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

第1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新出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民间艺术涉及的领域范围相对广阔,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故此,民间艺术亟待加强宣传,完善创新与传承,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品牌等,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知识和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组成元素有艺术品交易、音像、雕塑、环境艺术、影视、传媒、服装、休闲娱乐等。可以理解为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再造与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

2民间艺术概述

2.1民间艺术的种类。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各个地方,受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与风格。在民间艺术当中,既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陶瓷;也有用于美化环境或者装饰房间的饰品,如剪贴画、木版年画等;同样也包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形态,如皮影戏等。从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此外,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2.2民间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且艺术品造型古朴精致,色彩大多以明丽为主,能够彰显民间艺术特有的艺术文化、艺术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等。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要追求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完美搭配,通过对称的构图、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凸显视觉美感。民间艺术的内容多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贴近;形式上,主要保持着地方淳朴清新的风格;材质上,主要以自然物质为制作原材料,如纸张、泥土等,通过合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展现制作材料的纹饰等特征。民间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主要以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特征凸显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等,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并且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

3民间艺术现存问题分析

3.1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民间艺术的存在本是为了满足某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但是随着时代变幻不停,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间艺术自然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生转型,小农经济方式发生变革,现代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而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过于明显,并不适应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民间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3.2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民间艺术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立足,则必须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然而,大多数理论认为传统民间艺术首先应该加强保护,即保存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其次加以创新,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形式。殊不知,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束之高阁”的保护,极易导致民间艺术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难以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不利于民间艺术的长久生存。3.3制作工艺粗糙。众所周知,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一些地方区域,主要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并且通常由基层手工艺者制作完成,制作工艺粗糙,艺术品不够精良,缺少美观感,导致民间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同时,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民间艺术若单纯保持原创精神却缺少精良的制作工艺,或者曲高和寡,坚持走高端小众路线,将无法激发现代大众群众的兴趣与喜爱,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不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3.4缺乏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意识。忽略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与行业作用等,资金支持、社会宣传等只能作为辅助力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传承人与行业自身的壮大,因此应该注重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

4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创新思路

4.1发挥政府主导量。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辅助,如果缺少政府力量的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将失去发展方向。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统计,并依法加强保护,定期下放资金,扶持民间艺术老艺人、技艺接班人等,同时帮助民间艺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资源等,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加强对特殊民间艺术的技艺人保护,加强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建设与开发,为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肥沃的土壤。最后,政府应该出台利好政策,按照地方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借助于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为民间艺术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使民间艺术可以顺利融入到经济市场当中。4.2加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民间艺术无法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专业的产业化人才,并且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素质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故此,民间艺术若想发展,则应该合理调整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文化创意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艺术人才的思想碰撞,进而为创意人才提供原创的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应该聘用一些高端创意人才,引导人才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创新艺术的产业化形式。4.3提升民间艺术品牌思维。民间艺术产业品牌,作为艺术文化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打造精良的品牌有助于增强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由此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故此,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塑造民间艺术形象,加强艺术的品牌效应。创建民间艺术品牌,优化营销方式,既能够加快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传承民间艺术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艺术品牌的打造,应该注重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设计中,要联系地方文化,借助于地方资源与现代技术,发挥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价值,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进而彰显民间艺术精品特色,提升民间艺术的竞争力。4.4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现阶段,我国一些民间艺术缺少创新能力,导致一些粗制滥造、制作不精良的民间艺术品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严重削弱了民间艺术的价值。故此,民间艺术应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元素与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如开发民间艺术的造型、精神内涵等,在汲取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特色,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等,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使民间艺术焕然一新。

5结语

第2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关键词〕湘西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

湘西民间艺术,是生活在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湘西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集体创造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湘西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渊源,湘西民间艺术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湘西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同时与各民族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独特的社会环境,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独特古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独特的湘西民间艺术。湘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蕴藏深厚覆盖面广,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厚重的巫风文化印记。它为中国民族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艺术元素,反映了湘西人民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素质,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湘西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憧憬。在历史的长河中,湘西土家苗汉各个民族的艺术元素互动互渗,交融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湘西民间艺术,直接展示了湘西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是湘西人精神风貌和聪明才智的具体观照。

