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第1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第三产业 统计范围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增长迅速但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体育产业统计更是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体育产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

一、体育产业统计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体育产业统计,严重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由表可知,体育产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GDP数据整体质量的主要原因。经济普查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严重滞后已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准确性。但是,通过经济普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是表层的,仅靠经济普查也无法完全解决,必须从统计理论和统计实务结合的角度全面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包括体育产业统计的基础理论和制度方法研究,以及基础工作建设,等等。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对体育产业统计的忽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之一在于:世界各国的现代统计调查制度都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体育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很低,且其统计难度很大,因而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研究。

只是随着体育产业的逐步发展,其重要性日趋显著,体育产业统计才作为一个迫切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与我国相比,部分发达国家较早涉足这个领域,它们在改进体育产业统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工作,提供了若干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德国的体育产业统计主要开始于1980年代初期,到了1990年后才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统计。其官方统计由联邦统计局、州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联邦各部、局以及联邦银行等承担;此外还有非官方统计机构、统计顾问委员会等参与其事,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其体育产业统计的主要内容涉及企业特征、人员、营业额、企业开支、库存额、投资额和税金等方面。其他欧美国家的情况基本类似。

我国的体育产业统计不仅严重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统计,而且相对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一些共性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特殊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界和统计界在理论上长期坚持“物质生产”观念,不承认第三产业的多数体育产业属于生产领域;相应地,在统计实务中长期实行旧核算体系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不重视第三产业或体育产业统计。我国的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核算体系的改革本身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早期阶段自然将重点工作放在第一、二产业的统计改革上,对于体育产业统计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整体性的研究,致使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基础条件目前仍然十分薄弱,其理论方法和实务操作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面对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体育产业统计严重滞后这一现状,改革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症结及其解决思路

体育产业统计的许多难点问题都根源于它本身的一些特点,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体育产业覆盖面广,布局分散,构成复杂,规模参差不齐,具有零散性,部分体育产业还具有隐蔽性、不规范性甚至非法性,统计和核算基础薄弱,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统计数据质量。

2.体育产业涉及种类繁多的小行业,各行各业差别显著,在统计上需要区别对待,不宜简单规范,硬性统一,搞一刀切。例如,与工业、农业计算产出的方法(工厂法和产品法)不同,体育产行业的产出计算方法就非常独特,有进销差价法、营业收入法、利息差额法或参考利率法、资金平衡法、成本费用法,等等。这些方法正是适应统计对象的特点加以设计或制定的,充分显示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3.由于体育产业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致使部分体育产业统计的实物量指标偏多,价值量指标偏少,难以满足综合统计和国民核算的需要。

4.大多数体育活动缺乏能够适当测度其现象水平的数量单位(如教育产出按毕业人数,医疗体育产出按门诊人数、住院天数、手术次数等,不准确);有关体育活动的数量差别与质量差别难以区分,因此,在核算和分析上难以定义适当的价格,也难以直接进行体育产业的不变价增加值等核算(通常只能间接利用其他价格指数近似推算)。

5.非市场体育产品的估价问题尤其困难。如政府体育产业 产出的现行统计方法是成本费用法,以“投入”代替“产出”,存在种种问题;有关非市场体育产品的统计范围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总之,在体育产业统计领域内,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少。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继续深入探讨,逐步摸索解决。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开始在每年的体育统计中,体育产业统计将被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考虑。根据以上讨论和我国国情,体育产业统计改革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1.扩展统计范围。当前体育产业统计范围过窄是一个突出问题,亟须适当扩展,但扩展的过程也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统计的可行性,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要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完整框架内,仍然是不可行的。此外,由于体育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当前体育产业统计尤其需要重视新兴或特殊体育产行业的统计问题,如赛事体育产业、体育体育产产业、体育中介产业、体育保险产业等。此外,所谓地下经济、非规范经济或未被观察的经济,也多属于体育产行业,其统计问题都比较突出,应该专门研究。

