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文化营销经典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营销经典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营销经典案例

第1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责怪大忽悠太多,或者悲叹人心不古、利欲熏心者太多,是简单直观的解释。但营销病症的根源,真的如此简单吗?

不乏从人文、战略、社会价值等角度开出的“校正营销”的药方,这些药方却是听起来有理、做起来不知如何入手:比如说人文价值是营销的核心要素,却无法实证是否没有人文价值,营销就一定会失败;也无法实证,有了人文价值,营销就一定有效。这样的营销最多算是一种营销追求或情怀,并不能成为营销的新趋势,或新方法论。

出现混乱的地方,最后的根源都是认知的混乱,或者更精准地说,是判断标准的混乱:如果赚到钱(有效果)是唯一标准,那么骗子都会被当做成功榜样。

这种标准的单一化,不是自由选择的问题,而是价值标准的错乱,是对“成功”这个商业现象的认知及其判断标准的错乱。

中国营销的真正病症,是对营销的狭隘认知造成:就是说,对于什么是好营销、什么是坏营销,缺乏经得起推敲的、完整的标准。

营销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总结本土营销成败的现象与规律,我们或许可以对营销应该是什么、区别好营销与坏营销的评估与判断标准,给出一个“中国解答”:好营销的九条金线标准。

标准1:有效(effect)

营销首先、最终都必须接受有效性的检验,但有效并不是营销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高标准,有效并不拥有对其他标准的一票否决特权。

营销的有效标准,必须具备真实、持久的客户价值,这是真有效;等而下之者,则是蒙骗渠道商、欺诈消费者,或利用人性弱点的巧取豪夺,如无限承诺、有限兑现的服务,这是伪有效。

有效性必定有正邪之分,否则人类社会就退化回了动物世界。那些高喊有效是硬道理的,不需要与这种伪命题进行论辩,只要检视这些企业的行为的有效是否经得起其他标准的考核即可。

那种只管把货塞给渠道商,却不管如何营销的一脚踢式招商,是一种以邻为壑的邪恶的有效。连锁加盟里的骗局、招商里的厚黑,这样的营销效果,会得到认可吗?再光鲜的广告,与这种邪恶的目的相关联,还能持久吗?

营销追求的有效,是第一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标准2:有料(mingingful)

广东话里的有料,指靓汤的味道来源(原料)真实、正宗,无料则是指用味精调出的汤。营销的有料,不单指有客户价值,而且是指满足的是客户正向、有意义的需求与欲望。

有料并不取决于企业自己所宣称有什么,而是产品、品牌、营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一部《寿司之神》,让全世界知道了这家几十年如一日做最好吃寿司的日本小店,世界知名、宾客如云也不会改变这家寿司店的经营状态。

格力电器一向以品质优越为追求,一句“掌握核心科技”广告语,告诉消费者使用效果背后的原因,这就是有料。

标准3:尊敬(respect)

尊敬来自何处?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就是企业收入来源不能建立在购买者利益受损或不满意的基础上。

百度的搜索竞价模式,是一种不被尊敬的商业模式。以出价高低确定搜索排序的做法,损害了用户的搜索权益。百度搜索,已经是垃圾搜索的代名词。

搜索引擎可以商业化,前提是必须确保用户搜索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倒果为因地不顾用户的基本需求,将企业自身的盈利放在首位,将用户不需要的结果放在最前面。这种营销模式如不依赖垄断,迟早会被用户抛弃。

不少博眼球、想奇招制胜的新奇创意,如果违反了这一条标准,无论大小,都未必会有好效果,如京东的以男女关系为画面的物流系列广告,以及小三致原配一封信的某化妆品广告。

这种触碰社会价值底线的玩火创意,轻则损伤品牌,重则让企业一命呜呼。不用过多举例,企业必须明白,用户的尊敬,是品牌的核心战略优势,岂能轻易丢弃?

