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蒙古族的艺术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蒙古族的艺术文化

第1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图案;蒙古族皮雕艺术;创新

一、蒙古族传统图案与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关系

蒙古族传统图案历史久远,产生于蒙古族原始先民的生活、自然崇拜、宗教和文化中,通过图案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同时也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和艺术的不懈追求。其图案在现实生活中取材,追求对称与平衡,既美观又实用。蒙古族传统图案主要分为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组合图案等。其中包括龙纹、牛纹、虎纹、羊纹、鹿纹、鱼纹、卷草纹、莲花纹、哈木尔纹、回纹、犄纹、盘肠纹、普斯贺纹、图门贺纹、万字纹、火纹、水纹等……蒙古族先民们用抽象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通过这些图案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蒙古族皮雕是一门古老的纯手工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直到二十世纪后才广泛流传于民间。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蒙古族先民们的生活离不开马、牛、羊、等动物,并且伴随着气候寒冷干燥等原因,会把动物的皮制作成生活日用品或可供保暖的衣物,例如皮鞍、皮水壶、皮衣、皮靴、皮带等。后来,将蒙古族传统图案雕刻在皮革上,不仅保留了蒙古族皮制品淳朴、自然的艺术特点,还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蒙古族皮雕艺术也逐渐得到发展。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是在传统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原始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元素,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但是,蒙古族传统图案依旧是当代蒙古族皮雕中最常见的图案,它们被保留下来,应用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以简单和抽象的形式来体现美好心愿,突出了蒙古族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

二、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

蒙古族皮雕艺术分为两大类,即实用型皮雕和观赏型皮雕。实用型皮雕主要包括服饰类、配饰类、器皿类、马具类等,观赏性皮雕主要包括工艺摆件类和皮雕装饰画等。蒙古族人民用智慧的头脑和灵活的手法,将蒙古族传统图案应用在皮雕艺术中,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既美观又具有象征意义。蒙古族从古至今从事畜牧业,与动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羊是内蒙古地区最常见的动物之一,蒙古族与羊有着很深刻的感情。羊也是远古时期蒙古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一,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很多羊的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人们也同样喜欢将羊图案应用在皮革上,如羊角纹(图1)。皮雕艺术家将羊角纹应用在皮包和皮配饰中,突出立体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朴素的精神以及对羊的喜爱。图1羊角纹在动物图案中,除了典型的羊角纹之外,龙纹也是蒙古族人民崇拜的图案之一。早在几千年前,龙图案就已被应用在艺术品中,例如红山文化的C字型“玉龙”。龙一直被蒙古族人民看作是神秘的象征,从古流传至今。在当代皮雕艺术中,龙图案应用广泛,不论是服饰或者生活用品,均用龙作为图案装饰,如皮袄袖子上的龙纹图案(图2),嘴巴张大,具有神秘的色彩。龙鼻的图案为哈木尔纹,四周缠绕着卷草纹,呈现出对称的视觉效果。龙具有祥瑞的意义,龙纹图案多表示多福多寿,降福于人。在皮雕艺术中运用龙纹,不仅是神秘的象征,还具有美好的祝福寓意。在蒙古族传统图案中,哈木尔纹为最常应用的图案之一,又称牛鼻纹,与蒙古族文化图腾有关,具有神圣的意义,经常应用在服饰、鞍马文化或蒙古包中。哈木尔纹似圆非圆,是以一种对称半圆弧的形式呈现出来。图3中的抽纸盒,是一个小型生活手工艺品,盒面雕有哈木尔纹,造型大方简洁,线条灵活,看似简单稳定却又不乏变化,简单的造型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朴素的生活方式,在造型上符合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并且象征着美好、吉祥与幸福。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植物为大自然的代表,他们的生活与植物密不可分。在蒙古族传统图案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图案,其中最典型的植物图案为卷草纹(图4)。卷草纹是以花径的草和叶相互穿插卷曲而形成的图案,广泛应用在当代皮雕艺术品中,线条流畅,具有连续的韵律感,布局对称,实际上都是在运用卷草纹来表示遵循大自然的原则,让草自由的生长。将卷草纹应用在皮雕艺术品中,可以增加美感的同时,也使皮雕艺术品充满生机与活力。图4卷草纹图5组合图案蒙古族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包容、团结的品质。在蒙古族当代皮雕的设计中,除了有单独的图案,还有很多组合图案,将多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相互缠绕与交融,形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图案。如图5,将原本的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再加工,作品的中心部位雕有蒙古马图案,起到了平衡对称作用,蒙古马的四周雕有组合图案进行装饰,将多种蒙古族传统图案结合在一起,通过曲线与直线的交叉与变化,丰富了蒙古族图案,表达了人们期盼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愿望。

三、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创新

第2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美术;文化内涵;审美

中图分类号:J219文献标识码:B

遍布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哺育滋养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蒙古族民间美术是亿万劳动牧人为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就其多数来说,是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的,因而也就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表现出劳动者的质朴和审美意识。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蒙古族民间美术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蒙古族民间美术在其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与其他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或差异,通常被称为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区别牧民创造的民间美术与宫廷艺术家、文人士大夫美术及其它造型艺术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正确认识和学习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基础。

