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

第1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重视获得技能岗位操作能力为首要目标,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诞生于二战后,美国对退役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开发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并于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进入80年代后,又美国迅速向全世界扩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作为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并不主张职业教育以知识水平的提升为主要任务,而是着重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能力本位包括很多理论,如教育过程中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开设课程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并且教学计划根据岗位上职业能力需要进行调整;教材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引入业界成熟的标准;实训环节使学员毕业后能具备某一具体岗位的上岗基础。

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为本位教学模式,其目标庞杂,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节点进行知识的扩展。但这种模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受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能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育,未能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据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均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实践等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首要目标,对本科院校的全部照搬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选用的教材和课程若没有对具体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则无法实现,使学生措施很多发展机会,丧失了社会竞争力。

CBE教学模式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与高职院校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十分接近。为了实现一些职业从业能力要求的目标,CBE教学的目标着重强调学员将来所从事职业能力的学习和运用。CBE教学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根本出发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重在培养一线人才的专业技能,并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均建立在各领域学科知识的系统之上,不仅对知识的选择具有针对性,而且实用性高,突出受教育者的岗位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由于其教学目的的相对实用性,需建立在学院特点的基础上,以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其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调整,于本科英语教育区别开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教材及授课方式进行改良,将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

2.教学实施过程

经过前文的介绍及针对目前专科院校的英语教育的模式分析,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以下本文将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实验对象,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作对比,探究其实用性及成果。

本实验的对象为2013级应用计算机1班和2班的学生,共100人。实验时间为2013-2014学年两学期,学时共计168学时。应用计算机2班采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实验班,应用计算机1班则采用传统学科本位教学模式。

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经过对学生所需英语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能力培养指标,具体见表1。

具体教学实施中,课堂被设计为一个模拟的工作场景,学生通过扮演场景中的具体角色,达到融入场景的目的。教师在每次下课后告知学生下次课程的教学主题及情景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背景知识、国外礼仪等相关中英文资料及常用句型。上课时教师用准备好的关于某一实际场景的对话视频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讨论的主题,引出课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在复述场景中所听到的句子来了解和掌握工作实际场景中所需要用到的词汇及句型。

经过若干次的句型朗读及练习后,进入学生分组学习阶段。教师选择一个与课堂开始时提供的场景类似的场景供学生进行情景重现,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开始时学习的词汇及句型,分组合作表演一个针对此情景的英语对话,并在班级中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老师及学生的互相点评,达到将知识彻底消化的目的。采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提高学习的牢固性及实用性,同时分组准备情景重现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意识等能力。

第2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设计导入活动,发掘学生智能

课堂教学活动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导入便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英语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导入活动,从而发掘学生的智能。结合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入活动,让学生的智能得以发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8 Natural disaster,本单元讲述的主要是自然灾害,其中着重介绍了earthquake。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活动:先让学生观看地震视频,内容中包括错误的逃生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后指出来,再让学生自主组合,演练地震如何正确逃生。这样的导入活动新颖有趣,学生们能够快速融入课文之中。在演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一些英语句子,如Earthquake, how do we save ourselves? Don’t be afraid,we should……等等,这些句子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由于还未接触阅读内容,学生们的演练过程自然也会出现错误的逃生方法,而之前的视频片段也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觉、语言等能够得到发掘。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非常讲究,在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视域下的导入活动设计,需要注重以活动发掘不同学生身上的智能,也要注重顺利衔接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如此,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设计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智能

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的语言、人际智能等会得到很好地培养。在新课改提出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这种突出生本的教学方式。但讨论不宜过多,过多地讨论就会使课堂变的松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讨论的内容要与英语学习相关,并且符合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干预,但也要注重放手,并且实时观察。

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7 Film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讨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单元阅读是关于Audrey Hepburn奥黛丽.赫本的,讲述了她的生涯,值得大家崇拜与学习。针对此阅读内容,教师设计延伸讨论活动。Discussion 1: If you want to be a film star, how will you achieve it? Discussion 2. 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thing to be a stars truck? 在这样的互助讨论活动中,学生的交际、语言智能得到了培养。此外,讨论内容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很开阔,可以利用英语畅所欲谈。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教师在学生利用英语表达时,可以提供必要的语言帮助,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积极运用英语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

