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的文化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的文化背景

第1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侵略

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联系日益密切,很多国人迫切地想了解外国,反之亦然。于是,之间的来往就更加频繁,旅游英语就应运而生。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要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我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我们在翻译时能尽量做到把一国的语言翻译成另一国相应的可接受的语言,对方通过自己的文化水平来感悟其真谛,并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充分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即可,旅游英语更是如此。

1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外国人在理解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时造成的障碍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肯定会碰到这个问题:外国人和我们在思维和表达上的不同。思维上的不同暂且不论,但在表达上的不同直接涉及到了我们的译文一般要比原文长,因为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可能还要借助一定的补充说明,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表达。由于两国的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导致翻译困难是合理的。如在农历五月初五,我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会在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这是汉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它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可它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关键信息都没有了。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把它忽略了。如果我们要向外国人传递这种信息,那肯定要加上注释。2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应该采取的策略

2.1跨文化背景下,景点和景区采取的翻译策略

旅游英语中部分景点和风俗的直译和完全意译使他们失去了原来蕴含的内在意义。相对来说,人名、地名、朝代直译的话,还可以接受,诗词典故如果直译的话,由于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会使他们一筹莫展,不知所云。在翻译时可采用一些方法,把需要的资料补充进去加以说明,以便外国游客能很好地理解它的意义和渊源,引起在情感,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这样外国游客能更好地产生兴趣,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得更深入。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Water-Sprin-kung Festival,不仅仅是互相泼水而已,而是游客通过泼水,祈求生活快乐,祥和。我们要把这个言外之意让外国游客领会到,他们泼水时会更开心,然后更喜欢我们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对于景点和景区的翻译,我们不能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如天安门广场:Heavenly - peaceSquare,译名如果完全西化,就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也不利于外国游客来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试着采用音译十意译的方法,即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半部分采用意译,这样有利于外国游客理解我们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文化。如八达岭长城,13adaling Great Wall,承德避暑山庄Chengde Summer Resort。因此作为译者,我们有义务帮助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的读者来理解译文的内涵。

2.2对于诗词典故中的人物,尽量采取类比法

对于诗词典故中的人物,我们如何来诊释?其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设法把我们文化中的内容类比成西方文化中的内容,这样外国游客可以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深刻含义。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喻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孔夫子即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济公为中国的罗宾汉,观音菩萨为中国的圣母玛利亚。这样,外国游客顿时感到很亲切,很容易接受眼前的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在进行此类旅游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种情况的转变性。

2.3在处理特殊情况的旅游翻译时要进行必须的删减和增添,和意义的联想

中国人在介绍名胜古迹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有感而发,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一般它的脉络是景点的历史,历代名人和景点的关系。景点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吸引这么多的文人墨客争相一睹其风姿,当然此次游览也有所值,增添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如果把这些都翻译为英语的话,就显得拖沓冗长,不着重点,外国游客也不知我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的变通手法,删去汉语介绍中主观性比较浓的词汇,着重进行客观介绍,语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主要是让外国游客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变化和风土人情。

2.4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功能对等,从而引申出适宜原则和对等原则

我们根据当代翻译理论得知,由于两国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得我们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对等,但功能对等的提出应该是一种新思路。它要求译文尽可能的在多方面进行对等。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我们人类语言的诊释呢?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强调的是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爱护自然,维持生态和谐。西方人所看重的是克服自然,战胜自然。同时中国比较重视人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人伦的原则;西方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独特性。这些都会在译文中碰到,我们怎样把这两种思想在不同文化中的出现演绎得真实自然。

我们进行旅游翻译时主要的目的是:第一,把祖国大好河山的安静态变为活动态,使得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彻底苏醒;第二,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栩栩如生,恍如转世;第三,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从而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横生,对旅游景点恋恋不舍。同时,旅游翻译要注意现场效果,气氛调控。处理一些诗情画意的名胜古迹的译名时要简洁,明快,不可拖沓冗长,并尽量把内涵体现出来。

3注重翻译对旅游的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翻译对旅游的辐射作用。因为只有在翻译文字本身漂亮,讲究市场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使得游客对这个旅游地产生兴趣,该旅游地也有了被别人观赏,甚至在当地进行消费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辐射效应应该是属于正态分布的。如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一云南,它的标语是七彩云南一Colorful Yunnan,气势磅礴又琅琅上口。我的家乡无锡一鱼米之乡,A Land of Fish and Rice,原文很直白,译文也非常通俗易懂,使得外国游客有兴趣到此一游。我们再也不能让这些旅游境地“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定要充分利用旅游英语的辐射效应,让它们声名远播,创造更多的人文影响和经济效益。

