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急救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提升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机构安定有序的发展,我局于5月12日针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召开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本次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时,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为了让医务人员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首先由我局陈玉梅同志做培训讲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急诊急救:物品准备、评估与判断、放置、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有效指征判断、安置患者,每一步操作流程都讲得细致入微,各单位医务人员也听得十分认真,接下来为大家播放心肺复苏操作视频课件,期间,由我们的专业人员在下面为大家答疑解惑,然后让大家现场用假人做实验,大家表现出极其认真的学习态度,会后为大家分发了培训试卷,成绩均达到合格。
这次培训不仅让医务人员加强了医疗工作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懂得了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听课仔细,操作认真,不少同志还在下课后自觉留下来继续练习,表现了高度热情的学习积极性。
5月14日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与改革[J]. 中国卫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卡方检验,回归曲线等方式对其进行相关性研究。从结果中能够看出,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的就业率,所以,本人提议应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培训;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
1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一直被视为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但是在2013年初开始,国内16-59岁这一阶段的劳动人口比上一年要少345万人,这一数据是对国内劳动力进行统计时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因此也有很多地方出现了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不仅仅需要增加劳动人员的工作以及保障等,帮助以及鼓励未就业人员进行就业,更需要注重在适合就业年龄人群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残疾人群。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从16.22万人增加到39.1万人,增长了1.41倍。在2006年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我们国家残疾人数共计8296万人,占据了当时全国人口数量的6%以上,已经遍布到了7050万个家庭中,且残疾人家属人口已达到3亿。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率,这样能够增加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
在世界各个地区中,在对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将其致力于生活保障上,就是将残疾人的生存能力作为基础,提高就业的培训能力,从而能够帮助残疾人士增加自身的技能,可以自主工作,并改善目前的经济条件。国内诸多的研究资料显示,残疾人士由于受到社会某些歧视,而这一原因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士的就业率较低。残疾人士大部分的综合文化素质较低,专业能力较差,这也是影响其就业的第二大因素。近年来,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尽管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和非残疾人相比,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根据相关的统计,在各个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率都低于非残疾人。所以本文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残疾人群的就业情况提出更多的建议。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将2009年-2010年期间内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依照抽样调查的数据编码进行匹配,对诸多因素展开分析。
2.2方法将研究对象“是否有工作”作为因变量,使用0作为无工作,1作为有工作,应选择使用因变量的模型,并应用二分类回归曲线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确立三个模型,使用的都是一般模型,自变量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在第一个模型的基本条件下第二个模型增加了社会经济条件,这里包括了关于残疾的培训因素与条件,在第二个变量的基础上第三个变量增加了社会的帮助情况等相关因素。
2.3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应用的所有数据结果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6.00,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所有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本实验主要对本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以及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进行对比,并分析对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进行培训以及对再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对计量数据使用方差检验,对计数数据使用t值检验,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统计结果
3.1变量解释通过对残疾人的工作情况展开调查,变量为“是否有工作”的设置当中,将其“有工作”编码成1,“无工作”编码成0,对其采用卡方检验并了解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样本叙述以及卡方检验通过相关的数据结果表明,本文共选取了4000个样本,其中有工作的数量是1276位,占据总比例的31.9%;其中没有工作的数量是2724位,占据总比例的68.1%。因为绝大部分的变量为分类变量,所以针对其年龄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与分析,所以在此过程中应选用卡方检验对其进行判定。
3.3回归模型构建以及结果通过对其采用卡方检验我们能够了解到,每一个变量与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每一个变量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交互效果,所以,把“是否有工作”当作本文的主要因变量,之前所阐述的诸多变量为自变量,对其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
4讨论
通过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实验结果中可明确的了解到以下几点内容,这就是:(1)残疾人的文化程度与其是有无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较之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残疾人来说,接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更加容易获得工作,并且其文化水平越高的话,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也就随之而增多,其适当社会的生存能力也随之增强。(2)残疾人是否进行职业培训对其今后的工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残疾人在接受培训之后,其所面临的就业机会较之于没有接受训练的残疾人机会多。(3)男性残疾人以及已婚残疾人的就业率较之于女性残疾人以及未婚残疾人的几率更高。(4)没有得到过社会保障以及没有领取相应生活保障的残疾人较之于有保障的群体,其就业率更高一些。经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准以及加强其职业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其就业率。研究结果还显示,教育与培训对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由此我们则可得出提升城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与培训可以促使其迅速找到工作这样的结论。在其他国家的诸多研究结果中均对本文的这一观点有所证实。在1990年,国际著名学者Benz与Yovanoff通过进行实验调查了解到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情况以及文化程度之间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并且伴随着文化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的提高其绩效也会随之而增加,并且对各种类型的残疾人的就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此,相关的政策提出应重点展开残疾人的文化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工作。经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可明确的了解到,在我们国家,可采用提升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工作培训的方式,使残疾人尽快找到工作。在为他们供应福利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要求去选择目标,在对其进行筛选之后予以最有需要的残疾人,防止使其产生一种懒惰心理,进而严重降低就业率。与此同时,也应加大残疾人的就业培训范畴。在对其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极易接受培训的残疾群体提供帮助,例如肢体残疾以及言语障碍等,也要为情况比较严重且不能够进行沟通的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情况,能够维护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并且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也能够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所以该人群一定要受到社会的重视。
综上所述,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就业情况,加大残疾人就业安置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前联系好适合残疾人就业培训的企业,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对接性,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解除广大残疾人的后顾之忧,所以,建议需要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且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5,04:20~25.
