:参观中,国际商务助理要使用英语巧妙而准确地介绍公司文化、产品种类、性能、卖点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户提出问题,记录客户在参观过程中所提到的产品尺寸、规格、要求,按照客户需求,适时推销产品,展示商务人员诚恳、睿智的营销素养,以及分析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搜集有关营销技巧、谈判技巧等的资料。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公司文化介绍、营销素养、谈判素养等提升拓展训练(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该课程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运行,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知识以及商务沟通及交际能力的学习路径,而且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形态、文化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该课程主要通过国际沟通与交际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国外客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产品和文化,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要求教师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熟练使用外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诠释中国主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形象及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认同。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其内容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和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55-58.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0-114.
[3]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2):19-26.
关键词:滁州学院;英语专业;母语文化
一、引言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非常注重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实践与研究主要是从目的语文化方面着手,对本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确明显不够。既然是跨文化就应该是指目的语文化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的输入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姜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缺少本土文化成分,造成了学习者因为对中华文化口语书面语的表达缺乏而形成的交际障碍。叶淑斌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届中中华文化学习几近空白,使英语使用者在国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比缺乏西方文化所引起的障碍更加严重。外语教学家张正东认为外语研究的西方中西论使外语教育者及研究者误以为西方外语界流行的一切东西都适合我们,从我使我国的外语研究丢弃了很多好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母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教学情况。
二、调查目的
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文化教学的两端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平衡,后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母语文化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样重要,是保持跨文化交际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项目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态度、对母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同时也启示更多英语教师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目的语文化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的统一。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现如今,英语在中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两种语言的交织肯定会在文化上上出现冲击,此项目主要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文化,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感,熟悉感带来怎样的一种变化,是不是现在我们说汉语有点言不达意,提笔忘字,熟悉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此项目以滁州学院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母语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
(二)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滁州学院英语专业二、三年级300 名学生。不选择一、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对许多专业上的问题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四年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就业与考研等方面,对回答问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问卷发放 300 份,回收270 份,回收率 90 %。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者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把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34% 66%
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上更高。
(二)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该部分问题要求学习者写出关于母语文化的3个回答。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大多数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整体了解程度较低。65 %的学习者能写出 5 部中国文学作品,答案集中在《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上。50 %的学习者能写出 7 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不少学习者写了诸如教师节、建军节等虽然是我国的节日,但并非传统节日的答案。大约 44 %的学习者分别给出了 5 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的答案,但是比较两个问题的答案发现,许多学习者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胜地与四合院、牌楼、亭子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相互混淆起来。关于中国特色的乐器,只有 31 %的学习者写出了 5 种答案。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这种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的事物,只有 11 %的学习者能写出 5种。而对于中国的待人接物礼仪以及餐桌礼仪,只有 7 %的学习者给出了 5 种答案。有许多学习者把诸如“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作礼仪,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礼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上行下效之类的行为方式。