案例中,教师以讨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互动。在设计讨论任务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开放性原则,不设定标准答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发展,同时也能助力学生智能发展。

设计表演活动,发展学生智能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渴望有某种趣味性的方式作为学习“调味剂”,而表演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教师便可以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的表演活动,一方面增强英语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8 Fashion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表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The fashion show(时装秀),因此,在学习完这一内容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发挥智能,模拟一场时装秀活动。时装秀活动要求:小组学生自主决定设计时尚服装,以绘画形式完成,再选一名学生当模特,以学走T台形式展示服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展示服装时配乐。为了烘托氛围,教师可以选出一男一女主持人,引出时装秀表演活动。如学生模拟拿着麦克风,利用英语说着: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our fashion show.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here……每一组学生按照抽签顺序展示本组的服装,每一组派出一名学生担任“评委”,选出最具创意的时尚服装。这样的课堂,趣味性强,非常的吸引人,在“玩”中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要学习的英语知识。

第3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忽视理论研究、不重视教学科研、英语课堂教学中忽视隐性课程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科研意识、课堂教学中关注隐性课程的渗透以及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目前,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上尚有不小的提高空间。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深入分析和思考,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尝试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当前阻碍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原因

(一)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理论,甚至认为理论“没用”而造成的。事实上,作为行动的指明灯,理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爱因斯坦说,“从现象中你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头脑里有什么理论。理论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因此,如果你觉得理论“没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

(二)强调“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

克伯屈认为,学习可分为“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即“直接学习”,伴随它的是“副学习”(即关联学习)和“附学习”(即指有关情感、态度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的学习。以学生学习英语课文为例,在《新视野英语教程(1)》的第三单元“Wealth.Success.or Love”中,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相关词汇、句型,这是“主学习”;考虑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这是“副学习”;通过学习该课文,懂得如何正确对待Wealth(财富)、Suc-cess(成功)和Love(爱),这是“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关注英语本身的学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关联学习和情感学习。

(三)重知识传授,轻教学理念更新

高职的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职业教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必要性;教学方法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跟不上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由于缺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一些教师意识不到及时提高自身素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的必要性,造成了不少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要求的脱节、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问题。

(四)专业知识中的口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数年前的英语教学重读写而轻听说,受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听说水平达不到当前以听说为主体的英语课堂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口语教学能力不强,还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语调、语流欠缺,课堂语言单调,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教学环境。如果不能及时创造条件进行学习充电,高职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不仅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严重阻碍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和实施。

(五)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差

目前,不少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意识不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足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则认为自己没有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工作量大,大量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

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的局面。一方面,要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通过教案评比、说课、优质课、微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逐渐体会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教师探索教学理论的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激励或者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探索教学理论。

(二)显性课程教学和隐性课程教学并重

事实上,常被提及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目前一些专家呼吁的“情感目标”都在强调隐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重“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状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有关“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意义。例如:在上述“Wealth.Success or Love”的课文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表达的使用,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财富、成功和爱,而不至于在现实中迷失自我。

(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目前,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学生的英语基础作为拒绝新教学思想的借口。要力争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让课堂变成学生操练英语的场地,而不是教师独自演讲的舞台。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灵活选用任务驱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口语教学能力

培养教师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过硬的专业技能,并把这些能力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对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要特别强化教师听、说方面的技能,并不断优化口语教学能力,至少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因为语言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师的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强化口语能力,才能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五)重视科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第4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中专英语 课堂教学 操作模式