4文化交际始终贯穿于旅游翻译全过程

萨姆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此陈述交际的定义:“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飞其实,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处理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1)愿意尊重和理解外国文化,通过书本上的描述和实地考察能得到相应的感受;

第2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塔尔寺所位于的鲁沙尔镇为西宁市所辖湟中县的县城所在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之地,在藏、蒙、土等信仰黄教的各民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鲁沙尔镇以塔尔寺蜚声海内外,并被罩上“圣域”的光环。昂藏村是鲁沙尔镇16个自然村落之一,是唯一的藏族民族成分占9成以上的村落。其位于塔尔寺所处的莲花山山脚下,村民原为塔尔寺的属民,史称“塔尔寺六族”或“湟中六族”之一,是塔尔寺的主要创建者,也是塔尔寺主要僧源与经济来源的支撑者。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与昂藏村毗邻的塔尔寺,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4年,青海省政府决定打造塔尔寺这个旅游品牌,耗资7300万元,开始修建塔尔寺广场和中国旅游文化商业第五街――塔尔寺步行街,鲁沙尔镇旅游业在2004年后开始迅猛发展。2012年成功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此塔尔寺的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来自现代化地区的游客大量、持续的涌入原本封闭的昂藏村,不免对当地藏人淳朴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生变迁。

三、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昂藏村民族文化现状

1、新食品的引进

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商为照顾国内外旅游者的饮食口味,引进各种饮食种类,这必然使得昂藏村藏族人民的饮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做法简单的藏餐,在口味上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极少使用调味品。但随着旅游的开发,他们饮食深受汉族特别是川菜饮食的影响,昂藏村藏族人民口味转向浓重,乐于接受用味精、酱油、辣椒等调味品调兑的味道复杂的汉餐。在对藏族饮食的调查问卷中,大多数人都说除了藏餐都喜欢吃川菜和火锅。

2、时尚美观的服饰

藏胞是昂藏村藏族人民以往的日常穿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一如汉族所著的现代服饰也为藏族人民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大力开发后,大大加快了人们脱去传统藏袍的速度。大量游客的到来,他们时尚简便的穿着装扮也对当地人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示范效应,村民受此效应的影响,亦开始不自觉的模仿游客的着装打扮。笔者发现在离旅游景区较远的藏族村落里,穿着传统藏袍的人们要明显多于景区附近的村落,这应该是由于受外来游客影响少的缘故。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昂藏村藏族的对服饰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上了年纪的昂藏村藏族民众,并不像年轻人那么直接脱去藏袍,穿上T恤牛仔裤,而是对传统的藏袍进行款式的改变,抛弃了传统的复杂,转向符合现代审美的轻便时尚。原来的藏袍那齐膝的大襟上衣和大档长裤无论从审美角度,抑或以日常使用的角度来看,显得累赘而不便捷。随着和外界游客交往的日趋频繁,传统藏袍的款式和色调也变向现代服饰那般,拥有简洁轻便的式样、明快艳丽的色彩。他们的对服饰要求也从过去的单纯强调耐穿耐用进而向追求时尚、美观、大方等方面发展。

3、双语交际的出现

虽然昂藏村各民族中小学实行的双语教学,至今已有30余年,但在旅游开发前封闭的环境中,当地藏族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少使用汉语。旅游发展之后,随着一批又一批内地、境外游客的持续到来,使昂藏村的语言环境朝着多样复杂化甚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鲁沙尔镇各景区的藏族民众为了接待游客,顺畅地和内地游客交往,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人由此掌握了流利的汉语。此外,随着来昂藏村观光旅游的国外游客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年轻藏族姑娘小伙也学习起一些日常英语用语。

4、商品意识的增强

昂藏村虽毗邻塔尔寺,自古以来前来朝圣的信众往来不绝,宗教氛围浓厚,但商品经济发展落后。在交通不便、封闭原始的环境中,重义轻利是昂藏村藏族人民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原则,几百年来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他们好善乐施、热情好客、善良诚恳、彪悍却淳朴,又由于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视经商为不义、视金钱为粪土。只有极少部分拿去西宁等地交换,换取盐巴、化肥等生活生产基本必需品,经济活动大多局限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只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商品交换,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随着旅游的发展,游客的涌入,外界先进的生活理念和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也接踵而来。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社会互动都是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当地的藏族居民只要能够从中获取合理的报酬收益,都会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藏族传统文化转化为资源和商品,改变了淳朴的金钱观、义利观,增强了商品意识,焕发起当地少数民族逐利的欲望。

