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科技文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文化研究

第1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 科技文化研究 科幻小说 文化研究

一、引言

通常意义上说,“科技文化”指的是有关科学技术的文化,可能包括新科技介绍、科学理论的阐述、技术的操作和运用等,但本文探讨的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研究指的是科技与文化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文化研究,它同性别研究、亚文化研究、消费文化研究等一样,可视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这个名字得以广泛使用,得益于一部由孔斯坦斯・朋利和安德鲁・罗斯合著的同名学术作品《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

“科技文化”研究十分广泛,重点在于“文化”研究,但这个领域既可以拓展到与科技相关的电影、电视、动画、网络文化中的政治、历史、环境等问题,又可以研究当代媒体中的文化、艺术、学术产品及科技学科中的文化和艺术关照。

二、科技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

科技文化研究的崛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19世纪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这与当时的传统价值和信仰产生分歧;二战期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引发了人们对军事和工业科技进步的担忧;时至今日,电脑科技和机器智能、生物科技、转基因技术、机器人、电子人等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伦理的担心。

其实,科技文化在文学研究中有悠久的历史。玛丽・雪莱于1818年发表了《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第一部人工智能的作品;H.G.威尔斯发表的《摩罗医生的岛屿》;卡莱尔・卡百特的《罗素姆的全能机械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菲利普K.迪克的《我们可以生产你》(We Can Build You)。另外,一些机构已经开始相关的专业化建设,例如,美国乔治敦大学已经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从《弗兰肯斯坦》到电脑朋克的科技文化”。该课程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从浪漫主义时期至今,科技在文学和流行文化中的社会的接受和呈现”。

三、科幻小说与科技文化研究的关系

科幻小说常常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试验场地。因而,科技文化研究可以考察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也可以研究科学理论和科技文化如何影响并塑造科幻小说的。

3.1吉莲・比尔对达尔文理论中文学性的考察

吉莲・比尔(1988)被认为是最近的一位考察科学和文学关系的学者。她主要探讨了达尔文理论中文学所起的作用及达尔文的理论对19世纪的英国小说产生的影响及受到了当时英国文学的影响。吉莲认为,《物种起源》应该视为文学描述,而非科学发现。她细致考察了《物种起源》的互文关系、文学背景及语言、读者、叙事等。

3.2冬娜・哈罗维对科幻小说的研究

与吉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娜・哈罗维是从科技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科幻小说的。哈罗维于1985年发表了《电子人宣言》,她的写作风格借用了科幻小说的风格,她将电子人视为一种挑战20世纪晚期“政治身份的神话”的一种力量。哈罗维还发表了《灵长目动物的视角》(1989)借用了科幻小说的手法研究20世纪的灵长目科学。哈罗维用自己的作品作为试验,向我们呈现了科学和流行文化如何将科学事实同文学作品紧密结合。

四、结语

相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的研究,“科技文化”研究相对较新,但其运用相当广泛,与科技相关的电影、电视、动画、网络文化中的政治、历史、环境等问题,也可以研究当代媒体中的文化、艺术、学术产品及科技学科中的文化和艺术关照,同时它对文学,尤其是科幻小说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er,Gillian.Darwin’s plots: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George Eliot,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3.

[2]Haraway,D.J.Primate Visions:Gender,Race,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Routledge,1989.

第2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讲座

本科院校比较重视科技文化教育,但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的科技文化教育非常欠缺。虽然高职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主要以应用技术、操作技术为主,但科技文化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科技文化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另外,讲座在本科院校中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教育形式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得到普及。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可以采用举办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科技文化教育是我国进入科技时代的必然要求。科技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科技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态、科技与道德等广泛的内容。广大高职生具备较强的科技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个社会体系、生态体系的良性运转,是与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其次,科技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全面提升素养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职教育,不管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对高职生开展科技文化教育,能使高职生学会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认识科学技术。在科技时代,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科技文化教育目前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性标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我国的技术人才也将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中国的技术人才具备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开展系列讲座的重要性

讲座这种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有一定的差别,也具有一些特殊功能。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等限制,一直没有系统开展讲座教育活动。从帮助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素养方面来说,在高职院校开展系列讲座非常重要。首先,讲座教育与课堂教育具有重要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通过讲座能掌握一些科研动态、热点问题、前沿思想等。由于高职院校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学院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将讲座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某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来开展。其次,讲座的听课学生数量较多,覆盖的专业较广,需要足够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学校要想开展科技文化教育课程,就必须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的长处。最后,讲座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等特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兴趣。讲座在反应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的同时,围绕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这种探索性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三、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系列讲座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与历史、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道德、科技与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每个具体方面都需把相关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科技文化教育的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分别设立为系列讲座的一项主题,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讲座教育,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科技文化素养。其次,高职院校中的科技文化系列讲座应突出技术文化特色。职业教育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所以,科技文化系列讲座可以多涉及一些技术哲学、技术史、技术社会学、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技术素养和文化素养。最后,高职院校的讲座教育应制定较系统的规章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听讲座并从中吸取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在学生的教育规划、考核体系、成绩单中专门设立讲座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并获取相应的学分或成绩。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开展一定的科技文化教育,这些内容已成为当今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科技文化方面的教育比较适合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