一、湘西民间艺术的现状

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古老多姿的湘西民间艺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忧虑。财政贫困导致保护机制的脆弱,传统手工艺生存环境形势严峻;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在逐渐消亡。许许多多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司空见惯的东西,悄然随风而逝。例如在五代时,土家织锦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以工艺织法独特及图案纹样的原生性而闻名全国,但是其采用原始织机手工而成,不能与现代机器生产竞争,随着大师们的相继作古,已渐失原有品位和魅力。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且符合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通过考察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可以看出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对全民而言,其保护理念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除了在城市里做宣传、电视里做讲座、大街上挂横幅、贴标语,还必须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近距离的为民众做宣传,调动广大民众切实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来。

2、现代文明的冲击。在社会现代化的今天,物质文明所产生的力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人类的生活观念以及认知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湘西地处湘鄂渝黔边区,生产落后,经济欠发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经济为本位的思想很快占据主导思想,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难以在现代市场行为中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这些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渐渐地被冷落或遗忘。同时,随着湘西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种因素,使得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现象遭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很多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慢慢地趋于频危、走向消亡。

3、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审美习惯等“活”的显现,其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总是依托于人本身,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因此,对“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湘西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现今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来学习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因受到当地风俗的同化和影响,也在慢慢淡化中走向逐步湮灭。

二、湘西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些措施实质上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样式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这种文化的被动维护,它需要保护者在观念与行动上真正做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当代人必须担负起的重任。

1、提高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整个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还当以理性的态度,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湘西各级政府作为实施保护工作的主体,除了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相关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工作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2、将民间艺术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教育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民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伟大,并以此为荣,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首先在湘西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开设相关的民间艺术专业,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工作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民艺宣传、表演活动,加强全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另外在湘西的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专业,从学术理论的高度去对湘西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大量出版发行介绍民间艺术的书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民众从横向和纵向全面地了解湘西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使国民从小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4、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形式抢救濒危项目。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我们不仅仅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其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而且必须实地挖掘调查,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予以系统的整理、归档。特别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收藏其实物是往往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采访民间老艺人,用声像的形式予以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保存下来,并建立档案库。

5、正确处理好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依赖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它就要变种,因此我们在保护民间艺术时,必须开展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

6、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民间艺术在当代要生存,不能仅靠保护,必须推动其创新发展。一方面我们继承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艺,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对民间艺术的材料、形式、制作工艺进行探索,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形式,从而将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

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族人民赖以确立独特身份的综合工程,只有真正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住中国自己的特色,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湘西民间艺术必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其前景也必定灿烂辉煌。随着时代快速向前发展,它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将会越显突出,我们应与时俱进,举全湘西之力把这项宏伟的、具有使命意义的工作推向深入。(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舒鑫.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研究.美术教育研究,1994-2012

[2]王文广.论湘西民间美术个性的保持.装饰,2006(8)

[3]谭建斌.论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艺海,2010(10)

第3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一)南京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无论是戏曲、说唱、民歌、谣谚,或者是各种民俗活动,或是各类手工艺制作,因其特有的那种质朴真率、趣味观赏,在许多文化人那里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长江下游,地域性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当地的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祭祀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这些与生活相融的艺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可以说,这些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在实践中的精心钻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这些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是现代机械工业无法比拟的。”南京民间艺术形式和种类更是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即为贡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间的南京绒花、“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南京夫子庙纸灯、雕刻、皮影、秧歌、踩高跷、剪纸、空竹、绳结等。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南京民间艺术的特征

“民间艺术相对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来说,从形式、工艺、功用和民俗内涵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根植于老百姓的劳动创造,南京的民间艺术反应了南京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无论是绒花、纸灯、剪纸、皮影,还是生活器具、家居陈设、民俗生活都体现着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及民众艺术美的创造。在内容上,以当地文化形态和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的融合参与到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带有浓郁的南京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由元宵节夫子庙的灯会组成的年文化,又名“秦淮灯会”,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流传于南京当地(古称“金陵”)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南京“秦淮灯会”也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它是以文化的方式而不是以纯艺术的内容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它所构成的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反应了南京民众的精神意识和物质意识。在形式上,将当地民间造型的形式与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元素相结合。如南京旅游特产的包装设计上,借鉴了纸灯、剪纸、云锦等造型元素,追求构图形式的均衡、色彩的配置,使商品洋溢着浓郁的金陵地域特色。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南京民间艺术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南京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情新的艺术美。因此,南京民间艺术的特征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具有金陵传统特色的艺术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牌,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成为典型的民间美术种类,民众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直观感受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反映了南京人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民俗特色。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构建与开发

