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梅兰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梅兰芳》 陈凯歌 商业性 艺术性 枷锁
引言
三年磨一剑,陈凯歌携新作《梅兰芳》回来了。然而,他真正回来了么?回归到自己一直坚持的人文特点创作之路上了么?观众们在《梅兰芳》中似乎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陈凯歌――一个将人文艺术商业化、中规中矩艺术表现的陈凯歌。追根溯源,是商业因素和一种复制辉煌的复杂心理给导演套上了“纸枷锁”。
一、心理“枷锁”
首先,陈凯歌选取的仍然是有关戏曲元素的题材。这无疑就是一个“枷锁”的开始《梅兰芳》的出世让人条件反射的联想起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在高概念电影《无极》饱受争议后,陈凯歌想重归文化之路。《梅兰芳》对陈凯歌的意义和对观众的意义是同样的――借《梅兰芳》翻身,甚至在《梅兰芳》中找寻当年《霸王别姬》那般令人深刻的惊艳,毕竟《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导演生涯中最华美的标志。相比两部时代背景相似,且均以国粹作为叙事载体的作品,《梅兰芳》看起来并不那么自然,甚至有些谨小慎微和造作为之。挑剔又敏感的观众读出了陈凯歌一种畏惧失败的心理,想借京剧题材的拐杖重回属于自己的路,也想借观众的对比心理来保障某一部分的票房。经典是创造的,而不是复制的。扶着墙走是否就肯定不会摔倒?这不禁让人想起《梅兰芳》片中一句贯穿全片的经典台词:“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二、题材“枷锁”
其次,《梅兰芳》是一个具有时代主旋律的人物传记题材。通过对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青年、中年三个时代的描写。反映他执着、孤傲的性格特质,以及其对京剧艺术的深远影响。然而,对京剧大师的艺术叙述似乎略显模式化一因极力追求展示其特殊的品格而隐匿了角色的“凡人”特点。角色在片中被强化的英雄感和神圣感,使得整部作品在精神高度上有点被架空的感觉――铁骨铮铮的“艺术形象”让人感到有些僵硬而疏离。也许陈凯歌的瞻前顾后是出于众人情感需要的情非,导已,在一些“顾问”的把关下,故事情节被小心翼翼的层层过滤,影片甚至出现了局部情节不自然的“卡壳”。在这些条条框框下的电影创作就类同“戴着枷锁的芭蕾”。而《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是完全虚构的艺术形象,在塑造人物上有着极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同是银幕上的名伶。伯仲得失已勿容置疑。如果陈凯歌能够另寻题材或者放手去创作,或许我们能再次感受其大师风范。《梅兰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导演给自己回归的一张保单,可是中庸的创作理念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他回归的用心与吃力。
三、商业“枷锁”
《梅兰芳》演员阵容是影片票房保证的有效因素之一,对于演员的演技各方评论各执一词。
(1)章子怡一孟小冬
涉及梅兰芳,不可能忽略他生命中一个重要人物孟小冬。有着“冬皇”之称的孟是一个骨子里透着倔强、清高、冷傲的美丽女子。她的特别在于入了梨园行依旧是那般动人的傲气,加之其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名噪一时自不见怪。她的传奇爱情与婚姻更让她的一生充满神秘。如此性格复杂且难以驾驭的一个人物,陈凯歌挑中了章子怡。章目前是国际上最具号召力的华人女星之一,《梅兰芳》想打开国际市场,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章虽然成功塑造过不少角色,称之为“青春演技派”并不为过。面如满月、眼神坚定,高高挽起的发髻让她看上去的确有“生”的潇洒俊俏。但是,毕竟她还年纪轻轻,阅历有限,又没有戏曲功底。在开拍前的临时抱佛脚,对成功塑造孟小冬这个角色还是远远不够的。章子怡本身那种现代女性坚强独立的性格强加在旧时代的“孟小冬”身上,观者的感受更多的是水土不服。美丽的浅笑和俏皮的台词无法完全填充角色“孟小冬”与演员“章子怡”之间的差距。
(2)黎明――梅兰芳
黎明出演梅兰芳,给了所有人期待,演员的压力也正源自这种期待。《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戏如人生的无法自拔,同时演员张国荣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们无法自拔。程蝶衣就是张国荣,张国荣就是程蝶衣。黎明如何斗戏于张国荣是每个观众的期待。抛开对比,黎的表演也实在可以说只是完成,并不能说是成功。京剧大师的儒雅和潇洒倒是被他的一袭白衣给诠释了,然而悬浮的表面依旧让艺术角色立不住脚,既不深刻也不真实。沉闷的表情缺乏名伶之风,偶尔发出的怒吼,看似威慑却没有任何分量感。黎太过于想去表现大师的内心世界。可是,他缺少的是京剧大师的气场,那种所谓的“心理戏”反而让角色看起来灵气不足、木讷有余。或许选择黎明也是向各年龄段观影人群的一个票房推广,作为与张国荣同一时期的明星,能否完美诠释甚至超越也成了抓住观众走进影院心理的一个保障。
(3)徐少群一王学圻
《梅兰芳》前60分钟是余少群和王学圻两位演员缔造的影片最华美的篇章,他们将两位京剧大师的风骨人格刻画的荡气回肠。初次“触电”的余少群没有让人失望,曼妙的身段、流转的眼神,两眼炯炯、红唇皓齿,那种“在台上比女人还女人”的味道被演绎的尽善尽美。作为新人,他在人物内心把握上也显得游刃有余。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辞去工作,邱家人当着梅的面指责邱的不应该,此时角色心底那中落寞孤独被展示的一览无余。斗戏打擂台,他那种看似妩媚柔弱却坚定倔强的接受了与师傅十三燕斗戏,简直叫绝。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形是京剧界泰斗级人物谭鑫培。王的一举一动还原出了当时大师的“范儿”。十三燕在片中是个血性男人,对世间百态一语道破、对权贵的淡漠、对尊严的护卫。王的一个眼神。遗老遗少的语调,都精准的拿捏住这个矛盾复杂人物的特征。不少好奇的观众设想陈凯歌如果一直沿用余少群演下去《梅兰芳》会又是什么样?
