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

第1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1 前 言

现阶段,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统账结合”模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问题的存在,使得半数省份的城镇职工的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狭隘,投资收益率很低,未来可能产生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将严峻存在。据中国社科院最新的《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达86.2万亿元,以2012年为基准,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隐性债务会增大未来养老保险基金不可持续的风险[1]。今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养老保险并轨即将执行,解决“双轨制”这个最大的不公平问题之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将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

2 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模型[2]

本文将综合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人口年龄结构[2]、参保人数、离退休人数以及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对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的影响,以历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未来缺口进行预测。

假设条件:(1)假设城镇职工男女初次参加工作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年龄都为20岁,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尽管我国最近出台一项新的退休年龄规定:到2030年,普遍实现男女职工在65岁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为了预测数据的保守性,决定与原国家退休政策规定保持一致。(2)基金收入时不考虑个人账户的缴费,只关注企业给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即社会统筹账户,并且把缴费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20%。(3)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一个定值。我国各个层级的养老保险的支出水平不同,本文将根据我国城镇参保职工养老金的发放情况来确定养老金替代率。(4)忽略制度转轨成本。(5)不考虑国家财政补贴。我们主要是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在市场中充分运用的情况,对其未来缺口做一个预测,所以忽略国家财政补贴对其影响。(6)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根据以往2000―2014年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预测,然后考虑其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7)养老保险基金收益是在上年的累计结余和本年不考虑收益率的基金收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因为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是在每月固定时间缴纳,所以假定对本年基金收入进行投资利用平均时间数值计算,即1/2×本年基金收入。(8)忽略养老保险支出对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的影响,将基金支出视为一次性年底支出。(9)假设退休人员的死亡年龄一律为85岁。(10)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益率用社保基金收益率来代替。

2.1 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模型

我国养老金的筹资模式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积累制,即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按照职工本人上月基本工资的 8%由职工个人对其承担缴费;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由企业按照职工上月基本工资的20%替企业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按照上述假设,本文计算基金收入时不考虑个人账户的缴费,只关注社会统筹账户,并且把缴费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20%。

2.2 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模型

我国缴纳养老保险的要求是:一般只有交满15年,到退休时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按照不低于国家和省规定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支付,由统筹账户每月支付;个人养老保险金是将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发放给退休职工。

按照上述国家政策,本文在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模型时将其视为一个统筹账户。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

2.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缺口的预测

第一,利用收入模型对未来40年(2011―2040年)的收入进行预测,首先确定上述模型所含的参数值,第t年的缴纳比例m为社会统筹账户的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国家规定为20%,在本文中一律用20%来计算;关于Wk[TX-]年平均工资在2010年的数值的选取定为36539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DD(]a-1[]x=20[DD)]Lx,t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参保职工总人数,数据来源于蒋英霞《中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缺口的精算预测》文中所做预测;θ为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根据2013年的统计年鉴[3]对21世纪以来的我国城镇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情况做了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近14年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每年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37%,但是有逐步下滑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由于经济过快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我国的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有稳步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在预测年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时候采用分段法,每隔10年θ值变化一次:前10年为11%,2021―2030年为8%,2031―2040年为6%来测算θ。针对基金收益可用同种方法进行预测计算,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年报数据分析知基金收益增长率[4],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基金平均增长率为5.6%,前四年波动较大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40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会利用这笔巨大的资金来进行投资,获取一定的收益;利用分段法,每隔10年基金收益率变化一次,由于经济波动以及外界环境(如政治环境)等的影响,预估前10年为6%,2021―2030年为6.5%,2031―2040年为7%来测算i。累计盈余基期初值为2010年公布的累计盈余值15365.3亿元。

第二,利用上述模型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值做一个预测,依旧先确定模型中所含有的参数值,hx,t基金替代率是指社保机构在职工退休后每月或每年所支付的养老金与退休前每月或每年的工资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知,2009 年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为 47.34%,2011 年为42.9%。按照国际劳动组织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养老金替代率――即本文中所提及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为 55%。因为2015年起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实现“11连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家将会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本文据此来确定hx,t为60%。

由表3分析可知:第一,未来我国的基金收入总体趋势是增长的,但增长幅度较小;第二,未来我国基金支出总体趋势也是不断增加的,且增长速度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为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得知,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变化不大,有小幅增长,但是离退休人数是逐渐攀升的,这也将会直接导致基金缺口的出现;第三,2026年,国家将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且未来缺口逐步扩大;第四,累积盈余在2029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年消耗;2037年,国家累计结余将耗尽转为负值,若是国家相关部门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发放补助金,提高基金收益率等,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3 结 论

本文主要从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人口年龄结构、参保人数、离退休人数、工资增长率等因素来分析对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的影响,建立各因素与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研究表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能力逐渐减弱。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

一是由于退休待遇的优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断增加;二是由于金融危机等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基金收入减少;三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致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断增加;四是由于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隘,致使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投资收益率低下;五是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还承担着制度转轨的成本,以至于负担很重,缺口不断加大。

第2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四川两会:建议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

?“在养老体系的建立中,很多业内精英总是纠结于城乡养老的区别问题上,认为农村有土地,农村老人养老金可以大幅度减少。

遂宁代表团的刘章华代表是蓬溪县赤城镇连珠桥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国家近几年在努力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但城乡养老差距确实存在。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刘章华说出解决办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标准;另一方面修建农村养老院,让农村老人们老有所养;继续加强对年轻人进行教育,促其尽应尽的孝道,而不是一味地在外挣钱。”

来自内江代表团的何圣东代表也道出了养老方面出现的问题,“工作总体比较平稳,但也发现以个体身份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在缴够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后,退休时初始基本养老金太低。”

据何圣东称,以内江为例,2010年全市累计缴费满15年并开始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有3625人。据计算,这部分人15年累计缴费约3万元,2010年开始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平均仅为387元,较内江失业救济金低114元,仅为内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60%。

“这类退休人员在职期间缴费总金额增长很快,而退休时初始养老金却增加很少。”为此,何圣东建议调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使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与养老金领取标准更加趋于合理。?

