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第1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状 问题与对策 发展趋势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1、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机服务领域稳步提高与不断拓展。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成倍增长。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与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林业、植保、运输、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等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得到提高。

(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了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加大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微型机具居多,配套率比较低,农机作业范围比较窄,从而制约农机具整体功能。

2、农民的收入低,买机用机都有很大困难。对农户来讲,农业机械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的事情,这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差距还较大。

3、农机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自从县、乡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销合并,农机推广网络缺乏沟通,致使各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发挥。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4、法制力度不强,使得农机市场出现很多假冒伪劣农产品,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农机具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保护,农机化发展需要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措施与对策

1、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

3、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也逐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有如下几方面: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将逐步呈现良好势态

2004年6月25日,人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此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更好的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与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有着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2、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与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的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的发展,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有力条件。

3、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需求将逐步扩大

基本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等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与收获等关键环节。

4、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优质、高产”与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与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逐步扩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显著加大加强。主要包括在如下方面: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等机械化技术。

6、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很大

随着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逐步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与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此类机械的开发与引进以及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点内容。

第2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然而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机工业水平、农业经营规模以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并制定妥善的处理对策,下面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发展策略及趋势进行浅析,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1 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 15 个大类、近 100 个小类、超过 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 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1.2.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2.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 1-10 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2.2.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2.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

第3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54

1 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但是在农业机械实际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时也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的总结和解决才能使人们更好的利用农业机械,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其工作效率。笔者总结当前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存在问题主要有:机械设计缺乏针对性;农用机械推广难度大;农用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低端化。

1.1 机械设计缺乏针对性

一部分农村的环境比较恶劣,特别是山区,交通更是不便利。而在农机设计和推广时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导致设计出来的机械并不能满足使用。同时农机的售后服务也不能保障,导致农民购买农用机械的积极性不大。

1.2 农用机械推广难度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型农用机械的生产总值占农机行业的25%左右,其他都是一些小型农机生产企业。这些小型的农机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整体实力也不强,社会影响力弱,因此在推广自己生产的农用机械时难度极大。

1.3 农用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低端化

我国的农用机械制造行业,特别是一些小型农用机械制造行业没有依据市场需求形成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这就导致了大的企业不够强大,小的企业不够专业的局面。后果是生产技术不高,机械容易出现故障,使用的寿命较短,不利于农用机械推广。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讲,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

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用机械的利用并不是十分广泛。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农业生产基本是靠最原始的手动,使得生产效率很低。如果能大面积的推广农用机械用于农业生产,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使得他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做其他的工作,增加收入。

2.2 增加农民收入

调查显示,农业机械推广越广泛的地区,农民使用机械越普遍,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速度就越快。最后结果是这个地区农民的收入就越高,产值越大,农民的幸福指数越高。

2.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能促进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机械相关配套行业的的发展。这些相关配套行业在我国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农业发展。在农用机械大规模投入农业生产中后,农村的劳动力就可以进入到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中,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同时也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

2.4 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业机械的推广与使用,也提高了农民依靠技术来发展农业的信心,增强了他们依靠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益的意识。只有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把自己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和增加自己的收入。

3 结束语

积极面对和解决农业机械在农业应用当中的现实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还要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认识,让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同时作为农业机械化部门的工作的一分子,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出发,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把努力做好农业机械化事业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董金辉,郑新松,冯云江.浅谈农机推广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机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性[J].农机化研究,2012(2):26-27.

第4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增长和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而许多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须以先进的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如土地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因此,本文就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市场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小麦全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将重点研究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等作物机械化的推广,争取大力发展。据报道显示: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2年的57929.85万千瓦上升到2012年的102558.96万千瓦,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45705.75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58957万吨,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6537.0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2377亿元,可见农业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