一、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据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蒙古族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

尽管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他的发生,发展均与牧民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它既是牧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张道一先生在论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时曾指出,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不远。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作者是广大牧民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民间美术品是他们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蒙古族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宗教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节日赛会等活动中,蒙古族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由于众多的蒙古部落,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方面互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风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马鞍皮具、金属器皿、雕刻毡帖、服饰地毯等)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剪纸、刺绣、图案装饰、壁画等)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器物要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创造性组合,造成形式美,让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如何,造物过程中,不能因强化审美功能而损害了器物的实用性。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日常使用的居多,或是结合着婚嫁喜事和传统的

节令风俗,它的主体以歌颂生活为主,在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样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二、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蒙古族民间美术另一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质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蒙古族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多是廉价的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质,如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品,牧民们自己制毡,熟皮,做皮囊。用毡和皮制作各种绣毡,布利阿耳靴,鞍具等。他们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原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实用美术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八:“其家畜为骆驼、牛、羊、山羊、尤多马。其家畜且供给其一切需要。在此种家畜皮革,用其毛尾制毡与绳,用其筋作线与弓弦,用其骨作箭镞,其干粪,则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以之革制囊,以一种日之羊角作盛饮料之器”。那些骨雕和镶嵌的首饰匣,骨雕蒙古象棋,嘎拉哈玩具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品。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祀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草原上的物质,取之不竭,几乎一切物质材料都可以作为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对象。一般人认为是废品的材料,蒙古族民间艺术家却能将其变废为宝,创作出朴实无华的艺术品。令人赞叹的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们在利用原材料的同时,善于识别、保持、发扬物质材料固有的自然美――色泽、肌理、质地等,这种自然的美往往是人工难以获得的。这反映出草原牧人所持有的那种淳朴、坦率、真诚的素质和审美意识,很好地将材料与自然美充分利用,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创作的随意性

蒙古族民间美术最善于真实,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风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状态,表现本民族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装饰,超越了所表现对象的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对象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因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均是随意的,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胆的夸张。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主体意识。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播本身就是再创作活动。对民间美术的创作来说是不断删改和不断加工的过程,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作者没有创作权的观念,这也是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一大区别。任何一个传播者都有充分的权力根据需要来改动那些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传统美的特色始终得到保留。

四、鲜明的原发性

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是艺术发生的原点,我们通常称其为“原发性”。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牧民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蒙古族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即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分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蒙古族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民族的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蒙古族民间美术始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草原牧民对生活的感受,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从这些物化的文化艺术符号之中,我们可以体味蒙古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取向,以及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很多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蒙古族民间美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第3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碗;文化内涵;审美意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6-01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民族是在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性格特征及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的影响与制约下逐渐形成的群众自娱性舞蹈活动。但从民族风格出发设置和发展动作和技术技巧,再加上具有民族韵味的音乐,也完美地诠释出了蒙古族舞蹈韵律的和谐之美。

一、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渊源

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出现了蒙古族宫廷舞蹈,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很多原因,草原文化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一直到以后,随着种族的逐步扩大,由狩猎逐渐变为游牧,牧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游牧点,改变了“逐水草而居,居无常所”的生活状况,民间舞蹈的活动也有所改变,特别是一些老艺术家深入牧区采风学习,搜集各种民间舞蹈,整理加工蒙古民间舞蹈教材,创作新颖多样的舞蹈节目,促进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飞跃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可喜局面。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表现形式

(一)具有典型特色的介质――碗。在聚宴场合进行歌舞娱乐活动,是蒙古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古往今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总会借节日、婚礼之际将亲朋好友邀至一起,于举盏酬酢中纵情高歌、乘兴起舞。对此,许多内蒙古地方志多有记载,“以碗而舞”便是其中之一。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碗的选定及应用。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盅与碗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当其进入舞蹈,成为舞者手中的道具时,就演变成彰显蒙古族民俗生活特点的象征物。传统的“以碗而舞”,因受封建礼教“女子不能上席”的束缚,多由入席的男子即兴而舞或由民间艺人表演。近现代,则改为以女子表演为主。在鄂尔多斯地区,由女子表演的此类舞蹈更显风韵,同时也形成了此类舞蹈端庄、稳健、含蓄、柔美而不失热情的艺术特征。现在,经过艺术家的创作、提炼、加工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演变为蒙古族所特有的舞蹈表现样式。

三、碗与蒙古族民族文化内涵的关系

(一)碗所表现出的审美情趣。顶碗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能够在民族艺术领域内存活和发展,是因为蒙古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本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形式。顶碗舞这一古老舞蹈形式的继承、延续、发展和创新在各时期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这种舞蹈形式符合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特殊的内在表现力。

(二)蒙古族舞蹈中碗的情感体现。茫茫草原给了游牧人民宽大的胸襟,他们直抒胸臆以宣泄情感,所以“以碗为舞”是情之所至,是能表达人在彼时彼刻的激动,碰撞出来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真情实感。加之这是一种酒酣兴浓的席间舞蹈,更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以碗为舞”所呈现出的意境和情感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想象性意境和想象性情感。主要有三个阶段:

