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交际礼仪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际礼仪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际礼仪的特点

第1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我校留学生涉及世界各大洲近50个国家,但是数量上以南亚国家为主,由于生源国家民族众多,其文化差异、受教育水平、汉语基础、甚至英语水平均有不同,因此这一群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地区文化差异大,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同

我院留学生群体中来自南亚的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东南亚的有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还有少数学生来自北美和欧洲,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国家来的学生受宗教文化影响明显,有些活动和习惯必须坚持,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上,也体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例如每周定期做礼拜、穆斯林重大节日的庆祝以及在医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女生不可摘掉其面纱等,但是他们活跃,生机勃勃;一些国家来的学生日常学习非常努力,有任何学习中的问题都会向老师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其平均英语水平相对差些,对英语授课课程学习相对不利;欧美等国家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后拓展能力强,日常对学习会有自己的规划,如有的学生会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对锻炼身体、上课、复习、休闲、以及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医学内容进行整理、参与医学英文期刊的出版等。

1.2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所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基础教育特点及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其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与中国学生相比数理化的底子明显薄弱,大部分留学生数理化在中学阶段所学内容浅显,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数理化课程学习很吃力,考试成绩多数同学很不理想,这样在学习过程之初,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受打击。对于汉语课程的学习,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在来中国前或多或少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对于一些华裔学生来说,汉语学习就更容易一些,这对后期接触病人时的学习非常有利。但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又相对差些,有些学生甚至需要把课上老师的英文PPT翻译成本国文字再学习,这就加大了后期在英文授课学习中的难度。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考核题型因语言理解而辨识不清,如:不理解各类多选题的划分及含义等。

1.3学习生活中个性张扬,喜欢参与

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留学生都体现出个性张扬、喜欢参与的特点。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组织纪律性较差,喜欢听的课程或考核管理严格的课程,课堂纪律较好,出勤率也较高;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会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课,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喜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喜欢在课堂中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教学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样能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比起理论课程他们更喜欢实验课程等特点。

1.4完成学业,拿到文凭是他们共同的强烈愿望

尽管留学生来源国别、地区不同,他们受本国本地区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认真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对完成学业、拿到学位文凭的愿望却是非常的强烈。在若干不同中,这一点却是如此的一致。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怀着对医学的喜爱,对医生职业的向往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来中国学习医学的,他们渴望享受中国优质的医学教学资源,通过6年的学习,顺利毕业拿到毕业和学位证书,衣锦还乡,实现梦想,这是他们共同的强烈愿望。

2分析与思考

2.1对留学生特点的分析

对以上特点进行基本分析,总体来讲,既有明显的不足也有一定的优势。在教学管理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上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中国学生有一定差距[1],这对培养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对此要清晰地注意到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二是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到异国他乡来学习,人地生熟,又有各地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和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需要磨合才可能适应,这对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应该给予足够的体谅;三是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和个性张扬的特点,要合理调动充分发挥;四是他们渴望获得文凭、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既是他们的本能动力、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做好留学生培养的积极因素,应该充分利用。

2.2加强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根据对留学生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相对于我们国内学生的教育培养来说是有一定区别的。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学校教育和管理者来讲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难题。学习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的问题怎么办?不能坐视;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较差的问题如何解决?只靠看管可能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学生们愿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管理中和学习中得到发挥?等等。抓住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扬利抑弊,因势利导,就成为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的理念和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围绕他们的学业下功夫。

3加强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措施

3.1开展预科教育,提高基础水平

开展预科教育,解决基础差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始几年,我们主要采取辅导的办法,但不能系统解决问题。近两年开始预科教育,学生入学前,先申请进入预科学习,我们将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列为预科学习内容,学生在预科学习系统学习后,进行水平测试。根据考核结果以及学生在预科阶段的表现,筛选优质生源,入读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为其今后完成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减少了留学生初到异国学习的压力,有助于其建立自信心,更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3.2重视教学计划宣讲,以利于学生自我把握