标准4:喜欢(love)

有人病诟迷恋品牌是一种拜物教,这种偏激观点忽视的是一个基本事实:企业有了品牌意识,才会珍惜市场声誉与消费者的态度。品牌所赋予产品的,不仅仅是一个注册商标、包装,而是企业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与追求。企业正是希望消费者看到品牌及LOGO后,就产生信任感、乐意快速购买、甚至引以为豪、与朋友分享,才会花费资源在品牌的经营上。

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衣服,而是会在香奈儿或ZARA等品牌之间,做出选择。决定这种选择的,不仅有购买力,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喜欢哪个品牌。这个“喜欢”里体现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偏好与情感形式。

在喜欢这种驱动力面前,有用、更好、更先进等,都是毫无意义的。

iphone从硬件性能上,已经不再代表最先进的配置,即使iOS系统,也有了安卓的替代,但是iphone4到5,依然引发换机狂潮。尤其是iphone5的土豪金,竟然打破手机拼大屏、拼厚度、拼几核处理器的硬件逻辑,让全世界都感受一次喜欢的威力。

标准5:风格(Style)

商品的任何呈现形式,都是一种风格。但是,有风格的产品与产品的风格是两回事。

产品的风格意味着产品表现形式的“确定”――这种确定的市场含义就是,消费者已经不需要产品、品牌名称或者LOGO,仅凭借产品的其他元素,就能将产品归入正确的品牌。这就是风格的力量。

每一个品牌,最后都一定会形成若干代表品牌的风格元素,如形状、线条、颜色、构图、样式等。乔布斯在世的时候,苹果推出过黑色的笔记本,现在已经看不见,白色是被消费者认可的代表苹果的颜色。索尼也在尝试各种颜色的笔记本电脑,最后还是发现在黑色里,才能找到索尼的品牌“元气”。

潮流易逝,风格永存。可以肯定地预言,土豪金必定是一个时潮产品,绝不会成为苹果的品牌灵魂。如果出现土豪金气势超过苹果白的现象,那或许是苹果衰败的征兆。

风格是帮助品牌抗击时间与遗忘的杠杆。风格的核心作用,是抵抗岁月这把杀猪刀的侵蚀。

风格不定或多变,往往是衰败的开始。最新的案例,就是凡客诚品,凡客忘记了它的前辈无印良品为什么可以持续成功:从早年人民时尚的草根气息,到随意怒放的萎缩文青,市场的下滑与风格的紊乱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形成稳定的风格是品牌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企业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识地在经营自己的风格,并且,具备了拒绝与自己风格不相容的诱惑的辨别能力――风格因自律而存在,以紊乱而消亡。

标准6:德性(Responsibility)

德性是营销的保健元素:有德性不是营销成功的驱动力,但是没有德性一定是营销失败的重要根源。

营销的德性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自然流露。比如,是否尊重顾客?是否善待供应商?是否让员工满意?是否对品质有严格的自律?是否敬畏法律?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

在法律(底线)与道德(高线)这两条线之间,有一部分的商业成功,是不违法但不符合主流道德观。中国有一种老板论调,就是认为现有的社会道德或规则本身是不合理的,企业可以通过破坏规则去创立新规则。

这种情形当然是存在的,尤其转型期的社会。但是,真实的状况是:企业在小的时候,低于道德高线的行为,社会的容忍度会大些;企业大了,具备较大社会影响力,如果其行为还是低于道德高线,甚至还以此自辩,恐怕社会容忍度会很低。

王石的捐款言论风波、马化腾强制终止360的艰难决定、马云的支付宝及合伙人风波,都反映德性对于大企业的重要性。李嘉诚、余彭年等长期对教育、医疗等进行慈善捐赠,这是超出企业份内责任的德性作为,自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陈光标开始把高调慈善与推销好人凉茶等产品挂钩的时候,他的慈善,已经开始变味。

营销的德性,不是指营销打着什么慈善机构的旗号,诸如卖一瓶水捐一分钱之类,这不是真正的德性,最多可以算是一次带有善意的促销折扣。

营销的德性,是指超过道德高线的“份外作为”,企业并不从这种行为里获取直接的商业回报,名声除外。因为名声,是所有德性都应该得到的天然回报。

标准7:创意(Creative)

