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

第1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

序言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然而有些大学生将诚信抛之脑后,甚至无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是一种理想,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要求,自身却不能践行。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以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以主题活动引导其思想,使得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使其大学生达到自觉诚信,使大学生做诚信的践行者,这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想成为诚信的践行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度约束

2004年教育部规定,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要求考生考前阅读《诚信考试承诺书》并签字认可,这一举措将从法律角度进行约束。“大学生诚信身份证”在全国启用,一些高校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度评测系统”,可对大学生诚信度随时测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守则》征求意见稿,这对大学生诚信提出了要求。

(二)活动引导,营造诚信氛围

各高校利用学生社团、班级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学校通过一系列“诚信”主题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励,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形象,倡导文明诚信之风,打造诚实守信校园。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和诚信践行力。

(三)使自觉成为诚信的个体道德

诚信需要引导,需要相互监督,更需要自觉。新时期的大学生最应具备自觉诚信观。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时时刻刻努力践行诚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论大事小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但应树立和形成自身的诚信,更应成为诚信最有利的宣传者和践行者[1]。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其教育模式应具有“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四个基本的特点。在“六性”的指导下,积极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2]。

(一)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是指诚信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我们除了对大学生继续加强社会诚信基本要求的教育、营造氛围外,还针对某些可能出现诚信问题的具体事项予以加强深化。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已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履行还贷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三)教育时间的长期性。为保证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诚信意识,从进校到毕业始终不能放松诚信教育,要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如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学校应坚持从进校到毕业每次考试前进行教育,考试后进行总结,对考试作弊者进行惩处,使学生明白方方面面都要讲诚信,包括学习,没有诚信将处处碰壁,直到影响一生[3]。

(四)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对“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不再认同,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应配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人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创设良好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讲求诚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侧重从道德诚信教育、法律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市场信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诚信教育,学生道德诚信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生做人的传统教育,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做到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增强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自律。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包括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美德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明理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职业的社会责任,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法律诚信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法律诚信教育,亦可称之为大学生立世的公民教育,是用法律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教育大学生自觉的信守法律、履行诺言,成为模范遵守法律的新一代好公民。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强制性特征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使大学生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力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

(三)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又叫大学生为学的品格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养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脚踏实地的诚信品格,严禁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出现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行为。包括:学术诚信内涵教育和学风教育,通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充分关怀,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必须遵循

的基本道德原则[4]。

结论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好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诚信教育的内容,希望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庆胜. 大学生诚信品德危机现状及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30/4):26-27.

[2] 杨兴英,庞维杰,梅其君. 大学生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 许瑞芳.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2).

第2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诚信伦理; 伦理道德; 高校教育; 道德缺失

一、大学生失信现象的表现

首先我们不能否定所有的大学生诚信建设都存在问题,基本的诚信品质还是很优良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到很多诚信危机的存在。大学生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毕业不主动还贷款。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结束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来解决部分学生读书难问题,可是当学校给予四年的贷款之后,一些学生却直至毕业也没有主动还清贷款。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少数不讲信用的学生抹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作弊技术愈显高明。黄豆般大小的耳机,作弊手表等等,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考试期间都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导致自身主观的不努力。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外语考试、论文写作中雇佣“”在大学校园里屡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严重性。

第三,人际交往中言行矛盾,言而无信。

据调查,高校里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这隐藏在背后的诚信伦理问题不可小觑。久而久之,高校诚信氛围就会恶化。同时,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守诺言,挖空心思欺骗同学、老师。

二、大学生伦理诚信缺失的原因

第一、家庭诚信伦理教育的缺失

诚信作为一种伦理德行,是民众普遍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伦理教育、伦理道德的传承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部分家长自身修不高,他们的素质品质都有待提高。现在的家长信奉实用主义,认为金钱、名利是孩子应该追逐的事物。这种观念对孩子的诚信伦理道德教育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家长,他们知道诚信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却没有掌握好方法,最终产生了不良后果。

第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些许的偏差。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诚信。“道德认知程度的高低与这个人能否守得住道德底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① 在目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德育工作的误区,把道德认知当混淆为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如何转化为道德情感,是要通过自我的内省内化,然后用到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各种因素的直接间接制约,所以我们不将道德认知等同与道德行为。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对伦理诚信的教育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过于强调正统教育,纯理论的教育没有给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与大学生在社会中接触的某种现实形成反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视野的拓展。因此面对社会,大学生往往无法形成自己对于伦理诚信的实质理解。

第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严重。我们面临着问题,而且这个大问题至今未有良好地解决方案,导致了很多社会上的问题。大家盲目以为有了官职就拥有的金钱,就可以威高临下。