作者:图力古日 吴海霞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第3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科技文化

>>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研究生信仰教育 “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图书馆发展动力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下天津电网经营发展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研究 塑造当代创新文化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肇庆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经济学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专题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阐释 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解读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考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王刚.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7):44.

[9]涂雪峰,李萍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22):7374.

[10]J.肖特豪斯.意识形态的不同层级――的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认识论问题[J].刘文璇,译.世界哲学,2002(1):20.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s New Dimensions of Leadi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Hua, LI Lu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lace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t the cor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ar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Colleges shoulder the task of fostering th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provide new dimensions gu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novation works fo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coordin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for updated education style, opening up for broadening scope and sharing for better resources ut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istently.

第4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1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1.1 政府驱动型

2012年,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受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编制了《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强调了科技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业、数字内容业等引领潮流的新兴产业。随后,盐城市、县(区)财政普遍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市级财政从2013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扶持龙头文化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优秀项目,将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在政府的推动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供资金、用地等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

1.2 传统替代型

传统文化资源是先天形成的不可多得的良好资源,利用现代科技丰富传统文化,将有形资源变成无形资源,逐步形成替代型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盐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一大模式。例如,射阳县利用沿海湿地滩涂这一优势资源,进行旅游线路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构建更为科学的空间信息和物联网等技术,检测建筑布点,实施自动化系统和数字管理平台,成功打造了明湖文化旅游集聚区、息心寺(4A级景区)、射阳河闸(苏北最大河闸)、滨湖公园等旅游项目,将传统资源视为开启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钥匙,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游客密度分析,挖掘旅游热点,指定切实符合的营销主题,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产生了“1+12”的效用。

1.3 跨界联盟型

把文化和科技企业聚集在一起,构建一个相互协同的产业联盟,选出主体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进而形成持续的创新发展格局。例如,城南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内的中润普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文化帮”应用平台,已有29家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交易机构入驻,涉及领域有电视剧、动漫、融资服务等多项,并且中润普达联合多家企业斥资20亿元兴建“中润普达大数据产业基地”。

1.4 产品衍生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人们不再满足标准化的视觉娱乐方式,愿意去尝试更新的科技体验,所以时代要求衍生出更多的文化科技产品。例如,坐落于亭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奥兹游戏抓住契机,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合作开发了手机游戏《明星三国》,下载排名持续攀升,综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丰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衍生出的科技产品带来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是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机制

盐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普遍采用投融资机制,即对文化产品和科技项目投贷组合,政府、银行、专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共同合作,从市场调研到风险评估分散并行,各取收益。盐城市各级政府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以扶持性措施为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关键性技术方面提供支撑,引导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效应,提升了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的整体水平。除了财政资助和引导扶持政策外,政府渐渐转换角色,向市场资源优化、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等后台维护做努力,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市场机制。同时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收购兼并、参资入股等方式实现双向合作,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机制。并加大人才培养资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逐步构建了人才激励机制。

3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解构

3.1 构建地域级层,推动产业集聚

综合考虑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应当做适当的地域结构分析和发展空间调整,构建“多中心、组团式、覆盖化”的现展级层,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绘制文化产业集聚区蓝图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自身发展和产品需求,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致可以分为四级,一是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服务业基础良好的老城区,二是环保生态、汽车电子、商务娱乐发展为主的经济开发区、亭湖区、盐都区,三是以地方旅游、传统工艺、渔港休闲起家的县(市、区),四是着力发展数字科技集聚中心的城南新区。按照目前形势和未来发展来看,应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向南延伸,连接已有的文化产业辐射圈,每年确定2-3个极具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拉开向东南的发展轴,各个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之间通过确立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市场定位,同东北、西北再互补性合作,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减少过度内耗,合力推动盐城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

3.2 发展智力资源,催生核心产业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盐城出台了《盐城市“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对核心人才的经费、入户、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应当加快建立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积极鼓励文化企业选派人才出国研修并⒂牍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产创作过程,同时灵活引进国外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更新人才观念,促进人才流动,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

要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人才充足外,还必须保持引导产业有核心技术。应当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目前不太重视的产学研和各界技术人员间的协作,跟踪关键技术的国际新动向,着力建设具有附加值高、内容新颖的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文化旅游、高档次会展等极具特色优势的核心产业集群。鼓励利用高科技同盐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核心文化产业转移,形成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优势互补的文化科技产业链。