(一)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审美价值、意识形态价值、资本价值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存在着从‘相敌对’走向‘相统一’的趋势。这也是艺术产业化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南京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与经济开始不断的融合甚至重合,给南京民间艺术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最初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急于求成,民间艺术有其悠久的文化传承,其市场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投资者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其次,由政府作为南京民间艺术发展的主体,大力倡导社会、企业到个人的跟进、参与,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一阵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更要由静态维护向动态的发展转变,在市场运作、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开发的民间文化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将制约相关产业的经济效应,影响了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开发

民间艺术是南京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得部分民间艺术或者艺术的传承及生存、文化空间受到了威胁,一些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形式正逐渐消失。针对如此情况,南京政府也采取了各种保护与开发利用、传承的措施,让其发挥积极应有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民众。“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摇篮。它的生产主体来自平民百姓,它的生产目的也来自平民百姓、它的生产用途是为了方便平民百姓,它的产品使用者,也只能是平民百姓。”民间艺术就是平民百姓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形式的改变,如何传承、如何展示?是继续在博物馆、展览厅以特定的审美形式出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南京云锦工艺为例,“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南京云锦目前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艺术与市场找到契合点,才能使民间艺术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对于民间艺术不能仅限于原生态的继承和保护,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让民间艺术产业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三、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南京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

“由于民众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等的改变,或者说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7]同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民间艺术也在随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审美与实用的契合,部分民间艺术缺乏其应有的市场,从事民间艺术的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传承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如南京夫子庙地区制作手扎工艺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品牌意识问题

品牌是产品美誉度及消费者信任度的重要体现,南京的民间艺术产品生产者大多缺少品牌意识。南京民间艺术产品多为家庭作坊生产,规模一般较小,针对性不强。部分产品做工粗糙,设计缺少艺术性,在市场中找不到自己的合适的定位。民间艺术产业没有品牌意识,其发展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着南京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鱼龙混杂的市场必然损害整个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南京民间艺术品的创新问题

创新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根本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必然被社会所淘汰。生活永远都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打着继承传统的大旗固步自封,必然为社会摈弃。只有不继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民间艺术,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任何留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都必然是持续创新的结果。民间艺术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艺术必须与生活连接,才会有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云锦织的手机套定会比云锦织的香囊更有市场;竹编的纸篓一定比竹编的渔篓更有市场;雕花的屏风也一定卖不过雕花的酒柜。民间艺术的生存之本就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变成干瘪的文化标本。如何既保留传统又能通过创新,使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而为老百姓所认可,市场和产业如何结合、创新成为目前需要探究的课题。

四、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增强品牌意识

民间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它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必须对民间艺术进行立法保护,拨付专项资金,通过扶持艺人、开拓市场、营造环境等形式,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支持。其次,政府要处理好现代化发展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保护、开发的关系。最后,政府要意识到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冲突,极力集聚社会有益资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全民意识提高了,才可能使民间艺术产业化真正蓬勃且可持续发展。民间艺术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首先,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及市场监管,使一些劣质民间艺术品退出市场,提升民间艺术品的整体水平。其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特色产业群。民间艺术资源多以地域聚集,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较为零散。虽历经多年发展,但总体生产水平落后。我们可通过打造一批特色园区,使个体集中,优势互补。最后,创新品牌推广手段。民间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品牌推广上必须要与民间艺术自身的特点相适应。民间艺术饱含历史文化信息,其品牌推广一定要注重文化特色。同时,民间艺术还要和当地旅游相结合。

(二)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中国民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艺人掌握的手艺,主要是通过家族、师徒、行业协会之间传播。由于过去一门手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生活前景,因此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掌握手艺的艺人自然希望将继承者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俗语的产生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8]这种思想也限制了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地进程。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离不开三类人才:艺术传承人才、产业运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师傅带徒弟、父亲教儿子、家族传承等这些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要逐步将一些民间艺术带进中小学课堂,进而成立一些民间艺术的职业技术学校,甚至在高校设立民间艺术的院系。这样,民间艺术才能不断传承发展,才可能源远流长。

(三)既要推陈、更要出新

民间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精髓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它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但民间艺术的内容可以因时而变,使其贴近现代生活;工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提高其生产效率。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特定的民间艺术,作为南京人民宝贵资源的民间艺术是不可再生的。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是保护、发展、开发南京民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利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特色效应,可以有效拉动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彰显南京特色,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

