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民俗文化与旅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俗文化与旅游

第1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投资,保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在民间被认可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服饰、饮食、建筑物等方面各具特色,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的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历史性,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所以把民俗文化同商业旅游相结合,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发展民俗旅游就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将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旅游项目本身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招商引资等经济效益。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及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的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较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发展民俗旅游对于这些地区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人们更多的去了解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从而去认可它、保护它。并且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而获得经济利益,也会促使当地居民去弘扬保护民俗文化。

另外,发展民俗旅游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民俗旅游将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二、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重要的人文社会资源。民俗文化表现为该地域的人口、饮食、种族、信仰、歌舞、服饰、建筑物等所具有的特色,它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当地的原生自然环境、教育、交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俗文化对整个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保护民俗文化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因为民俗文化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受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原貌,有些甚至无法恢复。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受到破坏后,我们就再也无法领略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等。保护民俗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

另外,民俗文化还是发展民俗旅游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民俗旅游的服质量。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其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禁忌信仰都受到了破坏,其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性,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其载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逐步消失。任何民俗文化的形成总是和一定的地缘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渐趋同,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之大。现在很多具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风俗的地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渐抛弃,已很难在原有的地域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三、对民俗文化投资开发的控制

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于市场,结合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投资开发。通过对旅游项目投资的前期评估包括投资效益分析、投资环境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市场定位,来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的投资进行控制。下面以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为例进行研究。

(一)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的评估

1、投资环境

我们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这些政策倾斜,使得发展旅游产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广西民俗旅游业,可以促进广西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

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特色浓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广西的酒文化丰富多彩,彝族的“秆秆酒”、苗族的过寨酒、瑶族的糯米甜酒等,这些酒文化更代表了广西人民热情与好客。二、广西壮族和各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广西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自治区,广西壮族的绣球和壮乡服饰各具魅力,独具内涵,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三、广西的民谣山歌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民歌,就连人们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过年、收割等,都伴随有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具代表性的的当属有“歌仙”之称的刘三姐。另外,广西各民族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壮族的布洛陀的十二图腾雕像、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和苗族的吊脚楼都展现了各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聪明才智。

2、投资效益的分析

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其效益。对广西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项目的投资不但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还兼具社会效益。首先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可以极大的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地方旅游特色,更有利于吸引旅客,带动客源增长,促进经贸、金融、农产品、工艺、交通、保险、邮电、饮食等各业的发展。其次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投资,还有利于抢救、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民俗文化所代表的优秀的道德观、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还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在市场调研的之上寻找到主要潜在的机会市场。其主要内容是要去开拓潜在的机会市场,准确的定位是市场开发工作顺利和成功进行的保证。对广西旅游业来说,在充分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就目前来说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国际目标客源市场,欧洲可以作为潜在客源市场,南美洲、非洲是则可以作为机会客源市场,这些市场都是需要开发和巩固的。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日本以及港澳台的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会直接影响广西国际旅游能否成功。广西的风景风俗人情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而正好这些国家的发展增加了他们与欧盟的合作又会使之更多的了解中国和广西。此时,再借机降低成本和价格加之良好的宣传促销活动有利于尽快抢占欧美和亚洲市场。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广西年鉴:2010》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2010年

[3](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第2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贵州民俗文化 旅游

一、发展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内容丰富。

贵州民俗文化既有巴蜀文化,粤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的不同之处,又兼收并蓄了这些文化的特点,而文化的底层和核心却又是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全省分布着49种少数民族,世居的就有17个,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超过10万的有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各少数民族分散与汉族杂居在贵州的大部分地方,又相对集中聚居与我省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贵州“多元共存,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观,形象地被称为“文化千岛”,各式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等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节天天有”的多彩贵州民俗风情。

(二)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广,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穷省,过去“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得贵州的民俗文化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省委书记石宗源多次指出:“贵州虽然是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资源欠开发地区,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发展潜力大。”我省社科院研究员熊宗仁认为,从经济角度开贵州是“欠发达”的落后小省,但从文化的角度看贵州是个大省,是一块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总的来说,一是贵州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密集型产业―市场广。二是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才刚开始,刚起步,很多民俗文化资源处于待开发和未开发状态―开发潜力大。

(三)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政府支持力度强。

过去贵州最突出的问题是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外界对贵州的印象不是“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如今这种区位劣势正在变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并将旅游业确立为贵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贵州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民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贵州成为了东接湖南,南连广西,西近云南,北临四川重庆,西承启东,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二、贵州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科学规划,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贵州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容易两种极端,要么限制开发,要么单纯开发。前者是民俗文化的自生自灭,既无创新又无发展。后者是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采取掠夺性开发,而忽视了民俗文化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以破坏和牺牲民俗文化为代价;二是开发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认识不足,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么听之任之,要么过多的行政干预乱指挥,瞎规划,其结果是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浪费和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与毁灭而不是开发利用。