(三)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电视、网络等视听直观教具来进行文化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外活动,即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报纸杂志、观看包含文化内容的电影来学习文化知识,再次是结合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介绍文化。
五、对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意识
对母语文化应该充分自信,把它融入全球化的文明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及外语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都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信息输入和信息习得。信息输入包含正规的教材、图书等出版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高校英语学习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平等地看待英语和汉语,适当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还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既要增强对母语文化优势的认同感,又要做到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不,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英语为桥梁,推动中西方文化双向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在传授目的语国家人文背景知识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增强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
[2]姜怡 . 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 J] .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14-16 .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中餐主题宴会;应用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传统端午节日为例,结合“天中佳景”中餐宴会设计作品,浅淡节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元素
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大概分这几点:节期、礼仪、禁忌、节日色彩、习俗活动、节日传说、饮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元素。例如就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而言,它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设计,以食表意、以物传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1、节日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女娲说等。2、节日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等。3、节日饮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二、端午节日元素在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天中佳景”是通过端午节日文化元素来展现中华民族,如何感念祖先的伟大、如何感念神灵的庇佑、如何感念生活的美好,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对生活、对自己的珍视和爱,回归本我的至纯、至真、至善。一席端午家宴,道出的是端午节饮食的丰富多彩;体现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的是端午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节日文化在宴会主题构思中的应用
宴会主题的本质是文化,不单是饮食文化的高度凝结,还要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饮食主题文化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天中佳景”主题构思源于元代画作“天中佳景”。有元朝人画作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画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因椋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此外,画作上方,怒目仗剑的钟馗和四道诡异的灵符并列一起,悬于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之上,表明这位可敬的神明正保佑着人们的平安。
(二)节日饮食在宴会菜品设计中的应用
菜点设计是菜单设计的核心,要充分结合宴会主题、宴会档次、宴会接待对象、宾客或当地的饮食习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天中佳景”菜品以时令节气应景的菜肴为主,菜式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其中点心以棕子为主,是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端午饮食习俗。酒水为雄黄酒,即烘托节日气氛又能杀百毒、辟百邪。精致的菜品和吉祥的菜名,烘托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如龙舟竞渡黄、 鳝嬉汨罗、龙头献宝、五福喜临门等菜品。实物菜单采用竹简刻字设计,古色古香,寓示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三)节日习俗在餐桌器具设计中的应用
主题宴会设计是针对宴会主题,运用心理学和美学知识,采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文化核心表现元素完美和谐地组建在一起。“天中佳景”将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习俗运用到餐桌器具设计中,通过设计元素构建与组合来表达宴会主题。
台面中心装饰物设计以还原“天中佳景”所描绘的节日氛围为主,造景元素包括戏婴图花瓶,果盘,香炉,五彩丝线香囊,钟馗像和两块辟邪祛毒符牌。这些元素体现了端午节气的习俗和传承。戏婴图花瓶让台面生动活泼,因为在端午传统中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祛毒镇邪,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台面布草的色彩搭配以米色、咖啡色为主,凸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特点,二者的搭配,展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餐具的选择上,采用了印有花鸟图案的餐具,既展现了进入五月后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态势,又能与台面风格协调一致。
三、结论