2.完善统计方法。在体育产业统计领域,尤其应该强调经济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以及科学推算等各种统计方法的结合运用,兼顾统计方法的灵活多样与统计数据的协调一致,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完善,力求在体育产业统计方法和核算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充实数据基础。体育产业统计作为整个经济统计和国民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值得高度关注。为此,需要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对象的特点,从基本调查单位和数据采集源头入手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证数据来源和质量。

4.加强统计协作。体育产业统计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各级统计机构、政府各部门、各专业领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同时,也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协同参与,合作攻关。有些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各阶段有所侧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三、体育产业统计范围的界定

为了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规范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基础,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有关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和整体范围问题。在日常用语中,人们一般习惯地认为,“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依据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它们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这种界定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明显问题,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依据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分类,其20个门类的最后一个(即T门类“国际组织”)实际上是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驻我国境内的有关机构,这些机构从性质上说并非我国的常住单位,而是非常住单位,不属于我们的“国民经济总体”,自然也不应纳入我国的第三产业统计范围。否则,若将“国际组织”这样的非常住单位纳入我国的第三产业统计范围,则其他与我国相关的金融或非金融、官方或非官方的非常住单位也应依此归类和处理,进而,所有这些非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增加值)都将进入我国的GDP,并使得由此衡量的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结构,以及三大产业结构)等经济比例关系发生相应改观。这显然是违背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基本原则的。

2.同样依据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无论从概念名称或实际内容上说都是“服务”。至于第二产业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或略有不同的)体育产业,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表明:体育产业不完全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既不完全等于、也不完全属于第三产业。这不仅表现在它们的外延范围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分类标准也有着显著差异。

“产业级次”或“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社会分工和劳动专业化所导致的各种生产领域形成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特点、产品形态特征以及产业关联程度高低等因素,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多标志分类。一般说,第一产业包括那些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领域(采集业和种植业、狩猎业和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旨在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此外还具有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手段、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自然再生产过程等特征;第二产业包括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提供货物为主的产业领域(通常包括采掘、制造和电气水等工业部门和建筑业部门),满足人类进一步的生活和生产需求;第三产业则是在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种类繁多的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产业领域,旨在满足人类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等需求。

显然,从国民经济分类理论的角度说,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划分依据并不相同;因而,两者的产业分类结果存在差异乃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当第一、二产业中的体育产业还没有充分地发育和分化,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之时,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范围才会恰好吻合(或大体相似),但这也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巧合。从当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客观进程与现状来看,各种专业化的体育产行业已经明显地超出了第三产业的范围,渗透到了第一或第二产业之中,这一进程还将不断地继续和深化。

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应该顺应这一进程,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相应的产业分类标准。尽管从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角度看,有关分类标准的调整还须循序渐进、稳妥可行,但这些产业分类问题仍然值得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据此,笔者认为,完整的体育产业应该包括所有三大产业中的专业化体育产领域,或者说,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且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的程度势必越来越显著。在对体育产业或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

参考文献:

[1]许宪春等:中国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J].统计研究,2004(1)

[2]许宪春: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4(7)

[3]赵同录: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完善GDP核算[J].统计研究,2006(9)

[4]汪萌萌: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服务业统计[J].浙江统计,2005(2)

[5]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注释[Z].2002

[6]中国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Z].2003

[7]刘荣明主编.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王 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袁 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吴明瑜:科研管理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1]《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13]姜振寰:自然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第2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 国民经济统计体系(2008) 比较

引言

2000年,货币基金组织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2000),为货币金融统计奠定了国际地位。该手册制定了货币与金融统计包括住户识别、部门划分、金融资产分类、核算规则、货币统计方法以及金融统计方法在内的一整套一致性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是由联合国统一颁布,五大机构组织共同推动,并在全球170多个国家采用的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它记录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为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MFS作为SNA在金融与货币统计领域的更细化的指导性手则成为各国进行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标准化、国际化、权威性的理论指导。

