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直接投资流量;双边贸易;替代关系;互补关系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96
2013年,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存量为44亿美元,保持在非洲各国的首位,而中国也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到2014年,双边贸易已经达到602 71亿美元。可见虽然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和贸易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发展双边贸易,本文研究了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是否会相互影响促进发展。
1 投资贸易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逐渐扩大,对外投资越来越活跃,因而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国际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替代关系、互补关系。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最早是由蒙代尔(Mundell)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贸易和投资具有替代关系。Caves(1957)认为,在进入外国市场时,贸易出口与FDI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此外,Gray(1998)认为,市场寻求型的FDI和贸易之间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1]而小岛清(K Kojima,1973)和蒙代尔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贸易和投资是互补的,相互促进。1985年,Helpman、Krugman提出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而且两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差距越大或者相对市场规模差别越大,投资的贸易效应就越明显。
古广东(2008)采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的对外投资会拉动出口贸易[2];周霞(2011)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把我国对外贸易的伙伴分为市场占有型和资源寻求型,利用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投资市场占有型国家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大于资源寻求型国家,投资资源寻求型国家对进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大于市场占有型国家[3];唐礼智、章志华(2015)采用2003―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对外贸易空间相关性的检验,引入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但是影响效果不明显,还须进一步的提升[4]。
由于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起步的比较晚,所以大多是单方面研究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或者中国和南非的贸易,对于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关系,学者研究的还比较少。王伟(2011)采用2000―2009年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和贸易的数据,理论并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引起贸易变化的原因不明显,中南贸易的变化会引起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的变化,并且对南非的出口推动着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的增长,而对南非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关系不明显[5];衣秀秀(2014)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南非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实证结论为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流量变动与中国对南非出口变动有因果关系,与进口贸易关系不明确,与中南贸易额一般不存在因果关系[1]。
2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现状
2 1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存量近年来居于非洲第一,直接投资行业相对比较集中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160亿美元,比2013年上涨了14 9%,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国中排名第三。而南非也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外国投资在非洲的重要目的地,根据联合国和发展会议报告,2014年南非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8亿美元,同比下降31 2%,但是仍名列非洲第一。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开始于1992年,而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及1998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南非政府凭借自身的自然资源、完善的金融和法律体系、交通等优势[1],使得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存量近年来一直位居非洲第一,2013年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4亿美元。详见表1。
表1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万美元)
2013-8919440040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中国2013年对非洲直接投资领域分布广泛,主要涉及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文化娱乐业等17个行业大类。相比而言,中国对南非的投资行业与非洲相似,近年来,中国在南非的投资行业主要是采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能源、信息、通信技术、金融业及电子行业。[5]这也跟南非自身的投资优势有关,据南非政府制定的“新经济增长路线”,南非将积极促进矿井深加工、制造业发展,为外国投资者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提供机遇。同时,南非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也制定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涉及公路、铁路等项目。
具体来说,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地区和各省的工业园区中,投资项目涉及纺织服装、家电、机械、食品、建材、矿业开发以及金融、贸易、运输等多个领域,主要投资项目有中钢集团铬矿项目、金川集团铂矿项目、海信集团家电项目等。除此之外,中国在南非金融方面也进行投资,2008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出资约54 6亿美元收购非洲最大银行标准银行20%的股份,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南非最大金融类投资项目。[ZW(]资料来源: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中国投资指南。[ZW)]
2 2 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中方长期处于逆差,双边贸易结构互补
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1995年12 29亿美元到2014年602 71亿美元,并且自从2009年起截至2014年,中国一直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南非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1995―2004年,中南双边贸易稳定增长,中国和南非贸易顺逆差不明显,贸易基本处于平衡状态,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为59 12亿美元,中方逆差额为0 08亿美元;2005―2008年,双边贸易继续逐渐扩大,2009年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进出口额度同比也小幅下降;2010―2013年,双边贸易迅速增长,逆差额也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40 96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315 57亿美元;2014年双边贸易额小幅下降,进出口也相对下降。详见图1。
图1 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情况