1.捕捉情感。一些舞蹈艺术家和工作者为了要更加深刻和真切地表现蒙古族“以碗为舞”的这一风格特性,就会深入生活中观察蒙古族妇女的端庄与典雅,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用切身的体会去捕捉他们的人情与喜悦;2.凝聚情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将之前捕捉到的情感元素如人情、喜悦、端庄典雅等气质凝聚起来转变成观念,把这些未加工的感觉变成想象,再通过想象来奠定“以碗为舞”的心理模型;3.表现情感。舞蹈艺术创作家经过第二阶段整理后,结合心理状态、肢体语言、音乐、道具等,再把这种想象具象地表现出来,这时观众所感觉到的便是舞蹈最真切的情感。所以艺术想象在舞蹈的创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一种既传统又经典的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并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自身生活、文化特征。立足当今的艺术舞台,我们享受“以碗为舞”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回首从前它的发展历程,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艰辛。艺术之果得来不易,作为当代艺术人,我们应该透过这小小的碗,看到民族艺术领域那片可以发展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2.

[3]王景志.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M].学林出版社,2006.

[4]赵小丁.民俗文化对蒙古族舞蹈题材的影响[A].艺术探索,第5期.

第4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舞蹈文化;传承;蒙古族

舞蹈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它的价值逐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蒙古族舞蹈起源于元代,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动作优美,形式新颖,气质典雅、风格独特,这些特点让蒙古族舞蹈在民间舞蹈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其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环境

蒙古族人向来以豪迈著称,一首朗朗上口的《敕勒歌》将这种民族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这首诗似乎可以看到蒙古族牧民策马奔腾的豪迈景象。蒙古族的游牧历史要追溯到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与普通的农耕民族讲究安居乐土、随遇而安、性格温厚、乐知天命不同的是,蒙古族长期生活于蒙古高原,受到平坦的地势条件、长期的游牧生活的影响,其普遍具有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在蒙古族文化中有着直接的体现。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人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蒙古族舞蹈动作刚劲有力,体现了蒙古人豪迈豁达、追求自由、慷慨奔放的性格特点。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牧民普遍的经济生产方式,除非遇到重大节日,蒙古人民平时很少大规模集会,需要大规模集会的节日通常包括祭天庆典、部落联盟以及欢庆胜利等活动,活动一般是在毡房内进行的。因此蒙古人形成了在大聚会上载歌载舞的习惯,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1]。

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舞蹈动作也能够表现,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生态。例如蒙古族人对鸟类有着特殊的偏爱,将其视为神的使者,受到蒙古人青睐的鸟类主要是雄鹰、大雁和天鹅,这也与蒙古人爱好自由、不喜拘束的性格吻合。在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动作中经常出现对各种鸟类的模仿,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正是游牧民族性格特征的一个体现。通过民间舞蹈对蒙古族人的审美意趣进行创新和提升,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例如《鹰》、《雁舞》等。与此同时,马既是蒙古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其重要的生产资料,与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蒙古舞蹈中的肩部动作和上身动作很多都与骑马这一动作有关,例如为了表现骏马奔腾的姿态,舞者往往会摆动双肩,并在平面绕圆。而蒙古族舞蹈中少见复杂的脚步动作,多以手臂和上身动作为主,这也与骑马的姿势吻合。

二、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普遍放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与整理上,极少人去关注传承延续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新时代各种新鲜文化侵蚀埋没,成为“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还需要着重传承,在蒙古族舞蹈文化精髓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蒙古族舞蹈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深入分析与研究时代变化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持蒙古族的民族特性

蒙古族民族文化基因受本民族迁移性的影响具有移居文化的特性,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中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然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圈中拥有着自己的文化存在价值。尽管蒙古族民族文化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但其仍然保有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也在蒙古族舞蹈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离开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蒙古族舞蹈的生命源头也会随之枯竭。因此在对继承中要尊重蒙古族舞蹈自身的特性,坚持自主的原则,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基础上推动蒙古族舞蹈的发展[2]。

(二)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

多数舞蹈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的问题,导致其失去了原来的独特韵味。因此,在传统舞蹈的创新方面,需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蒙古族舞蹈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不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对蒙古族舞蹈的创造性文化层面进行认真的整理,并且积极挖掘蒙古族舞蹈的独特内涵,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才能在对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推动蒙古族舞蹈的继续发展。

(三)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蒙古族舞蹈的传承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它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应该是全社会的指责。基于此,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制定一套良好的发展规划,并成立专门的舞蹈机构来规范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除此之外,专家应该积极举行专业讲座,使蒙古族舞蹈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只有对蒙古族舞蹈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予以了解,才能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精髓,并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四)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群众基础,要扩大群众基础就必须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蒙古族舞蹈展览会、专业研讨会以及汇报演出等,不断提高蒙古族舞蹈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使更多的各族群众能够了解蒙古族舞蹈、喜爱蒙古族舞蹈,并通过蒙古族舞蹈来感受草原文化,使蒙古族舞蹈及其文化内涵,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喜爱[3]。

(五)制定实用性传承与保护标准

要对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并推动蒙古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就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在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保障相应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以及相应的规划,发挥出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社会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三、结语

在时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推动,只有在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蒙古族舞蹈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特有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继承。

参考文献:

[1]包美荣.论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3(01).