一、引言

当今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大多还是沿袭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仍然实施的是无特殊目的教育(English for no Specific-Purpose)。中专学校因所设专业种类较多,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英语也分类较细,如幼师英语、餐旅接待英语、导游英语、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如何能让这些英语真正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热情,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那就必须对课堂英语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研究转变。笔者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中专学生的英语教学必须摒弃传统,适应学生英语薄弱的自身条件,摆脱周边教学环境的束缚,采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来发展学生的内省智能,通过教学组织及技能训练的多样化、教学外在形式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突破,来增加英语知识学习的多方来源,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也是上好英语课的关键。另外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外语课堂上,不仅仅接受具体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本身,了解和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人文精神,提升人生境界。如何使语言学习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又能为职业需求服务,把英语学习真正落脚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为当前中专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所著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他认为,智力是在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更具体是指孩子们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正常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视觉智能(spatit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intra-personal 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一理论还强调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并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确认。智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个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来发展自己的智力。这八种智能综合起来进行探讨和借鉴,都会对中专英语学习和教学起到敦促提升的功效。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中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从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元化着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

(1)音乐歌曲和原声影片的课堂插入能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提高学生领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人们对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感知并行于对语言的感知。加德纳的有关音乐智能的描述,证实了音乐在教学中的魅力。教师在课前的导入,某一语言项目的操练,以及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都可以把英语歌曲适时插入。如在介绍有关友谊的话题时,歌曲“你是我的阳光”(You are my sunshine)是导入话题较好的选择。在有关《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文字阅读中,歌曲“五百里路”(Five-hundred miles)的学习会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在讲解有关美丽大自然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挑选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所描述的情境中,目前所流行的瑜珈冥想音乐非常适合作为记忆的背景音乐。西方的经典影片,如励志影片《阿甘正传》、智慧型的影片《骄阳似我》等很适合中专学生观看欣赏,影片的英文对白和美妙音乐会使学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学好英语的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2)英语成语典故的讲解能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希腊罗马的古代神话传说是学生最爱聆听的。如潘多拉的宝盒(Pandora Box)、丘比特之剑(Cupid’s Bow)、斯芬克斯之谜(The mystery of Sphinx)、潘神的自由(A freedom of Pan)、阿喀琉斯的脚肿(Achilles’heel)。这些故事经过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了深刻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西方人经常会把这些成语典故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自《伊索寓言》中的“Cry wolf”(喊“狼来了”)的成语典故现常用来比喻“散布不实的消息”,Cat’s paw(猫爪子)喻指“被人利用的人”。源于圣经故事中的Olive branch(橄榄枝)被喻为“和平与吉祥的象征”,A garden of Eden(伊甸园)常用来喻指“纯洁无邪的极乐之地”等。源于文化作品的Uncle Tom(汤姆叔叔)常用来喻指“逆来顺受的人”,Cinderella(灰姑娘)现常用来比喻“一举成名的人”,《鲁滨逊漂流记》中野人的名字Friday(星期五)用来指“忠实的仆人,得力的助手”。这些成语典故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对于了解英国文化,开拓英语学习的视野,提高语言使用的广度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利用诗歌的空间视觉智能用来帮助进行课堂欣赏教学。

诗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点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自信。比如,学生们熟悉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既文字简洁又朗朗上口,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第一段,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另外像莎士比亚的名作“Shall I compare you to the summer’s day”读起来清新明了,易于背诵。教师可挑选类似的诗歌进行课堂讲解和欣赏,课下布置熟练背诵。

2.从教学形式的组织的多样性着手,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

(1)拓展人际关系智能,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

课堂内容的选择,主题的讨论,成绩的自评、互评、总评,都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

(2)发展身体运动智能,开展多样化的组织模式。

英语中的名篇,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警察赞美诗》在学完后,都可以让学生可以通过口头复述故事梗概的形式表现出来。餐旅接待英语的学习,如接电话、做预约、点菜上菜等更是要以角色扮演为基础的情景对话、小品表演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另外,学习一些有关动作、感觉的新单词时,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充分模仿表演。

3.从教学辅助工具的多种化着手,拓宽学生语言获取的渠道。

从录音机到网络多媒体、录音笔等,教师选择适合教学内容、语言话题的辅助教学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网络信息的丰富化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化以及展示事物的直观生动化都会对语言输入有较好的作用。比如,以元认知为导向,利用网络进行监控,发展学生的内省智能,以任务为目标,利用网络布置任务,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等;以实践为助手,利用网络为依托,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等。

