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防震减灾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震减灾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震减灾的方法

第1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面向对象 仿真建模 模型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为基础,根据系统试验的目的,建立系统模型,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运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而计算机仿真是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相应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解算数学模型的过程。

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是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的粒度、运行效率直接决定了仿真的效果,只有建立正确的系统模型,才能得到正确的仿真结果,仿真才有意义和价值。在计算机仿真领域,系统模型称为仿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的过程称为仿真建模,仿真建模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能够在计算机上解算系统数学模型的系统模型软件。

系统仿真模型软件作为一类软件,在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符合软件的一般规律。仿真建模作为系统模型数学模型、模型软件建立过程,同样需要方法学指导。

1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简称OO)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思考过程中从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即对象)出发并尽可能地运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面向对象思想产生于编程语言,目前已经扩展应用于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软件工程、用户接口、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多个领域,但在软件工程领域应用最为深入。

基于面向对象思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面向对象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方法是指以面向对象思想为指导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方法,强调运用人类在日常逻辑思维中经常采用的思考方法与原则,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基本构造机制来抽象现实世界,以对象、类、属性、方法、封装、继承、消息、聚合等概念对软件进行设计和开发。

2 面向对象仿真建模

仿真建模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能够在计算机上解算系统数学模型的系统模型软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经历两次建模过程:一是数学模型设计,使用数学语言对系统进行抽象和描述,即数学建模,成果是包含数学公式、数据等元素的文档、图表等;二是模型软件建立,将数学模型转换为计算机软件,使数学模型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解算,成果是模型软件,这一过程是狭义上的仿真建模,可分为设计与开发两个步骤。

数学模型设计与模型软件建立这两次建模过程是紧密相关的,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的数学模型,其模型软件必须同样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建立,即在模型软件设计、模型软件开发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这样一是能够最大化发挥面向对象方法的优势,包括直观、数据抽象、信息隐蔽、模块性、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灵活性等;二是能够保证数学模型能够转换为模型软件,保证数学模型与模型软件的一致。

3 面向对象数学模型设计

数学模型设计使用数学语言对被仿真系统进行抽象和描述,被仿真系统由一系列组成部分构成,按照面向对象方法,可将被仿真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定义为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拥有、传递和处理消息,并能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可将被仿真系统各组成部分作为系统进一步分解为更加详细的对象。将被仿真系统分解并定义为一系列对象是面向对象数学模型设计的第一步。

面向对象思想认为任何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状态和对状态的改变来进行描述,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如此。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的状态使用属性来描述,而对象状态的改变使用方法描述,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作用。对象拥有的消息是属性的一部分,对象传递和处理消息的过程是对状态的改变,是方法的一部分。面向对象数学模型设计的第二步是定义对象属性和方法。

对象属性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描述了对象的静态特征,不会发生改变;动态属性描述了对象的动态特征,可被对象方法改变。对象方法描述了改变属性的方式和过程。

从数学的角度看,被仿真系统可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那么,可以认为对象方法描述了数学方程本身,而对象属性则描述了数学方程中的变量。

4 面向对象模型软件建立

模型软件是对被仿真系统数学模型的软件实现,按照软件工程学,模型软件建立可粗略划分为设计和开发两个阶段。

4.1 面向对象模型软件设计

数学模型设计阶段已经明确了被仿真系统的对象组成,以及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模型软件设计阶段是连接数学模型与模型软件之间的桥梁,主要任务包括:按照面向对象方法,从软件设计角度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将对象抽象为类,设计类之间的继承、聚合关系;根据仿真目的,从数学模型的对象属性中挑选部分属性作为类的属性,挑选部分方法作为类的方法,增加部分软件运行需要的属性和方法;设计类的实现方式,如编程语言、属性命名、方法的算法等;理清对象之间的关系,设计对象之间消息传递过程。

4.2 面向对象模型软件开发

模型软件开发是仿真建模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根据模型软件设计,将类、对象、对象属性、对象方法、消息通信等实现为软件组件的过程。

软件组件有很多种不同名称,又称为应用程序、程序、函数、模块、动态链接库、子程序或者类。这些名称基于不同的软件语言和协议,都表示一组计算机代码,都可以响应命令和接收数据。具体采用哪个形式,需要根据采用的编程语言、运行环境、重用性要求、模型调用要求等确定。建议采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模型软件,如C++、JAVA、C#等,并在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运行效率、时间一致性、重用性的要求。

5 结束语

本文对面向对象方法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工程方法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实际上,计算机仿真需要以仿真模型为核心,根据仿真目的构建仿真系统,在这过程中,面向对象方法必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彦.戴剑伟等.HLA仿真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徐庚保.曾莲芝等.数字仿真的发展[J].计算机仿真,2008,03.

