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文化交流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汉语 国际传播 文化准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对汉语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与判断,如何进一步发挥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交流功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使之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汉语国际传播,要求我们首先从文化自觉、文化定位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做好充分的文化准备。
一、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是新旧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种文化思潮,为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满怀信心地“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与交融,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认同、相互借鉴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没有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就很难产生文化自信,就无法走向文化自强。为此,先生在其有生之年多次作过明确的解释。在他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最终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事实上,此番境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有过多次的灵光闪现,这与我们古人对自己创造的文化已经拥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密切相关,否则,就不可能给后人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透视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没有人能否认其形成、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历经风雨、承受挫折和饱含辛酸;没有人会怀疑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灿烂与辉煌不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改造与更新基础上结出的硕果;也没有人敢指责其包容借鉴、接纳吸收、消化整合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作出过的种种努力。“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人类文明不可想象。从四大发明开始,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就独树一帜。中国人克服困难一路走到今天,继承了历史特殊的馈赠。同样,文化赋予中国以尊严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美学和精神价值。”摩尔多瓦驻华大使阿纳托利乌列基安如是说。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讲,还是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角看,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运行规律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历史责任敢于主动担当。一旦离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就很难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判断,就难以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就无法保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不落伍、不掉队。要避免此类情形的出现,就必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去把握中华文化;同时注意把握世界文化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主动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新改造,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成势、傲视群雄。
汉语的国际传播,承担着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沟通与合作的重任,更应该在文化自觉与自信方面有高度统一的认识,这是不断突破现实瓶颈、破解文化交流与传播难题的先决条件。这是确保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基础。
二、准确的文化定位
准确的文化定位,是指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进行科学定位。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等方面的特征是毋庸置疑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承前启后的创新成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传承千年的民俗民风、独立成篇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不同区域的文化分布、不同领域的文化成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中国风格的民族精神、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印证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如果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特征定位不准确、把握不充分,外国人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就始终搞不懂中国人的很多事情,也就无法让外国人真切领悟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因此,注重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是展示一个民族文化固有特色的关键。也只有将深藏于文化表象背后的那些真正代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世界,才有助于让外国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
三、充分的文化交流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才能受到世界的重视。如何看待发展中的中国文化?理应从当今中国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看,必须看到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接轨,并赢得世界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文化“走出去”要求我们尽早布局,为之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渠道,进一步转变创新多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很多国家正式启动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计划。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设,成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开拓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渠道,应当建立在政府引导、民间配合的基础上。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间的交流、学者间的交流和大众间的交流。我们最初的文化交流,多属政府之间的交流,学者和大众间的交流还远远不够。这与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强有一定关系。令人称道的是,这种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逐渐得以扭转,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层次和渠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通过频繁的高层交往,加之各类非政府组织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包括学界学者之间的相互往来等,打造出多种多样的交流层次与渠道,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交流层次的提升和交流渠道的畅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转变创新多种文化交流方式,体现在我们对文化交流经验与教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过去,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大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电视等“走出去”的力度,就能促使文化“走出去”。殊不知这些方式虽必不可少,但比起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就更显枯燥和乏味,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必须在如何转变文化交流方式上多下功夫。尤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是实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已赋予汉语国际传播多种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我们只有主动做好应有的文化准备,并在实践中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将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文化不断地传递给世界。
参考文献
[1].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张殿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化外交浅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
