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巧用文本中的“空白”
在教学中,我适当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一课时,当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小女孩把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但是文中并没有讲什么要领。于是我就让孩子想想小女孩会说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穿着要领。
当第三次爱因斯坦特意去等待小姑娘时,小姑娘为之一阵。因为她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衣着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而文中也没有讲他究竟如何整整齐齐。于是我引领孩子一起来看图片,说说“整齐”。
学生讨论片刻。
生1:爱因斯坦身穿一身黑色的西装,打着领带(领结),头发梳得油亮。
师:前面几个同学开头都说了爱因斯坦的衣着西装非常整齐,我觉得大家这样说突出了重点,非常好。要注意的是说话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2:爱因斯坦穿着白色的竖领衬衫,打着黑色领结,(很好,注意了衣着的颜色。继续说。)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西服,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擦得油亮。
“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中、绘画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去挖掘“空白”,填补“空白”,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用标点符号中的“空白”
《穷人》这篇课文里作者使用了十三个省略号,每一处对表渔夫和妻子桑娜的高尚品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加强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止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
三、巧用课题的“空白”
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学问”,把“与”字去掉。学生看到我写的课题,于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开始议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写的课题上,我仍装着没听见,后来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把标题写错了。我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问学生:“大家认为‘学问’与‘学与问’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我就给学生分析这两个区别:“学问”是一个完整的短语,是指系统的知识,也泛指知识。“学与问”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理解,学生完全明白了《学与问》这课是谈“学”和“问”之间发生的关系。然后我再追问: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欲望。
四、巧用板书中的“空白”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
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少年闰土》,教师的板书没有写出关于闰土的外貌的词语。课始,教师只板书了一句话:“少年闰土是个( )的少年。”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给出答案。初读后的答案是多元的。有“聪明”、“怕羞”、“勤劳”等等。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在横线的上下地方之后,因势利导,提出再次认真读文,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说说是从哪些事情中看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从看管西瓜事中说他“聪明”;有的从初次见面中说他“怕羞”;还有的从他跟父亲来帮忙中说他“勤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来评价少年闰土,形成了“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板书。通过“补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1.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
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__;×××,嫦娥____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____,嫦娥都_______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诗,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莱阳姜疃镇鲁花中心小学 山东 莱阳 2652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6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在第一学段称为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没有写作的经历,对作文不惧怕,表现出较强的兴趣。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一年级写话教学方面的简单认识。
1 注重积累
1.1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组词,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要进行造句,指导他们恰当使用生字、新词,并要做到把话说完整、说清楚,为以后的书面表达打下基础。
1.2 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比如《影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天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通过两句话的学习引出“形影不离”,“杯弓蛇影”词语。又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可以引出“鱼米之乡”,“风景如画”等词语。这样既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语。
1.3 通过背诵教材中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些儿歌、韵文等,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丰富自身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1.4 抓住课后的泡泡问题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比如在上《小小的船》时,有一道练习题要启发学生由描写的对象的色彩、形状等方面去想象。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鼓励学生说出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形象鲜明的事物,说说“—像—”。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许多很好的比喻句。
2 进行简单的写话训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按照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识原则,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采用先练一句主谓俱全的话到一句四素俱全的完整话,从说到写,说句写句相结合。
2.1 立足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写话训练。比如《四季》一课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学生对四个季节的特点都比较熟悉,所以都能把自己的理由写清楚。
2.2 续写。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合课文,让孩子续写文章结尾,不但能丰富孩子想象力,更能锻炼孩子今后写作能力。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课文结束后,我们可以这样来延伸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让孩子充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及时释放孩子的说写欲望。选出好的作品在班里读一读,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
2.3 看图写话。人教版小学语文书图文并茂,特别是低年级,每幅插图都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符合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素材。看图写话一般包括单幅看图写话和多幅看图写话两种类型。对于单幅图的看图写话,要让学生找出图中所表达的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分别是什么,弄清图意及这幅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使学生总体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细节进行仔细观察。而如在训练学生观察图画《不要摘花》时,由于孩子们有了原先的找春天活动,结合自己的感受连同图意,你会发现小女孩的手有点往回缩这一细节,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妈妈的话语,小女孩的举动,而这也正是这幅图所表达的意思。你瞧,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花、小草都来凑热闹。瞧,它们在公园里绽放着一张张欢畅的笑脸,多讨人喜欢。小红在路过公园也不禁被他们吸引住了,她不知不觉地把手伸向了小花。妈妈看见了,忙阻拦说:“不能摘!不能摘!花是开给大家看的!”小红听了,忙把手缩了回来。
这是多么纯真心灵的表白啊!