[3]王常武.刁联旺等.作战仿真中的实体运动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2,30(2):45-46.

作者简介

李宏海(1981-),男,大学本科学历。河北省抚宁县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

第2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震救援 疾病 编码

近年来强震巨灾多发,灾后一周内是灾害医学救援的关键时期。如何客观地评估和预测伤亡是医学救援决策的基础和关键,探索和掌握强震后人员伤亡的特殊规律,研究地震疾病谱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据此及时开展强震后伤病数量、种类、伤情的快速评估和救治需求分析,根据评估与分析结果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实施快速、高效的医学救援,是有效降低受灾人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的可行路径。

从我院国际救援队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救援的情况看,由于受灾地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瘫痪,救援现场的病历数据只使用手写形式,主要是自然语言形式,但有时也用(数字)数据形式,如化验结果等。病历主要记录病人的就医情况,如诊断,治疗和预后。若其他医生应用这种手写的病历来建立新的病历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甚至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这些都造成了在统计过程中的不便和数据的不准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规范的地震灾后疾病编码,即能满足救援现场实时准确的信息录入,又能被救援医生快速分类识别,进而利用该编码进行各种统计及预测。

一、震例资料

收集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及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的数据,以及从政府相关部门、国家地震局获得的地震伤病员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基础疾病数据库。通过对该数据库中的诊断记录进行分析和构成统计,将涵盖其中绝大部分的诊断名称挑选出来,结合ICD-10的代码表示(如损伤类用S,传染类疾病用A,其它类用T),再按照解剖部位的不同,形成了以下的编码方法。

二、地震灾后疾病编码设计

以WHO灾难医学管理指南中的灾后疾病分类法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地震救援实战和国内2次典型地震案例中各类伤员的疾病统计分析[5],构建由4位数类目、5位数亚目构成的疾病编码。将伤员分为外伤/伤口类(编码S)、内科疾病类(编码N)、传染流行病类(编码A)和其他类(编码T)四类疾病,形成第一级编码。其中外科/伤口类疾病按受伤部位分为6大类:头部颅脑损伤(编码1)、面部颈部损伤(编码2)、胸背部类损伤(编码3)、腹部骨盆损伤(编码4)、四肢损伤(编码5)和不可NOS(在其他方面未特指,编码6)。内科疾病类分为呼吸系统(编码1)、心脏系统(编码2)、消化系统(编码3)、泌尿生殖系统(编码4)和NOS(编码5)。传染流行病类疾病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分为空气传播类疾病(编码1)、水源传播类疾病(编码2)、接触传播类疾病(编码3)和NOS(编码4)。其他类指烧伤(编码1)、冻伤(编码2)、蚊虫叮咬(编码3)和NOS(编码4)等疾病,形成第二级编码。每种类别下又按照疾病名称不同以两位数编码(00-99)表示,形成第三级编码。为了更好的区分第二和第三级编码,将第二级编码放到第一位,第一级编码放到第二位,如头部损伤,编码为1S01。这样就构成了四位数的类目表。每一种疾病又按照伤情的不同,划分为轻(编码0)、中(编码1)、重(编码2)三级,如此构成5位数亚目表。如表1所示。

三、地震灾害疾病编码的意义

1.救援现场应用

在传统检伤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地震伤情编码的一级编码和二级编码进行分诊及记录,每个救援医生应熟知自己相关救援小组的伤情编码,以伤情编码来记录诊断信息。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医生用于病例书写的时间,提高书写效率,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用来抢救伤者,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度,为快速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疾病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将现场救援记录中的每一条诊断信息按照上述编码规则进行编码,根据灾害医疗救援的三级救治原则(一级:现场救治,二级:区域救治,三级:后方医院救治)对伤员疾病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然后对每一级伤员疾病比例逐天进行归纳。绘制不同疾病所占比例(外伤/伤口类、内科类等)在每一天内变化的柱状分布图,再绘制出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每天的不同疾病变化柱状分布图。通过分析强震后每一天疾病变化规律,总结出与强震直接相关发生频率较高的疾病种类,明确各种疾病发生的高峰期。