[3]胡逢祥.开放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民意识[J].探索与争鸣,2010(12).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都离不开对外宣传工作。作为国家外宣工作组成部分的地方外宣工作,既肩负着对外宣传中国的使命,又担当着树立地方形象,推动地方开放的重任。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不只表现在产品和企业层面,而且表现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因此,城市要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利用更多资源,克服边缘化带来的种种不利,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这不仅是一种主动参与竞争的战术选择,更是一种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考量。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加快菏泽发展的需要。突破菏泽,实现“三三一一”目标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全市干部群众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但是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进程,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参与这一进程,以更快更健康的方式接近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对外宣传工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程中,只有最大程度地把菏泽的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各种优势、人文环境,包括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宣传出去、推介出去,千方百计提升菏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中赢得主动,在扩大开放中取得丰硕成果。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仅有提升形象、推动开放的作
用,对内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观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外宣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全局,统一思想,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央、省确立的外宣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于“突破菏泽”战略和全市招商引资确立的任务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努力树立和提升我市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为全市开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根据地方发展和地方外宣工作的实际,坚持市外就是外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的原则;坚持内外有别、讲究策略、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外宣工作还要注意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要围绕让世界了解菏泽,让菏泽走向世界,树立菏泽良好形象,扩大菏泽对外影响,促进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健全机构,创新机制,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全市统筹协调、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外宣格局。
切实加大“突破菏泽”战略的对外宣传。要突出宣传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的战略和重要举措,着重宣传我市围绕“突破菏泽”战略确立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实施“突破菏泽”战略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我市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菏泽全面发展的情况。
突出做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大好形势。抓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着重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宣传我市加快发展六大产业的情况,宣传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高质量搞好园区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宣传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做法和典型。大力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宣传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进展。宣传我市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对外合作优势突出,特别是人民勤劳朴实,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展示走向新世纪的菏泽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风采和美好前景。同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培育我市对外宣传新的舆论引导增长点。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工作,进一步提升菏泽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我市“四乡”优势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到海内外举办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推介菏泽特色文化,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精品项目。搞好旅游宣传,让国内外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了解菏泽。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市场的竞争,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尽快成立菏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积极配合国际舆论斗争开展对外宣传。要注意发挥地方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独特资源和角色优势,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党和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造谣攻击,结合菏泽实际,运用生动的事实做好正面宣传,切实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际形象。
三、拓展外宣渠道、整合外宣资源,不断提高我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
1、依靠中央、省媒体优势,借助海外媒体力量,切
实搞好对外新闻宣传。要加强与中外报纸、广播、电视、
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络,建立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及时为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我市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数量和质量。要善于借用外力为我宣传,通过开设专版、交流稿件、互换节目、合作拍片、购买时段、租(建)频道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我市信息在境内外的有效落地率。有计划有重点地邀请中央、省和海外媒体记者来菏泽采访。设立稿件反馈奖励制度,凡在中央、省及涉外重要媒体发表我市稿件、影视作品,并有反馈的,给予最高相当于稿酬的奖励,以鼓励各方面宣传菏泽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外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市直各新闻单位要在做好市内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阵地等优势,积极承担对外宣传任务。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抓外宣工作,要成立专门的对外部室,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要落实一定数量的外宣任务。市直各部门、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和招商引资任务,加大对外联络,相继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要高度重视互联
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继续按照“积极发展,
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大力推进互联网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各涉外部门的网站要尽快开设英、日、韩等外文版,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作用。各主要网站要密切配合,联手宣传,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网上正面宣传菏泽的舆论强势。依法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支持各主要网站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打造宣传菏泽的网络巨舰,提升我市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对商业网站要加强联系、沟通,及时指导,发挥其在互联网宣传中的积极作用。
3、做好重点对象国家及港澳台的宣传工作。重点加
强与我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的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的对外宣传。充分借助港澳国际交往广泛的优势,借用港澳台媒体的力量对外介绍菏泽,扩大我市在海外的影响。积极推动菏泽与港澳台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促进招商引资,扩大区域合作。
4、加强和规范新闻工作,提高对外新闻宣传的
时效性和权威性。要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
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的意
见》(菏办发〔2004〕35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完善新闻制度,建立市政府、市直部门和县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工作机制。由于政府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具体操作中还要建立与市主要领导、媒体、者、受众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新闻工作要掌握政策,注重策划,规范管理。要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培训,提高新闻的效果。市直各类媒体、互联网站、驻菏新闻单位担负着新闻的重任,要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拿出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以维护政府新闻的权威性。