湖北两会:给乡村医生发退休金

湖北省政协委员在提案《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村医队伍建设的建议》中称,乡村医生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农村防病、治病第一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这一群体的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

委员建议,应逐年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着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对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给予补助,武汉市近期也拟出台政策,规定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每月可领取500元左右的“退休金”。同时,可借鉴江苏、浙江等地的办法,乡村医生也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施乡村一体化后,乡镇卫生院应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统一管理。乡镇卫生机构可按照企业的模式,由个人承担一定参保金额,政府对乡镇卫生机构给予适当补贴,用于乡医参保不足的补充,形成类似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提高参保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形成这种管理,需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的资格及准入制度。

河北两会:养老金年内至少上调10%

河北省人大代表、省人社厅厅长付文才明确表示,今年养老金调整幅度不会低于10%,同时还将适时适度提高工伤、失业保险待遇,确保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付文才说,截至去年,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连续上调了7次。“今年将继续提高。调整的幅度正在测算,暂时还没有确定,但上调幅度不会低于10%。”

“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比例将普遍达到70%,同时适时适度提高工伤、失业保险待遇,确保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付文才表示,今年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还将用部分新增补助资金通过购买大病保险等方式增强保障能力。

除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原制定的断保补缴、“五七工、家属工”参保办法要继续实施。去年,全省有8万多名历史遗留人员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解决了企业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明年要全部推开,实现全面覆盖,其中新农保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城镇未就业的群体、农村居民只要达到60周岁,就可以按月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将不再是梦想。

陕西两会:农民工应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

据统计,目前在陕西省境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为346万,其中本省农民工为216万人,外省来陕就业的农民工为130万人。然而,农民工社会保险还存在法规层次低,覆盖面窄,记录、接续、转移制度缺失等设计不完善之处。

陕西省政协委员建议,针对当前存在的制度不完善问题,应尽快完善立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之中。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应提升至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层次。建议修改《陕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专章规定;建议制定《陕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章规定。

同时,委员们建议,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对于陕西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坚持分类分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且已在城镇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应考虑直接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继续按原规定执行。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下劳动合同,就业状况不稳定的人员,应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逐步纳入保障。

贵州两会:确保养老保险覆盖1000万人

2012年,贵州省将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1000万人参保,其中380万符合条件的老人必须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并探索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省普遍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至年底,贵州城镇职工养老、城镇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将分别达到293万、640万、170万、216万和210万,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同时,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试点县52个,达到77个,占总数的83%,纳入国家试点的覆盖面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经有849.7万人参保,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网民之声

全国应完善退休养老制度?

对养老待遇公平的诉求,引发公众对于“双轨制”的强烈质疑,并呼吁改革。网民指出,虽然国家年年为企业退休职工涨养老金,但相较于不断上涨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金,养老差距过大问题很难改变。网民希望,国家倾听百姓诉求,制定出国家公平合理退休金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更不该让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期待国家完善退休养老制度,体现公平。

IP(124.232.149.):缩小企业退休人员与公职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差距,传统的10%的微调,所谓的“八连调”之类,肯定是缩小不了差距的,与不声不响上调的同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相比较而产生的落差,年年在拉大。

IP(218.8.55.):人社部应就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长期偏低问题,到各省企业退休人员中调研,倾听呼声诉求,制定出公平合理的退休金政策,体现公平公正,执政为民,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IP(61.158.248.):中国人即将进入领取养老金的高峰期,农村城市化改革进程加快,必须保证农民将来也能够领取足够的养老金。

IP(116.114.22.):强烈要求政府在调整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资时,充分考虑到远离退休工资平均水平之下的广大退休职工。

第3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谈到中国社保,社会各界担忧的主要是社保基金日渐扩大的收支缺口、沉重的缴费负担、区域间收支结余的不均衡以及社保属地化管理带来的区域市场分割。因此而衍生的降低社保费率、延迟退休年龄、养老全国统筹、划拨国有股到社保等政策讨论,无一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大众对社保的覆盖面关注得较少,也很难判断成就的大小。

中国社保的基本保障按“条”可以划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四个层次。近几年的社保改革逐渐将机关事业向城镇职工的标准并轨,将城乡居民合并。以2014年数据计算,有3.7亿人参加机关事业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0.93亿人享受待遇,5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1.4亿人享受待遇;医保中,有2.83亿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3.15亿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7.4亿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从覆盖率来评价,中国的社保体系获得ISSA的表彰可谓实至名归。

但覆盖面只是社保的一个维度,中国社保高覆盖率背后的隐忧不少,其中因户籍产生的福利歧视、政府补贴的不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保的再分配功能。 非户籍职工补贴户籍职工

中国社保主要由职工养老和职工医疗构成,两项保险的收支占社保总收支的95%。制度设计之初,社保被定位为保险,主要体现了受益原则(缴费与受益对应)、指定用途(保险分类缴费、专款专用)和激励原则(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统筹账户多缴多得),并兼顾再分配。

但职工养老与医疗的缴费中,统筹占比过大,再则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资金已经被统筹使用,现收现付主导了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形成在职职工缴费为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的格局,具有很强的代际间再分配的性质。

当前退休职工主要是在本市退休的户籍人口,缴费人群相对多元,2014年职工养老有2.55亿人缴费,有0.55亿农民工。具体到上海,969万职工养老缴费人群中,非户籍的超过400万人,其中有347万农民工,也就是说非户籍职工缴费给户籍退休职工发养老金。

当基本养老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转移接续时,非户籍养户籍的问题也没那么大,因为他们仍然未来也可以享受待遇。但自2009年国家推出职工养老和医疗关系跨省转移接续政策后,职工跨省流动办理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并不方便。2014年上海的农民工及其单位至少缴纳了364亿元养老保险,但关系转入转出仅有7.63万人次,人均转移基金2.2万元,考虑到农民工及其他非户籍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养老关系跨省转移的难度可见一斑。

在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背景下,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甚至出现了倒退。2009年,国家规定各地不得以户籍等限制城乡各类流动就业人员按照现行规定转移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但到了2015年,落户成为城乡基本医保关系接续的前提条件。

非户籍职工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现状,让地方政府意识到非户籍职工缴纳社保是对城市的贡献,各地不仅强制要求非户籍职工缴纳社保,而且还对他们的就业、居住、买房、落户和子女入学层层设限,以连续缴满若干年社保为前提条件。

多数城市的社保体制中还有强制非户籍职工向户籍职工补贴的现象,如强制非户籍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只有户籍职工才能享受待遇。上海的城镇居民医保主要由户籍人口参保,但其医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有30%左右来自于职工医保的拨款。这些强调非户籍职工缴费义务,但漠视其享受待遇权利的政策,意味着相当部分的非户籍职工的社保缴费其实是在补贴户籍职工。 高覆盖率背后的保障水平鸿沟

社保覆盖率高固然可喜,但我们应该关注覆盖率背后的保障水平。

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12亿,考虑到女性55岁退休的情况,应该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超过2.3亿,包括9300万的职工和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和1.4亿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老人。后者在2014年共领取了1571亿元养老金,即超过60%的退休年龄人员领取每人每月91元的养老金。

据笔者测算,养老保障水平最高的是机关事业退休人员,月退休金为4317元,城镇退休职工为2110元。机关事业的养老待遇是城镇职工的2倍,是城乡居民的47倍。即使是城镇职工这个类别内,机关事业性质的职工,其退休金也比企业职工要高25%。

现行较高的养老保障覆盖率是包含了1.4亿领取待遇的老人及未来有同样待遇的3.6亿城乡居民,每个月领取的91元离解决温饱相去甚远,是中国社会保障的短板,这种覆盖率就算是100%也毫无意义。扣除这部分人口,养老保险覆盖的仅有3.7亿人(城镇职工与机关事业),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一,覆盖率并不高。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基本医保。医保主要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类,覆盖了95%的境内公民,并呈现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对应的局面。