教学计划是学生全学程必须清晰了解的,对学习内容和要求具有全面清楚的了解,才能较好地把握。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宣讲,以保证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生活和学习习惯的留学生能充分了解到我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学习要求等,在入学教育阶段就会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的宣讲,学生提问讨论。比如:我校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除各门课程外,在临床实习之前,还有三个“基本”综合考试,即汉语基本水平、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其中任何一项考试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临床实习。同时在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学生还要面临最后的毕业综合考试,这在一入校就告知所有留学生。通过实例讲解,使留学生深刻了解,最终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必须达到的要求,这样也利于学生较早地计划和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3.3建立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留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建立并实施教学信息收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信息反馈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措施,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个性张扬的特点得以发挥的途径。通过定期召开留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留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归纳总结后,及时反馈给各个教研室,保持和各个教研室的有效沟通。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够密切师生关系。

3.4加强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授课水平

我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全部为英语授课,保持各门教学的高水平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2],但对留学生培养则至关重要。师资的英语培训是提高英语授课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了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学校每年批复专项经费,聘请外国专家,对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至今已有10余年,形成了稳定的英语师资培训机制,对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定期举办教师英语授课基本功大赛,基础临床老师同台竞技,有力的促进了教师英语授课的积极性和授课水平的提升。

3.5用制度约束,强化学习纪律

制度管理和制度约束,不是唯一但必须有,与学业激励共同作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直接关系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直接关系留学生们来华学习的初衷和美好愿望的实现。事实表明,对管理严格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的出勤率和纪律性就比较好,而且课堂上学生们也比较活跃,提问积极,与老师互动频繁,教师的评教结果也很好。学校制定了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各项管理制度,对每一条每一款制度的实施都讲清与其学业的关系,让学生逐步地理解制度和纪律是帮助和服务于他们完成学业的,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从自由到自觉的过程。

3.6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第2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一、研究介绍

笔者随机选取了数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各年龄段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幼儿表演、教师单纯讲课、师幼互动、幼儿自主活动时,研究者若发现研究对象有干扰他人、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呆坐、东张西望、出怪声、走动等注意力分散行为时,就立即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行为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终止与结果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注意力分散的行为表现

调查数据显示,幼儿注意力分散的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做小动作是幼儿最容易出现的注意力分散类型,大多数幼儿在课堂上都有玩衣服上的纽扣、带有彩灯的鞋等小动作。这表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很低。观察中还发现,当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时,邻座的幼儿很容易受其影响。如有幼儿带来了卡通贴画,邻座的幼儿就可能和他一起看贴画、分贴画、抢贴画、贴贴画。

2.幼儿在什么样的活动中容易注意力分散

调查显示,幼儿在进行师幼互动时最容易注意力分散。教师在提问时,有的幼儿在拉其他幼儿的衣服,跟其他幼儿说话;在朗读环节,有的幼儿东张西望,有的幼儿在翻看其他页。幼儿自主阅读和教师单纯讲授的过程中,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次数也较多,主要表现为呆坐和干扰他人。在幼儿上台表演期间,留在座位上的幼儿容易注意力分散。

3.教师对幼儿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处理

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之后,不同老师的关注程度及采取的办法不尽相同。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后多依靠自主恢复,也就是幼儿自己玩一会儿之后会觉得没意思了,便会停止注意力分散行为。相对而言,教师主动引导的比例不高,部分教师看到幼儿出现溜号时甚至不予理睬。

4.幼儿注意力分散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在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孩子中,男孩的比例(占55.9%)要比女孩的比例(占44.1%)高。据观察显示,男孩的注意力分散行为多表现为左顾右盼和干扰他人,而女孩则表现为做小动作和呆坐。

三、教育建议

幼儿时期是注意力发展的敏感时期。教师应结合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在实施各种活动时,科学设计活动,注重教学策略,使幼儿注意力能够集中。

1.把握教学时间,延长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长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力3~5分钟,中班幼儿可达10分钟,大班幼儿可达15分钟。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把握好教学时间,注重教学效率。

2.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关注

观察中发现,那些坐在角落或者位置靠边的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最多。教师应对这些幼儿给予较多的关注,并加以引导。同时,教师要关注晨检环节,对幼儿自带新奇小玩具、小卡片、小亮片等行为加以限制,必要时可代为保管这些物品。这样,可避免幼儿受到物品的干扰和刺激而导致注意力分散,也可适当减少安全隐患。

3.善于抛出问题,获得积极回应

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有趣、轻松的课堂环境。在各类的活动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幼儿提供正确的答案,应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多采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幼儿假设与猜想,让幼儿自主选择,积极融入活动之中。