看《梅兰芳》像是看了两部电影。头一部是余少群饰演的梅兰芳年轻时代,与十三燕较劲,场场戏都紧紧拎起来,绝伦精彩。后一部是成年梅兰芳,婚外恋、赴美、抗日,场场戏都生生凑起来,无端涣散。编剧怎么会脱节若此而陈凯歌视而不见?也许是阿娇被删的戏份担任了这串联的关键?均不得而知,只是不应该。
影片要说的主题盖过梅兰芳这个人本身。影片英文名叫做“forever entralled”(永远的奴役),影片里又自始至终多次提醒观众戏子身上有一副脱不去的“纸枷锁”,故陈凯歌想借梅兰芳诉说什么,实在明显得很。――梅兰芳尽管自己有选择的自由,但终究因世事、人事、梨园事而不能选择,“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与十三燕摆擂,打败爷爷辈,梅兰芳挣脱了一种戏台上身法的小枷锁,却不自觉踏入被京戏“绑架”的大枷锁。陈凯歌在各种采访中总会说,“细看梅兰芳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一生是被绑架的一生。”实际上不用看梅兰芳,哪位名伶,哪位聚光灯下的明星,不是被绑架的。而且陈凯歌自己,也不免是被他的电影情怀所绑架的。影片随后进入与孟小冬的恋情,便开始说枷锁的完全挣不脱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情意,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浪漫,据说当年孟小冬最后是登报与梅兰芳决裂的。电影的虚构也贴切,毕竟这段恋爱若不美,不浪漫,京戏事业成为人身自由枷锁的意义也就无处体现。赴美演出也是一样,影片极力表现梅兰芳不想去,想做“凡人”,终究不能不去,因为他不是自己的梅兰芳,是天下“座儿”的梅兰芳。至抗日,又是一种辛苦,日本人终于没能在精神上绑架他,而他自己欲唱戏而不能的痛苦,只能压抑下去。 《梅兰芳》关于梅兰芳的事迹,也仅只涉及许多共知的轶事,至于与京剧发展的关系,梅兰芳成长的过程,却是忽略不计,陈凯歌只是要强调“绑架”,强调得不到的“自由”。
这种“自由”的意义,陈凯歌于他之前的电影中说过许多遍。《黄土地》的时候,他用满占银幕的土地转向满占屏幕的天空,企图逃脱沉闷的电影气息而升入自由呼吸之天空,而文化与历史的比喻,是对千年礼教规矩、对人造的“天命”的越狱。《边走边唱》中的盲人,隐喻也太明显。《霸王别姬》是人戏不分。《荆轲刺秦王》是对父权的挣脱。《无极》也还是这种情怀,鸟笼、人体“风筝”,说到底还是枷锁的挣不脱。所以,不管陈凯歌在《梅兰芳》中把这“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道理说得多么透彻,还是叫人不愿夸赞。因为他之前说得太多,叫人听腻了。一种悲凉,听导演说一遍是悲凉,而每次与之在电影中倾谈都要听一遍,导演要变怨妇了。我是极希望陈凯歌可以突破这枷锁,更上一层的,因为第五代中,仅他有大气象,有大诗意(张艺谋是大装潢,田壮壮是文人气)。假如能看到他在今后的电影中突破这“枷锁”的气象,真真令人神往,一个有十足能量的天才的升华,将是震彻人心的。但倘若他拍了30年电影,仍决定继续深陷这枷锁,那么今后我们难免还要随他在精神自虐的迷宫里转圈圈。
演员的问题,以往商业气息未浓的时候,大牌如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都与陈凯歌合作无间,并且各位明星演技大致在一个水平线,观众也看得舒适。《无极》是商业明星与陈凯歌水土不服的明显症状,纵使陈凯歌使出浑身解数,无论如何不能调教好谢霆锋张柏芝真田广之张东健这帮汇聚白天南海北的家伙,加上演技的落差,电影一度不能看。《梅兰芳》的头一部分,那些老戏骨如王学圻等,演技都在好的层面,纵使余少群初次演电影,也能被托得起来。后一部分黎明、章子怡与陈红、孙红雷、英达等人,偶像派演技派混杂,演技在各自的层面上游弋,孙红雷夸张得过分,英达脱不了情景喜剧腔,黎明章子怡偶像大过演技,陈红本分守己,但这些人又因为都是大牌而使一颦一笑不能被观众法眼放过,所以总感觉陈凯歌不能将他们在自己的电影中融合。此外,说起邱如白的形象,此人在电影中被描述成爱京戏、爱梅兰芳入痴者,原型齐如山先生不是电影中这副模样,而是花了许多工夫努力整理、考据戏曲理论与表演程式的,是真潜心做学问的学者。而影片里邱如白这模样,不过是陈凯歌凿出来为体现梅兰芳“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为阐明“梅兰芳的一生是被绑票的一生”的观点,成了处处钳制梅兰芳的变态经纪人。我颇同意看电影时,震宇同学向我说的意见――这家伙像极中国知识分子的面目,满嘴堂皇的道理,暗地里却千回百转的花花肠子,且爱用阴招,坏到最后凄凉没落了,也仍是有个“戏痴”的称号为他盖棺。这是歪想,但未必不能做正解。
《梅兰芳》拍得不糟糕,陈凯歌也还是好导演,但他似乎是放不开手脚了。梅兰芳的枷锁是时代与梨园行的规矩套上的,陈凯歌的枷锁是他自己套上的,且大约都是一生也拿不掉,沉迷其中,根本不愿拿掉的。
关键词 反叛 中和 全球化 本土
九十年代以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思维心态受到巨大挑战,如何回应新的历史命题,如何在全球化、商业化中找到自己的声音、确立自己的价值。如何在主流、精英、大众等复杂多元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成为艺术家批评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必然要对变迁着的社会文化潮流做出探索与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影艺术在电影语言开创、人物形象刻画、作品价值指归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与传统、全盘西化与继承传统等中西文化的冲突与选择:导演们通过作品,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各种矛盾做出各自的回应、理解与想象性解决。
2008年下半年公映的电影《梅兰芳》,是中国电影第五代代表导演陈凯歌最新力作,这一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五年前(1993年)创作的那部让陈导名扬海内的巨作《霸王别姬》,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堪称“姐妹花”,在彰显民族本土特征方面,二者的努力都十分显著,体现出陈导的在追求电影的本土言说方面的良苦用心。首先。两部影片都选取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京剧,作为故事的承载与展开的一个背景。在讲述展现人物故事、命运的同时充分地展现东方京剧奇观景象,电影场景恢弘、镜头唯美。二、其电影主要人物身份为京剧反串名伶,充满民族特色的传奇色彩:三、电影台词具有相当的文学性,许多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民间智慧色彩警句名言随时生发,广为流传:四、主要人物程蝶衣与梅兰芳的命运性格均曲折丰富,更有诸多相似影子:出身微寒,通过自我奋发。成为一代名伶,二者身上有许多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勤劳淳朴,两人感情经历丰富,感情的表达委婉细腻,体现出中国人特殊的情感表现方式:两人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里沉浮动荡,中国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都成为二人的命运流转变迁的一种有效阐释。可见在一定层面上,两部电影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精英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民族身份的一次崭新追寻,在追寻中重新打量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并努力寻求与想象一种解决方式。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比较程蝶衣与梅兰芳两个人物形象就会发现,二者身上在存在诸多相同因子的同时在更深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矛盾,从中也可以见出两部电影在全球化背景的言说中的差异趋向。
一、程蝶衣:“痴人”的反叛与孤独
程蝶衣的人生故事如果浓缩一下可以简化为:双痴。即对传统京剧艺术的矢志痴情与对师哥段小楼的终身迷恋。二者在他的人生里并不矛盾甚至合二为一。且都是他抵御外部世界的冷酷无情、混乱肮脏的港湾。在特殊情境下。二者都是他可以献出生命的对象。事实上,影片最终程蝶衣在后与段小楼回到戏台上真正饰演《霸王别姬》的悲情戏的那一刻,也就是程蝶衣对于自己一生所迷恋的对象的双重献祭,他无力选择时代与他人的态度,但是他可以确认他自身的价值归属:艺术与爱情,二者是他安身立命的物质与精神保障。电影对蝶衣的“痴情”的表现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对京剧的痴情,大约就包括逃跑回归、袁四夜观看表演、教育四儿、中改编京剧等等情节:对段小楼的痴情,则有幼年逃跑时留下三大子儿、师哥娶亲后的绝望与颓废、师哥被俘,他冒着汉奸的罪名毅然挺身相救、到最终原谅师哥的一切背叛,拔剑自刎于师哥身边,实现其从一而终的夙愿等。