三、高校诚信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知道诚信伦理问题事关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学习,社会生活乃至各方各面,所以,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却可以防微杜渐。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法, 也叫先进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它是通过先进典型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示范,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榜样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了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② 大学生年龄处于青年中期,其心理特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求知欲强烈,但缺乏辨识能力。然而榜样教育却能产生激励示范作用,可以极好地让他们矫正自我。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其不同的诱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条诚信教育体系。“我们的诚信教育往往都是在教室内进行,在课本中实现。”③ 如今的新诚信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此,其传播手段可以创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多媒体、网络、新闻传媒等等手段,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从教者理应具备的基本教师素质,所以诚信伦理教育需要建设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队伍。”④ 我们希望看到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过硬理论基础兼备较高诚信素质的精神面貌的学生群体。因此需要做到: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以为指导,勇于开拓创新的、善于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期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最后,高校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诚信伦理道德建设。无论外界的环境、教育、因素施加何种力度于大学生,高校学生都应具备诚信伦理的概念与素质,并在自己的努力下着重提高自己的诚信“价格”。做到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为诚为实。将自我的诚信素质的提高看做是自我标价的积累,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的思考和重构》汤晓颖,郝延军

[2]《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戴锐 [J] 教育研究 2002.8

第3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5-03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四个多样化”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背弃诚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表现为诸如从抄袭作业到考试作弊,从撒谎到奖学金评选弄虚作假以及毕业求职中制造虚假履历材料,等等,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折射出当前高校德育的积弊,其中较为典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有以下几种。

1.考试作弊现象。近年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加大了对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但仍难杜绝。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考试前曾有过作弊动机的高达48%,预谋作弊和随机作弊的各占12%和36%。作弊的手段也从传统的偷看书本、传纸条、交头接耳等“低级”手段发展到今天使用通讯工具遥传信息等“现代”手段。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一个违纪问题,更是一个缺乏诚信品质的问题。

2.求职履历造假现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任意更改学习成绩,甚至伪造荣誉奖励等材料。比如有的学生把别人的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等,改名换姓复印,变成自己的荣誉和成绩,放入自己的求职材料中交给用人单位,这些行为严重损坏了高校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3.毕业生违约现象。高校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协议书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网上协议,其实质是一份合同书,它保护了双方的利益。但大学生任意变更,撕毁合同,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违约纠纷发生,大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遵守协议及契约观念不强造成的。违约现象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使大学生诚信品德荡然无存。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归因分析

1.市场经济“双刃剑”负面效应的冲击。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不成熟,诚信的保障机制未能建立,受经济利益驱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量违反经济运行伦理和运行法则的经营行为,从而销蚀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经济伦理法则,妨碍经济生活正常进行。这些不良社会环境不可能不对校园产生影响,腐蚀大学生的灵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不良刺激,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滑坡。

2.高校德育偏颇带来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学德育虽有两课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教育过于简单化,教育方式、手段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学生个体道德的完善。衡量一名学生仍然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评优评奖同样也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衡量。因此,大学生们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至于品德、诚信如何则无所谓。

3.高校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高校管理上的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高校对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记录,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套话”。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令人不太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应该说,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上知行相离、效果难以奏效的关键因素。

4.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低则是最直接原因。学生不遵守信用,得不到应有的惩戒甚至免于惩罚,于是导致学生无所顾忌,铤而走险。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在理念上注重人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上来,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在内容上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人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诚实守信”则是国际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在管理上实现制度化。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把个人信用档案当做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4.在方式上体现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讲究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良性互动的诚信教育方式。

5.在载体上建立网络化。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在传统的媒介载体上,引入现代的多媒体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通过网络化的教育载体,搭建大学诚信教育平台,塑造诚信文化,使网上网下互动,培养诚信品质,造就诚信人才。

6.在评价上强调科学化。要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就必须将诚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根据以上原则,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性,宣讲“信任危机”的危险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可采取发倡议书、举办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通过校报、广播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倡导诚信的行为规范;三是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等来辅助宣传,还可以把每年的某个月定为“诚信月”,每年都利用固定时间来宣传诚信。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作用下,大学生自然会受到一股无形力量的约束,并不断规范自身行为。

2.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高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能过多地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从我做起,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日常生活中,不轻诺,时刻牢记“言必行、行必果”。

3.建立约束和惩罚机制,把教育与处罚结合起来。对个体诚信品德的建构除了教育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建议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及奖惩等各种信用状况都进行跟踪记录,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无形资产。要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透明度。大学生的信用档案不仅是高校作为其入党、保送研究生、评优奖先、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是否让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进行道德鞭挞和舆论谴责,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等。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恶意欠费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营造一个“人人知诚信,人人守诚信”的良好氛围,让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要让学生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

参考文献:

[1]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2]蔡秀磊,周顺.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诚信教育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

第4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对策

诚信是一个人在进行社会生活、感情传递、人际沟通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合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精神风貌。然而,经过层层严厉考试选的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出现的缺失令人担忧。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输送建设力量。

一、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诚信观念不足

很多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之后,若遇到待遇和薪资更优越的公司就会放弃原来的单位,肆意违约。他们普遍认为,寻求更好的发展,获取更高的工资对自身百利而无一害,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给招聘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和运营难题,也会使社会上其他单位降低对大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二)网络道德标准失衡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已经占领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随之衍生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令人堪忧。有些大学生在论坛里散播谣言,蛊惑人心,其他学生也投其所好,顺势发表虚假评论。一些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是十分正常的事,对现实的不满和抑郁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而进行舒缓和释放,他们并未意识到已经碰触了诚信道德的底线。这也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诚信认知不清晰。