第3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

(一)精品旅游线路兴起

“一带一路”大型旅游战略下,国内旅游线路是将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平台,国内大部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纷纷将““一带一路””作为改革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带一路”旅游行程的安排,从而形成联合精品旅游线路,并在旅游过程中不断对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完善、加强,对精品线路的文化宣传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精品线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同时借由旅游,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受,还将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加以充实,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国家旅游局通过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亩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北方线路上,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20个能够容纳300万人次的庞大景区,其中包含华夏寻根路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一带一路”的旅游战略体系,将自身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天然地理地貌有机的整合,开创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世界区域的旅游线路,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扩大。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地貌纷纷制定了“一带一路”的旅游发展策略,从而将我国“一带一路”旅游线路建立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创了旅游文化改革的新境界。

(二)“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

在“一带一路”旅游文化战略体系下,无论是国内对国内还是国内对国际的城市文化交流都得到了更加宽广的深入。

由我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乌鲁木齐从国境线走出国门,连接哈萨克及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乌鲁木齐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成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凭借“一带一路”旅游战略的发展,我国真正将旅游行业进行了国际化发展。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走在世界前沿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并通过这类城市与日本、韩国中的大型城市进行连接,对东亚的稳定和城市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东北方向已近开通了“津满欧”、“粤满欧”等多条铁路国际货运班次,并基本完成了常态化运营,这为“一带一路”旅游行业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建立“一带一路”旅游线路的高铁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在各项建设的引导下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劲头。所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国际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慢慢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二、“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的启示

(一)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是一项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手段,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联络。所以在文化思想上也应当加强国家、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采取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对亚洲进行依托,保证亚非欧的经济同时发展的同时,也应当保证其文化的交流和促进。目前,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建设相关的合作发展协议,线路中已经有60余个国家对这项建设工程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洲高铁网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扩张,国际间的旅游业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还对促进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

(一)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战略规划

2015年,国家旅游局对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进行了规划,这项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了三轮严肃的讨论之后形成定稿,对“一带一路”的重点实施目标进行了制定。“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和旅游区域立即对旅游文化战略规划做出了反应,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旅游节庆,运行了大量的旅游营销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对国内的旅游行业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还将“一带一路”的旅游文化延伸到国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和应用,在旅游线路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文化进行讲解。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契机,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肤色的游客的专业性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对旅游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当高程度的旅游专业综合知识,还应当满足导游专业的素养,在国际线路中还应当对一门或几门外语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旅游人才还应当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对旅游中各种突发问题进行处理,并对游客解释文化风俗问题,才能满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发展的要求。

三、总结

第4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时、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 0}v,占全市GDP的2C} 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最后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 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 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 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第5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75-03

Abstract: 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 Shanxi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its development: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increase marketing publicity;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build the brand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xte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in high quality personnel, improve service level.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uth Shanxi to seiz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Cultural Tourism;South Shanxi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以实现“五通”建设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尤其是发展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旅游,能够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实现文化认同,为深化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晋南地区是指山西南部,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腹地,邻近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表明中华史前三圣尧舜禹都建都于此,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首先列举出研究对象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然后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分析,从中得出发展建议或结论。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条件

晋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寻根祭祖游。临汾市的陶寺遗址,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出土了最早的文字,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尧帝的尧陵和尧庙;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广胜寺内的飞虹塔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苏三监狱是全国仅存的明代监狱。运城市的世纪曙猿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类人猿;“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具有“中??死海”之称的盐池。这些旅游景点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2.区位条件

晋南地区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连接三省的中间环节。向东承接环渤海经济圈,向西毗邻关天经济区。晋南地区邻近西安、洛阳两大旅游热点城市。运城市离西安仅有260公里。西安是我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化程度高,旅游发达,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构想的促进下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3.交通条件

