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礼仪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6月12日至14日,公司特别邀请了辽东学院讲师,利用下午临近下班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在国润宾馆的二楼会议室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商务礼仪学习,会上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学习了有关商务礼仪中的各项准则,由于我当时正在外地学习,所以只参加了最后一天的培训。通过讲师详尽生动的讲解,使我对商务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此次学习,不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以后自身的素质也是很大的提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崇尚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规范就是中华特有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在商务交往中涉及的礼仪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我们习惯把商务礼仪界定为商务人员交往的艺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日益深入,人们对礼仪知识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对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职业礼仪中重要的商务礼仪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商务礼仪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比如索取名片:索取名片一是要能取过来,二是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商务礼仪不仅体现着个人的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带来巨大的损失。
学习了社交礼仪课,才知道它涵盖的方面很广,不仅是社会交际礼貌方面,还有面对各种场合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处理突发事件才是最合适的,经过七周的社交礼仪课的学习和熏陶,我掌握了社交礼仪的很多的技能,懂得了如何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彰显当代大学生的气质。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形无声的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我们的修养,教养和素质,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和事业进步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掌握它一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习中,老师总是给我们做情景训练,让我们能更清楚的掌握这种社交技能,有接电话的,如电话应聘;有拜访的,企业文化:有被拜访的,有求职的,大聚会时的握手,如男女初次见面时的握手等:各种各样的情景模式,让我们能感受到那种真实感!能真正体会到当事人所处的境况。
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够愉悦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心情舒畅,作为远赴他乡求学的我们,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应该和身边的人处理好关系,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前路,在集体中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离不开团体的社会,团体的合作就会有礼仪,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 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而这种正确的方法就是良好的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课的上,我学习了握手的礼仪、致意的礼仪、名片的礼仪、宴请与馈赠的礼仪等,也许这些就是我应该在以后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尤其的注意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过群居生活就应该学会交往,学会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规则,才能再纷繁复杂的社交中赢得立足之地。
[关键词]礼仪;教师礼仪;必要性
一、礼仪
礼仪,“礼”即尊重,“仪”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达尊重的形式。正所谓,“礼者,敬人也。”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其实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尊重他人,怎么尊重?这便是学习礼仪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进沟通与交往的过程。“尊重”是礼仪的核心,也是我们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尊重”,并且时时做到“尊重”。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即在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基本专业素质与修养。从孩子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的言谈举止,讲台上与讲台下的点点滴滴无不进入孩子的眼睛,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与待人接物的方式。在校园中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基本的礼仪学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群体,礼仪的学习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老师们通过学习与观察,通过自己的修养与努力,不断增加自己在礼仪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品位,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将礼仪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从而自如的表达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让学生竖起大拇指的专业教师!
三、加强教师礼仪培训的必要性
从一名学生一路走来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亲眼目睹了当代形形的教师,他们当中有懂礼谦逊者,令人温暖如春,不禁崇拜,当然也有不拘小节者,心中也难免心痛,慨叹教师的无礼,反思教育者的价值。
教师这一群体,作为一类专业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专业,言谈举止方面更应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中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下面,笔者将结合长期在为大学生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和服务礼仪等培训的经验,从礼仪培训内容中的四大主要方面(仪容、仪表、仪态、言谈),分别以亲身经历的实例,来探讨在教师队伍中加强礼仪培训的必要性。
(一)仪容礼仪
化妆上岗,这是对于一位职场人士的专业要求,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更传递了对教师这份职业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化妆的总体要求,清新、简洁、大方和避人。切记不可化烟熏妆、印花妆、舞台妆、晚宴妆、鬼魅妆等,以上都不适合工作场合。
举个例子,部分女教师是比较爱美的,尤其现代的女性喜欢美甲,长长的指甲,厚厚的颜色深深的甲油,有的还在指甲上画上花啊蝴蝶啊一类的。这样的指甲如果出现在社交娱乐场合不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出现在我们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就显得有些夸张,与我们的着装也不是很匹配,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递了
种轻浮、不够稳重之感,而作为教师,这一点又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由此可见,教师不应该只顾单纯的追求美与新潮,在岗时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笔者在为服务行业进行礼仪培训时要求工作人员身穿职业装时必须将头发束起,这是专业的表现,职场中只需传递女性的干练,而不是女性的柔美,长发飘飘只属于休闲场合。按职场分类来看,教师职业属于半职场,不会像正式职场要求那么严格,但在具体仪容细节上,教师们却也不能放松,才能时刻以个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仪表礼仪
其实仪表,涉及的就是具体的穿衣打扮方面。得体的着装不仅能展示美好的个人形象,还能给对方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讲台上授课,面对的是台下众多的学生,学生们在听课的同时也在打量着每位老师的着装,他们会评价某位老师课讲得好不好,着装是否得体。从仪表礼仪的角度分析,教师不应该穿运动服运动鞋走上讲台,除非是体育课的专职教师,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这就是TPO原则,即考虑到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场合要求。教师的着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与经验积累进行选择,同时也应系统地学习一下具体教师仪表礼仪的要求,让自己的教师形象更专业,更深入学生。
(三)仪态礼仪
《弟子规》中讲“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段话其实是对仪态礼仪最经典的诠释,不仅体现我们的先辈对自己仪态动作的严格要求,更适用于现代人。笔者曾经告诉自己的学生,做一个修养的现代人,请将这段话深入理解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去执行。接下来我将举几个教学工作中仪态礼仪的小例子,来谈一谈教师仪态的重要性。