3.3 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资金投向

盐城政府应当灵活采取信贷、利率、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通过国家经济调控手段为成立初期的文化企业减免税负,激励这些企业在短期内能获得较快发展。

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是缓解文化创新产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为此当前盐城政府和银行应联合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立文化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对企业推荐通过体系认证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担保补贴机制,与银行合作为新兴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和银行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门信贷服务,完善授信模式,指定合理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与文化资本对接,搭建优质平台,为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4 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技术标准

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界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割和封闭现象,文化和科技部门乃至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共管、共育共培,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除了要加强各管理部门的协作,也要积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来形成非政府组织,例如,组建融合发展促进中心或行业界协会,用以完善文化科技资源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达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体系。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实质上也是知识产权的产业,建立重点行业的技术标准统计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机制创新问题。为适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盐城政府可以结合我国已出台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集中对盐城已发展的核心文化产业进行筛选分类、配套标准,通过建立测评体系,就能够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和资质认定等工作,维护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祖群.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49-153.

[2]李炎,胡洪斌.集成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6-112.

第5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跨文化交际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研究也蓬勃兴起。由于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教育是无法分割的,因此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教育研究热门课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在近年来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规定和强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外语学习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习者自主(learnerautonomy)的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Lit-tle把学习者自主界定为“本质上来说,自主是一种能够进行公正而具有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2]。研究者还注意到了虽然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弱化。相反,作为学习者自主的前提,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调控、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情感交流等多种手段充当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对学习者自主的促进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OPPPS教学模式比之以教师为中心的继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在基于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上以学生为中心,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试图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设计教学活动,既使学习者通过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又通过实现学习目标及课堂教学互动化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BOPPPS模型理念

作为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机构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ISW)推广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BOPPPS教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这六个阶段的具体意义与主要任务如下:1.导入(Bridge-in)作为第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包括介绍课程的目标,指出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分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个人经验或故事,提供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介绍,将学生已经所学的内容与将要所学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2.目标(Objective)作为第二个阶段,包括认知、情感和心智运动技能等各方面。教师应当明确学习目标,即在学习过程结束时,学习者应当了解什么内容,重视什么内容、学到什么内容及他们能够获得的能力。通常说来,对于学习者而言,一个清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谁(Who)将学到什么(DoWhat)、在什么情况条件下(UnderWhatCondition)和学习的程度如何(HowWell)。明确理解课程目标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渴望,使他们养成自发学习的习惯。3.前测(Pre-assessment)作为第三阶段,主旨在于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情况,确定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并据此调节学习内容的深度与速度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学习者。测试、家庭作业和非正式的问答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通过预测分析估计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并以此调节课程的深度和进度。学生可能通过这个评测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表达自我。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作为第四阶段,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鼓励积极学生参与,将学生分组讨论相关学习问题并在授课时注意学生的思考。5.后测(Post-assessment)作为第五阶段,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评估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已教授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评价表、技术评价及学生设计的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了解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而可以对授课方法进行相应调整。通常来说,对于基础知识内容课程可以采用多项选择或是简答题测试;对于应用分析的课程,可以通过问题解决任务检查;对于技术课程可以采用检查表测试;对于态度价值类的课程可以采用态度量表或是个人反思。由于测评与目标或是结果直接相关,因此测评方式随着课程学习内容而变化。6.总结(Summary)作为最后一阶段,旨在总结授课内容,整理并综合所学内容重点,布置课后任务,并宣布下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表扬学习者的努力并指出他们作业中需要应用的要点所在。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应用