职工医保筹资标准高、大多数来自职工及单位的缴费,人均年筹资2841元(2014年,以下同),保障水平高,报销比例达81%,住院统筹次均支付6522元。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则是低筹资水平,人均年筹资四五百元,80%是政府补贴,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保证基本需求,报销比例在60%左右,住院统筹次均支付不足职工的一半,就诊医院也有一定的限制。 社保再分配加剧贫富差距

一般认为,城乡居民老人领取的待遇较低源自他们大多没有缴过保险费,主要靠政府补贴,而城镇职工及其单位的高缴费标准支撑了较高的保障水平,这并无问题。

一些官员、专家也强调,社会保障以保基本为优选目标,防止高福利倾向,要防止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实际情况,超出财政承受能力,避免重蹈一些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的覆辙。

尽管中国还不是高福利国家,但社会保障支出也不低。2015年全国决算支出19019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71%,占同期财政总决算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10.2%上升到2015年的10.8%。正常理解,这些支出应该补短板,向贫困人群倾斜。

事实恰恰相反。2014年全国财政决算显示,财政针对机关事业、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补贴分别为3668亿元、3295亿元和1349亿元,合每人每月4317元(退休金由财政全额支付)、320元和79元,人数最少、工资水平较高的机关事业享受了最多的人均补贴,而最贫困、待遇最差的城乡居民获得的人均补贴仅有机关事业的2%。

财政对城镇职工的补贴力度也很大,占到城镇职工养老基金收入的20%左右,考虑到现有城镇退休职工大多是1998年以前的国企职工,原本就是制度的受益者,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远远高于农民及城市非正规就业人员。政府在社保领域的再分配行为不仅不去弥补这一差距,反而补贴制度的受益者。

第4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一、当前平度市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山东省平度市的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壮大,已形成了机构完善、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逐步完善,征缴水平、保障能力、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的征缴种类由成立初期单一的养老保险,发展到现在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个保险种类。特别是自2011年年初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时间,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平度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有多项工作在青岛乃至省内成为亮点,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表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年底,平度市社会保障工作成绩突出。

参保人数多,覆盖面广。2016年全市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01.84万人,其中企业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10.0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为2.36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89.39万人,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

社会保险征缴数额大、征缴率高。2016年全市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7.06亿元,其中企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16.7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2.80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52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征缴率在95%以上。

社会保险保障力度大、发放率高。2016年全市累计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费21.39亿元,其中企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10.78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4.6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98亿元;各项保险发放率达100%。

二、平度市社会保障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城镇职工保险覆盖面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平度市现有城乡劳动力40余万人。但从平度市现有正规就业数据看,真正实现就业的人数维持在11万人左右,仅占平度市城乡劳动力的27.5%;以自谋职业身份缴纳社会保险的人数在5万人左右,仅占平度市城乡劳动力的12.5%。两项加起来也只占全部劳动力的40%,从现有劳动力数量看,扩大就业有较大潜力。但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部分劳动力未实现正规就业,他们多数选择的是保障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保险。

(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1. 企业城镇职工方面。目前,平度市养老保险的年征缴能力在7亿元左右,收大于支,有结余。但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和退休人员待遇的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将逐渐清空。以平度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由于连续多年实施养老保险扩面,大批自由职业者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今后5年内,这部分人中将有大批城乡居民变成退休工人。据测算,到2018年,平度市的退休人员⒋锏4.2万人以上,按人均月退休费2500元计算,每年的养老金支出就达12.6亿元。

2. 机关事业单位方面。目前,平度市的离退休人员达1.1万人,赡养比由2007年的3.28:1降至2013年6月份的2.33:1。2012年养老金缺口达1亿多元,2016年缺口已达2.75亿元,呈急剧增加趋势。养老金缺口就主要原因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仅限于在编在职人员,缺乏扩面源,而且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参保人员少,退休人员却大幅度增加,出现了比例失衡状态,给平度市的社保基金支付造成了巨大压力。从2007年以来的缺口情况看,每年缺口额都在增加,支付压力非常大。

3. 城乡居民方面。目前,平度市实际参保人数为68.9万人,年征缴基金4.2亿元;已退休享受待遇的人员23.4万人,年支出基金3.7亿元。由于统筹层次较低、缴费标准较低,当年的基金收入略有结余。尽管城乡居民缴费档次、退休待遇比较低,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步伐的迈进,农村养老待遇将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参保人数减少,而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逐步增加,造成隐形保障隐患。

4. 医疗保险方面。目前,平度市已经形成了“三加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和社会医疗救助,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医保支付压力较大,基金抗风险能力低。从2002年~2016年,平度市城镇职工的统筹基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94%,而统筹基金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6.28%,导致自2009年开始,基金当年收不抵支。居民医保基金2008年度和2009年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从2010年度开始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由于城镇居民涉及的人口绝对数少,参保结构也不合理,容易出现崩盘危险。

(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各地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统筹标准不够一致。从平度市机关事业单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平度市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一,保障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平度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社会保险均处在县市级险统筹层次和水平,属于自己“开灶”。统筹层次低,统筹标准和保障标准不统一,抗风险能力弱。

2. 统筹险种不合理。青岛市级统筹,只把有结余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险种纳入了统筹,而缺口较大的养老保险未纳入,使社会保障政策不够完善统一。

3. 个别保险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平度市机关事业单位失业金几乎无支出,形成完全积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对稳定,办理失业的人员极少,失业保险基金除调剂使用之外,支出比例很小,造成失业保险金结余过多,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三、夯实平度市社会保障工作根基的探讨

从平度市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超前规划谋策社会保障大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将经济发展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探讨建立县级社保基金储备制度

为发挥好社保基金“储水池”、“稳压器”作用,建议在县级政府建立社保基金储备制度。基金储备的数额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离退休人员数量、并参考基金年支出数额综合考虑;基金的来源以社会捐助、个人捐助和政府预留为主;基金的支出范围,除用于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外,可用于困难企业扶持、破产企业补偿等,给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增加企业发展活力。

(二)探索试行企业参保政府补贴制度

目前,平度市企业单位缴纳五险费率比重达到了工资总收入水平的近30%,这对企业来说,负担很重,这也是企业逃避参保缴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参保缴费率低,一些劳动者就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就缺乏创新能力,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缓慢。这也是导致平度市经济长期低水平发展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平度市应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参保缴费的扶持政策,以减轻企业负担,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参保积极性,改变覆盖面过低而影响发展的问题。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平度市有134万多人口,是全省人口大市。据调查,平度市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达到40万人以上,但参加城镇职工保险的比例较低。其中参加企业城镇养老保险人数为11万余人,自谋职业者参保职工为5万余人。因而,努力扩大就业,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第5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一)武威市L区城镇职工个人账户面临的风险