(二)产品档次低,内涵少,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滞后的又一特点是产品单一,结构混乱,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丰富的,多样的,独特的产品,过多的强调资源的丰富性,忽视了深层次的文化性,特别是在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产品的娱乐性和旅客的参与性远远做的不足。比如蜡染,本身是很好的品牌和名牌,可同样的布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图案到处都是,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很难让旅客产生好感和兴趣,民俗文化资源亟待整合与提升。

(三)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低,管理跟不上。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业服务差管理落后集中体现在人才的匮乏上,旅游业的从业者知识文化低素质差,认识不清,思想僵化保守,无法进行科学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与开发。一些景区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员工责任心不强,旅游环境和餐饮卫生问题突出,甚至出现欺客宰客的现象。简单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同时法律的不健全与制度的缺失,呼唤相关部门科学管理和合理规范市场营造健康的民俗文化与投资环境。

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行政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民俗文化旅游业和谐健康发展。坚持以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以开发带动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以发展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

(二)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一方面是挖掘民俗文化需要将民族文化中别具特色的民间节日,生活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来,设计和创造出多元化的产品,打造民俗文化的品牌,形成旅游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挖掘,整合,创新需要加大宣传,通过大手笔,高频率,强刺激的造势,让外界了解认识贵州多彩的民俗文化。再一方面是让贵州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内涵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将贵州民俗中的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古镇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一,发展贵州民俗文化旅游需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唯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打造品牌的民俗文化旅游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让他们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的各行各业中各种职位上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着出更大的贡献。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管理体制,实现由单一管理到全方面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三,硬件上积极改进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软件上全面净化民俗文化旅游环境,努力民俗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四、结论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民俗文化旅游业着作为贵州旅游的一张王牌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朝阳中的朝阳。相信在贵州人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下,一定能谱写我省的民俗文化旅游新辉煌,构建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的精品体系,逐步树立具有国际垄断性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熊澄宇等著.《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李黔滨等著.《贵州民族民俗概览》.贵州人民出版社

[3] 黄才贵编.《贵州民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4]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5] 贵州日报:《贵州:“两欠”背后的新机遇》

[6] 网站:金融界,《让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 贵州寻求旅游业撬动经济良策》

第3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 保护 旅游开发 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两者之间辩证地存在着统一关系。

旅游开发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关系。

一、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国二十多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与理论探讨中,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旅游开发带来的浓厚商业文化侵蚀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强势现代流行文化冲击着民俗文化。受到侵蚀、冲击的民俗文化,改变着拥有这类民俗文化的地域群体的整个价值取向,改变着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这种改变体现在物质、精神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在民俗文化变迁历史进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突变特征。

与主流的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属于稀缺的文化资源,弥足珍贵,突显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极易转换为经济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地普遍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摆脱贫困为单一战略目标或者为主导性目标,忽视了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旅游开发必然会把强势主流文化引到当地,使当地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完全暴露在外来文化环境中,当地以落后经济为基础的弱势民俗文化必然会受到经济实力较强的异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旅游开发所具有的浓厚商业文化对传统的朴实的民俗文化的冲击,在仅以追求经济利益导向的旅游开发背景下,导致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甚至丧失。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核心资源在于独特的、稀缺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通过旅游开发,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收益,改善贫困的生活条件,但旅游开发过程中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却随之削弱,被强势文化逐渐同化,宝贵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资源逐渐消失,旅游吸引力也将随之消失,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想终将成为泡影,依靠旅游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成为不切实际的设想。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构成了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对立关系。

二、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统一关系

实际上,旅游开发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下,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会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旅游可唤醒民俗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增加民俗文化价值、提高民俗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豪感等。开发民俗旅游“既是挖掘民族文化、展演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价值化的过程”。

因此,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两者之间并非单纯的矛盾对立关系,应从民俗文化所处的客观现状来看待旅游开发对民俗地区文化的正面效应。旅游开发作为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转换器,在转化价值的同时,也承担着宣扬民俗文化、挖掘文化价值的角色。在宣扬文化与挖掘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因此,对于恶意伪造行为,应以政策法规手段进行有效管治。在宣扬文化、利用文化获取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也并非是仅仅存在于我国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与民俗文化保护相背离的一些现象,其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旅游开发本身,而是在于旅游开发目的导向设置出现偏颇。根据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依托的文化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因果与依存关系,一个民俗地区的旅游开发首先应是保护民俗文化、其次才是发展旅游经济。在没有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杀鸡取卵”、难以实现长期发展。因此,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应是保护、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围绕着首要任务的次要且平行的任务才是转化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获得经济利益。