结语

第4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传统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多把重点放在其起源、发展及艺术形态的分析上,这些研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弥补了民间艺术在艺术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民间艺术在学术史上的话语权,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成果。然而,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我们不能把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完全分割开来,使其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生存的土壤,进而缺乏细节描写与深度阐释,忽略了民间艺术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民间艺术的内涵不断扩大,不再拘泥于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诸如民间文学、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手工技艺等等都统统归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具有学术整合的研究价值;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将开启巴蜀民间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以学术研究带动传统文化保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巴蜀民间艺术的人文内涵及当代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的考古成果显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盛极一时。三星堆出土的造型独特、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尽管残留着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但也充分证明了古蜀先民在文化互补互融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原始造型艺术。这些原始造型艺术本质上是巴蜀先民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民间艺术而存在,应该说,它们是当时社会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由此可以推断,古蜀时期的民间艺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尽管四川盆地周边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这种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大地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古蜀文化不仅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还通过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与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地区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巴蜀先民不拘于内、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形成了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最终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巴蜀先民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和生活背景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他们又创造出了各种艺术形态来表达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知识体系。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民间艺术也表现得丰富多彩、灿然可观。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文化振荡,使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地方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就民间艺术的内涵和功能来看,它涵盖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艺术和美学范畴。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并不具备纯粹的审美价值,恰恰相反都是从实用性出发,渐渐发展、产生出审美价值的,如民间建筑、民间服饰等等。因此,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与艺术学的艺术形态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方式、民俗活动及其他形态的艺术相结合,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特征,诸如体裁、样式、功能、结构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与一般意义的艺术比较而言,民间艺术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实用性是其本质特性。

巴蜀民间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民间艺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性知识,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保留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纷繁多样的巴蜀民间艺术蕴含着巴蜀传统文化的根基,反映了巴蜀地区民众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等,体现出巴蜀文化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巴蜀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呈现着巴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持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这些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与更广泛的巴蜀文化一起,承载起了一个特定地域民众的生命动力和情感依托,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巴蜀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赖以存续的文化生态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很多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此前已经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2年)一起汇入到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这些门类大部分是具有民间性、民族性和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登上了“大雅之堂”,许多魅力独具、底蕴深厚、具有重要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巴蜀民间艺术形式进入国家级名录之中,充分展现出了巴蜀民间艺术的多元与多样的特点:

有表现各种劳动形态的,如:川江号子、抬工号子、竹麻号子、巴山背二哥、川北薅草锣鼓、薅秧歌、高腔山歌等等;

有表现民风民俗的,如:婚嫁歌、滚板山歌、高台狮子舞、木板年画、夹江年画、雨坛彩龙舞等等;

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习俗的,如:彝族的支格阿鲁、毕摩经诵、阿都高腔、漆器制作工艺;苗族古歌;藏族史诗《格萨尔》、热巴舞、弦子舞、扎呗麻呢舞、唐卡;白马藏族的舞;羌族的卡斯达温舞、羌笛等。

这些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域性、集体性、传承性、象征性等。首先,巴蜀民间艺术是世代生活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巴蜀地区的民众创造并享用的各种艺术形态,是他们在这一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尽管很多艺术形态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同时存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形式和特征,“巴山蜀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必然孕育出匠心独具、性格鲜明的巴蜀民间艺术。第二,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传承并享用的文化遗产。尽管在代代传习中,民间艺人都可能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倾注于艺术活动之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是每一个民间艺人都不可能脱离生育、养育他的社会文化土壤而存在,因此他们所传承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具有集体性的特征。第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活态性”,而活态的具体表现就是传承。巴蜀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艺术门类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传递。另外,民间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变异。第四,凝聚着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民间艺术是巴蜀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巴蜀文化特征直观生动的反映。巴蜀民间艺术以各种形式展现出巴蜀文化独特的气质和内涵,这是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因此,也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巴蜀文明所涵养的巴蜀民间艺术浩如繁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迄今为止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门类和数量还不是很多,事实上,最终可能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不能被纳入到国家视野之中,但它们的价值依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承载着维系民族情感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在这一浩大而本文由收集整理长远的工程中,各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原本面临生存危机的民间艺术加速走入绝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以人为地干预而迫使其改变原来的形态,特别是以强力手段迫使民间艺术转型,增加其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不相容的内容都所谓创新,都是以破坏和牺牲民间艺术的民族特点和乡土特点为代价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虽然许多国家都有着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但是国情不同、文化特性各异都决定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国策问题,还应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三、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之下,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研究包括巴蜀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将为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从社会分层来看,以往的艺术史,不仅是以欧洲为中心,同时也是以上层的文化艺术精英为中心。这不仅是世界艺术史的问题,也是我国艺术研究的一种传统视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边远地区的民众所创造的艺术长期以来没有被划入艺术史、艺术学研究的范围中。艺术人类学立足全人类艺术现象,极力主张并且强调民间艺术也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人类艺术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跨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其特点与优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关注巴蜀民间艺术的文化整体性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中,这种文化生态又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必须与巴蜀文化联系起来,与巴蜀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否则很难准确把握这些民间艺术的个性和精髓。以广大民众为创作者和享用者的巴蜀民间艺术必然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生动展示,自然也就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精神和特征,同时巴蜀文化的诸多特点也就必然通过民间艺术这样丰富生动的载体表现出来。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官方艺术、上层艺术或者精英艺术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应该纠正民间艺术是边缘文化、落后文化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前者与后者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它们的产生都有着相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说,整体性还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从时间上看,把巴蜀民间艺术融入到巴蜀文化当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关注现代民间艺术,也要与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空间上看,笔者提出巴蜀的范畴,而不是以省区来划分,正是从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地域特征着眼,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尤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学术概念的提出,使得巴蜀文化更是融为一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样有利于将巴蜀地区的民间艺术与周边文化圈艺术门类作比较研究。