[2]杨宇,王灏晨.教育培训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5,01:55~61.
[3]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34~38,91.
[4]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J].学海,2007,04:48~55.
[5]沙澄深.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残疾人,1997,04:18~2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姚经.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关键词:proteus仿真赛 独立学院 培训方法
我校自 2012年以来,一直在组织培训学生参加江西省电路仿真设计比赛,这个比赛是基于 proteus和 keil软件进行的,要求参赛学生熟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传感器技术以及单片机系统相关的知识,比赛以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命题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 8小时内完成设计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比赛任务,就和平时的准备和训练息息相关,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是学生成功获奖的关键,本文给出了笔者多年来仿真比赛的培训经验,抛砖引玉,可以作为同行们培训的参考。
电路仿真比赛涉及知识面广,对培训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比赛结果也是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侧面反映,特别是那些注重工程实践的课程的教学水平。以赛促改,是仿真设计比赛的直接目的,比赛过程中反映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作为学校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改革依据。竞赛必将引起学院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实践环境的改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所以,电路仿真比赛积极促进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推行。
一、传统电路仿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培训的方法存在缺陷
我校自2012年参赛,一直都在摸索有效的培训方法和体系,从近三届比赛中学生暴露的各种问题充分体现了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其一,是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宽,知识点分离,综合能力不强。学生拿到一个设计任务之后,提出的设计方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不能充分地论证和比较所给方案,设计也是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照搬参考模板,不会自己构思新的设计电路;其二,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他们分析问题只看点不看面,更不用说系统的整体配合了,究其原因是生硬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不能灵活地面对所接触的各种电路。
2、课程理论教学脱离工程实践
培训过程中,布置给学生任务之后,学生不能迅速找准相关的资料参与设计,多数学生首先选择的参考资料就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说明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培养模式中,缺乏工程意识,思维有局限性。同时也反映了平时我们的课程教学也存在脱离工程实际的缺陷。
3、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习惯计算元件参数的值,而采取实验匹配的办法来选择使用的元件,而大多数同学不习惯使用实验数据表格对设计进行分析,获得实验数据之后也不能正确总结归纳数据的规律,电路调试和故障排查的能力比较差。这些现象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实验教学内容验证型的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过少,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中缺少编程思想方面的培养
电路仿真比赛中的题目是必须使用单片机的,采用的语言是 C语言,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和单片机编程有关的课程,比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技术》以及《 C语言程序设计》等,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过于注重语言、语法的解释,而没有很好地加强学生编程思想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编程,影响了比赛的成绩。
二、电路仿真设计比赛培训方法的创新
如何提高学生在电路仿真设计比赛中的成绩,针对培训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历届本校电路仿真设计比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文提出一些列培训方法的创新。
1、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
构建电路仿真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培训体系,首先要求培训教师抛弃传统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培训模式;从单一的实验验证培训体系转换成层次型、综合性性项目、案例式培养体系。
培训过程中,同一个电路或者模块让学生自己整理多个方案,并独立完成对方案的评价和论证,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型号的芯片实现同一功能,并总结对比其优劣,不同的芯片使用过程中电路如何修改?为什么改变。为了配合这一环节有效进行,要求学生参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多上图书馆和相关网站积累设计经验,并以论文、读书笔记以及产品制作的方式提交培训作业,由老师仔细批改,认真点评。
2、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的先讲理论,在根据理论进行实践论证的授课方式,每次培训内容都以项目案例为素材,一次课解决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单片机系统的培训,我们选用若干个典型的单片机产品,结合一些工程小案例或者项目,把单片机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 I/0口等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设计中,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端口?什么是中断?为什么要中断?等理论问题,变抽象理论为具体形态,让学生在真实的模型下建立其中断、端口和定时计数等概念,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联系实验室教学部门,实行全开放式实验教学
我们和实验室进行了沟通,实行全开放式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制定了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以及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案,充分保障开放实验室工作的有序进行。开放性实验室是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开放的,一定时期内,每一个层次的实验室对应一个开放式实验项目,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推行对应实验室的项目教学工作。
开放式实验室的推行,大大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是一个对电路仿真赛培训起着重要作用的侧面措施,负责开放式实验室的教师都是电路仿真设计赛的指导老师,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好处,同时也重构了师生关系,让之后的系统培训工作变得顺利。