4.避免过多地打扰幼儿

在幼儿集中注意力从事某项有意义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打扰幼儿,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如幼儿集中注意力画画时,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想象、探究、发现,而不能过多地边走边讲或干涉某个幼儿,影响他们的思路。

5.科学提供对幼儿有意义、使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适量、美观、隐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可以让他们通过操作材料获得情感、认知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但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其中的教育因素。比如,在建构活动中,如果投放的材料太少,孩子不仅不能满足完整拼搭某种物体的愿望,还可能因为担心自己仅有的积木被别人抢去,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保护自己的材料上。而如果投放的材料太多,则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他们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碰碰那个,根本无法注意力集中地进行某项工作。一般而言,幼儿年龄越小,投放的活动材料的品种应越少,但单类材料的数量应适当多一些;材料需周期性地加以丰富和更新;准备的材料给予孩子创造的空间越大,孩子玩的兴趣就越大,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6.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音调的变化和音量的调节

教师在活动组织的环节中,应避免出现平淡、无变化的语音、语调,因为单调的声音容易使人昏昏欲睡。为此,在进行讲述时,教师可结合讲述内容不断变化语音、语调,甚至可以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并加上肢体动作,生动有趣地组织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第3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特点

近年来,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探讨成为热点。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教学活动的一元是在学校教学另一元是在企业实训,加拿大的CBE(Competenc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减少矛盾突出,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使得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配合学生规模、训练强度和教学时间等,拟景教育引已成为实践类课程广泛应用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原先的教材,而是需要根据真实交易资料和课程训练要求来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案例,并配以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来运行,探究实践教学案例的特点,能让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优化这类新型教学资源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学案例应切合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虚拟的中国贸易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动手完成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因此,高质量、仿真度高的教学案例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它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电子版的动态开放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教材;从实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份完整的出易业务资料,包括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交易善后的全过程中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相关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文件。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教学案例前充分认识关键两点:第一、学生在TMT课程中能学习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TMT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做中学”、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充分认识上述两点的基础上,TMT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共制作教学案例20多套,全部以拟景操作形式呈现于课程平台www.scicib.conl,已有近万名本科学生利用TMT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实习。

二、全面把握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在实践和总结中,T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该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不断优化教学案例,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而是一笔出口业务完整的操作流程及涵盖的全部操作文件。教学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个操作环节,包括l2周次的实习任务,按照此笔交易的进程依次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笔出易的全部流程和各环节具体操作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除了在整体上把握流程外,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操作环节中根据业务信息制作每个具体文件,共20个操作文件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需的六大操作技能:商务信函拟写、出口价格核算、出口合同填制、信用证操作、出口货物托运报关、出口单据填制审核。

(二)仿真性

TMT教学案例尽可能地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相符合,包括远程实习的平台环境及现场实习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信息、客户、出口履约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及机构文件的样式和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这种高度的仿真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公司实习生这一角色,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一个贸易理论的学习者向外贸工作人员过渡。而在整个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始终以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为参考,结合模拟实习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以交易进程为主线,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去考虑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真实性。

比如在进行出口认证时,出口商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申领不同的认证文件,若客户要求的是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学生则应在课程平台下载相应格式的申请文件,填制好后交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签署,随后会收到受理机构反馈的已签署的浅绿色底的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这就充分体现了该履约过程的高度仿真性:第一、办理流程、受理机构及提交文件完全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二、即使是同一个履约环节,由于客户的要求不同,其办理的相关文件也不同,这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三、上述两种原产地证明的样式、颜色、填制内容与实际业务完全相符。

(三)实践性

TMT课程利用教学案例运行教学过程,全过程模拟实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按照课程平台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去跟进业务,理解每个环节“做什么”,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提供每份操作文件的示范样本,让学生查看后反思自己的文件“做得如何”,同时通过阶段讲座、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的态度。

比如客户需要产品插页,教学案例中已通过课程平台为实习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商品信息库。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商品查询”栏目中根据商品类别查询,然后在下载的实习公司信纸上自行制作各种直观生动的产品插页以提供给客户,待学生提交文件时间截止后教师会在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中提供一份规范的产品插页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后通过查看示范明确自己制作的产品插页是否符合要求,包括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工整、图片是否清楚美观。