1.2存在问题

1.2.1农业机械装备量及结构问题当前农业机械装备以中小型的农业机械装备为主,大型机械较少。动力型机械数量较多,而专业的用于农业作业的机械较少,且用于农业作业机械的配套机具少,机具的档次层次不齐,性能良莠不一。1.2.2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机械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众多,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其他地区低;而北方地区机械化发展条件较西南地区好,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1.2.3农机门类品种缺陷不同作物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用于小麦的农机有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专门的农机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如今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发展较快,但适宜山区及丘陵地带播种、插秧上的机具不多,维修和售后服务也跟不上。近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虽然在减持,但是种植效率大大提高,北方玉米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南方由于玉米品种问题和土地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2.4农机使用问题农机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买不起、用不好、效益差的问题。农民的收入有限,虽然政府有农机的补贴政策,但农机的价格较高,许多农民买不起农机。有些农民能够买得起的农机,但是文化素质有限,农机只能完成简单的农业作业,不能发挥全部的作用[2],同时还可能造成故障多、效益低的问题,这大大地影响了农民引进农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即劳动力和土地。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投入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中去。但是农业机械化仍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以完成农业作业。目前,农村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仅有部分老人、妇孺留守,无法满足机械化农业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是家庭式的,实行初期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按照家庭分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土地分配的过于零碎,不利于现代化机械化的推广,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及趋势

3.1发展策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⑴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作业的机械数量,及其与农具的配套比例;在中小型农业机械使用的基础上,鼓励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⑵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尤其是水稻、玉米生产及秸秆还田等的机械化工具,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⑶推动跨区作业,合理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市场效益。

3.2发展趋势

3.2.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改善随着政府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和需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政府颁布许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生产机械化,这样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3.2.2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需求增高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水稻、玉米等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他农业生产如畜牧业生产方面对机械化的技术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养殖场、人工草场的建设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产业机械化研究,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3.2.3农业机械化更新升级需求增加随着全球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机械化信息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不断研究新的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农业机械,这将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任重远.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第5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现代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通过机械装备,可以为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其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从而使农民寻求另外的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资源的利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品种日益增多。我国2010年~2013年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这都大大降低机械的配套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品种却很多。

2.2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一点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该项目的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买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一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此外,对于那些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产业。

3.4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结语

总之,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以客观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0-270.

第6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对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农业收益率

传统农业需要人工进行种植的全过程,而农业机械化当前不断发展、更新,日益发达。很多原来必须由农民亲自完成的工作,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提高了。而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未来,中国即将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悄然而去。未来,每一个劳动力都需要更高效的实现价值。而所有,可以由机械来完成的工作都将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将转移至城镇,由农业生产转业工业生产与工业服务。那么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

同时,对于农民种田来说,大规模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的收益不断的提高。这也是当前,农业机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东北作为农业的主产区,农业耕种面积大,很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对于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广泛实施,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尝到了甜头。部分农民也因为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有能力耕种更大范围的土地,从而进行土地承包,进行更大范围的机械耕种。

1.2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很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10年当中,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还发展阶段。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3%,至201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4.8%,10年间这一数据增长了22.5%。学者们称这是“10年跑赢30年”!

农机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参数,在2011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达9.8亿千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不仅仅是为农民、机械操作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还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例如,过去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通常为20天左右,而在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为10天左右。缩减一半的收割时间,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可以避免病虫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而这只能由农业机械化收割来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包含技术水平的进步、应用的不断推广,同时也包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1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8万个,入社人数达58.2万人。以财政补贴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到了飞速发展阶段。在未来,我国农业必将进入更高水平的机械化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

(2)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

(3)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4 小结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C],乔金亮.通讯员.邹 红, 经济日报, 2012-09-17.

[2]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王丽[D],吉林农业[D],2013-10.

[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陈金虎,长江大学, 2012-04.

[4]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鞠金艳,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5]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D],钱学龙,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第7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增加,需求不断增长,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境的不断恶化问题。如何保证我国的农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得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农业科学家们就已经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建议。提出,在我国施行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我国农业土地的产出率,农业机械化将是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西南部地区在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决定的。曾有人十分形象的形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地无三尺平”。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农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比较高,农业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是,西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却很慢,居全国最低水平。如何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发展,促进西南部地区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西南部地区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山地和丘陵的总面积占到当地面积的90%以上,平原面积还不足5%。在耕地面积中,水稻面积和旱地面积分别占1/3和2/3。另外由于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年平均收入均低于全国水平,再加上农机的价格比较昂贵,即使是一台微耕机也需要6000多元,所以,很多农民自行购买农机就显得力不从心。西南地区的农村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普遍高于全国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却低于全国水平。这些都是造成我国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2 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2.1 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缺乏均衡性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均衡性。由于受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的影响,我国西南部地区普遍存在着耕地稀缺、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由于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不能全部实现,有资料统计显示,我国西南部地区的耕地中的农机劳动只占15.3%,而相对动力的拥有量仅为2.4:1。可见,西南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发展极不平衡。