在程蝶衣的“痴情”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灵魂的内核气质更多是立足于个体立场的孤独与反叛。他对于京剧的迷恋是超越与反叛时代、政治与民族的,他沉溺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可以无视时代的变迁,无视政治意识形态的风云变幻甚至无视大众(青年)的世俗现实需求,他甚至也可以因为个体的情感与艺术而忽视民族大节,这种直指生命终极追求的“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生信念与境界,在现实里必然如履薄冰、寸步难行,他所反叛的是一种以实用为内质的传统人格的集体无意识,程蝶衣这种不合时宜的彻底反叛。其命运自然就是孤独与寂寞:而他对于师哥的同性迷恋使他的个体立场更为孤寂。作为首部将同性恋题材打入主流院线的电影,影片深沉地表现了他因情爱世界难与世俗相容难为师哥接受而导致的极度的精神苦闷与压抑,相对于程蝶衣的艺术追求的叛逆与寂寞,其情爱世界的叛逆孤独更为彻底与决绝,这份感情在现实世界因各种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障碍而始终无法实现,具有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程蝶衣情爱世界的叛逆与孤独使之显得更为纯洁,震慑人心:影片从而也更显示出一种对抗主流、同情边缘、张扬个性的姿态。
程蝶衣的痴情悲剧人生在丰富情节的生动叙述里熠熠生辉地呈现给观众,同时,陈凯歌对于程蝶衣的同情、理解甚至欣赏的态度也能在这些情节的叙述里有效流露。事实上,当年的陈凯歌当年确实是十分贴近、喜爱、推崇程蝶衣的,“对于人来讲,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迷恋。程蝶衣的痴迷,的确多多少少反映了我自己。我试图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罕见的纯真的人,对我一贯坚持的艺术理想作出表达。对个体精神作出颂扬。”P29在陈凯歌看来,程蝶农已然成为某种“永恒迷恋”、“纯粹人格”、“艺术理想”、“个体精神”的象征与代言,正是他的极致与纯粹,他的反叛与个性,成就了他人格的美学意义:在颓废与没落外表下,难以掩盖他内心孤高、俯视万般的精神贵族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在程蝶衣这里,陈凯歌宣泄了知识精英的文化诉求:对于个性、自我、情感等人文元素缺失的中国传统人格的反叛,宣扬与呼唤一种纯粹人格与艺术人生,以一种极端个体化的电影叙述,在挑剔、拆卸和消解政治权威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事实上,自“五四”以来,中国知识精英界就开始以传播西方文化以解救中国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岌岌可危。个体精神的张扬、尊重成为其反叛传统、启蒙大众的主要内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依然保持有第五代导演的一种创作初衷:“怀抱启蒙理想,坚守精英主义立场,无论与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平民意识形态都形成某种紧张的张力关系。”
二、梅兰芳:“纸枷锁”里的中和与焦虑
电影《梅兰芳》是具有某种传记人生色彩的电影。但是事实上影片中的梅兰芳与现实生活里有相当大的区别。单就电影而言,相对于程蝶衣,梅兰芳则明显获得了更大的社会舞台与社会认同,而取得这一切,并非是单纯个体的、自我的艰苦奋斗修炼的成果(如程),而更多是靠与程蝶衣相反的一条道 路。中和、变通、坚忍,牺牲个性与小我成就更大的集团利益,最终获取人生的尊严与地位:而与此同时,他并未忘怀于个体小我的伤怀与悲哀,沉重地担当藿个体与集团的双重焦虑。相比较程蝶衣的单纯与痴迷的个体立场,梅兰芳的言说则在演绎着颇为复杂与曲折的中国人的社会人生角色。
《梅兰芳》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改革京剧,与十三燕打擂:二、情感纠纷。与孟小冬的爱情故事,其中牵连梅兰芳访美:三、时期。拒绝演出,蓄须明志。三个部分的关键词分别为:艺术、爱情、民族。三部分的神韵由片中梅兰芳大伯的一封信统领,信中的“纸枷锁”成为理解《梅兰芳》一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纸枷锁即旧时伶人,这一传统文化中的边缘群体的卑微地位、悲惨命运的象征,与之抗争、挣脱纸枷锁的束缚成为电影中的梅兰芳的一生的使命与梦魇。他就肩负这这一历史重任在个体生活里坚韧顽强挣扎。
在与十三燕打擂台的戏里,梅兰芳代表当时京剧界与时俱进的创新力量。在这次新与旧的对垒中,更新的不仅是京剧传统形式。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邱如白作为梅此时的精神向导与助手,向其传播的是个性、自主、创新等现代西方观念,而梅兰芳正是凭借中西文化精神的变通、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中和”态度与方式,打败十三燕,不仅确立自身梨坛霸主地位,更让京剧跟上了时代,获得了更多大众(尤其青年学生)的青睐、接受。显然,与程蝶衣的“抱残”相比,梅兰芳时尚前卫得多。但胜利并没有带来的完全单纯的喜悦,梅兰芳很快因此失去了十三爷爷,他陷入永恒的追思与伤痛里。与孟小冬的恋爱悲剧是片中梅兰芳个体欲念与集团意志相矛盾的最浓烈体现。电影里孟的才华、孟的妖娆、孟的理解,都无疑又有让梅兰芳痴迷的理由。然而,复杂的社会力量在阻碍这次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发展,他们以各种方式向两人的发难,梅的中和、温吞个性也无法维系坚守这份私人。二人仓皇败阵,梅无奈赴美,孟悲情出逃:而颇具意味的是,在梅兰芳被迫压抑放弃了个体之后。京剧的、京剧人的社会地位获得了世界级的肯定与提升:梅的访美获得圆满成功。“纸枷锁”看来真的被撕碎了,但与此同时梅兰芳的内心仍然交织着的煎熬。期间里梅兰芳与程蝶衣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梅兰芳在顶住了邱如白、日本京剧知音的“艺术永恒、战争暂时”论的开导后,坚守民族气节,以“台上女性、台下男人”的硬气拒绝为日本人表演,再次提升了伶人的地位,获得民族道义的圆满。然而其间我们仍可见到他的内心深处那种对艺术与友情的深深留恋。电影就让梅兰芳永远处于这种得与失、坚持与动摇、艺术与现实、个体与集团利益的矛盾与焦灼中展开其辉煌灿烂的人生。
对于自己的新作,导演陈凯歌的思考与言说是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充分体现了其心态变化:“《梅兰芳》拍的是梅兰芳先生的坚韧。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我希望《梅兰芳》能为中国文化留下一点东西。能为中国人留下一点东西。”相对于十五年前的个性张扬,此时的民族立场似乎更被强调。“我觉得是梅兰芳改变了我:尊重这个时代的变化,不去抱怨,同时又能够在这样一个变化中间,去继续自己的述说。”由当年的痴迷“不变”到今天的适应“变化”,在变化里再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梅兰芳》找寻的不是京剧大师的丰功伟绩,而是寻找红尘中那个寻常身影,整部影片将会很有世俗感。”贵族精英立场与世俗、大众言说巧妙缝合昭然可见。由此,无论从艺术形象本身还是导演创作意图里。我们都发现,看似相似的两个艺术形象实则潜藏着深刻的差异:一个侧重永恒,另一个注重变通: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圆融中和:一个强调艺术象牙塔的独立、纯粹、超越、永恒,另一个则弥合艺术追求与民族、时代、大众、世界之间的距离。一则以痴情的情绪的力量覆盖、震撼人,一则以坚韧的理性的力量让人思考、咀嚼。相对前者,后者负载有更明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格精神:重视各种社会关系,中和、坚忍。上善若水。这一中国人精神的苦心经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见出是回归了着陈凯歌早年拍摄《黄土地》时的狂热的“民族精神”、文化寻根的主题。但相对于早期,此时的陈凯歌更为成熟,在民族寻根的高雅追求里糅合渗入了诸多大众化、全球化的杂音,并努力缝合各种声音的裂隙。
关键词:《霸王别姬》;《梅兰芳》;陈凯歌;导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58-01
一、从影片题材上来讲,都是围绕着京剧来展现的,深刻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这恐怕也是外界总将二者拿来比较的首要原因