(二)关注巴蜀民间艺术活动中的“人”

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虽然以具体的艺术形态为对象,但是研究的实质应该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民间艺术的拥有者、享用者。任何形态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远远没有创造和拥有这些艺术形态的人本身更为重要。一幅精美的年画、一出经典的戏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然而那些创作并传承这些艺术形态的民间艺人及其高妙的智慧、精湛的技艺才是这些“遗产”的灵魂所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精髓似乎很难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手段去进行有效的捕捉和保存,艺术人类学却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那就是——写文化。因为民间艺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就可以透过对特定区域内民众生活的关注去探究一项民间艺术的本质。

巴蜀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广大的民众,使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的群体。因此,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巴蜀民间艺术,更多会关注巴蜀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情感因素等。对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作为全球化背景之下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共同维护人类精神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在社会急剧变迁中为人类构筑起理想的精神家园。

(三)重视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

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没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分别,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那个民族或族群而言,就是最好的、最适宜它自己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的民族或者族群而言是一定有意义的。艺术人类学就是要去找寻蕴含在其中的意义所在。

艺术人类学并不会将纷繁复杂的所有艺术现象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而是需求有价值和意义的艺术现象进行剖析。当然,也有很多艺术现象、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将是艺术人类学在寻求研究对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巴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共同创造的一道文化景观,是巴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民间艺术也滋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态。因此,巴蜀民间艺术还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丰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四)注重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

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对于丰富多彩、数量可观的巴蜀民间艺术,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民间艺术进行逐一研究和关注。而是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从中探寻民间艺术发展的规律、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田野作业使用的各种手段,都将记录下濒危的民间艺术。写文化不但可以使我们知道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表演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深刻地了解到民众的生活实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扎实的田野工作、开阔的理论视野将为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系统的学理性阐释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有别于那种纵观千年的宏观叙事特征的研究方法,也有别于那种不见具体人和事、琐细罗列艺术形态本身的传统解读模式,强调民间艺术的本质是民众是为了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完满而主动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主张以民间艺术为轴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相关动态视野,从民众行为实践中发现并揭示民间艺术活动中的文化逻辑,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实现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结语

第5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彰显其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现阶段,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相对较多,为景观设计增添韵味和色彩。所以,随着现代景观艺术的不断发展,相关设计者有必要融入更多民间艺术,以推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论述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作用和方式,并阐述其不足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

民间艺术;现代景观设计;融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享受有着更多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能够彰显传统艺术魅力,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为城市景观设计注入新元素,突出城市文化的特色。然而,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因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作用

随着现代景观艺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者在实际设计活动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能够满足现代景观设计的功能需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应充分挖掘地域民间艺术,以提取可利用的素材、内涵等,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活力。例如:延安人行道旁边放置一些石凳,其侧面雕刻腰鼓、剪纸等诸多具有陕北风韵的民间艺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美感。其次,民间艺术的融入,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增添特色。民间艺术是前人民间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可以为现代景观设计以无穷的魅力。再次,具有衬托环境的作用。例如:在白云山的庙宇景观设计中,有效融入民间艺术,使该庙宇更加别致,吸引众多游客。最后,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够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1]。