3.制作灾后各种疾病的医疗资源消耗统计

我们先前研究,在灾难救援早期(0-7天),疾病以外伤/伤口类和伤口感染为主,约占90%,主要是创伤、骨折、截瘫、挤压综合征及伤口感染,此期应用了大量治疗创伤、止血、止痛、抗休克、抗感染类的药品。灾难中期(7-28天),外伤患者稳定水平约占30%,主要是早期严重外伤未治愈患者和余震损伤患者,此期主要受地震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救援力度及气候条件影响,出现了较多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肠炎患者,应用了大量外用消毒剂、抗生素类药物,所用药品以口服和外用为主,针剂和输液占10%。对海地13天的应急救援,救治患者的疾病谱:外伤和感染占80%,呼吸消化道疾病占15%,其它如蚊虫叮咬、中暑等疾病占5%。应用品种较多的药物有抗感染药、抗休克药、止血药、镇痛药、镇静药等。抗生素中以喹诺酮类用量最大,其次为头孢类、抗厌氧菌类和青霉素类。以此为基础,可制定详细的疾病医疗资源消耗库。

4.疾病谱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强震后伤员疾病谱模型,根据灾难医学救援时段的划分[5],重点研究应急期和中期(1月内)的疾病分类、各种构成比,找出他们的规律性问题和特点。根据强震后灾区疾病谱特点,结合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资源配置决策理论研究的结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为目标,为政府管理机构科学、快速的制定灾区医疗救援需求及采取合理高效的医疗救援提供依据。

四、讨论

随着笔者所在的国际救援队经历的救援实践越多,越能深切体会到快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对于抢救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必须强调在最佳时间内以群体时效性为前提,使个体救治达到最佳化,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救护受灾人员。因此围绕灾害救援医学这一国际性的课题,我们还需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规范化的组织和实施方法,以推动我国灾害救援医学学科的发展。

很多学者已就灾后疾病的种类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4],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统计分析。ICD是对病历抽象概念的原型编码系统, 基础ICD的目的是为诊断术语编码,还包含其他类的医学术语的整套扩展,临床大夫很少能识别ICD编码,必需由专门人员进行编码上报。并且这种研究都是在救援结束后花大量时间进行的专门统计分析,若想在紧张的救援前线由身兼数职的医护人员来进行早期的统计和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军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伤情码(Patient Condition Code,简称PC Code)的概念,实质上就是伤病员伤类和伤部的组合,用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美军一共列出了350多种伤情码,并针对每种伤情码,确定不同的卫生资源消耗标准。但是该编码主要针对战伤疾病进行分类,不适用于以外伤伤口类为主的地震伤情。

参考文献:

[1] 王军,康斌等.四川汶川地震伤情统计与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2):731-732.

[2] 曾健,乔刚等.汶川地震后眼科地震伤情疾病谱分析[J].华西医学,2009,24(2):274-276.

[3] 田伟,马娟.玉树与汶川地震伤病员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病案,2011,12(4):6-7.

[4] 谢娟,杜亮,夏天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分析[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8,8(8):591-596.

第3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随着电子电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设计规模越来越大、推向市场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迫切需要实现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出现,改革了传统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

2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Multisim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可实现原理图捕获、电路分析、电路仿真、仿真仪器测试等功能;具有如下特点:界面设计人性化、操作简洁明了、元件库规模庞大、仪器仪表库种类齐全(包括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分析功能强大(包括直流工作点分析、交流分析、噪声分析等)。

3 应用实例

以数字抢答器的设计为例,阐述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电子电路设计的过程。

设计任务和要求 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个数字抢答器,设计要求:

1)抢答器可同时供8名选手参加比赛,每个选手拥有一个抢答按键,分别用按键J0~J7表示,按键编号和选手编号相同;

2)主持人扳动控制开关J8,可控制系统的复位和抢答的开始;

3)抢答器具有第一抢答信息的鉴别、锁存和显示功能,抢答开始后,第一抢答者按动抢答按键时,该选手的编号立即被锁存,并显示在LED数码管上,控制电路使扬声器发出报警声音,并对输入电路进行封锁,使其他选手的抢答不起作用;