金融主体包括金融工具消费者和金融工具供给者。金融主体分类是一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货币、财政政策是否有效,金融监管是否健康的基础问题。SNA与MFS中均设计有关金融主体分类的问题。从核算内容来看,MFS与SNA在原则和概念方面几乎完全一致。而SNA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在金融主体的分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MFS(2000)与SNA(2008)在金融主体识别与划分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SNA2008与MFS2000比,对常住性、机构部门的识别及概念都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在具体机构部门的划分中,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两者对广义政府部门的界定不同

在SNA中,政府是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定义的,在某些国家包括货币的主管部门。而MFS中,政府是从经济职能的角度定义,不包括货币主管部门。

2. 二者对金融性公司的界定不同

SNA中的金融性公司是从狭义角度分析,认为管理或监督金融公司的机构,按照其性质可以划分为金融机构或管理机构,不能视为准公司被划分到金融性公司中,而是划分到一般政府部门中去。如果这类机构视为独立的金融性公司或准公司,就应该合并到金融性公司中去。而MFS中的金融性公司是从广义角度分析,它包括货币主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性公司以及辅助公司。

3. 非金融公司性公司的子部门分类不同

在SNA中,非金融性公司部门分为公共非金融性公司、本国私人非金融性公司和外国控股公司;在MFS中只有两类即国有非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性公司。

4. 在金融性公司子部门识别和划分中不同

SNA2008与MFS2000对金融性公司的划分层次不同。SNA初次划分在第一层级规定金融性公司分为金融中介公司、金融辅助公司、和其他金融公司。然后又根据公司在市场上的活动和其负债的流动性,把金融公司部门分成九个子部门。即:(1)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以外的存款性公司;(3)货币市场基金(MMF)(4)非MMF投资基金;(5)保险公司和养老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6)金融辅助机构;(7)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8)保险公司;(9)养老基金。其中,子部门6对应于金融辅助活动;子部门7对应于其他金融活动;而所有其他子部门都属于不同种类的金融中介机构。

而MFS初次划分则将金融性公司分为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其划分依据是二者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然后又进一步的将存款性公司分为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因此将金融性公司部门划分为三个子部门,即(1)中央银行;(2)其他存款性公司;(3)其他金融性公司。最后进一步的将其他金融性公司戏份为保险公司与养老金、保险公司与养老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金融辅助机构。形成“2+3+5”的划分模式。

很明显,二者在对金融性公司子部门的划分的界定与依据是不同的,SNA主要根据公司在市场上的活动和其负债的流动性而MFS主要依据各公司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这是因为MFS作为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性指导,其侧重点在货币量的统计,及货币概览。因此在统计过程中最重视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银行,因为前者创造基础货币,而后者创造广义货币。而SNA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指导方针,则更看重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因此将金融性公司按照其在市场上的活跃性与负债的流动性划分子部门。

5. 对存款性公司的界定不同

MFS规定发行负债包括广义货币在内的所有金融性公司都归为存款性公司,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而SNA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定义则是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所有常住的金融性公司和准公司,其主要活动是金融中介。也就是说,SNA认为只要是从事金融中介活动的金融性公司都属于存款性公司。显然,SNA对存款性公司的定义不是以广义货币为基础,而是以从事金融活动来分类的。

结论与思考

SNA作为BOP,MFS和GFS等的指导性方针对金融机构的划入要比MFS的划分要细致得多。可以看出SNA更注重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流动性的强弱和数据权重的区分。而且作为指导性方针,SNA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提出新的划分手段与指标,以协助前三者的后续更新和完善。可以预见,根据前三项手则与SNA相互参照借鉴的趋势和前提下,后续MFS的出台也将参照SNA的金融主体划分标准进行更细致的完善。

对金融主体进行详细划分对于我们认识我国金融性统计等有重要意义,而MFS2000给了各国一个共通的标准,在SNA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原则和背景下,我国参照MFS的具体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统计分类,便于各金融机构对其正确合理划分。当然,其识别工作也将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存款银行再次接手了一些投资银行,这也使他们的业务的交融度加深,混业经营的现状。单从职能上对金融机构进行界定肯定是不够的,从其经营业务上进行细致的认定和归类才是理所应当的。SNA与MFS在金融机构上不同的划分也提示我们在进行不同的统计操作是应对其主体客体以及计量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配合不同形式的统计需求。