两部影片对京剧艺术都有很大篇幅的描绘:《霸王别姬》中,京剧表演既是剧中人物的职业,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主线。那一曲“霸王别姬”,见证了蝶衣与小楼一生的情仇牵绊,也哀叹了蝶衣如戏般痴魔的人生。《梅兰芳》同样有很多京剧的展示。作为一代京剧大师的传记,京剧当然是作为重头戏被着力描绘的,从少年时期与十三燕的精彩比试一举成名,到与孟小冬的合演,再到赴美演出,以及抗日期间的拒演,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京剧来铺展,所有的段落也都离不开京剧的展示。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唱段既体现了梅兰芳扎实的京剧功力、向人们展示了京剧的魅力,更是从中反映了梅兰芳的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影戏电影”模式,并融入自身的特色
陈凯歌的电影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影戏电影讲述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个“陈凯歌模式”的电影叙事手法。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彰显了对“人”这个主题的关注。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使得电影剧本本身就有很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搬上大银幕之后,更是充分运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彩,将段小楼和程蝶衣历经了半个世纪风雨沉浮的恩怨情仇演绎地淋漓尽致。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叙事的影戏化,突出人物命运的阐释,尽可能地突出矛盾、深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真实背景下的人物经历给人以很大的心理认同感,使影片的故事讲述极为成功。
在经历了《无极》的滑铁卢之后,陈凯歌经过长时间的休整,终于重新回归了将人物命运作为影片的核心。他将梅兰芳的人生境遇以及情感、道德诉求作为影片的内容核心,最大程度地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营养,即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线索清晰、结构相对封闭。从根本上讲,它折射了观众希冀在艺术中求得心理满足的朴素愿望。在这点上,梅兰芳是成功的。
三、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对人性的关注是陈凯歌电影的又一大特色。在他的电影中,这一点往往表现为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表现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陈凯歌《霸王别姬》中所展现的悲欢离合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个哲理最好的诠释。“”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压抑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人性泯灭、颠覆一切的历史;旧社会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所造成的表演者人格扭曲和精神摧残的后果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经历了《无极》视觉造型语言尝试的失败之后,经过长时间的休整,陈凯歌又回归了挖掘人性的影片叙事当中。《梅兰芳》是他回归的典型代表:它让我们认识到,电影还是应当表现人道主义情怀,对历史和现实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梅兰芳》中展示的人物命运关注、历史和个体关系的思考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复活。正如《霸王别姬》以程蝶衣一生命运和情感作为主线一样,《梅兰芳》截取了梅兰芳的生活片段来展现他的人生选择和命运。通过对他一生的展示,我们发现,“挣脱枷锁,走向艺术――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是陈凯歌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虽然《梅兰芳》在很多地方都是沿袭甚至照抄了《霸王别姬》的思路,使两部影片多少有些“神似”,但陈凯歌也应该很明白,作为一部已经成为经典了的电影,要想使《梅兰芳》延续甚至《霸王别姬》的辉煌,又是多么的困难。
首先,《霸王别姬》是一部剧情片,而《梅兰芳》是传记作品,完全不同的影片体裁决定了表现方式上的诸多差异。《霸王别姬》中虽然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真实的中国历史时期,但片中的人物却都是虚构的,根据影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的需要,人物的形象、经历等都可以随时为剧情所需随时做出改动,使之可以更好地为影片服务。但是《梅兰芳》却不同,它是一部人物传记,影片的内容是由真实历史左右的,固然可以有一些艺术上的演绎,但大方向上都是要严格按照史实来讲述的。特别是梅家人对影片的监控和操纵上可谓过于严格:在演员的挑选上、剧本的审核上、甚至每句台词的把握上都亲力亲为地把关,这从另一方面也成了束缚陈凯歌的艺术发挥的“纸枷锁”。
其次,演员的表演方面。在看完《梅兰芳》之后,我不得不觉得,在演员的选择方面,影片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演员的挑选历来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初《霸王别姬》的深入人心,除了上面说到的主题、结构等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演员丝丝入扣的表演。张国荣表演的程蝶衣,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妩媚生动与京剧演员不差上下;舞台下的生活中更是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痴情戏子形象演绎的出神入化。而《梅兰芳》中扮演成年梅兰芳的黎明,却多少显得有些呆板了。
第三,影片的结构方面。《霸王别姬》的故事结构是连接紧密,连贯始终的。半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将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故事的选取都恰到好处而不显突兀,很好地贯穿了影片的主线。但是相比之下《梅兰芳》的故事结构就相对弱了些,首先是要讲的东西太多也太杂,一一阐述不仅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更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而冗长;另外梅家人严格的操控让影片在几近成型的时候又经过了大范围的删减,虽然陈凯歌后期的裁剪基本修复了影片的故事线,但经历了多次删减的《梅兰芳》在剧情的连贯性上还是打了很大的折扣。
第四,影片的主题方面。虽然两部影片都深刻地挖掘了人情人性,但两者的深刻程度又是有着很大差别的。《霸王别姬》里没有太正面的、直接的教导,而是通过了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经历使观众自己去体味,影片所要表现的一切都在其中深埋,要靠观众的感悟去形成自己的判断;相比之下《梅兰芳》就太直白也太急功近利了些。影片中提升人物形象的台词比比皆是:“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配合着千挑万选的场景段落,一个“高大全”的人民英雄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观众们真正想看到的全面的梅兰芳吗?恐怕在这里要打一个问号。
总之,《梅兰芳》作为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十五年后的回归之作,成功地一洗之前《无极》之耻,在票房和艺术上双双获得了成功。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不能过于严苛地要求他将《梅兰芳》拍摄成完全超越《霸王别姬》的颠覆性力作,但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上绕不开的重要作品,《梅兰芳》已经成功了。对一个电影大师来说,一生中能有一部代表作,就已经算是极为成功的了,陈凯歌的《梅兰芳》终究还是在《霸王别姬》面前败下阵来。不知道他的下一步作品,将会是重复还是超越呢?