第4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摘要:科学和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标志和重要因素,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非常完善、毫无问题的。随着社会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种类和特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突发卫生事件频发导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生。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不稳定和危机因素逐步增多,更易于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意义

一、引言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第一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阐述后工业社会存在的普遍状况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将“风险社会”加以理论化。随后世界范围内波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欧洲各国发生因二恶英污染传播所致畜禽类、乳制产品污染问题,美国的结核牛和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墨西哥全球性甲流疫情暴发,我国从SARS 蔓延到H7N9 肆虐等等,均向世人说明我们身处危机频发的社会,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风险”与“危机”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因素。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有较为突出的两大特征:一是人类种子技术发展以及工艺革新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制度变革与结构变化导致的风险隐患。这两大特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现代风险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国际化的纵深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突破国界与区域的界限,传导向强,扩张性加剧。“人造风险”与“传统风险”日趋常态化与集聚化,国内与国际风险、区域性与全球化危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

二、我国进入社会风险以及突卫事件的高发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进入21世纪,从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泛传播到2008年持续性的暴风雪袭击我国南方14 个省(自治区);从2008 年5月四川、甘肃遭受8.0级强烈地震破坏,到2009 年H1N1 流感引起的民众恐慌;从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导致4.8亿人次受灾到2013 年H7N9 病毒的蔓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止,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人均GDP到达1千到3千美元阶期时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因素处于社会矛盾承载的“瓶颈期”与“约束期”,同时也是处于“经济发展失调期、社会秩序易乱区、心理区间失衡区以及社会伦理重构期”的关键节点。根据这一观点与理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进入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的高发阶段。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重大的社会灾难

从法律层面上,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卫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重要性与权威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实践层面上,自从2003年SARS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其破坏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后果严重性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关应急管理方法与理论解决突发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应对与防范卫生事件,如何运用相关科学化与合理性应急管理机制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与现实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原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卫事件的发生由于所处环境、产生原因及危害后果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点与形态,但是突卫事件也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1)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这一特征说明:一是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二是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做出分析判断,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2)复杂性与繁冗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种类繁多,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3)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对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突卫事件的骤然性和突然性,其现场控制与处理、原因分析与调查、善后总结与预防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政策性与协调性较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紧迫性任务,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布控与系统管理下才能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5)全球化与国际化。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沟通顺畅,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横行肆虐,影响广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卫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处理需要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路径选择,实时依据突卫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资源分配比率等因素,启动与响应相关的应急预案与处理规划。同时公共卫生是一项涉及面广、波及群体宽泛的事业,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保证突卫事件效率化、效果性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原则。突卫事件是难于避免与直接监测的,对于公共卫生的应急举措首要在于预防,深化危机意识。无论是生物病原体所致流行病还是人为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可以将欲发生的突卫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可以将难于监控的突卫事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另外突卫事件危及民众生命安全与健康,必然导致财产与物质的损失,各级部门和政府机构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利用所有资源与设备,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对于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的人要竭尽全力做好防护与保障安全工作。

(3)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公共卫生物品消费和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政府在依法办事与履行职能时,要充分保障卫生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当流行传染疾病、重大卫生灾害、食品药品危机等事件发生时,在统筹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时,首先确保受灾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功能;其次,政府必须强调效率性原则,安排组织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救援措施(精干高效的救援队伍、充分及时的救援物品以及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救援措施的精益化运行,确保突卫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公平性救助与效率化救援。

(4)时间性与协同性原则。突卫事件具有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征,事件爆发过程和危机传递由于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容易加剧事态的蔓延,因此突卫事件的先发处理在于时间的有效把握,政府应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局面,及时准确稳控事态的发展。另外突卫事件不断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事件通常会涉及多个领域和机构,除了卫生管理机构以外,交通运输、公安警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保障机构以及通信辅助部门等也将协调参与,如何形成联动配合机制,从而更好地促成多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合作,发挥整体化优势,是政府行政职能履职的重要方面。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结构加剧转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性与影响性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缺陷与问题,风险增多导致的民众不安情绪与忧患意识亟待政府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本文选题定位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一种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物质财产以及降低各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应对的效率性、效果性都会涉及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程度、辐射范围以及损失程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满意度以及经济发展度,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程度,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2.建立科学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突卫事件对于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众心理的广泛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我国特大城市上海人口集聚度过高,交往密切程度频繁,受威胁人群剧增,受破坏程度较高,事件一旦大爆发,危害性与损失度必然增大。城市地区现已为突卫事件发生的高危区域;而广大农村由于缺失相应的卫生常识与应对手段,事件发生极易酿成严重灾难,所以建立科学、效能化的应急管理机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锋.360度绩效考核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1(09).