参考文献:

[1]杜金富等.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第3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国际贸易随着全球经济变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体增长缓慢,尤其以货物贸易为主。但是国际服务贸易却一枝独秀,成为国际贸易增长中的唯一亮点。在各国的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无形化,相应地作为无形经济一部分的服务贸易的统计,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例如:美国的国际贸易年年逆差。按照国际贸易理论,长期的顺差和长期的逆差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但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却一直较稳定,其中与服务贸易大大弥补了货物贸易的长期逆差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无形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无形中淡化了货物贸易的重要性。据统计,美国自1976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年年顺差。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达到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增加到了780亿美元,在其国内!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3年就达到了60%以上。还有英国,其有形贸易也是年年逆差。可是自1947年以来,通过跨国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海运、民航、旅游业等以服务贸易为主的无形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这对弥补有形贸易的长期逆差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服务贸易统计也越来越重要。

二、分析国际贸易统计的规则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规定:一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另一种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1.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统计的原则,主要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简言之,就是跨境贸易。这里所说的居民和我们的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常住人口差不多,通常是指在该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自然人和设有营业场所并提供货物或者服务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服务贸易统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服务交易,即跨境的服务流动统计。例如:中国的某企业接受外国海运公司的运输服务,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进口。又如,外国旅游者在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出口。显然,包括在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跨境服务贸易统计,具有服务跨境消费和跨境交易的特征。BOP统计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且IMF也已经认识到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统计的重要性。在其出版的国际收支统计方法手册第五版BMP5中,已经将服务贸易项目由手册第四版的五项细化为十一项,并逐步说明指标涵盖的范围和编纂方法。为了统计的准确性,该组织统计局已经在1999年出版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全面介绍IMF和WTO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原则、分类和内容。但是IMF坚持其居民和非居民的统计原则,不统计境内外资企业对境内的服务贸易,认为这部分交易的统计不属于BOP范围,而属于国民核算统计。

2.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迄今为止的第一套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变规则,其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它等12个部门类别,每个部门又细分为若干个分部门,共155个分部门。GATS要求统计的服务贸易按其交易方式,既有跨境交易,包括过境交易、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又有境内贸易,包括商业存在,即境内的外资企业对境内的居民和非居民提供的服务交易,但是这种方法的统计资料很少,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采用此法的国家不多。

3.外国附属机构的贸易(FAT)统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跨境贸易,而包括了由于资本流动而导致的货物和服务的境内交易。例如,中国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然后在中国境内销售。由于按IMF的BOP统计的,这些外资企业属于居民的概念,或者说是常住单位。他们和中国国内的企业或者个人发生的交易,包括货物交易和服务交易,都不能统计到BOP中去,因为没有发生跨境交易,只是在中国居民之间进行交易。但是它又是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又不同于纯粹的国内贸易,它不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投资者所在国家的利益,而且这种交易已经属于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易。

三、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

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统计发展远远落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原先采用MPS账户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根本不考虑服务创造的价值,更谈不上服务贸易统计了。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采用了SNA体系,因而也开始重视服务贸易统计了。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一是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也就是BOP统计,我国基本上就是按照BMP5的框架来统计跨境的服务贸易的;另一部分就是内向的FAT统计,对于外向的FAT统计,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较少,暂时不成熟。但是无论是BOP统计还是FAT统计,在我国还是跟不上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正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相对而言,国际货物贸易已经不再能够充分反映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绕开关境或者国境的投资活动在表面上淡化了各国间的贸易联系程度。这也是美国、英国贸易长期巨额逆差,而国内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原因。国际上进行比较所用的贸易额,多是以货物贸易和BOP统计的服务贸易为主,因而将大量的国外投资所形成的贸易隐形化了。事实上这部分贸易是存在的,不但服务贸易是存在的,而且货物贸易也是存在的。但是却没有用来反映国际间的贸易联系程度,也没有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活跃程度。对于中国而言,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要。对于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跨境的BOP统计和内向的FAT统计正在不断发展成熟,而外向的FAT统计却发展缓慢。