依托某一旅游项目保护、传承、挖掘某一个或某些民俗文化事项,以旅游的六大要素形式呈现给游客,在保护、传承、挖掘、呈现独特文化的同时,可以自组织地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收益的顺势转化。现实中,在策划旅游开发项目时,往往首先考虑这个项目能获得多高的经济收益、能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而不是以能否保护好一个或几个文化民俗事项为首先考虑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本末倒置的民俗旅游开发理念,导致了与民俗文化保护不和谐的现象及文化破坏大量出现并难以扼制。

民俗地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关联性。一旦某个民俗地区的特色文化流失或消逝,其经济价值也会随之消减。因此,民俗文化保护是根本,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旅游开发项目、还是来自各方的力量,都应以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为核心,这样文化价值可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才有根本保障。

因此,以民俗文化保护为核心导向的地方政策指导方针的确立、旅游开发的角色定位与开发理念的重新审视,成为加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统一关系的重要前提。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政策引导将旅游开发统一到文化保护的大系统内,协调文化保护与经济收益的矛盾性,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提高两者的内在一致性,建立起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可以遏制民俗文化的流失与变迁速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董晓萍.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6.(11):11-17.

[2]李援朝.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

第4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傈傈族主要的聚集场所在云南,至今为止这里仍然保留着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傈傈族民俗文化。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地址所在,其最初是从2009年黎明景区统一进行规模化的整理时开始的,文化旅游村有着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刚成立之初便把自身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村,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积极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打造傈傈族民俗文化品牌。虽然,丽江市傈傈族民俗文化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是民俗文化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已经有目共睹。

一、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现状

(一)传统饮食的开发

人类实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饮食,它是人类在世上生存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便会产生出不相同的生态饮食资源,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形态各异的饮食民俗文化特色,如今旅游业飞速发展,传统饮食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用性及文化性在旅游业中尤为突出。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中自然是以傈傈族传统饮食为主,其中最具当地民族特色及最受游客们欢迎的主要有:苦荞粑粑、籼米粑粑及包谷饭。傈傈族位于高山之上,有着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因而来此观光游览的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美丽的风景,而且可以品尝当地的野生菌类、山茅野菜及用中药材做成的美味菜肴。

(二)特色住宿设施的开发

旅游业中最能够体现出当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就是住宿,旅游建筑在旅游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特色设施的建设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些甚至会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同时,它承载着整个民俗文化旅游业,为旅游业提供了功能设施方面的保障。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最核心区域是红石街,其因全部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为路面而得名,在街道两旁建立的客栈共有二十余家,均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堆砌而成。住宿设施中,除了红石街上的客栈,在村内还有许多村民自家开办的农家乐设施,这些建筑主要以木楞房为主,具有傈傈族古老的居民建筑形态。

(三)旅游交通设施的开发

开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交通设施的开发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场景中的自由选择,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其旅游交通设施也具有当地民俗特色,比如:从住宿地红石街到周围各个旅游景点的这段路程,包含了特色的芦笙文化走廊及河谷生态走廊,但是有些较为偏远的景点,仍还未建成通路,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及森林内部,道路越往前走越是难行。

(四)娱乐表演节目的开发

民间娱乐活动在社会生活当中广泛存在,其中有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也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发掘和创新的,但它们有着共同之处,即:可以娱神的同时也可以娱人。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民间娱乐活动有着较大的研发价值和旅游价值,作为游客们较为喜爱的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傈傈族当地的民间娱乐节目主要有:民间节日及民间音乐舞蹈。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切身的体会到当地热情似火的歌声和舞蹈,许多游客被这开心热情的舞蹈带动,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其中较为特色的活动主要有“百人吹奏葫芦笙”、“上刀山、下火海、舔火型”等活动。

二、旅游场景对傈傈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

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中,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或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被慢慢激活,同时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和发展中,复兴最为明显的民俗便是当地的民间乐器及传统歌舞。以前当地的年轻人都是往大城市里跑,很少有在傈傈族工作和生活的,自从成立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后,许多年轻人便选择在当地工作,他们一般白天在景点工作,晚上没什么事情后便到“诺玛底之声”参加歌舞排练及表演工作,这样的话,便为民俗文化的宣传作了更为深厚的当地民众基础。

(二)使民俗文化更加丰富

在进行旅游业开发时,地方民俗中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东西会被挖掘出来,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生新旧因子的相互叠加,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会同时呈现出来。在景区中可以看到柏油马路与乡间土路、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等等古今元素的同时呈现。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况来看,旅游资源主要有传统的地方民俗特色、一直进来的民俗特色,和复兴后的传统特色,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多样化的加工,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体现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的居民,很多人借此契机参入到了旅游行业中,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村的经济形式由原来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旅游经济。