5、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品制作、发行工作。要进一
步强化外宣品制作的精品意识,认真总结对外宣传品制
作、发行工作的经验和差距,努力制作更多的适合海内外受众的外宣精品。要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和赴港澳台团组携带外宣品的管理,做好外宣品的对外发送工作。积极探索外宣品市场销售和海外发行渠道,使更多的外宣品走向海内外。市委外宣办要加强对全市外宣品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外宣印刷品要采取国际标准,要有统一书号。
要组织好菏泽市对外传播奖(政府奖)评比工作,进
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6、切实做好重大涉外经贸、文化活动的对外宣传。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招商引资说明会等重大活动,借助重大活动的“聚焦效应”扩大影响,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活动舞台,精心组织实施对外宣传,掀起集中对外宣传菏泽的强大声势。要从重大活动的前期舆论宣传、宣传品制作着手,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宣传方案,组织新闻媒体做好活动各个阶段的宣传报道,努力推动活动的圆满举行并取得好成效。我市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文化活动要有外宣部门参与,以动员当地媒体做好必要的舆论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领导,努力构建大外宣工作格局
对外宣传工作是全党的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市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速度的角度,切实把对外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关心、支持、研究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与我市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证和物质条件。要形成由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对外宣传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外事、外经贸、涉台、旅游等部门要把对外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出访招商团组应结合工作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外宣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主动把对外宣传融入各项对外交往合作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教育交流渠道开展对外宣传,加强对学生外宣意识和知识本领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菏泽走向世界的对外宣传员。重视和支持民间对外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宣传。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要加强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干部队伍建设,注意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的优秀人才选配充实到外宣队伍中来。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外宣干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外宣干部队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院校分类;课程分类;科学与否
一、师范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
1.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英语、英语写作、现古代汉语、中外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
从以上开设的课程中并不难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主干课程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也没有忽视实践教学,而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学文化为主,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对外汉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对海外教学的研究层面上。
2.上海师范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双语化文化交际、涉外礼仪等氛围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胜任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其他涉外工作。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非常少,多为语言文化。
二、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系列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古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所缺乏的是实践性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天津外国语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等。
第一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贯穿四年,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等)课程学时适量,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学生交流的合作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大都是为了互派学习交流所需的基础,同样并没有将实践性课程纳入所学课程中,这一点需要重视。
三、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特色。
1.武汉大学
现代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英语等。
武汉大学以双语、双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和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他们所设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2.西北大学
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育概论、涉外文秘等。
西北大学开设有涉外文秘,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借助办学历史悠久、综合类的大学这个优势,着重培养一批进入公司或商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三本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特色
1.西安培华学院
语言学概论、现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口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
2.西安外事学院
现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实用h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实用汉字学、普通话语音、汉语口语语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等。
以上三本类院校虽较为年轻,但是他们的汉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他们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出发培养实践教学的人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培养方向为美国汉语教师,能力不容小觑。
总结
以上对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以及三本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语言类高校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让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非常少,同时也缺乏自身才艺进一步学习的相应课程。师范类高校是以实际教学为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比基础知识的课程小很多。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应用与实际教学的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去教学,课程比例相对不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综合类高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初学中要夯实基础,其次在掌握基础的条件上接受文化熏陶,最后进行充实的实践教学。这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类高校中尤为显著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时,三本类院校也吸收借鉴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则,然后注入自身特点:提供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三本类院校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在知识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扬长避短,这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很机智。
同时笔者也发现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相同点以及特色。
这些高校里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基础英语,说明英语的基础问题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算是突出的,所以它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重点学科。还有几所学校也都开设了英汉互译这门课程,表明学校对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上下了一定功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开设说明几乎所有高校在重视英语的前提下也不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专业必修课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而不同类院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综合类高校它侧重实践课程;语言类偏向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实践课程与文学文化课程。