1.地方性行政法规较多———制度风险。该区现行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严重滞后于其它制度的改革,并已经成为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相关事项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因该区人大立法长期缺失等问题存在,地方政府为了积极贯彻中央的政策、决定,为了使制度的运行有所保障,从保障行政执法的便捷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了很多行政性法规。但是,该区地方性行政法规较多的特点也引起了制度方面的风险,表现如下:第一,该区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起,就仅仅把城镇企业职工纳入保障范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并未进入这一制度,因此就形成了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的不公平,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例如,企业职工需要通过单位和自己的缴费才能享受到养老金待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却享受国家给予的退休金,这种制度安排上的不公平及退休待遇给付上的不公平也违背了社会保障强调通过再分配保证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第二,该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如,在此之前已经退休的职工需要领取养老金,这部分人的养老金构成了隐性债务,由于这部分人的养老金无人承担,因此在财务上采取了通过社会统筹部分和向“中人”、“新人”的个人账户积累借钱的办法,来支付新的养老保险计划下“老人”的养老金,造成“中人”和“新人”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另外,据该区社保局相关统计,该地区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和“空账”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反映出这也是该地区目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风险。相关机构预测,未来特别是2050年前后,随着该地区第一批进入新制度的职工达到退休年龄,“空账”的存在无法保证到期给付这些职工的养老金,并且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通货膨胀等因素,积累在名义账户中的钱够不够这些人老年生活之用是个问题。所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的缺陷在该地区体现出来,另外,该地区存在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空账”风险、支付风险等都需要尽快解决。

2.地方政府对相关工作缺乏积极性———管理风险。养老基金的管理主要包括保费收缴、财务管理、基金管理和养老金的支付等环节,现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管理在收、管、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一,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武威市L区执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财政专户专款专用,这本来是保障该项资金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当地政府主导的管理下,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对相关工作表现出缺乏积极性。第二,管理成本高。该区个人账户基金按规定应该是每个参保人都有个人账户,本意是职工个人自行管理,以提高参保面,提高覆盖率,但在该地区实际执行过程中,养老金的收、管、投资、支出等所有流程全由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操作,这项工作所具有的复杂性、专业性使得其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加重了制度的负担,加之当地政府对相关工作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该地区制度正常的运转,使得L区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中的管理风险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3.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宏观风险。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宏观风险主要是指该项制度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对制度政策的制订、制度的运行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第一,经济的发展有其周期规律,有时繁荣,有时发展速度减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更是不可忽视,一旦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个人账户的储蓄额减少,增值收益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职工退休后预期的收入水平,在经济衰退期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繁荣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不同人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退休金的积累可能差距颇大。据调查,武威市L区在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宏观风险。第二,国家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强调职工的个人权益和个人积累,而在武威市L区表现出:养老金不足的风险大部分由现收现付制时的政府身上转嫁到职工个人身上。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支付转而又要求当地政府承担最终责任,一方面造成当地财政支出的扩大,甚至出现财政赤字,相应加重了该地区政府处理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影响到该地区职工的个人权益和养老金个人积累。据预测,当地政府近几十年的财政负担费率趋势不容乐观。

4.政府监管责任定位不清--投资运营风险。目前,武威市L区地方政府采取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是由政府集中管理,主要选择的投资方向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然而,我国银行利率已经多次调整,利率水平偏低,势必会带来基金收益的低效率,进而引发收益不足,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还可能会导致养老金的收支失衡,产生养老金支付风险。根据该区政府对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力度的现状看,当地政府在监管层面上还是缺乏相应力度,最重要的表现是政府监管责任定位不清,从而导致当地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存在漏洞,加之我国采取的基金管理模式投资方向较单一,主要是存放于银行和购买国债,因此,这样势必将带来当地养老保险投资运营的风险。综上所述,该区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风险的考验,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宏观风险、投资运营风险等无不影响着这项制度的发展,但随着制度的改进和对风险的认识,必然会使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该地区老年生活、促进当地资本市场完善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武威市L区城镇职工个人账户风险产生的原因3.基金征缴、运营环节效率损失巨大第一,逃费问题严重,基金征缴率低。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城镇职工实际养老保险缴费率大约只是工资总额的13%,而名义缴费率为23.5%,实际缴费率只占名义缴费率的55.3%,这种降低缴费基数的逃费行为使缴费率问题更加严重。同样,甘肃省武威市L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现状也表现出类似情形,该地区实际缴费人数占实际参保人数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是,实际缴费率还是处于较低档次,原因之一就是当地养老保险逃费问题较严重,基金征缴率较低。从企业角度看,养老保险费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违背,因此,企业有逃避缴纳的内在动机。其一,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其二,企业故意压低缴费工资基数。从职工个人角度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职工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处于劣势,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加之法律不健全,对于职工维护自身权益也处于不利地位。第二,缺少多元投资渠道,基金运营回报率低。目前,武威市L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执行省级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不利于公平竞争,管理成本也很高;其次,该地区现行资本市场风险较大,为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社保基金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样就使得基金管理单一,加之在制度和管理上的混乱,更不利于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二、完善武威市L区城镇职工个人账户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该地区现存“个人账户风险”的规范1.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第一,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设立该地区独立的个人账户管理机构。“统账相结合”制度的改革设想是用统筹账户进行收入再分配,个人账户进行储蓄积累,本质上要求分开管理,而且分开管理可以从根源上有效防止个人账户基金被挤占、挪用,使基金得到更好的投资和更高的收益,这也是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第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间接控制。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应当由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执行,但这个部门不能参与各种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是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监管。从而,一方面将经营权委托基金公司运作,使个人账户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政府间接控制,使管理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有效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作用。2.做实个人账户“空账”第一,充实社保基金,减持国有股。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以及国有企业股权调整过程中,所有国有股权变现所得、租赁所得及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按一定比例划入社保基金,充实社保基金。第二,切割部分国有资产存量,把传统体制下由职工养老费形成的那部分国有资产划转归养老保险基金。其一,可将这部分变现收入直接用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偿;其二,也可将这部分资产进行政策性经营,即由养老保险机构占有、使用和经营,收益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偿。

(二)对该地区未来“个人账户风险”的防范

1.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能力。“空账”产生与社会统筹部分的筹资能力和支付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实力可以保障个人账户的做实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首先,通过控制提前退休,甚至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抚养比,减轻基金的财务压力。根据劳动保障部的测算,若将退休年龄逐步延长至65岁,到2030年,抚养比将为24.3%,相当于4个职工供养一个退休人员。抚养比的下降,将大大改善养老基金的平衡状况。其次,提高管理水平,从资金征缴、管理至发放等环节严密控制,做到应收尽收,应发足发,资金保管安全。其一,改费用差额缴拨为全额缴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扼制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其二,在待遇发放方面,改企业或社保机构为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大大减少拖欠现象。