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天中佳景”端午家宴作品设计,不但实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非言语策略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源于美国,始于60年代,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旨,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代表、政府与专业团体之间面对面的谈话(唐德根,2000)”,也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其形式包括跨种族交际――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种族、跨民族交际――交际双方来自同一种族,但源自不同的民族、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包括相同的种族、民族和其他共同文化等。 跨文化交际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直觉,即个人选择、评价和来自外界的组织刺激的过程,二是言语过程,即人们如何交谈、如何思想;三是非言语过程,涉及用行动进行交际的使用,这些行动所表达的意义因文化而异;四是交际的语境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国商务活动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不仅涉及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而且涉及到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已有研究表明60%~90%的信息传递效果来自于非言语提示(non-verbal cues)。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各方应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其文化差异,并正确地把握和运用非言语交际功能,积极促进其商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商务交际中的非言语策略
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交际手段。一般来说,交际分为两大类,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本文将着重探讨跨国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与策略。
1.体语(body language)的应用
身势语包括表情(fac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eye-contact)等。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语言都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而眼神、表情、手势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非语言交际更是沟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应注意正确地运用非言语交际策略。
(1)恰当地运用手语(gesture)
手势是非言语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功能就如同视觉上的图像,表达了一种单一的意思或意念。如OK手势,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个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再如“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中国是表示赞扬,而在中东地区则表示否定,而且在做手势的时候,大拇指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示意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另外,在其他文化中,如巴基斯坦,对别人招手的时候,应该朝东方手掌朝下,手指对自己身体示意。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手势的运用,不要因为错误的手语信息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2)巧妙地运用脸语(facial expression)
在不同文化里,面部表情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传递出诸如生气、高兴、悲伤、惊讶、热情等内涵的情感。微笑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不同含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微笑可以表示恐惧,微笑也可以是化解潜在攻击的方法,微笑还可以表示友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微笑可能代表紧张或尴尬。在美国一些地区,人们把微笑看作友好的表示,当他们对人打招呼是,对方如不面带微笑,他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总是不高兴?”而在另一些地区,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始终保持微笑,会很奇怪:“什么事这么可笑?”如果能够弄清楚微笑的意义,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商务沟通,使商务活动取得更加圆满的成功。
(3)艺术地运用眼语(eye-contact)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人的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在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在试图掩饰什么。在美国,与他人交谈或向人打招呼时,应直视对方,如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在韩国、日本、泰国及一些亚洲国家,正式对方被视为不礼貌。如商务谈判中出现分歧,日本人倾向于不将矛盾公开化。他们比较讲究以婉转、含蓄的方式或旁敲侧击来对待某一争议,以避免与对方直接争辩,他们商谈问题注重情面,但强调非言语行为的交锋,而不作明确言语交流,克制或忍耐是一种惯例,体现出日本人的价值观。一般在争论问题时,他们一般不看对方的眼睛,而是直视对方的胸部,力求避免对方视线的直接接触,否则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修养或被激怒的表现,所以商务活动中学会观颜察色是非常重要的。
2.时间与空间(time and space)的安排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社交规范,时间与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中无声的语言。拉丁美洲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与北美洲人和欧洲人不一样。北美人很守时,他们一旦定下约会时间,就会遵守时间,决不浪费时间;而拉美人则不一样,约会开始后还要客气一番,以表示热情,这样会使下一个赴约的人等待。商务交往中,相互拜访、邀请与约会,等候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中国人认为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最佳时间,因此周末、节假日通常是首选。但欧洲国家的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请,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是自我休闲、自我放松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他们会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休息,干涉其私生活,或对他们缺乏尊重。有一德国商务人员就曾这样回绝在周末约会她的中国朋友:“星期日是上帝安排我自我放松、自得其乐的日子”。因此在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上也要注意尊重他人文化习惯。
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被称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或“个人领地(personal territory)”,个人空间也是商务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细节。在美国,亲密朋友与亲戚之间的交流距离在1.5英尺之内;一般朋友之间的交流距离为2英尺~3英尺左右;工作面试与个人事务的交流距离为4英尺~12英尺;在公共场所的交流距离则保持在12英尺之外。在其他文化国度,亲密接触是可以的,男人见面时或被介绍时会互相亲吻。北美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尴尬,当有人进入他们的个人空间或个人领地时会刻意躲开。