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1.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完全确保质量。近年来很多高校不再引进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这一情况使得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问题也尤为严重,所以好的课程开设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突出英语特色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英语放在与汉语平等的地位或者是置于汉语之上就是错误的。应当对汉语课程和外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
的交际能力,它侧重于实践层面。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适当的增加中华才艺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凌姣.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2]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摘要: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级公共图书馆,在研究、深度开发和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广州文化形象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创建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品牌、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推进多元文化交流等途径,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14-02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这是广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具体途径。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级公共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馆藏资源、现代化的文化服务设施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承载着城市文化传承的脉搏,是广大市民精神的栖息地。广州图书馆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倡导者、参与者和传承者的作用,她以独特的优势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本质上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科学发展之路。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实际上是立足于广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城市科学发展的大局和前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一次新学习、新认识和新实践。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
2广州图书馆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地位
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广州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自然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建设。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体现在是否具有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是否具有良好的城市文化设施、是否具有优秀文化修养和文明修养的市民,而这一切都与图书馆息息相关。[1]截至2011年底,广州图书馆拥有馆藏文献449万册,数字资源38TB,形成地方文献、艺术设计、港台版近代历史文献、音像资料等资源特色,同时还自建有广东历史文献书目、著者、广州人物等特色资源库。广州图书馆承载着广州文化的历史信息,蕴藏着广州历史文化底蕴,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岁月,折射着广州文明之火的升腾跳跃。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广州图书馆在研究、深度开发和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广州文化形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其他文化系统不可替代的。
要想创新发展,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要想发展进步,肯定离不开学习。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人人争先学习的现象,那么这个城市必定是积极进取、社会和谐的城市。当市民把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学习阅读作为一种休闲乐趣,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必将相当浓郁。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已经发展为一所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展览讲座、文献存贮等综合功能和传统文献借阅、数字化网络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公共图书馆,是市民学习“充电”和闲暇时休闲的好去处。广州图书馆在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精神,弘扬城市文明精神,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水平和提高道德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也曾说过:直到今天,我们可以比较社会中各类型组织,很难找出一个能像公共图书馆这样贴近群众、体系完备、基本免费的机构,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而原则上免费享受服务。[2]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市民平等享受图书馆文献信息和网络服务的公益性场所,为市民提供了更为广阔、平等、畅通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渠道,使每一个到图书馆来阅读的读者都能享受到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
2011年2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在2011年年底之前,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广州图书馆对读者实行免费开放,取消所有借书证的工本费、验证费和损耗费,同时对电子阅览室和艺术设计资料室实行免费阅览。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给社会公众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拉近了市民与公共图书馆的距离,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到图书馆来借书和阅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比如盲人读者,广州图书馆设有专门的盲人阅览室,为盲人读者订阅了盲人书刊,配备了盲人电脑,并且有专门的馆员负责为盲人读者提供文献和信息服务。可见,广州图书馆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推动了社会公平性的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市民的幸福生活。
31创建文献资源和服务品牌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清代,广州的“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商贸历史。广州图书馆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源,建立广州文化交流与商贸专藏,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广交会、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外国人对广州与中国研究等多个主题文献,支持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定位。同时,广州图书馆还可以建设岭南文化专藏,收集各种具有岭南特色的文献资源,比如岭南文化艺术——粤语、粤剧、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和岭南民俗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岭南本土文化。广州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场地和资源的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讲座。持续打造“羊城学堂”讲座品牌,进一步实现服务周期从定期化到日常化、服务对象从大众化到分众化、讲座主题从综合化到系列化、工作方法和人员不断走向专业化。在丰富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大力弘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将“羊城学堂”品牌打造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
32拓展服务领域
广州图书馆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要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最基层去,加大开发辐射的力度,让更多人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
同时,广州图书馆要扩大汽车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合理设置服务站点,延长服务时间;拓展汽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项目。
广州图书馆可以进一步发展ATM自助借还书系统。根据读者的需求,合理规划自助图书馆的分布点,并且完善自助借还书系统的技术保障,逐步增加自助图书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
广州图书馆还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县级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工作机制,利用彼此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补互助的目的,共同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做贡献。
33延伸服务内容和形式
在免费开放的有利形势下,广州图书馆的办馆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文献资源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广州图书馆要进一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