为了将BOPPPS模型理念有效地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将根据BOPPPS的6个阶段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活动:主题讲座(ThemeLecture)、研讨会(Workshop)和课外实践调查(PracticeandSurvey)。1.主题讲座(ThemeLecture)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以许立新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为主,并辅以林奈尔戴维斯的《中西文化之鉴》及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论著。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本课程将相关内容分别划分成“文化与理解文化”(CultureandUnderstandingCulture)、“交际与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全球化与全球化思考”(GlobalizationandThinkingGlobally)、“文化差异的认识”(BecomingAwareofCulturalDifference)、“世界观”(WorldViews)、“文化价值观”(CulturalValues)、“语言与文化”(LanguageandCulture)、“文化与非语言交际”(Cultur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泛化与文化定势”(General-izationandCulturalStereotypes)、“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等若干主题的讲座。由于主题讲座是一种开放性的模式,因此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各个主题讲座可以有效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并梳理主题确定目标和学习内容。这一设计涵盖BOPPPS模型的前三个阶段,即导入、目标和前测。主题式教学是基于课程文本内容展开探究的一种教学设计。讲座在确定主题过程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收集学生所提的问题和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所在,整理汇总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重助整合确定主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而梳理出有价值的关键点,并将重点内容凝练成大的话题。主题讲座这种设计既通过引导、梳理并确定主题保证了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伴随者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围绕主题对所要学的内容展开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架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文化差异的认识”这一主题讲座为例,教师首先通过播放电影《刮痧》中关于孙悟空形象争论的片断导入课程主题。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化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但这一著名的英雄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后就其中对孙悟空形象理解的文化差异引出学生要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学生通过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讨论、沉思和交流启动话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本内容提炼出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有四个不同的阶段。在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而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再介绍讲解相关专题知识,这种方式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2.研讨会(Workshop)由于本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面向大四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BIPPPOS模式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在发挥教师作用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参与式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研讨会(Workshop)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实现参与式学习。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三四人的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研究任务。在研讨会可以展开诸如主题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活动。就主题研究而言,即在基于“主题讲座”的主题上,要求学生独立查找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开放性的研讨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在主题讲座中提供的主题,分工查阅相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以“泛化与文化定势”为例,学生选择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和中国传奇中的花木兰进行了跨文化的对比,从花木兰的形象和性格、龙及中国功夫等诸多元素分析文化定势的问题。研讨会作为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小组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研究任务收集参考资料,然后小组内成员通过积极的互动和讨论撰写相关研究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展开相关主题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就此主题提出问题,与陈述者进行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则根据研究报告和PPT的陈述进行评讲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就陈述主题展开有深度的互动,并在讨论过程中担当监督的任务。除了主题研究陈述之外,研讨会还可以经常对跨文化交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要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需要将文化知识应用到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之中,案例分析由于其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启发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发展具有批判性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说来,研讨会选取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应当与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中国婆婆与洋媳妇在家庭观念上的冲突,中方商务代表团与加拿大公司在晚宴上的不愉快,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餐桌礼仪,电影《喜福会》中家庭伦理观、社交观和“面子”观的问题,等等。研讨会上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在讨论分析问题中开拓思路并积极思考,加强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实践与调查(PracticeandSurvey)BOPPPS教学模型的最后两个阶段是后测与总结,希望检测学生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就相应地设计为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总结所学主题和内容之后,给学生布置调查或实践作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活动主题,通过与外教和留学生的接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社会实践,如了解他们对中国的饮食及对于人情往来的看法,感受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系统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选择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结果。以文化的多样性为例,学生就可以自主设计问卷调查友谊当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国家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文化身份认同为例,学生就美国与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婚礼礼仪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两种文化在这一领域的差异;或就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展开调查,如研究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及比较中美两国在征兵广告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分析问题并深化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对调查报告的评阅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结语

第6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研机构员工;价值取向;薪酬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94-02

随着中西方合作与交流逐渐频繁,中国员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正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员工行为上就表现为:一方面,员工与他人进行薪酬比较的动机增强,进而提高了个人对薪酬比较结果的敏感性感知;另一方面,即当员工感知到自己处于薪酬比较不利地位时,员工不会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导向下容忍分配结果的劣势地位,所以会出现发泄不满情绪和破坏组织和谐的行为[1]。本研究通过对中国8所科研机构的241名员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了国有科研机构员工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性。

一、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文化价值取向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点。在文化价值取向的四个维度上,整体的趋势是水平个人主义>垂直集体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个人主义。其中,水平个人主义的均值最高,为5.84。其次是垂直集体主义得分均值为5.56,垂直个人主义均分最低,为4.61。这说明中国处于两种文化的融合阶段。

从薪酬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国有科研机构员工对薪酬四个维度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avg>3)。总体趋势为福利加薪>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管理。其中均值最高的为福利加薪满意度,这可能由于科研机构的国有化性质可以使员工享受较完善的薪酬保障。但是,薪酬管理的满意度得分最低,这可能因为现有的科研院所对员工实行编制双轨制管理。

(二)国有科研机构员工薪酬满意度单因素分析

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的国有科研机构员工在薪酬水平(P=0.031

不同教育程度的科研机构员工在薪酬水平(P=0.036

0.05)、福利加薪(P=0.021

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用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员工在福利加薪(t=3.799)方面的差异性最显著。其中,博士学历的员工对于福利加薪的满意感明显高于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员工,这说明了科研机构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和重视程度很高。

(三)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相关性统计分析

通过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相关性统计可以看出,水平集体主义与薪酬满意度的各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水平集体主义者由于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对薪酬敏感度比较低。

垂直集体主义与薪酬水平(r=-0.544,p=0.000

0.047,p=0.772>0.05)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垂直集体主义取向越强烈,薪酬满意度水平越低。这可能因为垂直集体主义者更偏好于内外比较所致。