第5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文化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60-01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古时候起,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就成为了每个游牧人民遵循的礼仪。礼仪风俗体现在舞蹈方面主要是丧喜事、交际、饮食等等。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庆仪式有很多种,在娶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寓情于歌舞,欢快的场面,喜庆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顶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现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气息的婚庆仪式。

蒙古族人民的是很强的,他们对神的崇敬一直都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信仰习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态就是从宗教舞蹈开始兴起,逐步创新和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场景。宗教对于蒙族舞蹈来说,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风俗是绚丽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产的主要模式是畜牧业,奶制品和肉类食品。蒙古族人民个性奔放、热情开朗,非常喜欢饮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蒙古族人民经常借酒抒情,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往往会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动作经常也会出现喝酒时的场面,给人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人们最爱穿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颜色鲜艳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显得沉稳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称他们居住的住房为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游牧人民的生活变得轻便无压力。里面空间适当,也可供人们娱乐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动作和上半身动作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风格、民族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显著体现。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们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爱。游牧人民情感上较为丰富,有了高兴的事就喜欢跳舞,用舞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舞蹈时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朴、热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显。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活泼美丽和热情开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调一般是无拘无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马步等(马步主要有软骑马步、硬骑马步、跑马步、踏点马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跟马步、滑步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两个肩膀跟着步伐的走动前后自然晃动。

二、马步:马步最常见的应该是摇篮马步,摇篮马步的主要动作是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个脚的脚踝靠在一起,双脚向外展开,重心放在左脚,全脚着地,然后经过两个膝盖的屈伸,重心从坐脚移向右脚。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淳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岁月如梭,时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不断地认识、了解和改变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第6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服饰;现代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80-02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发展特征。事实上,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与衣着附属直接挂钩的,换句话说,衣着服饰在民族进步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具有蒙古族独有的特色。衣着服饰审美标准也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体现出浓厚的个性化特征。

蒙古族传统服饰拥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包含了创造来源、逐步完善、深入发展、定性演变等四个阶段,借助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既能够充分表达出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又能够突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一、蒙古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服饰的发明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表现出来精神风貌的载体,这促进服饰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充分表现出来。具备实用性是服饰的前提条件,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审美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的生动形象性、装饰点缀性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还能够融合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潮流,进一步表现出其所包含的个性化的艺术涵养。蒙古族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个性化的艺术魅力,向人们展示出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出整个蒙古族的审美标准。

服饰的式样是体现服饰魅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服饰的式样是生动形象化的,它是组成服饰的重要因素,服饰的式样主要有:衣服质地、款式颜色、花纹图像、服饰造型。需要注意的是,服饰魅力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式样来表现出。

1.蒙古族服饰的面料质地

服饰的质地是体现服饰魅力的重要因素,在古代时期蒙古族是沿水居住、经常需要迁移放牧的一个民族。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蒙古族服饰的面料大部分是选取的动物的毛皮。早在13世纪时期,用动物毛皮制作成衣服的现象就已经十分普遍。在那个时候的蒙古族,一些貂狐的毛皮都是十分贵重的,包括某些动物的毛皮也可以制作成为服装,比如火鼠、花鼠、花狸、青狸、黑狸等。其中,黑貂是较为珍稀的动物毛皮。

与此同时,蒙古族还大量使用了纺织材质进行服饰的制作。从唐宋的发展历史中来看,蒙古族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随着中原各种各样的丝绸、布料、天鹅绒不断进入,大大提高了蒙古族服饰面料的选择范围。后来,蒙古汗国的成立拉近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距离,使得欧亚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的欧洲织物涌入到蒙古地区,给蒙古族带来了更多的服装制作原材料。与此同时,蒙古族从西亚虏获许多善于制作服饰的人员、劳动人民,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族服装的制作样式,为蒙古族服装原材料的丰富性提供更好的基础。蒙古族服饰多方面的吸收了本民族的草原文化以及中原的文化、欧洲的文化,体现出蒙古族服饰式样的包容性。

2.蒙古族服饰的式样造型

蒙古族服饰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和风俗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制,然而最基本的形制大体上相同。蒙古族服饰的式样造型主要表现为:衣身宽大袖口窄小、配有腰带、合体下跨、脚穿皮靴。这样的造型才与北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式样造型主要表现出上身紧凑、下身肥大的特征,同时配有一根腰带使得整件服装都能够合体,而下身比较松大,腰部挨挨挤挤的打上小褶子或是用腰带紧紧勒住。所以说,衣袍的上身、腰带和衣摆处都表现出规律性和节奏性。与此同时,上身紧凑的造型方便蒙古族人骑马而不受到约束,肥大的下身则有利于人们上下马,腰带则起到促进人民腰部挺直的作用。

二、蒙古族现代服饰的特点

从古至今,善良大胆、勇于开创的蒙古族人民能够在蒙古土地上长期居住,游牧驰骋、依水而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由于他们的服饰,因此可以说蒙古族服饰是人们生存的有利帮手。时代的不断前进,蒙古族服饰也逐渐走向现代化,而蒙古族现代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风格各异的地域特征