作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平台,广州图书馆应该进一步促进全社会阅读,营造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广州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读者不同的需求,为相应的年龄段读者提供相应的学习空间、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比如,大力开展儿童的“绘本”活动和亲子阅读活动,帮助儿童养成从小爱阅读的好习惯;为青少年的课程学习设置专门的学习天地,收集青少年学习的课程资料,为青少年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空间;关注职业者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帮助职业者获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技能;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加强老年读者的阅读推广和信息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读者活动,如举办老年人画展或健康讲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4积极推进多元文化交流
作为文化单位,广州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发挥文化窗口作用,与国际友好城市图书馆、外国驻穗机构等相关单位合作举办展览、讲座,开展图书交换、馆员交流等活动。
利用珠江新城新馆开放的契机,广州图书馆可以设立特色主题馆和多元文化阅览室,成立语言学习中心,提供国内各地的方言以及世界各国语言学习资源和服务。与政府侨办、华人研究院所等机构合作,针对广州侨乡的特点,以华人华侨为依托,开展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的阅览和讲座等公益活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4结语
在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历史性机遇下,广州图书馆要努力创建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品牌、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推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社会服务的保障水平,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K(#]王雅琴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59-61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超过9%,文化产业占世界份额仅4%,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偏低,核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文化出口贸易总额均落后与主要发达国家,这与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不相符合。我国已经开始从政策层面不断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如何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一)持续营造支持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环境
多年来,我国持续在制度、科研、专项政策等方面营造支持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环境,文化部2011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2011~2015年总体规划》提出,从商业性角度推动文化出口发展,包括通过文化企业国际市场营销专项培训、国际对话会等形式为文化企业服务;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举办国家级重大对外文化活动;部行合作机制的人员和信息网络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来支持重点文化企业信贷,至2012年3月末,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余额达903亿元,增长18.7%,高于同期各项贷款3%。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指出,“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提高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
(二)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从60.9亿美元攀升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达15%以上。尤其近年来,文化产品出口逐年快速发展(见表1),2012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217.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6.3%。其中,视觉艺术品142.1亿美元,增长52.5%,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65.4%;印刷品28.5亿美元,增长7.1%。广东、浙江和福建出口规模最大,分别为59.3亿美元、23.6亿美元和20.1亿美元,三省合计占47.4%;重庆和江苏增速最快,出口为17.1亿美元和14.1亿美元,分别增长2.8倍和1.9倍。
(三)特色优势文化出口产品形成
游戏、图书、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之类的文化贸易硬件产品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内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动作片、杂技、武术表演、中国舞蹈等文化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例如,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地位的少林功夫。2012年,以宣纸、毛笔、乐器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产品出口均呈增势,出口额达15.11亿美元,同比增长6.7%;乐器所占比重最大,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和德国;宣纸出口增速最高,达20.3%,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目前开展的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20多个,“欢乐春节”共65个项目在63个地区展开,规模与影响进一步扩大。
(四)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趋向多元化
从产品结构上看,文化硬件产品所占比例很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文化硬件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国,文化软件产品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产品类别从传统艺术品向图书、期刊、报纸等内容文化产品转变。从贸易方式上看,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2012年出口文化产品149.8亿美元,增长48.3%,占比达68.9%;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8.9亿美元,下降31.4%,占22.5%。从出口主体结构上看,改变以往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为主的形式,私营企业文化产品出口增速最快,共135.2亿美元,增长59.8%,占62.2%,成为文化产品出口主体。
二、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产品出口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整体处于发展初期,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相对缺乏,出口主体和出口产品都没有形成稳定的行业龙头集团,集聚效应无从产生。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和日本的38%。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GDP比重达3.48%,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约在10%到12%,美国则高达25%。世界文化贸易格局中,美、欧、日占比约为43%、34%和10%,而我国仅4%,表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从经济角度看,文化产品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这也是发达国家纷纷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拥有文化产品,但是缺乏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出口行业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二)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产品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主要依靠文化产品加工制造,而体现中国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的版权产品很少,缺少品牌企业及其品牌产品。发达国家都拥有若干文化品牌,例如韩国的“流氓兔”、迪斯尼的“米老鼠”、日本的“哆啦 a 梦”等,这些品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文化价值取向,并依靠这些品牌的力量很容易发展起相当庞大的上下游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中缺少这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产品,又恰恰缺少国际影响力。例如,中国号称世界电影大国,但国内电影均未找到自己的文化国际传播模式,中国电影海外收入自2010年连续三年下跌,2012年中国电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下滑近50%,这与欧美以及韩国、印度等影视出口大国相比,差距惊人。我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直接导致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也无法撬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品出口产业链不完整
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特质,需要针对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整合进行发展,需要相对完整的文化产品出口产业链作为平台和支撑,文化产业融合得越多,越会促进整体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从而为文化产品出口提供强大动力。例如,日本以动漫产品为核心,带动游戏、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商品等形成产业链出口的态势。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海外的市场规模相当小,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不明显,各文化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相互缺乏协同配合和整体规划,难以形成相互借力之势,这样很难提升我国的文化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
