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第1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电网;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状态检修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备“三大故障模式”和设备综合状态概念

1.1“三大故障模式”

a.变电站母线失压故障模式:可能造成变电站母线失压的故障类型及原因。 b.变压器损坏故障模式:可能造成变压器损坏的故障类型及原因。 c.断路器拒动故障模式:可能造成断路器拒动的故障类型及原因。

1.2设备状态评价综合状态

根据设备状态量对变电站母线失压、主变压器损坏、断路器拒动等三种故障模式的影响程度,通过综合分析各状态量的情况,评估出输变电设备的综合状态(正常、注意、异常、严重)四种状态:

a.综合评价为“正常”状态的设备,可以正常运行;b.综合评价为“注意”状态的设备,应加强运行监视;c.综合评价为“异常”状态的设备,应适时安排检修;d.综合评价为“严重”状态的设备,应尽快安排检修。

二、状态检修管理工作现状浅析

2.1组织与制度保障方面

a.建立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相关专业小组,成员主要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成员主要由生产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相关成员认真对照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相关工作;成立相应的设备状态评价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调整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完善本单位三级组织保障体系;调整本单位三级技术监督网成员。b. 建立健全设备事故应急机制,为状态检修提供保障措施,每年按规定组织修订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预案,并结合实际组织进行各级演练。

2.2技术保障方面

a.及时下发状态检修相关规定等,认真贯彻落实各类与设备状态检修相适应的数据收集管理要求和各项措施,建立和完善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实施细则,拟定年度设备状态评价计划等。b.建立和完善技术监督网三级管理网络,结合人员调整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并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监督网例会会议,充分发挥技术监督设备管控效能,确保输变电设备运行可靠。c.建立和完善年度“反事故措施”计划,完善相关反措台账,认真做好重点设备管控等;从事设备状态检测的技术人员,如热工、油化、电测、计量等作业,均按规定持证上岗。

2.3资料与信息收集方面

a.充分利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和“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认真组织做好输变电设备台账数据管理,做好日常的各类数据收集统计。b.组织录入设备运行中发现的缺陷信息、跳闸记录、故障信息、更换后的设备数据,充分应用科技管理手段,提高设备管控效能,确保设备运行可靠;组织填报状态检修资质评审工作开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各部门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4宣贯与培训方面

a.通过教育培训计划、各部门安全学习、周工作例会、班组活动,以及日常的各类标准宣贯培训等,组织认真学习一系列状态检修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评价细则,检修导则、试验规程、状态检修实施计划和实施要求等,熟悉相关要求。b.集中组织开展对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管理办法及相关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细则宣贯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应用有关要求,分批次、多层次组织参加学习培训,掌握系统应用必要的知识。

2.52012年度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工作完成情况

经过现场设备状态评价工作,进一步掌握了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制定下一步相应的检修维护策略、定检预试计划安排打下了基础;通过持续开展好设备运行和过程管控,结合设备状态检修有关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我局的设备状态检修和状态评价,进一步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三、状态检修和状态评价管理方法回顾

a.强化各级人员对设备状态检修理念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领会和熟悉,认真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应用有关要求,分批次、多层次组织参加该系统应用学习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应知应会能力,熟悉了系统应用。b.结合设备状态评价和状态检修管理工作,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管控,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周期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有关要求,及时通过预试定检发现存在的设备隐患。c.积极应用设备状态评价数据结果,协作开展好设备首检、常规预试定检等工作,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d.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数据得到进一步提升。认真按照作业管控有关要求,强化对各电压等级设备的日常管控,认真做好线损“四分”管理,认真做好各类电压监测点管控,加大设备消缺力度,相关数据指标得到极大提升。

四、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建议

4.1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a.变电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策略既包括年度检修计划的制定,也包括缺陷处理、试验、不停电的维修和检查等。检修策略应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的结果动态调整,检修计划纳入生产计划管理。b.年度检修计划应根据最近一次设备状态评价结果,考虑设备风险评估因素,不停电维护和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安排继电保护装置检修计划时,应协同相关设备(特别是一次设备)的检修,尽量统一安排,避免重复停电。c.对于设备缺陷,应根据缺陷的性质,按照有关缺陷管理规定处理。同一设备存在多种缺陷,也应尽量安排在一次检修中配合处理。d.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检修策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4.2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策略

a.线路状态检修策略既包括年度检修计划的制定,也包括缺陷处理、试验、线路不停电的日常维护等。检修策略应根据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动态调整,检修计划纳入生产计划管理。 b.根据设备动态评价结果,结合设备风险评估因素,对年度检修计划及时按要求修订,确定停电检修类别、检修时间和检修内容。 c.根据缺陷性质,按照有关缺陷管理规定处理。同一线路存在多种缺陷,也应尽量安排在一次检修中配合处理。

五、当前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状态检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5.1.管理重视仍然不够

从管理职能和职责分工上来看,管理部门和各小组在履职上还存在不到位情况,还没有真正体现出统一归口管理的职责,在组织、协调、分工上细不够。

5.2对状态评价和状态检修的认识仍有偏差

认识度还停留于原技术监督工作中的技术监督状态评价中,没有真正认识到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是设备风险评估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为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5.3全员技术业务素质和相应技能还不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的岗位技能还不能满足要求,对评价管理办法和细则的理解还需不断提高,专家型人才空缺,能人不多,技术精英较少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场评价工作的开展。

5.4检修策略优化不细

通过采取状态评价的管理,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所制定的措施必须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综合分析报告中需明确检修策略。

六、改进措施

第2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后评价;电网项目;一般建设项目;比较

Abstract: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rid project,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grid projects and gene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design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ed ability to assess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of the assessment work to promote the grid project.Key words: evaluation; grid projects; gene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mpare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项目后评估概述