中国和南非进行双边贸易的产品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如图1所示,从产品分类上来说,中国从南非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未分类的产品、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以及制成品。在2011―2014年,中国从南非进口未分类产品金额飞速增长,远远超过其他产品,2014年,中国从南非进口未分类产品金额266 77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59 85%。而中国从南非进口额比较少的为动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蜡,饮料和烟草,在2014年,分别从南非进口0 02亿美元、0 24亿美元。
而中国出口到南非的产品种类与进口大不相同,中国出口到南非的产品主要有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及制成品,2014年这三种产品的出口额占据中国对南非出口额的主要部分,出口额分别为58 72亿美元、48 96亿美元、32 99亿美元,占到总出口额的37 4%、31 19%、21 01%。而中国出口到南非金额比较少的是未分类产品,及动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蜡,在2014年分别仅为0 53万美元、326 43万美元。详见图2和图3。
图2 中国从南非进口结构[ZW(]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UNCTAD。[ZW)]
图3 中国向南非出口结构[ZW(]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UNCTAD。[ZW)]
3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影响贸易的实证分析
3 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的是2000―2013年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流量与双边贸易的数据,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流量的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及《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而中国南非双边贸易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由于回归模型本身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因此本文选取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关系检验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在这里,采用比较常用的ADF平稳检验法,不过,对于每一个序列单独来说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两个或者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如果ADF检验不平稳,还需要做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看这些时间序列是否长期存在均衡关系。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因此设置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流量FDI、中国对南非贸易额IX、中国对南非出口额EX、中国从南非进口额IM四个变量。
3 2 平稳与协整检验
3 2 1 ADF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变量FDI、IX、EX、IM取对数LFDI、LIX、LEX、LIM,然后对它们以及各自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从表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选的时间序列LFDI、LIX、LEX、LIM都是不平稳,而LFDI、LIX、LEX、LIM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水平下处于平稳,因此综上知,在LFDI、LIX、LEX、LIM这些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详见表2。
LIM(2)(c,t,1)-8 311302-5 295384-4 008157-3 460791平稳 注:表中的结果由 Eviews7计算得出,检验类型括号内的c代表估计方程中的常数项;t代表时间趋势项;p代表自回归滞后长度。
3 2 2 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
一些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的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对LFDI与LIX、LFDI与LEX、LFDI与LIM分别做协整检验。原假设r=0表示没有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1表示有一个协整关系;原假设r≤1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2表示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详见表3。
注:表中数据通过Eviews7软件计算得出。
由表3可以看出约翰森协整检验的结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FDI与LIX协整检验的似然比即迹检验统计量数值中,第一组数值50 53698>25 87211,因此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有一个协整关系,第二组数8 400081
3 2 3 Granger因果检验
经过上面的ADF检验和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LFDI与LIX、LFDI与LIM两组时间序列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分别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选用了2个滞后阶数,结果见表4、表5和表6。
由表4、表5和表6可知,贸易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流量,而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流量是会引起中国对南非的出口额的变化,但是对中国从南非的进口额影响不明显。
4 结论与启发
在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的具体情况下,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启发。
第一,中国和南非双边贸易或者进口额、出口额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流量。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流量在非洲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多,而且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相对比较集中在采矿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即使中南双边贸易不断扩大,南非在2009年就成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由于南非自身的投资的优势所在,具有丰富的自然矿物资源、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中国可能并不会受到贸易的影响,从而改变对南非的投资额和投资结构。
第二,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流量会显著地影响促进中国对南非的出口贸易,而对进口贸易影响不明显。中国对南非的现阶段的投资主要以采矿、基础设施方面的为主,多为垂直型直接投资,而在投资的起步阶段,会因生产需要而从中国进口原材料、机械设备或者零配件等,从而促进中国对南非的出口贸易。而中国对南非的投资还没能达到成熟阶段,当南非成为投资行业产品主要生产地之后,会将返销中国,从而促进中国从南非的进口贸易,而中国对南非的投资还处在初始阶段,投资对进口的作用还很不明显。
第三,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和贸易形成互相促进发展的格局。南非是一个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南非的矿业、金融服务业、汽车行业、旅游业等都是发展得很好并且很有潜力的行业,中国可以扩大对南非投资的领域,深化已有的投资领域,比如对制造业的投资,并且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将中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南非,从而更好地进行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贸易量的提升,并且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贸易摩擦,通过贸易的扩大,更加促进对南非的投资,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1]衣秀秀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4
[2]古广东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下转P101)黄天怡:对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的分析贸易影响分析[J].亚太经济,2008(1):55-57
[3]周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11(4):83-87
[4]唐礼智,章志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145-147
[5]王伟 中国对南非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1
[6]汪素芹,姜枫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日本、美国对华投资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5):79-86
