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传统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音乐教学

第1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们追逐世界潮流,喜欢新鲜事物,绝大多数的人只关注流行音乐,这就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遭到冷落,甚至有些地方音乐即将遗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大大促进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一、地方传统音乐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

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安排中,有一门必修课程――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还能将当地的一些优秀民族音乐编书成册,纳入到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则会更有助于弘扬当地音乐文化,扩大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客观条件,结合河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如河北平山地区,既有丰富的名胜古迹、自然景点,又有三大战役指挥所、革命圣地西柏坡,以及古中山国都城遗址。复杂的地势,以及各乡镇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平山县的历史绵延悠久,文化绚丽灿烂,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平山的传统音乐文化种类繁多,地域特点显著,包含歌、舞、器、戏、书等多种音乐文化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渔家乐”“文庙乐舞”“西调秧歌”“平山坠子”等都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尽管每逢重大的庆典和仪式活动,也能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些非遗的身影,但更多的年轻人只是把它们当成寻常民俗热闹看待,并没有意识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重要意义,且对内容几乎不知,学习者更是寥寥无几,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河北的音乐院校中的教师和W生们应以本地区的传统音乐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对象,将自己实际的调查做出总结,在课上由学生们进行讨论。如将西调秧歌、平山丝弦、文庙乐舞等传统音乐形式录制下来,在民间音乐课上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将闫三妮民歌的曲谱记录下来,编成一本歌曲集,在民间音乐课上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感受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开展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论坛活动,将本地区的民歌改编成合唱,进行本地区民歌合唱比赛等。学期末,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将本学期学习的本地区民间音乐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地方民歌、戏曲展现在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区音乐文化,感受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魅力。身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都不了解,那么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就形同虚设。同时,声乐老师在教授民歌时,也可增设演唱河北地区地方民歌的内容,让学生传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将本地区音乐文化如上述介绍那样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中,将会促进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身体力行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二、将地方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

当下,虽然大家对音乐通识教育非常熟知,但其真正在高校中涉及的范围却非常有限,高校中开设的音乐通识课一般都是音乐欣赏类课程,学生听课非常被动,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教师讲解的共性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样就很难实现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们进一步真正了解音乐的目的。因此就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通识课程,以本地区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教师将田野考察搜集整理的视频音频资料提供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讲解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带领学生学唱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戏曲,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在考试形式上,教师应改变学生普遍反感的笔试考试形式,可把本学期学过的民歌和戏曲放在课上演唱以作考察,所唱的民歌和戏曲要结合一些视频音频资料,以保证唱出当地特有的味道。对于外省学生来说,教师应要求他们学习一些当地的方言,以确保语言相通,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使音乐与文化相互结合,更深刻地认知当地地方音乐,把民歌和戏曲唱出地方特色。与之前的音乐欣赏类通识课程相比,这样的音乐通识课程更有利于非专业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土音乐,促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三、结语

地方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是祖先们传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学习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应将这些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来,让更多学习音乐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音乐文化,并且喜欢上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为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第3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传承 传统文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一、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歌记载历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关心远远不够,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人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强烈冲击,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消解这种危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寓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之中,自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音乐教学当中,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要将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作品创作背景,在作品背后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渗透 。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应更深入的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为何在端午这一天中国人有吃粽子,同时南方要赛龙舟的习俗活动,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不仅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美的形象,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深刻领会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在民歌的作品中,比如,《长城谣》最能体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运用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民族无比热爱之情,自觉地将古代传统文化融汇在表演当中,使音乐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成为普及文化的传播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与之相辅相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获得美的教育。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教师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精神财富,更是世界的、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4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创新模式;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育中怎样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教育

1.音乐的基本知识

大体来讲音乐知识分为: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语言知识两个方面。音乐理论知识需要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和提升学生对音乐概念的理解,它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能够为日后在生活中进行和音乐有关的活动打下一定的的理论基础。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而言,音乐语言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可能更重要一点。通过对音乐语言的学习,学生的音乐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想象力得到提升,有利于他们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2.声乐和器乐

声乐和器乐主要是通过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来表现的。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其中,人类的情感可以通过声乐直接的表达出来,声乐能够把让人们带入到美好的音乐意境中,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器乐学习和音乐欣赏都是建立在声乐学习的基础上,无可替代。而人类情感的表达中器乐仅仅是一种媒介作用。如果学生学会了音乐表演,那么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从而用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这可以帮助学生坚定学习音乐的信念。因此,学生经过相关的技术训练,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3.音乐欣赏