事实上,立足于蒙古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有群居和散居这两种途径,居住在森林、山原、湖泊、雪山附近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下。蒙古族服饰的原料质地、样式造型、制作手艺、面料色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族服饰的制作,造成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近八十种的蒙古族地域服饰,成为蒙古族历史中最杰出的体现。

2.功能多样的装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十分注重于实用性,并使用了大量有关实用性的元素。立足于整体的蒙古族服饰而言,其局部细节处都处理得十分精妙,体现出实用性。同时,蒙古族服饰创造性地将汇护体与美融合到一起,包含了装饰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使人赞叹。众所周知,蒙古族人的性格粗犷、不拘泥于小节。先前蒙古族人制作的服饰并未使用马蹄袖,而是连接动物毛皮,通常是将毛皮朝向外面一层起到装饰性的作用;天冷时则会将毛皮袖口放下,充当手套发挥保暖的功效,这是蒙古族服饰装饰性与实用性并重的体现。

第7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民间传承受到较大的挑战,在高校教育中,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将现代化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采用高校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方式能够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特色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和音乐文化品种,包括具有特点的蒙古族民歌、马头琴等特色音乐表达方式、民族乐器等,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

(一)蒙古族歌曲

蒙古族歌曲是蒙古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蒙古族传统的歌曲类型包括长调(乌尔汀哆)、短调(宝格尼道)以及呼麦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长调与呼麦最具有草原文化特色。长调声音恢宏雄壮、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气息宽广、曲调高亢悠扬,内容丰富多样,通过长调反映出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短调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而且短调吸收其他民歌的特点而呈现出特有的效果,包括《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达古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之夜》《飞速的枣红马》《亮鬃黄骠马》等都具有草原文化的特色;呼麦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有技法,通过独特的“喉音”艺术,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二)蒙古族调式

蒙古族的音乐主要由不带伴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因为蒙古地区具有辽阔雄壮的特点,因此蒙古族的传统音乐也呈现出雄壮、大气、豪迈的特色。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五音均可作为调式主音,而且以徵音和羽音做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音调起伏较大,一曲歌曲会出现大跳,音域也较宽,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

(三)蒙古族乐器

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常见的乐器包括马头琴、四胡、三弦、蒙古琵琶、胡笳、火不思等多种乐器。蒙古族的乐器丰富多变,其中马头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音色低沉柔美,表现力丰富,适宜于独奏与合奏,能够呈现出马匹奔跑与嘶叫,具有明显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点。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网络化以及信息化发展,民间传承传统音乐逐渐失去吸引力,蒙古族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遭到巨大的挑战,为了确保蒙古族传统音乐得到有效的传播,需要在高校中加强传统音乐教学,做好文化传承。

(一)高校教育的使命

高校肩负着培养传统音乐人才、延续民族音乐传承的使命。通过在音乐教育中设置特色专业,开展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传统音乐的创作,能够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而言,在高校中开展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能够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土壤,并且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生态环境,从而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在高校中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学,能够为音乐传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校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中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能够为音乐传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高校音乐院系开设传统音乐课程,能够为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接触到蒙古族的传统音乐。

(三)聚集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在高校中推广蒙古族传统音乐,能够通过高校所聚集的一定规模的学生进行传播,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校园传播与传承提供受众基础。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传播与传承的最大因素为活态的人,将蒙古族传统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能够使年轻人接触音乐,从而为传统音乐提供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四)规模化教学体系提供常态化进程

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与传承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传承的能力,即使有一些音乐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无法改变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现状。在现代化高校中引入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能够发挥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以规模化的教学体系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常态化的音乐教学,使传统音乐成为习惯,实现其常态化发展。

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蒙古族传统音乐引入高校教育是当前传统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高校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

(一)音乐教学理念本土化不足

为了加强高校艺术教育,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令,规定通过艺术教育必须要传承优秀的文化成果,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与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的,民族音乐处于边缘地位,而且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并不完全适合民族音乐教学,适合于高校蒙古族等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式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还需完善当前的音乐研究体系。

(二)音乐教育实践性不足

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学生的专业与学历层次不同,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达不到有效的效率。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教育课普遍缺乏教学指导性大纲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不能够为传统音乐教学提供教学支持。相关研究显示,现有的蒙古族音乐教材相对比较专业,主要是专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不能够适应普通高校学生使用,应用性不足,无法发挥民族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针对学生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作品较少

因为蒙古族音乐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因此无法有效地应对现代文明与发展方式,无法得到真正的传承。而且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师掌握民族音乐精髓的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和正规的蒙古族音乐教育,影响了蒙古族音乐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性,需要增强音乐的表现性,从而创造真正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民族音乐。

四、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为了提升高校中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效果,需要加强当前的音乐教学研究,通过政策支持、高校土壤等方式,构建出适宜蒙古族传统音乐发展的背景环境,以细致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途径方式,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效果。