四、结论

要鼓励中专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首先需要教师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再次,教师既要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又不能教条化,生拉硬套。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1993.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能质量已经成为评估电力系统运行水平的重要内容,电能质量的改善对于电网和用户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电能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频率波动、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等。由于电力系统的发、供、用的实时性,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电能质量扰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广泛传播性,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保证电能质量的主体,对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非常困难,控制和管理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研究生课程。

1课程简况与教学内容设置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课程属于电气工程专业的选修课,2个学分,32 个学时,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根据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同时结合我校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县市级供电企业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 电能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

介绍功率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详细讲述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pq谐波检测方法和ip-iq谐波检测方法,介绍基于傅里叶频域分析、小波分析的谐波检测方法。

(2) 传统电能质量的基本内容

介绍电压偏差、频率偏差、电压三相不平衡和供电可靠性、电压波动与闪变等传统电能质量问题现象、机理、原因及评估方法。

(3) 波形畸变和电力谐波

介绍电力系统谐波的来源、危害及相关治理措施,分析典型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输入电流特性,例如典型整流器装置的输入侧谐波特性。

(4)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介绍典型的串联型、并联型及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结构、数学模型、电流波形控制技术和电压控制策略、主电路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

(5)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

介绍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评估方式的分类、流程、方法及评估指标。

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文献[1-2],授课方式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安排2-3次大型作业,闭卷考试。由于电能质量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及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加快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改思路与方案设计

本次教改研究遵循系统性的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方案设计。

(1)拓展教学内容、聚焦热点难点

由于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课程既涵盖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又有鲜活的行业动态,在有限的教学课程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研究生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的根本宗旨。基于此,本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聚焦:1)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国外经典教材[3],夯实学生对基本工具的掌握;2)聚焦最新的行业动态,精炼教学内容,将新能源相关电能质量问题、新型敏感负荷电能质量问题进行聚焦。

(2)以点带面、强化启发引导

教学中只对相关方法和问题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宏观指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授课教师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教学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3)着眼工程实际、丰富案例研究

结合学校科研课题和行业中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建设电能质量分析案例库。以事实素材为基础,建立实际情境,以明确的目标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潜能,体验成功过程。教学中采用分组,每组完成1个案例的问题原因分析、仿真重现、解决方法的完成,引导学生将工程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4-5]。

3教学方法与实践

(1)经典理论的多媒体综合教学

电能质量分析相关的基础数学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小波理论、瞬时无功理论等对于学生深刻掌握该课程基础并进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为学好数学基础理论,本部分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对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理论的学习,并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络课堂(如斯坦福大学傅里叶变换视频教程)进行课前学习,课堂教学采用板书和PPT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带领学生推导经典理论,指导学生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相关理论的应用进行仿真,以达到精通经典理论和工具的目的。

(2)案例库建设

我校是全国三大电力院校之一,已有60多年的建校史,和电力行业存在血浓于水的天然联系,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基于此,将教师课题研究、供电企业各种电能质量事件进行汇总整理,形成课程案例库,案例库包括电能质量事件的现象、电网主要参数、事件过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内容主要包括:1)居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雷击浪涌等方面,如2013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发生了若干次日本制造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2)工业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等方面,如上海浦东日立集团谐波超标事件、浙江常山中频炉和纺织厂共线跳闸事件、轨道交通电能质量问题等;3)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不同规模的风电、光伏及储能系统并网电能质量问题等;4)交直流混合电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特高压直流系统、柔性直流系统等的电能质量事件;5)敏感性负荷的电能质量案例库,如上海音乐厅不明原因反复跳闸事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能质量问题事件;6)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案例库,如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方案等。

(3)案例教学实施

在完成经典理论的教学后,对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布置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自学,如讲授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时布置学生完成谐波基础知识、分析方法的学习;2)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谐波测试,教学时安排学生利用实验室录波仪、电流钳、LABVIEW软件等工具分组测试不同谐波源的谐波发射水平,如我校实验室现有的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各种家用电器等的谐波发射数据,并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完成测试报告,每组一种或两种负荷,学生必然通过自学深刻理解谐波基础理论、傅里叶分析等基础理论,并完全掌握谐波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3)下达案例,每3-5个学生一组,将案例库中的该部分案例下达给学生,布置其按照电网参数搭建仿真模型,重现问题,如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让学生将当时电网录波数据、电网结构、虎牌电饭煲电气模型进行构建,重现问题,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学习该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4)交流与共享,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案例每个学生都能涉及,以课内讲座的形式实现共享,学生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的介绍给其它同学,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操作中,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提供案例数据,指点方法。