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正”,副为“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中国文化以“左为上”,“右为下”及“男左女右”为基本原则,但国际惯例却遵循“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所以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面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两边排列。
用汽车接送客人也还是商务活动中极为平常的活动,车上的座次安排同样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通常将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副驾驶座上,以示“客气”;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副驾驶座上通常是保镖或秘书,客人通常被安排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因为遇到事故时,副驾驶座危险系数最高。
3.礼仪(etiquette)的把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etiquette)规范系统。当代国际礼仪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以人为本,个性自由,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人格自尊;二是强调女士优先,即强调在一切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特别歧视,更要讲究尊重和保护女性;三是讲究严谨务实,在交际活动中既要讲究礼仪,又要实事求是,反对虚假、造假,不提倡过分的客套,不认同过度的自谦、自贬。商务人员在进行商务活动是,须遵守特定的商务礼仪。商务礼仪一般包括个人外表(personal appearance)、外部环境(appearance of surroundings)、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会面时间与地点、礼物赠送与接受等。个人外表包括着装、发型、化妆,佩饰、姿态、体态等,能反映出职业、年龄、国籍、社会与经济水准,工作职位。外部环境包括房间大小、位置、家具、设施,建筑,墙面装饰,地板(有无地毯),灯光、窗户及与人们口头交流相关的其他特征,这些会因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身份而各不相同。商务礼仪通常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国际惯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正确的礼仪应该是着装得体、大方,环境舒适、宜人。
由于交际双方礼仪习惯的不同, 一句善意的问候可能会被认为是恶意的侵权。如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多是: “吃了吗? ”“你去哪里? ”“干什么去呀? ”这些话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但是, 对于不了解中国民俗的西方人来说, 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在打探其个人隐私, 侵犯其个人权利。中国人之间询问年龄、身高、体重、收入、婚否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而在西方这是绝对禁止的话题。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 总是表现得过分谦虚。比如, 一外国朋友对一中国学生说:“你英语说得很棒(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中国学生却回答说: “不,不,我英语一点都不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会令称赞他的外国人很难堪, 如同他在毫无根据地恭维别人。而西方人对于别人的称赞多会表示认同, 并且会愉快地说: “Thank You”。另外, 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 “君臣”、“父子”等级森严。而西方则不拘礼节, 在称谓上多以姓名相称, 不仅兄弟姐妹之间直呼其名,即使对长辈也可以称呼名字。中国人称呼别人“老王”、“老李”是对长者的尊称,而西方人则不喜欢别人称自己 “old man”、“old woman ”。在西方人心目中, 老则意味着孤独与无能。
中国虽有“礼轻情义重”一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讲究礼物的厚重,以表示重视对方。而在讲究法制的国家,如果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或“有所图”。 因此商务礼仪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无声的语言,更是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Randall Harrison, Bayond 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entice Hall, 1974
[2]车丽娟 胡英坤.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杂食 生鲜 怀石料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12月4日决定将日本料理――“和食”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日本的第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第五项食文化遗产。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一)日本饮食有三大特点
杂食;“生”和“鲜”;追求造型美。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着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二)日本人对食器的讲究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三)日本人餐桌上的礼仪
日本的美食,无论在色、香、味、形上都非常讲究,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掌握日本的用餐礼仪也至关重要。男性盘腿席地而坐就餐,女子则采用跪食,这种进食方法没有“十年功夫”是难以忍受的。日本“和食”代表着日本灿烂的饮食文化。在商务活动中,日本人都喜欢宴请客人到日本餐馆用“和食”,中方男士若不习惯盘腿、女士不习惯跪食,要先向对方表示歉意,然后方可按中国的方式坐食。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把筷子作为吃饭的主要工具,而用筷子的握法也与中国人差不多。在享用日本料理时,筷子应该放在食物的左侧,或者放置在坐垫旁,而不是把它随便摊在桌上。日本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有禁忌,分别是: 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日本人在吃点方面上注重于那三大特点,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生活的要求,其地理位置导致的饮食特点,其对于自身健康的选择,其对美感的独特喜好。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最近几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日常饮食。今天的日本,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各种食品充斥市场,烹调方式也各有千秋。
