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阅读次数:人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文化理论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文学毕业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审美艺术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戏曲文学论文文学素养论文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汉语言文学学科也需要进行应用性转型的改革,并重新给予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看,设置“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就成为其新的专业增长点。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保证。
关键词应用性 转型 学科定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1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摘 要:现阶段应用性人才成为我国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应用性人才进行培养是现阶段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学科急需将其应用性进行转型,并且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定位,并对人才培养战略进行定位。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应对一些专业及习惯进行设置,这是对应用进行转型的一个新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现状,然后对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应用性转型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最后对新专业增长点进行描述。
关键词:汉语言;应用性转型;初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以及大学教育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深刻的促进以及影响,对应用性人才进行培养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但是应用性转型这一理念,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理论性而言的。
一、汉语言文学学科现状
传统的大学只对学术性以及学科性比较重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知识的研究,对社会所需深度与人才培养进行结合方面比较忽视,因为现阶段经济发展过于迅速,所以传统型人才与社会进行适应比较难。特别是传统型人文学科,日益萎缩的情况非常严重,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种学科。
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教育息息相关,它是文化的精髓以及民族的伟大精神,所以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对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培养时,应该将科研任务、文化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作为基础。
现阶段教育为社会以及经济进行服务的要求更加急迫,汉语言文学中的不足以及缺点也有所突出。因为现阶段各个院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所以专业化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因此专业逐渐向边缘化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应用性转型的可能性研究
如果将应用人才转型的培养放在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层面进行考虑,应用性转型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具有应用性,就是能够与社会相适应,应用性较强以及与行业的需要相适应。二是具有行业性,就是尽可能发现与学科相适用的行业,从而使学科的应用范围得到拓宽。对于此种情况,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重新审定,对其进行定位,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定位。
(一)对学科进行重新定位
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以语言文学以及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作为基础。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进步也在不断发展,每个群体都将当下性进行体现,所以汉语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汉语言学科能够进行阐释和表述的,与此同时群体对于新文学以及文化要求,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定式进行概括,所以对汉语言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传统的教学以及教育思路进行改变,与时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开放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科的整体进行科学的定位,即对其地位以及作用正确看待的基础上,对其冷热角度进行考察。汉语言文学除了需要进行基本的人文熏陶之外,还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教育通识、文化陶冶以及技能的应用。但是如果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汉语言文学学科这三个特点,在社会中对每个成员都非常有效。
(二)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
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必须要以学生成才以及社会需要进行结合的点作为基础。在对学科间差异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错位竞争进行实现。从人才培养的进程来看,学科建设的基础一般是专业建设,很多毕业生将知识进行转化的程度主要是由专业方面的建设所决定。如果对毕业生知识过于陈旧这一问题进行避免,不仅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体系有关,还与学科的建设成果变成有效资源这一过程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方面看,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承接了研究的成果,连接了职业技能训练这一环节,对学科成果消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指导和实践,从而将学生通往成功的桥梁建设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言学科中职业技能训练也十分重要。
三、新专业增长点
针对现阶段我国的汉语言学科来说,现有的专业基本都是中文示范以及传统中文专业。也有一些高校在将传播学从汉语言学科分离之后,不能设置与传播相关的专业,所以只能在学科中加入一些与传播有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中加入了广告以及新闻专业,它们都与汉语言属于一个级层。在不少中文专业中,会对文秘专业进行设置,但是因为国家教委将其定位在高专以及高职层面,所以就为本科增设文秘专业造成了障碍。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学科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将其向应用性转型变得非常重要。必须对社会需要进行充分的认识,对其专业可行性以及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学功底好、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可以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传播以及高级文秘专业进行设置。高级文秘主要以传统的文秘专业作为基础,但是与它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文秘专业主要是对文字工作进行参与,对各种文件以及档案进行保存和传递。但是在经济活动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活动作为主体的企业所需的文秘是高级的文秘,传统的文秘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现阶段,上市公司逐渐增多,企业的文秘不仅需要对调研报告、文件以及函电进行传递和写作,还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的筹划以及礼仪和公关方面进行了解。所以对高级文秘进行培养,成为了对应用性人才进行培养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工作。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都需要对企业的形象进行宣传,这不仅是为了对企业形象进行塑造,也是为了对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本身进行宣传和推销。即便是政府的相关行业部门,也需要向公众进行宣传,将部门本身的正面形象在大众内心进行确立。宣传方法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以及报纸之外,还可以运用手机、网络等新传媒方法,现阶段新传媒方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自我形象进行塑造,使其具有独特性以及文化性,使员工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得到增强。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是每个部门以及企业能够凝聚的灵魂,在汉语言专业中对企业文化传播专业进行开设,在培养文学、语言以及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具有传播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行培养,这是一个较好的新专业增长点。对于以上两种新专业增长点,我们应该对其教学机制以及课程设置进行灵活并且合理的建立。
结语:
在高校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思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项比较传统的学科,在对新的专业增长点进行寻找的时候,也需要将应用性的转型做好,对新道路进行开辟,从而使新的活力以及生机得到焕发。(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8)