之所以将创意放在靠后的优先级里,是因为大部分企业不需要创意,也能获得成功。甚至可以这么说,真正通过创意获得成功的企业,是凤毛麟角的个案,也是小概率现象。

这样说会让营销人不服气。但事实是中国过去30多年里的绝大部分的传播创意,都是抄来抄去,无非是把美国的、欧洲的很多成功案例,转化成中国的表现形式。消费者自然不需要辨别创意是山寨还是原创,媒介制造出的冲击感受,就已经可以产生效果。

真正的大创意,必须具备原创性。这样的创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一旦出现,就威力无穷。如耐克的Justdoit,这句广告语,与苹果的ThinkDifferent一样威力巨大。

中国品牌还缺少这样洞穿人性、四海一家的大创意。

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呼声,最远也走到了西亚北非,也就到此为止;世界级的华为,却也没有世界级的观念。反观GE、IBM、BP等跨国巨头,在世界级观念的创意与营销上,都值得中国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认真思考。

事实是,你尊重创意、追求创意,愿意为创意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创意。否则,不要责怪创意没有来找你。

标准8:传承(Education)

营销的传承,与人类一切事物的传承规则是一样的,即取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性,而不仅仅是诞生时的效果,如书法、绘画、文章、器物、建筑等。

营销可以有教化价值、能够被传承的,不是一个产品、设计、广告创意、传播、活动等赚了多少钱,而是那些营销带给后来人多少启发,尤其是总结为理论或方法论的营销案例及思想。

比如,以生活形态与价值观(LSAV)的消费者分析模式、定位论方法、蓝海价值曲线与四步框架、奥美360度品牌传播管理、里夫斯的USP、DDB(恒美)的ROI工具等,这些理论与工具,让营销成为一个严谨的专业,可以持续创造营销亮点,而不是随兴所至。

一个工具被反复应用都能屡试不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工具才会由方法而成为方法论,才具备传承的潜力。

中国营销界的出书热,大多数提供的不是方法,而是神话:惊天创意如何让企业从多少变成了多少。

若干年后,后代人对于一个品牌花了多少钱、请了什么巨星、当时如何铺天盖地这类效果,可能毫无兴趣。曾经的辉煌并不是传承的入场券,如TCL的宝石手机。

营销的传承价值意味着,不仅让人欣赏你的成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复制你的成功。

标准9:经典(Classic)

经典比传承容易。因为经典是最多被关注、被不断提及的案例,经典的营销案例,是营销成为专业的最佳证据。同时,经典本身未必一定会传承,经典可以仅仅释放短暂的光芒。万宝路的品牌创造过程,是营销史的经典,却很难传承(越来越严格的禁烟限制)。

小糊涂仙酒、来福灵杀虫药、铁达时手表、柯达一刻,都是营销史上的经典,这些品牌即使风光不再,也依然闪烁光芒。它们的创意都符合李奥贝纳总结的规律:好广告要以信心与希望穿透人心。

小糊涂仙将历史文化的幽默智慧与产品进行的巧妙嫁接,树上生花,借力发力,体现了营销的最精髓价值:以小撬大、兵不血刃地占领市场,是营销的经典。

正在发生的营销新经典是小米手机,代表着从传统营销路径进入社交化电商时代。

小米3的首发记录:86秒=10万部,算上部分购买配件的,手机部分现金回款超过2亿元。与土豪金相比,小米的一年,仅等于苹果的一周(1000万部手机)。与天猫相比,小米还是轻量级。但是,86秒=2亿元(小米3),与24小时=191亿元(2012年淘宝天猫光棍节),哪个显示出革命性特质?

小米3的回款速度是233万元/秒,天猫的回款速度是22万/秒,小米是天猫的10倍。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电商订单与银行系统的效率,已经可以支撑“天量级零售”。

这是小米营销必会进入经典行列的意义所在:小米的营销模式,是一个正在到来的新世界的代表。

第2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图书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应该顺应市场经济的特性,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来促进其销售。但由于图书产品诞生历史悠久,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故而受到一些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使其营销模式受到局限。再加上图书产品的利润相对有限,致使出版社和发行商为其市场营销活动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同样有限。