二、日本独特的料理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说到日本的饮食,人们的脑海中便立刻跳出"寿司"二字。是的,寿司在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饭在中国一样举足轻重。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怀石料理是在茶道会之前给客人准备的精美菜肴。怀石料理在中世日本(指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茶道形成了,有此而产生了怀石料理,这是以十分严格的规则为基础而形成的。 日本菜系中,最早最正统的烹调系统是“怀石料理”,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日本古老的传说,“怀石”一词是由禅僧的“温石”而来。那时候,修行中的禅僧必须遵行的戒律是只食用早餐和午餐,下午不必吃饭。可是年轻的僧侣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将加热的石头包于碎布中称为“温石”,揣到怀里,顶在胃部以耐饥寒。后来逐步发展为少吃一点东西,起到“温石”御饥寒的的作用,详情大家可以浏览日本料理专门网进行查阅。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F。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汲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日本人的“去粗取精”,既保留了传统,又适应时代不断创新,使得其饮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同时日本人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也是独特的日本饮食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目前其平均寿命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之外,追求自然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等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这都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左岛群已等.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一、导向失衡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门户,也是开始形成学习西方文化行为意识的平台。现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学校开设了诸如听力、翻译、口语、英美文化、英文写作、英美概况等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可接触到大量的反映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思想道德等语言材料,然而,含有我国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英语资料则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成了教师判断的重要标准,于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宣传力度逐渐加大。如杨杰瑛教授在他的著作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倡导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林汝昌先生则就文化因素提出文化导入可分三层推进,即:(1)注重讲授英语语言结构知识,使学习者学习英语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受到理解影响和文化的障碍,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向英语学习者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能涵盖某篇课文或整本书内容的文化框架;(3)为了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施教者要导入更为广泛的英语文化内容,包括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与哲学传统,也就是说要让英语学习者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英语语言的技能,现在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并且在不断地研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付诸实践,这直接导致了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的导向严重失衡。
二、调节导向失衡的措施
1.教材
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教材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编写什么样的英语教材最适合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单从语言技能传授这一角度来看,这些教材都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从文化层面上看,大部分教材普遍存在着中西文化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据调查,我国现行大部分英语教材中涉及到我国元素与我国文化的材料可谓凤毛麟角。各英语教材所承载的语言内容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使用英美原版材料的学校也为数不少,这些教材体现的是西方文化,而学生,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华夏文化的继承者,两种差异显著的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相遇,必定会发生剧烈碰撞。由于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我国元素的严重缺失,加上正处于特殊成长阶段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强,西方文化必将随着英语语言一并进入学生脑海,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语言技能是不断地提升的,这就使得学生的本族文化在处于强势地位西方文化的“威慑力”下产生迁移,并对中华民族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之间必须要搞好平衡关系,中西文化交流的地位也必须对等,英语教材的选编不能单单只为了英语语言技能学习,我国元素及中华文化应按相应比例加入进去。先生对此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认识自己的文化必须摆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所接触的各种文化,才能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2.相关知识补充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额外知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英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只顾强调向学生传授语言技能,忽视了英语教材中亲西方文化倾向对学生的影响,有教师甚至对于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津津乐道。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增加或补充了语言知识、文章作者生平简介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背景介绍。这不仅无益于平衡中西文化比例,在无形中扩充了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含量,加重了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失衡。实际上,对于相关知识补充,已成为英语教育界认可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只要手段处理得当,对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失调的状况必将能起到很好的纠正效果。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对与教材中具有西方化特征的语言材料的处理,可依据文章主题、内容情节、历史背景、语言结构等方面,通过对比法、文化旁白和同化法等,按一定比例增加具有我国元素和我国文化的相关知识,达到平衡课堂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的目的。