(一)高校树立整体音乐文化观念

音乐教学并不仅仅是音乐唱法、歌词等方面的教学,同时也包含着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多层面的内容,为了做好音乐的传承,应将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作为一个体系,使学生能够置身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更好地感知音乐内涵与表达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提升音乐教学效果,需要充分利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音乐理念的研究,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实践课程以及蒙古族人文等方面进行教育,从而构建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体系,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提供支持。

(二)营造良好的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实践的生态环境

在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中,应该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重视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在艺术教育、舞台、艺术评论等方面对蒙古族音乐进行传播与推广,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蒙古族音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跳出固定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创造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蒙古族音乐,通过社团、课程等方式培养蒙古族音乐的受众,开展有效的人才教育与培训,从而推动教学实践发展。

(三)内蒙古地区高校加强实践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任务

内蒙古高等院校作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基地,承载着传播文化、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做好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内蒙古地区高校需要加强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认识。高校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培养未来发展适用的人才,也需要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出发点,将教师作为传承的主力,培养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为了做好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以自身的思想与行动带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加强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同时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授当作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将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推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

第8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那达慕 蒙古族 草原文化

一、那达慕概况

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1]。那么,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2]。蒙古族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是人们为了感谢今年雨水丰沛、草场肥美、牛羊健硕而举办的大型盛会;也是因为蒙古族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牧民以放牧为生,家家户户相距较远,那达慕就成为了亲朋好友相聚、商量重大事宜的喜庆节日。届时,人们会出售畜牧产品如牛、羊、骆驼、马还有自家制作的奶食品等,也会从一些专门赶来的商贩手里购入一些米、面、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竞技活动,如最原始的男儿三技包括摔跤、骑马、射箭,当然对于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音乐舞蹈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4],我国蒙古族艺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二、源流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那达慕与草原聚会的关系。蒙古族聚会其实被称为“耐亦日”,“那达慕”是“耐亦日”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那达慕”在《蒙古语词典》中解释为:“人们欢喜的玩耍娱乐;体育竞技等集体表演、集会;玩具、戏耍;赌博。”。“耐亦日”在《简明蒙古语词典》中解释为:“建立和平关系;礼物;宴会;娱乐;游戏之意。”由此可以看来,那达慕是耐亦日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可以这么说,祭祀敖包被称为“敖包耐亦日”;马驹节被称为“珠拉格耐亦日”,以聚会娱乐为目的的那达慕就是“那达慕耐亦日”了。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5]。祭敖包,马驹等活动想必也与蒙古族的独特的图腾崇拜息息相关。那达慕作为一种草原上的聚会活动,在古代,人们借那达慕之际,商讨政治、军事等重大问题,例如,草场的分配问题、官员的任免问题、更是推选可汗的重要会议;对于老百姓来说,人们可以互相交换、挑选优良的马中、牛种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商业活动;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可以在那达慕大会上挑选心意的配偶。所以,那达慕大会不仅满足了游牧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提供了对匮乏的精神生活的满足。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的聚会,是蒙古族的重大节日。

其次,了解那达慕的起源不得不谈谈那达慕与敖包祭祀的关系。敖包又称“鄂博”、“脑包”,是用石头堆成圆形尖顶的巨大石堆,现在人们在堆敖包时有的还会在旁边树几根柱子,柱子上会系上哈达或者纹饰美丽的布块儿,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6]。如今的一些蒙古族饰品已然作为一艺术作品登上了艺术的舞台,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7],那达慕也是能直接的表现蒙古族人们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艺术。比如在赛马的时候,人们用的马鞍、射箭的时候的弓箭等,都是蒙古族祖先发明使用的生活生产基本工具,在现来说在都可以当做工精美的蒙古族手工艺品,所以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8]。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9]。这种艺术使我们深思,使我们无不感叹伟大的蒙古族人民的智慧。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10]。在历史上,敖包祭祀是萨满教的一种祭祀仪式,是从祭祀神山演变而来的具有信仰特质的习俗,祭敖包时常伴随着一些竞技比赛如骑马、射箭、歌舞、娱乐等活动,所以那达慕又是作为敖包祭祀的一个附属活动存在着,而在现代那达慕大会上祭敖包也是重要的项目之一,所以祭敖包和那达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祭敖包是蒙古族精神的寄托,通过对神灵的崇拜祈求分调雨顺、草肥马壮甚至是家人子女平安多福,祭敖包直观的反映了萨满教的思想哲学。

敖包祭祀有以下几点主要功能:第一,是娱神、媚神,蒙古族人民认为江、河、山川、湖泊、火、雨水等都是由神灵掌管的,要尊重这些就规定了许多的禁忌,比如蒙古人不能把脏水污秽倒入湖泊、河流当中等,在祭敖包时要通过舞蹈、比赛来感谢神灵赋予的这一切,蒙古族就是通过这些来娱乐神灵寻求神灵庇护部族;第二,自我增强的心理暗示行为,人们在祭敖包时通过射箭、骑马摔跤等竞技展现自己强壮和勇敢,比如,在摔跤动作中就有模仿雄鹰展翅和猛兽奔跑的姿势,这是蒙古族勇士期望自己同猛兽雄鹰一般勇猛、睿智;第三,祭敖包也有娱乐的作用,在祭敖包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带来家里最好的马奶酒、酸奶、奶食品、肉等食物除了撒在敖包上,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一起饮酒,一起唱歌跳舞。