2.2 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品种缺乏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产环节,农业机械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西南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年下降,很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抛荒现象,这与水稻的机械化滞后是紧密相关的。例如:西南部地区在农田耕种的各环节中,收获类的机械十分缺乏。另外,在西南部地区的山区,玉米的收获机械化水平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3 西南地区小规模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由于受到小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的影响,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和技术均受到排斥。出现了小土地与大机具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农业机械化只能是缓慢的进行。目前在西南部地区,自给、半自给的生产仍是当前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都造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缓慢前行。

3 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由于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使得西南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为了促进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必须加快西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3.1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在带动着我国西南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例如:重庆实施的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涉及到的农业产品范围广泛,有天然香料、草食牲畜、笋竹、蚕茧、水稻、花卉等多种农业项目。再例如:云南充分利用其在烟草、糖、花卉、中草药材等多方面的优势,建立了“绿色经济”强省的农业战略发展目标。可见,正确选择农业产业及其重要环节,逐渐在农业生产环节中实现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2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研发

第8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林木、瓜果蔬菜、畜牧和水产的生产任务,并且是目前国内最具农业开垦潜力的战略性地域。由于受到东北地区庞大平原地貌的影响,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经营成为可能。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的整体水平仍处在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加强和巩固新形势下东北区的农业基础地位,对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推进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需要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影响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机械化结构不均衡。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种类、数量及水平均有较大的提升。截至2011年底,黑、吉、辽三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25,580kkW、23,550kkW、40,980kkW,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28.21%、49.78%、59.41%。大中拖拉机增长迅速,黑、吉、辽三省大中拖拉机2011年的拥有量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287.08%、845.50%和109.72%。同时,东北地区农针对特定农作物的专业农种类和设备数量也有所增加,大中型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增长迅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装备数量和种类的提升,尤其是农机总动力的迅速增长,使得东北地区在单位耕种面积上的农机总动力较以往的农机总动力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东北地区在农机装备水平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在结构上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小型农用机械数量多,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有待提高;国有农场和示范农机户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装备迅速增长,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还没有普及;耕种用机械化水平显著高于播种和收割用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多,经济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少,很多蔬菜、果树所能使用的相关农机具还没有成型的机械产品,所以不能满足市场的广大需求。

(二)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但农业机械的研发能力不足。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田间作业程度不断增长。据辽宁省的统计,2011年辽宁省田间作业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比两年前增长了21.8个百分点,达到了66.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省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61%。黑龙江省的耕种收获田间作业用农机化综合程度达到90%,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东北地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农用机械科研单位经费与人才短缺,造成农机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生产制造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慢,影响田间机械化作业效率的提升。

(三)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但教育培训不足。

在当前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至2013年末,东北三省合作社数量总计达到11.7万户,是2008年的9.67倍,其中辽宁省合作社数量约2.8万户,吉林省达到4.3万户,黑龙江省达到4.57万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成员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合作组织中的农机具使用时间高于未参加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组织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方面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农业机械装备在社会化服务中使用的还不够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使用上的教育和培训不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训队伍,没有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在农业机械装备人员的培训上,培训条件落后、培训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农机用户的需求,使得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的故障不断,利用率低下,磨损率较高。

三、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基础。

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农民人均收入过低,严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一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收费标准不一和农机经营者的垄断作业,影响了农户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的农机设备购置补贴的情况各地区各异,影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农户自行购置的能力,造成东北地区机械结构不均衡,加之现有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严重老化,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能力不足。现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农民进城务工变得困难,都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没有能力购置必需的农机设备。但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又需要多种类大量农机具,由于资金缺少使得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生产出现大量萎缩,使得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的生产上,有限的农产品产出根本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耕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耕地经营规模受到包括耕地本身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尽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按人均分配的耕地过于零碎,难以实现规模化的机械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依然普遍存在,狭小的耕地经营规模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相对狭小的经营规模也影响了政府和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导致东北地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建设难以实施,同时也使得部分农机科研成果的推广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工作严重滞后,满足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三)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

