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表演艺术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演艺术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演艺术内容

第1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电视表演艺术的主体是人,人类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将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和层面都能够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出来,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观众参与观看的积极性,同观众的互动程度也所有提高。这一系列优点说明电视表演艺术充分发挥了其充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职能。然而,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对于国外节目和表演的借鉴程度很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娱乐性的节目都有很浓的国外节目特点和气息,虽然在引进国外电视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他国文化的痕迹。例如,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是最近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能够真实的将生活中的父女相处模式和人们面对生活困难中的态度展现给大家,贴近人们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这两个节目都是模仿韩国同样性质和内容的娱乐节目而产生的,只是在内容上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而同时娱乐节目的《中国娱乐报道》和《娱乐无极限》等以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在市场中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同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文化,文化能够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不断繁衍生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然而它却是真真正正的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能够留下来继续影响真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髓还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在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腐朽之后,我国的整个社会开始落后于世界各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反压迫,人们开始意识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这种认识的上升,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革命来改革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等的打击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屹立不倒,并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继续对世界起着影响的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当新的传媒手段电视产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当中新的思想和文化都能够通过电视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着能够与时展相融合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电视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艺术对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1、丰富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电视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挥其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第二,表演内容。这就决定了电视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电视表演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所传播出来的基本内容通常都是我国国内的种种事件和知识,而观看电视表演艺术的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进行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表演艺术内容上的丰富作用。当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最初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的时候,首先是受到其他国家表演的影响的,电视表演艺术主要是对外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模仿,其中受到苏联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的电视表演初期虽然没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发展当中,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充实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2、促进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视表演艺术的观众。观众的增加使得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开始意识到增加表演内容的重要性。于是电视表演艺术开始逐渐吸收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电视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充分促进了表演题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和丰富,电视表演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近年来,中国风的盛行中国派的文化得以兴盛不能够离开传统文化艺术对于电视表演艺术的推动。我国民族化的电视表演艺术是中国特色电视艺术的特点,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意境美和气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中国传统美学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有效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到电视表演艺术当中,提高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层次,丰富了电视表演艺术制作的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四、电视表演艺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1、宣扬中国传统美德

电视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度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电视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吸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利用其将自身的表演形式、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充分的丰富,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无数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经过时间的洗礼过后,至今仍被人们所接受和赞扬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电视表演艺术将这些精髓展现给观众,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使其得到传承,不断的对我国的下一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一个电视表演,《家》的摄制,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都是常年无人照拂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在各种条件和设施及其不健全的农村,节目组在拍摄《家》的过程中主动赞助这些孤寡老人去各个有名的城市进行旅游,而当前的明星则要留下来为老人做好地里的农活,要帮助老人喂猪、挖菜和剥大蒜等,通过为老人做这些工作来表达自身对老人的敬爱和尊重。在中国,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能够有效的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朴实等传统美德充分的展现出来。这类电视表演艺术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能够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还能够有效的为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展现,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中国特色的形成。

2、促进我国民族特色的自然流露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方法、形式和手段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展现作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当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更加“唯美”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节目,其画面感更加强烈,优美的景色当中还能够适时的加入一些古朴的气息和景象,将大自然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电视表演艺术将我国各地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增加人们的见闻,提高人们的知识含量,促进人们对我国的了解,丰富了我国人们的精神生活。

五、结论

第2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表演艺术;声乐教学;相互关系;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一、引言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从广义上来讲,声乐艺术也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的一种,但二者有所不同。表演艺术是一种将动力定型的表演技巧,它是展现舞台表演者行为的一门艺术,表演艺术存在且巧妙地渗透于声乐表演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没有表演艺术支撑的声乐艺术将失去灵魂与生命,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发挥表演艺术的作用,以表演艺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 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的相互关系

所谓表演艺术,就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情来塑造形象、表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种类。通常来说,表演艺术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种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表演艺术与声乐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更倾向于“演”,而后者则更注重“声”,虽然两种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但其在艺术教学中却存在相通性,有着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密切关系。例如,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表演课程,不断迎合表演艺术的发展潮流,将“演”与“声”,“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做了恰当的契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幼儿声乐教师。毋庸置疑,幼儿声乐教师面对的是3岁到6岁的孩童,他们活泼好动、知识浅薄,但好奇心重,爱模仿、爱表现,极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可。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如果能运用趣味生动的表演艺术将抽象、枯燥的声乐课堂具体形象化,做到声乐与演唱、声乐与肢体表演的完美融合,定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声乐之美、声乐之情、声乐之趣。从该层面上讲,表演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三、 表演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声乐教学中,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兴趣低下,课堂参与度不够,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重复、无新意的声乐训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在声乐教学中渗透表演艺术,为学生创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的动作表演、情节表演或者富有韵味的舞蹈表演等,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感官细胞,使其兴致昂扬。在声乐表演中,适当的表演艺术,如舞蹈动作表演等可将学生带入一种新奇、梦幻的绝美声乐艺术境界,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演唱魅力以及舞台魅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魅力,增进师生情感,拉进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继而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声乐教学活动,改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