[7]邱黎黎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东道国和母国的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3):50-54
[8]张晓静,汪涛,江振龙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对外直接投资机会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5(3)
Abstrac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upply factors of production overseas subsidiaries, so it can help the invest countries avoid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 trade by empirical analysis, then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t last raises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发展对策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tatus quo and problem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84-02
1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机器设备、材料、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供应海外的子公司,因此能够跨过多种壁垒,开拓东道国市场,增加了投资国的商品输出。吴文钊(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党远鸿(2009)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
1.1 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1.1 平稳性检验对表1中这两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一阶差分后两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时一阶差分平稳的,即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一阶单证变量,差分一次后平稳,即一阶后平稳。
1.1.2 协整分析考察对象为1990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EX)和对外直接投资(FDI)如表1,为方便研究得到平稳数据,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拟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lnEX=C+alnFDI+e
根据Eviews可以写出EX和FDI的如下回归结果:
lnEX=4.894262+ 0.802910lnFDI +e(1)
(10.63146) (6.604208)
R^2=0.719544 F=43.61557 DW=1.066991
从方程(1)中可以看出R^2=0.719544,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很好;DW值为1.066991,通过平稳性检验,也知道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d=1。因此,DW>d,拒绝原假设,即两个变量lnEX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样EX和FDI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从斜率项的值看,0
1.1.3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Eviews软件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出口却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1.2 实证分析的结果
1.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关系通过协整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直接投资额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带动出口贸易0.802910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与年出口贸易额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就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偏小。
1.2.2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因果关系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原因如下:
第一,可能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于出口规模来说总体偏小,不足以对出口造成影响。
第二,本文未考虑资本数量,技术效应及出口倾向等相关影响因素,可能造成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但是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己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
2.1 投资发展速度快,但投资企业规模小2002-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56%。截至2008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83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续增长。但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比重,海外企业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差。
2.2 投资以商务服务业和金融采矿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217.2亿美元,占38.8%;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58.2亿美元,占总对外投资的10.4%,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黑色金属采矿业;制造业对外投资17.7亿美元,只占总对外投资的3.2%。
2.3 投资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比重较小表面上从事对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但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8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9.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
2.4 企业投资地区广泛,但比例集中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但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71%。
2.5 投资方式单一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上逐渐有了一些新投资方式,如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但是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结构上,我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策
3.1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促进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3.2 合理引导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鼓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获取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引导国内金融机构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3 培育合理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海外市场。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清晰,能够自我约束,并且可以比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大力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比国有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3.4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在巩固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3.5 加快跨国并购发展,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多元化在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上,中国企业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现状,继续巩固和发展合资方式,同时促进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方式的发展,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问题研究[D].2006,(12).
[2]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2009,(4).