4、加强课外电子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组建了电子设计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电子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机房和实验室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配备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协助,成立电子设计创新指导中心,对选拔后的学员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几乎是一对一的辅导形式,让这些拔尖的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中的小型项目设计。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参加这样的科技活动。
三、结语
大学生电路仿真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比赛,其培训过程是一个细致而严谨的过程,如何变理论为实际,是这个培训工作的中心,我们给出了很多辅助培训的项目,也研发了很多案例进行课程培训,基本上满足了受训学生具有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培训和比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 2102年开始每年比赛我们学校都有学生获奖,累计获得一等奖 3人次,二等奖 3人次,三等奖若干。实践证明,这些培训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志俊.论电子类竞赛在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1,2(6):82―84.
[2]李天真,崔立军.竞赛引领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3):21-23.
[3]曹健树.单片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 [J].实验室研究 -9探索. 2005。 16(9):4-6.
【关键词】 乡镇医院;急诊科;护士;资质准入
Statistics of Town hospital ER Nurses Qualification
PENG Xiangfu, HUANG Yuchan, XIE Huajiao. Nanzhuang Hospital,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5282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Find out town hospital ER nurses current qualification and their need. Provide basis of further directional and systemic training. Methods Design survey for 100 ER nurses in 15 different town hospitals in Foshan City. Results After ER training and test of qualification, survival rate has increased greatly,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has increased greatly, and cooperation of doctors and nurses has increased greatly. Conclusion After ER training and test of qualification, nurses of ER in town hospital can improve their first aid skills, prevent wrong ways of first aid before sending patients in hospital, and make sure patients alive.
【Key words】
Own Hospital; ER; Nurse; Qualification
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205)
作者单位:528219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展示医院的整体形象,是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抢救任务最重要的科室,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院前急救” 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 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救治上要求高,但院外条件又非常有限,因此,负责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有精湛的技术和应急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临危不乱,使患者化险为夷。急诊科护理人员无论是在日常的急诊护理工作中,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的抢救护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对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通常使用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而没有系统的核心能力考核标准。因此, 乡镇医院急救护士的资质准入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0年511月调查100名急诊科护士资质情况,根据需求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选择2010 年5~11月调查佛山市15 所乡镇医院急诊科的护理人员100 名。其中男5 名,女95 名;年龄19~55岁;工作年限:1~5年53名(53%),6~10年29名(29%),10年以上18名(18%);学历:中专29名(29%),大专54名(54%),本科17名(17%);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1%),主管护师22名(22%),护师25(25%),护士52名(52%)。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发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100%,于2010年5~11月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了15 所乡镇医院的100 名急诊科护士。内容包括:①乡镇医院急诊科护士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院内轮科情况等。②急诊护士人力配置情况:急诊科护士配备人数、急诊科医生数与护士数之比。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急诊出车情况。 ④急诊护士接受过院前急救护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及外出进修情况。⑤急诊护士接受院前急救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情况。
2.2 干预方法 针对存在的不足,开展一系列的干预培训活动。
2.3 效果观察 向医护人员及患者发放调查表及实施急诊护士资质准入后满意度,并评估抢救成功率(患者脱离危险,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入病房)。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干预前后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3 结果
3.1 乡镇医院100名急诊科护士资质现状调查情况
急诊科护士资质现状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接受过院前急救相关法律知识系统培训9%、外出进修情况(1~3月)11%、轮换科室(内科、外科、妇科、儿科)12%、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系统培训16%、低于5年年限52%、低年资护士52%。
急诊科护士资质现状情况(n=100,%)
项目人数百分比
轮换科室(内、外、妇、儿科)1212
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系统培训1616
部分培训4545
外出进修情况(13月)1111
接受过院前急救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系统培训11
部分培训1919
15年年限5353
护士职称5252
3.2 院前急救效果分析
根据乡镇医院急诊护士的资质现状培训前与培训后的院前急救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急诊科护士资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效果(例,%)
组别例数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医护协调配合度