幼儿声乐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会幼儿声乐艺术,更要教会幼儿传情,让声乐为感情表达服务,提高幼儿演唱内涵与意蕴的丰富性,为幼儿日后更复杂的声乐艺术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要渗透表演艺术,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的关系,既要唱“声”,又要唱“情”,为日后更好地指导幼儿声乐学习而努力。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声”与“情”的把握不足,他们只练声,不达情,声音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歌唱很难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但如果设置一些趣味肢体表演,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定能达到医以演显声,以声带情的声乐表演境界。

(三)表演对声乐教学具有烘托与促进作用

表演艺术对声乐教学的另一个作用便是烘托、铺垫与促进。表演艺术的渗透,能使声乐教学更具有戏剧性、情节性与情感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审美元素的作用,这些审美元素能对整堂课起到烘托、铺垫作用,为学生声乐学习创设完美的审美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心理与声乐审美情感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编创一些幼儿歌曲与幼儿舞蹈,让学生试着弹唱这些幼儿歌曲,学会跳幼儿舞蹈,为其创造艺术表演平台。这样不仅能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声乐表演中的忘词、节奏不稳、声音发抖等现象,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艺术起到推动作用。

(四)表演艺术推动声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要坚持“中西结合”的原则,在声乐教学方面,既要吸收与学习西方声乐教学的先进模式,同时也要结合中国本土声乐艺术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方法。将表演艺术渗透于声乐教学,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表演艺术的相关因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出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认知的中西结合式的声乐教学模式。融入表演艺术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音色以及唱法的不同给予学生不同的表演内容(或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去演唱,在演唱中实现声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五)表演艺术可检验学生声乐学习效果

毋庸置疑,声乐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在声乐实践中的表现,声乐的单纯表演需要要有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声乐技能做支撑,将表演艺术融入声乐教学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声乐学习综合效果,考察其声乐综合能力的高低。学生在声乐课堂上学到的声乐理论与技巧一定要通过某种实践平台展示出来,而表演艺术则恰好可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声费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渗透表演艺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明得失,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生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表演艺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声乐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表演艺术与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作为声乐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声乐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表演艺术之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将表演艺术的作用践行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勇. 戏剧表演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 黄河之声,2014,19:12-13.

第3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张前教授为著名的音乐美学家,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此书可将其概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层面,以及对于作品分析、风格、乐谱版本的比较等等;后半部分为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述,包括中国以及西方的音乐美学观点,以及在中西方的乐器演奏艺术上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多举例为一特点,引用了很多名人所说过的话,也有取自于古文诗词、书籍杂志等文献的名言佳句,但是在引用外国佳句时,可能由于语言翻译的关系,有时会出现语句不顺以及倒装句,需要重复研读好几次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意思。在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似曾相识的句子,原来是在前面已经提剑过的内容,在此处又再一次的完整重复,也许是探讨的主题有相关联,所以再次的强调,但是大篇幅的例证重复,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感,无心再一次的字字详读。音乐表演美学的主旨在于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所以也隶属于音乐美学的一部分,书中介绍了中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了解音乐表演艺术的过程中,必须先对大方向的音乐美学有所了解,但是书名必竟为音乐表演艺术,读者选择此书无非是想在音乐表演实践方面得到启发,美学思想理论占了大篇幅,或许对于读着来说有点与目的不符。章节的标题虽旨为演奏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等的发展,但在详读过后,内容或许比较符合音乐史、乐器史等演变,对于表演实践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如第十三章―20世纪中国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介绍了中国乐器的演变、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人物、著名作品等等,此些内容也许与音乐表演艺术是有关联性的,但对于想要了解表演艺术实践方面的我,就没有引起太大的兴趣。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此书为杨易禾教授对于早期著作《音乐表演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进行扩充与补足,将原有的内容前后各增加了数章节来对音乐表演艺术做更详细深入的探讨。书中除了在表演方面的实例做分析,在表演思想、美学理论甚至是表演艺术教育上皆有详尽的介绍。举例部分也是占了重要地位。除了引用名人、古文仕句外,从电影里、邻近的生活例子里以及诗书画、历史故事中,都提出相关联的描述,此外,杨教授也善用比喻,将音乐比喻成生活中的事物,让我们能够激发想象力,举一反三,将书本上的论证模拟到现实生活中,使呆板艰深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也较好理解。除了阐述美学思想家的观点,杨教授在书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觉得这是好的,让我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属于哪一方面抑或是有着另外的思想,毕竟我们看书就是想要知道这个作者的归纳与看法,否则不管文献出自于哪位作者,内容皆是一样无分别的。同样是杨教授的著作,《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与《音乐表演美学》两本著作相较之下,《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除了在内容篇幅上的不同外,也增加了很多谱例,使我们能够在文字的叙述下,有谱例进行对照,对于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证也不仅限于二胡,对于声乐艺术、钢琴演奏等等中西方音乐也略有比较。