4)抢答器具有定时抢答功能,主持人通过设定一次抢答时间,控制比赛的开始和结束[1]。

电路组成 抢答器由主体电路和扩展电路两部分组成。主体电路由主持人控制开关、抢答按键、控制电路、优先编码器、锁存器、译码器、编号显示器和报警电路构成,完成基本抢答的功能;扩展电路由秒脉冲产生电路、定时电路、译码器和定时显示器构成,完成定时抢答的功能。

抢答器工作过程:首先,接通抢答器电源,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复位位置,禁止抢答器工作,编号显示器被熄灭,定时显示器显示定时时间;然后,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开始位置,允许抢答器工作,计数器进行减计时;当选手在定时时间内抢答时,计数器停止工作,编号显示器显示抢答选手的编号,定时显示器显示剩余抢答时间,并禁止其他选手随后的抢答;当定时时间到,但无人抢答时,系统报警,并禁止选手超时抢答。

电路设计及仿真

1)抢答器电路。抢答器电路如图1所示。优先编码器74LS148能鉴别第一抢答者的按键操作,并使其他选手的操作无效;RS锁存器74LS279能锁存第一抢答者的编号,并经译码器74LS48译码后显示在LED数码管上。

抢答器电路仿真波形如图2所示。借助于Multisim仿真软件中的逻辑分析仪,可对抢答器电路的多路逻辑信号同步进行高速采集和时序分析。将逻辑分析仪的输入端口相应地连接到电路的如下测试点上:开关J8,74LS279的输出端Q4、Q3、Q2、Q1(EI、BI),按键J7、J6、J5、J4、

J3、J2、J1、J0。被采集的输入信号将显示在屏幕上。

由图2可知,在第一个Clock脉冲的上升沿,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复位位置时,74LS279被复位,禁止锁存器工作,其输出Q4Q3Q2Q1=0000。于是,74LSl48的选通输入端EI=0,允许优先编码器工作;74LS48的消隐输入端BI=0,编号显示器被熄灭。在第一个Clock脉冲的下降沿,当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开始位置时,允许优先编码器和锁存器工作。在第二个Clock脉冲的下降沿,将J6按键按下时,74LSl48的输出A2A1A0=001,GS=0,经RS锁存后,Q4Q3Q2Q1=1101。于是,Q1=1,使BI=1,允许74LS48工作;Q4Q3Q2=110,经译码显示为“6”。此外,Q1=1,使EI=1,禁止74LSl48工作,封锁了其他按键的输入(即在第三个Clock脉冲的上升沿J3按键的输入)。在第四个Clock脉冲的上升沿,当按下的J6键松开后,GS=1,此时由于仍为Q1=1,使EI=1,所以仍禁止74LSl48工作,封锁了其他按键的输入(即第五个Clock脉冲的下降沿J0按键的输入),从而实现了抢答的优先性,保证了电路的准确性。在第六个Clock脉冲的下降沿,主持人将开关J8重新置于复位位置,以便进行下一轮的抢答。

2)定时电路。将两片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l92级联,以串行进位方式构成百进制计数器;计数器的计数脉冲由555定时器构成的秒脉冲电路提供;通过预置时间电路,主持人对计数器进行一次抢答时间的预置;74LS48译码器和定时显示器构成译码显示电路。当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复位位置时,计数器预置定时时间,并显示在定时显示器上。当主持人将开关J8置于开始位置时,74LS279的输出Q1=0,经非门反相后,使555定时器的时钟输出端CP与74LSl92的时钟输入端CPD相连,计数器进行减计时;在定时时间未到时,74LS192的借位输出端BO2=1,使74LSl48的EI=0,允许74LSl48工作。当选手在定时时间内抢答时,Q1=1,经非门反相后,封锁CP信号,计数器停止工作,定时显示器上显示剩余抢答时间,并保持到主持人将系统复位为止;同时,EI=1,禁止74LSl48工作。当定时时间到无人抢答时,BO2=0,EI=1,禁止74LSl48工作,禁止选手超时抢答;同时,BO2=0,封锁CP信号,计数器停止工作,定时显示器上显示00[2]。