参考文献:
据悉,此次星耀集团将邀请启明东方暖公关公司承办《梅兰芳》牵手星耀五洲大型活动,即11月20日起《梅兰芳》全球体验馆落户星耀五洲售楼中心现场;11月30日《梅兰芳》牵手星耀五洲绽放住交会;12月1日《梅兰芳》协同星耀五洲进行大型电台直播;12月2日《梅兰芳》与星耀五洲一起进行全球会暨全球首映礼盛典。为了解星耀集团此番携手《梅兰芳》进行跨界合作的初衷,《楼市》记者特意对星耀集团总裁颜勇进行了专访。
“《梅兰芳》作为2008年中国电影的代表力作,它反映了梅兰芳先生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中国京剧的迷人神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诠释。而由星耀集团所开发的星耀五洲,则是在天津东南1 1000亩的天嘉湖水域填筑一片4100亩的陆上板块,在尊重湖水生态原貌的基础上,按照真实的世界版图水陆7:4的比例,微缩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板块,并汲取五大洲建筑的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所建造的中国版‘世界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耀五洲和《梅兰芳》一样,都将人类最美好的文化和文明得以重现,因此星耀五洲携手《梅兰芳》将文化经典为世人所共享。”颜勇表示道。
随着“京津一体化”、“大首都”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利好影响,位于天津津南板块的以世界版图为设计元素的星耀五洲,成为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焦点。据颜勇总裁介绍,星耀五洲在所有公建规划之初,就定下了做世界之最的基调,包括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最舒适的七星级360。全水景豪华酒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湖心豪宅“海之钻”,以及被称之为五大博览园的建筑博览园、园林博览园、桥梁博览园、雕塑博览园及谚语博览园。
颜勇指出:“星耀五洲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定位,就在于天津是个开放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的城市,而星耀五洲的建造不仅突出了世界五大洲的文化特色,更把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展现了魅力的新天津,宜居的新天津。”
人们认识余少群,是从2008年底上映的电影《梅兰芳》开始的,他在片中扮演的青年梅兰芳,英俊洒脱、气宇不凡,尤其在片中男扮女装的表演,从面部表情、身段体态,到一举手一投足,靓丽、娇媚,柔骨百转,充满了“女人”味,形神兼备的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神韵展现了出来。梅兰芳大师的儿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看过电影后,对余少群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再现了我父亲当年的英姿。一夜之间“青年梅兰芳”余少群红遍大江南北,很多知情人说:“他的成功,除了天赋条件和刻苦努力外,关键缘于他对机会和自己命运的把握,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取舍的人!”
第一次取舍:放弃中考报艺校,执意踏上戏曲路
余少群1982年出生在武汉,父母是一般职工,干的工作和艺术八竿子都打不着。他的爸爸妈妈和天底下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余少群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安安稳稳的生活。可是,余少群不知道像谁,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尤其喜欢戏曲,一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和丝弦悠扬的戏曲曲牌,就手舞足蹈的跟着比划、哼唱,浑身兴奋,他的这个爱好让父母非常头疼。
余少群14岁那年,武汉艺术学校汉剧专业招生,他在学校听到消息非常高兴,决定要去报考,用他自己的话说,“连做梦都想当演员”。谁知他兴高采烈的跑回家和父母一说,他们当头就是一盆冷水坚决反对。于是余少群就跟父母央求,说自己如何如何喜欢戏曲,将来在这方面一定能有发展,可无论他怎么央求父母依然不答应。一看好好说不行,余少群便使出小孩子所能使的浑身解术,又是软磨硬泡,又是死打烂缠,还找遍了家里所有的亲戚,让他们帮自己劝说父母,可父母还是那句话不同意。一看这架势,余少群竟破釜沉舟,使出了“杀手锏”,以绝食向父母抗议,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坚决不出来。万般无奈之下,他父母只好妥协,极不情愿的同意了他的要求,同时和他约定,如果这次考不上艺校,就安下心来好好读书。没想到天资聪慧、面容姣好的余少群还真不含糊,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最终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
余少群如愿以偿进了艺校后,学校根据他的条件让他专攻文武小生。别看余少群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可志向很高,一心要当一名有出息的演员。他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学校的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既使放假回家,也要抽空在楼院里练身段、跑圆场,时常惹的邻居们驻足观看。春秋几度,在辛勤汗水的陪伴下,经过6年的刻苦学习,余少群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走出校门,进入武汉汉剧院,圆了自己的演员梦。
第二次取舍:辉煌时华丽转身,汉剧名流甘做越剧新秀
由于功底扎实,进武汉汉剧院一年后,余少群就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2004年他因成功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看中,将其收为“关门弟子”。入门后余少群虚心好学,刻苦练功,深得师傅喜爱,在陈柏华大师的悉心教授下,表演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年仅23岁的他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并获得了“武汉市艺术人才津贴”,这在汉剧,乃至全国年轻戏曲演员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一时间,鲜花、掌声向余少群涌来,地位和待遇也节节攀升,他成为汉剧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汉剧界业内人士一致断言,他在汉剧领域的前程不可限量。然而谁也没想到,此时风光无限的余少群,却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忧虑,他认为:“汉剧在地方戏剧种中,影响力不是很大,甚至比不上黄梅戏、豫剧。作为青年演员,要在这个剧种中有更大的发展,恐怕很难。”思忖再三,余少群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改学越剧。余少群改学越剧的消息一传出,剧院上下一片哗然,领导、师傅、同事纷纷劝他留下来,可不管谁出面劝说,余少群都不改决定,不久便在一片挽留声中,毅然放弃汉剧、放弃拥有的一切名利和高福利待遇,义无反顾的奔赴上海,踏入了越剧界。
一名戏曲演员,以23岁的“高龄”改学其他剧种,并非易事,但余少群是那种认准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去做的人。刚学越剧时,表演尽管由于剧种不同有些差异,但对于戏曲功底很好的余少群来说,还非什么太大的难事,最大的难处是唱腔和念白,因为越剧中柔绵似水的吴侬软语,与湖北话差距很大,余少群必熟练掌握好江浙话,才能登台演绎角色。为了尽快过语言关,余少群想了很多办法,除了买来相关书籍仔细研读发音,买来大量越剧经典剧目光碟认真观摩,还自己只做了小卡片,把一些常用的江浙话写在上面,再标上读音,随身携带,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记。有一个周末,他乘公交车去看一位朋友,上车后正好有座位,他一坐下便拿出卡片看起来,结果由于过于专注,车子过了四站他才发现。