两本同样是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著作,相比之下,笔者较喜欢杨易禾教授的《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教授为:二胡演奏家及教育家,将书中的例证重点放在二胡的表演美学上足非常自然的,虽然大部分皆是有关二胡的实例,但是能够让我们了解在二胡这样民族乐器上所遭遇到的情况,能够进而延伸应用至自身的专业上。身为一位民乐演奏家,从自身的经验来传授在表演过程所会面临的状况是再好不过的,包括演奏前的准备、登台的瞬间以及演奏后的阶段,这些亲身体验的经历远比头头是道的理论要实际的多。如何判别音乐表演的质量、型号的思考、演奏的风格流派如何取决、如何练习、演奏中的力度速度变化、对于演奏的各方面思考等等,这些内容对于音乐表演实践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虽然书中也大篇幅的论述美学思想以及深奥的古文哲学,但是最终皆会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到表演之中,如何将其思想与音乐表演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想要探讨音乐表演美学的读者有着相当大的益处。

在音乐表演的议题中,[观众是否存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表演除了要有演奏者,不可或缺的就是观众,但是只要一想到观众,一些无可避免的紧张就会接踵而至,甚至造成呆板、形式化的为观众的演出。有人会说:“就当那些观众不存在,就像在平常练习的琴房里一样。”也有人说:“在舞台上表演,就是要与观众交流,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真的能够如此吗?表演既是为观众演,又要当作他们不存在,这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在《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中提到:“真正为听众的创作心理应该是用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人的音响去打动听众的心灵。”所以演奏者本身也是听众,他在演奏中也在倾听着自身的演奏,舞台上的演奏心理过程始终专注于音乐,沉浸在自身的音乐当中,此时观众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更别提及因为观众而导致的紧张了,直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观众的掌声才唤醒了他们,才察觉到观众的存在。唯有演奏者自身融入音乐、被音乐感动,才能够使台下的观众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一起感动。

第4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 审美 创造

声乐表演是结合体力、表现力与想象力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声乐表演艺术与其他所有艺术相同,都注重美学原理,服从审美意识。一般的音乐审美中欣赏者是声乐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客体。而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既是审美的主体,同时也是艺术的创造者,因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以及审美能力,才能够演绎出美的声乐艺术,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一、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构成的要素有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歌唱的声音美、乐器的伴奏美以及表演动作的形体美。声乐表演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将声乐作品用艺术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予观众审美体验。声乐表演的审美主要体现在音乐、语言以及情感当中。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最直观的体现为音乐,听众通过音乐律动来获取声乐艺术的情感与审美。歌唱是音乐表演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包含了韵律、节奏、和声等,利用各种演唱方式的结合,展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声乐作品中每一句歌词中的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体现出了语言的连接之美。演唱者对各个字进行准确处理,就能够体现出语言的美感。声乐表演当中语言的准确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需要准确清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注意吐字清晰。虽然现在许多歌手尤其是流行歌手吐字不清仍然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咬字准确是一个歌唱者的基本功,是必须要遵循的技巧。

情感作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灵魂,是声乐艺术传达中最重要的内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够将充沛的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并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艺术情感的力量。情感的体现也促进了声乐作品表演的整体的协调性,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2.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将书面上的作品转化为物质层面,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性极强,其不同于绘画等艺术能够以独立的作品来欣赏,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二度表达。只有掌握声乐表演审美的原则,才能够体现出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性。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不同的声乐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与风格,这些客观条件是演唱者所必须要掌握的。而在掌握作品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之上,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表现出自身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这也是声乐表演中的个性化创造的体现。主观性也满足了观众获取不同艺术感受的意愿。因而声乐表演艺术应当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衡。

(2)艺术与演唱技巧的统一。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精湛的技巧。歌唱者要想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充分运用技巧,在表演中合理地应用与融合,借助声音表达出自身所想表达的情感。技巧可以说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根,但光有技巧也远远不够,歌唱中的艺术表现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统唱论中所强调的“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路,音乐表现与音乐素养必须要得到统一,这两者是相互承托、相辅相成的,或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演唱的技巧就是为声乐艺术表现力所服务。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

声乐表演是一门再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声乐表演丰富了内涵,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声乐表演通常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对声乐的基础的理解并在理解之上进行的表演创造,声乐表演的创造性赋予了声乐作品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将声乐作品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了音乐与文字符号。演绎者的二度创造则使得作品重新获得生命。

声乐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对原作的补充与丰富,这种创造性也是声乐表演的魅力的体现。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在声音、动作、眼神等,通过对作品的内涵的解读,表达出自身的认识与情感,让听众读懂作品,领略作品的内在情感。声乐表演的创造,具体体现在形象的创造与情感的创造。

1.声乐表演的形象创造

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唱者的不同感悟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形象创造体现出来。例如,一些歌手在演唱时紧闭双眼,眉头紧锁,似乎在传达歌曲的思念之情;一些歌手演唱中动作极为夸张,声嘶力竭,表达出一种爆发的情绪。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形象个性的体现。一个成功的表演者,必须要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平庸无奇的作品往往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同时,声乐表演中,用新颖的手段来演绎出作品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巧妙的形象表达,满足欣赏者的内心需要。例如06年春晚当中戴玉强、吴雁泽、阿宝三人共同演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们用三种方式的结合赋予了作品崭新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声乐表演情感创造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声乐艺术表演要感染观众,必须有着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创造。声乐作品所要求歌唱者的不是直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而是要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应当跳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开拓与引申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造出更为生动与形象的音乐艺术特征。例如,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大海》,原曲所表达的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有的歌手的翻唱,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出对爱情的理解。因而一首音乐作品通过情感的再创造,往往能够体现出新的生命力,给予观众艺术与情感惊喜。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声乐表演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声乐表演对音乐作品进行丰富与补充,赋予了音乐作品生命力,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作为声乐表演者,必须要肩负起引导欣赏者鉴赏音乐作品的任务,充分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创造性,赋予音乐作品灵魂与新生命,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声乐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陆晶.声乐艺术表演中的美学效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2]谢飞.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J].黄河之声,2014,(08).