音乐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动人的。大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大学生对音乐的内在情感的一个亲身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是与音乐的创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这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喜欢不同音乐的区别所在,因为大家在会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以及情感需求。所以就会有人喜欢欢快的音乐,有人喜欢劲爆DJ,还有人选择一些伤感的曲子来表达心中的忧伤等等。对于我们常人来讲,不论是选哪一种音乐其实都是听者自己在其中享受它的旋律,是听者对音乐产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也都是最基本的音乐欣赏,要想真正的懂音乐、欣赏音乐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音乐欣赏教学以及长期的锻炼学习慢慢积累的。

二、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反思

1.学生和音乐老师对音乐基本原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基本原理知识以及其他一些内容的传授过程中,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也因此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持有否定态度,而过度推崇西方音乐。这种认识是狭隘的,对传统音乐是不公平的。一些老师在教授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传统音乐,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正好相反,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自古以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理论,不可被模仿,更不可复制,在很多层面上都已经超越了西方音乐。可是,需要承认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部分大学生已经对此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很不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传承工作。

2.对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选取过于片面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音乐系统,传统音乐的教学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能先让大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对音乐建立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学习,高校也需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并多加指导,帮助他们开阔音乐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可是,我国部大学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太过片面,好多大学只是选择传统音乐其中某一块或者是一个分枝来进行教学,其他传统音乐甚至不去提及。这肯定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严重阻碍了国家音乐人才的培养。

3.教学对象起点不一,差异性明显

我国传统音乐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基础深而且厚重,内容极其复杂多样,大学很多学生对此根本就不了解,有的大学生甚至对它很陌生。所以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加强传统音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创新

1.创新教学手段,营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音乐课堂

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在不失“传统”音乐的前提下,努力的去提高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创新大学音乐教学模式。密切关注新课改下音乐教学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音乐课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信息技术的利用等,营造最前沿的音乐教学课堂。从而提升传统音乐的教学效率,提升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通过资源调整与重组,创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传统音乐教学体系,使大学生能种这里获得更多音乐知识和技能。

2.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各国传统音乐

在我们国家走向世界的同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要正确对待世界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并且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音乐。要正确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和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的不同之处,对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区分。

四、结语

第5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4-01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

我国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和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发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音乐文化具有比较强的辨识度和灵活性,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表演技巧;通过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帮助。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主动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声乐教学的长远发展[1]。传统的音乐文化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

二、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方法研究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近年来一些民歌大家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应当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歌大家的作品,例如考虑教材内容的知识背景和对于音乐文化素质的要求,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又便于学生接受。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对于戏曲、民歌、说唱艺术等的接受度,在考虑传统的艺术歌曲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具有原始性特点的传统曲目,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受到全面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还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选择当地的一些传统音乐,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加强情感与教学的结合。传统的音乐文化以及现代音乐文化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关键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来说,也应当重视情感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从精神和艺术上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美感,这对于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帮助。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些比较有名的曲目,例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曲目的传承时间比较长,而且具有不同的演绎方式,能够更好地打动人心,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中体现的方式,找到情感共鸣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学生重视从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2]。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这种体验的过程,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加深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歌唱方法的讲解。传统音乐文化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对于教师来说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歌唱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表演技巧和方法等。在歌唱方法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观念,向学生多介绍从古到今的多种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借鉴了国外的唱法,由此可见,重视歌唱方法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传统音乐文化中提出了大量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在呼吸、气、发声等处理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完善,教师可以加强这些传统歌唱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歌唱习惯。在歌唱方法讲解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吸收和发扬传统唱法中的科学方法,并且指出不同唱法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

三、结束语

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将传统声乐文化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掌握表演的技巧具有重要的帮助。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情感、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到传统声乐文化中,吸收传统声乐文化的营养。

参考文献:

[1]侯芸莉.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音乐时空,2016,(10):121-122.

[2]周戈,李巧伟.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6,(06):166-167.