此外,他还经常利用外出办事等机会,主动找人搭讪,锻炼听说能力,就是靠着这样一股劲头,经过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没用多长时间,余少群便掌握了越剧的念白、行腔及表演程式,表演技艺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连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越剧演员都自叹不如。余少群的进步,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进院不到一年便被委以重任参加越剧电视连续剧《杨乃武平冤记》的拍摄,在剧中挑大梁,担纲主角杨乃武。拍摄中,余少群凭借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将杨乃武的坎坷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剧拍摄完成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即在越剧界和戏曲观众中引起轰动,人们从此记住了这位飘逸潇洒越剧新秀。余少群自己也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争取在艺术上有更快的进步、更大的发展。
第三次取舍:告别贾宝玉角逐“梅兰芳”,一举成名
2007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开始面向全国选秀,余少群一得到消息,立即觉得这是提升自己表演技艺的一次绝好机会,他立即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贾宝玉”一角的角逐。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形象出众,戏剧功底深厚,余少群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杀入”五强,且在五个贾宝玉候选人中,胜出的呼声最高,甚至有传言说,投资方已认定贾宝玉一角非余少群莫属。
然而,就在红楼选秀进入倒计时,即将见分晓时的一天,余少群突然接到电影《梅兰芳》剧组一位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陈凯歌导演正在筹拍电影《梅兰芳》,经过全国遴选,他认为你演青年梅兰芳比较合适,不知你愿不愿意接这个角色,如果愿意,陈导希望你能马上过来面试!”“,我考虑一下就给您答复!”放下电话,余少群非常兴奋,然而很快他就陷入了沉思:毫无疑问,无论是饰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还是《梅兰芳》中的青年梅兰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但红楼选秀已接近尾声,自己经过艰苦拼搏,已经获胜在望,而梅兰芳只是面试,能否通过,未知因素太多。是停止选拔,舍弃眼看到手的贾宝玉,还是去面试,争取未知的梅兰芳……一时间,这成了一道摆在余少群面前的选择题,等待他的抉择。
接完电话后一连大半天,余少群满脑子都是贾宝玉、梅兰芳,梅兰芳、贾宝玉……当天晚上连饭都没吃好。一位好友看到余少群心思重重的神情,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余少群就把情况和他说了,好友一听立即说:“这还用琢磨呀!你为‘贾宝玉’付出了多少辛苦!眼看要到手了,却要舍弃,这不是犯傻吗?”“喔!”余少群应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他知道,朋友是好意,说的也是实情。然而自己还是下不了决心。当天晚上,余少群躺在床上,碾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经过一夜的反复思考,最终他认为: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饰演他,肯定离不开戏曲表演的东西,自己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通过剧情,也能把自己台上台下的风采全面展现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饰演梅兰芳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余少群还认为:能参加梅兰芳青年梅兰芳角逐的演员,必定都是年轻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与他们拼争,即便落选,这个过程对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为了这个机会,舍弃贾宝玉,都值!想到这,余少群下了角逐梅兰芳的决心。很多亲朋好友,以及《红楼梦》投资方有关人士知道了余少群的选择后,都表示出极大的惋惜。
余少群做出选择后,马上打电话告知了《梅兰芳》剧组,随后便赶往北京见陈凯歌。见面后,陈凯歌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交谈接近尾声时,余少群落落大方的对陈凯歌说:“陈导,您就选我吧,肯定没错,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这话一下逗乐了所有在场的人,连一向不苟言笑的陈凯歌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大家对这个年轻人的自信赞赏不已。此后不到一个星期,余少群便接到了剧组的入选通知。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传奇婚恋
孟小冬是北京的旗人,至今她的侄子侄女仍然按旗人规矩称姑母孟小冬为“大爸爸”。她的故里在卢沟桥畔的宛平城,而出生在上海,到她这一辈已然是三代京剧世家。她8岁学戏,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演出《捉放曹》,13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挂牌唱戏,演过《空城计》、《乌龙院》等正宗谭派戏,也唱过《狸猫换太子》和《刘罗锅》等海派戏。但是为追求谭派艺术的真髓,她毅然在1925年到北平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鲍吉祥、苏少卿、言菊朋等京剧名家请益谭(鑫培)派老生艺术。因行家认为谭派艺术炉火纯青,臻于化境,孟小冬遂多次寻找机会希望立雪余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梅兰芳出现了,而且出现了电影《梅兰芳》中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的一幕。
当时北京一方是杨小楼、余叔岩、荀慧生和陈德霖的“双胜社”正与从日本演出凯旋的梅兰芳唱对台戏,而孟小冬的进京使本来的“两军对垒”立即变成了“三足鼎立”,大有与梅杨余三大贤分庭抗礼的势头。因此当时的重要堂会戏非杨、梅、余加孟小冬不可。1926年下半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在梁燕荪公馆合演《四郎探母》,梅先生男扮女装,饰演铁镜公主,孟小冬女扮男装,饰演杨四郎,人称“钗弁互易”。后来,时任民国政府财政总长兼银行总裁的王克敏五十岁生日,大唱堂会戏,席间有人提议,请孟小冬和梅兰芳两人合演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正德皇帝,梅兰芳演李凤姐,人称“阴阳颠倒”。根据当时记载:“18岁的孟小冬在32岁的大名角梅兰芳面前并不胆怯,演来落落大方,非常潇洒,台下不断地拍手叫好。许多梅迷和孟迷更是希望二人能就此假戏真做,成就一段传奇姻缘。”此后孟、梅两人又不断合演《梅龙镇》、《四郎探母》和《二进宫》等戏,不断的艺术合作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1927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经时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等人撮合,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里。