[2]袁艳芳,蒋平.政府部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03).

[3]田家林.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1).

[4]诚然,刘丽.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0(10).

[5]韩锋,孙建丽.我国公共行政支出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初探[J].理论导刊, 2010(06).

第5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第6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一)分类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就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而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多使用敬辞和谦辞,因此本文对称谓礼仪的研究偏重于谦敬辞的研究。

(二)谦敬语的作用

1、表上下尊卑何为“礼”,《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足也”,引申之意为凡所依皆曰履。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礼”和现在我们说的“礼”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现在的“礼”即“礼仪”只涉及一般的行为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而古代称谓礼仪最初的目的则是为了表示长幼及尊卑关系。其中有大部分的谦敬辞是为了表示对君王的尊敬,如王,大王,君,公,天子,万乘,主上,大家……这些是直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即为“敬辞”。而通过贬低自己来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常见的有愚臣,微臣,卑职,奴才……这些即为“谦辞”。古人常用“家”来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或年纪高的亲戚,如家父,家母,家师。“舍”用于对别人陈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者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妹。

2、人际交往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中国自古便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中华民族崇尚谦让,在这种文化的环境下,谦敬辞的使用是合乎传统交际环境的。在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为了让对方消除压力,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而故意的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这样既表示了对他人的尊敬,又让人感觉语气缓和利于避免冲突,这样就会产生让人满意的交际效果。

(三)古今称谓礼仪对比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汉语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之争繁体到简体之变,再到如今网络语言的蔓延,中国的称谓礼仪也发生了巨变。首先,古代一些表示自谦的词慢慢从称谓礼仪中消失。例如“贱”,在古代不仅用于对自己的谦称也可用于对自己至亲及所属物的谦称,但现代这种用法较少。男子不可随意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妾,贱内,拙荆等,这不符合现代男女平等的基本礼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一些国外的称谓礼仪不断影响中国,其中的表现为音译或意译外来称谓,或直接从日语中借形的借形词,如对男女的尊称“先生”“小姐”“女士”。或者是把原有的词语赋予新的表示谦敬意义,使之成为谦敬语。如“同志”一词,在古汉语中不是表谦敬的称谓,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但到了近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尊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礼仪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谦敬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谦敬语教学一直成为一个教学难题,对外汉语教育界一直存在“教与不教之争”。从语言的交际性功能这方面来讲,称谓礼仪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教授学生谦敬语。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讨论:1.学习目的,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认为,动机包括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的愿望和在相适应的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态度,如果是以在中国生活与中国人接触交往密切或急需融入华人圈为主要目的学习者,在汉语教学时就应该进行必要的中国称谓礼仪教学。2.学习环境: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分为目的语语境和非目的语语境。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表示谦敬的语言系统,有的是有规则的通过外部形态变化来表现如英语,用过去式would,should,could等表委婉,有的是通过附加粘着成分表委婉如日语。而汉语则是通过具体的词和称谓的变化来实现的,所以汉语的谦敬辞较多较之其它语言复杂。所以对于汉语语境外的学生学习汉语称谓礼仪及其中的谦敬辞是较困难较复杂的。比较之下,汉语语境内的留学生日常都和华人打交道,接触此类用法较多,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3.学习程度: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基础班,初级,中级,和高级班,不同等级学习的内容有所区别逐层加深。而对于留学生的谦敬语教学,可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决定,零基础不宜教授称谓礼仪,到初级时可教授当代常用的简单的谦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到中级高级时对称谓礼仪的教学课应逐步加深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常用的及常出现的古代谦敬语,如令兄,贤弟等。