观察组19751877(95.04)1917(97.06)1934(97.92)
对照组21131859(87.97)1851(87.60)1901(89.97)
P
4 讨论
4.1 乡镇医院急诊科护士任职学历低、职称低、年轻化。目前随着医院的发展, 护士一毕业即分配在急诊科工作, 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 很难达到专科护士的要求[3]。韦思华[4]曾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了专门急救培训后选择条件为:接受过正规护理教育、轮换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有精力、有能力去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和应对复杂的病情。章安信[5]等对发挥高级职称护师作用的思考中提出:护师、主管护师护龄相对较高,急救经验较丰富,知识水平较高,且参与临床工作多,应充分发挥传、帮、带方面的优势,提高抢救成功率。
4.2 基层医院急诊护士普遍存在未经过系统性培训。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业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6]。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①科内急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每月示范及考核一次。②参与综合模拟急救演练(批量群体伤、批量食物中毒、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梗、过敏性休克、有机磷农药中毒、心博骤停等),使护士在抢救中应对自如, 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中取得了信任, 不仅减少了纠纷, 化解了矛盾, 还满足了患者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提高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金标准[7]。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指引,建立《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特殊岗位护士的院内外培训制度,通过核心能力逐级递增,培养专业护士;按照核心能力定岗、定级,合理组合使用护士。
4.3 急诊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急救护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多方面,需解决一些非医疗问题,因此必须学习法律法规、沟通技巧、职业道德规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4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也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8],因此乡镇医院急诊护士的资质准入关是致关重要的。乡镇医院急诊护士的资质准入为建立急诊专业护士的培训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推动急诊护理工作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培养高、精、尖的急诊师资队伍和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反应水平和应急能力打下了基础[9]。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 韦春莉.首都医科大学武医院.急诊护理的现状与未来.当代护士,2008,(10):2930.
[3] 席淑华, 赵建华, 叶文琴, 等.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培训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41343.
[4] 韦思华.急诊科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全科护理,2010,3(8):725726.
[5] 章安信.理解尊重、善用对发挥高级职称护师作用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4647.
[6] 朱秀芬.院前急救护士培训与资质准入对院前急救站效果的影响.临床医学工程,2010,17(7):6566.
[7] 陈桂兰,罗佳,唐程敬.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现状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1415.
[8] 孟华.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08,8(9):5657.
(1)层级的确立:N0级:新毕业一年或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助理护士;N1.1~N1.3级:毕业一年后轮科的初级责任护士;N2.1~N2.3级:毕业三年后定科的责任护士;N3.1~N3.3级:急诊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责任护士;N4级:担任护理组长三年以上,外出进修取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形成护长-专科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模式。其中在护长中包含急救中心护长,分管院前院内急救的护长与分管院内普通留观观察和急诊重症监护的护长。急诊专科护士中含有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
(2)核心能力内容:根据急诊护士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我院急救中心护士自身的状况。必须加强以下内容的学习:①基础知识;②急救技能;③应急能力;④沟通能力。
(3)确立各层级护士的级别:通过护士的年资、职称、学历等内容综合评价每个护士的综合素质,来确立级别。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个新毕业护士临床科室轮转三年的要求。新近毕业的护士存在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渡期,为期一年为N0级。轮科一年且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1.1~N1.2~N1.3升级。定科后两年内,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2.1~N2.2~N2.3升级。急诊工作五年后,由护长以及护理部综合考评N3.1~N3.2~N3.3升级。N4级护士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等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
(4)模式:采取一师一徒制。成立护理小组,由N0~N1~N2~N3~N4五个层级护士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核心能力培训标准对下一层级护士进行培训。采取笔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以评估下级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5)恒定各层级培训内容:①N0级(抢救区跟班)以培训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为重点。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并在上级指导下参与抢救区工作。②N1.1~N1.2~N1.3级(观察区跟班-观察区独立值班-抢救室或监护室独立上班)以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区的护理工作的N1.1级转向能独立完成观察区护理工作的N1.2级,再到能独立完成抢救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的急救护理工作的M1.3级。③N2.1~N2.2~N2.3级(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各区域、指导责任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N2.1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院前急救工作。N2.2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预检、分诊工作,能准确分诊,协助院内抢救。N2.3级要求能胜任急诊各区域的护理工作,能承担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导师任务,能完成初级责任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参与组织协调各种抢救工作和特殊情况的处理。④N3.1~N3.2~N3.3级(担任护理组长、参与科室管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强化,且重点加强个人应急能力培训,统筹各种应急预案。进入本级别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完成承担初级责任护士培训教导任务,参与科室管理,配合护士长开展工作,尤其在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制定改进与实施方面。⑤N4级(急诊专科护士)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融化贯通,且重点加强个人专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培训。完成对下级护士培训教导,参与科室专科知识的培训。