随着图书出版方式的变革,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能突破图书的传统营销模式,找到一种顺应时展又适合图书产品的营销之路,那么图书市场终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互联网媒体以其独特优势为图书营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营销使图书营销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果更强。尤其适合图书小投入大收益的营销需求。在突破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创造商机的基础上,真正的做到网络传播效果最大化,我们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下面结合中麒推广策划执行的图书营销案例——《计较是贫穷的开始》,为大家谈一谈这两个关键点:

互联网是眼球经济平台,图书营销需要吸引网民关注

无论是图书还是其它商品,要达到真正网络传播效果最大化,则必须通过制造网民关注,吸引眼球为出发点。图书的热点关注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的人格魅力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这本书通过对真实的作者人生经历“台湾出租车司机周春明奋斗史”进行主人公包装,使其人格魅力得到升华,通过网络平台的高密度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口碑传播,继而使作者的新书《计较是贫穷的开始》的关注度不断攀高。

2、书中的经典语句

通过对《计较是贫穷的开始》书中经典语句的提炼、传播,使之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

3、书籍名人撰文和推荐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这本书由名人唐骏和余世维联袂推荐,并由台湾作家萧士美撰文,向消费者传播此信息,借助名人效应,增加书籍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互联网是对比选择平台,图书营销需要专攻消费者情感需求与其达成共识

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是最适合进行情感营销的商品。通过书籍的文化、教育魅力针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制定营销策略,和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达成共识,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第3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此类问题由于传媒在当今世界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而显得特别紧迫,尤其是,近10年来,国际传媒业发生了戏剧性的重新组合,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使它几乎成了现代企业活动的代表性举动,并且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势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是想知道:雄居全球市场顶峰的媒体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它们的经营特点是什么?基本的运作模式是什么?各自积累了怎样的成功经验?又曾经历过哪些失败的教训?目前的状况是什么?今后的前景又是什么?等等。如果再考虑到中国传媒的市场职能和企业职能正在凸现,各种限制和束缚正有待于冲破,新闻传播教育亟需迎头赶上等因素,寻找“他山之石”、以为我用的强烈愿望就完全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了。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满足了市场、读者、业界、学界、教育界在这方面的需求。它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年初推出,封底上赫然印有“中国第一套传媒MBA案例教程”的字样。它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把传媒经济、传媒管理引入新闻传播学,抑或是把新闻传播学、中国传媒研究推向经济学和管理学。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的选材和论述有特点。美国的媒体案例占了多数,人们常有耳闻、但对其内部运作又不尽熟知的美国大的媒体公司――诸如维亚康姆、时代华纳、纽约时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有线新闻网、《读者文摘》、《福布斯》、NBC等―――在书中得到了分析。此外,英国两家,法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各选一家,分别是路透社、泰晤士报、维旺迪、新闻集团和贝塔斯曼,它们大都将基地设在了美国,全球传媒市场权力集中化和商业化,由此可见一斑。这十几家传媒集团把握着世界传媒业的命脉,是媒介产业兴衰的“晴雨表”,在经营范围上涵盖了当代媒体的各种类别,因此适合于作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而被首批引入国门的要求。

另一方面,书中的论述和分析远非以地域、国界和公司注册地为明确的限度,而是通过案例剖析的途径,将全球媒体新秩序的整体特征逐一展示出来。比如,虽然媒体产业仍以国家和地区为主,但跨国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得到加强,有着诸多成功经验的企业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无国籍的”跨国公司,所以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那样的超级跨国媒体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全球公司,而不单属于某一个国家――归属问题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构成趋向国际化的结果。再如,书中所选案例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特点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传媒跨行业融合的趋势,而且正是由于以个别案例为出发点,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融合不是机械的模仿、盲目的跟风,而是包含着差异的融合,是出奇制胜的融合,是包括失败教训的融合,也是必须与企业历史、主业发展、经营方针和文化理念密切联系的融合。这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并对我国传媒业产生极大影响的全球媒体购并浪潮,无疑有着非同一般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作用。