3.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文化信息的部分。词汇教学自然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词汇的教学中融入我国文化,也是一个有效的调节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措施。比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介绍一些和其有关的中国知识文化或典故,并且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用英语如何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内容,而且在丰富课堂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时联系我国文化的意识。比如:“elect”这个单词,讲到时就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如“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先进模范”等的表达,从“eve”到中国的“春节”,从“pyramid”到“秦始皇兵马俑”,从“opera”到“京剧”,从“religion”到“老子”和“道教”等。如果采取这种模式,那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涉及到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毕竟词汇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涉及面最广的。这样既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又能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就能避免出现在交流的时候关于中国文化苦于无法表达而令人尴尬的局面。采用这种方式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4.在篇章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英语教学是通过课文的讲解进行的,因此课文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这一环节,我们也可以用和上一种同样的方法,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例如:当讲到西方某一人物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的相关方面或相关领域的名人文章,让学生把中西方人或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和讨论,分析中西表达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情况,既传授了中国文化,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1)组织讨论
一般情况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教学中一些内容或者人物形象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推选一位代表来阐述各组的观点。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融入中国的文化。比如:当介绍到一些西方的代表性食物(如汉堡包)时,可以让学生举几个中国食物(如馒头、面条、油条)的例子,让各组进行讨论。通过相关工具查阅它们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让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来描述不同食物的不同特点,然后就“哪类食物更有益于健康”、“更喜欢哪种食物”等用英文进行讨论,还要求学生就各自阐述的原由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积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各组用英语把讨论结果总结出来,这样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融入,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其应用能力的提高。
(2)角色扮演
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主要是对一些日常生活的情景进行模仿,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根据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到涉及西方文化场景的英语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编制短剧的形式来进行表演模仿西方的一些礼仪,比如:餐桌礼仪、见面礼仪等。通过模仿,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并深深地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三、调节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适度的原则
在调整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英语教学的重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具备一定英语知识的交际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英语教学要突出以英语学习为主,而在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英语。英语教学的核心不能改变,而融入中国文化只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英语语言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把握好度,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
2.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平等地对待各民族的文化。同时,西方文化伴随着“英语热”进入中国,我们应该在适度控制的原则下平等地去理解和尊重西方文化,不能因为某些担心,而一味地去排斥西方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在融入中国文化的同时,是绝不可以带有哪个文化更好的倾向性和个人感彩的。在教学中,必须恪守客观公正、文化平等的原则,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在当前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英语也只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因而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的意识,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此外,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融入到英语教学中,那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自觉地把中国文化与英语结合起来。这样,将来在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时,也就能够把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国际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相应地插入一些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教学,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观念。目前,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及其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2]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莉萍.文化迁移与英语教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6).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3).
[7] 李云川.英汉文化的借入与趋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8] 林汝昌.文化冲突在外语课堂中的反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