(三)学术道德水平弱化

近些年,大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取各项技能资格认证以及研究生升学考试中作弊现象愈演愈烈;部分学生看到其他人通过作弊的方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荣誉,开始质疑公平正义和诚实守信的现实意义,也开始加入抄袭的行列中;有的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却厌烦实验操作,就花高价钱雇佣他人为其毕业论文。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一)强化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情感

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身处和谐社会接受先进文化的熏染,是国家人才项目和科技创新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代表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风范和国民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情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现阶段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和工作。高校教师要通过诚信教学使大学生明确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立足和成业的强大思想杠杆。

2.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心中充满远大理想的人才会在困难面前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拼搏进取的崇高理想。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对其渊源、意义、地位、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索。另一方面,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检验和落实知识的指导性与应用性,通过不断反馈信息和心得感悟,逐渐提升道德实践品质。

3.重视诚信伦理教育

早在原始社会,物与物交换就履行着诚信的原则。从古至今,许多仁义之士恪守诚实守信的美德,并且将其传递和延续至今。加强大学生诚信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自我修养和诚信品质。首先,列举古人事例。通过真实的人和事,鲜明的指出诚信的内涵和本质,使学生更易接受和信服;其次,结合社会实践。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和改造社会,古典文明与现代精神的相契合,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的秉承诚信的基本准则,

4.以学生为理念

高校教育不应只侧重学生成绩、工作绩效、招生规模等方面,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以学生为理念,诚信教学不能空洞泛泛的讲理论,应该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例如,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时,应该选取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参与讨论,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使内容的制定更具实践意义,而并非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子。

很多学生为了考试及格而作弊,他们作弊首先顾忌的是这样做学校会不会处分而不是会失信于老师和父母,事后惩治要比事前预防更重要。大学生第一天上课,学校就应该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期为间隔,对学生展开文明学风教育,以正面号召和鼓励为主渠道,从思想上使学生树立诚信考试的好习惯。

(二)关注心理调适,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加之接触社会少,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独自处理问题和困难,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他们又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援和帮助;他们对知识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但自我认知、自我判断水平尚浅。大学生这些特有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形成心理困惑和焦虑,如不加以及时疏导和释放,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学会正确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首先,高校应建立起一支具有强烈责任心和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理论课,传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开放校内心理咨询室。让同学们明白在心理上产生各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心理迷惘而感到自卑和绝望,心理问题如及时发现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节和疏导。

(三)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展现给外界最直观、最具体的代表着其历史渊源、精神风貌、学习氛围、科研水平的隐形资产。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用其内在强大的力量感召和教化大学生的言行。

开展意义积极、人员广泛、简单易行的文化活动,以诚信研讨会的形式,通过德育教师的宣讲和解释,给予同学自由发言和提问的权利,争取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述想法的机会;以主题班会形式,班级内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赛等活动,适当对获取优异成绩的学生有所奖励和表扬,让大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思考诚信的意义和价值;以征文活动为平台,将身边诚实守信的人物和事迹以文字的方式加以记录,选取思想鲜明、主题清晰、语言表达通顺的文章刊登在校报和学校网上论坛上,供其他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和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透过良好的学习风气、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文明的知识熏陶下,培养诚信意识,落实诚信行为,做诚实人、办守信事。

(四)建立诚信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应靠人们自我约束来实现,但失去了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人的劣根性也随之泛滥。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管教和紧张的学习,就更需要通过学校干预来将其不诚信的行为给予约束和管理。首先,对遵守诚信道德的学生施以鼓励。比如,颁发荣誉证书,设立诚信档案,评定奖学金优先考虑等等措施。其次,对违反诚信道德的学生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档案内。赏罚分明,方能体现诚信机制运行的效果。

五、动员广泛力量,提升教育效果

(一)加强师德建设

首先,提高教师的诚信意识。学生对教师在授课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感到羡慕和崇敬,课下也会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行为。所以教师自身必须遵循诚信道德,用严谨的学风、高尚的情操做好诚信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达到要求;其次,遵守科研道德。教师学术腐败,学风不正势必会诱发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所以高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学术难题,提高学术修养,使学生在诚信之风的吹拂下自觉遵守诚信准则。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子女感情交流和获取知识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成绩不是硬指标,孩子的品德才决定其在成功路上前进多远。学习成绩落后可以通过补习和辅导在短时间内提高,但倘若品质下降则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其次,家长要为子女做好诚信示范,遵守自己许给孩子的承诺,及时发现和指正孩子不讲诚信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温静.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8.