水平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r=0.548,p=0.000

0.05)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水平个人主义倾向的员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比别人得到的更多,并不追求自己高于他人,所以对薪酬水平和福利加薪具有正效应。

垂直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r=-0.587,p=0.000

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垂直个人主义取向越强,薪酬满意度水平越低,这也是垂直主义者对薪酬比较有着强烈偏好的结果。

(四)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文化价值取向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分别把薪酬水平满意度、福利加薪满意度和薪酬结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拟合回归方程。

1.文化价值取向对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46.251,三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0.000,垂直集体主义为0.002,水平个人主义0.031,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它们都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薪酬水平满意度=0.536-0.398*垂直个人主义-0.342*垂直集体主义+0.176*水平个人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减少0.398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减少0.342个单位,水平个人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增加0.176个单位。而这三个预测变量对薪酬水平满意度的总解释为37.8%。

2.文化价值取向对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62.038,两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和垂直集体主义都是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福利加薪满意度=0.734-0.372*垂直个人主义-0.325*垂直集体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福利加薪满意度减少0.372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福利加薪满意度减少0.325个单位。而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这两个预测变量对福利加薪满意度的总解释为43.2%。

3.文化价值取向对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58.326,两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和垂直集体主义都是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薪酬结构满意度=0.794-0.412*垂直个人主义-0.285*垂直集体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薪酬结构满意度减少0.412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结构满意度减少0.285个单位。而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这两个预测变量对薪酬结构满意度的总解释为35.2%。

二、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通过对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整体的趋势是水平个人主义>垂直集体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个人主义。由于科研机构员工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时间久,所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阶段。

2.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avg>3.0)。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均分排序为福利加薪>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管理。这说明员工对于科研单位的福利加薪相对更为满意,这可能因为科研单位员工与外部员工相比在薪酬水平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所以员工对薪酬水平的满意感较低。

3.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垂直集体主义和垂直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福利加薪、薪酬结构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水平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福利加薪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水平集体主义对薪酬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4.人口特征要素中性别和教育程度对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男性员工的薪酬水平满意度高于女性员工,而福利加薪满意度则低于女性员工。这说明男性员工对福利水平和加薪空间最为关注,而女性员工容易受垂直个人主义的影响,所以薪酬水平满意度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 贺伟,龙立荣.实际收入水平、收入内部比较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关系——传统性和部门规模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2011,(4):98-109.

[2] Lawler,E.E.Pay and Organizationl Denelopment[J].Reading,1981,(3):47-60.

[3] 黄海艳,陈松.私营企业与国有科研组织研发人员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比较[J].科技与经济,2010,(2):59-62.

[4] 于海波,郑晓明.薪酬满意度与社会比较的关系[J].未来与发展,2009,(1):69-71.

[5] 吕晓俊.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动机的考察——基于文化价值取向的视角[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8-63.

[6]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19-20.

[7] 廖华.中学班主任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19-20.

第7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一、人文社科普及的巨大作用

人文社会方面的科学研究有着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第一点就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就是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第二个方面就是对策的研究也就是企业以及政府中担任“智囊团”的角色;最后一点就是对知识进行普及也就是对整个社会全面的进行科学知识进行普及。首先,我们从整个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以及其效应方面来讲,它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比如说:在政府以及企业当中,如果其中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是行政官员可以有效的将现代经济学进行良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其日常的工作以及决策,从而使得这些决策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最终使得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幅度的提升。然而这些并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是行政人员,对于老百姓的提升也是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可以有效的让百姓掌握现代经济学范畴的知识就可以有效的使得每一个人的决策都将十分的合理,这样所带了的效益的无比巨大的。但是人文社科所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一点十分容易让人们忽略。首先从基础的角度来讲,现在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属于跨科学或者是多科学角度的研究,因此要想是想让一个科学研究普遍化就需要其他学科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普遍化。比如说是,在现在的政治研究以及新闻学科的研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一些西方的经济领域学科的知识,但是也仅仅是有着一些西方经济学科研究的著作,在这其中大部分仅仅是有着数理模型,这样就很难为非经济学的学者所理解。然而,如果将西方的经济学做好很好的普及,有效的将这些著作编著的简单易懂,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使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理解与借鉴。因此,如果想将人文社科进行普及就需要化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屏障,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对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研究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二、人文社科普及与文化产业