[2] 刘维生.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3] 罗鹏.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综合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
高职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于高职学生特点而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高,文化课基础薄弱,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有限,这些情况使高职教学相应增加了难度。如何使高职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和吸收课程知识,决定着教学成果的大小和教学成败。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完善汉语言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扩大教学成果,达到新时代教学的目的。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承载着其他文化的知识体,没有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就没有我国丰富的知识世界。汉语言文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展现着人们生活的价值,其中心内容是我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汉语言文学代表着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表达。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就业难这个现实情况不断放大,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是日益苛刻,复合型人才需求走俏,当前的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需要一场改革,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学而至用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这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足。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变成被动,对于学习表现为兴趣不足,不主动摄取而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未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教程版本较老,并未及时作出更新,没有跟上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平时会说话写字,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足够应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上,同时,他们认为现在招聘单位青睐专业课好的学生。结果,学校也把主要精力向专业课程教学上倾斜,导致汉语言文学变成冷门,学生和老师对此教育逐渐漠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学校有所展示,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知识点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进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学校依然采取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单线教学手段,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原则,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优秀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主体到局部做到统筹规范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增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是每个课程点以及课程内部结构有效而有机的结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课程优化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就是要改革以往过时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做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当前的课程体系实际的应用价值。总结起来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实际应用为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我国经典文学知识素养。由于此专业的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做灌输式的文化传递,要不拘一格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评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传媒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对各种文化问题实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定教学创新意志,突破思维定势,勇于拓展思路,开辟出新颖的教育思路,行为上要专心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总结和前进。
3.3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改变。从前的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当今社会,这些人才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主动去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
4.结语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激情;感染力;培养方法
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有:正视现实,调节情绪;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掌握讲课艺术,放得开,不拘谨。
一、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力的重要一环。
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讲课一定要激动,要制造,这表明教师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很有感情,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一定要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生,敷衍塞责,而要把课讲得生气勃勃、引人入胜,不能像一杯白开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道。
现在,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讲课缺乏激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丝毫也得不到触动,更不用说被感染并产生共鸣了。有的老师上课,虽然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内容科学准确、条理明晰、板书规范,但学生却是“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一张张板着的面孔”,总觉得不感人,觉得教师缺少激情,因而也就不能被吸引和感染。须知,教师仅讲得清楚明白还远远不够,讲得动人,讲得绘声绘色,能深深地吸引、打动和影响学生,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只会“念教案”或“背教案”,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声音的机械传送,它绝不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闻一多的弟子、著名演讲学家伍大希曾经说过,没有感情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不像数学课中的x、y、z不带任何感情,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是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人的情感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了只有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可见,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而不是始终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下去。总之,教师讲课特别需要有感情投入,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一次精彩的讲授,除了要求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讲授的艺术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讲授者情绪是否饱满,精神是否振奋,感情是否诚挚、浓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假定有两个教师知识水平和其他素养相当,讲课时一个感情淡薄,而另一个善于动用感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去上课,效果显然有别。
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林觉民《绝笔书》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我们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涵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讲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教师讲课如果不激动不过瘾,学生就不被感染不满足。然而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形象内容的;它是教师抛弃了虚伪、浮夸、做作的感情之后而产生的真情的一种升华和凝练。