(四)文化产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创新方面程度不高
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观念等方面的国别差异,从而产生文化折扣现象,阻碍其国际传播。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文化产品都是在思想、主体以及方法上与国际接轨的作品。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社会消费者大都没有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消费认知与偏好,文化折扣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亲和力问题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这要求出口的文化产品既不失民族特点,又得具有国际化视野。我国文化产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创新方面程度偏低,很多产品都是以本土市场需求为根本进行开发进而实现出口,产品设计没有兼顾国际消费偏好,较差的文化亲和力不利于出口,例如国内票房很高的《泰囧》在美国仅有5.7万美元的收入。
(五)出口市场结构不甚合理
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大,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目的地已遍布全球约220个国家和地区,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2012年前五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日、德、中国香港和英国,其中美国和欧盟所占比重最高,合计占52.1%;亚非拉市场渐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合计占21.3%。目前的出口市场结构与我国所处的文化产品出口初级阶段不相匹配,这是因为欧美市场运作之成熟、竞争之激烈,使得中国在现阶段很难实现市场份额的拓展。例如,欧美影片的宣传费用一般占投资总额的10%~30%,有的甚至高达50%,而国产影片的宣传费用一般在6%,差距之大使得国产片很难在欧美市场立足。同时欧美与中国在语言、文化、风俗和观念等方面差距很大,文化折扣问题突出,都表明欧美不适宜作为目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第一目标市场。
三、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的路径选择
(一)扩大跨国文化交流合作
支持文化企业探索海外投资、合作、并购等多种资本运作形式,直接到国际市场兴办实体机构,通过在海外进行本土化经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建立贸易渠道,进而带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例如,中国港中旅所属的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公司收购美国“白宫剧院”,建立和掌握了自己的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在海外落地经营,实现中华文化可持续的“走出去”;作为网络游戏出口龙头企业的“完美世界”,通过海外并购达到其海外布局的地域覆盖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2011年以近8亿元人民币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据海外市场首位。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例如,少林寺除了广开分寺,少林僧人也逐渐走出山门,参加国际性的宗教学术会议、佛教法事活动,并通过少林武僧团的国外巡演和商业表演传播少林功夫。
(二) 有效整合和利用出口目的地的文化资源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消费需求的形成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如消费者对其思想、寓意的理解,而精神层面的文化表达很难仅仅通过语言的翻译实现,需要结合国际知名或者直接就是文化输入地当地元素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完全模仿国外和完全本土文化展示都是文化产品出口的大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才能成功跻身国际市场。所以,文化出口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国际市场接受度,可以在中国文化产品中加入国际元素,或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聘请外国专家从其角度提建议,从而降低文化产品出口过程中“文化折扣”的阻碍。例如,近年的好莱坞电影倾向在文化素材和电影取景等方面实现多国取材,如苏格兰的独立战争,中国花木兰、熊猫的形象,金字塔、兵马俑等场景都曾被融入其中,有效消除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三)将科技因素融入文化产品创新中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多尝试以科技产业聚集的高新区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区域,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基础上融入新科技元素,融入国际元素,这样更符合国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多家文化企业的经验表明,只有在文化、技术、商业模式、管理、质量与服务方面实现多元创新,推动企业“升级换代”,通过创新实现中华文化与输入地本土文化的融合,才能使中华文化跻身国际市场。例如自贡灯贸利用彩灯制作工艺科技含量、表面装饰材料、光源节能环保的研发工艺,在2012年的韩国固城郡世界恐龙博览会上,彩灯作品观众多达180余万人,收入110亿韩元。
(四)重点培育品牌文化企业
在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文化产品出口大格局但出于上升期的状况下,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品牌文化企业,通过品牌文化企业的力量带动其他企业打开国际文化市场。引导相关文化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扩张企业规模,促进不同产业、不同区域间相关企业的合作与融合,培育资产规模大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品牌文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其在行业领域的开创性、高科技引领性,来产生更大的吸引效益和同期效益,并且打造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名牌产品。例如美国好莱坞园区六大核心企业和周边近8000家小企业构成了合作关系的运营、集聚方式。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译介状况
文学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多种文学研讨活动。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工程”,准备依托海外优秀翻译人员和出版机构,利用3年的时间把中国作家的百余部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到海外,增强和拓展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2010年中国作协又一次举办了“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英、美、日、韩、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汉学家、中国作家及译者齐聚一堂,就“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途径”“文学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据作协的统计,迄今为止,被译介到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达1000余部,被译介的作家200余人。[1]例如从1981年起中国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发行《熊猫丛书》,先后译介并出版了诸如铁凝、贾平凹、梁晓声、张洁、韩少功、张贤亮、池莉等作家的近200部作品。虽然后来因为资金及翻译人才缺失等原因,中国文学出版社停办,但在2009年,国家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在适当的契机对当时几近停版的《熊猫丛书》重新编辑整理,相继翻译并出版了40余部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作在历经磨难之后又一次展露生机。《熊猫丛书》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近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海外影响重大,成为各个国家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的必备读物,很多国家把它视为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作协对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语种及出版时期也进行了统计。作协创作研究部的李朝全对搜集到的870余部译作的语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发现涉及的语言多达25种。其中日译本262部,英译本166部,德译本56部,法译本244部,荷兰译本30部,占据译本语种的大部分份额。[2]同时,李朝全对20世纪50年代后出版的文学译本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50年代出版49部,60年代出版32部,70年代出版28部,80年代147部,90年代230部,进入新世纪以来约390部。[3]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对外翻译小说迎来了繁荣景象。
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困境
实际上,如今每年都有近千种中国文学译作在国外发行和出版,但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求相比,其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让人乐观。中国当代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译介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1.当代文学作品译入译出失衡