“食指指人”这个动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直直的将食指指向某学生,咱们用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您是那位被指的学生,心理感受如何?学生会从心底觉得老师是尊重自己的吗?这就如你夸某人长的漂亮,你采取这个手势的话,可能所有的赞美之情都会顷刻荡然无存。这就是手势的力量与作用,那么这个手势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呢?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五指伸直并拢,切忌食指单独行动。当你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当你赞美对方时,当你请来宾就座时,都应该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指出去,这传递了尊重、友爱,更充分体现了你的仪态美。
我再举另外一个“手势”的例子,“双手递物品,眼神并微笑。”也许读者朋友你会笑了,双手递物品,多么简单的道理,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应该这么做。这就说到了关键问题上面,知道怎么做,与是否这么做的差别。请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仔细回忆下,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做到了面对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双手将物品递于对方的手中,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动作简单反而我们容易忽视,但我们作为学生们的教师,却是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忽略的。即使你坐在椅子上,也请我们的
老师将手中的物品双手递给学生,如果不方便做到,其实你可以微微起立的,这就是“尊重”,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当我们要求学生尊重我们的时候,先想想面对我们亲爱的学生我们做到尊重他们了吗?
我再举最后一个例子,俗话说得好,“女性的修养和魅力是尽显在双膝之间的。”我们想想我们的女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当你穿着裙装的时候是否双腿还在叉着站立,可否想过台下学生们的感受?年龄小的学生也许会开始模仿,因为在他们看来所有老师的动作都是对的。正所谓言传身教,如果我们的这些动作都被学生们学习并应用了,是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此刻的我们真的应该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
以上只举了仪态礼仪中的几个简单的动作,从中不难发现,教师仪态礼仪训练的重要性。将我们熟知的与陌生的仪态动作经过更规范化的专业培训给教师,让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呈现给学生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代又代举止端庄得体的学生。
(四)言谈礼仪
在教学环境中,谈到言语,其实说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我以一个简单的“请”字来举例,这个字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往往被忽略,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严格,比如某生犯错误了,某教师对学生说,“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下。”语气严厉,似乎传递了你有错老师要严肃的跟你谈一次话。事实上,我们良好的沟通与教育效果不一定是靠生硬的语言来达到的,加上一个字“下课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语气柔和,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传递尊重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修养与气度。事实上,言语礼仪的确需要日常工作的经验积累,但基本的要求却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习并要应用的,如礼貌用语的使用。
关键词:护生;礼仪修养;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护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礼”。许多护生之所以礼仪失范与不懂礼仪知识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无礼”是由“无知”引起的,好的礼仪修养的养成需要“懂礼”。因此,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规范其言谈举止[1]。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讲授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过程中,注重将护理礼仪与基础护理技术两门课程互相贯穿融合,将职业礼仪要求贯穿于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学习重点从仪表仪容、言谈沟通、行为举止三方面入手,在传授知识、培养护生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其礼仪修养,收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
一.加强护生的职业思想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以“建设护理文化、塑造天使形象、我与集团同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要求全体护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使护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医院要发展,必须搞好服务,更新服务观念,同患者建立一种主动合作型护患关系;护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成为护理队伍的后备生力军,必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服务技能。只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为医院和自我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加强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
1 护理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护士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护生在校期间既要学好护理学相关知识,又要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底蕴。基于此确立了“内炼修养,外树形象”的主旨,确定了开展礼仪培训的内容、步骤及实施方法。
2 规范礼仪对接待门诊、急诊、住院、出院等不同阶段患者时的服务礼仪进行了规范,包括基本礼貌用语、电话礼仪、操作处置礼仪、与患者交谈时的礼仪、与医院内人员交际礼仪及交接班礼仪等,具体到坐、立、行、走、持物等行为的规范化培训。
3 对护生实施了临床前的集中理论学习、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及实践后的综合考核验收三个阶段的培训,帮助护生学会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怎样利用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护理水平来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4加强培训的督导和激励为确保护理服务礼仪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培训组织将服务礼仪作为护生实习阶段考核项目之一,深入临床积极督导,每月不定期检查和走访患者,对护生的礼仪服务效果进行考评,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同时制定详细的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和奖励办法。此举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有力促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三. 护生的礼仪培训需进一步完善
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规范化培训为起点,以持续督导为手段,制定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重在作风养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服务文化氛围,是加强护生服务礼仪规范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也是为护理事业培养高品质护理人才的有力保证[3]
为了将来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护生在学习护理礼仪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 仪表仪容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表仪容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由于护士是个有着其特殊要求的职业,要使服务对象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良好的仪表仪容礼仪是不可缺少的。在仪表礼仪当中,仪容是重中之重,礼仪对个人仪容的首要要求就是仪容美,它包括仪容的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而护士上岗时仪容要求着装整齐,发不过肩,统一头饰,淡妆上岗,微笑服务也是其基本的要求[2]。
2.言谈沟通
(1)护士的语言行为人与人交往之间约有35%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因为它能清楚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护士对病人真诚相助的态度和彼此能懂的言语上,护士应评估病人的教育程度及理解力,与便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
(2)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要言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言语要清晰、温和、措词要准确,语调要适中,交代护理意图要简洁,通俗易懂。
(3)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一进入工作环境,就进入了护士角色。护士应热情对待病人,将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语言中。如晨间护理时,护士应微笑进病房向病人说声“早上好”,我打开窗户交换一下空气好吗?或针对不同情况如您昨晚睡得好吗?这些都是护患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总之“良言一句三分暖,恶语伤人七分寒”。