二、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的融入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只有充分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才能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推动现代景观艺术的发展。

1、民间艺术中形的融入

现代景观设计中,对民间艺术的形有融入,注重对形的重构,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小品。形的重构,主要指变形,即现代景观设计根据一定要求,将民间艺术通过局部或整体的变形加以处理,能够增强现代景观设计效果。例如:某景观设计中,充分借鉴东北地区磨盘、碾子等作业设备的形,通过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桌子、椅子,不仅是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融入,而且能够给人以美感,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如此,民间艺术中的形,通过设计者的处理,得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显现,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

2、民间艺术中意的融入

民间艺术文化,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深意。现代景观设计,应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而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意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石狮子,通常全部坐落于大门口、桥头等,应用石狮雕塑,具有一定的深意。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中,将石狮称之为镇宅石狮,具有保佑家兴业旺、驱邪平安的作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效将民间艺术中的“意”得以传承,同样具有守护的深意。再如:民间石雕艺术中的鱼与莲花,是连年有余的象征,也表达着人们的美好向往之意。如今,景观设计中,对其形象之意有一定的融入,其意不变。

3、民间艺术中情感的融入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情感”有一定的融入。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由于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民间文化艺术,因而融入丰富的情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将设计实现“情景交融”,给现代人们以更多的心灵慰藉。例如:延安火车站广场上的柱形浮雕,将中华民族传统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充分注入于浮雕中,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一定融入,能够使人们铭记历史,同时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3]。

4、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景观设计以民间艺术为基础,并在基础之上实现创新。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含义,因而后人应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加以传承,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可以使现代景观与民间艺术更为协调,凸显时代特色。

三、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与发展

1、问题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民间艺术,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设计者未能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增强景观的吸引力,但倘若盲目融入设计元素,则适得其反。例如:部分地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未能考虑民间艺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进而形成视觉反差,是较为失败的应用。其次,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手法趋于一致性,缺乏创新性。再次,游客故地重游的几率相对较小。究其原因,现代景观设计中,未能给予游人以更大的参与空间。最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工艺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施工精致的要求[4]。

2、发展对策

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首先,设计人员应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文化,使之与地区特色及周边环境相符合。由此可见,设计者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对景观周边环境有一定了解,进而在实际设计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文化,将其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其次,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应注重对景观元素的创新。充分挖掘具有个性的民间艺术,进而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出发而加以深入挖掘和创新,有助于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别具一格。其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给受众以回味无穷之感,有助于提升游客二次游的几率。最后,现代景观设计水平应得以提升,以充分彰显民间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的艺术魅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设计队伍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开展景观设计和建造工作,充分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

四、结论

第6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

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第7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关键字:山东民间艺术;美术拓展;高中美术

一、山东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故地,其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山东民间艺术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其中有许多被称为“华夏一绝”的民间艺术杰作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积累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民间艺术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生命气息,因此民间美术被纳入到美术教育课程当中尤为重要。荟萃于山东地区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种类繁多,有胶东剪纸、临沂剪纸、枣庄皮影、杨家埠年画及风筝、高密扑灰年画及泥塑、日照农民画、菏泽木板年画、滕州印染等。

由于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多以言传身教,师徒传授的形式代代相传,其工艺技巧,制作方法并未有具体详细的记载方法。再加上工业科技的进步使得民间艺术品大批量的生产,简化了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降低了民间艺术品的制作成本。因此,民间美术逐渐被现代化科技取代,甚至有些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使得民间美术迎来了复苏和发展的契机。

二、高中美术课堂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具有“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责任,引导学生能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民间美术教育恰恰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高中的美术教学只注重美术理论和绘画技法的传授,致使课堂枯燥乏味,加上高中课业压力大,美术课常常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重视。在高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使民间艺术被保留和传承下来,还可以通过民间美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同学们正确认识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人文地理等知识,以及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些生活的技巧。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欣赏民间美术的社会价值,还可以通过学习民间美术,调动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和喜爱的热情,从而进行民间艺术系统教育,使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学校课程教育。达到‘重点保护,与时俱进’民间艺术的发展目标,是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有效可行的手段。因此,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失为一种互利双赢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丰富学校的美术课程,复兴我国的本土特色文化。我国在国家和地方教材中普遍加入了民间文化的内容和题材,比如湘版高中美术教材在“欣赏与评述”模块中安排了《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等。但作为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中包括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掌握方面的制约。过于拘泥于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民间美术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因此,民间美术教育在高中课程的实际实施中正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状况。但我们不应忽视其所具备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和教育功能。深信广大的美术教育者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征和独特资源,秉承新课程的教育标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及社会价值,进行多姿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