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已经实施或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估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具体来讲,后评估是一种活动,它从未来的、正在进行的或过去的一个或一组活动中评价出结果并吸取经验。从微观角度看,它与单个或多个项目,或者一个规划有关;从宏观角度看,它可以是对整个经济、某一地区发展趋势的评价。在项目级,后评估在项目进行一定时期后,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分析项目实施的实际经济效果和影响力,以论证项目的持续能力,判断最初的决策是否合理,为以后的决策提供经验教训。

国外投资项目后评估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才被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双边和多边援助组织在其资助活动中广泛使用。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采用,并成为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管理的必不可少和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计划决策和宏观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

投资项目后评估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尽管后评估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各部门对后评估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市场经济对投资行为的约束日益强化,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投资项目后评估机制已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急迫而又崭新的课题,而对于电网建设项目的后评估的工作国家相关部门才刚刚起步。

2、电网项目后评估的背景

2002年,原国家电力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开展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通知说,为全面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为电力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原国家计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国家经贸委的《火电、送变电工程建设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2002年版)》的有关规定,凡列入国家计划建设的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控股的发、送、变电工程项目,都要开展后评价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印发的《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实施细则(试行)》,具体落实电力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内容、深度及要求,并委托有能力的单位承担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2005年6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文件转发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的通知,要求公司系统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电动经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抓好今年公司确定的重点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国家电网发展[2005]183号)。同年,国家电网公司文件,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国家电网发展〔2005〕656号),通知指出,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完善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根据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国资发规划[2005]92 号),公司组织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实施细则(试行)》。2008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投资[2008]2959号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制定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3、电网项目后评估和一般项目后评估的异同

电网项目的后评估在实施中有符合一般建设项目后评估的方面,具体包括评价的目的、选用的参数、比较的对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性质、评价的方法等方面,但是电力是个特殊的行业,在实际的电网项目后评估中,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明确这些差异,目的是使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1 电网项目后评估和一般项目后评估的相同点

1)评价的目的。

二者都是对项目前评估进行的再分析评价,侧重于项目的影响和可延续性,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决策质量,是项目决策管理的反馈环节。

2)选用的参数。

二者都是采用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后评估时所颁布的各种参数以及根据实际的数据预测的后评估时点以后的数据。

3)比较的对象。

二者都是着重于项目实际执行结果与前期评价所确定的项目目的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可研阶段预测的达到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总结。

4)评价的内容。

二者都是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营1—2年后,对项目的目的、实施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除针对前期评价内容进行再评价外,还包括对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效率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对项目实际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的包括项目的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评价等等。

5)评价的性质。

二者都是是集行政、经济、法律为一身的综合性评估,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以提供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法律为准绳对建设项目实施结果的鉴定行为。

6)评价的方法。

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系统工程与反馈控制的管理理论,主要分析评价方法包括逻辑框架法、有无对比横向对比、成功度法、前后对比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

3.2 电网项目后评估和一般项目后评估的不同点

1)项目的过程评价

首先,电网建设项目在进行项目的过程评价时,对工程地址选择、征地拆迁工作、勘察设计工作、项目决策等方面的评价比较重视,在对项目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都是论证项目的地址选择。其次,一般建设项目的工程项目部形式包括项目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处、工程建设指挥部、生产企业自行组织建设,而电网项目在实际中一般采用委托建设单位的形式。例如,河南省电力公司投资的项目,都是委托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河南省电力建设总公司进行建设。第三,电网项目相对其他建设项目的投资较大,750兆伏安主变压器一台的500kv变电站的投资将达到2亿左右,由于这个特点,电网项目的投资贷款比例比重相对较大,例如,河南省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贷款总额占80%。

2)技术性能评价

这一项是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特有的方面,电力从电厂输送到用户都是通过电网实现的,新建设的项目是整个电网的一个分子,所以它的实施对整个电网构架肯定有一定的影响,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项目不仅对该地区电网有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省网、区域电网的网架结构、潮流分布、断面极限等等,所以量化项目投运以后对电网的影响非常必要。

3)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评价。

一般的工程项目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特别强调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由于国家的宏观环境,电网项目的建设往往不重视项目的盈利能力,一般220kv以下的电网项目可研阶段不做项目的财务评价,这导致在对电网项目后评估的时候无法评价项目经济能力的实现程度,而只能根据行业的基准收益率进行评价。另外,银行对一般建设项目进行偿债能力评价时,是对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价,而对于电网项目,银行不对其项目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对项目所属得电力公司进行财务评价,这点也是电网项目后评价和一般项目后评价不同的地方。

4)经济效益的量化。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包括:增量全部投资(或自有资金)财务内部收益率、增量全部投资(或自有资金)财务净现值、增量投资财务净现值率、增量投资回收期、增量投资利润率、增量投资利税率、增量资本金利润率等,一般建设项目和电网项目类似。但增量的确定方法和难易程度,电网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截然不同。一般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量化较简单,项目产生多大的效益就是增量收益,但由于电是个特殊的商品,产供销都在同一时间完成,一个电网项目带来多大的增量,以及如何量化比较复杂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个难点。

4、结束语

通过电网项目后评估和一般项目后评估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确二者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电网项目后评估能摸索出一套适合电力行业的建设项目的后评估体系,通过电网项目后评估,改进电力投资决策管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服务,为今后建设同类电网项目提供经验,进一步改进项目全方位管理。

参考文献:

[1] 何永秀. 电力综合评价方法[M]. 华北电力大学, 2010.4

[2]程宏伟.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方法探索:[研究生学位论文]. 郑州:郑州大学,2005

[3]杜朋.建设项目后评估理论模式的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

[4]陈志莉.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第3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强中国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规范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名牌,指导和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和国务院赋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第三条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第四条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申请,科学、公正、公平、公开,