关键词: 主题宴会; 创新; 台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F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5-01
随着近几年国家、省、市旅游系统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的频繁举办,酒店管理高职院校对主题宴会设计这一内容越来越重视,很多院校已经把此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单独开课。对酒店来说,设计主题鲜明和美观大方的宴会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来说,在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将了解当前国际餐饮业大趋势的发展,通过创新理念,思考如何将流行、传统等各元素的文化与餐饮台面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展需要的宴会台面,从而培养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等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概述
主题宴会设计是根据宾客的要求和承办酒店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先拟定主题,然后对宴会场景、筵席台面、宴会菜单及宴会服务程序等进行统筹规划,并拟出实施方案和细则的创作过程。主题宴会台面设计就是根据宴会的主题、规模、档次、餐饮风格、就餐环境、场地形状、客人特殊需求等要求,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和变现形式,布置优雅大方、实用美观的就餐台面。
主题宴会台面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宴会台面设计,利用餐桌装饰与布置等可以烘托宴会的气氛,利用餐具、餐巾折花等摆设和造型可以反映宴会的主题,此外,台面设计的档次也表明了宴会的档次。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科学性表现在台面设计时应综合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因素全盘考虑。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既有序幕,也有主题和内容,然后再把情节推向,直至尾声。
二、学生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流程
(一)根据宴会目的与目标顾客特点来确定宴会主题
主题宴会台面设计首先要明确宴会主题,这与文化家创作诗文前要先有一个主题思想再以文字表达,画家先有了主题思想,再以画笔渲染成画的道理是相同的。主题宴会台面主题的确定依据是消费者的用餐目的、年龄结构、消费习俗、顾客心理、经济状况等因素。
(二)根据主题宴会台面寓意命名
大多成功的主题宴会台面,都拥有一个别致而典雅的名字,这便是台面的命名。只有给主题宴会台面恰当的命名,才能突出宴会的主题、暗示台面设计的艺术手法、增加宴会气氛。
(三)根据宴会的主题选择台布和台裙装饰
每个主题宴会都有它的特定主题,当然也要有和主题相配合的装饰。因此台布、台裙的颜色、款式的选择要根据宴会主题来确定,以使整个台面更加美观和协调。
(四)根据宴会的主题选择和搭配餐具
现在餐饮市场上餐具主要有中式、西式、日式、韩式等不同风格,质地、形状、档次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大胆地把不同风格的餐具引为自用或特制出精美的主题餐具,搭配出形态万千的摆台造型,不仅有满足顾客进餐的需要,同时也有渲染主题宴会气氛、暗示促销、美化餐台的重要作用。
(五)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餐巾折花造型
丰富多彩的各类各色餐巾通过一些折法的变化和手艺的创新,可以折制出千姿百态的造型,并能衬托出田园式的、节日式的等不同宴会主题和气氛。
(六)根据主题设计、装帧及陈列菜单
主题宴会菜单对宴会不仅有点缀作用、推销作用,而且还是主题宴会的重要标志,可以反映不同宴会的情调和特色,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宴会的主题精心设计菜单的装帧及陈列方法。
(七)根据宴会主题设计台面中心造型
主题宴会台面中心设计是根据宴会主题将自然界的植物以及工艺美术品或雕刻物品等主要素材,经过构思、加工组合等,成为具有含义各异、姿态万千的餐台艺术品。
(八)根据主题装饰牙签套、筷套、主题牌等
在主题宴会台面布局中牙签套、筷套、主题牌等是一个小的因素,但其作用不容小觑,必须根据宴会的主题风格,台面的色彩,餐具的档次,宴会的规格、宾客的要求精心策划与制作。
三、创新过程中注意要点
(一)主题的选择和体现
宴会设计首先必须确立一个主题,最好具有时代感,做到主题明确、表述清楚。在各种各样宴会设计的比赛中,“婚宴”“寿宴”“庆功宴”之类的主题,比比皆是,想要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比较困难。主题确立的内容最好可以和季节、时令、当地的特产、独特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甚至流行因素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浙江省两届参加全国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的中餐宴会摆台作品主题分别是“印象西湖”和“西湖传说”,都是围绕天堂杭州“西湖”来命名,主题立意极大地彰显了地方地理文化特色。另外,餐台的布置要与主题相吻合,大到餐桌中心主题艺术装饰品,小到菜单、菜名等,无一不与主题相呼应,这样鲜明的主题才能得以具体、形象地体现。
(二)色彩的合理运用
色彩的和谐与否,在整个台面设计中也显得极其关键。协调的色彩既能让参加宴会的客人赏心悦目,又能突出宴会的主题,最重要的还能够透露出设计台面的理念和内涵。因为宴会台面设计要体现卫生安全性,所以在台面布置中白色使用频率最高,白色的餐具、白色的台布是酒店业最常见的物品。大型比赛中经常见到白绿色组合,鲜艳的绿色和纯洁的白色组合在一起既亮眼又优雅,绿色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白色素雅干净,象征着纯洁,能协调出一种文雅而又不失活力的美。简单的来说,现在宴会台面的色彩搭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近似色搭配,比如嫩绿色和黄色,因为近似色搭配在一起非常协调,视觉转化柔和。另一类色彩搭配是强色对比和互补色相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黑白色,非常对立而又有共性,是色彩最后的抽象,能够用来表达富有哲理性的东西。
(三)自创独一无二的作品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宴会台面设计中很多物品可以通过DIY来实现,即做到了与众不同,又降低了整个宴会台面的设计成本。从布料的选购,到桌布,口布、筷套、牙签套的制作,整个台面物品均可配套使用,给人感觉和谐协调,又新颖别致。从教育部组织的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来看,特意强调参赛学生选手主题设计中心艺术品的现场制作,对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当然,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台面时,只是一味地追求造型效果,而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另外,有些设计者认为花钱越多,买得东西越昂贵,觉得宴会台面的档次就高,设计的作品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作品的好坏和投入的钱并非成正比,关键还要看整个台面的色彩协调及文化韵味。
总之,创新主题宴会台面的设计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此外还要考虑到美观性、观赏性、礼仪行、卫生性与安全性等。通过主题宴会台面设计的创新,进一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立业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进一步引导高职院校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促进高职教育紧贴产业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培养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澜江,郑月红.主题宴会设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2.
[2] 叶伯平,鞠志中,邸琳琳.宴会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