南北方向上贯穿南同蒲铁路,东西方向上横亘侯西铁路、侯月铁路。大西高铁建成营运缩短了晋南地区与太原城市群及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交通时间。运三高铁的筹建有助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并与中原经济区实现对接。京昆、运风、运三和大运高速形成了晋南通往北京、太原、三门峡、西安等大城市的高速交通网。临汾乔李机场、运城关公机场目前通航27个城市。晋南地区已经构建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二)劣势分析

1.管理体制

大部分旅游景区由事业单位分级管理,管理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滞后,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景区整合不足等问题。晋南地区的19个4A景区以及2个3A景区大部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相互支撑少,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向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

2.开发程度

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晋南地区资源向产品转化尤其是深层次的转化不足,这直接影响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游览观光的层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主要的旅游活动集中在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不完整。各类产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当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及市场新变化。

3.相关服务

目前运城市有旅行社84家,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5家;临汾市有旅行社54家,五星级酒店0家,四星级酒店5家。虽然旅行社数量多,但缺少大型旅游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接待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同时旅游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重点是文化的挖掘和讲解,高素质的讲解员会将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现,更好地将文化融合的旅游中,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然而现阶段存在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景区服务人员素质层次较低等问题。

(三)机遇分析

1.“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国家“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华文化对各国人民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尤其是运城的关帝文化和临汾的根祖文化,更是对海内外的华人华侨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晋南地区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高地西安,可以与西安形成大的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

2.良好发展环境

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通过《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方式评选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全面宣传了晋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展示文化旅游形象,掀起全方位协助文化旅游发展的热潮。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挑战分析

1.区域竞争

黄帝是华夏部落首领,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陕西延安黄陵县力图将黄帝陵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据历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华夏第一陵”。同时黄帝陵是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内容上与晋南的寻根祭祖游内容相近,容易形成区域竞争。

2.旅游业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成为人们了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和自助游、自驾游为主 “全域旅游”阶段,最终要实现全域资源整合、全面布局、全景打造、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把整个旅游地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从游览观光型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更强的度假休闲旅游转变。这使得游客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对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发展对策

(一)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依托晋南地区加入“美丽中国、天下黄河”“黄河进三角”等旅游联盟。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强化与主要客源地行政部门、规模旅行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互相宣传、互送客源、共同开拓市场,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例如,与黄帝陵加强合作,同时突出民间姓氏祭祖特色,形成寻根祭祖专题旅游线路,打造“大寻根旅游圈”共享客源。通过广告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各种方式加大对晋南旅游文化资源的营销宣传。例如,借助西安区位优势进行大通道建设,在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旅游广告牌,扩大晋南旅游的辐射范围;加强旅游宣传互动,定期举办旅游推介会。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旅游业发展需要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和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国家、省政策性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鼓励金融机构开办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的质押贷款渠道,小旅游企业以联保的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将资源禀赋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使得旅游业的发展由促进消费的单一支撑向投资、消费的“双轮驱动”转变。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的大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相互促?M。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乡村公路等级不高和景区景点连接线道路不通畅的问题,实现从机场、火车站和客运站到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停车场以及旅游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

依托晋南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尧舜文化、关公文化、移民文化和黄河文化,开发影视、节庆、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在景区内开展常态化的主题活动和增加夜间项目,以游客的体验时间换取旅游空间。例如举办“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舜帝德孝文化节”等活动,塑造晋南地区根祖孝文化的旅游品牌,带动晋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持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一批质量过关,具有晋南文化元素符号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商品的“回味效应”。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将旅游业与餐饮业结合起来,弘扬晋南餐饮文化,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开发晋南文化型传统菜品,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提升晋南餐饮业发展品质。旅游业与住宿业相结合,优化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的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发展更适合自驾游、自助游的车营地、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实现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变,提升旅游企业的活力,解决土地、资金、体制、组织等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问题。建立景区旅游开放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定机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相互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晋南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旅游业重点发展建设中。依托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等高校,培养出一批专业对口,适应晋南旅游发展的景区规划、旅游讲解、市场营销策划的旅游从业人员,使晋南人力资源适应旅游发展战略。同时,高薪引进海外高端旅游教育人才和创新就业人才,鼓励本地区内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海外留学进修,使晋南旅游发展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社会化评价与监督体系,畅通旅游投诉热线和其他服务热线,依法打击强迫旅游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旅游企业等级评定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不断的进行再教育,如定期举办“最美导游”“最佳旅行社”等比赛以及旅游业务培训学习班。