(二)谦敬语教学法

1、对比教学通过分析汉语的称谓语与学生母语称谓语的异同,明确作为第二语言谦敬语教学的特点和重难点,让学生通过与自己母语称谓语的比较找出学习规律从而更好的学习汉语谦敬语。这可以分为二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汉语中的谦敬词与学生母语中的谦敬词在词义或使用语境方面相似或有联系;比如说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礼仪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先生,小姐,女士等称谓语与英语中的Sir,Miss,Lady在语义跟语言使用环境的符合度都很高,在教学时可直接使用语法翻译法教学。第二种情况则是汉语中的谦敬词与学生母语中的谦敬词意义用法不符甚至在学生母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及用法;在古代汉语谦敬词中的某某君,“春秋四君子”中的“君”指的是才华出众品格高尚的一类人,在现代汉语谦敬词中此类用法已经消失,但是日本受到中国传统称谓礼仪影响把君这个词吸纳到日语中为称谓语。但是用法与中国有所不同,君这个意义被泛化了用在男性姓名之后表示对男子的尊重,在教授此类称谓语时要注重对比找出异同避免学生在使用时出现混淆的情况。

第7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Abstract】Etiquetteisthatonepeopledemandsevenanation,acountrycultureaccomplishmentandmoralityaccomplishmentexternalshowtheform,thebasicbeingtoconductself.Godeepintotheeducationcartingoutetiquetteamongthestudentsinteen-agers,highIyvaluethenewimagemoulding“civilizedetiquetteoftheChinesenation”,traincivilizationnewcourteousgeneration,beverynecessary,bealsoveryimportant.SocialintercourseconventionandetiquettearethemaincontentthatcultureeducatesinEnglishteaching.ThecultureseepingthroughetiquettethereforestepbystepinEnglishteachingisawareof,socialintercourseabilitytrainingstudent’sstridingoverculturetherebystepbystep.

【Keywords】Etiquette;Trans-Cultureconsciousness;ElementaryschoolEnglishteaching

【Abstract】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2005年7月,http:///

[6]《涉外礼仪之食的礼仪》,2005年8月,www.edu.1798.cn/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第8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阶级统治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礼”显于制度,“仪”重于形式。“礼仪座度,笑语座获。”(引:《礼记·孔子闲居》)其解释为:古之祭祀礼仪尽合乎法度,笑语尽得其节制。在现代,我们根据礼仪发展的规律和其本身的作用、特质,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品器物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属于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侧重于内在修养。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要求尊重对方、承认肯定对方并尊重对方的人格。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讲究卫生。

礼节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内在美的一种外化。是交往中一切行为、举止、仪表、语言的规范。

仪表是礼仪在个人外在形象方面的体现,包括举止仪容、服饰、姿态等方面。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对人们的形象起到自我标识、修饰弥补、包装外表形象的作用。

仪式是交际活动中,按礼宾要求,用特定的程序、方式等表达的礼仪的过程。多数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较为大型的交际活动中。如:迎送、开业、升旗、剪彩、签字等。是公关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礼仪比较外在,比较轰动的表现形式。

第9篇:交际礼仪的特点范文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M.W.Lustig和J.Koester把HC和LC文化及交际的差别特征概括(cf.贾玉新,1997:34)为8项(见表)。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前3项特征予以解读并运用于中美正式请柬的范例分析。通过表可以看出,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递并不完全依赖语言本身,而是更多地借助语境,并以含蓄和暗码的方式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的作用突出,交际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以直白和明码的方式来传递,语言在交际中处于中心地位。高语境中的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而低语境中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则主要在语言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与前者相比要小。

三、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分析及其解释力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文化思维模式会影响语篇的写作模式。请柬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具有为实现特定礼仪功能的文体特征和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请柬除了体现相同的礼仪功能外,由于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其写作模式各异。本文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利用文献中的中美正式请柬为语料进行比较、归纳和范例分析,从请柬写作结构和写作策略两个方面来证明该理论对写作模式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语篇结构——中式请柬的螺旋型叙事结构与美式请柬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1.中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由于长期在儒、道、佛教的浸润下,中国文化积淀倾向于含蓄和中庸。基于这种倾向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而中国文化积淀的倾向性和思维模式的螺旋型特点又决定了中式请柬语篇的叙事结构。笔者利用文献语料,选取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中的35篇中文正式请柬,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由于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式请柬语篇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两类叙事结构,可分别表示为:(1)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2)明示性背景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具体到范例1,该请柬正文可分为4部分:“从盛世文明到以裹文事”是间接迂回的暗示性信息;“从谨定到宴会厅”是明示性的背景信息;“举行南方日报文艺部作者座谈会”是基于上文语境的宣布主题行为和“翘盼光临,千祈勿却”是发出邀请行为。由此看出,范例1的叙事结构是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发出邀请。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式请柬的叙事结构蕴含了过多的语境信息,作者借助上文语境,以含蓄委婉的暗示信息来实现礼仪功能。而对语境的依赖度较高这一现象,却反映了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式请柬的组织方式是受文化倾向性、语境因素和思维模式制约的。