三、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作为地方性节庆活动来说,举办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向来参观的游人们展示出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向人们展示当地的风俗文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风俗文化更加生动的展现在游人面前。当地居民是这种地方性节庆活动的缔造者和最原始的参与者,可以更加具体和透彻的展现出当地节庆活动的灵魂和魅力。就拿我国举办的青岛啤酒节为例,青岛啤酒节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当地民众的参与仍然具有主体作用,青岛啤酒节是一个游客和当地民众举杯狂欢的节庆活动。它以“品饮百家啤酒,参与万众狂欢”为节庆活动的主题,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民众参与的节庆活动还有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因而把樱花节打造成了一个举国狂欢的节庆活动。

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地方性节庆活动是当地居民日常活动聚集的场所,这个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同时,地方性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习惯的凝聚地,对当地的风俗文化不了解的民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熟悉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当地政府或者是节庆活动的举办者,应该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到节庆活动的规划和举办中。同时,可以让当地民众集思广益,为节庆活动出谋划策。这样当地民众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从地方性节庆活动的角度出发,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民众参与的活动,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民众积极参与是一个节庆活动的灵魂。一个规模浩大的节庆活动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民众的参与才能使地方性节庆活动更加的热闹,更加的具有人气。毋庸置疑,政府是地方性节庆活动的倡导者,但是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节庆活动的独特性,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当地文化的有效利用

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并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旅游业是由许许多多的节庆内容及当地的地方特色构成的,在这繁多的内容背后应该有一个地理文化的主线内容,这样地方性节庆活动才不会虚有其表。想要做好这个主线内容,就应该充分的发掘当地的地方文脉。这里所说的文脉就是,为了使傈傈族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而发掘的当地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脉络。发掘和了解当地的文脉之后,可以顺应文脉的发展进行设计,也可以与当地的文脉背道而驰,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可以把顺应文脉发展和对文脉出奇制胜相融合,从而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以持续发展。

正如:在2003年的时候,陕西省举办了“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这个节庆活动就是以华山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金庸先生对华山的渲染而进行的;同时,日本在赏樱节的时候,当地居民都积极地参与,同时拿出当地的特色服饰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给来游玩的人。游人们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小吃,观赏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许多的风俗活动使樱花节彰显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使樱花节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三)策划新颖创新

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要想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到策划方面的新颖和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因而,在节庆活动的策划时一定要做到新颖和独特,只有自己的活动差别与其他的活动,才能使民俗文化村在种类繁多的旅游胜地中脱颖而出。比如:在文化村有一个经典的节庆活动:玫瑰花节,在玫瑰花节上,举办方要求每个花车每一年都要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这种新颖的策划方式使玫瑰花节的举办很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国的游客前来参观。做到新颖的同时,玫瑰花车巡游和玫瑰碗的比赛这种经典的项目被一直保留着。还有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使得节庆活动持续的发展。节庆活动上比较传统的节目是田阳狮舞,改革开放后,主办方对田阳狮舞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加了狮舞表演的可看性和艺术性,使这种田阳狮舞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因而,田阳狮舞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

(四)有力的推广

一个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是离不开有力的推广的,通过广告媒体等形式可以使这种旅游业更加的广为人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主办方可以借助报纸和网络把自己的节庆活动宣传出去。提高当地知名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丽江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五)特色地方性纪念品的开发

地方性纪念品可以伴随着游客分布到全球各地,纪念品是地方性节庆活动宣传的最有利最直观的方式,通过这些纪念品的发放可以有效的宣传当地的文化,同时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效益。纪念品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透过富有特色的纪念品可以看出傈傈族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不同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因而,主办方应该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并融入到开发的纪念品中,使这种纪念品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看出,纪念品对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纪念品是一个文化的标志,纪念品到达的地方,那这种地方性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到达了那里。如果有经济能力的主办方可以举办一些纪念品的展览会,这样可以更好的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使其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结论

第5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机遇 挑战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欠发达地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它们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地科学考察与审慎地正确评价。本文试图以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1.当今民俗文化旅游勃兴背景下的重大机遇。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城市逐渐变得热闹喧嚣起来,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的文化。民俗旅游正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的民情风俗、清新的空气和恬静的环境吸引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同样,集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民俗文化性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价值源泉。(见表1)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就是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为主题来进行文化创意和文化策划项目设计与建设的,这也是“资源文化导向型”旅游主题公园发展的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2.良好的区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赣州市是江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是珠三角、闽南三角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赣州市交通便利,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昌厦公路、105、323、319和206等4条国道贯穿全境;4C级民航机场开通了飞往广州、北京等航线;蓉厦高速公路和赣韶高速公路蓉已开工建设,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赣韶铁路、济南经赣州至广州高速公路、大庆经赣州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将使赣州成为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赣州市周边的闽、粤省区,均属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能力。随着赣州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初步确立,这些地区将成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重要客源市场。