第6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 旅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75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Exploration in Tourism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FANG Mei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urism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not just to introduce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s domestic tourist attractions,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played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current glob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For translators, on one hand, we need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create a similar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ek cultural level on the other, as far as possible eliminate cultural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order to truly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conversion between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Key words tourism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information

0 前言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游客。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则是旅游的根与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旅游景观,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就必须切实做好旅游翻译工作。从本质上看,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翻译,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翻译与跨文化意识

从概念层面分析,翻译是指在保持语句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或者说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为比较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在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中,对于翻译做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翻译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所谓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几乎能够囊括世间的一切,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存在差异,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差异。但是,无论文化如何复杂,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度之间,文化的传递都是能够有效进行的,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关研究认为,可以将跨文化意识进行层次的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对于语言翻译人员而言,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翻译语句,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去对待自身好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翻译过程中,尝试创新,能够更加合理地展示和宣传本国文化。不仅如此,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把握汉英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确保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 旅游翻译的文化复杂性

2.1 所谓“旅游翻译”

旅游业也称旅游产业,是指凭借相应的旅游资源和设置,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因此,旅游翻译可以说是包括万象的,是一种专业性的翻译,是专门针对旅游行业的翻译,与一般的语言翻译相比,旅游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特点更加全面、更加突出,也更加典型。

2.2 文化复杂性

在旅游翻译中,涉及的内容众多,不仅包括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了一些隐性的旅游资源,如社会体系、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可以说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旅游翻译的文化复杂性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复杂性。一是语用差异,翻译的首要工作,是实现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何兆熊教授发表的《语用学概要》中,明确指出,要想切实做好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不仅需要使用相同的语言,还必须具备一些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指的就是语用知识。翻译人员应该熟悉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句法差异一起语法结构差异,按照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二是语境差异,语境包括了言内语境和言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语篇的上下文、产生时间、地点,参与者的心理情感等,后者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旅游翻译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用差异和语境差异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对一些地名和景点进行翻译时,通常都是采用音译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景点,直接音译往往无法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给游客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语境,采用保留文化形象及内涵的翻译方式。如苏州的“拙政园”,如果直接翻译为Zhuozheng Garden,则无法体现其内涵,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显然要好的多,因为拙政园的得名来自《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实现文化的传播。

(2)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在旅游景观和相关资料中,通常都包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识,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知识对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自然无需过多的解释。但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受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各不相同的,而如果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等放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则很可能会出现文化缺省的情况,影响人们的理解。对此,旅游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交流。例如,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六月指的是我国阴历六月,因此并不能直接翻译为“June”;同时,“毕竟”两字是为了对后面“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强调,如果直接翻译,外国游客可能会感到无法理解。因此,结合西湖的景观,在对诗文进行翻译时,应该翻译为“After all it i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 ,Displaying scenes other seasons have got.”这样,能够将诗中的寓意更好地向游客传达。

3 旅游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

3.1 创建相似的文化建构

在典故、谚语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而言,字面的翻译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对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联系,学习者应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同化和索引,赋予其某种意义。对于旅游翻译人员而言,应该努力寻找目的语中具有相同含义的表达,创建出与之相似的文化建构,使得目的语的读者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原语进行理解。

3.2 考虑语句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果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起来自然毫无障碍,但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则其中的文化信息必然会流失,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因此, 翻译人员应该站在原语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对资料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缺失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信息的缺失,确保文章表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3 寻求文化层面的对等

从目前来看,针对翻译对等性的研究虽然并不少,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停留在语言和功能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实际上,对等可以分为词汇、句子、篇章以及文化四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文化层面的对等,是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以实现对于文化因素的有效传达,也可以称为翻译的文化再建构。

3.4 消除文化干预和文化障碍

由于社会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文化干预和文化障碍,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导致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而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应该在承认翻译障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翻译障碍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

4 结语

总而言之,与一般的语言翻译相比,旅游翻译更加复杂,不仅要求翻译者对原语文化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根据原语文化,利用有效手段准确传达其中存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对于文化信息的理解,需要进行表达性过滤,从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认知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语用翻译视域下旅游汉英翻译的人文环境研究”(项目编号:14C0540)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析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文教资料,2010(12):37-38.

[2] 于红.旅游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521-523.

[3] 王晓璐,王豫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

[4] 郭聪,顾雅青.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杭州旅游景点翻译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3(18).