[3]吴海燕.从审美角度试析声乐表演艺术[J].作家杂志,2012,(02).

第5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 戏剧 表演 情感 表现 修养

戏剧表演艺术是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不论是“导演中心制”的话剧,还是“表演中心制”的戏曲,谁都无法否认表演艺术的核心作用。如果说戏剧文本(剧本)是戏剧艺术的“设计书”的话,那么表演艺术就是将案头文学转化为场上艺术的具体的“施工”过程。因此,研究探讨戏剧表演艺术,不仅对于表演艺术本身,而且对于整个戏剧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来说,戏剧表演艺术的要点,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角色的情感体验

塑造剧中的角色形象,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而角色形象又是立体的、动态的、多侧面的、丰富的、复杂的,包括人物的语言(台词与唱词)、动作、外部形象(服装、化妆等)、思想感情。其中以情感为生命与灵感、支点与力点。

因此,戏剧表演艺术的首要之点,就是对角色的情感进行认真的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的内容是极其多样的,人的情感置根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虽然动物也有情感,但是动物只有生物性的低级情感,只有人才具有高级的情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级情感作为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带有社会历史性。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情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戏剧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同样如此。只有表演充分深切地倾情投入,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情感,并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动观众,才能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劫情的艺术效果。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之所以被称作“体验派”,就因为它强调情感体验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中国的梅兰芳体系也十分重视情感体验,例如梅大师在表演《霸王别姬》与《宇宙峰》时,对虞姬和赵艳容这两个人的情感,都进行了真切的体验。只不过,“中国戏曲演员不止是体会人物的内心,而且在体会了内心之后,一定要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外形来表现它。”(张庚:《戏曲艺术论》)

二、舞台的具体表现

在对角色的情感进行充分体验之后,演员就要集中全部精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的情感充分生动地表现出来。

一是通过语言表现情感。剧中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画外音、唱词,都是表现人物情感的有效载体,尤其是其中的独白、旁白、潜台词、大段抒情唱词等,更是表现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务必对这些要素动大脑筋、花大功夫、下大气力、作大文章。

二是通过动作表现情感。动作是心灵的外化,戏剧艺术又称作“动作的艺术”,说明动作也是表现人物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戏剧动作又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内部(心理)动作、静止动作(停顿)等等,要做到“心理与形体的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尤其要注意静止动作(停顿)的独特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演员的自我修养

第6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节日旅游;文化建设;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Reutilization of Folk Performance Art in the Context of Festival Tourism:

Taking Specific Performance Art in Nanj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WU Fu-rong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之所以不用于一般的历日,就在于这期间包含着特定的风俗习惯。”

①它有别于自然时间,是用文化的方式来划分和度量时间,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中所感知的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间单位,以此来规划和调节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信仰仪式、娱乐活动等诸多民俗事象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画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民众基础生活的节日也不可避免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上有了现代转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基于“野性思维”形成的节日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呈“去魅”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节日中有“意味的形式”,如狂欢式表演等要素仍然具有再生力量。笔者以南京地区的节俗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论证,对这种再生力量的发掘以及合理应用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分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丰富多样,除了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更是独特,经笔者汇总,列表如下:

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及现状一览表

时间(农历)岁节名主要表演艺术类型传承现状

立春立春迎春东郊,举行打春祭拜仪式:接春、觇春、打春、送春;自明初从乡村到城市流行唱“村田乐”的娱乐活动,三三两两,敲敲打打,说说唱唱,索钱要米,俗称“唱春” 打春、送春等旧俗仅在高淳等郊县可见