第5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诚实守信是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助学体系。但是少数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获取资助弄虚作假,甚至借贷不还,导致部分资助资源分配不公、浪费严重。为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合理完善,确保贫困生成长成才,贫困生诚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认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确保贫困资格认定的真实性、贫困程度的准确性是合理高效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失真。有些民政部门对学生持有的《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核实不深入,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也具有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使得原始贫困证明材料失去了真实性及权威性,严重冲击了贫困资格认定的公平性。2.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有些学生为了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利用人际关系到处拉票,导致少数被认定的贫困生贫困等级有误差,甚至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被认定为贫困生。看似民主公正的认定程序,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诚信而影响了本应公平的认定结果。3.调整过程中恶意隐瞒,编造事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认定的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其出发点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状况,以便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地开展帮困工作,并对新近致贫的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帮扶资助。但是调查发现,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并成功建档,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动撤档,多数建档贫困生刻意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事实,以便可以继续享受国家、学校给予的各项资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大批非贫困生看到贫困生每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好处,便利用贫困生调整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贫困证明,编造着各种理由,申请增补为贫困生。直接导致贫困档案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调档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陷于困境,阻碍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受资助后诚信缺失的表现

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奖助学金是各级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费、生活费压力而划拨的专项资助。部分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奖助学金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不免让人非议。1.不当使用所得资助。有些学生获得贷款、助学款后,并未把这些款项用在正常的学习上、必要的生活上,而是用于购买电子产品、高档服装、请客吃饭等,甚至有学生拿这些款项进行投资,攀比消费、随意挥霍。2.蓄意拖欠助学贷款。部分学生不按合同约定归还助学贷款本息、还款违约,甚至还有恶意逃避还贷的行为,导致金融机构、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质疑。3.消极对待勤工助学。为鼓励困难学生自主、自强、自立,大多高校都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些有偿的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压力。但是,有些贫困生根本不珍惜这种机会,对安排的岗位挑三拣四,嫌苦怕累,经常以种种理由为托词减少工作时间。甚至个别同学表现出对工作无所谓的态度,不履行助学岗位合同单方离岗辞职,连书面申请都不交,导致社会、高校等用工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负面看法。[1]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审核程序不严谨、界定标准不明晰

首先,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调查不深入、审查不严格、把关不严谨,导致少数不诚信学生有机可乘。而高校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无法完全核实,进而为不诚信学生提供了一条开具假证明、伪造假材料的途径。其次,在贫困等级评定过程中,界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评定依据的申报材料失真,没有严格、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又不能在学生中间横向比较,导致贫困等级界定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需要资助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和班级学生的普遍反应结合申报材料确定,导致少数学生钻空子,不能保证贫困等级绝对公平与公正。因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急需加强和完善。

(二)缺少监督和惩罚机制、监管制度落后

诚信行为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是促进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必要手段。少数学生之所以敢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骗取贫困生资助金,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享受资助的在校贫困大学生,老师、同学的监督尚能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毕业离校的学生,社会监督几乎不存在。目前,受到电子商务等影响,部分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监督也越来越困难。况且高校即使发现少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往往多做“批评教育”工作,充其量也就是纪律处分,几乎没有更为严格的处罚。严重缺失惩戒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在弄虚作假方面有恃无恐。

(三)部分贫困生自立精神不足,感恩教育缺失

国家和学校仅凭贫困证明就为贫困生提供无偿性资助,使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被动的等待各种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导致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也正是这一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抵抗无偿资助的诱惑,进而伪造各种贫困证明,“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的无偿资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没有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资助帮扶政策的实质,把国家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的福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免费午餐”,缺乏对社会、国家和高校感恩意识,严重助长了不诚信行为的风气,使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三、解决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认定不能仅依据贫困证明做出简单判断,而应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合理可行的资格认定标准。如在众多提供贫困证明的申请者中,有无孤儿、单亲,是否同时提供低保证明、残疾证、下岗证、重大疾病诊断书等证明材料,再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是否使用高档手机、是否有高消费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分档。同时,要对家庭经济情况材料加大力度予以调查核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学校周边的区县实地了解当地申请贫困认定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班级建立民主测评方案,让同学们行使监管的权利,对受助学生经济困难不真实的情况进行举报,建立起“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层级认定体系。最后,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各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和更新。

(二)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及奖惩机制

建立在校大学生诚信档案,重点考核评估学生在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学杂费缴纳方面的诚信行为,把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资助建档重要依据。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诚信评价平台”,延至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学校严谨、慎重地对学生的诚信进行科学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资助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诚信评价结果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提高补贴、发放证书、进行表彰、记录档案等;对于诚信评价结果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按照不诚信等级进行不同的惩罚,如按量减少补助,甚至停止一切补助,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取消资格,取消入党资格,并且记录档案等。以此来提高受资助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得更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也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能更加有效的进行。

(三)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有偿资助模式

近些年的高校资助工作经验证明,无偿资助模式确实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这种资助模式仅仅具有“输血”功能,停留在暂时的“济困”阶段,难以起到“造血”功能,不能使贫困学生长久的远离经济困境。通过建立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有偿资助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无偿资助模式的缺陷,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高校等资助单位应该适当调整奖助比例,把大部分无偿资助款项逐步转移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上,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报酬,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助研计划”,鼓励学业优秀、动手能力强的贫困学子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资助单位单独设置与科研教师相配套的助研经费。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既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又能锻炼科研素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每项公益活动设定相应的积分,把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分值作为资助档次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三种措施,可以避免贫困学生对“无偿资助”的过度依赖,大幅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