(4)语言的保密性护患之间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护士要实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情况,因为病人有权利知道。护士可视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有的可直言,有的必须委婉、含蓄。对危重病人尽量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特别要注意,护士必须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对病人的隐私如生理缺陷、精神病、性病等要保密,病人不愿陈述的问题不要追问。
3.行为举止
举止是人们在活动或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姿态,又称肢体语言。行为举止得体与否,直接反映出人的内在素养。要做到坐有坐姿,站有站姿,使用合理的肢体语言,并使护生养成挺胸抬头、身材挺拔、举止有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文明、优雅、敬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可见行为举止的培养在礼仪中的重要性。
4.加强学习
学习护士服务礼仪书籍,应用比武手法作为激励手段为使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将护理服务礼仪根深蒂固,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学习,更进一步地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学习护士服务礼仪专业书籍,如:“护理规范用语与实践”、“临床护理礼仪”等,进行分科分组学习,科室建立服务礼仪督导员,进行监督指导。护理管理者组织比武考核,用情景剧与考核并存的形式对各科进行评比,优胜者进行公示并给予奖励;建立科室护理礼仪规范化画册,将优胜者美丽微笑、优雅形象进行展开学习,用激励手段激发护士对护士礼仪的认识,更进一步的完善护理行为。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引入礼仪课程是极其重要且有必要的。这一必要性还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上,主要表现为:第一,礼仪课程完善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学生今后就业过程中必然遵守的基本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和职业责任。第二,礼仪课程体现了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文化特色。通识教育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而礼仪课程的讲授正是在于精神文化建设的开展。第三,礼仪课程唤醒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高校的教学节奏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而礼仪课程的开展致力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完善,促进了学生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二、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通识教育中礼仪课程的引入目的在于向学生灌输基本的日常礼仪规范,在完善学生社会交往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这就决定了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反复推敲和操练进而得到优化,从行为习惯中提升自我礼仪素养和与人交往能力。笔者认为,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正式在高校通识教育当中落实
礼仪课程的实施将公关礼仪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范畴,范围涉及全体专业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形象塑造的主要途径。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提升过程,这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看,礼仪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建设也大有裨益。
2、重视公关礼仪课程当中实训课程的开展
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显然不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礼仪素养,必要的实训课程讲授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对礼仪教学的整体感知。在实际训练和礼仪实践过程中,礼仪教育的开展可以结合有效的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联系稳定的礼仪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公关礼仪素养。这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体现礼仪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礼仪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是体现规范化通识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礼仪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考查,更是建立在教学心理之上的一种道德体现。其中,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极为有利。此外,一些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4、将礼仪课程教育与学生今后的职业教育相结合
礼仪课程的讲授与学生今后的职业教育有着必然联系,这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体现。职业性礼仪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讲授,能够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进行职业礼仪的有效灌输,这不仅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更是学生职业化能力的一种培养过程。
三、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礼仪素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然而,目前部分高职生的礼仪失范行为却不容乐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标准不相适应。高职生行为礼仪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的表现。这对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极为有益的。同时,礼仪教育能引导高职生修身养性,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进而提升其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因此,礼仪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2高职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桥梁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方面存在一致性、相通性和互馈性,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1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通性
礼仪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礼仪教育主要通过传授高职生人际交往、各种社交场合的相关礼节、礼貌和礼仪知识,使他们在接受指导或技能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积淀为一种习惯性的礼仪行为和稳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文明举止,是一个人有着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志。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支配个人礼仪修养的内驱力量,将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具体行为表现的外显形式。由此可见,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相通性。
2.2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品德之人。在高职院校,礼仪文化育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高职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让、大度和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以应对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促使他们树立健全的心智与健康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灌输科学理论和崇高品德,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思想境界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礼仪修养的人。人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不仅是社会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贯彻执行社交原则的重要内在素质。因此,从本质上说,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品质的人。
2.3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存在互馈性
高职院校将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实践需要。这两种教育的融合存在互馈性,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又有助于提升礼仪文化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礼仪教育,从言行举止抓起,系统地开展礼仪、礼貌、礼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言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文明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使之顺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保健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个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形象化、实在化和可操作化,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礼仪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增强高职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发挥礼仪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适合高职礼仪教育特色的方法和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雅得体的礼仪风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3.1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