不搞终身制,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制定中国名牌产品推进工作的目标、原则、计划、任务和范围,对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依法对创中国名牌产品成绩突出的生产企业予以表彰。

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并推进中国名牌产品的宣传、培育工作。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是由有关全国性社团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部分新闻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非常设机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负责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每年根据工作需要,聘任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若干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下,根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和方案,进行具体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结束后,各专业委员会自动解散。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和推荐工作,并组织实施对中国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申请条件

第九条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二)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

(三)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本行业前列;

(四)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

居行业前列;

(五)产品按照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我国标准组织生产;

(六)企业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

(七)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未出现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八)企业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顾客满意程度高。

第十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一)使用国(境)外商标的;

(二)列入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等管理范围的产品而未获证的;

(三)在近三年内,有被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判为不合格经历的;

(四)在近三年内,出口商品检验有不合格经历的;或者出现出口产品遭到国外索赔的;

(五)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六)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章评价指标

第十一条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二条市场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水平、用户满意水平和出口创汇水平;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和申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效益评价主要对申报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评价指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适当倾斜。

第十三条不同产品评价细则的制定、综合评价中评分标准的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数的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以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等,均由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定。

第五章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年一季度由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开展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产品目录及受理中国名牌产品申请的开始和截至日期。

第十五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中国名牌产品申请表》(另行制定)、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并按规定日期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第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申报条件、企业申报内容是否属实等有关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推荐意见,统一报送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

第十七条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汇总各地方推荐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确定初审名单,并将初审名单及其申请材料分送相应的专业委员会。

第十八条各专业委员会按照评价细则对申请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并据此向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提交本专业的中国名牌产品建议名单。

第十九条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处将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汇总分析后,提交全体委员会审议确定初选名单。

第二十条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全体委员会审议确定的初选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在一定限期内征求社会意见。

第二十一条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的名单再次提交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名义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颁发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及奖牌。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以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以及有关材料中使用统一规定的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并注明有效期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中国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

第二十五条中国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列入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范围;

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应配合执法部门做好产品真假鉴别工作。

第二十六条对已经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如产品质量发生较大波动,消费者(用户)反映强烈,出口产品遭国外索赔,企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等,国家质检总局可以暂停或者撤销该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第二十七条中国名牌产品标志是质量标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标志只能使用在被认定型号、规格的产品上,不得扩大使用范围。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不得冒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被暂停或撤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超过有效期未重新申请或重新申请未获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禁止转让、伪造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及其特有的或者与其近似的标志。违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冒用质量标志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参与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和人员,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严以律己、公正廉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评价。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将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凡因、、,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申请企业及有关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应当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对于采取不正当方法获取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者,将予以取消,并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中国名牌产品申请。

第三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名牌战略的推进工作,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除按本办法规定的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名牌产品评价活动。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中国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4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孙 红( 通讯作者) 庄 捷 魏晓霞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循证临床药学作为循证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领域,是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开展临床药学实践的过程,强调最佳证据

与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尚无国际经验借鉴,国内缺乏必要的标准和经验,不同单位点评

深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处方点评水平和深度,本文以糖尿病处方为例,将循证临床药学成果运用于处方(医嘱)点

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循证临床药学实践;处方点评;合理用药;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837(2015)25-0226-01

处方点评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

目的的处方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工作。 2007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

《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

制度。 2010 年 2 月, 卫生部又下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

范( 试行)》进一步强调了处方点评的重要性, 意在遏制临

床药物滥用的现状。但是由于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

度,尚无国际经验借鉴,国内缺乏必要的标准和经验,不同

单位点评深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不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由于

缺乏人力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药学人员自身的能力问题,

处方点评工作存在流于形式、评价滞后和执行不力的问题[1-3]。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然而由于患者常伴

有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等并发症,且降糖药物的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给临床

治疗中药物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因此,临床药师不仅要熟悉

各种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还应掌握最新的循证指南,根

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用药处方进行正确、有效的

点评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 2013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 AACE) 糖尿病综合管理指南

2013 共识,二甲双胍已成为 2 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石,胰高血

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 GLP-1RA)、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

( DPP4-I) 和 α-葡糖苷酶抑制剂( AG-I) 不增加体重、不

引起低血糖,降糖地位在提升,而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 ( TZD)

增加体重和水钠潴留、易引起低血糖,降糖地位在下降[4]。

处方点评标准以《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规定》、《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为依据。处方

点评内容包括一般点评、门急诊处方点评、医嘱用药点评三

部分。处方点评不仅关注药物适应证、药物溶媒的选择与配

伍、药物的用法与用量、联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重复用药

等现象,如发现医嘱存有不合理用药时,遵循循证临床药学,

减少问题处方的出现。以下案例是临床药师在处方点评过程

中如何运用循证临床药学进行实践的。

案例 1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选药,提高用药安全性:患者,

男, 78 岁,因发现血糖升高 8 年,左足破溃 7d 于 2013 年

11 月 28 日入院。患者既往有 2 型糖尿病、痛风、高血压、

冠心病病史,无传染病,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8 年前有前

列腺手术史。病程中患者有间歇性跛行、头昏胸闷等症状。

查体: T36.3℃, P50 次/min, R20 次/min, BP160/70mmHg。

神志清,问答不切题,查体配合。心率 50 次/min,律齐无

杂音,双肺底闻及细湿罗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左足第

3, 4 趾内侧皮肤红色、轻度肿胀,少许渗出,无异味。实验

室检查:空腹血糖 10.63mmol/L, 餐后血糖 17.8mmol/L,尿

酸 576Lmo/L,尿素氮 9.44mmol/L,肌酐 146.8umol/L,心电

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未下传, ST-T 改变。入院

诊断:( 1) 2 型糖尿病;( 2) 糖尿病足;( 3) 痛风;( 4) 高

血压病;( 5) 冠心病;( 6) 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后予胰岛素

控制血糖;单硝酸异山梨酯 30mg qd 扩张冠状血管;呋噻米

20mg, qd, 螺内酯 20mg qd 改善心功能不全;苯磺酸氨氯地

平片 5mg qd 降低血压;别嘌醇片 100mg 降低尿酸;西洛他

唑 100mg bid 改善足部微循环;甲钴胺 0.5mg tid 营养神经;