第6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在多年来的音乐教学中及时发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革新,总结出一些经验,开创了目前还基本属于个例化的崭新教学理念,即:把音乐教学科技化、信息化。

万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拟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细化如下,以供大家商榷:

一、学音乐,启迪学生从欣赏开始

现在的孩子远远非我们小时候所能比拟,他们的思想高度、活跃性,是远超我们所见之外的。因此,他们在小学里,或多或少地懂得开始欣赏人生了。欣赏人生,同时他们就会欣赏生活;欣赏生活,音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有个学生叫韩少阳,歌唱得不错,说起话来时常富有哲理性,寓意的味道。因此,我对他刮目相看,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我对他时常讲一些音乐典故,比如《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他在接受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传说中,对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慢慢变得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以点带面,别的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收获颇多。

音乐是美的东西,尤其是古典音乐。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们灌输欣赏一切美的东西,先从欣赏音乐开始。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

第7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泉州;地方文化;小学音乐;渗透

泉州传承千年的南音文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引入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使泉州小学音乐的教学具有地方特色,也有效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再者,高甲戏也被引进课堂,使得戏曲的演唱成为泉州音乐教学的独特一幕。其次,北管与南音一样被誉为古乐戏剧的“活化石”,是泉州历代争相传唱的经典,也有望被引进小学音乐课堂。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中的融入,为泉州小学音乐教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一、高甲戏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高甲戏作为泉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泉州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高甲戏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泉州地方戏剧的代表戏曲。泉州小学音乐的教学已经将高甲戏融入了教学中,在一些学校的楼梯、墙壁上都悬挂着宣传高甲戏的字样。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也将高甲戏融入其中,小学生对于高甲戏的熟知程度可见一斑。此外,学校还常常请民间的高甲戏班进学校来演唱,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高甲戏表演,从唱腔、扮相、舞台形式等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高甲戏学习的兴趣,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为高甲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做好铺垫,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示范。

二、南音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南音在泉州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音乐界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此外,南音也受到很多海外游子的重视,他们渴望听到家乡的音乐,因此,对于南音在小学中的教学进行了捐资兴建,从而为南音教学提供了资金支撑。南音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用闽南话来进行演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运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而南音的演唱,需要运用闽南语,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加具有亲切感,提升学生对于南音的热爱与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南音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南音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开设提问:“你们知道‘蝴蝶’在我们家乡话中是如何表达的吗?”这时,学生都会想到闽南话中关于“蝴蝶”的读音,而在泉州对于“蝴蝶”的读音还有一个白读音“尾蝶”。这时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家乡话中所包含的读音方式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加强了南音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度。

南音在小学音乐中的教学,除了教师“口传心授”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进行南音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展示经典的南音演唱视频,在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时,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仰慕,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触。比如,为学生播放泉州经典的南音视频《走马》、表演作品《梨园旦科与南音打击乐器》,以及创作作品,汉乐府的《梨园幽梦》《霓裳羽衣》等,这些作品都是南音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经典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眼界,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经典作品为榜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北管有望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北管与南音合称“姐妹花”,都是泉州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为了加强北管在泉州地区的传播,教育局与旅游局联合成立了《北管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其包含基础知识的教学、经典作品的欣赏等内容。为了推广北管,泉州还成立了音乐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加强了民间艺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将民间艺人引进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接触到最正宗、传统的北管演奏形式,提高学生对北管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北管在当地流传较广,学生从小受到北管的熏陶,对于北管的学习有着莫名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时常接触民间的北管艺人,能加深学生对于北管的情感寄托,从而提升学生对北管的喜爱与责任,从而提高北管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

总之,泉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方色彩浓厚,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取代,而泉州的教育机构针对这一现象,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来,加强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加大了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渗透,提升泉州音乐的辨识度,进而形成泉州独特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梁东靖.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渗透[J].学周刊,2015(28).

第8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 体系构建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以介绍各种西方音乐文化为主,而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总门数、课时量及各自所占课程总量的百分比却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陌生,现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重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建和更新。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是为主还是为辅?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重要性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也就是说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据主体的位置。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则是要以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为主,辅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学习。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而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欣赏传统音乐形态并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能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数量充足、具备传统音乐审美能力的观众,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持久的空间。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应该定位在普及的意义上,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很明显了,即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和传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当我们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立足课程的科学定位,围绕课程目标展开。

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西轻中”、传统音乐课程比重远远低于西方音乐文化课程比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笔者试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之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根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定位和教学特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和外国音乐课程两大体系。在这里,笔者只介绍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笔者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类型。必选课只有一门课程,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下面又可以分成理论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理论课程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以及《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程则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1、中国传统音乐必选课