农业机械的供应、修理、技术支持以及其他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社会服务,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在专业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与农机使用单位以及农机作业委托机构与农户之间,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中间服务环节对急需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供应,并提供修理服务与技术支持,同时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及相应配备。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考虑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但现阶段,东北地区的服务化体系还不健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使得农业机械化专业领域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机械设备服务技术领域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农机部门忽视了对农业机械人才的培育工作,缺乏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支持的人才培训;二是农户在接受新科技、新产品时思想比较保守,也是农机推广发展的一大阻力。

四、加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机补贴制度。

一是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意外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经济支出同时使其能安心于农业生产或发展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也能放心将土地交出,便于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土地荒芜浪费,集中的土地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而且可以确保优质粮的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使其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二是完善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农业机械种类来确定补贴额度,促进地区间在购置农业机械补贴上的对等。同时要切断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经销商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联系,增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减少补贴漏洞,使得补贴资金真正到达农民身上。对于东北地区机械化结构不均衡性,确定重点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力度,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金补贴重点农机具,凸显补贴效果。

(二)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无偿使用和缺乏经济效益机制约束的现状,使得土地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合理配置。对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土地产权承包制度,具体可实行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承包权调整,建立基于集体农产模式的大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过农户间的协商合作,建立起基于家庭的规模经营;三是通过“反租倒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的规模经营;四是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公司性质的土地规模经营。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化。

第9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业机械;山区;农业生产;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24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在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地处丘陵山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特殊的地势地貌等因素只能允许小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开发与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影响山区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的因素

1.1 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农田配套设施落后

山区丘陵地带居民较为稀少,人均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较低,且田地经营过于分散,地势高低落差较大,难以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此外,山区经济较为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山区农田配套设施(如机耕路等)得不到保障,即使是中小型农机,也难以进入农田作业,致使山区农业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的便捷高效,极大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1]。

1.2 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山区丘陵地带交通极不便利,位置偏僻,建立的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站点较少,无法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相关维修服务、售后服务等,山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削减了山区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1.3 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削弱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山区青年劳动力前往沿海城市务工,使得山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下降。青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进一步减少,农村土地废弃面积也不断加大,这削弱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制约着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和应用。

1.4 山区经济落后,购买力不足

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山区农民往往无法负担农业机械的费用,购买力较差,缺少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得不到提高,农村经济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 小型农业机械山区农业生产中开发应用的必要性

2.1 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率

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能够改变山区农民依靠原始劳动力劳作的方式,提高山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机械化的生产能极大减轻山区农民的劳动重担,促进整个地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2.2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普及率越高,农业生产力就越高,从而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3 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会推动相关机械生产行业的发展,并带动配套行业的发展,各行业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此外农业机械化在山区大力推进后,山区会出现多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进入城市工业或服务行业,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机械的开发应用及推广,能够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 山区农业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现状

3.1 农业机械缺乏针对性设计

由于复杂的地势,在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和推广时,许多人并没有深入山区考察当地地理环境、作物种类等农业特点,因此设计出的农业机械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适应于许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2]。再加上许多地区缺少农业机械的维修站点,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运用,也会削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2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集中度过低,市场中存在许多中小型农机企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农民心中没有打造出品牌形象,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推广。

3.3 小型农业机械行业低端化

低端化主要体现在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法连接其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推广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出技术含量高、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并适用与山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3]。

4 在山区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建议

4.1 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水平

目前山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粮食和油料,若是只发展这两种农作物,当地经济则难以得到快速提高,因此,应当根据山区农业特点,发展其他作物,例如茶叶、辣椒等。同时开展机械化加工,推广小型的农用器械,提高当地经济水平,从而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小型农业机械[4]。

4.2 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加强了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让农民熟悉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操作,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履行好其服务职能,系统地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加入其他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山区农业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素质,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4.3 提升农业机械的科研水平

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越高,越能持久地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强农业机械生产的创新科研能力,尤其要先深入调查山区地势地形和农业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山区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

5 结语

山区丘陵独特的地形特点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推进制造了一定的挑战,但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当重视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加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能力,以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力,全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关景灵.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贺州市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5(4):122-124,128.

[2]杨易.广西小型农机生产企业及产品的现状与建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157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