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目的多种多样,这些投资对贸易是产生正向的补充和创造作用还是负面的挤出和替代效应,有待实证。
一、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理论
在1960年海默首次突破自然禀赋理论解释了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后,FDI理论进入国际生产分工的理论阶段,经众多学者发展成为垄断优势理论。在市场不完全的基础上,企业特定优势成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
弗农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为解释为对出口贸易的替代。该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的对外投资的行为。但该理论局限于跨国公司制造业产品,并且不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直接互相投资的行为。
蒙代尔(1957)利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研究证实投资与贸易的替代关系,即当OFDI不能发生时对贸易的影响。证明了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理论
小岛清的理论基于日本对美投资,强调国际生产分工,并指出国际资本流动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管理经验等。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都支持贸易创造理论,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专利技术、管理方式上具有专有优势,会与其海外子公司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Lipsey等在80年代的研究证实了海外生产和母国出口具有互补关系,在2000年对日本、瑞典、美国的跨国公司的研究证明了OFDI与贸易互相补充的观点。
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权变关系理论
权变关系理论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存在“门槛”,而不具有统一解释。陈立敏(2010)汇总了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例如Bergsten(1980)认为,投资与贸易替代或互补是由国际化投资程度决定的,而Markuson和Svenson(1985)的观点是二者关系取决于贸易与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否合作。Gray(1998)指出,对外投资的动机和类型直接影响了它与贸易的关系,Head与Ries(2001)指出对外投资的水平或垂直决定了它与贸易的关系。Blonigen(2001)的研究认为,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与投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有关。Svenson(2004)指出,这与其涉及的产业分类精细化程度有关。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内容是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行为的关系,因变量为中国对外贸易金额,自变量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FI)和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FDI)。与贸易有关因素还有很多,如一国GDP和人均GDP,鉴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变量与OFDI和FDI有着显著的回归关系,因而本文只选取OFDI和FDI为自变量。
本文选取我国2004年~2012年对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贸易及投资数据。其中贸易指标为中国对各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实证检验
(1)模型建立
由于本研究使用面板数据,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进行单位根检验,最优滞后期由SIC原则自动判断。得出结论: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
其中i代表地区,j代表时间。TRADEij表示j年中国对i地区的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OFDIij为j年中国对i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FDIij表示j年i地区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额。
此时R2为0.84,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实际投资对贸易额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模型可表示为:
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具有一阶序列相关性。修正后不再具有序列相关。此时模型应为:
(2)模型分析
FDI每增长一万美元,双边贸易额就会增加十万美元,而OFDI每增长一万美元,会使贸易额增加二万八千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的原因在于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增长。公司内贸易则说明,先有对外投资才有贸易产生,因此投资是贸易的先导。但一般理论认为,在中国是贸易先行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基本遵循贸易在前为投资积累经验、熟悉市场,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外商对于中国的投资目的在于产业转移,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并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加了跨国公司位于中国的子公司对机械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与投资母国之间的贸易。
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一直以来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区域分布广泛,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但集中于资源和初级产品制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大幅上涨,在政策导向下,商品结构也发生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了快速发展,存量与流量实现了持续增加,不断发展成国际交易中的重要力量,技术、贸易都归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结构的框架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伴随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新情况,尤其在投资流向、结构和规模等方面表现明显,将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等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现实效益
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对输入、输出国都将有益。国际直接投资能让输出国家的投资直接进入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国际性的生产与营销网,实现在全球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输出国家的经济效益,为输入国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对我国来讲,它能有效解决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借助国际直接投资去掌握技术,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①。再者,国际直接投资也能帮助发达国家,进一步完善输入与输出循环体系,获得经济动态平衡,进一步完善工业布局与经济结构。
但是,还要看到外资也能冲击民族工业,破坏资源的不科学分配。而从长远来看,世界经济是有机体,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该经济体独立运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经济交流,构建科学合理的输出运作机制,更有利于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正面效益,更好适应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投资与贸易自由化,在信息技术的着力推动下,促进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逐渐发展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大规模趋势,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实现跨界运作,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劳动力资源等相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流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开展了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技术转让、服务以及贸易等活动,实现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运作。在该趋势下,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与投资主体多元化。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流形式与活跃因素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速度比借贷资本输出要高,并且国内投资、世界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国际贸易等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主体②。同时,国际直接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设立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市场上占有优势,并且收支顺差不断扩大,成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策源地,并且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亚洲新兴国家开始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崭露头角,开始涉及国际直接投资。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采取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是独资,积极开展并购,这样其始终处在垄断地位,比如,我国新设投资项目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比例逐渐提高,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上升趋势尤为显著,达到了接近80%,原来的合资企业独资化趋势更加显著。