第7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海南;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备受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目前,很多建设工作都在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景区、酒店和旅游及非旅游地产项目拔地而起,但是,着实却令人堪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首先不是硬件的建设,而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建设,即软件的建设。当我们在建设中不断凸现“国际”二字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客源和国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何与国际客源过度的旅游者们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行为建设。

一.旅游与“跨文化交流”分析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内涵,从而才能明晰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和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理解,容忍甚至接受彼此的文化,创建彼此认可的“共文化”,在此基础上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的“。”

(二)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旅游活动中的主客双方利用符号形式进行的,符号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表达与解读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表达与解读的方式与意义则大为不同。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期而遇,造成各种文化的直接交流、碰撞、对峙,甚至融合。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不可避免的对异地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将各地文化传播到原有的文化环境中。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起着文化使者的作用。 最早提出旅游者“文化交往使者”角色概念的是旅游人类学家Valene Smith。在1977年她主编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她认为,在旅游这种特殊的文化交往过程中,旅游者扮演着“文化交往使者(agents of cultural contact)”的角色。Smith指出, 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可以这么说,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 “文化休克”

在跨文化人际交流过程中,人的行为本质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交流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文化共享性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所涉及到的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表面相同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所表达出的实际内涵常常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其次,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个体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和偏见。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又是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维护该文化群体的繁衍、稳定和发展的,所以,出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这种价值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价值标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会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误解、矛盾,甚至是冲突。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会出现文化的冲突、进而会引起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像20世纪中叶以来,原教旨主义者广泛兴起,而导致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人交往的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往往会出现“文化休克。”

第8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临潼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1.背景

图1临潼石榴古镇项目区位图

图片来源:导师提供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曲江新区扩区发展规划》和《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理念,并将临潼着力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图1)。临潼地区本身已经拥有兵马俑、华清池、骊山等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在这样的发展框架下亟需开发与这些知名景点相配套的,能够留住游客的旅游项目。

因此,“石榴古镇”整体项目通过打造“石榴山庄农业观光园”,“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高级会所、高级度假酒店这四大板块的项目以达到发展临潼地区旅游业,提升地区文化形象与层次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石榴古镇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商业街部分,通过传统商业街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展示,以及特色民宿工艺作坊等业态形式吸引各地游客的驻留。

2.项目定位

在临潼地区的大的旅游发展背景与“石榴古镇”整体项目框架之下,“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部分的定位归纳为以下:以临潼地区文化与关中文化为主题背景,通过传统民居聚落形式的商业街,设置餐饮、特色住宿、民俗文化体验、特色商品贸易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食宿、休闲养生与购物娱乐等旅游活动项目。

二、结合商业策划的设计模式探索

传统商业街本身是由城镇的居民区逐渐转变而来,随着历史与时间的推移,它所承载的不只是商品的贸易往来,在商品与贸易模式上逐渐的含有了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等。因此,受到了游客的观赏喜好。

纵观国内当今的传统文化商业街成功案例,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历史渊源的街区保护与开发,例如丽江、乌镇等知名景点;另一类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开发背景的新建的传统商业街,例如成都锦里、文殊坊等项目。“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的设计思路与后一种模式较为类似。借助区域内的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以此为内涵进行开发。因此,在临潼地区进行本项目的设计时,除了需要回应兵马俑、华清池等同源文化时,还需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背景特色。

因此对这样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时,设计模式应当是要先从其所含的文化内涵入手,对其所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新建构,并将这些文化通过商业的方式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内容,最后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表达出来。

1文化背景建构

1.1临潼文化

临潼,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其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境内有秦兵马俑、华清池两个5A级景区。根据史料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文化背景,归纳出可用于本项目的临潼地区文化要点如下:

1.石榴文化

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石榴文化的历史悠久并且内容丰富。体现在诗歌、服饰、礼仪、传统节事方面。除了作为含有经济属性作物外,石榴无论是花、果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具有美好的象征寓意。

本项目中,石榴文化占据的是主要的地位,可衍生出与石榴相关的小吃、石榴饮品、石榴主题养生护肤、石榴花与果皮染色工艺的服饰、石榴果实酿酒坊等种类;或者可以作为景观:一定数量石榴树的种植作为景观热点的季节性展出;或者以石榴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例如赏诗、品酒、手工制作等可参与性强的活动。

2.爱情文化

临潼的华清池景点是唐太宗与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见证,另石榴的与一众,也有对美好爱情的祝福。因此,本项目也可以因借这一现状,通过商业内容或者建筑设计的手法表达。例如相关温泉养生会所、主题广场节点、相关纪念品销售、特色沙龙等形式。