二月初一春社日祭社,演社戏 今俗已不存

二月初八张王诞(祠山庙会)祭祀张渤(祠山大帝)弘扬其治水精神,祠山庙会仪式严格、活动丰富,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打莲湘、草台戏等,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祭祀舞蹈“跳五猖”源自西周傩舞今节已不存,然节俗得以保留,传承至今,以溧水县蒲塘桥和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十八花台会始于清康熙年间;搭建花台,邀班唱戏、看戏评戏;三天六场戏,剧目由主家选定,不能重复,唱得好挂彩加赏,若被评出了毛病,则台前的九联灯就不见升起,那场戏也得重新补唱延续至今;观众云集,连苏、锡、常等地及上海、皖南也有人闻讯而来;还举办土特产物资交流会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妈祖庙会)祭祀妈祖: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民间艺术表演及其他娱乐、歌舞、杂耍项目 2006年下关举办妈祖文化民俗节,再现庙会胜景;2007年妈祖庙会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八泰山庙会始于明洪武年间,盛况堪称南京江北之最;祭祀东岳大帝,“出会巡街”、“烧香礼拜”和各式民间文艺表演,如龙舞、狮舞、高跷、旱船、河蚌舞、老汉摊车、抬花轿、跑驴舞、霸王鞭等早期庙会是民众祭祀活动,后来增添了民间文艺活动,现在以商贸交流为主,2004年取消交易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十五蒋王庙庙会祭祀蒋子文,“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有祭祀、民间歌舞、技艺和商品交流活动延续千年至今,2005年暂停办,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这些节俗表演涉及多种艺术,按其载体特性来分,可分为口头艺术、形体艺术、综合艺术三大类:

(1)口头艺术,即口头表达,人声说、唱、吟、咏的文化艺术,属于听觉艺术,如“村田乐”的说唱;

(2)形体艺术,即以形体、肢体为艺术语言,属于视觉艺术,如“跳五猖”

③等各类舞蹈和杂耍等;

(3)综合艺术,即口头和形体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属于视听艺术,如“花台戏”和各类祭祀礼等。

从其传承的历史来看,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的当下趋势呈现出如下规律:①带有农业生产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逐渐消亡或拘囿于乡村;②带有祭祀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娱乐化;③带有娱乐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扩大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经济结构变化。节俗表演艺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变异,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以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体,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文化自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商业文明大力冲击着传统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随之相应改变,“传统社会的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去效应”

④,如立春、春社日等以农事活动为依据或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节日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退,节俗表演艺术也自然随之衰退。

(2)思想观念更新。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人所不能理解,崇拜、敬畏的种种自然现象逐一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节俗中迷信、愚昧的消极成分逐渐消失,积极的部分得以保留,其中带有祈福、娱乐等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或是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内容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高淳跳五猖、下关妈祖祭等。

二、节俗表演艺术的现代资源性质

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现性传承过程中各种民俗的内涵形变与脱落增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节俗物质外壳的表演要素却在当下的民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功能。在前现代社会中,表演型节俗的最大功能是宇宙观和人际观的呈现,现在节俗表演承担了具有多种现代意义的复合功能,具体说,是如下几种:

1、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地方或族群身份认同资源

节俗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承担民众总是以一个区隔界限相对分明的空间为基础来传承其区域或者族群文化艺术。每个区域或者族群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型节俗,在歌唱和舞蹈中,地方性知识、群体宇宙知识乃至族群历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沿。在传承过程中,或者本真的含义已经丧失,但是表演特有的物质外壳必然会保留着上述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南京地区的“跳五猖”、“唱春”呈现出与任何别的区域文化不同的身体语言与唱腔。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地方传统表演节俗,是地方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载体,是活着的地方志或者民族志,是不可替代的身份表达符号。这种符号系统只在固定的、不可挪移的空间中展示才有意义,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日渐夷平,文化身份日渐模糊的趋势下,地方-区域-全球、个体-群体-族群要形成文化自觉,那么对地方节俗表演艺术的认知就是不可忽略的身份标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身份认同是地方节俗表演的基础功能,除此以外,表演节俗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公共资源。地方政府是将民俗表演艺术加以重构展示的主要组织者。作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节俗表演可以呈三种形态:博物馆型、素质教育型、群众表演型。其存在的空间一般为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等)、城市公共空间(广场、街头空地、公园等)。这种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形式强调在民众层次上普及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建设地方文化形象。

表演型节俗是表现健康情趣的非物质文化,在民众层次上的普及宣传意味着主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地方一般会以“良乡美俗”为理性目的对各种表演型节俗加以选择,并将这种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通过媒体、教育等精神文化部门,将主要存于乡间基础生活的节俗改造为相对纯粹的艺术样式存放到展示空间。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意象不仅靠物质环境来体现,还依靠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来支撑。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主要通过公共文化艺术的展示、公共文化艺术的教育达成。这是一个需要权力机构对地方文化艺术原材料加工的过程。良好的文化艺术资源是城市品格的保证,也是地方区域文化竞争形象的自我塑造。表演节俗的公共展示有利于将城市文化设计为具有连续性的积极文化体系。

3、节俗表演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

节俗表演还是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库。这些世代保存下来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在日益兴起的节日旅游中经历着新的转型,成为节日旅游的核心所在。所谓节日旅游,是以节日文化为吸引物、节俗活动为体验对象的一切旅游活动,大量的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聚集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参加内容多样、主题鲜明的公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在这种新环境中,传统的节俗表演艺术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其人为传播与获取经济收益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的再生形态。它虽源于传统,但本身已不仅是本土本族群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而是以民俗文艺的演示为手段,以满足外部游客的文化艺术欣赏、猎奇求新的旅游需求及获取经济收益的需要为直接目的,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文化资源,具有有偿有价的精神商品特性。