3)报警电路。报警电路由555定时器、三极管推动级和扬声器构成。由若干电阻、电容和555定时器接成多谐振荡器,将时序电路控制信号PR接至555定时器的清零端,以控制多谐振荡器振荡的起停,多谐振荡器输出信号控制三极管的导通、截止,从而推动扬声器发出报警声音。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画出各单元电路的仿真电路图,先对各单元电路逐个进行仿真调试,再将各单元电路连接起  isim仿真,观察各部分电路之间的时序配合关系,测量电路各项性能指标,调整部分元器件参数,检查电路各部分功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最后进行电路焊接与装配,并对实际电路进行测试。

4 结语

Multisim是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的基础,在电子电路设计中应用Multisim仿真软件,把虚拟仿真和硬件实现相结合,可以节约设计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设计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分析和开发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计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工程地质;质量控制;振冲加固; 间距; 单双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a project of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us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vibrator, different spacing of the single point on the vibration blunt reinforc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technology and get some value of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the back of the large area for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I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Quality control; Vibration blunt reinforcement; Spacing; The single point

中图分类号:U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想建造一集装箱码头以满足当地不断增长的货运量的需求。此地区受山体矶头入海部分和涨落潮水的动力作用,工程地质复杂,地层分布不均,水下地形起伏较大。由于原始标高较低,采用了吹填工艺。本工程的原始表层土基本上是粉细砂和淤泥,天然强度低,实测标贯击数为2~6 击,压缩性高,中层土为淤泥质粘土,标贯击数小于24 击,底层土为中粗砂、粘土和混砂砾。原地基不满足港口对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经研究,决定采用振冲法进行地基加固。为了给后面的大面积的加固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分别进行了1 # 实验区(浅水) 总面积为4.5 万m2 ,2 # 实验区(深水) 总面积为10.8 万m2 的地基加固实验。2 # 实验区包括2.25 万m2 的深水区实验( Ⅱ1~ Ⅱ5) ,1.5 万m2 的深水区补充实验(Ⅱ6~Ⅱ8) 和1万m2 的深水区扩大补充实验(Ⅱ9 - 1、2、5,Ⅱ10 - 1,2 ,Ⅱ6,11) 。具体布置见图1。

图1 2 # 实验区地基加固布置

2 工程地质

2 # 实验区是对深水区吹填区进行的,地表为吹填沙,平均厚度为8 m。吹填结束以后,地下水位较低,为地表下3m左右。上部3m的地表砂土在振前形成一层硬壳层,对振冲密实有不利影响;下部吹填粉细砂呈饱和、疏松状态。以下是粉细砂以及粉砂夹粉质粘土,厚度约为2~10 m,平均厚度约为6m,其中粉细砂标准贯入击数为9~12 击,粉砂夹粉质粘土标准贯入击数平均4 击左右, 局部地段有2~8m厚度不等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及淤泥质粉土夹层,标准贯入击数为平均4击左右,再下是第三纪的硬质粘土,标准贯入击数平均为16 击左右,分布较为稳定。

3 施工准备及相关技术参数的确定

在2 # 实验区内,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振冲设备,分不同间距进行了单双点的不加填料的振冲实验。并对一些含泥量较高的地方采用了125 kW振冲器外加填料的振冲实验。

3.1 施工机具

(1) 振冲器。

深区: ZCQ - 75 , ZCQ - 100 , ZCQ - 125

扩大区: ZCQ - 75

(2) 起重机械。

采用起重量为50 T、30 T 的汽车吊以满足起落振冲器及施工来回行走的需要。

(3) 其他机械。

水泵及供水、排污设施, 运料加料设备以及操作控制柜等。水泵压力必须大于500 kPa ,供水量大于200 L/ min。

3.2 施工技术参数

(1) 上部2 m 成孔水压0.3 MPa , 2 m 以下为0.2 MPa 。

(2) 贯入和上拔的速度为: 2~3 m/ min。

(3) 留振时间: 底部留振时间为20s ,每段留振时间为13~15s。

(4) 每段提升高度为0.5 m。

(5) 密实电流60~70 A。

3.3 施工工艺流程

(1) 灌水。由于该地区表面为干砂层, 必须在振动施工前3~4 h 对将要施工的实验区进行灌水, 使土体自然塌陷, 以改善上部砂层的振冲效果。

(2) 吊车吊起振冲器, 对准桩位, 误差不超过半个振冲器直径, 开动水泵, 调节水压,再开动振冲器。

(3) 将在桩孔口的振冲器下降至孔底, 留振20 s , 再上提至孔口, 留振120 s , 然后反复上下提落, 提升下降高度为0.5 m , 直到孔口,再留振60 s。在第三次上拔的过程中用人工或机械向桩孔内填砂密实, 保证不形成孔洞。