三、草原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又是这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又可以从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想、思维方式、信仰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蒙古族那达慕基本可以反映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娱乐方式和等多个方面,所以那达慕反映了蒙古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了解草原文化的展示台。那么从那达慕谈谈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蒙古族的

蒙古族起先的信仰是萨满教又有后来自上而下推行的藏传佛教,还有蒙古族对自然地信仰,比如对山、水、火的信仰。

1、萨满教

历史上的萨满教仪式敖包祭祀与今天的那达慕活动是分不开的,敖包祭祀与那达慕通常相伴举行。萨满不仅主持祭祀还会主持一些部落里的重大事件,是氏族部落的保护者,萨满法师最初也要掌握蒙古族基本的骑马、射箭、摔跤,在祭祀活动时,通过骑射、摔跤等技艺的比试和跳神等活动来娱乐神灵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之意,这也是为后来那达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萨满教信仰“万物皆有灵”,所以蒙古族对自然是崇拜的,对数字、颜色是崇拜的,对英雄祖先也是崇拜的。蒙古族自古就有“不要玷污了水火,污了就要有祸灾”的谚语,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数字是“九”,比如在射箭比赛中,采用的就是三轮九射的比赛方法,在奖品上也设为“九九八十一”项奖品,蒙古人在历史上就有崇拜“九”的说法,他们认为数字始于一,而终于九,然后位数递进循环趋于无限,故九最大。在颜色方面,蒙古族最喜欢的是白色、蓝色、红色即白云、蓝天、火焰的颜色,这又呼应了蒙古族对自然的崇拜,白色代表着纯洁、圣洁像蒙古族的奶酒奶食一样,白色的哈达往往代表祝贺之意,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具有永恒之意,红色是火焰的颜色有喜庆吉祥之意。

2、藏传佛教

在蒙元时代初期,政府不限制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国内传播,因为藏传佛教因其所主张的“因果”、“轮回”等十分赢得上层统治者的青睐,也因藏传佛教在医学上主张行医而不是萨满教封建的跳神祛病,并且佛教“好生截杀”谴责了萨满教的殉葬制度,赢得了老百姓广泛的支持,并逐渐在蒙古族地区传播开来。所以在这一时期开始,萨满教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就连祭敖包的主持也由萨满改为喇嘛,所以直至今日敖包祭祀活动中一直保存着喇嘛念经的内容。藏传佛教直至今日对蒙古族的信仰甚至世界观、人生观都有重大影响。现如今,许多蒙古族老人家中都供瞻着佛龛,摆着酥油灯、奶茶、奶食、哈达等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为子女祈求平安。

(二)、尚勇、尚力的英雄精神。

过去,骑手骑马,不备马鞍,不穿马靴,对骑手的技艺和勇气考察非常严格,除赛马之外,有的还要比赛套马、跳马等。跟据《蒙古风俗鉴》的记载,想要将马驯服首先需要套马,就是把马套住以后,抓住马给它套上笼头,然后用绳子将马的上唇绑起来,再给马披上马鞍,当骑手骑上马背让马跑时即拉绳子,这样马在跑的时候如果不听话就会感到疼痛,经过反复这样的训练一匹桀骜不驯的马驹才能被驯服。套马、驯马、不配马鞍的骑马,无不体现蒙古男子的勇敢和力量。蒙古式摔跤即有力量的较量又有耐力技巧的比试。摔跤手站法要稳健、握法要灵活,在摔跤比赛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也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蒙古族对时间观念比较模糊,自古就有“草青为一岁“的谚语,所以在摔跤比赛中不设时间同时这就要求摔跤手有足够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由此可见,崇尚勇敢和力量,与蒙古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活密切相关。在这种生活习惯中,铸就了蒙古族男人的勇猛剽悍、豪迈爽朗的性格特征和草原人民热爱、崇尚骑马摔跤、射箭运动的传统。

(三)、自由、平等精神

那达慕大会的各种比赛项目中,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发挥自强坚毅的自由、平等精神来参加比赛。在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活动中,射箭这一项目即不分男女老幼又不分尊卑贵贱,大家自由参加,赛马、摔跤比赛参赛者也可以不分贵贱、尊卑自由参加, 据记载,元代时期就有女子参加摔跤比赛的事例。这反映出在蒙古草原上有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地位不同的自由、平等精神。在历史上,蒙古族人民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受森严的等级制度制约。汗和那颜作为蒙古族中的游牧贵族,是蒙古族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广阔肥美的牧场、健壮的牲畜,并且有权力向牧民们征收税务还有权利让牧民为其服役。而广大的牧民却是社会的下层,处于被统治和被被剥削的地位。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与当时社会相一致的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夫妇有别、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直到元帝国建立后,蒙古草原以家庭为单位的阿寅勒游牧方式开始盛行起来。在这种小规模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活动中,妇女的家庭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妇女既要从事放牧、挤奶、打奶食等体力劳动还要教育、抚养子女,所以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保证了草原文化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