不过,“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取决于:①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正效益;③能为特定时期旅游行业所操作。“民间表演艺术”要转化为“旅游资源”亦然。民间表演艺术的独特性是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程度则是产生效益的前提。以“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开发的可行性”为准的,审视上表中的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均能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可直接进行开发利用。它们经过某些加工或“包装”后,转化为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旅游资源,重新展现在旅游者眼前。

三、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开发中的利用模式

这些经过加工或“包装”的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的开发中,大致有如下两种利用模式:

1、节俗村落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在特定村落的自然环境中,将文化遗产、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在原生地加以保存,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活的文化”而一直延续,如溧水蒲塘桥和高淳桠溪镇的祠山庙会、高淳薛城花台会等。在旅游开发中,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开展民俗体验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小生态”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再进行旅游策划,借助“跳五猖”、“花台会”的独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关注,重构原生地的文化空间。

2、旅游节庆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通过旅游节庆的定期举办,将原有分散的民间表演艺术移植到一个特定的节日空间里去展示。在旅游开发中,节日的节期和节俗内容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或再造,借重“旧”的传统打造出一个新的“传统”,如南京国际梅花节、六合金牛湖“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以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为例,它集中整合了南京民间节俗中的歌舞表演,突出了民间艺术节特色,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作为构建节日文化空间的场域,使其更具有原生态特性,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3、舞台展演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通过职业演员担当相应的展演角色,通过艺术团的舞台演出,向旅游者展演相应的文化艺术。这种模式直接依赖于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加以形象化展演。

⑤如《神韵金陵》这类融合了南京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大型歌舞剧,即可作为此类开发的借鉴。像“村田乐”、“跳五猖”、“花台戏”以及民歌、杂耍等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可表演性和欣赏性;打春、送春以及其他祭祀活动等,既有神圣性,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借助政府、企业和地方等各方力量,打造一台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展演会,不仅丰富了南京市的旅游演出市场,而且也成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从发展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民俗都是现代社会中呈流动相的艺术。因此,节俗表演艺术担负的多种现代功能正是其本身发展的体现。在节日旅游开发应用的诉求语境中,节俗表演形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外部关注,这种关注让表演主体和艺术消费主体双方都能更多体验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旅游者而言,它们是节日旅游语境中的可预见的消费构成要素,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艺术感受。对地方旅游设计者来说,这种民俗表演重构本身就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亦即,地域社会的民间表演艺术,有可能通过和外部的接触而得以再生与维系。“我们今天应该逐渐习惯欣赏那种以一种统合的观念看待多来源的节日文化要素的关系的思维,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分化的复杂社会面对多元文化而应该采行的思维。”

⑥ 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传承主体的文化与经济诉求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力量。只要以发展的眼光,而非简单的批评模式看待新历史中的民俗表演形式,可以使得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承担主体与民俗艺术消费者获得双赢。

①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②本表资料来源:《江宁府志》(清康熙七年刻本)、《新京备乘》(民国二十一年北京清阁南京分店铅印本)、《首都志》(民国二十四年南京正中书铅印本)、《正德江宁县志》(抄本)、《六合县志》(清光绪六年修十年刻本)、《六合县续志稿》(民国九年石印本)、《高淳县志》(民国七年刻本)、《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南京民俗志》(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六朝民俗》(张承宗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南京地方志网站njdfznjecn/wtypeaspx?typeid=1245。

③跳五猖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内容为逐妖除魔,消灾降福。登场人物,除六武士外,均戴面具,着类似戏曲中的服装。表演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伴奏。道士、和尚、土地的舞姿轻盈简洁,而判官与五猖的动作节奏急促,舞姿粗犷有力。挥舞双刀的五方猖神表演“亮刀”、“劈刀”、“云手”等刀式,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表演时,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100余人。

④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6页。

⑤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第128页。

第7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戏剧表演 基本功训练 创新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63-02

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经历了漫长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已经形成了以程式化表演为主要特征的表演体系。而对于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戏剧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靠演员来塑造。主要靠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来完成。“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体现者,也是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一名戏剧艺术表演者,无论是授课老师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传统戏,还是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始终坚持把角色创造放在第一位的戏剧表演艺术理念。

一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1.基本功训练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要真正实现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必须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因为这是戏剧表演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戏剧表演的载体是唱、念、做、打,这也是戏剧表演的四种基本功夫和四种根本艺术手段。所谓“唱”是指声腔演唱;“念”是指有韵律性的言语道白,二者互为补充,交相结合便形成了“歌”;“做”是指有舞蹈性的经过提炼出来的形体身段动作;而所谓“打”则是指武术形式和筋斗翻跌技巧,这两种结合,即产生出“舞”。作为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艺术表演的学生来说,只有真正学习和掌握了这四种基本功,才能使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逼真鲜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艺术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实现以唱、念、做、打功夫完美结合的境界,尚需一个逐步吸收、融合的过程。譬如做功,它是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并按一定程式加以表演的一种技能。它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去表达人物内心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依靠的是舞蹈语汇的技术技巧以及特殊功法,如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扇子、手帕等,既要使用的得心应手,又不能流于形式。至于徒手、把子、筋斗、武术、翻跌及刀枪器械的招式套路,表面上看,表现的是人物高超的武艺,实则旨在全面烘托剧中角色的精、气、神,因此,人物的肢体语言还需与戏剧冲突中适时铺陈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总之,戏曲的唱、念、做、打的灵活应用要能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2.基本功训练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基础