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译介被引进国门,其新颖的创作思想、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使国内读者耳目一新,对新时期人们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作用重大。同“译入”的发展态势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情况则显得黯然失色。根据美国史密斯大学的汉学家桑禀华教授的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翻译出版的文学图书有348种,其中仅有8种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占美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4%。2011年亚马逊北美店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国内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排在第288502位,《玉米》第325242位;“先锋文学”作家余华的《活着》排在第206596位。在北美名列10万位之后的排名,其图书销量及影响极为暗淡,难以进入大众视野。这些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中呈现出一少二低三无名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入与译出数量明显不平衡。近年来中国图书出版界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虽然成绩显著,但是对外推广资助的项目中文学类作品的比例和种类却很少,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
2.优秀的文学翻译人才匮乏
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原作的表现水准。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先生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其译文地道流畅,充分融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同时又非常注重对作品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他对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功不可没。然而目前国内极度缺乏中译外的高端翻译人才,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具有中译外定稿水平的高级专家数量现今仅有一二百人,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译文质量低劣,特别是近年来粗制滥造现象不断呈现,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出版发行渠道不畅
出版发行渠道的不畅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最大阻碍。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社会及历史等因素形成的障碍,造成西方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经验欠缺,消极的认知和判断长期存在。多数中国当代文学的译本在国外被归于学术化、专业化、边缘化的小众行列,只通过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例如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TheSongofEverlastingSorrow:ANovelofShanghai)、朱文的《我爱美元》(ILoveDollars)、陈染的《私人生活》(APrivateLife)、韩少功的《马桥词典》(ADictionaryofMaqiao)等作品,都是通过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市场反应不容乐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汉学家罗福林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很少有国外的主流出版机构涉及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推广,而由美国学术出版机构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商业市场上基本没有销路。[7]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学译作若想在海外占据一席之地,市场影响因素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此外,中国文学还面临对外推广机制的定位问题。英国汉学家杜博妮认为,中国只关注出版商、编辑、审查员、学者之类专业读者对文学译本的可接受性,对实际读者的阅读及审美需求则重视不足。这种决策性的失误使译本在海外的传播变成一种硬性推销,难以在目标读者中流通和接受,中国输出的文学作品难免在大众市场上遭受冷遇。
三、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措施建议
创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良好氛围。在认知形态上,要意识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走出去,而不是送出去。在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同时要关注跨文化传递的诠释方式和西方的文化准则,使中国文学具有适于接纳的阅读品质。在语言环境上,全面普及汉语教育,消除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偏见,让汉语教育与文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只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推进“汉语热”的传播,西方在阅读、理解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才不会产生误读和歪曲。培养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人才。海外的汉学家及译者虽然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面对日益频繁的中外沟通与交流,培养高水平的译者队伍已成为重中之重。中国的本土译者应能够以主动的姿态从事高水平的译介活动,加强与海外译者群体的合作。政府和民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举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研讨、互访、联合培养等活动,加强中外译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和切磋。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文学翻译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企鹅出版集团联合举办中英文学翻译研讨班,邀请海内外著名汉学家、作家及译者互动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和手段。这样的交流和研讨可以有效培养本土高水平翻译人才。畅通文学传播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文化接受方式。实际上,为了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和推广措施,但仍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措施促进作家、译者、版权商、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特别要同海外主流出版机构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其图书销售网络,走联合出版的道路,实现良性合作。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拓展对外出版和销售的渠道。另外,积极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发挥广播、网络、电影、电视等新技术平台的助推作用,凭借多种媒介形式的宣传及传播效应,营造多样化的文化接受环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产生积极效应。例如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在1987年被张艺谋导演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红高粱》,该片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莫言的文学作品随之也引起了国际视野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媒介手段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作用重大,成为文学传播的助推先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1)对内: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7、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8、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发展角度: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提高政治成绩的答题技巧1、高中政治选择题的技巧。
选择题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察内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做题的好的经验习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2、问答题解题技巧。
要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标清大小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关键论述。
3、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技巧上,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4、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在政治答题时要避免哪些问题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读者服务
一、外文原版书刊的阅读发展现状
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期刊收藏种类也得到不断丰富,藏书语种从单一的中文书刊扩展到多国语言。纵观全国公共图书馆外文书刊的入藏,外文图书语种主要涉及英语、法语、日语、俄等,且在发达地区,语种涵盖面涉及柬埔寨语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语种的广泛性从一方面可以折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凸显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深入细致。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外文书刊的特殊性也是它的丰富性发展受到制约,表现在,首先,阅读群有一定范围限制。尽管国家普及英语等国际交流用语较多,但使用者群体数量仍然有限,其他小语种较之人数则更加稀少。其次,外文原版书刊不同于普通外文学习教材,尤其是杂志,俚语,新时髦语,生僻词出现频率较多,读者阅读语言相比晦涩。再次,外文原版书刊的高昂价格和时效性,也是外文阅读推广的瓶颈,
很多公共图书馆花高成本购置外文书刊,但漫长的外购周期跟不上幻变的世界,也使阅读大打折扣。最后,外文书刊高昂的关税和单一的外贸渠道,使得外文原版图书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
如何提高外文书刊的社会普及率,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它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支撑。从目前各类公共图书馆推广阅读来看,外文原版书刊阅读量虽然比例在逐年上增,但是所占整个馆藏和馆阅读率却依旧不理想。尽管如此,作为公共图书馆,仍有义务将阅读以各种不同种类的形式进行推广。
二、多种形式的阅读服务是推广的重要奠基