在社会效益方面人文社科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进行深度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运用文化产业来促进人文社科的普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当今社会对人文社科中知识的普及已经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市场。就拿我国图书市场距离,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出版社当中无论是发行还是销售都是以课本以及教辅作为主体。所以我们要是可以把人文社科的普及工作做好,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时常消费潜力,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将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只要是可以将人文社科的知识普及工作做到包装以及策划良好就会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人文社科这种读物,广西师大出版社就做的十分的良好,不管取得了社会上的效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了一个品牌。第二点,我们需要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运行现代的方式来进行开拓。首先,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像报刊、图书这种传统的平台上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也就是运用传统的平台上注入新的现代化元素。在报刊以及图书的排版、写作以及设计风格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其次,就是在现代化的媒体上对人文社科的知识研究进行普及。其中叶朗教授就曾经说过,在当今社会上,北大校园中最大的教室也仅仅可以容纳下400个学生,一本著作即使再过火爆也仅仅能发行10000册左右。但是在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仅仅有2%的收视率就会有着两千万左右的听众。所以我们需要去参与到现代媒体当中。第三点、我们要对人文社科的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以及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在我国要想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将我国的文化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依托,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方向,也是有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其中最为基础的原理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以此为依据,我国如果想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我国的文化优势是在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大部分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这也是造成我国人文社科知识普及效果不好的最根本原因。最后一点就是要求在整个社会上对其产生认识,从而使得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的地位,然而,虽然现在的人文社科的普及有着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仍然处于之后,造成潜力市场并没有的到很好的开发。造成这一原因的有一下两点,第一点就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第二点就是其各方单位都没有足够的投入,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如果想将人文社科知识进行普及与文化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到让相关社科研究专家以及相关的媒体和出版机构从内心中潜心下来对这项事业进行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使得蕴含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潜在社会经济效益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就要在整个社会上达到共识,让全社会认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

作者:强春风

第8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天人合一;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60-02

依据的观点,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年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及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文化的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通过影响经济基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今全球化影响下的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也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具有稳定的特征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11。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通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及时吸收来自各方各家的时代精神要义,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产经济形态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深厚的经济基础便是农业。与此同时,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2]337这样,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然科学知识而注重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认识对象,同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进行体验,从而“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体现。由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比较自由并没有屈从于独立王权,这是“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的顺从与崇拜”[1]71。在封建时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的时代的成熟发展。汉代时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建立在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中,这里的“天”即“理”,是精神、心性,这种“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东汉王朝的经典《白虎通》中便反映了这种思想:“天子至尊”,精神与天地相通”,与董仲舒所说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而魏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心灵的世界,是对整个世界做出的心灵上的情感肯定,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反映,将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和而合一。“天人合一”的观点虽说是一种人与宇宙的关系,但中心却是“人”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3]70圣人不只是符合“天道”之求,更应力行实现“天道”,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宇宙大化的流行,体现人在宇宙生活不是消极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便是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为实现这一理想,人们便要求自己,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而“天地造化之功”中体现的便是实现理想应有的创造力,表现为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整体相关”观念,整体思想由来甚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尤其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书的编排上,整体的观察世界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另外,在八卦中,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自然事物。《易经》从整体中把它们列为宇宙的组成部分。“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1]93作者从所闻所见所感出发整体上进行思辨感知,形成了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

变化运动的规律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中清晰描述了人体全身结构和经络的运行情况,“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方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4]1。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是古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部深奥的精辟反映。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中揭示了“宇宙及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生理活动规律的密切关系”,这不仅适用于今天,值得今天中外人士探索学习,而且已经被称为“人类的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事实上,我国古代认为气分阴阳,以及所说的“道”,也揭示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直到汉代的王充,唐刘禹锡,乃至北宋张载,明清的王夫之等众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这种学说,可以说,中国古代人文、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都建立在这种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规律的指导下。用整体的统一的运动变化规律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按照规律运行的统一整体。

近代西方科学作为后发之势领先世界,但西方传统文化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心性与知性的背离,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解决西方难题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下人性道德背离以及科技发展中需要追随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正是从唯物唯心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性。从先秦的“性天同德”到宋明的“性天一理”,充分显示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以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的思考,促使人类道德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现代科技使工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个人’、‘阶级’、‘家庭’曾经是指还没与已确立的生活条件一体化的那些领域和力量――紧张和矛盾的领域。随着工业社会日益发展的一体化,这些范畴正在丧失它们的批判性含义,而趋于变成描述性、欺骗性或操作性的术语”[5]5。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成员避免不了的选择。“在相对的需要、欲求和愿望不再由统治和匮乏中的既得利益者来组织(这种组织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破坏性斗争形式永恒化)的条件下,‘生存的和平化’意味着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斗争的发展”[5]15不仅是个人、社会,“从思想领域看,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哲学的胜利”[5]206。在马尔库塞看来,由于人们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内心向度的丧失,要从单向度的整体跳出解放出来是十分黯淡的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逐步走向整体化和复杂化。如李约瑟分析“机械论产生于西方人所特有的几何形抽象思维,而整体性则根源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代数性抽象思维”,“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经验形式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之上解救我们”。