3.唐文化、丝路文化等。

这二者也都是根植于临潼当地的文化背景之中,可以辅助石榴文化内涵作为商业街文化多样性的支撑。可以通过特色商业零售、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等手法来体现。

1.2关中文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于关中地区文化的特色归纳总结主要从两个方面,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

1.物质形态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中民居建筑、饮食小吃等

2.非物质形态文化:戏曲表演、传统手工技艺与特色工艺品、节事风俗等。

1.3当代旅游文化

项目除了要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作出回应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由西方或者新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人们的追求也许纳入设计策划的考虑之中。归纳为以下几点:

1.酒文化:围绕项目的主要主题:石榴文化可以衍生出与石榴文化结合的酒吧、酒窖,等通过酒窖对酿酒工艺的展示,酒吧的酒品销售来展示石榴、酒文化。

2.咖啡沙龙:咖啡沙龙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作为休闲娱乐与交流的场所,咖啡沙龙相对于酒吧营业时间更长、环境相对安静,适合颐养身心。

3.创意市集:当今艺术创作人群中独立创作已成为重要的流派与组成部分。创意市集正是为这样的群体展示销售作品的形式。因其受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并且对于空间与时间的需求都比较自由,因此,在商业街的商业策划中它是一个能够出彩的节点。

2商业策划

2.1整体框架

根据上文对于文化背景的建构,将商业街所包含的商业内容根据不同业态分为以下的功能板块,形成支撑设计内容的总体框架,便于后期设计工作的展开。

创意市集、特色商铺、民俗餐饮、特色酒坊、特色客栈和民俗博物馆(百子庙)区。这些内容是根据游客到访商业街的空间与时间的行动轨迹,分成了体验游玩、餐饮住宿、购物、祈福、拜谒四大功能形态。(如图5.16)

图2商业功能框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以上的商业功能框架,以下的步骤将逐步细化商业街所需的商业内容与形式。

2.2商业内容策划

商业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商品”,环绕这个基本要素展开的买卖活动构成商业街的全部内容。建筑师的职责是给与这个特定内容以最佳的反映形式与空间。上文确定了在商业街内提供哪些商品,而通过何种形式的空间来承载这些“商品”是作者接下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研究的内容。

1.商业内容构成(表5.2)

表1 石榴古镇商业街商业内容构成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前文对现有实例的调研,以及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得出上表,其中在商业内容上,各板块之间内容有部分的重合,因此这五大功能组成板块并不是互相孤立与割裂开来的,因而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是在设计之初进行功能分区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2.3商业空间形式

1)内部空间类型

第9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文化与旅游英语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其深层次的信仰、价值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表现在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活动形式中。这种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们的大脑中,形成集体潜意识。旅游活动不应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相对接,提升旅游活动的内在文化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二)旅游英语的特点

旅游从业人员在与外国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常会涉及到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旅游英语既综合了基础英语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应用性,又既有了旅游英语专业性和与其他基础英语不同的特殊性——专业名词多、知识面宽、词汇量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等特点。

二、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元素

(一)在词汇教学中注入文化元素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根据一些方法(如音标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来学习和记忆单词之外,还要引入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只要求学生熟记词汇的表明意义与拼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例如:英语中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用拼音来表示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更要提供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才不至于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使人有云里雾里之感.有了详尽的文化知识导入过程,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满。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但由于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比如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然而在汉语中,很多人认为碰上猫头鹰总是要倒霉,是不详之物。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而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因“蝠”与“福”同音,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语之间差异的绝对性和必然性正如Bolinger所说:“两种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特别是那些沿袭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含义的英汉词语,字里行间浸润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很少是对应的,有些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美国影片“The First Blood”在中国被译作《第一滴血》,但它实质上却是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词语,含义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其确切的汉译为“初战告捷”。同样,汉语也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词语,像“钻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等,它们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学习此类词汇翻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舍弃表层形式,而选用其在文化信息上相近的词语,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词汇的学习掌握其后的文化内涵。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arie,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等称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①名+姓如John Wilson

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

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Malie Curie

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 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一如不说Teacher Wang

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 如’Uncle Tom)

(四)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fore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总之,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的职业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希望在旅游英语教学方面的尝试性探索能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所贡献,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小柯.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