提高公共图书馆外文书刊借阅率,是扩大阅读面的直接方式,目前很多公共馆都做了大量的推广活动,比如英语角等,但是作为阅读的推广,方式应该多样话,以适应不同的人群学习需要。综合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从“心”做起。很多人学外语,学不好的关键在于心中无趣。而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单位,身上同时肩负校外辅导的社会教育职能,单纯的借阅和阅读并不能有效激发人们学习外语的手段,提高人们对所藏语种国家的背景介绍,可以有效让人们以好奇心开始,进行自我完善的学习,比如,可以在公共图书馆的外语借阅室举办一些小型活动,比如品书会,或者邀请资质学者播放电影片段,并讲解该电影的背景国风俗等等。
第二,按类型划分外语角。语言的学习在于沟通,外语角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读者心智,年龄,掌握的水平等方面综合素质不同,因此,可以将外语角简单的按年龄段进行粗分,在此下按语种划分不同的区域进行交流。有条件的公共阅览室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语种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阅读服务指引。
第三,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很多公共图书馆虽然拥有一流的外文借阅环境,但是社会公众对此并不明晰。每一次活动宣传服务,包括外文部门的服务功能,都应当经常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让更多社会群体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
第四,数字化外文阅读的推广。信息化的今天,数字图书馆俨然引领了阅读的。其最大优势是使用查询方便快捷,信息含量大,因此为更好的推广外文阅读,数字化服务也是其中高效的途径。
第五,丰富的读者活动也是促进阅读的有效手段。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特定的服务周,读书日或者圣诞节等特定节假日,邀请读者参与到其中,共同感受外国文化和阅读带给精神世界的愉悦。
三、外文阅读推广服务的策略
外文藏书属于特殊的阅读服务,尽管现在大多数公共馆都对其无条件开放,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在采访,分类,编目及上架借阅中都会有特殊的情况产生。比如:国家规定公共图书馆在购买外文原版纸质书刊时不能享受和高校图书馆同样的折扣率,换句话说,外文原版纸质图书在公共图书馆的入藏中没有任何折扣,属于高价图书,因此,公共馆入藏能力有限。此外,在分类编目中,中文翻译和外国语言有所出入,就想美国著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可以翻译成随风而逝,但是长期的中文书名应该《飘》或者《乱世佳人》,因此高素质的馆员也是外文阅读服务推广的重要因素。
作为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要重视每一次活动的安全性因素,更要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隐患。外文书刊部门经常会接到境内外的赠书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者收到宣传册,比如religious information,在此情况下应当及时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部门进行汇报,避免在公益的阅读活动中,无意损害国家利益。公共馆员在采购图书时也应当购买正规商的书刊,做好审读把关,以保证图书和期刊的正规性和合法性。维护国家,集体尊严和权威。
四、总结
外文书刊是国内,尤其是内陆地区,看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性和社会教育责任要求阅读活动在广泛开展的同时,也要审慎对待。这不仅是公益阅读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外文阅读工作者使命。把握好尺度,必将促进外文书刊的流通。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图书馆》谈控制使用省级公共图书馆外文原版书刊的购置费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培养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那些在语言、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宗教有着很大差异的人群进行交际。那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指的是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人群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跨国际的交际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而言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社会时代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的需要。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进行文化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如果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教师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针对自己薄弱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也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意识到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才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先从自身做起,丰富自己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从实际情况中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掌握在进行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者在交际过程中应该掌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如何做好自己,如何使自己能够以更加完备的姿态来进行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才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2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自信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这两点做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但是“讲与读”的方式经常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传授亲身经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这样一来便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欲望,更能够达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功能。所以在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用更加有趣鲜活的交际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的欲望。
3仔细钻研教材,满足学生需求
如今的中职英语教材中的英语知识比较枯燥,单纯的语法知识非但起不到坚实学生英语基础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英语,并且要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不断通过有冲击力的内容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以及文化魅力,来适应中职英语教学过程总能力培养的目的。仅仅依靠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会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不仅会浪费教学课时还会使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将教材中一笔带过的,但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例如教材中有关“Art”一节,教师除过对必要的词汇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此向学生普及那些英语国家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这对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教材知识的途径,例如通过对外文书籍的阅读,英文广播或者英文报刊的传阅,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来增进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了解,这种学习方式无疑为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更加宽阔的途径。
4课内课外结合,注重知识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出来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际演练,这才是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将教室课堂移动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大胆地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这种没有条件限制的自由环境,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交际环境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自由交际的环境可能会出现许多交流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寻找跨文化交际的规律以及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从而对此产生信心。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需要教师的鼓励的,很多学生很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技巧以及丰富反而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张口进行交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并且为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情景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及交际技巧。
5结语
所有的参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生跨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就业以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简单枯燥的英语教学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社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带向更宽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慧珍.信息时代下中职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