无论从外在行为方式还是内在礼仪素质来说,一个接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都会与缺少教育和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加强高职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高职生系统地进行基本礼仪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具体来讲,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引入礼仪文化内容,在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将礼仪文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同时,将礼仪教育中生动形象的行为引导性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培养出具有现代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掌握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礼仪原则和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从文化的起源来说,文化是“人化”,即人的主体对象化;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文化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就是“化人”,即通过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促使大学生养成内在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和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助于引导高职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感受到礼仪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礼仪素养。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礼仪道德规范,从制度层面约束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礼仪表现;要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公众场所张贴提示性标语,随时提醒高职学生注意自身言谈举止和礼仪风貌;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文化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礼仪文化素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3.3提升教师礼仪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内容,对学生人格修养和礼仪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礼仪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师礼仪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高职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建和谐礼仪校园。从教师自身来讲,应主动将礼仪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学习努力提高礼仪教学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把自身榜样示范作用寓于教学过程、主体性学生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3.4拓宽礼仪活动视野,加强礼仪教育实践
礼仪修养关键在于实践,要想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礼仪实践和积累。高职院校应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来开拓高职生视野,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礼仪文化学习的理解和领悟。一是创新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加强礼仪课堂实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使礼仪教育课堂更加生动化。二是加强课外礼仪实践,将礼仪实践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针对高职院校特点,采取参观、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课外礼仪实践效果,尤其要加强学生假期见习、顶岗实习和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礼仪实践。三是根据高职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求,设计一系列校园礼仪活动来加强礼仪教育实践。可通过开展各类场景模拟、专题训练,如开展“校园礼仪”“课堂礼仪”“求职礼仪”等各种社会基本礼仪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通过设计一些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生日庆贺和成人礼仪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感受和把握传统礼仪的内涵。
3.5发挥网络阵地优势,完善礼仪教育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和谐人格;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92-03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个体人格型态的要求,它立足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讲求个体与他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研究生作为国家着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理应具有和谐人格。而当前,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失谐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研究生人格失谐现状
实现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和社会、自我与自然的三重和谐,形成和谐人格,不仅是研究生适应现代社会、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期待和要求。而当前,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失谐问题。
1 个体心理冲突——自我身心失谐。个体心理冲突是一种紧张情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源于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的不如意状态。较弱的、正常的心理冲突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般不会对身心造成伤害。但当心理冲突尖锐而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时,个体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甚至出现否定自我、否定生命存在意义的严重情况。
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是与心理压力密切相连的。通常来讲,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生作为一个较特殊的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不但社会、自身较高的期望值,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术科研任务重、就业前景不理想、经济负担大、情感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也导致心理压力产生。适当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但研究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调适,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淡漠等,严重者产生自杀心理,并付诸行动。
2 人际关系失调——自我与他人失谐。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中的个人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即人际关系。在校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封闭性。研究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事务的处理上,对校园活动的兴趣减弱。同时,与导师、同门的关系成为他们校园内的主导人际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人际交往范围。研究生人际关系的另一特点是复杂性。研究生在与导师、同门、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有关个人现实利益的问题。封闭性和复杂性是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主要诱因,而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则是造成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直接原因。人际交往技巧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敲门砖”。人际交往品质,如诚信、宽容、尊重、友爱等,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研究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不与其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有关。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3 生态文明观念淡薄——自我与自然失谐。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研究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而当前,研究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与生态道德的要求不协调”。一些研究生仍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不关注生态平衡问题,没有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观念;一些研究生只看到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一些研究生在消费上铺张浪费严重,没有形成生态消费的观念;等等。观念的“不生态”,无疑导致行为对生态文明的违背。加强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的有效载体