2.美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崇尚独立,奉行“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的文化价值观”(胡文仲,1994:257),以个体性为基点进行直线思维,强调直述己见、明确具体的直线型叙事结构。笔者运用与中式请柬相同的语料检索方式和相同的语料分析方法(上同)对所收集的28篇英文正式请柬(不含以英语为中介语的所有英文请柬)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低语境的文化下,由于受美国文化思维的影响,美式请柬语篇中采用叙事结构有别于中式请柬叙事结构,并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可表示为: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可选)。以范例2为例,该请柬分为3部分:“从LadyAmeliaJones到Dr.JohnMarkham”是发出明示邀请行为,“atasoireeathome”是主题信息,而“OnFridayevening,thethirdofMarchatseveno’clock”为明示性背景信息,“Pleasesendreplyto”为确认邀请的信息。由此看出,范例2的叙事结构是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呈直线型,作者以语言为载体,直截了当地发出邀请行为和宣布主题,而非借助语境信息来传递邀请这一礼仪功能,这表明在低语境文化圈内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同样受美国文化观念和直线思维的制约,但也表明叙事结构对语境的依赖度低。

(二)语篇策略:华而不实与朴实无华

语篇策略是Enkvist(1978)提出的术语,指语篇作者根据交际目的对语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项(decisionparameter)所作的权衡。在具体请柬的写作中,当语篇的构架及主题确定后,语篇的策略表现为作者采用何种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本文通过中美请柬语篇范例的描写与对比分析来证明该理论对语篇策略的选择有普遍的解释力,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恰当的语篇策略是服务于语篇结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

1.中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3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宣布主题(举行庆祝元旦“茶话会”)和发出邀请(敬请光临指导)。为实施言语行为所选择的策略:在中式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借助于暗示性的背景信息(上文语境)来完成即通过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来宣布主题和发出邀请的。可以看出,中文请柬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细节信息开始,最重要的信息置后,基于语境信息以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来完成特定的礼仪功能。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和谦恭。为了彰显基调,作者选择的策略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高语境下,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作者使用的敬词和谦词如兹、敬、光临和敬礼等语言形式来显示礼貌,而频繁地使用这些词,既是中国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在特定的书面体裁场合中为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线性的格式,但有别于美式的格式。

2.美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4也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发出邀请(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Mr.HuWenzhong)和宣布主题(reception)。为实施言语行为作者所选择的策略:在该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通过直抒己见,以明示的方式来发出邀请和宣布主题。作者在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最主要的信息开始,明示性的背景信息置于主要信息之后,而且以直接的美国文化思维方式来传递特定的礼仪功能。更重要的是,美式请柬与中式请柬相比,对语境的依赖度要低,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语言来完成。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作者选择的策略也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低语境文化下,作者为了表达礼仪功能,注重语言准确性和明示交际,在请柬中未使用类似于中式请柬中含有隐含意义和文化色彩的谦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词汇request,pleasure,R.S.V.P.来显示礼貌,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美国文化有的缩进式的线性格式。需要强调的是:中式请柬中存在着诸多敬词和谦词如令尊、敝人、寒舍以及常用套语、四字成语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礼仪功能的需要。事实上,正是这类词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容易引起交际障碍或误解。相比之下,美国人通常是以自身愉快的感受来显示礼貌,常用的词有pleased,pleasure等。

四、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本文在分析中美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如何影响请柬语篇组织和策略选择的基础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出的建议为:首先,应用文写作不仅是单纯地考虑语法正确性,也要考虑适切性问题。D.H.Hymes(1971)指出要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cf.胡壮麟,2001:357)。具体到应用文体裁来说,其写作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其次,应用文写作还要考虑框架结构和段落安排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与目的语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和语篇组织方式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以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模式来谋篇布局。最后,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语言对比的能力。RobertLado(1957)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语言》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并指出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cf.ibid:377)。基于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应用文范例的对比分析,来引导和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及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