《民族音乐概论及欣赏》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必选课,开课时间为一学期。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比较多,所以选课时间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大二的任何一个学期选课。这是一门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涉及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和入门级课程开设,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课程的选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尽量以原声录音和录像作为欣赏资料,将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形态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倾听传统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审美能力。

2、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

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的先修课程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选课时间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期间任意一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些任选课程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内容从整体衍伸到了局部,是《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这门课程的深化和细化。经过必前期必选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种类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某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这些任选课都是分别按照传统音乐具体门类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学习。任选课包括传统音乐理论课和传统音乐实践课两个版块,理论课版块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以及《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版块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最基础的传统音乐教育,并对其中的某一艺术形式有着稍深的了解。

三、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定位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区别音乐专业教学

上文已经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了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平台上的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及性,教学上和对音乐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音乐课程应有所区别。音乐艺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侧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演员或是专业研究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技巧与音乐理论的传授。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平台上开展的传统音乐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多的定位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培养倾听者和忠实观众,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倾向于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传统音乐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传统音乐。此外,在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时,应该摆脱那种将传统音乐课程单纯视作一种音乐形态的观点,更多的可以从综合的音乐文化形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非音乐专业的的大学生在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但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来探究传统音乐与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师资结构多元化

笔者在研究期间走访了一些普通高校,对一些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多毕业于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院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上的,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民歌、民间器乐可能还能够把握,但是对于戏曲、曲艺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可能就完全无法胜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吸收民间艺人和戏剧、戏曲演员或教师进课堂,弥补音乐专业毕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的现实。

3、打造乡土音乐课程,传承乡土音乐文化

第9篇:传统音乐教学范文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常见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语言型, 单一音乐欣赏的只听型,过多地灌输许专业知识的学院型等,已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特别要重视教育观念和新教学模式的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笔者和大家一起讨论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主体型,运用现代媒体的媒体型,以活动激发兴趣的活动型等。

关键词: 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情感对于一个健康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公众所认识。而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增加丰富的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象语言和文学,要通过词句和篇章,要通过概念和逻辑,音乐是“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的,音乐不象文字那样能够表达准确的含义,甚至不能像绘画那样表达清晰的情景,但是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人的情感的涟漪、人的心灵的悸动,又是或语言或文字或美术或戏剧,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表达、无法转译的。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气质、修养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上个世纪之初伟大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就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以及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用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亲切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它又极富有理性思索,从深邃的哲理内涵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都显示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欣赏课也仅仅注意到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当我们为达到某些局部目标而欣慰时,却没想到自己的辛勤却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子。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笔者愿意和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如何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

几种常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浅析

语言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以此来让学生听懂欣赏的音乐。笔者以为这种课型不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还有聆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语言)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也达不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目的。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音乐的原因较为很多,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一部分教师属于此类,另一类教师由于并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无奈之下大量地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

只听型

与语言型相对的另一种是:只听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音乐欣赏课以单一音乐欣赏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型是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的。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这种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和侧重一个方面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根据上述原则,单一的音乐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同样“单一欣赏课型”也是不利用学生更好的赏析音乐的,这样单一的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我们知道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我们学生们经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统计,这种“单一型”的音乐课,是造成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就说单一的音乐欣赏课也是让学生们普遍感到没有兴趣,疲劳,这种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肯定是只听音乐没有其他的设计所造成的。实践证明,那种“一听到底”,“一唱到底”,“一舞到底”各种单一内容、形式的其他音乐课型也是不好的教学模式。

诚然,现在的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各地的教材均分为《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部分,就《音乐欣赏》来说,是否就是以单一欣赏课实施教学呢?实践证明,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归纳以下:普通高中的学生仍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 普通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更多的寻求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各种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因此,执教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高中学生已基本度过了变声期,这个年龄的学生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他们将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笔者认为在每节课上完全可以给一点时间,让高中学生学一点歌唱方法,唱一些力所能及的歌曲和合唱。这样,不仅对学生是终身收益,也有益于我国业余合唱事业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业余合唱状况如何,往往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民音乐教育优秀程度。

遗憾的是,尽管教材的编者(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在《高中音乐课本》的,《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再三提示:“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前面我们讨论过“音乐欣赏当然应以聆听为主,但是,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等等,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片面理解,使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走入误区。把课上成了单一的欣赏课。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用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单一课型。

学院型

既把大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中小学课堂的模式。教师常常以自己在大学读书时的感受,并以大学教师教学的模式照搬行之。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