(4)前沿跟踪

估计跟踪前沿和不断创新是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案例学习的同时将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论文进行集体解读,形成综述报告,必要时形成英文版综述报告,并采用英语交流,达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锻炼。

4结论

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教学中,通过精炼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由“说教者”变成“点拨者”,学生由听众变成身临其境的学习主体。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得到夯实,文献阅读能力、外语应用水平、科研设计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由于案例库尚在不断完善中,部分案例的基础数据和素材尚不够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宁.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程浩忠.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Roger C.Dugan,Power Systems Quality,Second Edition[M].McGraw Hill.

[4]郝一川,苏小林.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5(24).

第6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第一题:(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1题)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A.取用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 D.滴加液体

此题的基础性和知识性都很强,题中涉及多项化学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要仔细审核题目中的图形和说明。按照课本的规范操作,认真回忆做过的类似实验,从实验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和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可将有关的错误找出;但此题不局限于操作的正误,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错误的操作产生的后果的了解,深化了知识的基础性。

第二题:(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4题)通过化学的学习,你一定对一些化工生产中应用的原理有所了解,下列生产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冶炼B.氮气制氮肥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氧炔焰焊接金属

此题的生活性及实践性很强,本题以化学变化为知识的支撑点,以生产实践为研究方向,理解化学变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以4种工业生产为背景,描述4个变化,学生在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4个变化的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解出此题。训练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题:(哈尔滨市道外区期末测试题非选择题第25题)如下图是A、B、C三个原子的模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A.原子B.原子 C.原子

从原子结构上看,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该题选自哈尔滨市道外区寒假作业的第25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是我们平时训练题的变形题,原题的题干是一个表格:

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提供的信息很多,知识量比较大,可采的点也较多,所以,学生可以在理解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结合信息从宏观和微观等多方面寻找答案。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回答越轻松。

第四题:(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填空题第22题)有下列物质:氧气、自来水、二氧化碳、硫、高锰酸钾、氯化钾、空气、冰。请按下列表格的分类,将选择的物质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本题通过对物质的组合综合考查学生对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等的理解和对物质的判断能力,只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不同类物质组成的特点,便可得出结论。本题训练学生对每一种物质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定要对其组成进行了解,把握各类物质的分类标准。

第五题:(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第31题)右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图。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是:______。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见上图。几分钟后观察到A和C烧杯中的现象为:_________ 、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此题是一道探究题;是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而编写的习题,“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为了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出题者把科学探究建立在原有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既巩固了学科基础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及原理的掌握。

二、试题的研究与创编

1.选择题:医用注射用水属纯净物,下列水适用的是(D)。

A.凉开水 B.自来水C.矿泉水D.蒸馏水

知识点:纯净物的概念、纯净物制取的初步知识、水的净化软化等知识。

背景:从《医疗卫生报》上了解到:有些医疗事故与注射用水不纯有关。又由于学生对日常接触的水有一个定式,所以对各种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辨不清。

教材中的原题是分知识点考查的,这些水多数时都出现在不同选择题的备选答案中,在这里我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常有对水、纯净物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本人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纯净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填补过去中考题中的空缺。同时提醒学生,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哪些与化学知识有关。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选择题: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B )。

A.木柴燃烧B.融雪剂融雪

C.葡萄酒变酸D.白菜腐烂

知识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背景: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为了救急,使用了融雪剂,有些融雪剂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融雪剂及其他物质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而出了此题。

这是一类中考必考题,课本上也有这样形式的原题,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题:如2007年天津市中考题的第一题就是这类题,原题是: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鞭炮爆炸C.食物变馊D.铁生锈。备选答案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变化,我是在原题的基础上组织了新的备选答案。让学生巩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哪些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哪些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时刻注意,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3.新世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他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他们提出了3种可能:(1)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量;(2)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量;(3)反应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量。

