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诚信教育讲话稿范文

诚信教育讲话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诚信教育讲话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诚信教育讲话稿范文

【关键词】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静县第四中学简介

和静县第四中学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家乡和静――东归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静县各农牧区乡镇场适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包括学前教育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在内的全寄宿制民汉合校。

和静县第四中W在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县东归文化馆非遗中心等领导的支持下,为了传承蒙古族特色音乐,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乐教育进入正规化、本土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和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该校为江格尔、萨吾尔登、拖布秀儿、马头琴、蒙古长调、民族绘画、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绣等教育传承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和静县教育局在该校设立了“小学蒙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和“和静县中小学艺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特色组举办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的传承现状

(一)《江格尔》特色班。《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江格尔》诞生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流传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和静县第四中学《江格尔》特色班现有115名学生,由夏日尼曼老师任顾问,目前由布鲁盖和巴都木加甫两位老师任教,布鲁盖老师教授幼儿园及小学部低年级学生,巴都木加甫老师教授初中部和小学部高年级学生。学校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开设《江格尔》特色课程。特色班学生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学习《江格尔》,普通班每周安排一节《江格尔》特色课程。《江格尔》说唱班主要以小学部的学生为主,根据基础不同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授课,其中小班学生30名,中班学生40名,大班学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编的和静县中小学《江格尔》校本教材。满都来老师编纂的校本教材《江格尔》,在《江格尔》特色班开始使用。

从学校教师的师承关系来看,夏日尼曼老师是国家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学习;满都来老师是州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夏日尼曼老师学习。满都来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老教师,他把《江格尔》说唱传承给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鲁格。两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师,2015年满都来老师调任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后,《江格尔》特色课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鲁格两位教师教授。

从《江格尔》特色班的教育传承来看,小班学生主要是口头教学,即教师把主要的教学内容写到黑板上,带着学生说唱,几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学生需要弹奏简单的拖布秀儿伴奏曲,按照曲谱学习。大班学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个章节的《江格尔》说唱。教师在给《江格尔》特色班学生授课时,将民间的口头传承与学校的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相结合。对初学者而言,适用于口头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浓郁的《江格尔》说唱传承给学生,把更具有民间说唱的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先通过口头形式教学,然后运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进行传授,最后再引入多媒体音视频教学,学生跟随媒体音乐进行说唱。这样的教学形式,把民间原始的说唱形式与学校的正规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江格尔》说唱中会用到一些衬词,如“哎”“嗨”“啊”“呦”“啪”等。这些衬词一般在正词之后的衬腔中出现,也有个别衬词被用在正词开始之前,这些衬词与其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有着直接联系。说唱中衬词与正词的使用让说唱变得极其自然,可以说它们已经不仅是衬词,同时也是音乐化了的节奏助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了《江格尔》说唱中的独特风格。还有多数无意义的衬词在正词前后出现,使唱腔变得更加自然和连贯。

(二)“萨吾尔登”舞蹈特色班。“萨吾尔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新疆卫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种蒙古族乐舞的名称;常用蒙古族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伴奏,歌舞音乐是以短调民歌、说唱曲调与器乐风格的旋律为基础,结构方正、曲调简洁、节奏性强,易于边歌边舞。

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共86名学生,最初由祖鲁曼老师任教,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林格两位教师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学生都在跳“萨吾尔登”课间操,教职工也会跳“萨吾尔登”健身操。从学校的师承关系来看,和静县第四中学刚成立时,由祖鲁曼老师担任“萨吾尔登”教师,后来传承给弟子曼都尔瓦老师(小学部音乐老师)。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楞格两位教师教授“萨吾尔登”课程。目前,祖鲁曼和曼都尔瓦老师正在编写《萨吾尔登》校本教材,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主要跟随音乐跳舞,没有用拖布秀儿乐队伴奏。

笔者在与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述“萨吾尔登”的来历、相关的故事,以及对每一种“萨吾尔登”舞蹈进行示范。每节课先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进行压腿、压腕等基本功训练,最后才开始跳舞。对于小班和中班学生而言,教师主要教一些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大班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加大难度,排练了6种“萨吾尔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参加比赛和演出。

(三)拖布秀儿特色班。拖布秀儿是新疆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与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木孜、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并称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木质短颈弹拨乐器。①