然而,连续发生的两件事情给这一天作良缘亮起了红灯。原来梅兰芳当时有两位夫人,宣统时娶原配夫人是京剧名旦王顺福之女,武生王毓楼之五妹,名明华,虽生一子但早逝。梅兰芳于1922年又娶崇雅社的旦角福芝芳,但分居另过。所以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时特别强调“名定兼祧”的平等身份。后王夫人因肺结核病逝。不久,梅兰芳的大伯母逝世,孟小冬前往奔丧,被福夫人拒之门外,顿觉羞辱异常,后经梅兰芳一再赔礼,才有所缓和。不料又出现了一位追星族李志刚,为追求孟小冬竟带着手枪到东四牌楼九条冯宅要与梅兰芳火并,当场李志刚击毙了调解人张汉举,自己也被军警乱枪击毙,枭首示众。此事有警察局的告示贴在九条口,刊登在报纸上,使梅孟婚姻雪上加霜。一时谣言满天飞,弄得一对恩爱夫妻形同陌路。这也是孟小冬从东四牌楼三条迁徙到钱粮胡同隐居的原因。
但生活上的打击反而激发了孟小冬在艺术上的奋进。1938年,她终于拜师余叔岩先生,从头开始学习谭、余派老生艺术真髓,持之以恒,五年不辍而修得正果。她每学好一出戏就公开演出一次,大约三十余出。虽然演出不多,但总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同业尊为须生楷模。1947年,她在上海为杜月笙祝寿暨赈灾义演《搜孤救孤》,全国的京剧名老生前往观摩,著名须生马连良和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竟然挤在一个凳子上看了一出戏,没有买到戏票的戏迷都在家聆听话匣子的实况转播。据著名科学家王选回忆,那两天晚上的上海滩真可谓万众空巷。演出后观众不走,要求谢幕。孟小冬不解,说:“我又没有唱错,凭什么谢幕?”后经寿星杜月笙央求,孟才答应只要观众再凑够10万大洋,赈济陕西灾民,就亲自出面答谢。台下一齐响应,纷纷认领捐款数目,孟小冬才卸了装,穿着她一生不变的服装,即孟氏旗袍上台向观众致谢。
为了使自己从梅兰芳的婚姻中走出来,孟小冬经师姐妹、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撮合,1950年正式嫁给了杜月笙并随杜到香港定居,杜死后到台北闲居,1977年逝世,葬于台北县南山之上。目前,孟小冬的唱片在音像市场的排行榜上始终名列前茅,堪称经典。
梅兰芳与陈伯华的知己情谊
文/遗失
梅兰芳生前对汉剧事业十分关怀,与汉剧大师陈伯华有过很好的交往。
1934年,16岁的汉剧艺人陈伯华以“小牡丹花”的艺名名噪江城。她刚成名时,有人说她是“小梅兰芳”。可她对外界的情况了解很少,竟不悦地说:“我不是小牡丹吗?又当什么小梅兰芳!”当时正是京剧的黄金年代,“四大名旦”名震南北。武汉由于战乱荒灾,多年交通阻塞、市场萧条,很少见到第一流的京剧演员南下演出。这一年,梅兰芳偕谭富英、金少山等京剧“四大名旦”来汉演出。消息传开,盛况空前,人们纷纷涌向剧场,不惜连夜排队购买戏票。
武汉头面人物黄连斌在大舞台附近的饭店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陈伯华作为武汉演员的代表出席作陪。席间,主人向梅兰芳介绍了陈伯华及她扮演的虞姬。梅兰芳彬彬有礼地向陈伯华致意。
次日,梅兰芳在大舞台(今人民剧场)演出京剧《霸王别姬》,陈伯华在长乐演出汉剧《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打擂台的架势。结果,两家剧场均告爆满。有一天,梅兰芳来观看陈伯华的演出。陈伯华当时有些紧张,梅兰芳亲切地鼓励她说:“陈小姐,你别着急啊!”
这次交往,使陈伯华萌生了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对梅兰芳人品的尊重和敬佩。梅兰芳来汉演出,大舞台附近车水马龙,观众云集,这使陈伯华感到十分震惊。按照当时汉剧行当的旧例,一位名演员公然坐在台下去欣赏另一位演员的演出是很失礼的。强烈的欲望,促使陈伯华大胆地让母亲托人买了票,趁梅兰芳的正戏开演前挤进人丛中,终于一饱眼福。梅兰芳扮演的虞姬,雍容华贵,气度庄重,双目传神,使陈伯华看得入了迷,也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
1936年底,陈伯华告别了酷爱的舞台和亲爱的观众,和曾任冯玉祥参谋长的刘骥将军结婚。抗战爆发后,她和丈夫流离上海。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她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在剧场里尽情观赏京剧表演。特别是梅兰芳的演出,她场场必到,甚至不惜搭船乘机匆匆地赶场。她充分吸收梅派艺术的精华,为日后创造“陈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沦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的举动使陈伯华深为感动。他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梅兰芳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典剧目对陈伯华说戏,他的精辟见解,使陈伯华开始真正接触和理解到梅派艺术的真谛,从过去的盲目求新,逐渐变成有意识地追求创新了。
抗战胜利后,51岁的梅兰芳剃须后首次登台,在黄金大戏院(今上海大众剧场)演出。他演《霸王别姬》时,唱腔更圆润了,剑舞得更美了。这使陈伯华更加热爱梅兰芳的表演了,同时也激发了她致力于汉剧艺术革新、登向新的高峰的决心。这时,她的汉剧表演艺术更趋于成熟了。
武汉解放后,陈伯华参加了抗美援朝义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1950年,陈伯华返归汉剧梨园,重新焕发出艺术的春天。1952年,她参加了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表演的是汉剧《宇宙锋》。她发挥出“金嗓子”优势,荣获演员一等奖,轰动了京华。她刚谢完幕回到后台,就见梅兰芳含笑走来,诚恳地说:“你这是陈派。”过了两天,梅兰芳看完她的演出后,又一次亲切真诚地说:“你演得好极了。真的,你这样的表演不可多得!”
引起业内关注
日前,第二届中国玩具展在沪举行。国内动漫界新秀米粒影业力推的“动画片定制化开发”受到众多制造厂商的关注。米粒影业作为一个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专注于动漫形象的开发及电影情节的创意,将最原始的需求分析和后期的制造生产留给专业的制造厂商;根据制造厂商的推广策略,为其定制动画影视作品。整体来说,米粒影业扮演的是动漫产业链发展的推手角色。今年夏天,米粒影业与盛大游戏联合制作动画大电影《龙之谷—黑龙崛起》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3ds Max高级平滑插件推出
日前,个体3ds Max插件开发工作室Marius Silaghi推出高级平滑软件TurboSmooth Pro。
该新扩展组件主要用于“为你的模型创建自然、流畅,并有‘半尖锐特征’的折缝”,这些折缝远比TurboSmooth内设调节器生成的折缝效果要好。
在TurboSmooth Pro中,设计师可通过轮廓厚度或平滑组来控制折缝。而此前,用户须解决众多问题并通过一系列辅助工具才能实现人工折缝。今夏,Pixar动画工作室完成了OpenSubdiv的,其开放源程序库透过平行运算架构进行高效细分曲面评估。此后,该插件便采用了这种细分法。
TurboSmooth Pro目前支持32位和64位及以上版本的3ds Max,售价为40欧元(约50美元)。
漫画家林莹推出梅兰芳漫画
近日,著名漫画家林莹推出的长篇梅兰芳系列漫画作品第三部《梅兰芳·竹之卷》上市。这部从2008年开始创作的全套漫画作品,目前已经创作过半,第三部以“竹”为名,是因为竹子作为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文化象征。
在本卷漫画的故事之中,林莹着重讲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从一个小有名气的京剧艺人逐渐成长为征服一个时代的梨园“梅大王”的故事。画作还首次还原当年读者在电影《梅兰芳》中无缘看到的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相识、相知、相伴的爱情故事。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称赞林莹的画功和创作精神,并称通过这个形式,可以把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展示给年轻人。