第4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统计调查 施工行业

一、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市政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必须满足国家统法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因此,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完善的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市政施工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市政施工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市政管理、提高规划建设、搞好经营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

三、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地、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四、市政施工行业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宜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1.以普查为基础。市政施工行业和工民建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各有关部门也未对它进行过全面的、深入的统计调查,在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细化的大形势下,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市政施工行业从事的市政建设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市政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工作打好基础。

第5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

一、引言

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二、经济统计学

统计指的是社会调查行为,统计学探寻的内容主要包括涉及数量的信息及数字所反映的问题等。关于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早在17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那一时期的经济统计学主要应用于国民收入统计方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William Petty经由对收入、支出复式核算成功预测出英国人民的收入,不过核算内容即外在平衡还不够十分完善[2]。为了消除以上不足开展研究,法国著名学者Lavoisier提出了“最终产品”这一概念。历经了长期的实践,经济统计学于20世纪40年代初步形成了国民账户系统[3]。同时,在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Keynes的影响下,形成了当前经济学的大体框架。

就我国统计法发展历程而言,在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采取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系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以往采取的系统已然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数十年的实践,1992年我国推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试行政策,经济统计学逐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背景下,经济行为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涉及到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基于如此的规模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研究领域研究活动带来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的核心呈现形式,就经济领域而言,其由于大部分均为对资金的计算、整合,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同样要通过数据来开展分析、处理,而这一系列海量的信息流,唯有应用统计学统计手段开展系统的分析、整合,方可转化成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凭证,并为后续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4]。

统计学手段一方面可应用于经济研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然而,后者各个领域的统计学应用与经济建设下的统计学应用两者不存在紧密的关联,经济研究活动中各个环节,均要得到诸多相关数据用以基础保障,意味着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倘若未有统计学数据的支撑,经济研究活动便难以有序展开。经济统计的一系列分析、研究均于准确的数据不可或缺,因此在经济研究期间应当对经济统计展开科学合理的应用。经济统计的有效应用,意味着经济研究活动,乃至国家经济活动的有效发展。

四、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作用

1.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收集整合财政相关数据。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收集整理需求的一系列数据提供十分便捷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经由对经济统计的应用,对财政信息展开全面的定性分析,方可确保在经济建设方面获取令人满意的成果,换言之,要想对数据开展有效的定性研究,就务必要构建准确、健全的数据库,这期间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的重要保障[5]。

2.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剖析客观财政现象的数量浮动规则。经济发展期间,受各式各样的外界因素影响,要想实现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各类影响因素具体数据的浮动规律及发生原因开展分析,由此便能够自数据各次浮动中找出其形成浮动的因素。

3.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验证经济学相关理论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不论哪一项新提出的理论均要对其展开全面考证,既不可直接采用也不可干脆否认,唯有通过充分的分析、实践检验后,方可对其属于绝对真理与否进行最终确认。因此,此部分经济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理论,同样要求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托自身经济数据基础,去对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展开全面验证。

(二)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还面临着诸多弊端,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仍旧十分欠缺。要想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务必要开展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专家、学者务必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实现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通常来说,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可于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鉴于此,为了切实实现经济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务必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有效提升经济统计的应用实效性,进一步迅速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统计应用被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要逐步加大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有效发挥经济统计的作用,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现阶段,我国在开展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中,依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显然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会不断完善。常规数学手段促进对经济问题的处理,鉴于此,经济部门相关人员应当努力挖掘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迅速觉察经济问题,有效处理经济问题,经对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为经济建设决策、预测提供有利依据,促进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趋势

1.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不断改正、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环节,全面系统研究我国金融整卷相关服务、非市场金融产出及经济环境发展规律。此外,经济统计还可应用于政府内部统计工作、企业管理领域及大型金融投资活动等。