1、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是与真理同行的,是能出成就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热爱生活,否则,生活中懒懒散散的教师,授课时也会松松垮垮;生活中对外界冷漠的教师,授课时也会平平板板、毫无激情。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挚爱。须知,学生满腔热情地选择了教师所在的学校,又不惜交许多学费,目的是希望自己学业有成,成为可用之才,以便将来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辜负学生,不会让学生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为学生排忧解难,付出真爱。即使教师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2、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信心也必然倍增。相反,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对自己所要传授给学生的观点都没有把握,那必然闪烁其词、断断续续,也就不可能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三、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
1、正视现实,调节情绪。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生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所有观众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至于因学生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如果教师受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厌教,上课只是为了勉强完成任务,没精打采,给人一种带病授课的感觉,学生对你的课就更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课,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无奈、一种负担,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有机结合的效果了。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等等。
2、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同时,运动可以解忧,调节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此外,教师平时还要多读有益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避免生活空虚。
3、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教师应站着讲课,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因为坐着讲课,教师巍然不动,四平八稳,激情自然出不来。另外,站姿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反馈。大声讲课容易调动教师的情绪,学生也容易感受到教师魅力四射的激情,一节课也就能在师生双方兴奋、收获、欢乐中结束。
关键词:新历史背景;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1.前言
随着社会各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压力的转移逐渐延伸至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上,也就体现在了教育的竞争上。各大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历史背景下,只有协调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才能高效展开教学,并充分全面发挥要素功能。
2.“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在教学中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媒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作为载体发挥了重要功能,而教学媒介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同样作为学生共同学习伙伴,因此要从宏观与微观多个角度展开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有接触、互动、加工、反馈的过程,新课标推行的重要目标也包括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教材能够实现知识到学生的传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素养与能力中成为联通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平台。教学媒介则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集合各种外在的因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牢固掌握。四位一体模式下的四种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组合,实现创新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率[1]。
2.1教师为主导
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充分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与具体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致力于每一个具有不同风格与特点的学生展开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热情,挖掘学习潜力。具体到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历史故事的讲述、网络课件的展示、影视资料的播放等等,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展开跟踪与诱导,及时给予启发,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
2.2学生为主体
其次,要通过学生主体地位设计的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高效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时展的高科技产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情感,让课堂教学更富有情趣。教师还可以引用问题设置来带动学生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另外,要坚持以评促学的原则,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时,教师要以激励制为主,对学生的细微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针对学习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及时找到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源,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平台与表现机会,从而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感。因此而建立的评价机制也要包括日常评价、期中期末评价的内容,同时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展现新历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新模式[2]。
2.3教材为载体
再者,针对教学载体的创新,教师要在立足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价值,深入分析,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的重难点,以提升语言魅力和课堂教学活力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悟,并在不断地刺激与启迪下产生学习兴趣。对教材内涵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内容的细节,如挖掘教材中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各种影视媒体方式展现等,让学生意识到汉语言来源于生活,植根生活,帮助学生培养构建意识,并深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知识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内,教师应设计宏观目标,确定具体拓展方法,紧紧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比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以学生的角度对各种未探知的领域进行充分的挖掘,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将其整合构成动态的构建意识,紧密与学生的生活、所要面对的社会、甚至是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另外,要充分考虑到文学本身的生成性[3],蕴藏的教学资源、影视资源、媒体资源、信息资源等内容,都可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并积累更多价值信息,全方位提高学习能力。
2.4媒介为手段
最后,教学媒介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以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优势,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并集合现代网络媒体、影视媒体,充分发挥容量大、图文并茂等优势。具体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标准的录音朗读为学生语言的表述与发音起到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朗诵技巧,纠正日常生活运用的粗糙口头语,提高朗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各种幻灯片、多媒体教室、语言表达室等为学生带来汉语言文学教学直观性,实现具象化的语言文字教学,增强学生在感官上的体验,以声音、动态画面等形式促进语言的品味提升。教学媒介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性,比如,幻灯片的辅助教学功能可以让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有层次,丰富教学容量,增强互动环节,并促进学生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这又无形中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以氛围的营造、情绪的带动、情感的植入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却有着基础作用与功底的特殊学科与专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优势,整合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创新媒介教学手段,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