二是资本流向与投向出现了新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开始,对欧盟等国家展开大规模投资,新兴国家投资也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展现回流趋势,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市场资金常出现短缺现象。比如,2009年新兴国家市场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金额为354亿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并购新兴市场企业活动在下降,下滑趋势明显。
三是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实行的对外投资政策上出现一定程度松动。比如,法国大力鼓励外资企业实施投资,尤其是支持外国投资创新项目的大力实施,全面提升了法国对国外投资直接吸引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新增外资项目中,研发类投资项目增幅较大,高达8%。再如,英国在2010年开始采取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借助外资来缓解债务压力,加快经济复苏并实现可持续增长③。
国际投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困境
平均投资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一般来讲,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国企占主导地位,但是只从数量上看,则民营企业是主力军。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因为伴随市场发展才逐渐接触到国际市场,对灵活使用资本市场、谋求资金方面经验稍显不足,实力也不强,需要借助已有资金、银行贷款来开展业务,在周转资金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导致中小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并且投资效益也不明显。根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实行对外直接投资均投资额度不足140万美元,因为受限于投资规模,自然在资本规模上不处于优势,投资风险增加,也就很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支持,不利于企业发展④。再者,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发展中国家投资绩效指数是0.72,发达国家则高达1.11,但是我国只达到0.69,这充分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缺少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
[中图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67-02
1 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汇率对FDI的影响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汇率水平的变动(货币的贬值或升值),二是汇率波动的剧烈程度(汇率的稳定性)。汇率变动的这两个层面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这两个层面的汇率变化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有关第一个问题,Cushman(1985) 考虑了一个两期的动态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汇率的水平而且考虑了预期汇率波动的影响。通过分析生产地和销售地不同的四个对外直接投资模型,Cushman推断预期母国货币升值将会降低投资者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当因汇率升值导致的本国生产成本与在投资对象国本地生产成本的差额,大于在出口对象国直接投资的沉淀成本时,就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Cushman的理论被称为“相对生产成本效应”理论。邢予青(2003)以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背景分析了汇率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从1981―2000年日本在中国9个制造业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元对人民币的双边真实汇率和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对于汇率波动幅度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一般认为:汇率波动越剧烈,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对风险回避型投资主体是不利的。早期的Wilhborg(1978)认为汇率的波动程度等价于投资者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汇率频繁或剧烈地波动对于风险厌恶的对外直接投资者往往具有负面效应。Campa(1993)等学者采用期权定价模型得出汇率的频繁波动带来了很高的不确定性,汇率变动得越剧烈,就越需要更高水平的汇率来诱使企业执行FDI决策。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得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地考虑投资的不可逆性。换句话说,大的汇率波动将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的风险,而风险增大时投资者将要求更高的投资溢价以抵消可能出现的损失,于是放弃部分项目。
2 实证分析
2.1 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所选变量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的水平和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见表1。
在ADF单位根检验的过程中,分别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ODI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量EXR进行水平和一阶差分的检验,临界值取的是5%的显著性水平,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在水平序列上是非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上都是平稳的,即两个变量都是I(1)。
2.2 协整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EXR和ODI都是一阶单整,因此有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本文采用了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时间序列EXR和ODI进行协整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确定VaR模型滞后的阶数。如果滞后阶数太小,则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但滞后阶数也不宜过大,滞后阶数过大会导致自由度的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按照最小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期为2,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当r=0时,似然率统计量的值是20.05,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15.41,表明应拒绝零假设,接受r=1的被择假设。而在假设r=1时,似然率的统计量是3.03,小于显著性水平是5%的临界值3.76,因而接受r=1的假设。也就是汇率时间序列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估计得出的协整关系对应的方程是:
方程下面括号内的数是对应的t统计量。由此可以看出,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人民币的汇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为本文的人民币的汇率采用的人民币对美元的直接表示方法,因此EXR和ODI的负相关表达的是当人民币升值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会相应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就会相应变动34.06个百分点。
2.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从表3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P值分别是0.0048和0.00098,说明变量lnODI对lnEXR在1%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具有明显先导作用,即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引起我国汇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同理lnEXR对于lnODI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也说明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同样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变化的Granger原因。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两个变量之间协整关系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和人民币的汇率EXR本身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但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的关系(这里人民币的汇率的表示方法是直接表示法),人民币汇率每变动34.0586个百分点,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变动1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与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日元升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币的逐渐升值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是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是人民币的汇率的Ganger原因,同时人民币的汇率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的Granger原因。且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从长期来看,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又是一种必然,这样就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也应该抓住这种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跨越式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人民币的汇率也具有先导作用。现阶段,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能够缓解我国来自这方面的压力,从而有利于保持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邢予青.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文汇,2003(8):12-20.
[2]王凤丽.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8(3):5-12.