(4) 成桩结束, 关闭水泵和振冲器, 移至下一根桩。

3.4 表层的处理

振冲法加固地基, 其表层0.5~1.0 m 的范围内, 由于覆盖的压力小, 施工时砂土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要求。因此在施工28 d 后, 对各小区进行了振动碾压, 先根据浅层吹填砂土干燥程度适当加水至最优含水量, 然后1 遍稳压, 4 遍振动碾压, 每遍间隔时间不少于4 h , 通过振动碾压砂层表面的承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 施工质量控制

4.1 施工质量控制

(1) 水压水量的控制。高压水的辅助作用非常的明显, 在淤泥质土中可以置换部分软土, 在砂土中可以扩大挤密区。2 # 区表面为吹填沙, 地下水位低, 下部有淤泥夹层,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 确定了地表以下2 m 以内水压为0.3 MPa , 2 m 以下为0.2 MPa 。在局部地质较硬的地区, 可参照相关经验适当的加大水压。振冲施工时在保证振冲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水压, 避免形成空洞。水量要充足,使孔内充满水以防止塌孔。

(2) 合理把握在振密过程中的电流的控制。电流是振冲施工中重要的技术参数, 由于本工程的地质特点, 施工中振冲器的电流变化并不明显, 但施工中仍应密切注意电流的变化, 在电流发生异常变化时应立即调整施工时间, 电流若超过上限, 振冲器极易烧毁。

(3) 留振时间。留振时间应该由振密电流是否达到规定值来控制。在达到标准值时, 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扩大振冲实验区中,由于留振时间过长, 导致振冲器在孔中打转,因此将20 s 的留振时间改为了13~15 s。

(4) 合理的排污。振冲法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排污。由于振冲施工过程中水流将一部分粒径小的颗粒带出,施工完成后,表层都存在着一层淤泥,淤泥层最厚的达到15cm左右,因此在施工现场必须重视确定排水沟的数量,方向及位置等。

第5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实际工作中常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表现多样,难以确诊,甚至造成漏诊、误诊。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肺结核患者112例,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2例,男64例,女48例,年龄16~73岁,平均43.6岁,病程2周~2年。全部患者进行胸部透视+常规拍摄胸部正侧位片+常规胸部CT扫描,50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15例采用MRI检查。胸部正侧位采用GE飞天6000DR拍片机;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plus+多层螺旋CT机,层厚7.5mm,层距7.5mm,高分辨扫描层厚1.25mm。MRI检查用SIGNA CONTOUP 0.5T低场MR。

结果

112例肺结核病例不同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对比,见表1。讨论

肺结核病变以渗出与增殖为主,伴随干酪样坏死、多发纤维化、钙化,影像学表现复杂、多种多样。在实际工作中,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可减少漏诊和误诊。

各种检查比较和意义:①电视透视作为体检筛选,发现病变还需胸片、CT检查。透视虽简单、快速,可转动,但清晰度精细度差,无法前后对比,且辐射量大。②胸片对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密度和周围关系等可作出大体判断[1],但其病变的详细结构观察较差,肺门区、纵隔旁、心后、近横膈区等部位的病变难以显示。③CT密度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细节。有助于显示钙化、卫星灶、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扩张,如发现多个小的结节聚集成团有利于结核诊断[2]。④合理选择CT增强扫描、HRCT、MIP、SSD、CTVE等技术手段,更能清楚地了解病灶内部、边缘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3],为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胸部CT扫描通过对病灶密度的变化来判定病灶有无活动性,对肺结核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⑤MRI不宜作为肺结核常规检查,对有碘过敏史、疑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可以选择MRI检查。

综上所述,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提高肺结核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拍胸片或行胸部CT检查。抓住本质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必要时采用纤支镜,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等检查技术,对不好发部位的结核,应全面分析,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动态追踪观察,亦可作出诊断,减少误诊率。以期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Leung A N.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 essentials[J].Radiology,2009,210(2):307-322.