头孢唑肟钠 2.0g 抗感染并且局部换药等综合处理。

案例 2 根据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合理选药。患者,女, 71

岁。诊断: 2 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诉:糖尿

病病史已有 6 年,开始使用口服降糖药降糖治疗,近半年血

糖控制不佳,先用门冬胰岛素 30 注射液(早 17U-中 12U-晚

15U)降糖治疗。此次因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入院治疗,血糖

检查示空腹血糖 12.8mmol/L,餐后 2h 血糖 16.6mmol/L。住

院期间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采用格列美脲片 1mg 睡前服用,

联合门冬胰岛素 30(早、中、晚三针)降糖治疗,临床药师

审核医嘱发现联合用药不适宜。

分析:从两药药动学角度分析,联合使用不适宜。门冬

胰岛素 30 注射液是一种双时相(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

含 30%速效的门冬胰岛素,和 70%中效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

皮下注射后, 10~20min 起效,作用最强时间在注射后 1~4h

之间,作用持续时间可达 24h;而格列美脲为磺脲类降糖药,

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作用,服用后 2.5h 达

血药浓度高峰值,作用时间可达 24h。两药合用在夜间同时

发挥降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同时,《成人 2 型

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提出胰岛素促泌剂的

主要不良反应与胰岛素一致,均为低血糖和体质量增加。因

此,除基础胰岛素之外,不建议其他种类胰岛素和促泌剂联

合使用。

处方点评不仅有利于提高处方质量,减少用药差错;还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更有利于增加患

者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

谐社会。虽然现阶段由于各医院重视程度不同,标准掌握不

统一,以及缺乏经验等原因,医院间处方点评工作质量存在

很大差异。提高处方点评的水平和深度是当前药学人员们面

临的严峻问题。

循证临床药学和经典循证医学一样,循证临床药学是以

患者为服务对象,实践的主体是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

专业人员,实践的领域是围绕患者用药的全部活动[8],实践

的方法可借鉴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即提出问题、查找证据、

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和后效评价。

循证临床药学实践对处方点评有指导和促进作用,临床

药师应主动跟踪优秀循证临床药学,遵循并坚持循指南药物

治疗策略,将最新循证药物治疗学成果运用于处方点评,提供

满足于临床、患者需求的临床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宪军,赵志刚.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剖析与思考[J].药品

评价, 2012, 9( 11): 12-15.

[2]吴永佩, 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

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 2010, 21( 38): 3554.

[3]方素清. 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5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推进实施名牌战略,规范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管理工作,促进山东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提高我省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12号局长令)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1998]11号文、鲁政发[2000]40号文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山东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同行业前列、用户满意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按本办法认定公布的产品。

第三条山东省境内依法成立和满足申报条件的各类生产企业均可申报山东名牌产品。

第四条山东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管理为保证,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第五条山东名牌产品的评审原则:

(一)企业自愿申报;

(二)市场评价、专家评审、产品质量检验和用户满意度调查;

(三)科学、公开、公正、公平;

(四)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

(五)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根据省政府赋予的职责,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管理工作。

第七条山东省名牌产品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审委),具体负责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负责山东产品申报中国名牌的材料初审和推荐工作。

第八条省评审委由质量技术监督、经贸、科技、信息产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海洋与水产、环保、工商行政管理和省各行业管理部门及省质量管理协会、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省''''消费者协会、山东质量检验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代表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

第九条省评审委根据工作需要,设生产资料、消费类产品等若干专家组。专家组根据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评价指标,分别制定各类产品的评审实施细则,并承担该类产品的评价工作。

第十条山东省名牌产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审办)设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承担省评审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汇总和提报年度评审项目计划;

(二)组织拟定评审细则;

(三)推荐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四)认定各专家评审组;

(五)组织实施具体评审工作;

(六)组织质量跟踪和用户满意度调查;

(七)推荐预审产品名单。

第十一条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辖区内所属企业的申报和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十二条申报山东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质量政策的规定;

(二)产品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先进。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产品前列;

(三)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

(四)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

(五)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

(六)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满意度高;

(七)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八)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近三年在质量监督检查中均为合格;出口商品连续三年检验合格。

第十三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山东名牌产品。

(一)列入生产许可证、出口质量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等管理范围尚未获证的;

(二)用户、消费者投诉率高、反映质量问题突出的;

(三)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四)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章评价指标

第十四条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为主,兼顾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五条市场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出口创汇率三项指标。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反映消费者(用户)对申报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出口创汇率衡量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程度。

第十六条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和持续保证能力。评价产品实物质量水平主要是与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比较;质量保证能力则反映企业稳定保持相应质量水平、不断进行质量改进的能力,体现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

第十七条效益和发展评价主要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效益评价重点选择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重点选择企业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评价指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适当倾斜。

第五章评审程序

第十八条山东名牌产品的评审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申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山东名牌产品申请表》并提供有效材料(见申请表附件),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企业所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可按照省评审委公布的网址,直接上网申报和查询。

第二十条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受理山东名牌产品的申请,组织本地有关部门进行材料初审。着重对企业申报的产品范围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写出推荐意见,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省评审办。

第二十一条省评审办组织用户质量跟踪和市场调查;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对申报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提出预审名单分送各专家组进行预审。

第二十二条各专家组对申报企业产品的质量、市场、效益、发展等方面指标,按照产品评审实施细则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山东名牌产品预选名单,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省评审办。