第6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体系;评价;更多还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和人才竞争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更是各方关注的主要焦点。随着就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就业模式由“指令性计划分配与统包统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而在就业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毕业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建立诚信、公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每一所高校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及原因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一是伪造证书骗取信任。如伪造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大学期间没有得到的各种证书以及三好学生等各种获奖证书。二是在个人推荐简历材料中造假。虚构在校期间任职经历,编造社会实践经历,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修改自己的成绩,将别人发表过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改头换面写进自己的履历等。三是是面试吹嘘,不符实际。在面试时不客观介绍自己的情况,隐瞒实情,夸大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或请人代为面试等。四是多方签约,不去就业。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遇到好的就签约,遇到更好的就违约,签约后随意毁约。毕业生的诚信缺失行为既有社会诚信环境不良的因素,也有学校诚信教育不力的因素; 既有高校毕业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的因素,又有制度措施和监督不利的问题。因此,抵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缺失行为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2. 构建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制度的重要意义

2.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需要培养的优秀道德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理应是这一美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2.2 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减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构建毕业生就业诚信体系

3.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要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成长教育的基础教育来抓,营造诚信的风气和环境。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学校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牢固的社会信用意识,使之意识到良好的信用在今后学习和就业的重要作用,就业信誉的损失不仅影响自己今后工作的找寻,也将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要提高毕业生的信誉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

3.2优化就业工作流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端正大学生的择业观,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并熟悉就业工作流程。二是开展求职技巧、签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就业精品课程,结合大学生诚信教育,指导就业创业。三是以系为单位,召开诚信就业动员会,集中开展劳动就业方面法律法规专题讲座,进行深层次的专业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了解劳动就业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在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使其规避风险,减少违约行为。

3.3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对就业失信行为进行监督。

要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既要涉及毕业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要建立诚信受益失信受罚就业机制,对就业失信行为进行强化监督。通过批评教育、处分、不推荐就业等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失信者承担失信行为的责任。诚信档案的建立将督促学生落实信用教育到就业中。毕业生诚信档案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建立校内信用监督机制和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用监督机制,监督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者的失信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正,使其积极健康发展。

3.4建立毕业生就业诚信评价体系

3.4.1就业诚信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一是规范性,指的是用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诚信评价行为和过程以保障其合法、有序地进行。第二是客观性,指的是就业诚信评价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第三是公平性,指的是既要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做出合理的惩罚,又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四是科学性,指的是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的要求。第五是可操作性,指的是评价方案实施时具有可操作性,行得通。第六是教育性,指的是要重视就业诚信评价体系内在的教育性职能,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

3.4.2就业诚信评价的基本内容

3.4.2.1细化评价内容

就业诚信评价是对毕业生在就业准备、面试、履行就业协议等就业过程中诚信表现的综合评价,那么其评价内容就应该包括就业准备诚信评价、面试诚信评价、签约与履约诚信评价、就业后相关诚信评价。

3.4.2.2确定评价机构

就业诚信评价需要多个机关和部门通力合作,包括:(l)信息提供机构;(2)信息征集与整合机构;(3)诚信评价机构;(4)诚信评价公示机构;(5)诚信评价监督机构。其中信息机构包括高校、广大用人单位、招聘中介机构、银行等。信息征集与整合机构及诚信评价公示机构可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来担当。诚信监督机构应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

3.4.2.3完善评价标准

就业诚信评价要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诚信评价机构依照评价标准对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进行考查评价,对诚信行为予以加分,最后得出总分。

3.4.2.4规范评价流程

首先通过网上登记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诚信信息中心”,每个诚信信息登记号对应一个毕业生的身份证号。毕业生自行设置密码,可以随时查阅个人诚信信息状况。然后学校,用人单位,银行等单位都可将毕业生的诚信信息提交给“诚信信息中心”。“诚信信息中心”将所接受信息分类、整合、确认后传递给就业诚信评价机构。最后就业诚信评价机构形成评价意见后得出个人诚信综合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只是当前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为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构建诚信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关于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

第7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1、诚信道德教育的概念

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认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主要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行为方面,培养学生的诚实信用品质。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可以不断的塑造和完善个人的品格,提高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学生在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之后,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职高专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是在学校,根据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在诚信道德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例如,学生们考试作弊,一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又没有投入时间好好复习,在考试过程中,为了过关,往往采取一些作弊的手段,没有充分意识到作弊行为的错误。再如,在学术诚信道德意识欠缺,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不尊重别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或者撰写论文过程中,随意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还装作不知道。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少高职高专学生,受到外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交往的功利性、目的性越来越来越强。学生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的信任程度先下降。

3、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看。不良商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行为、社会公益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事情给整体的社会诚信道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这种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当前时期,高职高专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没事外界不良环境影响所致。

3.2学校诚信道德教育不足造成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下降。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年限较短,一般是二到三年,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需要学量的专业课程。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主要是文化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对于诚信道德教育,不少学校则限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自身在诚信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

4、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机制的措施建议

4.1树立诚信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高职高专学校在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理念,明确认清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而且在自身的诚信道德方面,也要不断提升。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逐渐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4.2建立诚信道德评价体系,完善配套机制。