四、结语

蒙古族向来就是草原文化的代表,说到草原人们也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蒙古族,草原环境孕育了蒙古族宽广、豪迈的情怀,蒙古族遵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征服与崇拜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包括那达慕在内的草原文化。

参考文献:

[1]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8,第2期,P41-44;

[3]苏和平.艺术学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P77;

[4]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P55;

[5]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汉译本)[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第9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民间美术的出现就是伴随着人类对美有懵懂意识开始的,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象宫廷艺术和庙堂艺术高高在上,而是一直伴随这广大劳动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向前发展着。它并非粗俗简陋,而是极具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凝聚,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的点滴生活当中。内蒙古民间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具有共同性,都是以(1)生命为主题祈求繁衍与生存,(2)祈祷祝福吉祥的民间吉祥艺术文化内涵,(3)驱灾辟邪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追寻尽善尽美,祈福纳吉的审美思想,这是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和运用的。例如一些剪纸作品中会出现柳枝插在敖包上的表现内容,其表达的就是草原上的牧民祈求多子多福的祝福含义。

二、“求全求满”的艺术表达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不只限制于表现对象的外在造型和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以创作设计者的“心”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理想意念和意象,用“心象”的感知幻觉去补充看不全的内容,所以这些设计者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是随性的,或是秩序美的概括,或是装饰美的平衡,或是简练而抽象,或是大胆奔放而夸张。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表达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审美趣味,同时也融合了其它周边民族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的相互传播融合本身就是再创作再发展的活动。相互融合的民间美术创作来说就是不断加入不断删减的过程,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最终的传统美学的“求全求美”的思想宗旨始终得以保留。

三、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

蒙古族由于受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性格都很直爽,并且热爱生活,所以在图案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图案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语图案称为“贺乌嘎拉吉”,卷曲类图案叫“乌嘎拉吉”,其他类叫“贺”蒙古族图案的种类分别有: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1.卷曲是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最重要的特点

蒙古族的抽象型卷曲纹既不是以叶形为主要表达,也不是以花为主要表达,而是以近似盘羊犄角卷曲对称的线条为主,这种图案也叫“乌嘎拉吉”。卷曲多表现的是虚实、重复、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感。而蒙古族的卷曲纹较少的出现粗细变化,所以显得更加简洁和粗壮,既能折射出曲线的阴柔美又能表现出力量美,充分体现了自然朴拙、粗犷劲美的草原风格。富有节奏的和韵律的卷曲花纹象征着草原上的生生不息、牲畜兴旺,吉祥美好的寓意。草原上的草经过风吹也会呈现出卷曲的造型,预示着草原上水草丰美,这样就可以养育草原上的更多牛羊,也代表着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常用的构形方法

“圆满”一直是民间美术的表达思维,所以对称就成了最主要的构形方法。这与中国的阴阳审美意识是相一致的。

(1)对称,对称双数中包含着和、完美的寓意。蒙古图案中对称的莲花花瓣、、山纹、水纹、图案,

(2)重复,蒙古族图案确定基本的单体形态后,构成方法是中心点向四周发射的重复,或者是又四周向中心发射的重复。或者是整个画面的重复构成。

3.几何构成,直线曲线相互转换的艺术表现手法

蒙古族图案中经常会看到回纹以二方连续组成的图案形式,回纹图案多是由短直线构成,以正方形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连续图案。在佛教图案中的盘长图案中,盘长是由直线构成,而盘长的外延连接卷曲线条,直线与曲线自然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图案表现手法。这中艺术表现手法常常会出现。

4.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的正负形法

蒙古族的图案正负形表现,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形态的形叠加构成的,而是由两个同样的形态的图形,以图与底的不同形态构成,既有实形空间的正向阳图形美,有可以看到虚型的构成阴形的美。

5.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的“丰满”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蒙古族图案有吉祥美好的寓意,祈求圆满的意思。所以在一些花卉图案的描绘时,追求“丰满”的造型,每一个造型都是大而饱满,在动物的造型上也是魁梧、舒展,自由。体现了草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蒙古族生活用品器具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族生活用品器具主要包括建筑,家具、金属等器物。蒙古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器具的造型受到游牧的流动性生活习惯的影响,主要以轻便,便于携带为主,这也让这些物品造型有了蒙古族特有的形态,注重美的时候也不忽略实用性。这也可以为艺术设计各专业带来不一样的营养源泉。蒙古包的造型除了功能作用外,也体现了圆满的思维观念。包内的布局是以火撑子向包内墙扩散,这种构成也体现了均衡,圆满,无所不包的寓意。包内的物品摆放以西为尊贵,因为蒙古族人认为当太阳升到最高处的时候是在西方。这与蒙古族信奉的藏传佛教以“尚右”的观念不谋而合。生活使用的器具由于受到蒙古族的穹顶和勒勒车运输的影响,器物的形制相对小,都是低矮型,因材料决定制作工艺,造型多简洁明快。

(三)蒙古族服饰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族服饰是民间美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历史,蒙古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不断摸索发展、借鉴兄弟民族的服饰设计的精华完善着自己的服饰的种类,装饰方式方法创造许多华美的服饰。

四、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