2 Lee KS,Lm JG.Crin adultswi tuberculosis ofe chest:characteristicfind in and role in management[J].2005,164:13-14.

第6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仿真内窥镜法;中耳炎;听骨链;中耳乳突手术

[中图分类号]R7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007-02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otitis media applications

HAN Zheng-li * LIU YunYE Fa-guiLI Hao

*Department of Otarhinolaryngology , Fuyong Hospital , Shenzhen 5181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otitis media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virtual endoscopy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images with the intraoper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f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ossicular lesions. Methods48 cas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o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to the study, its method of preoperative virtual endoscopy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imaging and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and intraoperative pathological changes seen in line with the situation, explore the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for middle ear ossicular chain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diagnostic accuracy. Results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for lesions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intraoperative control in line with the higher rate of incus the kappa value of 0.8286, more than 0.75, indicating HRCT lesions of the incus display with intraoperative see a very good consistency. Malleus, the stapes superstructure, hammer anvil stirrup anvil articular joints and the kappa value of more than 0.40, indicating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lesions better consistency. Conclusions data applications using high-resolution CT 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ssicular ossicular reconstruction can accurately judge the extent of disease and help patients in the preoperative approach to the surgery and methods of selection, and is able to surgery and surgical prognosis of the security assess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virtual endoscopy method; otitis media; ossicular; middle ear and mastoid surgery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中耳乳突手术围手术期准备的常规操作指引。Ogale等对4340 例中耳手术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14.1%病人需行听骨链重建[1],而听骨链的破坏部位与程度决定重建的方式。利用术前高分辨率CT数据应用仿真内镜技术(CT virtual endoscopy,CTVE)HRCT扫描对术前了解听骨链情况,结合听力学检查,为制定手术方案和听功能预后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4年1月到2006年6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共48例5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7例29耳,女性21例21耳,年龄32.52±13.40岁,病程15.53±10.51年,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均第一次行开放式或完壁式鼓室成型的中耳乳突手术,术中探查听骨链,视情况行一期或二期听骨链重建术。利用高分辨率CT数据应用CTVE技术重建听骨链与术中病变所见的符合情况,探讨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对中耳炎患者听骨链病变诊断准确性。

1.2 影像学检查技术

使用GE Light Speed QX/i四螺旋CT扫描机,受检者仰卧,轴位薄层扫描,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扫描范围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层厚:1.25mm, 螺距(HQ pitch)3,速度3.75mm/rot,电压:120kVp,电流量280mAs,矩阵512 X 512,扫描野(SFOV)head,共获得39-41层图像。采用骨算法,0.4mm间隔回顾性重建, 获得122-128层图像。把以上轴位重建后的图像传Advantage Windows3.1和Advantage Windows4.1工作站,进行后续三维重建处理与分析。

CTVE:从侧面由外到内观察,采用白底黑影方式,观察阈值-600-140Hu。CTVE对听骨链的显示比较完整,特别是对于锤骨柄、砧骨长突、镫骨的显示比较好(图2-1),但由于它模拟了内镜的成像方式,对于处于狭窄空间内的结构显示不理想,如上鼓室内的听骨链部分、锤砧关节。

2 结果

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发现,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对病变听骨链的诊断准确率与术中对照符合率较高,砧骨的kappa值达0.8286,超过0.75,显示HRCT对砧骨病变的显示与术中所见一致性非常好。锤骨、镫骨上部结构、锤砧关节和砧镫关节的kappa值均超过0.40,显示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对上述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HRCT 检查已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中耳乳突手术围手术期的常规操作指引。而听骨链的破坏部位与程度决定重建的方式,术前确定可能的存在的听骨链解剖变异和病变范围对选择适当的手术路径、手术方式和听骨赝复物的型号等是有帮助的,这是确保手术的成功的条件之一。