对于多幅图的看图说话,要再把每幅图看清楚、弄明白的基础上,想想图与图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多幅图的写话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故事。在观察图时,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上,比如:《小兔运南瓜》,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已经运到了家,兔妈妈奇怪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小兔究竟怎样运南瓜,这幅图空缺,留给学生想象。学生想出的办法有的虽然不太合理,但却都能各抒己见。
2.4 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用“故事”代替“作文”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和力,让他们知道,说身边的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写身边的事就像写故事一样,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话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很高深。因为写话要以大量的生字、词语作为基础,而一年级的孩子才处于识字的初级阶段,不具备完成写话的能力,但它却是奠定书面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基础期。
2.5 绘画作文。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涂涂画画,乐此不倦。常常看到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津津乐道,教师要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介绍自己图画的内容,并将这些写下来。
3 阅读一些浅显的儿童读物
关键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 现实
哲学是一门“授以知识,启人智慧”的学科。我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这一知识点时,感觉学生对什么是理想做到了知其然,然而对于知其所以然,却无法真正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做到关注生命的成长,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
理想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同时,还可以转化为现实。那么,理想怎样转化为现实,成功怎样实现,现实的此岸如何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除了让学生知道理想的概念之外,成功还需要哪些主观因素呢?这是我在教授这一内容时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之处。
一、成功的关键是态度
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给学生创造一种他们熟悉的、亲切的学习环境,是每位学生的真正需要。以往的教学情境设置所采用的内容也可能来自于“生活”,但是,往往由于这种“生活”不是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和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体验着的生活,因此不能构成学生自己的生命活动,不能给他们以真正的触动。
我在教授这一知识时经常听到学生如此感慨:“为什么成功总是离我那么远?”为此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实例:
先把一只老鼠紧紧攥在手里,老鼠用尽全身力气也逃不出去。这只老鼠挣扎了一段时间后,不再抵抗了,几乎一动不动。这时再把它放到一盆水里,它立刻沉了底,根本没有试图游水逃生。再把另外一只老鼠不经过手攥阶段直接放到水里,它很快游到了安全的地方。
环境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你自身的努力。成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条件具备、一切顺利时,成功的获得也许并不值得惊讶,只是身处逆境、身陷困境时,你还愿意争取吗?
其实学生缺少的是对成功的一种态度。态度是什么,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怎么看,怎么办,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积极的态度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单纯的说教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
二、打开想象力的翅膀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只知道概念是不够的,在端正态度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知道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实例。
实例一:大量的名人名言,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所谓天才人物本来就是指那些十分富于幻想的人。……天才人物总是积极主动地使用幻想能力。总之,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用幻想来开道,……在幻想的遥远彼岸获得启示之后再返回到现实之中,因而思想的跨度极大。(高桥浩)
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托夫勒)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让学生在名言警句中获得直接的感受。
实例二:老年的托尔斯泰婚姻事业都不是很如意,当他沉浸于无法自拔的悲伤、仰天长叹、苦苦思考时,无意间却看到窗外树上的一只乌鸦,这只乌鸦在树上来回徘徊,最后突然振翅一跃,飞上长空。托尔斯泰幡然醒悟:人不也需要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来冲破现状吗?
展开讨论:爱因斯坦所说的“能飞翔的翅膀”是指什么?我们的成功需要想象力吗?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中,总有难以达到的境界,总有无法企及的深度,总有不能逾越的高度。所以,不能没有想象,想象力是心灵的眼睛。只有打开想象力的翅膀,才会有力地展开幻想的翅膀,充满活力的思想浪潮才会不止歇地翻腾。人的任何愿望,只有经过想象力的阶段,并且与信心、计划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一个人如果不能“想得美”,那他怎能有开发自己能力的欲望,怎会投入精力去获得成功呢?所以,打开想象力的翅膀,“想得美”又何妨,为自己设计一个最美的将来,它才会引领着你不断走向成功。
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我在设计《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了解自信对成功的重要性。
实例: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
其实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教与学”的新课改观念,强调因学而教,而不是因教而学。在这种新的观念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保持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贴近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中提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尝试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化解学生学习,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实情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得到真正的陶冶,学生的知识、能力才会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获得真正提升。高中学生在本质上仍然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学生,给予生活化的故事使他们体验自信的重要性,可谓水到渠成。
要充满希望。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四、比成功更可贵的
目标实现之后怎么办?我不是成功了吗,我要不要再努力了?经常有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注意不断找准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设计。我采用了这样一则实例:
早期的登月太空人艾德林在登月成功后不久即发生精神崩溃,事后他在一本书上写到,导致他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他忘了登月之后他仍然要生活下去。除了登月之外,他再没有其他可供追求的目标了。据说企业界的一些高层主管在他们退休之后,大概只能活18个月。
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如果是这样,成功不免肤浅。成功是什么?学生最后和我一起探讨的结果是:不断超越自己。
我们往往看重的是追求的结果,却常常忽略了追求本身,其实比成功更为可贵的是追求本身。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攀登者的眼里永是山顶上高高飘扬的红旗,永在前方的骄阳是夸父不停追赶的目标。但有人因成功而停止追求,他不是真的成功。单纯追求成功,只是不断趋向既定目标,在达到梦寐以求的高度后会流于虚空,会寂然相对,会英雄落寞。任何一次目标的达成,只是你无限人生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如果你认为自己达到了终点,那你就错了。成功并非追求的终极,而是追求本身,追求使年轻和不再年轻的心永不落伍。
通过《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知道》的课堂反思,我知道高中的哲学课堂,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认同我们主流价值观而不流于说教,如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统一,如何使充满叛逆、想要挑战权威的中学生认同书本理论观点?这是长时期摆在政治课和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何东亮,丁瑜主编.师范教育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