3.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逐步凸现。赣州市2005年出台的《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江西省省委“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和赣州市市委“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我市的旅游产业。按照“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要求,……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用5年~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成熟的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赣州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重点建设好“三区一带”旅游景区,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宋城旅游区,……以龙南、赣县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旅游开放带,……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古色、客家和休闲度假旅游。这些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作为赣州市旅游业高端产品的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必将乘此东风,成为赣州市旅游业的劲旅。

二、严峻挑战

中国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旅游者的旅游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日趋理性,日新月异的旅游产品供给也给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无形中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的竞争压力与挑战。

1.严重的空间集聚与竞争。赣闽粤三角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地区赋存丰富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土壤。但由于此三角地区缺乏必要和积极的沟通与合作,都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积极“再现”特色客家民俗文化,企图达到赢得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赣州市已建成了赣县客家文化城、五龙客家风情园,福建省在原址上开发了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广东省河源市也兴建了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馆,广东省的梅州市正在积极筹建梅州客家博物馆等。殊不知,这样近距离的同质旅游资源重复建设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屏蔽效应乃至严重的空间集聚与竞争,进而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构成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何况其本身经营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就比较弱。

2.园区经营管理不善。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企业认识不到位,经营能力急需提高。譬如,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大众化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是其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际上,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见表2),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还未能满足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发展的需要。但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企业却未能摒弃浮躁的心态,科学地去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结果,因模仿沿海发达地区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企图开始就做大做强,最终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及《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3)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1)园区景观与项目产品较为粗造。根据笔者于2006年3月~4月份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①园区景观建设。旅游产业的运作是基于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之上的,而观光旅游的吸引力,首先就是来自于独特的景观。郑维、董观志就曾指出:主题公园是旅游者的游乐空间和情感体验对象,是一个非日常化的舞台世界,因而园区景观环境的营造过程应提倡“创造性思维”原则,围绕主题尽一切可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地烘托艺术气息与文化氛围,创造出有节奏、有情调的人格化景观环境与更具想象力的空间形象,并且通过这种景观环境主题进行理念阐述、赢得旅游者的共鸣、认同和喜爱,形成主题公园与旅游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从表3中可以看出,客家名胜景观对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园区景观建设却不能够充分体现客家文化主题,未能为游客营造一个“非日常化”的旅游情景空间。譬如,客家民居建筑极其讲究基于山川地形而形成的“龙、砂、穴、水、案”的风水原则及其风水文化意象。然而,在五龙客家风情园中,“传承客家建筑文化,集客家围屋之大成”的龙安围(仿福建永定振成土楼)、龙居围(仿广州梅州围龙屋)、龙汇围(仿龙南杨村燕翼围)、龙庆围(仿龙南关西围)等客家民居建筑,由于受地貌、地势的限制,必然致使原有的风水文化意蕴大量丧失,随之而来的就是景观价值魅力的消失,尽管它们是按照1:1的比例仿建的。其次,油漆斑驳的景观和尚未完工工程不但有损园区形象,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客家民俗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最后,其园区绿化脱离地域文脉,不能体现客家文化特色与意境。

②园区产品项目设置。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静态人造景观一旦建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极为有限,而依托园区景观动态地挖掘与演绎客家民俗文化却可随专业人员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得到无尽的开发和更新。表3中,客家民俗风情表演、新鲜刺激类、休闲体验类及亲身参与类产品占全部园区产品的55%,深为游客所喜爱。但是,由于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文化渊源、蕴涵人居哲理的民居和民俗文化禀赋价值认识不足,致使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在园区产品开发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园区产品与项目设置大多停留于静态展示,文化内涵较低。

③园区旅游纪念品。具有客家特色的园区旅游纪念品不但可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而且是增加园区经济收入的重要重要途径。据表4中调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园区旅游纪念品中,特色小工艺品最受欢迎,特色纪念品也有相当市场,土特产有一定的开发空间。但据笔者实地考察,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中,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够,赣县客家文化城中只有“杨公符”、“杨筠松生平简介”之类的少量几种,五龙客家风情园中则更为鲜见。这不但无法有效地增加园区的经济收入,而且也降低了客家民俗文在游客心目中的美誉度。