[3]夏坤,陈巍巍.对外直接投资和汇率关系的理论分析[J].时代经贸,2008(7):3-18.
[4]Wilhborg Clas.Currency Risk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J].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1978:67-121.
【关键词】 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西方标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在解释工业化国家跨国投资动因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为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厂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而是一种以“企业选择”为重点的理论范式,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i产业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小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该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不具有投资竞争力、但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仍较小的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寻求和培育产业要素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选择,以后也应该着力发展,并逐渐培育各产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具有微弱投资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产业分散发展趋势的产业如采矿业和制造业。我国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产业对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进行细化,引导两个产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获得“相对优势”,规避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壁垒,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3] 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4] 杨润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求实,2004(12).
[5] 聂名华:论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J].当代亚太,2001(8).
[6]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7]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8] 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的发展现状:
1.1投资规模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个的产生、实现了当年的大幅增长。2002 年我国建立正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3 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1.2投资地域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迅速扩张。在 2003-2009年间,中国在短短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新增37个,至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覆盖到全球的大部分国家。
1.3投资行业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占比33%,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
1.4投资主体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数量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数量并不是最多,所占比重并不大,最多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类型。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26%,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其他类型企业如外资、台港澳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数量比重和存量比重都很小。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人民币的持续走强,都加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2.1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来实施计划投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较差,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融资困难
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还比较小,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44%的受访企业反映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27%的受访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成为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产品,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离岸金融、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只有少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且在服务效率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3体制掣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对境外投资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如目前企业办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商务、发改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核准,很多企业反映一个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从申请到实际对外支付投资款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尤其是投标项目往往时间要求急,一些企业反映,有时因为无法确认境外投资项目审批通过的时间,会放弃一些有竞争优势项目的投标;而有些企业为便利海外投资运作,在香港等境外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通过境外投资公司运作。
3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业“走出去”,切实解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完善。
3.1宏观层面: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3.1.1构建我国对外投资专门执行机构
对外投资执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时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代表国家与投资东道国政府开展合作,引导企业对外投资,负责拟定和完善有关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增强对投资项目跟踪管理,从宏观上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对全球投资形势进行信息收集汇总,改进和完善信息服务,为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
3.1.2加大金融深化和金融支持力度
从世界各国来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一般业务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和出口信贷保险,我国目前具有进出口金融机构职能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是典型的出口信贷与保险相分离的模式。政府应该鼓励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出口融资业务、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微观层面: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3.2.1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我国企业要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管理体系。要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首先需要具有全球经营能力的人才,包括技术研发、金融、法律、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熟悉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才。其次,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必须发挥和保持比较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2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采用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与国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源配置,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竞标能力。在国外,我国企业也可以加强与国外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国外大型企业的全球网络营销系统、全球生产体系,加大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利用其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空间加深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2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詹儒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37-05
1 引 言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在20世纪中期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表明中国的两者不仅存在替代关系,还存在互补和促进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都迅猛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进口第二大国、出口第一大国,对外直接投资30多年来增长近1500倍。基于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促进的理论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本文拟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传统研究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置于不同分析框架下,使两者研究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开始将二者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下并寻求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研究如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都认为自由国际贸易排斥国际直接投资。在严格的前提假设下,贸易是一国最明智的选择,不考虑对外直接投资。蒙代尔最先提出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即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约翰生进一步分析了禁止贸易引致投资时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Beldelbos(1998)的研究支持了蒙代尔的结论,即在东道国存在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东道国进口贸易。
然而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贸易和投资都是商品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结果,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更多人开始研究投资促进贸易的理论。小岛清(1973)提出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促进关系。马库森(1983)和斯文森(1984)也证明商品贸易与生产要素的流动将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互补。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内地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项本武(2005)基于2000—2001年中国对49个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创造性和进口替代性的,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向东道国的出口,而抑制了从东道国的进口。党远鸿(2009)选取了联合国经贸会议和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分别研究,发现数据选取会影响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关系。卓凤莉(2012)通过建立耦合性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两者关系为相互补充,而发展中国家的两者关系常表现为相互替代。