诚信道德教育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的评价体系。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诚信道德评价体系。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在规章制度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约束,鼓励大学生发扬诚信道德精神,对于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要给予应有的惩罚。从制度层面,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第二,设计科学合理的诚信道德评价指标,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评价,可以更好督促学生减少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发生。

4.3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水平。

诚信道德教育,其具体效果是比较模糊抽象的。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检验手段。在这方面,本文人可以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进行检验。例如,让学生到城市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利用假期时间,到一些农村进行科学技能知识的讲解,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在这些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会不断得到检验,同学们的观察,老师的实际调查,都会对学生的个人诚信道德水平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基地建设,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仍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持怀疑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并“积极推动实践基地向稳定化、层次化和规范化迈进,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进而服务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4.4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诚信理念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虽然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和优化,但也离不开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导能动作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诚信教育。首先,高校要着重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高校要善于利用宣传栏、宣传板、校园广播、网络(校园网、人人网、学生QQ群等等)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其次,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一是要选取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正反典型案例,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班会、团活等活动,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诚信案例来教育他们,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以诚实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承诺书签名、演讲、征文、辩论、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三是通过设立诚信考场、诚信奖学金等方式创设诚信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这样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诚信道德的认识。

4.5建立榜样学习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案例。

高职高专学生年龄较小,在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道德方面,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在构建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小园榜样模范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学生们中间的优秀模范,让同学们见贤思齐,不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很多,但是,同龄群体中的榜样模范,起到的效果非常直接,学校在构建诚信道德机制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榜样模范的重要性,为学生搭建一个榜样模范评比和学习的平台,充分挖掘榜样模范的引导作用和教育价值。

5、结束语

第8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管理机制 大学生作弊 防控措施

考试诚信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尽管高校对于学生素质的综合评测指标及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考试仍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最直接手段及依据[1-2]。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由来已久,虽然各高校在《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中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界定、处理、处罚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国家级考试中,越发猖獗的考试作弊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高校校风、考风、学风造成恶劣的影响,也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冲击[3-4]。因此客观分析当前防控大学生作弊的行为,从管理机制角度下,提出防控大学生作弊的有效措施并付诸实践,对于端正高校考风、学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防控大学生作弊的主要问题

1.1考试诚信教育与学生错误思想观念的矛盾

考试诚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高等院校学生思政工作和教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尤其是到了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学生中关于考试作弊的错误思想观念开始涌动,主要包括:无视考风考纪主动作弊的纪律淡漠心理;受其他同学怂恿而共同作弊的从众心理;受高年级同学违纪作弊思想影响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上述错误思想观念一旦在学生班级、宿舍等群体中形成,就会造成互相传染,造成大批学生考试作弊情况的发生。

1.2学生作弊新趋势对传统管理思维的挑战

“防患于未然”是防控大学生作弊的基本原则。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通过日常监督检查、管理条例宣讲、考前教育动员等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督促及正面引导,力求尽可能遏制考试作弊的发生。以传统观念来看,实施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及平时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但近年来,作弊学生的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部分平时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班干部也成为考试作弊的实施者甚至是组织者。一些班干部出于朋友义气,在考试时向同窗或舍友发送考试答案;另一些学生为了获取高级别奖学金或者为了保送研究生或出国需要,以作弊方式来获取高分。这类学生因平时表现优秀,在考风考纪教育时易被辅导员所忽略,其作弊行为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成为管理上的难点。

1.3不同级别考试防控力度存在差异

国家级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因为其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众多高校无论从标准化考场建设、技防监控设备安装等硬件方面还是考生考试纪律宣讲动员、监考教师培训、考试违纪处理措施制定等软件方面都制订了严格详细的方案,使国家级考试从政策、手段、过程上对考生形成了诚信高压态势[5]。而高校日常课程考试,因考试时间及考场随机性大、监考教师和学生出自同一学院、缺乏作弊工具检测设备、监考教师缺乏责任心等原因,使学生作弊现象较国家级考试更严重,对学生也造成了考试监考力度松紧不一的误区。

2.管理机制角度防控大学生作弊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常态化教育警示机制

高校通过各类教育警示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及诚信教育与动员,是防控考试作弊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要避免随机性、随意性、跟风性。辅导员、教学秘书、班导师等要充分联动,紧密配合,通过多种形式讲座、班会或主题活动对学生开展集中宣讲教育。例如:每学年均由教学秘书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关于《学生管理规定》及《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规定》的专题讲座,并组织进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考试,使学生明晰各类作弊行为的处分结果;辅导员和班导师在每学期临近考试周时,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召开考风考纪动员会,并与学生订立《考风考纪诚信协议书》,在协议书中重点阐明作弊所受处分的后果及对班级及个人荣誉的影响;学生管理部门也要结合三好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等先进集体的评选,将考试违纪作弊列为“一票否决”指标,使各班级学生内部树立“维护优良班风、杜绝考试作弊”的自律守则。