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2]338。也许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契合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宇宙、看世界万物,避免和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些形而上学的不足。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创造的过程中,蕴含了两类终极存在,即这些永恒的形式具有双重性的存在:一个在潜能的欲望,一个在现实的事实中,而且现实的事实也具有双重的存在方式,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当下性。现在的当下含了指向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思想者如何对待这四种经验方式,决定了哲学的面貌及思想对生活实践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自然观的存在方式是对“一种潜在的欲望”的限制,重视“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对“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采取长远的观点。西方文化传统则不同,对“潜能的欲望”采取放任自由发展的态度,更多的考虑“存在于现在的当下性”,忽视“对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

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6]47反过来,精神的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前导不容小觑。在今天世界众多著名科学家也重新回过头来,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宝贵价值重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成果在一些学科已初见成果,必然在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从而实现东方文化理念的价值转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作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邵士梅.大学・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呈茹芝,邵士梅,蒋筱波.白话黄帝内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第9篇:科技文化研究范文

为了更好地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用于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学校鼓励各学院、各研究机构、各单位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该类文化素质公选课的开设有助于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特色,开设了《开放的学习世界》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课程筹划

1.缘起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对象是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电子产品、网络应用、移动终端对于他们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的自然和普通,但有时茫茫数字海洋也会使其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同样需要70、80后的老师们为其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从教育与技术的角度考虑,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一门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学习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数字时代的最新科技和给学习带来的支持、关于学习发生的奥秘、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学习、驾驭资源获取的工具。

以此为目标,首先萌生的课程名称是《数字化前沿学习攻略》,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准备,我们觉得这个课程名不足以吸引90后的数字原住民们,苦苦思索,寻找另一个更好诠释整个课程内容的名称,直到我们读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柯蒂斯博士所著《世界是开放的》一书,给了我们灵感: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网络技术极大的变革了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贡献和获取资源,无论你是南极科考船上的科学家,还是偏远乡村的女孩,通过互联网,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的内容。因此学习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到此课程名升华为《开放的学习世界》。

2.课程体系

《开放的学习世界》没有教材,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材,所以从课程体系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准备都是点滴积累,初步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4个方面:数字化学习、关于“学习”、资源检索、数字化学习环境,最终确定课程内容包括八个专题:开放的世界、关于“学习”、社会化学习、MOOC、资源检索、物联网、云计算、学习分享讨论会。同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选课,留住学生上课,感染学生听课,对于每个专题的名字也是绞尽脑汁,进行了深度加工,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直击要点。例如,专题三:社会化学习――web2.0时代学习的新潮流;专题四:MOOC?硐?;专题五:资源检索――帮你大海捞针;专题六:物联网――感知世界;专题七:云计算――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力。

3.教学对象分析

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非专业课,应该具备“公选”的普适性,该类型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任何年级任何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选修,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集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和能力,希望选课的学生们,因为名字有趣而选课,更因为内容吸引而上课。

总之,作为一门文化、科学素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敏锐洞察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实施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和课堂互动系统(投票表决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课程改革。尤其在课程考核方面,突出过程性评价,摒弃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

1.教学内容改革

自编教材,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相关书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碎片化知识的聚合,紧跟科技热点,紧扣数字化学习,教学内容每学期更新。《开放的学习世界》讲授部分为7个专题,力求将每个专题都雕琢成一场讲座,带领选课的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数字世界、了解学习的奥秘并驾驭资源获取的工具,从而能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专题一《开放的世界》,向学生介绍数字时代的最新科技和给学习带来的支持。在这里能了解 “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3D/4D打印”、“智能识别技术”等当前的最新科技;了解技术带给学习的机遇与挑战;全面解读新媒体联盟每年最新的《地平线报告》。

专题二《关于“学习”》,带领学生了解学习、解码学习、管理学习。通过了解大脑发育与学习的关系来了解学习;通过“巴普洛夫与他的狗”、“桑代克与他的猫”、“斯金纳和小白鼠”、“苛勒和黑猩猩”等教育学故事生动形象地解码学习;从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认知管理帮学生们管理学习。最后从心理效应出发,破窗理论让你成为“引爆点”,鲶鱼效应告诉你竞争的优势,蝴蝶效应让你明白“微小”不可忽视,木桶理论告诫你短板决定高度,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你懂得“期许”明天会更好。

专题三《社会化学习》,为学生们带来web2.0时代学习的新潮流。从Web2.0的发展脉络,网络学习面临的问题:知识碎片和信息超载,到应对的学习策略,途径解析,延伸到自媒体的特征以及网络学习的思考。