“和谐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完成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也易于被研究生理解和接受。
1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缓解研究生心理冲突。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需要外力的帮助,更需要其自身能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对研究生的心理有平衡和调节的作用。
古人认为,人的才能“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倡导个人准确定位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人生中的“不如意”,古人强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坦然处之,又强调挫折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既强调要迎难而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匹夫不可夺志”,又强调要辩证看待问题,不可“钻牛角尖”,因为存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的可能性。同时,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爱惜自己的生命同对父母的孝敬联系起来,有利于人们摆脱轻生的念头。同样对待人生,老庄则强调“清净无为”、“道法自然”,主张人们处世应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强调要“致虚极,守静笃”,主张人们应虚明宁静,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助于研究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进而缓解心理矛盾,保持身心和谐。
2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和谐思想,优化研究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是造成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直接原因。而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和阐释。我国古人特别注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看成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则是对“礼”的具体规定。与他人相处,儒家讲求“仁者爱人”,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友好相处;讲求“言而有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把“信”看成是为人、治家、立业的根本;讲求“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应忠于亲情、友情,忠于人民和国家,对他人则应持宽容的态度,换位思考,容许他人犯错误;讲求“人和”,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团结,协作互助,不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同时,我国古代也有丰富、生动的有关交友、处理人际关系的典故,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等。研究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人际交往智慧,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品质,优化人际关系。
3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促进研究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比如,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庄子则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研究生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生态世界观。古人不仅强调人类应该关爱自然、善待其他物种,而且也关注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倡导人们负起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比如,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不仅对人慈悲,对生物也应如此。“扫地不伤蝼蚁命,飞蛾扑火纱罩灯”就是佛家关爱自然万物的生动体现。这有利于研究生树立关爱自然、保护物种的生态平衡价值观。我国古人对待自然资源也秉持遵守时令、节约知足的基本原则。比如,《逸周书·大聚》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陆贽认为:“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对待自然界应秉持节制、节俭的理念。如果贪得无厌,过度索取,就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这有利于研究生树立节制、节约的生态消费观。
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
1 处理好“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具有封建性、宗法性、社会取向性、高度约束性等特点,它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治和人情,轻视法治,不利于人们民主法治观念的树立;注重集体和国家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轻视个人利益和自我追求,容易造成人们人格上的依赖和“无自己”,社会适应性差;对个体的约束较严,强调隐忍和服从,“往往易于使个人需求、欲望、情感受到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宣泄。其结果是引起焦虑不安、谨小退缩、疑心多虑、易于形成强迫性倾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高竞争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儒家的愚忠、愚孝,道家的清净无为、消极出世,佛教的缘分、命定等,也都有消极的作用。因此,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引导研究生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应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体现时代感,增强实效性。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科学发展观、生态消费、科技伦理、实验废弃物的污染等联系起来,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与人们交往中的见面礼仪、宴会礼仪、乘车礼仪,以及交往中注意的问题等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技巧,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身心和谐思想与当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增强他们自我心理调节与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通识教育与专题讲解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的主导作用。应通过增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延长传统文化课学时等,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法制观教育、伦理观教育等都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有教材和师资队伍支撑。教材应立足研究生实际和本地区文化特色,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人际和谐思想、身心和谐思想等内容进行重点和深度的挖掘,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体现时代性。高校应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对原有传统文化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与通识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大部分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零碎和肤浅的。因此,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兼顾全体,注重通识性。同时,对研究生所面对的个体心理冲突、人际关系失谐、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等三大问题,又要进行专题讲解,深度剖析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和谐思想、人际和谐思想和生态思想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其接人待物的技巧,增强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礼仪素养;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用心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64-02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诚然,教师是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职业承担着如此之重任,那么对于这个职业我们又有怎样的要求呢?