网络媒体未被专门列入书中案例分析的名下,按照作者的解释,这不是说这样的媒体不重要,而是出于稳定性、总结“定数”(也就是规律性)和集中精力的考虑。如同“后记”所言,“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应该给予关注,研究。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连年混战,上下沉浮,没有定数,为避免分散力量,本书暂未选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能够解释入选案例之所以大都是有着较长历史,经历过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成功发展的媒体的原因,同时也使得分析这些案例的著作本身能够经得起相对长的时间的考验,并可以具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

网络媒体未得到单列的事实,不等于说它被完全有意忽略掉了。相反,全球大媒体各自“触网”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作者着重阐述的方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有崎岖。传媒巨头对网络的态度或是深思熟虑,举重若轻,或是行动在先,总结、调整在后。所采取的对策无不与自身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意义和创新意义。不管网络经济如何上下沉浮,膨胀和收缩,它的发展趋势都将不可阻挡。就此而言,《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中关于全球媒体巨头与网络关系的分析,为以后网络媒体案例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该书的编辑和写作初衷是为了改进中国传媒经济学、传媒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薄弱、相关书籍缺少的实际状况,因此,它从国际媒体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角度来谈论我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得论述和分析本身具有十分的贴近性,一下子与中国读者拉近了距离。有一些章节极具吸引力,如“维亚康姆在中国能坚持‘内容为王’吗?”、“打造中国迪斯尼”、“(时代华纳)暗渡陈仓进中国”、“NBC的中国功夫”、“(读者文摘)出师中国”、“(默多克)传媒帝国的中国视野”、“贝塔斯曼能否全面打开中国市场”,等等,它们开始集中地把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狼来了”、“兵临城下”等字眼和说法逐层具体化,使之有了内涵和根据,而不再只是警句、口号和危言了。这里表现出作者的一些独到看法和见解,其中不乏事实描述和过程介绍,更有冷静的比较、分析、解释和预测。

与经济管理学的同类书籍相比,此书的写法上有更多的传奇和个人传记色彩,这或许与国际传媒界及其巨头独特的发展史、发迹史有关,并因此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和普及性。作为中国第一本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的书籍,这样的可读性是必要的。和其他一般的案例教程一样,书后备有讨论题,它们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第4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虽然我平时把研究营销当作一种爱好,但好久没有光顾书店,今日闲暇到书店中无意中看到了国内著名营销专家李海龙先生的《赢——解决企业与品牌的营销难题》,禁不住翻阅了几十页,然后就爽快的买回家,一口气把它读完。

国内营销书籍有四类:第一类是西方营销的经典译本,主要是一些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这类书说实在的很能开阔视野,提高理论基础,但对实践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再说读多了也大同小异;第二类是国产的大杂烩,许多作者为了出书而出书,把许多国内外的先进东西拼凑在一起,象个大杂烩,没有自己真正的观点,这类没有灵魂的书只能浪费读者的时间。第三类是学院派的书籍,一般出自一些著名的院校教授,显得空洞无物,理念和案例都严重落后于中国的营销实践,这类书适合入门的营销人阅读。第四类是实战派的书籍,作者一般都在企业高层或者著名咨询公司从业多年,他们学贯中西,更主要的是能在实践中发现许多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类书适合营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阅读,李先生的书就属于该类。

营销实践是一件注重实效的工作,没有人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总希望能从书中得到启发,对实践有所指导。研究理论是大学教授的工作,理论实践和创新是企业营销人的职责。教授必须站在营销的前沿,高屋建瓴的引领中国营销发展;而我们的营销管理者关键是找到一种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李先生在该书中提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立即得到了众多企业营销实践人的呼应。我们没有资格对世界一流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说NO,但他们的作品未必适合我们。我们需要一个了解我们体型、喜好、实力和文化的设计师为我们量身打造自己的服装。营销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学习先进理念,但不要照搬,不能“吃了牛肉就变成牛”,应当寻找适合自身企业资源的独特策略与方法,这是笔者与李先生的共鸣。

《赢》书写作风格保持了快餐文化的特色,语言风趣幽默,许多到位的比喻把复杂的原理变得非常简单,只有大师才具有这种举重若轻的魅力。在轻松的写作风格中,在大量案例的旁证下,许多晦涩难懂的策略和理念,显得那么简单而有力。该书运用了许多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鲜案例来阐述作者的独特观点,有许多出自李先生之手的案例还是第一次暴光。该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在愉快的阅读中经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许多指导性的建议使笔者受益匪浅。

好东西一定要与大家分享的,以营销为乐趣的职业营销人,相信在阅读《赢》书时会有更多的收获。欢迎营销界的朋友与笔者就李先生的书进行交流沟通。

第5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却背负着数千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虽然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高于日本和英国,但每年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申请破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反差?人们眼中富足的美国,是否只是在危机之外所包裹的一层财富的幻象呢?