第二十三条省评审办对各专家组提出的预选名单,汇总分析并提交省评审委全体委员会审定,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山东名牌产品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前三个月可重新申请。

第二十五条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山东名牌产品的标志是质量标志,依法受到保护。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在有效期内,可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物和说明书上使用统一规定的山东名牌产品标志,但必须注明所获得称号的有效期间,并限定使用在被认定公布的产品型号和规格上,不得扩大使用范围。

第二十六条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得擅自转让山东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未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得冒用山东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违者,由质量技术监督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二十七条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向省评审办报送名牌产品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山东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符合免检条件的,免于省以下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

第二十九条按有关规定对在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三十条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停或者撤销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一)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反映强烈的;

(二)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

(三)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的;

(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五)弄虚作假骗取山东名牌产品称号的。

第6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经营管理; 区块效益; 评价

孤岛采油厂作为老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为了增加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是油田开发的重中之重。区块效益评价体系能够带来管理上的创新及更有效管理方法的运用,区块效益评价体系将成本管理的对象从单纯的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生的成本一直延伸到影响经济效益的地面、地质、人的因素等,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剖析,制定出促使事物向有力的方面发展以最终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构建区块效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油田探索先进成本管理模式的需要

2009年分公司要求以区块储量作为管理对象、以储量寿命作为管理周期、以单位生产成本作为评判标准,科学部署,平衡产量和工作量,逐步建立“分公司、采油厂、区块”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力争实现“五个到区块”:预算分解到区块、决策优化到区块、核算管理到区块、分析考核到区块、效益评价到区块。

(二)孤岛采油厂不断完善区块成本管理的需要

2007年7月孤岛采油厂实施了油藏经营改革,管理范围按照“地面服从地下、地下兼顾地面、利用现有设施、提高系统效率”的原则,重新划分了7个油藏经营管理区53个开发单元。在体制上实现了管理层次扁平化、职能结构专业化,在管理上实现了由地面管理服从地下管理的转变,由原来单纯注重注采管理向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开发模式转变。在油田开发方面更多的蕴藏了经营的理念,将现代油藏管理思想和技术深入于基层,强调多学科协作,倡导集约化经营,要求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获得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进一步将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如何实现油田的科学有效开发,推动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投入产出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是近年来采油厂不断努力探索的发展方向。为将产量、成本、和效益三者有效结合起来,采油厂逐步探索实施区块预算管理模式,建立区块投入产出评价机制,以区块为单元实现产量、成本、投资、效益综合评价管理,全面实施分因素管理,努力提高区块效益,改善区块开发形势,细化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对区块效益提升的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控的目标。

二、构建区块效益评价的基础条件

(一)区块预算

开发管理单元预算的编制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测算的重点是开发管理单元的直接性生产投入,测算时以业务工作量、工艺流程为基础,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法,确定不同特点开发管理单元主要开发参数、生产指标和重点工作量,建立主要生产成本定额、单位生产成本评判标准,体现不同油藏类型的开发特点和开发方式的成本投入差异,反映出单元相应的单耗水平和重点投向;对于公共费用和辅助费用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最终反映开发管理单元的完全开发成本。

(二)区块核算

为满足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下财务核算与管理、分析评价的需要,经过多方讨论和分析评估,最终确定了目前的核算模式:ERP成本中心按新成立的油藏经营管理区行政架构设置,按53个开发管理单元建立统计型订单。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实现了成本费用的独立核算。

在ERP系统中,通过成本中心组直接统计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能够满足按照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区块成本投入产出核算的要求,初步完成了区块成本管理的财务核算架构。

(三)区块分析

由财务部门牵头,各级单位按照油藏经营管理理念,结合油藏经营单元和开发管理单元的特点和实际,按要素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分析模板,真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以针对性提出控制和优化措施,发挥经济活动分析的指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规范月度、季度、年度分析,加强日常的动态分析,更加注重从深层次上揭示成本变化的内在动因及其合理性,从而为提高降本增效措施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效益性奠定基础。

(四)区块考核

围绕成本进行生产经营的综合考评。考核评价分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两部分,年度考核侧重于任务指标完成情况,月度考核侧重于过程的优化控制,以保障年度指标的完成。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油水井综合利用率、方案优化实施率、作业成功率、维护系数、作业成本和电费。

三、区块效益评价体系建立的探索

区块效益评价体系主要是将区块产量、成本和效益三者结合起来,以区块效益的改善为出发点,建立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区块效益的提高来实现采油厂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关于区块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建立效益评价图版,实现对区块效益的自我评价

以往日常管理过程中,只注重实施工作量,对工作量实施后的效果不关心,对于工作没有价值概念。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使管理者能够动态的分析和评价油井的贡献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整体效益,应分别根据各区块间影响效益的地质、设备、人为、外部等因素的差异制定效益评价图版。每月各区块将本月区块提升和降低情况直接在效益评价图版中反映出来。该图版是一个二维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区块效益,图中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分别为效益临界线,分别为区块平均效益线和零效益线。这两条效益临界线将图版分为低效区、有效区和高效区三部分,每月根据区块月效益标注在该图版上,从而直观反映出每个区块贡献情况,通过区块效益的升降级情况进行考核。

(二)建立区块效益提高建议卡,实现对区块效益的自我提高

在通过效益评价图版直观反映出每个区块贡献情况之后,针对影响效益的不同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效益的措施,对区块效益分因素分析评价,制定出提高油井贡献率的下步措施,填写区块效益提高建议卡。在产量方面,应从地面、井筒、地质三个方面列出影响因素;在成本方面,着重从电费、材料费、作业费、运费、维修费入手,对于影响产量和成本的因素分别制定出措施办法。