④园区特色饮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特色的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具有买点。特色客家饮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园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表5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客家地方特色小吃和客家地方特色菜对游客最具吸引力,两者占总比例的90%。现在,赣县客家文化城中的客家擂茶小吃和五龙客家客家风情园中的客家特色菜买得比较红火,就见证了特色化的魅力。

(2)经营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较差。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一种既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特殊旅游形态,是技术密集型、服务密集型、文化创意密集型的现代旅游形态。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基层服务人员、长于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其提供主题策划、项目设置、市场营销等信息技术指导。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之所以顾客盈门、经久不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大量训练有素、服务优良的基层服务员,敬业职守、锐意创新的高层管理人才,以及长期执着关注主题公园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人员。

据笔者实地调查,赣县客家文化城由于多种原因相互制肘,致使其产权不分,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经营机制缺乏灵活性,发展动力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严重不足,更无现代企业制度可言,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之中。五龙客家风情园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先进经营管理机制。两者都把“模仿”作为制胜的不二法门,在项目建成之后,经营管理模式上雷同性大,创新性少,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经营上的创新更是少之又少。

(3)市场开拓能力薄弱。根据笔者于2006年3月~4月份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①性别。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男性占48%,女性占52%。

②年龄。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18岁以下占4%,19岁~30岁占78%,31岁~45岁占7%,46岁~60岁占8%,60岁以上占3%。由此可见,中青年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园区主要的游客群体。

③文化程度。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中小学占8%,高中占9%,大专占81%,硕士以上占2%。这种情况表明,旅游活动与文化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越高,对旅游的兴趣越大,越是愿意通过旅游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可以预见,随着客源市场所在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将对园区的发展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④收入水平。问卷调查表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游客,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下占72%,平均月收入500元~1000元占8%,1000元~1500元占5%,1500元~2000元占15%,2000元以上占5%。这表明,尽管部分人群收入水平不太高,但旅游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其中学生占相当一部分)。

⑤职业。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所占比例最大,高达74%,公务员占11%,商务人员占7%,农民占5%,未从业者占3%。一般而言,学生节假日较多,年轻好动,大多靠父母或自己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旅游费用;公务人员和商务人员有相当经济实力,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但商务人员相对于公务员而言,闲暇时间较少,这可能限制其外出旅游。总之,这三类群体合计占92%,是园区的主要客源。

⑥游客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乘公共汽车的比例最大,占69%,乘火车的占21%,乘汽车的占7%,自驾车的占3%。由此可知,园区游客主要来自赣州市市区、京九铁路和赣龙铁路也占一定比例,这表明园区游客来此旅游明显地受交通条件影响。

⑦游客的信息来源。据调查的结果显示,从广告中得知的占48%,从朋友中得知的占22%,从电视中得知的占8%,从报纸中得知的占8%,其他的占10%。从上可以看出,园区的直接广告宣传是十分凑效的;近五分之一的园区游客源于朋友的告知,证明游客满意度和期望值尚未得到充分的满足;另外,其他宣传方式的效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⑧游客来源方式。调查的结果表明,与同事一起来的占76%,组团来的占11%,与家人一起来的占12%,自己一人来的占1%。通常来讲,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较,喜欢一起出游,图的就是高兴与热闹的氛围。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民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现实挑战。它们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其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与审慎的正确评价,审时度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确立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方献:

[1]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地区在发展程度上较低或发展不充分,其表现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等方面。本文所涉及的欠发达地区主要指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不发达地区

[2]“本地再现式”是指某些地区将本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本地所建的主题公园内进行集中展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游客在短时间内就能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引起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信息内涵的损失,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意蕴,从而导致其吸引力下降

[3]2005年赣州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91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0元;而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于2003年已突破1000美元。因此,相比较而言,赣州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4]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包括赣县客家文化城(投资6000万元,占地600余亩)和五龙客家风情园(投资1.3亿元,占地1300余亩),两者都是以展示、演绎特色客家民俗文化为主的“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第6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广义上说,民俗旅游涵盖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二、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旅游项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随着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迅速。1995年国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推出了“民俗风情游”;2003年提出“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2004年推出“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虽然这些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开发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等。

(二)民俗旅游的发展区域经济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是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优势,如民族建筑、民俗风俗、民间歌舞、风味食品等加以开发利用,吸引游客的。可以说,这种旅游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回报也快。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带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又据2006年春节期间,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的春节黄金周第2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春节黄金周民俗旅游正进入。

三、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破坏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近年来的发展迅速,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某些地方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后果地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长期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