(6)培训方式:①采取一师一徒制,由导师负责监督下级完成急救中心护士核心能力手册并进行考评。②采取专题讲课、技能演示、现场模拟三种形式,以自学、个人专人指导和集中培训三个方式进行加强。由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的N4级护士进行培训,同时邀请专科医生讲授急诊相关新知识、新技术。③临床小讲课。由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集中授课,讲解急诊现季节性常见疾病抢救与护理常规。④周总结。每周由N3级与N4级护士讨论总结本周常见护理不足,采取晨会时间小讲课传授下级护士。⑤考核。采取自评、导师考评与科室综合考评三种方式。每周自评,每月导师考评,每季度科室综合考评,了解护士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改进。
2.调查项目
对在我院急诊中心观察或抢救24小时以上患者,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张调查项目为10个问题,满意程度按照0~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满意,0分是非常不满意,总分满分为100分,进行问卷调查,现发现收,由专人负责,将所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
3.统计学分析
【关键词】急救一体化 救治 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日趋频发,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1]。我院自2008年实施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在突发事件尤其是成批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缩短了院内反应时间,显著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急救一体化的实施环节
1.1.1建立急救中心一体化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统一调配资源,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以来,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各专业学科科学布局,功能完善,形成了集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急救为一体的急救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完成急救任务、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
1.1.2树立整体观念,成立急诊急救应急团队。
1.1.3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加强院前院内应急急救。
1.1.4重点发展急危重病急救专业,确立急诊专业特色专科,设备配备齐全到位,人人能用会用,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1.1.5加强内涵建设,注重人才队伍科研培训。
1.2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共抢救创伤危重病人4708例,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1816例;年龄3~93岁,平均(38.64 ±15.26)岁。按创伤主要部位分为:四肢骨关节伤950例,头颈部伤1442例,胸部伤387例,腹部伤1604例,复合伤325例。
2 结果
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实行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先后有4708例病人经过初步急救处理,转送各专科进一步治疗。与急救中心建立前3年相比院内反应时间(运用 检验)与急救抢救成功率(运用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急救一体化管理提高了伤员救治成功率 我院自2008年建立急救中心、实行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高度重视对急救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有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急救水平,抢救成功率提高了4.25%。
3.2加强急救一体化管理,促进专业化急救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队伍,能专注院前急救工作;准军事化的队伍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快速反应。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准军事化的急救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强化急救人员救援技能培训,熟悉创伤危重病人急救流程救命、保肢、预防感染和安全转送病人是院前救治的工作任务[2]。急诊急救的诊疗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诊疗的技术要点才能达到对患者准确、迅速、高疗效地进行抢效,真正做到急诊急救的安全和高效。我们急救中心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2次,开展急救理论和技能的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并模拟场景演习,通过心理训练、技术训练和抢救过程的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3.3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自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以来,医院急诊科配备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内外科医生和护士,制定了各种急救应急预案和程序及其启动的具体方法,各专业科室间密切配合,责任分工明确,统一调动,使患者在急诊的整个抢救、检查、住院及手术过程中实行优质、高效、快速、便捷的“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3.4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
3.4.1注重抢救的时效性,使整个急救过程具有准确、快捷及连续性。
3.4.2确保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
3.4.3加强抢救过程中的环节质量监控,制定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
3.4.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总之,急救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各相关专业进一步发展,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的急救一体化是当今急救医学体系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师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师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师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师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师参加护师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师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师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师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师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