了解并掌握了戏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后,并不能说明就完全掌握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真谛。因为这充其量不过是掌握了入门的一把钥匙,还需要通过主观上的感受揣摩来进一步掌握戏剧表演艺术在形式的节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继而才能去构思怎样去塑造人物、把握人物、展示情节和发展情节,这也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灵魂。“所谓‘节奏性’,即戏曲音乐的节奏性。通过锣鼓的击打和文场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旋律,使整个戏曲形式统一于音乐的节奏之中。所谓‘虚拟性’,是指戏曲表演者利用虚拟的动作来完成的虚拟表演。它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或者演唱念白去调动观众的联想,让观众感受到演员所表现的环境和物体的存在。因为它摆脱了客观实物性。而有了这种虚拟性,使戏曲表演更加活泛、灵活,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出观众的想象力。”

戏剧表演艺术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性艺术样式,它的综合性和规范性的集中表现就是程式性。戏剧表演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是由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相应的服饰、化妆、砌末、锣鼓经等共同组成的完备整体。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首先是运用唱、念、做、打去展现故事情节,刻画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因人而异的特定的化妆、服饰等物质形式去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而这一切又都必须统一在一定的声腔、韵律、锣鼓经之中,最终形成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舞台节奏。

二 基本功训练的具体要求

戏剧表演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过程。对此,作为教师,须制定出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认真分析,认识学生,因材施教

学习戏剧表演艺术的学生,入校前一般未受过正式系统的训练,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他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学生虽然有刻苦学习的愿望,但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为使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各种戏剧表演技巧,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严密的科学归纳和合理有效的安排。

3.认真设计授课方案,有的放矢

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和构思整个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案,按照教学大纲顺序,逐单元做好计划。所以教师力求做到:(1)必须对所授的动作、姿态及技巧的概念和要领要讲解清楚。(2)讲解时力求做到概念清楚,逻辑性强。(3)对各种动作要领以及各种舞姿的运行方法和路线,要求达到的效果,以及形体内外的感觉,都必须讲解得通俗易懂,做到简练而准确、生动而又风趣,使学生不感到畏难,而是对此充满兴趣和期待。

4.准确做好形象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只有动作做得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才能使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讲解要领时,必须做到准确凝练,突出重点。而训练中的讲解,必须做到有序、有规律可循,让学生边练习边体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动作瑕疵,都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启发学生以一种放松、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将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内在的心理状态有效结合,尽可能地同步演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严慈相济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善于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同时还须要辅之以某种程度的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灵活方法,同时还要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的程度。

三 基本功在教学教法中的创新与思考

众所周知,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载体是人体。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要真正成为表演艺术的载体,就必须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规范。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训练过程,没有严格和规范的训练,就培养不出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技巧地运用启发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德育是贯穿于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古人云:“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对戏剧表演艺术来说,“才”就是“艺”,“德”是“艺”的灵魂,“艺”是“德”的物质基础,只有德艺共存,艺术教育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根据目前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的娇生惯养,造成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等现象。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刻苦学习,早日成材”的专题教育,并请老戏剧表演艺术家讲述他们刻苦学艺、不畏艰难的事例,以事实证明“坐享其成”是不存在的,只有历经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培养他们坚忍不拔、肯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明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认识到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肯于吃苦耐劳,学习过硬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戏剧表演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德施教”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教育工作者,要热爱戏剧表演艺术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视戏剧表演艺术教育工作为生命,以满腔热忱和高度的使命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师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无疑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从形体训练的直接效果来看,能发挥出在表演艺术中达到一定的舞台实用动作,使学习表演的学生具备舞台上所需的可塑性。从间接效果来看,能使学习表演的学生的表演素质有较大提高,使其平常间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是经过严格形体训练后的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才是形体训练的最终结果。

四 结束语

“中国戏曲及其戏曲表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表演,不仅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生活行为,也倾注了每一个戏曲表演者的思想感情。戏曲表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传承下来的许多经典艺术,都是许许多多优秀表演人才的心灵结晶。”今天,时代在发展,戏剧表演艺术舞台更加趋向多元化,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局面,我们从事戏剧表演教学的教师,更应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尝试,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特别是要根据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的特点,将目标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化的追求上。只有将民族化的东西融汇到戏剧表演艺术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拓展戏剧表演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就必须认真重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科学性,认真负责地教好学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彭三元.浅谈戏曲基本功训练[J].黄梅戏艺术,1991(4)

[2]梁艳.戏曲基本功教学心得[J].戏剧之家,2009(2)

[3]钟秀娟.浅论戏曲基本功的承传[J].戏文,2007(1)

[4]王光.浅谈戏曲基本功元素[J].运城学院学报,2005(S1)

[5]项莉.师范院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8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关键词 音乐课堂 表演艺术 音乐教学