第6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从而导致参保率不高

在新农保中,55元的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承担,这是新农保制度最突出的一点。这部分基础养老金的数额虽然不大,但却是整个新农保制度中最吸引农民参保的一方面,尤其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吸引力更强。但是,从替代率角度看,55元是远远不够的,它远不能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养老金的替代率不能太低。假设农民选择100元的养老金缴费水平,地方政府每年补贴30元,中央政府每月补贴55元,按照2.5%的利率测算,15年后参保农民缴费后个人账户总额为2331.15元,则根据《指导意见》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为16.77元。因此,参保农民养老保险待遇为55元基础养老金以及16.77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和,即71.77元。如此低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足以保障农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由此看来,中央政府很有必要对补贴力度和缴费比例进行调整。

(二)地方财政补贴不足

假设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30元的地方财政补贴每个月只能给农村居民带来2.5元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这在养老金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从农民的角度看来,30元的财政补贴根本达不到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保。由于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2010年均人收入仅为5000多元,农民还需要支付大额的孩子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等,农民的生活压力很大,加之无论选择哪个档次,地方政府都会补贴30元,因此,在十个档次的选择中,大多数农民会偏向选择100元。此外30元的财政补贴仅为1000元的3%,在心理上农民选择1000元缴费档次的可能性也不大。还有,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经济比较发达,30元的地方财政补贴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民基本不具备吸引力。由此看来,30元固定的地方补贴模式还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整。

(三)制度衔接存在着问题

新农保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过程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大都进行一些关于探索特色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但是这些地区在统筹层次、养老保险的档次划分、负担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有些地区采取区、街、村、个人四级负担,根据农民收入的不同划分档次;有些地区依据年龄的不同划分档次。补贴的力度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这些地区虽然充分考虑了各地的具体经济实力、地区发展优势等情况,但是大多没有考虑日益频繁的地区迁移情况,这就产生了不同地区农保制度的衔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人口流动困难,劳动力配置困难等。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同的情况下,保持制度的统一性是不容忽略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各地区不同的情况下,保证新旧养老保险、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同时重视与其他养老保障措施的配套与衔接:与城市、农村低保配套;与农村医保配套;与城镇医保配套;与商业保险衔接等。

(四)对参保年限长的农民缺乏激励机制

《指导意见》规定,只要年满16周岁(不包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且最低缴纳年限为15年。如果16周岁开始缴费,到60周岁开始领取,中间要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40多年,但是《指导意见》却并没有对缴费年限长的参保农民设置激励机制。另外,由于中央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是在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支付的,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个人缴费的积累,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还有被贪污和挪用的风险。鉴于以上原因,很多农民并不会缴费40多年。缴费时间短,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也就低,这样不仅影响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还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优越性的发挥。

(五)新农保基金的保障增值问题

2009年,新农保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在10年内覆盖到全国。由于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高,新农保的部分试点地区参保率已达80%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新农保,就会形成越来越大规模的新农保基金。那么,如何确保这笔基金的保值增值呢?《指导意见》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而2010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7%,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新农保基金存入银行不但不会保值增值,还存在着贬值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投资运营策略,防止新农保基金的贬值。

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

(一)加快整个社保体系的衔接统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养老成本不一样,但是这种差别应该体现在养老保障水平上,而不是制度模式上。在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同时,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等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保险格局出发,搞好统筹协调;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能转移”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账户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账户接轨,建立全国层面的制度衔接与转换机制,保障农民的养老金能够在不同地区之间,在不同保障方式之间进行转移。具体来讲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待遇就高原则,尽量让参保农民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缴费年限能够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的,让其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二是相互折算原则,允许城镇保险缴费年限和农保缴费年限相互折算;三是自愿选择原则,对参加城保和农保两种保险的,享受待遇时规定只能单项享受,但可以自愿选择。在参保对象职业转换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只有理顺制度对接关系,才能畅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渠道。

(二)坚持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

在日本,农民除了必须参加国民养老金以外,是否参加农民养老金制度,完全由农民自愿选择。在波兰,农民社会保险包括两种形式,即义务保险和自愿保险。义务保险必须参加,自愿保险可以随时参加或取消。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必须强制农民参加,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年老时的收入来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是,参保的标准以及其他类型的补充保险,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愿选择,这样可以使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具有权威性的同时也具有灵活性,利于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三)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以“以人为本,创新管理”为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地区的条件有限,分散化的管理服务必然会因为种种限制而使效用缺失,所以之前的机构统一才显得尤为重要,统筹管理,信息化管理,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来看刻不容缓。因此,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养老保险信息的处理能力,不仅是提高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保的需要。

(四)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管

1.建立合理的基金运行机制。将新农保基金以适当的比例投入不同的投资渠道。资金投资可分成三块:①用于支付当前养老金的费用,在银行存活期储蓄;②近期可能支付的费用,进行定期储蓄或购买国债、国库券;③未来支付的养老金,可由国家按优惠保护的原则,用于国家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和国家主导产业投资。

2.设立专业运营机构。社保基金专业银行,让新农保基金借此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服务,以取得的经营收入作为充实个人账户,防范通胀风险的来源。专业化运营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如果委托现有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营,虽然也可取得相应的利润,但专业机构自身也要获取相应的利润,新农保基金的盈利本来有限,如果再支付这部分利润,那么增值部分就所剩无几了。

3.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良好的法律还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健全,使得社会监督受到制约。新农保基金的最终受益人是广大农民,但他们往往无心也无力去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力。对于新农保基金,还是要依靠监督机构的监督,首先地方管理部门只负责基金的收缴和发放,相关的监督职能予以剥离,单独设置机构进行全面具体的监督工作。而对于监督机构的管理方面,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各地分设办事机构。一方面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辖制基金监督部门,使监督工作能够避免地方政府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

(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7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4月时,新一届政府各副总理分工落定后,国务院总理就多项重点领域改革作出部署,以三个月为期,要求各分管副总理拿出方案。

其中,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分管社会保障的副总理马凯向人社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今年上半年拿出两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其一为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由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负责;其二为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由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直接负责。

4月25日,人社部一季度新闻会上,发言人尹成基亦证实,人社部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重点工作”。

尹成基概括,这一改革,是要从整体上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原则是增强公平性、适用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目前,人社部正就此听取各方意见,进行研究和论证。

据了解,这一轮养老金改革,很可能沿袭本轮医改的操作方式,多方征集意见后,汇集成数套方案,面向社会公开讨论,最后整合执行。

一位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分析,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沿用过去官方话语体系中常用的“提高待遇、稳步推进”等提法,是“顶层设计”正在酝酿的表现。这位人士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扩大覆盖面上成绩明显,但在最关键的制度可持续性、弥补空账、承担转制成本、破除双轨制等“攻坚性”改革上,几乎没有推进。

而未来十年,财政负担的将显著扩大、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已容不得继续拖延。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以什么样的力度推动改革,如何支付改革成本,皆是无法绕过的核心问题。 养老金之忧