(二)外来文化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一般来说,具有较独特的民俗文化地区,其地理环境往往具有相对封闭性,可以说,正是这种封闭性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旅游的开发恰恰是以破坏这种封闭性为前提的。前来观光的旅游者大多代表了一种强势文化,而民俗旅游地代表着一种弱势文化,在相互接触中,强势文化往往将弱势文化同化,使民俗旅游地的特色渐渐消失,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

(三)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四、民俗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只顾开发而不注意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最终也是会枯竭的,最终随着民俗文化的消亡而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民俗旅游业。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有效地开展各种民俗旅游项目。

(二)保持民俗旅游的民族特色和真实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时要重视民族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是应积极发挥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遗产,使民俗旅游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展现出来;二是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将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和生命力。

(三)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首先,民俗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其次,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可以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在选择中借鉴,在扬弃中吸收,在创新中发展,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最后,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应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不能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来发展经济。

第7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探秘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厚的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快城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来吸引游客,以旅游来显现城镇文化底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热门课题。

一、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发展、利用和传承城镇文化,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且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城镇发展进程中对城镇原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才能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实的基础。二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城镇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项目与内容,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拉动需求,能够带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现状

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镇的开发都以大城市建设为学习模板,导致许多城镇在建设中丧失地方特色,丢失了传统的城镇文化元素,不能够有效的将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本应充分利用城镇的文化特色,走乡村路线开发休闲度假的城镇,反而不顾一切的牺牲本地文化特色的优势,向大城市靠拢,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忽视了城镇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游客感受不到感官的新鲜触感。

(二)城镇特色文化产品较少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在开发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趋同性。若节假日去城镇旅游,会感觉到各个城镇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特色大体上相同。各地区的城镇的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无特色,旅游商品粗糙雷同,给游客们的感觉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底蕴不丰厚,文化素养不够高。这种问题在很多城镇旅游产品中都有存在。特色文化产品较少这个问题制约着城镇文化与旅游更好的结合,从而阻碍了旅游给城镇带来的种种益处。

(三)文化旅游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一些缺乏长远眼光的文化旅游经营者在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只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当地城镇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外部的商业文化发展,导致城镇文化庸俗化和舞台化日益严重。表演者和组织者并不完全理解城镇文化的内涵,导致城镇文化被随意的整改、曲解,使城镇文化遭到破坏。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互相压低价格、争抢客源等不良现象。

三、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对策分析

(一)找准特色,因地制宜

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城镇旅游的类型各式各样,如度假旅游、养生旅游、民俗旅游、瓜果蔬菜采摘游、观光农业旅游、城镇文化欣赏游。要想将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要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在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资源和城镇特色,使城镇旅游因文化吸引而更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城镇要开发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城镇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能够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健全城镇文化的保护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力度。二是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城镇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城镇文化保护措施,增加对城镇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形成相配套的措施体系。三是加大对城镇文化的开发力度。在城镇文化的开发上,注重对当地原生态城镇文化的开发利用。但要突出特色,不能照搬照抄。

(三)创办具有城镇特色的文体赛事和推出优秀的文化演艺作品

每个地方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都积累了自身的民俗风情,在打造城镇文化旅游中,要立足城镇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城镇原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独具城镇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底蕴,扩大知名度。将文化场所建设和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体现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与生态文化建设效果相协调的自然清新的文化特色。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推陈出新设立各类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实现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可以沿袭地方几千年以来积累的风俗习惯,形成规模性文化活动,演绎城镇发展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变革,丰富城镇文化的内涵,展示城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城镇的良好形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品牌。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的旅游小镇乌镇和西塘充分将城镇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的旅游名镇,不仅发扬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而且还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1、西塘古镇的成功分析

“深深的雨巷依依的楼,曲曲的廊棚扁扁的舟;舟行廊下牵动江枫的渔火,楼入巷中吟唱吴越的歌”,西塘,这个积淀了千年的江南古镇,正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备受瞩目。西塘自从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3年11月,西塘被评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2003年12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古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7年获得“最具水乡魅力的影视基地”的美誉。

作为我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塘的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包括:一是以制定保护规定为基准,优化古镇的功能布局结构。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西塘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二是以挖掘整理为核心,再现西塘多彩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放进博物馆或者是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演绎。三是以开发式保护为策略,展示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聘请行家和专家亲临指导,选择擅长古建筑修缮的施工队伍,采用原工艺和原结构,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2、浙江乌镇的成功分析

小桥,流水,古街,青瓦房……一派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象。街巷中,擦肩而过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河道里,穿梭着一艘艘载着游客的小船。作为文学巨匠矛盾的故乡,乌镇在众多的水乡城镇中以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征服了很多游客。2003年,乌镇获得“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乌镇曾获得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嘉兴市十大休闲旅游景区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