HRCT具有良好的空间密度分辨率,图像清晰,采用薄层及骨算法,可清晰显示听骨链形态,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和适当的预后评估。CTVE是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之一,是利用螺旋CT 容积扫描原始数据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CTVE对听骨链的显示比较完整,特别是对于锤骨柄、砧骨长突、镫骨的显示比较好。但崔涛等研究发现CTVE对于狭窄空间内的结构显示不理想, 如上鼓室内的听骨链部分[2]。Martin 等认为CTVE 适用于诊断听骨链缺失和听骨链重建修复术,锤骨和砧骨都能很好地显示,而对镫骨的重建有难度,特别是在有中耳感染的病例,由于卵圆窗周围几乎没有气-骨的密度对比,因而对镫骨显示欠佳[3] [4]。王东等应用Narigator smooth 功能对144 例病人进行各种头颈CTVE 成像[5],发现对于中耳听骨链,进行多方位的CTVE 成像才能完整、准确地显示病变,同时,他认为合理选择观察阈值对听骨链成像很重要,建议正常耳和异常耳听骨链的观察阈值分别为- 600― 200 Hu和50-300 Hu 。CTVE对听骨链的显示比较完整,特别是对于锤骨柄、砧骨长突、镫骨的显示比较好,但由于它模拟了内镜的成像方式,对于处于狭窄空间内的结构显示不理想,如上鼓室内的听骨链部分。

应用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正常听小骨的表现:锤骨柄末端稍弯曲,砧骨形似不正的二根磨牙,主体与锤骨头构成锤砧关节,短脚粗短,长脚细长,末端延伸为豆状突,与镫骨头构成“L”形的钻磴关节,长突与锤骨柄近似平行。应用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可诊断听骨链中断或破坏、吸收,其中锤骨的敏感性较高,其次为镫骨,砧骨较差。听骨链病变表现有:听小骨密度降低;表面不整齐;炎性肉芽、胆脂瘤组织包裹;听小骨粘连固定、移位或听骨链部分或完全破坏吸收。

Kappa 统计量是用于检验分类变量资料一致性和重现性的统计指标,可以研究不同诊断方法结果间或不同观察者评定结果间的一致性。应用Kappa 评价方法,对CTVE进行诊断一致性的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一般认为:若0. 75 < K≤1 ,说明一致性极好;0. 40

本研究通过对乳突根治术患者听骨链病变术前应用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与术中所见二者一致性的回顾性分析,深入探讨了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对听骨链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意义。综合分析,利用高分辨率CT数据应用CTVE听骨链重建技术能在术前对听骨链病变有准确判断,有助于术者在术前对手术的径路、听骨赝复物的选择和对术后听力改善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Ogale SB , Mahajan SB , Dutts , et al . Fate of middle ear implant s[J].AurisNasus Larynx ,1997,24(2):151- 157.

[2] 崔涛,张官萍,张建生,等.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在颞骨影像学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15(6):301-302,308.

[3] Martin C, Michel F,Pouget JF et al .Pathology of t he ossicular chain : comparison between virtual endoscopy and 2D spiral CT-Data[J].Otol Neurotol,2004,25(3):215 - 219.

[4] Karhuketo TS , Dastidar PS , Ryymin PS , et al.Virtual endoscopy imaging of the middle ear cavity and ossices[J]. Eur Arch otorhinlaryngol , 2002,259 (2):77 - 83.

第7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细针穿刺;细胞学;聚合酶链反应;结核;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 R5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021—03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iagnostic method in 162 cases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WANG Lixia1 ZHU Fang1 SHEN Wei2 ZHU Yijun3

1.Department of Pathology,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1000, China;2.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1000, China;3.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method in 162 cases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Methods A—total of 162 cases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were performed by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as well as acid—fast bacillus stain(AFB), culture and PCR; Results Among the 162 cases, 117 cases were TB—DNA positive(117/162,72.2%), while the positivity of AFB was 43.8% (71/162),and culture was 61.1%(99/162); In 61 definitely diagnosed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by FNAC cases, the positive rate of PCR and of cult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hich of AFB (P < 0.01), and in 101 cases which diagnosed suspiciously, the positive rate of PCR was higher than which of AFB and culture (P < 0.01).The positive cases of AFB and culture were all TB—DNA positive; FNAC combined with PCR can diagnose 80.9%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clearly. Conclusion FNAC combined with PCR to test TB—DNA is the most simple and effective diagnostic method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Key words] Fine needle aspiration;Cytolog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Tuberculosis;Lymph node

结核病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目前全球结核病疫情仍相当严峻[1]。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结核国”,仅次于印度。近年来肺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且持续上升趋势,主要又以浅表淋巴结结核为首,因此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淋巴结结核的确诊方法是迫切而首要的任务。现将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诊断为淋巴结结核的162例病例情况总结分析,探讨各诊断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1 材料与方法

第8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第9篇: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

在**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