和静县第四中学拖布秀儿特色班由乔龙巴图和杜格尔加甫两位教师任教,乔龙巴图师从自治区级传承人确・依仁切。如今乔龙巴图又将拖布秀儿技艺传承给了杜格尔加甫、巴依尔、巴桑及和静县四中的学生。目前杜格尔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儿教师。教师上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定弦,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开始学习乐曲。课堂教学分小组进行,一般七八学生为一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还要一对一辅导。所教授的内容以自编校本教材《拖布秀儿》为主,配合弹奏一些《江格尔》说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乐曲。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并辅助文本和媒体教学。

拖布秀儿的传承方式是将民间的口传心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民间传承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式的传承;学校把文本传承与媒体传承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民间传承,使其传承方式现了优势互补。

(四)马头琴特色班。马头琴是一种在我国蒙古族聚居区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由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各地区的马头琴在形制、构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许多不同,但其音乐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看,马头琴的弓毛、琴弦用马尾制作,梯形共鸣箱,琴杆顶端雕有马头,弓在两弦之上(不在弦间),拉奏是马头琴最大的特点。

和静县第四中学的马头琴教师主要有布仁别克和洪格尔两位,原来的马头琴教师巴图门开已经退休。从师承关系来看,巴图门开和洪格尔两位教师师从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齐・宝力高,巴图门开又继续传承给弟子布仁别克,其属于师徒传承。

马头琴主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上课时先让学生拉长弓、琶音,然后拉奏简单的练习曲。课堂上,教师一句一句教学生拉奏,最后将整首乐曲合起来演奏。教师会选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乐曲进行教学,如《鸿雁》《嘎达梅林》《蒙古骏马》《黑骏马》《蒙古人》《土尔扈特的故乡》等,这些乐曲都是耳熟能详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所选的乐曲也不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渐由乐段合成乐曲,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有所提高。

该课程采取分班教学,按照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授课,每种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师亲自教学外,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学生要帮助小班学生学习,高级班学生要教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负责教学。这种带动式、帮扶式的学习,使学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马头琴,每天坚持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其专业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长调民歌特色班。长调民歌是一种带有跨国性的文化现象,除中国以外,北方邻国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均有长调民歌。从总体上说,中国是长调民歌的重点分布地区,内蒙古则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的中心区域;除内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肃境内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②

从音乐特点来讲,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较长较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其节奏舒缓自由、自短腔长,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还盛行短调民歌。短调民歌跟长调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较短、曲调紧凑、节奏规整,音域相对较窄,是一种字长腔短、均分律动、较为欢快的民歌形式。短调一般是两行,有的是两句或四句式,节拍比较稳定,歌词简单,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演唱最多的是爱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热老师任教,特色班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从教师的传承谱系来看,克・才热老师跟随其母(民间艺人)学习长调民歌。从上课情况来看,学校没有自编的校本教材。教师上课时,把歌词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学生演唱。先教学生唱七个基本音阶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乐谱,然后才唱词。教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长调特点进行教学,新疆的长调中音较长,腔体较短;内蒙古地区的长调主要以高音为主,腔调悠长。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采取口头传承的方式,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分为大班和小班,对于小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以口头教学为主,附加媒体音乐;对于大班有一定基础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除口头教学外,还要运用乐谱和歌词,并附加媒体音乐。

三、和静县第四中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和静县第四中学是一所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讲蒙语。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双语大赛、歌咏比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二)引进人才,加大民族音乐的传承规模。和静县第四中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培训,还要请民间传承人进课堂授课。

四、结语

从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来看,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社会传承和政府参与的传承。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特色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并获得奖项。如特色班师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疆2011新年音乐会,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器乐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特色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继续培养更多优秀的民间传承人。

注释:

①参见陈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页.