乌镇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文化名人线(利用名人效应对矛盾的故乡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水乡风貌线(充分利用小镇的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传统民俗线(将传统的厅堂、建筑物改造为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来充分展现了乌镇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修缮古老的历史建筑;保护乌镇水系和古老名贵的树木;建立具有城镇特色的陈列馆、博物馆和纪念馆;恢复和保留传统的作坊和店铺;保护乌镇的风貌特色和延续古镇传统的历史格局。

五、结语

第8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文化空间;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井陉

引言

民俗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理、人文以及历史等等,同时更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针对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呼声增高,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这虽然体现出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加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当前的实际保护传承问题。本文以井陉为例展开研究,提出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种类丰富,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我国河北省井陉拉花,是十分传统的民族舞蹈,起源于早年民间庙会、祭拜神灵的活动,井陉拉花在20世纪初迎来发展黄金时期,是当地人民十分热衷的舞蹈形式。我国对井陉拉花的保护重视度较高,不仅在1996年已经将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同时又在之后的2006年,将井陉拉花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里仅是举例说明,井陉县还包括多种多样民俗文化种类,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类型,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特点,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对当代青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思想造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导致民俗文化已经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地位。除此之外,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退,部分古老的民俗文化已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已经凸显,这些均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瑰宝,如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是民族发展的损失。所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是促进其源远流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然而在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井陉县为例,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当今已经逐渐消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与人才缺失和匮乏有密切关联,导致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井陉县庙会重头的独特的民间技艺“皇纲”表演,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性不足,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去主动保护和学习,导致经典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濒危的状态,不禁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其次,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河北省城市进程速度较快,许多地区均建起高楼大厦,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气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逻辑均受到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被破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最后,政府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和发挥,导致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贯彻落实。一方面,河北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了提高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井陉的民俗文化采取商业性用途的开发,这种手段很容易导致民俗文化变质,影响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政府在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于濒危的民俗文化,缺少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缺少长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

3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3.1树立正确保护传承观念

群众文化与群众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保护传承观念,有利于促使井陉县人民深入认知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使其从思想高度上提高认知,积极参与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其一,可以从教育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层层渗透,对井陉县的人民群众展开民俗文化保护教育,使其均具备良好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井陉县当地的学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为学生系统化讲解民俗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可以将民俗文化贯彻于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其二,河北省政府应高度重视,对井陉县民俗文化的宣传加强力度,在地区内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氛围,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人人保护、人人传承。

3.2营造良好保护传承空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阳光,同理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打造优质的保护传承空间,才能促进井陉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县级农村地区均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许多地区的古建筑均被拆毁,对于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空间环境受到了损坏。针对此情况,需要协同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空间,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并且针对井陉县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同样需要融入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物等均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底蕴,减少表面气派。同时避免将传统古建筑的违规拆除,打造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井陉县。

3.3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事实上,文化空间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大量衰退,这种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井陉为例,政府部门可以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使旅游景区充满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井陉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针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资金投入,并付出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针对井陉县来说,可以建设井陉民俗文化博物馆,构建民俗文化科研机构,促使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

第9篇:民俗文化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9-01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发扬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要根据山西省的战略优势、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山西民俗文化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在于要引进对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此外,如何让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业人才必须将民俗技艺推向市场,体现其经济价值,并获得社会与民众的认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这就要求由当地政府或部门挑选,或者是经过社会民众推举出来一些擅长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人才,同时构筑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发挥这些人才自身的优势,将山西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体现其经济价值,并提高经济收益,扩大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解决山西民俗文化与相关技艺人员的传承与生存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制度

山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其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条件。对相关的保护工作者而言,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要开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1.成立以政府和民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保护部门;2.加快保护制度制定工作的开展并利用现代设备与技术全方位推进民俗文化宣传[1]。为了开展保护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山西省还可以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督促相关部门与机构共同开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山西是一个具有多种民俗文化资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法规与制度,能够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门,包括相关的新闻媒体,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宣传,以增强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及参与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识。

(三)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对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才能开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传承人的补助与补偿标准制度的确立,可以使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与日常开销得到保障,以促进其对民俗传承与创新相关工作的开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够使民俗文化宫、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得以创建和发展,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门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单位、个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并促进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实这三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

(四)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创建

要想真正实现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要加快创建其基础配套设施。具体的做法有:1.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展览馆的建设,以增加民俗展览馆的数量。民俗展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加强对珍贵民俗文化的收集与保护,并且在修复、还原民俗文化时,民俗展览馆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2.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表演厅的建设,定期进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厅的建设能够吸引民众定期到固定的地点观看表演,长期如此,民众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就可以扩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为民众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也可以为以单位或个人组织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广场的平台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览提供便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与创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虽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全社会民众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对此,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