自1997年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下称城职保),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历史最长。其覆盖城镇就业的企业职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有3.06亿人参加这一制度。2009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建立并迅速推广,这是第一个面向农民的国家养老金计划。2011年起,作为一项补丁制度,面向数千万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和无业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城居保)也得以建立。到今年3月底,参加新农保、城居保两项制度的参保者达到4.86亿人。

从覆盖率上看,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理论上,无论何种就业形态,所有人群都在制度保护之下,并有财政资金和国家承诺做后盾。

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应当是强调自身财务平衡,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欧债危机即为殷鉴。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制度大体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前者是由工作者供养退休者,下一代人支持上一代人;后者是由劳动者自身工作时的积蓄,支持其本人退休后的收入。中国的基本养老金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存的设计,本意是将两种制度加以融合,取长补短,但囿于中国养老制度的先天不足,其设计初衷并未实现,最终失去了自身平衡能力,走上了过度依赖财政资金补血的路径。

按照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万亿元。“养老金不存在支付缺口”的说法,被官方屡屡强调。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自1998年至今,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累计转移支付已达到1.27万亿元,这意味着,养老金累计结余的一半以上来自财政投入。

2010年,全国养老基金当期缴费收入1.11万亿元,当期基金支出1.056万亿元,若无当年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当期结余仅有555亿元,且有14个省份当期收不抵支。随着支付压力的增加,每年转移支付的数额持续上涨,1998年的补贴资金只有24亿元,2012年已经激增至2648亿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将攀升。

看上去,除去财政补贴部分,目前的养老基金自身结余仍有1万多亿元,但由于目前的养老金统筹层级低,各地区之间无法横向调剂,若财政补贴不及时,一些地区的当期支付缺口将立即显现。

即便不考虑地区差异,从总体数字来看,万亿元积累额也将很快耗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测算,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上涨,GDP高速增长,不断增加工资(增长率8.7%)和缴费基数,养老金替代率约为社会平均工资51%的条件下,最乐观的估算结果是可维持到2020年,届时将出现3377亿元的养老基金缺口。依此计算,这一年的财政补贴额将增长到万亿元以上。

在远期的未来,情况则更悲观。按照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等学者的研究,长期来看中国政府最大的财政风险是养老金缺口,未来养老金总负债将占GDP的62%-97%,随着养老金支出的迅速上升,甚至有可能超过国有资产总额。

经济学家胡祖六也认为,虽然目前中国财政支出状况良好,但随着以后社会福利的上升,环境、公共医疗等各种“欠债”的追赶,这一类财政支出可能将达到GDP的50%,未来是否可持续,应当审慎。

回溯国际历史,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和里根当政时期,英美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广泛、严厉的瘦身改革,直接动力来自1973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国财政的不堪重负,以及“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将在2010年开始退休、人口赡养率变化的老龄化压力。目前,这两大改革动因,在中国正逐步成为现实。 直面核心问题

此番养老金改革,应当达成什么目标,决定了改革的内容与深度。

按照十报告中表述以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的表态,改革应当增强公平性、适用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按照这一原则,“小修小补”已不足够,应当直面制度核心问题。

一直以来,双轨制被视为养老制度的最大不公。

目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的4000万职工并不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由财政直接给发退休金。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1900元,而同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是其2倍到3倍,这一悬殊差距日益引起公众不满。

根据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印发的通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皆按照其在职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级别工资(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与此同时,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占其退休前工资的比例一路下滑,从最初的58%已滑至如今的45%。双轨间的鸿沟日益扩大。

目前,公务员养老仍沿用旧制,事业单位改革虽行至半程,其养老制度却乱象丛生。全国事业单位人员3000万人中,有约1000万人仍由传统财政供养,始终未曾缴费。剩余约2000万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陆续参加了社保制度改革,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制度,个人按照月工资8%开始缴费,进入城职保养老基金。但是,当他们退休后,却仍然按照在职工资的80%-90%的水平领取退休金。

这种只改前端、不改后端的方式,形成“多输”局面。对事业单位人员而言,每月缴纳8%的费用,意味着其在职时收入的下降;而这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只缴了少量的钱,却按照城镇职工的两倍支取养老金,事实上造成了企业职工供养事业单位人员的后果,进一步损害了养老基金的财务平衡;对财政资金来说,虽短期内甩掉了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包袱”,但当城职保基金收不抵支时,仍需动用财政资金补足。

不过,学界普遍认为,若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并入城职保,“腰斩”其待遇,改革阻力过大,并不现实。改革路径设计,必须稳定被改革者心理预期——过渡期内,不大幅降低其待遇;差距部分,以职业年金进行弥补。

职业年金在结构上类似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

国务院曾在2008年2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此时,便已明确了“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并轨,建立职业年金弥补差额”的改革路径。2011年7月的会上,人社部发言人尹成基也曾表示,人社部正在起草专项的职业年金办法,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配套政策,但是如今这一办法仍未面世。

而各试点省市普遍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缺乏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参与试点者“人人自危”,消极回应,最终致使改革试点进展缓慢。

2013年5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在一个总体的改革框架下来进行。其中包括机构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分配、财政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对于这方面的改革,我们知道公众有很多的反映,我们一样也很着急,但我们这次一定要力争改革能够成功,不能做一个‘夹生饭’,半道又退回来了。”胡晓义说。

此外,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级低,基金沉淀在县市一级财政专户,由县市一级政府负责。因此,不但三种养老保险之间无法转移接续,同一险种也存在跨地区无法携带的问题。对此,解决之道唯有一途——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此前,人社部更倾向于“小修小补”的改革方案,着力于各类险种之间的转移接续,希望以此解决流动性问题。

2012年11月26日,人社部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文件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城居保缴费人群之间的转移接续作出规定。其基本原则是,个人账户储蓄额可以全部携带并轨,但在缴费年限计算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入新农保、城居保,原缴费年限可以直接承认接续,但新农保、城居保转入职工保险的,年限不得累计计算。这一《办法》被学界评价为“补丁”政策,因其只支持了人群从城市到农村的单向流动,并不支持城镇化的向上流动,缺少吸引力。

实际上,若不能做到养老金全国统筹,类似转移接续方案,对参保人并无吸引力。2010年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理论上,农民工跨省流动,可以将养老金携带转移。但由于手续繁杂,2011年,全国办理跨省转移手续的农民工总量只有24.4万人,仅占当年参保农民工的0.6%,影响微乎其微。 改革成本几何

按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退休事业单位职工月均养老金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年均离退休费总支出1400亿元,其中大约一半来自财政拨款,另一半为自筹;而全国退休公务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职工的2.1倍,每年大约需要700亿元,均由财政全额拨款。与财政对城职保的补贴对比可以看出,这部分支出已占财政对全部养老金负担的三分之一强。

除了不公平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没有设立个人账户,因此无法投资运营,在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意味着财政负担将飞速攀升,政府责任无法摆脱。