(三)加强成本的运行监控,实现对区块效益自我管理

为了便于区块效益的分析评价和加强对成本运作情况的监控,应在区块建立效益评价记录本,按照“日观察记录、旬对比分析、月检查考核、季评价总结”的步骤运行。

“日观察记录”:就是每天观察和记录油水井的生产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拿出相应的措施意见;同时,按采油厂成本管理办法每天核算成本支出账,坚持做到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心中有数”,认真填写效益评价记录本。

“旬对比分析”:就是每旬对区块的生产和成本支出情况与上一旬进行对比,分析产量和费用的节超原因,制定下旬度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及措施。

“月检查考核”:一是根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每月的25日分别对各区块成本资料填写情况和月度效益提升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公布考核奖罚结果。二是采取量化考核和责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每月考核一次。根据各区块的实际成本控制能力,将成本分为量化成本和责任成本两部分。对于量化成本,制定区块成本指标,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按照节超额的30%从奖金中兑现;对于无法合理量化的作业费、设备维修费、运费和电费等责任成本采取责任考核,制定成本的管理职责,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季评价总结”:每季度末分区块对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进行总结,找出差距和潜力,对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更好的做好降本增效工作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促进整体经营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区块效益考核机制

采取量化考核和责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每月考核一次,对于量化可控成本(材料费)采取量化考核,严格从奖金中兑现;对于无法合理量化的作业费、设备修理费、运费和电费采取责任考核,制定成本的管理职责,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四、关于区块效益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第7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应用

20世纪,西方国家为了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掀起了一场以绩效评价为主体的新公共改革运动。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部分国家开始将绩效评价和科研项目相结合,以解决科研资源分配问题。从结果看,绩效评价的引入,显著有利于科研成果产出,有组织有计划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这些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管理部门开始探索如何以绩效预算管理为契机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14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原则,明确了将绩效评价思想应用于预算编制、决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主体之一,如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产业走出去,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相关财政项目提供了遵循。

1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绩效评价思想在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使用的具象化,做好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首先要认清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产出和结果,促使管理部门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高效、责任、透明的公众财政资金使用方案的实现。建立绩效预算要深刻分析其核心理念,准确把握绩效预算的特点。1.1树立结果导向意识。绩效评价要求资金使用单元逐级进行评价,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再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年度计划和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财政预算,使绩效评级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站在项目实施方案的角度,绩效评价从项目立项开始,应展开自我评价,确定项目相应的实施结果,由结果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以及资金安排。1.2树立整体规划意识。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明确以绩效评价的方式约束联邦机构的行为。GPRA主要有3个方面,即战略计划、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价。各联邦机构首先对自身职能进行定位,确定发展规划,进而形成覆盖5年的战略计划并每3年修改1次,再加上对应年度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的整体框架。各机构的规划能力是决定绩效评价实行好坏的重要前提。1.3树立不断改进意识。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绩效评价的实行是动态调整的过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仍在不断改进。以美国为例,GPRA颁布以后,布什政府推动R&D投资标准(Research&DevelopmentIn-vestmentCriteria),2002年推出项目评价工具(ProgramAssessmentRatingTool,简称PART工具),2010经过多次听证会和意见交流,美国国会正式推出《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GPRA-MA),针对已经日益加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修正。从GPRA到GPRAMA,应该认清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进程。当下,农业科研单位面对数量繁多的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资金大,管理任务重,加之社会公众对于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提升,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以合理规划破解资源分配,形成渐进式改革方案是当务之急。

2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农业科研单位中的管理部门还是资金使用部门,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做好事、办大事,真正回馈社会公众,提升农业行业科技实力,确保农业产业安全都是重要议题。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优化农业科研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透明度,科学评价农业科研单位成果,树立权利责任对等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认可,将是争取财政资源的重要凭据。因此,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推行绩效评价方法的重要前提之一。以项目资金申报使用为视角,可以将财政资金使用与评价的全过程分为预算编制阶段,项目执行阶段,项目结题评价阶段。2.1优化预算编制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预算编制指明方向。农业科研单位要想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必须有机融合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树立绩效预算观念,形成先规划、后立项、最后编纂预算的预算编制机制,对接绩效评价的要求。规划从大局出发,长期中期相互平衡,设定目标,为科研项目申报做好布局;立项注重中短期实践性,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且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编制预算应根据结合可标准化可量化的资源要求和机动部分统筹安排。绩效评价下的预算编制要做到立项有依据,项目可评价,评价可量化,为项目后续执行、监督、评价打下基础。2.2优化项目执行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执行提供依据。财政资金是否能够高效率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项目执行尤为重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以管理部门督促为主,如重要时间节点管理、信息公示、约谈管理人员等形式,着重督促资金使用,却忽视资金使用的效益。绩效评价体系则要求立项之初,就建立一套全程监督的绩效评价方案,用绩效目标是否达成代替资金使用百分比,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明确项目执行人责任制。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绩效评价系统充分发挥项目执行人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政府投入产出的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活动,承担了大量财政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项目结果与规划相一致,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如何变外部高压为内生激励,需要绩效评价系统的运用,科学评价科研项目进展,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2.3优化项目评价的要求。对财政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更加科学。201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项目支出依然存在与政府宏观政策联系不紧密,缺少前瞻性;与部门职能衔接不够,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和分类标准,项目数量多但重点不突出。如何保障项目支出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是摆在项目管理人员和财政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项目设立之初就应建立相对应的项目绩效指标,形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倡可量化的指标方法,随着项目进展,形成动态评价结果,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建立明确的预算调整机制,以确保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和效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绩效评价在财政项目支出中的重要作用,用绩效评价思想正确评价项目效果,科学考量资金使用成效,统筹调配相应资源,达成项目目标。