2.找准经济学研究方向,实现其有序健康发展。面对此类经济统计相关领域今后要开展全面研究与调查课题,研究人员势必会出现混乱,甚至迷失经济统计研究方向。鉴于此,就经济领域研究人员而言,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经济统计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明确经济发展形势。现阶段,我国经济信息以数据为主要体现形式,也就是说,经济涉及的每个问题,均需要借助海量的数据用以依托来开展分析,方可进一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唯有自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经济统计理论基础出发,凭借统计学手段,逐步提高自身经济研究准确性,方可切实开展好经济建设与研究活动。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然而关于经济发展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对经济建设开展深入的探索,就务必要依托数据支撑,统计学是促进数据获取的关键途径。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及作用,全面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作者单位:池州市贵池区教育园区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 康海斌,常小军.新形势下统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03):46-47.

[2] 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X):216-216.

[3] 曾海芬.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14-14.

第6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第7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第8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目前,数理统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上也受到相当的重视。由于数理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统计学专业也因此而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专业,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十分热衷。数理统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工程、环境保护、金融、经济、科学计算、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会进行涉猎与交叉。甚至,对于众多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而言,其主要贡献也都与数理统计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1 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

数理统计,主要是针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的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强烈的学科特点,能够依靠对数量规律的总体性来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推断,属于应用数学学科。所以可以认为,统计学的基础就是数理统计学,通过对怎样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以来推断或预测出想要考察的问题,甚至对于将要进行的决策和行动来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通过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数理统计是一门非常活跃但又十分重要的学科。从学科划分角度来讲,数理统计应归属于数学学科,但它的研究重点又不是纯的数学理论或方法,而是这种理论或方法的应用。因此通常用归纳法来进行研究,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1.2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数理统计的最基本概念是总体和样本,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样本信息的分析来推断出总体的进行情况。所以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在数理统计上,通常用研究对象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的随机变量来刻画出总体,所以统计问题以及统计模型都是针对总体而提出来的。统计方法的产生是出于对总体推断的需要, 通过总体进行推断的相关统计处理过程中,统计思想也应运而生。

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2.1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

数理统计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加合理的决策,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数理统计的另一关键作用就是对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进行评估。现代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由事故类的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种经济损失,越多越多的单位及个人都选择了保险。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既能够对意外事故做出有效评估,同时也能够分析出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由此得出的有效结果对于减少事故发生以及提高人们对事故性灾难的重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企业销售的经济状况,可帮助企业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怎么使利润最大化,一直以来是商界人士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采用数理统计中随机变量函数期望值,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在经济预测方面,数理统计方法也有重要运用。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获得的信息资料,分析推测各种经济现象,可以得出经济中未来数据的出入情况,这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运用。数理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运用,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把握经济发展命脉,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不断减少资金损耗。

2.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

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所以在经济飞速发速的新形式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数理统计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抽样调查的方式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代数学研究的重点。无论在工农业发展还是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以及在社会经济上,数理统计学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家庭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从宏观角度看,可以按地区区域划分我们的组成,而且与自然界的事物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这种区域差异无法通过直观观察而得到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我们以大部分人的利益或价值为关注点,根据数理统计数据分析及调查结果,从而得到相应结论。特别是在商品销售中,商品在某个城市中某种商品未来销售情况预测,或者国家国民经济状况估计,经济发展计划制定,都与数理统计知识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的其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领域,数理统计方法已经是一个普适方法,广为采用。社会经济中还经常用到随机统计过程、人口发展动态模拟、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因其实用性便捷性等特征,社会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数理统计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搜集整理过很多资料,因此数理统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善于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来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任务重要决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依据,而经济中的各种不同数据就是依据的根本。由于经济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随机因素存在,所以任务重要决策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只有通过数理统计知识的合理应用,才能够使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获得最大可能的安全保障。

第9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交通行业 现代运输 统计调查方法

    1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 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 普查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 普查为基础 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 抽样调查为主体 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 

    4.3 辅以统

    计报表制度 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全面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全面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