对于双轨制的改革,必先期付出成本,短期内财政压力将明显加大。具体来说,财政需要多花两笔钱。

第一笔,财政需要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额外缴纳工资总额的20%,以实现与城职保的并轨;第二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中雇主缴纳的这部分,约为在职工资的5%。

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假如从2008年当年开始同时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改革,全国的财政负担占GDP比例发展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2009年-2013年,支出增幅较为明显;2014年-2020年,支出占GDP比重呈平滑下降趋势,原因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导致工资增长率下降;2021年-2048年,头六七年里支出增长比较缓慢,后期较快,到2048年达到峰值。到2049年的节点之后,改革收益逐渐显现,改革后的支出将小于不改革支出,越往后,收益越明显。

选取不同的人口结构、经济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参数,测算出的转制成本差距很大。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计算,若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略为降低,改革20年-28年后,并轨的基本养老金可以实现财务平衡,传统退休金退出市场,统一的国民基础养老金长成。

此外,在保证养老金可持续性方面,则需强化制度自身造血能力,完成统筹、个人“双账户”保险结构的设计初衷,即做实个人账户,允许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

但是,各部委间对于此项改革的意见并不统一。

目前,全国做实的个人账户仅3000多亿元,被挪用作当期支付的空账额已超过2万亿元。据知情者透露,在此前的讨论中,财政部对做实个人账户不积极,因为这意味着财政支出立即增加,除去当期支付的转移支付,财政还要增加做实账户的支出。

去年初,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体制改革一度启动,在方案抉择阶段,人社部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就曾激烈争夺对基金的受托权,后由于争议过大,改革被暂行搁置。

“养老金改革复杂重大,中央应当破除部门利益阻挠,各部委也当有大局观念。”有学者评价。

无论计算结果是什么,结论是明显的:若不改革,短期内财政负担轻,但远期债务难以承受;若改革,短期内需承担财政压力的痛苦,但长远看,制度是健康和可持续的。本届政府面对的,正是在长痛和短痛间作出选择。 谁来埋单

那么,改革的钱从哪里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曾多次公开建议,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充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到2012年底,全国国有资产近70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有30多万亿元。按2012年8月末市场价格统计,中央系统持有的上市公司市值达到9.7万亿元,其中,国有股超过51%的有2万多亿元。戴相龙的建议包括,规范上市企业国有股划拨社保基金制度;中央企业上缴中央资本收益的30%划拨社保基金;逐步将国有股超过51%部分划入全国社保基金。

今年3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有企业的利润分红是作为国有资本金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目前其集中比例还不高,未来,会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交到公共预算中的比例。

有学者做过测算,以上海为例,假如将2011年作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起始节点,总转制成本为3885亿元,并在今后76年内逐渐显现,不计利率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上海地方财政平均每年要承担的转制成本将在50亿元左右。其中2011年会出现成本最大值130亿元,以后转制成本现值逐年下降——2025年左右降至100亿元,2050年左右降至40亿元,2060年左右降至20亿元。

2012年上海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743.71亿元,研究认为,在改革的前五年内,单凭地方财政,难以承担改革成本。上海财税尚且充裕,若改革放眼全国,中央、地方财政责任如何划分更需明晰,这涉及央地财税关系、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

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可能将导致改革失败。一个教训是,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自2001年起至今已13年,目前,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个人账户空账做实之责。其中,中央政府负担做实个人账户引起的现收现付不足部分的固定百分比,其补贴额度如果少于统筹发放缺口,则需地方政府自筹资金补足。在以新增税收且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负担者的制度下,做实个人账户的进展实为缓慢。现在做实部分尚不足全部空账的七分之一,其一大原因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央财政在其中承担责任过少。

2012年,时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楼继伟曾撰文阐述其财税思路。他认为,从财力分配来看,中央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53%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20%。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当合理进行中央地方间的职能和财力分配,把国家应该管理的事务管起来。

第8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思考

1991年,以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国家拉开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帷幕。近年来,随着关闭破产企业,被征地农民,城乡居民等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老有所养的“拼图”逐步齐全。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完成,我国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各种人群的全覆盖。万事开头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有效实施,加快改革进程,需要加强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

1.改革历程

我国从1955年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及其待遇管理制度以来,进行过2次改革探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年,人事部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2008年,国务院通过劳动、财政、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上海、重庆和广东等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主要内容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职业年金制度和省级统筹等。

这两次改革总体未实现预期目标,但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只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单位,违背了公平原则。二是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等配套改革未同步推进,缺乏动力。三是未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改革群体利益下降,影响了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2.改革进展

2015年初,国家相继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人力社保部和财政部也出台了相关细化措施。随后,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陆续了实施意见。

2015年底,重庆市了《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随后,对全市的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数据采集,涉及单位2万多户,人员100万人;广泛的开展了政策宣讲,初步宣传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人力社保、财政、编办等部门加强协作,对改革所需资金进行了反复测算,对收支预测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决策建议。

3.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并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分别缴费,缴费金额与缴费年限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从而解决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五个同步”是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确保改革平稳推进。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互相攀比。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确保待遇平稳过渡,体现职业差异。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工资制度改革同步推进,通过“提高工资水平,优化工资结构”来减轻个人缴费压力,用“增量”来进行改革,减少改革阻力和压力。当然,由于职务、级别不同,每个人增加的具体额度有所不同。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逐步建立兼顾各类职工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实现工作推进“一盘棋”。

二、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待遇差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管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公平,即职工要缴费并从基金中领取养老待遇,但平均养老金水平要高于企业职工平均数,社会各群体的养老金综合替代率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养老待遇差别依然存在。

另外,因职业年金产生的待遇差别有扩大的趋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与企业年金类似,都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属于财政供养,将全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是企业年金受到单位领导认识、企业效益和职工年龄结构等多方面约束,覆盖面小、差别大,目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超过10%,这就会扩大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待遇差。

2.财政承受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人群。“老人”就是改革前,即2014年10月1日前已退休人员;“新人”就是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中人”就是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这三类人群的解决思路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改革难点在于“中人”,“中人”的难点在于财政能否承受改革成本。

改革前,“中人”不用缴费,也没有基金积累。改革后,“中人”视同缴费,需要财政部门逐步拨付“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根据专家测算,事业单位“中人”成本约 3.7 万亿元,机关单位 “中人”成本约 4. 5 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各级财政压力巨大,“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对更是加剧了财政资金支付压力。

3.制度衔接问题

一是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改革前,2008年试点省市需要前后衔接。如重庆需要清理以前参保和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制定前后衔接办法,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二是制度间的衔接问题。按照改革方案,新建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相同,缴费和待遇计算方式基本相近,但是仍然会分别单独管理和运行,因此这两种制度间需要有机衔接。