专题四《MOOC》带你走进世界名校大师的课堂。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最早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再到远程教育引出MOOC的概念,MOOC的三大平台得出MOOC的特点,最后教给大家MOOC平台使用的方法,同时辩证地提出探究式问题“MOOC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MOOC为高等教育将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专题五《资源检索》帮你大海捞针,教会学生们如何遨游信息海洋,从不同的搜索引擎出发,介绍其存在的差异和相关的搜索技巧、搜索命令,通过搜索工具让搜索事半功倍,快速准确获取资源。同时介绍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数据库,助力学习和科研。

专题六《云计算》和专题七《物联网》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学生们“云里云计算,物里物联网”的科技盛宴。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一直在探索,也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了教学相长。在课程内容准备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专题一《开放的世界》包括视频、图片等数字化资源30余条。专题二《关于“学习”》,认真研读了《当代教育心理学》、《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两本书,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专题三《社会化学习》先后参考了《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和《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这两本书,每学期的内容都会参考最新出版的书籍;专题四《MOOC》,专门注册了几个著名的MOOC学习网站,了解其学习的特色和方法;在准备专题五《资源检索》时,参加图书馆关于文献数据库使用方法2个课时的讲座,了解不同文献数据库的最新功能,学校购买?^的特色服务等,并参考中国大学MOOC《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完成了 7个课时在线学习。为了讲好《云计算》,注册和试用过微云、百度云,自建华为桌面云。

对于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还有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就是关于广度和深度,作为“普适类”课程,不易过深,但浅又寡淡无味;不易过广,但窄又黯然失色。本课程在广度方面容纳了教育、技术、教育学和心理学,且每个章节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足够多新、奇、实用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每个专题都会加入适当的互动和探讨,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层次探究。

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不同专题特色,运用课堂互动系统(投票表决器)和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践小组研讨、协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分组研讨。本课程共8次课,开展三次研讨和一次期末汇报,均以小组形式开展,所以本课程设计在第二次课分组,限定每组10人以内,便于研讨和交流,分组采取自愿组合,同时结合异质分组原则教师适当干预。

(2)教学效果即时反馈。利用投票表决器进行课堂小测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及时诊断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

(3)开辟网络学习空间。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建设《开放的学习世界》学习网站,作为学生网络学习阵地,开展浏览课件、拓展学习、线上作业、互动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

3.评价方式改革

评价方式改革是本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强调突出过程性评价,变考核注重结果为更加关注过程,探索和实践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方式。

从评价的作用来说,过程性评价不同于总结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引导教师、学生对教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一种倾向于“过程”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是一种让学生经历评价的过程,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融合的评价理念[1]。

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总成绩的评定上,突破传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成绩占50%组成。(具体评分细则见表1)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组织形式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评定的组织形式以“组内评价”、“组间互评” 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以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考勤”、“讨论”、“课堂小测验”为主,在评价上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反省”作用,教师评价的“诊断”作用。

1)开展网络作业。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建设习题库,作为“作业”的储备,阶段性学习结束布置一次作业,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卷给分,主观题由教师圈阅完成。成绩时每个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单以及教师的评语,并且每次阶段性作业后,教师都将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客观题作为“课堂小测验”。精心编制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课堂小测验,借助投票表决器进行即时反馈,通过随堂测试,一方面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能知道学生的整体情况,便于发现教学的死角和盲区。

3)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讨论题,带领学生们分组研讨、深入探究。在分组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会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进行10-15分钟的研讨,包括学生自学研究:查阅资料,列出观点;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观点,梳理思路;汇报展示:选定汇报人将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给予及时点评,肯定观点、找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得分,小组得分即每个组员的得分。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协作精神、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在评价上,将“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组内评价中的“监督”作用、组间互评中的“借鉴”作用和教师评价中的“诊断”作用。

其中组内评价由每个小组的打分员根据每个组员的贡献值打分,打分过程由组长监督。通过组内评价的方式客观公平地体现了每个组员的贡献值,调动学生们参与本组成果的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那些不积极主动参与、贡献较少的组员。

组间互评是在期末汇报过程中,一个小组汇报成果之后,接受所有学生评价,按照事先给定的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借助投票表决器,现场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打分资格,每个学生都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充分体现公平性,使学生从评价体系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同时得分情况即时得出,及时反馈增强参与感和现场竞争的气氛。通过组间互评,让学生充分借鉴他人之长,接受他人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品质和能力的形成[1]。

在组间互评后,教师会根据小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对优秀成果与优秀发言人充分肯定,对汇报过程中提到的优秀观点适当补充,对发言人提出的疑惑及时解答,最后依照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给出客观得分。通过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的有利补充,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通过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对自己的辛勤付出给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沟通。

三、改革成效

针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以上数据是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客观评价,从“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四、关于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总结

1.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将网络上、书本中最新的碎片化知识重构,再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讲“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