②参见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第6-7页。

第2篇:诚信教育讲话稿范文

健全三个机制 强化德育组织管理

健全运行机制。黄冈市教育局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学校签订德育工作责任书,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德育工作会。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精心组织实施,真正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健全校外辅导员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健全考核机制。我们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衡量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德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之中,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考评制度,考核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制定《黄冈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监测范围,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健全激励机制。发挥表彰奖励的激励作用,树立典型,带动示范。每年定期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各学校定期评比“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很多学校创新评选“小孝星”“艺术之星”“礼仪之星”。以榜样示范,以典型引路,带动全体学生崇尚文明,追求进步。

打造三支队伍 夯实德育师资保障

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德性人格形成。我们大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举办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万名教师师德承诺”活动,扎实开展千名家长评教师、百名教师评校长的“两评”活动。要求教师牢固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正确教育观,真正做到“七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的差异、真正解决学生的困难;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打造恪尽职守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我们高度重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各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业务培训,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其中,黄梅县教育局积极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切实提高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班主任工作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打造经验丰富的专职队伍。一方面,设立系统内德育专干,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设有专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同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和共青团辅导员;另一方面,聘请系统外德育辅导员,各中小学都配有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担任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辅导员,成立了“黄冈市老区精神校校行”宣讲团,还聘请法制副校长,提高学生法制安全意识。

凸显三个注重 占领德育课堂主阵地

注重执行德育课程标准。全市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德育课程,重视学科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知识贯穿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和谐发展。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把德育课程标准与地方人文资源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区域性德育特色。黄冈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坡诗词读本》,红安县教育局组织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在全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重构建德育体系。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拓宽学生道德体验渠道;以名人之都为契机,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情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创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分别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划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形成倒金字塔式的教育模式。

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市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先育人后成才的教学理念,制订教学计划要突出德育内容,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渗透,并把它视为评定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四项活动 丰富德育实践

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 “十一”等重要节日,“”“”“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开展升旗仪式教育活动。各学校把升旗仪式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每周一升旗仪式由各班轮流举行,学校根据当周传统节日和偶发事件确定讲话主题,由学生自己撰写讲话稿,并对当周旗手作介绍,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宣传了身边的好人好事。

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全市多数学校坚持每年举办春秋两届田径运动会及中学生武术健美操比赛,举办绘画、书法作品展,为学生施展才艺搭建了平台。此外,还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春蕾文学社、校园广播站、校文艺队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到黄冈历史名人和革命先烈纪念馆参观,缅怀先贤先烈丰功伟绩,从小树立发奋图强、报效国家之志;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洗衣扫地,使敬老爱老的美德深深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到附近社区参加劳动,使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突出四大教育 拓展德育内涵

突出文明礼仪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黄冈市中小学生文明行为40条》,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爱国、守礼、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2012年,市教育局在黄冈市区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在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演讲比赛和绘画展览等活动。很多学校还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忧患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全市举办了七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385人,基本实现了各学段全覆盖。全市500人以上规模学校基本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突出法制安全教育。各学校都将法制课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建立中小学聘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和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运行机制,将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内容。全市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每所学校都聘请一名法制副校长。2012年,全市中小学共开展法制安全讲座2468次,有107万人次接受教育。武穴市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开展法制教育,黄州区的“法制巡回报告团”举办讲座62场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安排、专任教师”四落实。利用主题班会、橱窗、展板、宣传栏,播放光碟、参加安全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拓宽校园安全教育渠道,强化师生安全意识。

突出廉政文化教育。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倡廉、环境传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引导广大教师创新廉洁教育模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崇廉尚洁”教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制作廉洁教育专栏、廉洁文化墙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搭建四个平台 形成育人合力

搭建家长学校平台。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家校共建连心桥”活动。各学校办好家长学校,遴选不同工作岗位、关注教育、热爱学校、有责任心的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构建家校共享网络。学校敞开校门,开放课堂,邀请家长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食堂,体验学生在校生活。学校举行重大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

搭建心理咨询平台。针对农村留守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不少孩子性格孤僻,有的上网成瘾,有的逃学厌学,有的打架斗殴的实际问题,我们开展“阳光心语”活动,组建“心灵驿站”“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精心建设留守儿童中心,在学校特设心理和生活老师,向社会聘请“爱心妈妈”,安装亲情热线电话,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沟通、正确疏导,引导学生消除烦恼、化解矛盾,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适用环境的能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搭建网络家访平台。在全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们在全员家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三访”:访单亲家庭、访留守儿童、访问题学生,与家长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敞开式沟通。除了上门家访、电话家访、短信家访、书信家访等传统方式外,我们积极打造网络家访平台,通过QQ、视频等方式,与家长真情沟通,不批评、不抱怨、不告状,增强家校友谊,融洽师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