表演艺术概括地讲是一种动态艺术,具体地讲是一种集语言、动作、舞蹈、角色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脚蹈之是人之常情,这足以证明表演艺术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而手舞之,脚蹈之,必然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促使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并在不断提高的表演艺术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一、语言是表演艺术的声音体现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表现艺术,语言做为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是最接近学生的。准确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表演艺术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魅力,可见语言是表演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幅汇集丰富词汇的好口才,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表达得清晰、准确、形象,歌词才可能表达的富于情感、轻重缓急愉到好处,使其更贴近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准确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表演艺术中最基础的东西,因而应鼓励学生说普通话,保证读音准确、流畅。这就是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情,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语境,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思,使学生投身于作品中,展开丰富的想像,动情地表达出对作品的感受。如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讨论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应采用凄婉、忧伤、缓慢、叹息、弱及寄予真挚的同情心来朗读和演唱。这种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不但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花,激发了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共鸣,而且还增强了求知欲,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语言描述的表演能力。

二、舞蹈是表演艺术中的高层体现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要求有较强的节奏性及内在连贯性,是表演艺术中的高层体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身体的积极参与,必将调动各个感观,使之处在兴奋状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大胆尝试的念头,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目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手脑并用,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艺术,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或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蹈动作后,便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大胆编织舞蹈,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在此舞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尝试,敢从“想像”中走出来,将想象到的用舞蹈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亲身的感受。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由于它不像民族舞具有某种固定的特色,一开始同学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任何乐曲的想象都无固定的答案,打消顾虑,开阔了思路,有的学生跳起了华尔兹,还有的同学做出了溜冰的动作,其中有一位同学舞蹈创意极为新颖,他竟和着乐曲跳起了非常时尚的太空舞,仿佛是舞在空旷的太空,又仿佛是信步在多瑙河上,一下子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就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舞蹈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次舞蹈表演都十分出色,充分发挥培养了其特长,提高了创编舞蹈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音乐教学走出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精神的提倡,激活了师生思维。然而表演艺术做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方面,却往往被忽视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弄清何为表演艺术。表演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参与,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表演中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而且也使得音乐课堂有声、有色、有效,充实而不乱,轻松而不散。这正是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愿望,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重视音乐教学中的表演艺术吧!

参考文献:

第9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

布莱希特的演剧体系主要是“间离效果”理论,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演剧理论。他主张通过表演将平常的事物陌生化,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从而通过艺术影响使人们意识到现实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主张演员服从于角色,而是强调演员高于角色,演员在现实的舞台表演中只有驾驭角色才能将来源于生活的故事陌生化,实现其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我国对布莱希特理论的引入是在上世纪30年代,但只是对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建国后黄佐临先生领导的对布莱希特模式的模拟尝试,对中国的戏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到当代布莱希特理论已经系统的应用到我国的戏曲表演中来,既促进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戏曲文化的交流。

二、我国表演艺术现状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商业背景的影响出现大众化、商业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品味和质量,对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影视文化的发展陷入僵局。影视文化的大众化对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审美的单一化和类型化限制了表演艺术的发展,造成表演格式化,没有特色;第二,大众审美带有低级庸俗的特点,降低了表演的品质,使表演失去了最真实的特色;第三,表演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丧失了其人文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影视表演没有底线,过分的满足观众精神幻想的需求而出现了违背人文的问题。对日本战争中中国军人的夸大表演就体现了这一点。第四,表演丧失自己的特色。随着青春偶像剧和韩剧的流行,一大部分商家迫于利益的需要对成功的剧本进行模仿,造成了表演雷同,使表演失去特色。

三、三大表演资源的融合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影响

戏剧和影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艺术门类和美学原则都不尽相同,但是就表演艺术来看,戏剧的表演艺术对影视的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例,具体的分析三大体系的融合对我国当代影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

我国当代表演艺术受斯式体系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演员内心的体验。斯式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内心情感的体验,他要求演员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再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将这种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使角色更加生动立体,体现人性的复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扮演的和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王刚在对和珅这一形象的演绎中,几乎每一个眼神都体现了他的精明算计和贪婪,但是在面对他唯一的儿子时,又会流露出他作为父亲超乎寻常的慈爱,就只眼神一项他已将和珅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刚先生的表演完全遵循了和珅的心理问题和生活逻辑,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符合斯式体系的理论。

(二)应用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对我国的影视表演也有很深的影响。中国的很多表演艺术家在都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表演实践中,将平常的角色或事物陌生化,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和新奇性,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促使整个表演取得成功。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一理论也有所体现。在传统的观念中皇帝一直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本剧的编剧却将皇帝平民化,甚至在微服过程中皇帝还体验了贩夫走卒的人生,既给观众一种陌生新奇的感觉,也体现了本剧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民族戏曲表现

梅兰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戏曲的理论体系和表演特色,这一体系对当代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具体表演中以生末净旦丑划分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内在、夸大人物外在。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一剧中,张铁林扮演的乾隆是一位中老年男子,性格刚毅,代表了京剧中的老生;王刚扮演的和珅狡诈贪婪,代表了京剧中的文丑;而张国立所扮演的纪晓岚虽性格复杂,但是其本身所表现的正义必将其划分到净的行列。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