[收集证据]途径一: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途径二:实验探究;他们分别用下列装置及托盘天平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进行测量,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实验结论]他们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与评价]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有一组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总质量不相等,它是C ;他们分析的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原因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剩余物质称量所得质量不是生成物的总质量。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背景:本题以“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为基础,结合教材中的探究实例和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而创编的。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本人创编的意图是将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的知识与质量守恒定律相链接,并把探究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应用元素、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同时,让学生学会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依据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的能力,学会明确、简洁地表达结论。本题探究学习的重点将放在实验计划的设计和结论表述上。

三、试题的反思与矫正

(一)范围和数量: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中3道题。

(二)反思矫正的目的:通过对试卷的反思,对学生现存的知识缺失及时补救,对出现错误之处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强化。做到章章清,节节清,不留知识死角。

(三)题目的反思与矫正编制。

第1题:(试题的第13题)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该题的通过率为0.64,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学生读题不认真,忽略了“非”字,还有一部分学生分不清金属和非金属。所以导致丢分。根据这种情况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将该题进行改编后训练。一是将“非”去掉,二是将“多”改成少。这样就成为一变三的训练了。加强了这部分知识的巩固。

①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②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③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第2题:(试题的第26题)市场上销售的小食品“妙脆角”的包装袋中常常充入一种气体,请你分析充入这种气体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如果这种气体是空气中的某种单一气体,它可能是___________(填一种或两种都可以)。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该题的通过率为0.35,通过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脑袋里只有思路而不能准确地形成语言。主要是平时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对此题采取重复性训练,让学生在多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学会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3题:(试卷中的第28题)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酒精灯给三支试管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给三支试管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 观察实验现象是:

1.加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 。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二氧化锰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________________。

该题的通过率为0.45。从试卷看,学生对设计实验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对提出的问题说不准,制定计划不严密,与结论不一致。针对以上情况,决定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编写出下面的专题训练试题:

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红砖粉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提出问题]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 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 观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1.加入氯酸钾和红砖粉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红砖粉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第7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际视频监控的做法,将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比对。同时,也可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不同摄像机的拍摄效果。通过上述方案与实施效果的对比,学生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做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系统实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其对于实现设想的功能有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第8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关键词: 《仓储与配送实训》 课程定位 设计思路 实训项目 “行动导向”

《仓储与配送实训》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原来实训的内容采用物流软件模拟商品出入库操作,而物流软件在进行仿真模拟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譬如仿真模拟的流程过于简单,不能体现真正的岗位工作过程,不能体现高职物流专业的“策略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团队从仓储配送岗位工作出发,凝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与实施,重新架构“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育理念的改革方案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明确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应掌握职业岗位(职业群)工作过程的技术理论和劳动过程的知识,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具备职业岗位要求的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并且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

《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主要针对仓储配送中心的业务员岗位、出入库操作岗位、库存控制岗位、运营管理岗位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通过“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仓储配送中心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及策略管理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见图1。

2.确定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联合本地区物流企业,强调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与结合,分析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研究解读“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全面把握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3.设计“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

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按企业仓储配送部门的实际岗位来开发教学项目。《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通过六个项目,十三个任务,共计28个学时的教学,具体项目及任务见表1。通过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来训练学生,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仓储配送岗位的工作流程,力求实现高职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4.1模拟企业生产和工作氛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利用校内物流实训室模拟仓储配送岗位工作过程的情境,把学生模拟成企业员工角色,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教师则“退居二线”,是学生的“引路人”,是不同小组的“裁判员”,做解惑、评价等辅工作。

4.2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每个任务的教学过程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下面以“任务十一配送路线优化作业”为例进行学习过程的说明,见表2。

4.3完善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案,统一标准,力求体验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打破了单由教师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而是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内容及多样评价的方式。以任务十一为例阐述评价体系,见下表3所示。

采用多维评价指标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予以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操作技能,同时还注重对职业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考核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为目标,从而有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5.结语

《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方案组织与实施能力,思维活跃,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第9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范文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