3农业科研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用的思考

虽然绩效评价着重于对财政项目支出结果的衡量,但是结果的好坏取决于项目设立是否合适、项目执行是否合格、项目评价是否科学。农业科研单位运用绩效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对项目资金使用结果的监管,要对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执行、项目报告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在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全过程渗透绩效评价的思想,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支出效率。3.1建立绩效预算编制体系。以绩效评价为中心形成绩效预算理念。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受地域条件、大气因素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同类项目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组织绩效编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设立差异性调剂系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预算应先确定项目任务对应的工作量,对应一定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然后参照单位工作量对应的财政资源标准,并根据项目执行差异调节系数,相乘得到单个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实践中,项目工作量一般以项目申报专家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进行编制,项目审核人员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进行审核确定。项目差异调节系数也应主要参考专家评议进行确定。单位工作量与财政资源对应指南应由财政预算管理部门统筹决定。2015年7月,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财预[2015]132号)文件,正式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项目支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一步,也为绩效评价打下基础。3.2建立动态绩效评价方法。动态监测是确保项目绩效达标的重要一步。农业科研项目一般周期较长,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受多种扰动因素影响,应逐步强调利用绩效评价考察进度,淡化资金执行率概念。在绩效评价框架下,首要树立绩效理念,强调结果,根据绩效预算编制以及项目规划动态考察项目执行情况,从督促资金执行转向考察执行效果,逐步弱化资金使用进度硬性要求,强调项目进展效果进度。同时,建立项目实施进度预测机制,与预算编制建立反馈联动,加大预算调整力度和频次,减少资金沉淀,解决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过大的困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托项目储备以及项目库建设,利用预算盘子做好事、做大事、多做事。3.3加强项目绩效报告制度建设。评价报告是绩效评价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实践上看,农业科研单位已经逐步建立起研究所绩效评价报告机制。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预算单位应按规定提供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报告涵盖了项目概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绩效情况,绩效评价报告包括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主要经验及做法及问题建议等等。3.4细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科研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与其他科研项目评价相比,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目标明确,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及技术目标,但在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应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2015年5月财政部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目标管理办法》,将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分为基本支出绩效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确定了“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为农业科研单位探索适当的农业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在原有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农业科研项目应细化项目类别,兼具共性绩效指标和个性指标,明确绩效评价参考系,探索内外兼具的评审机制。细化项目类别,要以项目结果导向为前提,兼顾理论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将科研项目做好归类;统筹规划指标体系,明确同类项目的共性指标,鼓励科学家提出个性指标,利用好同行评议机制审核绩效指标合理性;绩效评价参考系应以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历史数据为依据,迭代计算,周期更新,充分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平衡;逐步引入外部评审机制,做好内外评审衔接,增强评审的公信力。3.5围绕绩效评价做实项目库。做实项目库是绩效评价顺利开展的重要契机。农业科研单位应严格把握项目出入库标准,做好库内项目的及时清理。项目管理应做到规范性、系统性、时效性、周期性。入库时,要确保项目评审得当,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可行的评价方法,确保入库项目形式规范;明确与库内项目的交叉关联关系,优先级差异,保证库内项目的系统性;周期性开展项目清理工作,注意对有实效性限制项目的清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农业科研单位要立足自身科研需要,利用绩效评价方法论,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为基础,探索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06-30,274~277

[2]朱小平.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64~68

[3]李晓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思考.工作研究,2005,(20)395~398

[4]谷俊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学术交流.2011,(07)

[5]成同杰.农业科研投入的绩效评价.中国农业会计,2007,(03)

[6]李强.李晓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绩效管理与评估实践.中国科技论坛,2007,(6)

第8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问:我国为什么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

答: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问:国际上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转基因技术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新基因、新性状、新方法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是品种培育呈现代际特征。国际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等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三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

四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五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加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和安全评价进程。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已超过我国。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欧盟已有6个国家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种植,伊朗批准了1个。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了转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的进口申请,允许其食用。

问: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哪些法规?

答: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了一批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其中35个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已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行政监管的技术需求。

三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健全管理规章,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行政执法监管,确保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研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问:请介绍一下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有关情况。

答: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整个安全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一)评价指标科学全面。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我国制定了科学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

(二)评价程序规范。以转抗虫基因水稻为例,经相关省政府部门审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和农业部审查批准,研发单位相继开展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研发单位获得相关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又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食用安全和分子特征等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评价过程严谨,程序规范。

(三)评价结论可靠。多年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水稻、玉米的分子特征清晰;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安委会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四)决策过程慎之又慎。安委会做出同意发放安全证书的建议后,农业部召开由国务院11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对安全证书发放事宜进行审议。同时,农业部对后续监管如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种子生产经营、商业化生产管理、产品标识目录制定及监督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

问: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发放是否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答: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基因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审定不同于普通作物品种审定,有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必须在严格可控的条件下进行。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品种审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有标识、能溯源、可控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问:有人称“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这一消息是否属实?

答:近日网上关于“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第9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1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概况

1.1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1.1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商选择是指搜寻供应源,即对市场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应本着客观、全面具体的原则,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经营业绩、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影响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各项因素。

1.1.2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备选数量很多,只是合作一次的供应商也可能出现在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范围当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期合作,是简单的买卖关系;②在采购的价格方面只是追求尽可能低的价格,大部分情况下以价格为主要导向;③选择供应商产品时主要是供应商已有的成熟产品,重点关注供应商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不关注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④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仅局限于采购与供应商销售之间,信息交流也只是在于订货与收货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对供应商的信息沟通能力要求很低。

1.1.3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缺陷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手段过于简单化,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强,协调性比较差,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无法突出企业选择的重点,可能漏失供应商的一些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式有它一定的可取性,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产经营,但随着发展,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改进业务流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供应商在交货准时性、产品质量、信息沟通、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传统采购下选择和评估的供应商可能会暴露出种种潜在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长,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形成阻力,因此企业应重新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策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2.1 JIT采购的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合适数量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