古人云:“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简而言之,对于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能力和素质。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素质主要体现在师德、人格以及涵养等方面。如果把前者称为硬件建设,那么后者则称为软件建设。关于硬件建设,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校,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师选拔和聘用制度。特别是大学,在职期间还有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晋升考核制度,并注重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等,使得教师在技术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由于涉及师德、人格以及涵养等不容易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内容,其建设就显得更为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媒体上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比如不注重品德修养、不注重仪容仪表、不讲究言谈举止,不注重人际交往方式等有关教师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本应神圣而光辉的职业因为礼仪素质的偏低而导致在大众心目中形象的损坏,值得深思。
一、教师礼仪素养的蕴含
1.教师礼仪素养的含义
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及体现的道德素养。
2.教师礼仪素养的基本功能
第一,自律功能。教师礼仪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正如前面所说,它不能用具体的量化指标去衡量、考核,这种自觉性源于自我意识,是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要求,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地加工,从而塑造更完善的自我。
第二,教化功能。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是接受了教师,我们会因为欣赏一个人而去接近他,甚至模仿他。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教师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心理学的“首轮效应”),从而在心理上为教师定位、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划定距离―是可亲可信、还是反感讨厌?由此可见,学生情感因素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提高质量。
第三,调节功能。良好的教师礼仪素养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剂。这里的社会关系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和矛盾,而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减弱摩擦和矛盾。
3.教师礼仪素养的现实意义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身上不仅具有“人”的丰富性,还具有“示范”、“楷模”的特性。因此,在礼仪上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与气质,也代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穿着得体、打扮适宜、举止大方,能够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如果不当,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同时还会给受教育者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说,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修养,成为讲究礼仪素养的典范。
二、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特点
1.所在团体的特殊性―大学
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张扬的是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大学精神。高校教师礼仪素养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它既反映出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内在气质。
2.从事事业的特殊性―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肩负着三大职能:一是根据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以科学促进教学;三是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所从事的不仅仅是教学,而是在领会教育内容时能钻深钻透、挖掘其中的精髓,并通过服务社会进行实践,然后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回眸深思,在此基础上再回到课堂。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就不单单是用书本上的知识来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事理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以及活跃的灵魂从事教育。
3.面对对象的特殊性―大学生
大学生无论是在身心发展,还是知识经验等方面都与中小学生、社会青年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一在身心方面,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5岁,处于青年中期,对事物有一定的感知水平,在心理上又有情感丰富、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等特点。其二在知识经验方面,由于经验的积累、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对问题、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三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是初步定型阶段,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此时,高校教师不需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应该是“教唆员”,而是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的方式、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鉴于以上三个特殊,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建设更为重要。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礼仪素养
1.12种素质与教师礼仪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经过40年时间,通过收集9万名学生的信件,概括总结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如图1)。不难看出,在保罗博士列出的好教师的12种素质中,友善的态度、尊重、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性以及宽容等都与礼仪素养有关。
2.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尊重
尊重是礼仪素养的核心,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前面提到,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定型关键时期,已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即将面临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高校教师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更好注重尊重,以身试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尊重他人在社会立足中的重要性。
3.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体现在“用心”
礼仪素养的养成不同于技术能力的掌握。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长期的积累。但是,礼仪素养的习得更多体现的是“用心”。小时候,都知道见到熟人要问好,要使用文明用语,要和小朋友、同学友好相处,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为什么大了,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而且成为“人师”,反而却“不会”了。
总之,就高校而言,大学生经过四年系统而专业的学习生活,即将面临社会的考验,考验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优秀的建设人才,而这种考验更是取决于我们高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能力通过教学效果、科研成绩来检验,而个人礼仪素养则是通过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待人处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即将成为“社会人”的大学生,要由社会来检验。因此,高校教师在礼仪素养方面的一点点“用心”,小则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大则关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晔.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50-53.
[2]袁满.当代教师礼仪与师生关系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1(5):176-177.
[3]巨红梅.教师礼仪及起作用研究[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5):119-120.
[4]马艳丽.浅谈教师礼仪[J].科学之友,2010(18):144-145.
[5]邓洪武.技师学院教师礼仪的修养与提升[J].职业,2011(23):66-66.
[6]万爱莲.师范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