2.2严格规范各类考务机制

2.2.1灵活实施监考

监考教师是在考试进行中维护考场正常秩序、监督考生行为规范、制止查处违纪作弊行为的第一责任人。目前高校日常考试,多采用教师监考本学院甚至本专业学生的监考方式,这种监考方式虽便于组织,但容易出现监考教师警惕性不高、尺度松紧不一、甚至纵容学生作弊等弊端。高校在组织考务工作时,一是可实施同一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混合监考,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师混合监考,从而避免出现监考教师与学生熟悉或认识而对学生作弊行为姑息纵容;二是发挥骨干教师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二级学院应结合以往教师监考情况,建立一支责任意识强烈、熟知监考规范、监考方法得当的骨干监考队伍;三是院系主要领导、系主任等应深入一线亲自参加监考,为基层教师做好表率作用,自上而下营造严谨、严肃、严格的高压氛围,使考生打消作弊念头。

2.2.2做好考场清理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越来越多依赖于手机、无线信号接收设备、微型缩印答案等“工具类型作弊”,监考教师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考场环境混乱,就会给考生以作弊可乘之机,这说明监考教师对考场内部及外部环境的清理与整治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这一方面要求学校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平时加大对监考教师监考规则与注意事项的培训,强调对非考试用品的清查力度以及对新型作弊工具的识别,另一方面要求监考教师在开考前20分钟之内,要对考场整体环境及考生个人座位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与清理,坚决禁止考生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并在开考之后密切注意考生动向及书桌、桌面上出现的可疑纸条等;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充分利用监控摄像头、金属探测器、无线信号屏蔽仪、中断网络等技防监控设备及手段协助监考教师做好考场监控工作。

2.2.3抓好考场巡视

高校充分发动校级及二级学院领导干部进行考场巡视,是保障考务工作有序进行,监督监考教师行为规范、防控查处学生作弊的有效手段。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已经形成“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二级学院”三层次考试巡考制度,即保证国家级考试和考试周有校领导一线巡视,各类考试均有学院中层领导巡视,学院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加强巡视。通过编织多层次考试巡视体系,做到考试每一楼层有专人巡视,考前、考中、考后全程巡视,同一教室多人次交叉巡视。巡考教师对监考教师形成监考力量补充,能及时应对考场中违纪作弊及其他突况,对考生起到震慑作用。

2.3加大对违纪作弊行为的处理力度

考试违纪作弊是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中所重点给予处分的行为之一。为严肃、严厉处理学生作弊行为,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理办法应做到严谨细化、不留死角、严格处理。对于实施替考、组织作弊、扰乱考场秩序以及使用通讯工具及高科技作弊工具等严重作弊行为的学生,应坚决给予开除学籍或留校察看处分。二级学院也应通过考试违纪作弊情况通报等适当方式,对学生作弊处分情况给予通报,并取消作弊学生各类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资格,以及学生所在班级相应班风、学风类奖项评优资格。高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也要严格依据对作弊学生的处分情况,写入学生诚信档案,对作弊学生在奖、助学金申请及发放、入党、推荐就业等相关事宜上给予惩戒。

2.4改革学籍及考核管理机制

大学生在考试中实施作弊,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因成绩低劣而受到学籍处理留级或退学的顾及。而部分学生在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上屡次重修考试不能通过,害怕影响毕业,也会采取作弊等极端行为[6]。高校在制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授予学位条款时,可引入平均学分成绩点等新型学业考评指标,适当增加学生参加重修考试的机会,逐步取消毕业生单独考试等特殊重修考试,改革授予学士学位英语要求,降低学生思想上对某些考试产生“一考定学位”、“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观念。任课教师也要改革优化考核方式,如:思政类课程适当加大开卷考试比例;通识教育类及部分专业选修课以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考试;适当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权重;增加考试主观题,以及综合论述型、设计型题目数量。

2.5建立违纪作弊学生后期关怀机制

“情感关怀、学习关心、制度关注”是对违纪作弊受学生受处分后的工作重点。辅导员、班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对已经受到作弊处分的学生,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更多关怀、教育和指导,不能因其作弊行为而放弃对其管理,平时多与这类学生谈心,并由班委或学习骨干牵头与这些学生建立互助对子,防止已经因作弊受到处分而失去学位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走入歧途。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处分规定方面做一些灵活改革尝试,如对于因受留校察看处分而失去学位的学生,如其在后续学习中真心悔过,成绩特别优秀或在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可以在毕业之前申请撤销处分并重新申请学位,给这类学生以“将功补过”的机会。

综上所述,从管理机制角度防控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有效措施与方法。相信随着各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和考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考场风气将会得到进一步净化,违纪作弊现象将会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王运花,李海明.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和成因剖析[J].考试周刊,2009(41):5-6.

[2]戴云龙.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185-187.

[3]陈孜,卢溪,石健.大学生学习态度和考试作弊的现状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78-81.

[4]王亦旻.管理视角下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12(4):58-62.

[5]张颢,褚庆军,刘一民等.考场作弊防控设备技术综述[J].中国考试,2012(8):28-33.