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仍处于初级阶段,且不同数据库得到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对实证分析结果产生了影响。本文将从数据跨度和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挖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提出建议。
3 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3.1 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在1982—2011年都得到迅猛发展。在进口量方面,中国平均每年保持17.78%的增长,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量明显下滑外,其余各年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出口量方面,中国平均每年保持17.2%的增长,同样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明显下滑外,其余各年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出口目的地区方面,本文选取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五个地区进行分析,其中欧盟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合作伙伴。如图4所示,自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额超过对美国出口额之后,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合作伙伴,201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额达到了3560亿美元。而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重要突出,2011年也达到了2680.25亿美元。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迅猛发展,凸显出贸易大国的地位。这既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关,也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关。另外,需要指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进口商品结构相比偏低,出口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而进口则以高科技产品为主。而且,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中国出口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我国大量以价格优势进军国际市场的加工型产品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导致出口减少。
3.2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内企业也不断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图5中,198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当年流量)为0.44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了688.11亿美元,2011年稍有下降,为651.17亿美元,较1982年增长了将近1500倍。21世纪以前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增幅缓慢,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提升,外汇储备规模扩大,中国的对外投资额显著上升。
而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地区分析,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较大的几个地区分别为欧盟、东盟、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其中中国在欧盟直接投资额达到75.61亿美元,在东盟直接投资达到59.05亿美元。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未体现向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聚集的现象,而是根据中国跨国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波动性大,缺乏持续性;投资方式属于典型的国家推动式。在中国宏观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相信中国在未来数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东道国的选择面临进一步扩大和在国际直接投资各国的比较中地位进一步上升等目标。
4 实证检验
为了分析中国1982—2011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中国年度进口量、年度出口量、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进行因果检验。
4.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对外贸易数据选取1982—2011年的出口额(Export)和进口额(Import)年度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fFDI)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sFDI)数据选取1982—2011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公布的数据。利用STATA 12.0处理数据。
从表6可以得出,在滞后1、2、3期,都接受“出口额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长原因”的原假设,说明出口额的增加不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增加。而在滞后1、2、3期,都接受“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不是进口增长原因”的原假设,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增加不会促进进口额的增加。结果表明,进口额增加与对外投存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将会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中国进口贸易额的增加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1982—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状况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大国。但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非常大,为保证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健发展,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构建将显得非常重要。另外,欧盟和美国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国家和地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受此两个国家(地区)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中美汇率战和西班牙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等事件频繁发生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贸易政策将对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2)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发展迅猛,2011年对外投资流量达到了651.17亿美元,存量达到了2984.11亿美元,较1982年的水平增长将近1500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3)根据实证检验结果,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没有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中国在进行出口贸易赚取外汇,扩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将外汇储备用于对外直接投资之中,促进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5.2 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且国际贸易地位不断突显的背景下,可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结合中国加入WTO的相关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的方向是要贸易自由化。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将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而进口贸易将得到正面影响,中国政府应维持人民币的合理升值,同时应让升值幅度在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另外,中国目前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进军国际市场,受市场需求影响相对较大,中国政府应致力营造良好的双边与多边贸易环境,保障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利益。
(2)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不断地发展。中国政府一方面应该通过与东道国签订双边贸易投资保护协议和其他相关的保护协议,保障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安全;另一方面应该引导相关产业的“走出去”,进行鼓励和扶持政策,培育在国际范围内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3)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在进一步保护和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激发中国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面促进作用,在出口赚取外汇后,可将外汇转换为信贷资金等形式促进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Lionel Fontagné.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International Trade:Complementsor Substitutes[J].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1999/03.
[2]Raymond Vermo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5):190-207.
[3]Seev Hirsh.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ory of the Firm[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6,28(7).
[4]戴志敏,王义中.国际投资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赵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M].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6]顾建清.FDI与中国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7]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陈立敏.贸易创造还是贸易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4).
[9]张晓涛.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J].经济师,2004(1).
[10]张二震,方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研究,2004(5).
[11]张楠.国际投资的贸易效益研究[J].北方经济,2008(11).
[12]施宏伟.我国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选择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13]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2(7).
[14]胡恩同.黄金的双重属性与其价格决定机制[J].黄金科学技术,2005(5).
[15]高峻航.中国跨市场黄金投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6]潘轶明.黄金金融属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
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