三、民间艺术渗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将民间艺术完全融合到课堂教学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民间美术书面记载较少,甚至有些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工序复杂的民间艺术很难被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究当地的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走访当地有名的民间手工艺人,为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教学作充足的准备。同时,学校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聘请当地的民间艺术家的进行学校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参观民间美术展览等活动。另一方面,中国地域广阔,民间美术种类不尽其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寓意及多姿多彩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如果教师的民间美术素养薄弱,在讲授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喧宾夺主,弱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或者不能正确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精髓,一味的教学生临摹仿效美术作品,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会使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有效整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引导启发学生创作兴趣和灵感,使民间艺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焕发新的生命。其次,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民间美术及民间艺术是低层次的手工制作,不具有教育功能,从而打消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

地域化的民间美术蕴含着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内容,是浓缩了的文化形态。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生命色彩,是值得我们下一代保护和发扬的民间文化,美术教育也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在“全球化”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美术教育在对世界大同文化认可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本土文化的发扬已成为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从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各民族文化与各国民间文化艺术;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锻炼.浅谈高色美术教学.现代阅读,2012

[2] 刘永奎.民族美术教育的构想.民族教育研究,2002(3)

第8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第9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入了数字化时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的记忆”项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我国亦在1996年开始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从而开始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展进程。目前,数字化信息技术在众多的大型物质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才起步不久,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民间艺术这类非物质遗产完好的保存下去,是有关的科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经过对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之后发现,其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遗失危险更大。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大,很多超级强国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同化”战略,很多传统的文化都因标准化的推广而消亡。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积累,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并且是了解一些地区民间习俗、文化特点以及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其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书本无法记录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去。例如:多媒体、虚拟技术或者是图形学方面的软件等等。而且,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积极的投身于这项事业,例如:浙江大学建立了CAD&CG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在九七年就开始对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诸多方面的技术成果;而其在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更是成果显著,将众多的民间表演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完美的再现出来,并永久的保存下去,使得这一民间艺术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类似的还有浙江大学对楚文化编钟乐舞的数字化技术研究等等。然而,尽管我国的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很多民间艺术未能幸运的保护起来,从而消失在历史中。例如:陕西民间口传文学的自然流失;华州凤翔的皮影戏,在建国初期,还保留了一百多个节目,但是,现在仅存了二十几个;唐代音乐中的《唐和曲》,因其传人的离世亦成为一个简单的名字,再也听不到优美的曲音。因此,加大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

二、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工作措施

    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实地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后发现,民间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但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阻碍其发展和历史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有关民间艺术的宣传太少,人们不熟悉、对其艺术价值认识不够。因此,本文认为民间艺术保护和利用,应当由各个省市根据省内的民间艺术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数字博物馆以“收藏优先”为首要策略,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建立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开发网络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民间艺术资源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以“活态文化”、数字图片、影像资料加以保留、建立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存续、更好地宣传和发扬。

(一)收集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料

    对民间艺术现状进行充分实地考察,收集必要的资料。其中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民间艺术主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一般来讲,民间文化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历史传承的跨度又很大,需要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哪些资源属于需要保护和可利用的民间文化艺术,哪些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还不为人知,却体现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精品,他们是如何发展和进行历史传承的,在此基础上将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以民间艺术为主体初步建立了民间艺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区域以及历史、民间艺术以及民间保护和利用三大分类,其中民间艺术又分

为民间绘画、民间剪纸镂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刺绣和民间音乐等几个分类,下面设有更细的类别,包括人物介绍、艺术作品介绍、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

(三)建立民间艺术网

    建立民间艺术网,将数字化的资料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民间艺术资源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共享资料,同时提供便于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式,便于人们深入了解、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和利用方法,丰富完善数据库。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其在感受现代气息的同时,更加向往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已受到严重威胁,并在逐渐消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更是随着传人的离世而无法保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其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将民间艺术完好的“记忆”下来,使得人们更加方便的欣赏到这些艺术瑰宝。因此,大力推进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刘华东.河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观察与思考.2007(14)

李婧.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