第9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 评定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6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55-02

一、引 言

国家助学金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的20%,资助档次可分为2000―4000元三档,[1]无偿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有金额多、范围广、无偿性等特点,帮助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任务,但在评定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评定的实际效果。对此,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盼能更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金工作,实现助学成才的目的。

二、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分级难

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困难认定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高校特殊补助等工作。目前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均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加盖村、乡、县民政部门公章,贫困状况相关证明为依据,而由于多数当地民政部门做顺水人情,“来者不拒”,凡是申请者几乎全部给盖章,因此水分很多,生源地民政部门未能发挥“过滤”作用。困难认定分为特困、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而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有 2000――4000元 三个档次,仅根据学生个人申请表、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难以量化困难程度和等级,实际评定有难度。

(二)监督不力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存在不少漏洞,如果有资助对象认定不当的情况发生,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收回不当获得资助金额或进行相关处理。而对奢侈浪费助学金的现象,高校虽有追回所发助学金的规定,但很少有追回助学金的例子,目前对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无有效的监督措施。

(三)产生的不良心态

国家助学金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标准,没有成绩要求,又属于无偿资助,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助学金是国家给的钱,理所应当获得,回馈社会、感恩国家的意识缺失。获得助学金的某些学生,不愿意再通过勤工助学、兼职打工等途径来辅助完成学业,而是一味地等待助学金补助。甚至有些学生为获得资助,故意欠交学费,形成家庭经济困难申领助学金的假象。这种理应获得、依赖、造假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国家助学金评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后果很严重,会助长很多假贫困生现象出现,阻碍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损害教育资助的公平、公正性。所以,广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对于助学金评定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通过校园网、广播、校报、宣传栏、qq群、微博、微信、博客、飞信等媒介平台积极宣传“诚信为本”的理念,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将诚信意识主动转化为诚信行为,还要将诚信行为纳入各种评优体系中,引导学生诚信自律。[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行为表现,如缴费、考勤、考试、还贷、困难认定真实性等各类详细情况,作为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严把困难认定关,完善助学金评定体系

困难认定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学生资助体系的成效,对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和消费状况要充分了解,并通过班级调查、电话确认、实地核查等各种渠道对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进行核实、辨认真伪。在评定过程中,辅导员有责任带领困难学生和班级民主评定小组充分理解国家助学金各种资助政策和评定规则,熟练掌握评定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并需规范评定方案和程序,尽量使学生提供的各项资料客观化、可量化。有时虽然无法直接判定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是否真的困难,但是可观察学生在校的实际经济状况,如伙食费支出、奢侈品消费、请客送礼等方面,这样可弱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学生在校表现为主要参照。其次,也可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申请助学金的部分要求,把申请要求量化一些。

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流程如下:宣传动员――解读政策和规定――学生自荐――班级推荐――开展问卷调查征求多方意见――整理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证明――辅导员审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和讨论研究――公示――上报。国家助学金具体评审程序如下:(1)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组织学生学习评定条件和要求,并熟知各班级计划名额和档次,各班限定对应等级的人数,4000元―1人,3000元―2人,2000元―6人,一般每班(按总数35人计)获得助学金人数为9人;(2)学生对照评定条件和要求填写申请表,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初评,并进行为期三天的学院内公示。初评结束后,各学院将初评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学生处;(3)学生处对初评名单进行复审,并将复审合格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7天后,报学校审核批准,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上报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结合上述国家助学金评定流程和评审程序,三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较好。

另外,加强监督,对于通过不当途径获得资助和不当使用助学金的学生,学校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有权收回资助金额。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学生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请国家助学金:(1)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2)在校期间行为不端,有悖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者;(3)有生活铺张浪费现象者;(4)有不良信用记录者;(5)在上一学年曾被通报为校不文明宿舍的成员;(6)上一学年考试成绩排名班级后10%的家庭困难同学;(7)一学期缺勤15节课以上者;(8)一学期内凡被学院通报批评2次以上(含2次)的宿舍,以不文明宿舍对待,取消该宿舍所有成员评奖评优、评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等资格。获得资助的同学应将资助款切实用于学习、生活费开支,凡将国家助学金用于请客、送礼、购买奢侈消费品的,学校将收回国家助学金;在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期间受到处分的同学,学校将停发助学金。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对学生的有效监督,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感、珍惜感、感恩心。

以上措施合力形成长效机制,做好落实和具体操作,完善助学金评定体系。

(三)加大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比例,缩小助学金发放比例

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主要区别在于申请者不一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要求申请者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目前,国家奖学金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应该适当加大国家奖学金的比例,鼓励所有学生努力学习。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二等奖学金以上并家庭困难。国家助学金申请没有具体的成绩要求,只要求家庭困难、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激励作用方面优于国家助学金。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地方相关部门有利益关系,因此审批中能更严格把关,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一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还款。这种贷款方式能减少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还能充分保护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并体现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

高校和社会应大力提供适宜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勤工助学,这种资助方式不仅减轻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

结合自身参与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实践,针对部分贫困学生不劳而获思想严重,应转变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改“无偿资助”为“有偿发放”,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义工、社会实践、无偿献血等方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获取资助或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等渠道为国家贫困地区服务一定年数,这种方式能激发贫困学生上进心,自身努力拼搏,以感恩的心回报国家和社会。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