JIT采购是一种直接面对需求的采购模式。

①恰当的时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供应商就什么时候送货,准时和及时;②恰当的地点:企业需要送到哪里,供应商就送到哪里;③恰当的数量:企业需要多少数量,供应商就送多少数量;④恰当的质量:企业要求产品什么质量,供应商就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⑤恰当的物品:企业需要什么物品,供应商就提供符合的物品。

1.2.2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比较JIT采购与传统采购之间的区别,在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见表1。

①质量保证能力。JIT采购模式下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供应商能从设计时,即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的能力,非常清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及质量要求,确保生产的物料能够满足产品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物料给制造商。

②准时交付能力。JIT采购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准时,这需要供应商能及时响应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保证准时交付的能力,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能大小能否满足制造商需求;供应商的位置及运输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③价格因素。虽然JIT采购模式下选择供应商不像传统模式下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环境下,价格始终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指标。

④信息处理能力。JIT采购模式下为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制造商和供应商信息的高度共享,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制造商和供应商需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及问题的应变能力。

⑤供应商的信用度。供应商的信用度是对以往合作情况的评价,包括交货情况、违约情况、服务情况、问题处理情况,也是对供应商后续供应的评估,只有信用高的供应商,才具备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

1.2.3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供应商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评估。基于JIT采购的特点:①JIT模式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充分评估供应商的设计能力能否在产品开发时一起参与开发过程,从源头保证物料的质量;②需要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运输能力、产能方面充分评估供应商的准时交付能力;③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价格因素能否满足公司的战略目标;④充分评估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有能力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和公司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维持评估。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产交货,需要时时了解供应商的运行状况,信息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对于问题的预知能力,及问题发生以后的紧急处理能力,质量体系的保证能力,财务能力的衡量等等,都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要点

第三,淘汰评估。①首先需要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产品品质的连续下降趋势交货时间的不准时、数量的不准确、价格因素、问题处理的缓慢服务态度的积极性等等;②还要通过潜力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机器、技术支持方面的更新落后、管理的不完善、产品发展的滞后等等,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跟上公司的发展。

2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现状

2.1 合作供应商的评价分类情况

目前,铁路企业通常按专业及重要、非重要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分类方法主要从安全和价值角度将物资设备分为重要专用物资设备、专用物资设备及通用物资设备;或从专业将铁路物资设备分为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用类。

依照常用的专业分类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使用相同的数据或指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

2.2 合作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合作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路局组织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法律、监察部门,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打分或有关不良记录评价合作供应商。定期的主要指标为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与响应、合作状况等几大方面。定性指标较多,量化指标较少,或指标区分度很小,结果过于宽泛。

3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对

策分析

3.1 让供应商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

制造商与供货商共同设计产品时,可体现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弹性等优势供应商的参与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垂直合作的关系,若公司与供货商关系密切,还能稳定供需

可以利于供应商在他们领域内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双方资源互补,同时供应商可以了解后续所提品的主要作用、用途及相关标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让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可以让供应商了解生产需求,改进工艺及包装方式,提出合理友善的建议,提高双方生产效率。

3.2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JIT采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供应商的少量单源,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对物料合理分类,根据各类物料的特性在合格供应商中选取一家作为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选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需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互相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及正确性,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3.3 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

①定期的培训,让采购人员觉得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对于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心尽责的去做,不管做哪个环节,都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②鼓励采购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主动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研究采购产品的制造工艺,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③定期采取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考核,给予专业知识强的采购人员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升职机会。

3.4 供应商合理分类

企业应区分供应商的风险性及价值性,参考关键因数,供应定位模型把供应商重新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

①战略关键:高价值高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追求长期共同发展。

②战略安全:低价值高风险以保障供应为最高要求,尽可能的多开发替代关系,消减此类供应商。

③战术利润:高价值低风险可增加供应商的竞争性降低价格,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④战术获取:低价值低风险可简单采购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3.5 防止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

企业要避免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虽然JIT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供应商少量和单源供应,但单源供应不等于垄断供应,单源供应是在公司有替换能力的情况下寻求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发展;而在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是供方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制约能力弱,无法控制成本和准时性。

对重要类供应商寻找备用供应商,让供应商有竞争的压力。而技术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立项时,首先风险评估关键配件供应商,为了防止一些供应商因为订货增加而进行价格谈判,需制定备用方案。许多关键、重要类物料多为垄断性经营,供应商主导买方市场。因此,需充分了解其原厂的组织架构,与供应商相关部门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在交货、价格、技术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并且制定中长期物料需求计划,以减少因交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交货问题。要始终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即使对方工艺、技术等出现异常,也应加以扶持,千万不要冒然选择放弃。

3.6 小批量多规格物料的集中采购

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由于金额小、规格多,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接单或者价格、交期准时性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集中采购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可以专营各类规格的五金件,在各地有分支机构,在标准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及供货准时性。

3.7 实行合理的供应商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对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②品质交期十分稳定的供应商可以在供应商评比时给予质量奖并提高第二年的采购份额;③平时对企业做出有效建议的可以发一些感谢信

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可以约束供应商主动犯错及减少人为犯错,提高物料质量,如供应商在已经发现物料存在隐患,但不易被检测发现,如果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可以避免供应商冒险送货;在合理的惩罚制度下,供应商会自我排查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被严厉惩罚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物料质量。

3.8 建立合理系统的供应商评估体系

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推动JIT物料采购模式顺利推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的竞争力状况,选出适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以此增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②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商。

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等各个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反映供应商实力的“硬”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供应商其他竞争优势的“软”指标。

④实效性原则。即效益性原则,考虑以最少的投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尽量简化,重点突出,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⑤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

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⑦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供应链的共性和特性;此外,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供应链的特征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通过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考核,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留住优秀供应商,淘汰较差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