50米漫画相约50年后
第五届中国国际漫画节日前在广州首次现场了“2012中国动漫流行词汇”——“正能量”,并展示了50多位国内漫画家共同绘制的50米长卷。敖幼祥、姚非拉、BENJAMIN、客心、寂地、夏达、童亦名、十九番、朱斌、爱欧等参与绘制。跨界艺术家黑马大叔用睿智小语的讽刺漫画贯穿始终。长卷将埋入地下,等待50年后开启。
自动面部动画系统FaceFX
2013版
他有着一张典雅的脸和一颗不羁的心。
从汉剧、越剧到京剧,不同剧种的三次跨越,
他说,每一次都留下了脚印。
学汉剧10年,名誉鹊起时却又从零开始学唱越剧,
随后从一个文武小生到电影《梅兰芳》中的花旦,
每一次选择都义无反顾。
他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认定了就去做。
虽然只有20余岁,生命的一半时间却都在粉墨人生。
余少群觉得自从学戏曲那天起,
似乎就是为梅兰芳而准备的。
我不想要一览无余的人生
9岁那年,爷爷奶奶带他第一次去看戏,他幼小的心就被那个舞台深深吸引,“我觉得戏曲特别美,特别有意思。”
在没有报考武汉艺校之前,谁也不知道粉墨人生的种子已在他的身体里扎根。12岁那年汉剧院来学校招生,刚上初中的他背着父母向同学借了30块钱去考试,一年后拿到录取通知书,他才向父母吐露实情,这个从小听话的乖孩子头一次让大人认识到他其实是个“认定了就要去做”的倔小子。
余少群不会争吵,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说话。冷战数日,走出房间后的他向父母说道:“如果不让我学戏,书我也不想再读了。”最终父母遵从了他的意愿,13岁的余少群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
在武汉市艺校汉剧专业学习的6年里,余少群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戏曲表演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获得首届武汉市艺术人才“艺蕾奖”;2004年因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收为关门弟子,第二年,20岁刚出头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他迅速成长为汉剧院的台柱和当家小生,一个年轻演员应该得的和不该得的他全得到了。
但这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要以23岁的“高龄”改学越剧。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还不知足,有的人在汉剧团工作了一辈子也没办过个人专场。“我不是不满足,而是恐惧。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人生尽头――拿一个一级演员的头衔,当个团长,我提前看清这条路才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
从另一个角度说,余少群确实还不满足。因为爱戏曲,他就更想突破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从小喜欢看《红楼梦》的他,最先从书中知道了越剧。“越剧那么美,让我眼前豁然开朗,它不是演流派,不是皮黄剧种,而是演程式、招式、路式――你看这一招耍得多好看。越剧以表现人物和情感为主,创作氛围是自由的,用声情并茂感染你。”
比这次改变更困难的是说服家人。终于过了这一关,他才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浙江省越剧团。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开始跑龙套,他也毫无怨言。一年多后,他就举办了越剧个人专场。“正是有越剧的过渡,才让我在《梅兰芳》中有比较到位的表演。”冥冥之中他等来了拍梅兰芳的机会,在拍电影之前,他以为自己会很紧张害怕,但当站在镜头前,他马上知道了自己可以驾驭的东西是什么,于是把自己多年在戏曲中得到的经验与功底都倾注在青年梅兰芳里面。
也有人说,余少群没学好汉剧就学越剧,没学几天越剧又学京剧。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会告诉他: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脚印。”余少群看似柔弱其实果断的性格,令他做事情理直气壮。“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不会把很极端的东西表现在外面,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影响一生的恩师
余少群的从艺之路看来几乎是一片坦途,但其中的甘苦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
进入艺校后,余少群最自卑的竟是自己的个子太高。“当时我已经快长到了1米70,但我的师弟师妹们比我只小一两岁,个子才有一米四几。老师说,你这么高以后怎么办,谁给你配戏?”
老师告诉他用砖头吊膝盖,可以把腿功练好了还能不长个,于是每天同学们下课后,他继续留在排练室在把杆上再吊两小时;老师说不吃鱼也能少长个,于是他就不吃鱼。他不去想在今后的生活中身高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他想的只是舞台。为了舞台和戏曲,他觉得这样做值得。心诚则灵,几年后他长到1米74就真的再也不长了。
年少学戏,余少群最难忘的是严师――年龄上可以做他爷爷的宋老师,感情上却如兄如父。
“当时宋老师已经70多岁了,他一生未婚,把所有热情都放在他喜欢的戏曲上。从来都与世无争,每年都是优秀教师。”余少群作为他的最后一批学生,宋老师对他既慈爱又严厉。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练功,但宋老师不到6点就推开宿舍门,站在床边看着还没睡醒的少群,伸出手里的刀坯子就朝他打一下。“吓醒来看到是他,迅速穿上衣服就跑到练功房去。后来他一来,如果看到我们已经开始练功,就非常开心,否则还要挨打。”“等到下课了老师把自己做的好吃的带过来,说吃吧吃吧。这种单纯的快乐也让人忘不掉。”
“18岁那年的情人节,很多同学都出去过节了。虽然我没有女朋友,也特别想出去玩。但宋老师说不行,要我把大刀再耍多少遍。他说:以后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了,小小一个外国的节算什么?要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
“演《梅兰芳》之前的培训期间,师弟打来电话说宋老师病危,让我赶紧回去。听说当时他已经神志昏迷了好几天,我一见到他,说:宋老师我回来了。没想到他清醒了,对我说:小兔崽子……乖乖,我就想你呢。”
“你在拍电影。”他说。
“同学们告诉我,宋老师一直在等我回来。”
“送走宋老师,我回到北京,《梅兰芳》就开拍了。了解了宋老师这个人,一直到今天进入娱乐圈,我的心态都很平和。宋老师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什么是最快乐的。”
由《梅兰芳》改变的道路
很多人说余少群是学戏的,所以饰演梅兰芳是件很容易的事。“生角到旦角的转换其实很困难。不要说太多招式,只说坐,小生坐是端着挺着的,教我学梅派的李玉芙老师说――少群你不能这样,腿要收回来,交叉放好!腰别老挺着,肩放松。看人别瞪着看!过去妇女看一眼就收回来,是用余光扫过去,而不是真看。李老师帮助我全部改过来。开始经常出笑话,一个招式上边是花旦,下边是武生。”这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影片中《汾河湾》那段戏,梅兰芳不听十三爷爷的话要改戏,但怎么改?即使改又不能有大的变动。其实改动就是一个小的转身、一个眼神。梅先生说,这点就充分体现出梅派了。”
“当时他对我说:我来教你――抬起你的手,托住你的腮,凝神回望。那一瞬间,我找到了梅派的感觉。”
2008年12月初,余少群签约海润影视,预示着他将朝着全面艺人的方向发展。在单曲《戏梦人生》中唱到的“音乐响起,锣鼓声疾,大幕徐徐开/凤冠峨眉,蛮腰细步,我入戏中来……”,正是对自己10余年的戏曲经历和在电影《梅兰芳》中“戏如人生、人生如梦”的切身感受和总结。
回望学戏十几年,给余少群留下的多是快乐,“即使是当年的困难,如今想来也全是好玩。”一路学戏走到今天,问他最要感激的人是谁时,他的回答是:“要感谢这么多年来带给我困难的人。也就是为难我的人,给我压力的人。没有他们,我不会成长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