三、建议

1.加快制度融合,逐步缩小待遇差距

养老保险制度融合是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要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互融合、逐步缩小待遇差距。一是要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提高企业养老金有两个思路,即提高存量退休职工养老金和提高增量退休职工养老金。根据多缴多得的原则,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尽量采用提高增量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的方法,让每年新增加的退休职工能获得待遇的提高。二是要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的关键是增加财政补助和投入,建立养老金随通货膨胀、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等联动机制,兜住养老底线,从而不断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2.确定“中人”过渡标准,确保财政可承受

在保证“中人”待遇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过渡标准,加大基金收入来源,让各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一是要按照保险大数法则和精算平衡原则,对基金收支和财政补贴标准进行测算,做到未雨绸缪。二是要推进国有资本及其收益补充养老金改革举措。根据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程度,划拨国有资本及其收益,增加基金收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确保财政可持续。三是要扩大省级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试点。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及职业年金等养老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四是加快发展经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握民生社会保障支出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民生事业稳定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扩大财政收入来源。要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资金问题。

第9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的政策依据:

养老保险:《关于统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7国发26号)

医疗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12国发44号)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1999.1国务院159号令)

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66}号)

生育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

一。 我国社会保险的进展情况

1.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各类从业人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不含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统筹基金)+部分积累(个人帐户)

缴 费:20%(单位工资总额)+8%(本人工资)

进 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总数:1301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9954万人;离退休人员:3062万人;负担比:2.98:1全国平均费率:26.4%其中:用人单位:20.99%;个人5.41% 2000年1-9月份:

基金收入:1571亿元。基金支出:1544亿元。当期结余: 27亿元累计结余: 769.6亿元。养老金替代率:86.2%.按时足额发放率:99.1% 2000年11月底:

社会化发放人数:2634万人;社会化发放率:89.5%

2.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缴 费:2%(单位工资总额)+1%(本人工资)

待遇给付:职工失业后,可享受12-24个月的失业救济。

进 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0188万人其中:企业8442万人。事业1658万人应征基金78.64亿元,实收58.73亿元,收缴率74.68%登记失业人数575万人,失业率3.1%

3.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个人帐户缴 费:6%左右(单位工资总额)+2%(本人工资)

进 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902.6万人其中:统帐结合995.9万人大病统筹906.9万人进展:(2000年1-9月份)

统帐结合:基金应收45亿元,实收37亿元缴费基数人均482元/月大病统筹:基金应收28.3亿元,实收21亿元缴费基数人均415元/月。支出17.4亿元,结余3.6亿元。

4.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缴 费:1%(企业工资总额)

差别费率:行业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风险程度的高低费率浮动费率:安全生产情况进 展:(截止到2000年9月底)

参统企业职工4129万人,比99年底增加169万人;平均费率:0.8% 13万人享受待遇,未参统企业仍实行.

5.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部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缴 费:不超过工资总额1%(参保企业)

待遇给付:

孕产期医疗费用: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费用产假期间的生活津贴:按上年度平均工资100%发放。

进 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2955万人,有20万人享受保险待遇。

全国平均费率:0.66%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面临的

1. 保障水平低,与水平和企业。职工承受能力有差距A企业社会保险成本:

企业社会保险支出构成6% 20% 2% 1.5% 4% 4%医疗 养老 失业 工伤生育 医疗补充 养老补充

总计37.5%.结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加重B.个人缴费分析:

个 人 缴 费1% 8% 2%失业 养老 医疗总计11%。结论:个人负担比例高C.保障水平月平均养老金538元/人;月平均缴费工资623元/人养老金替代率:86.4%,世界最高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八个省超过100%由此形成提前退休比率达30%-33%。

2. 政策不完善,制度尚待规范A.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结合社会统筹基金+个人帐户基金全部用于发放养老金年缺口300亿元

企业负担重设计缺陷: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部分(3%)

现实情况: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5%)+企业缴费部分(6%)

提前退休――病退――特殊工种1836种,各行业自行规定没有规范――已破产――纺织压锭

余命方案设计余命以10年计算;退休年龄:女50岁(干部55岁),男(60岁)

但以大连测算为例:男女混合平均余命为17.55年,平均退休年龄62.5岁,寿命73岁B.医疗保险:

统筹起付标准(起付线):社平工资的10%左右(金额或比例),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社平工资的4倍左右(保险有限责任)(2.5~5.5万元)

结论:大病风险无法抵御

待遇水平:与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相比,水平下降较大

3. 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用工不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关系用工合同工用工季节工非合同工 农民工外来工用工不规范:无劳动合同,不缴费

4. 基金支撑能力薄弱

无积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保险制度建立,无积累,以代际为主支付养老金

欠费严重:养老保险欠费:398亿元,涉及1/5企业失业保险欠费:67亿元;医疗保险欠费:20亿元

替代率高:养老保险年缺口300多亿元,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超过20个省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支付困难

风险预测和抵御能力差

5. 保险层次单一,多层次保险有待完善养老保险:仅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仅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保险制度没有建立,不能满足需要

6. 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缺乏依据支持依法参保:,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缺乏法律依据。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补缴欠费: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的自觉性,缺乏强制手段。

基本管理:基金运营,基金流失

7.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仅统筹地区内可以转移,统筹地区之间无法转移(缴费年限。视同缴费。个人帐户为空帐)

管理手段:业务量大,并且要求准确性。及时性;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信息化管理还有待完善。

8. 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制度推行难度大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对社会保险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

企业:对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及其分配机制不理解个人:不清楚社会保险与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 采取的对策

1. 国务院已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调整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主要: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8%,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实帐运行――增加积累,减轻企业负担,计发与个人缴费挂钩。

――由现行的“三条保障线” 向“两条保障线” 并轨――各地也要选择一个县(市)进行试点

目的:改变模式上的缺陷

2. 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主渠道: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

政府分配: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探索基金运营渠道:国有资产变现。发行彩票等等保障制度规范化:规范和加强制度建设,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保险需要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险: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3. 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探索基金运营渠道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收缴率,统筹层次(1)在城镇强制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对象:全覆盖)

(2)规范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调节功能。

另一方面,开拓资金渠道,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1) 建立社会保障国家预算,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占财政预算的15-20%)

(2) 将征收利息税。遗产税的收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 通过回购。配售等形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减持。债转股)

(4) 探索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保值增值渠道,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对个人帐户基金管理运营

4. 规范用工。分配制度,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用工:从机制上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

即:建立劳动关系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待遇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就业:

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如社区就业)

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全面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5. 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要同步推进打破垄断,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

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

药品流通领域去掉“虚高”价,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6.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立法:修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政府部门,包括审计。工会财政。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探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

执法:审计署2000年对14个省69户企业进行稽核。审计。

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

7.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全国信息系统建设,核心平台推广,地方计算机管理。

风险预测 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 ↖决策依据 定期评价 统计汇总

8. 推动多层次保险,提高保障水平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强制推行,政府行为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 由企业效益决定,目前的统筹外补贴,企业行为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保险、高收入者,个人行为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目标:第一支柱做到全覆盖第二支柱,即统筹外养老金向补充养老保险过渡,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