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超过20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本书作者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美国式错觉”理论,解析出了一个财富幻象之下的危机四伏的美国。

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正在逐步将全球经济(不仅仅是美国)拖入尴尬的境地,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根源,以及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不可不知的营销学的100个故事》

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

看似富有的美国,每天却要向世界举债十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转,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对美元的盲目追逐吹起了美国财富幻象的泡沫,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加剧,引发经济衰退,受伤害的也绝不仅仅只是美国。

富有学术精神的生动阐述,逻辑清楚、人人都能读懂的金融评论。

没有滞销的产品,只有落后的营销方式。

每个人都需要懂营销学。营销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而已,而是需要对市场定位、目标策略、消费者心理等作通盘考虑。

《80/20法则》

阐释和普及80/20法则的经典之作,已被翻译成25种文字,销量超过70万册。

80%的销售额由20%的产品创造;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80%的成就源于20%的工作。这就是通行于商业领域的最基本法则之一――80/20法则。本书是阐释和普及80/20法则的经典之作,将引领你重新认识80/20法则的价值,并找到以“少”胜“多”的秘诀――专注于重要的20%,即“关键少数”。

我们都相信一句中国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遗憾,这本书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在付出和收获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80%的收获,来自于20%的付出;80%的付出,往往却只能带来20%的结果。在企业中,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80%的创造力来自20%的员工;在生活中,80%的快乐和帮助来自20%的朋友。

《高手身影》

《高手身影》录入的诸多案例,其深度、高度及厚度已经堪称MBA案例教学的典范,对于讲求沉潜精修的和君咨询来说,此书的问世,势必将横扫环境、竞争已不适用于国内的国外案例的商学课堂和企业实践!

此书命名为《高手身影》,而不是《高手》,也是有深意的。她正是要向读者传输这一理念:真正的高手,寥若晨星,于本书案例中,隐约可见高手身影!和君咨询讲求三度修炼,认为咨询师“道行”的高低决定了为企业提供价值的高下,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更有理由期待如和君咨询类有理想、有境界的机构,能够呈现出更多精彩纷呈的商学案例,直至中国本土的商学实践能够比肩西方的哈佛、剑桥等,改写中国商学教育!

《云梦仙境》

本书描写了春秋战国时代著名隐士――鬼谷子充满传奇的人生。他平生胸怀“弭兵”之志,在云梦山隐居期间,招徒引贤,培养了诸多能人志士,如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人间奇才。鬼谷子这个被民间敬奉了两千余年的玄学大师,他的玄学理论一直为民间所传诵,被民间奉为“智圣”。其教育成就当与孔子比肩。鬼谷子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非凡建树和造诣,除了民间信奉的相术,以及军事和纵横学说外,他在养生学、养殖和贸易学方面都对后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连忠,由于从小生长在云梦山附近,后又出任北京云梦仙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对鬼谷子隐居及其文化精髓,自幼耳熏目染,种种机缘,得以精研鬼谷子其人其事,颇有心得。对鬼谷文化中的韬光养晦,修真养性,宽人宽己的思想情有独钟。并习之不辍,收益良多。对鬼谷先生的“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经商之道倍加推崇。

《热点定律》

如果你的公司整天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员工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虽然付出努力却没有多少收获,那么你就应该仔细研究一下热点定律了。

顶级管理思想大师,在全球掀起热点风暴。

伟大的企业充满着活力和革命性。在这本激动人心、思维活跃的书中,琳达?格拉顿教授向我们揭示了活力和革新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研究大师,伦敦商学院教授,《竞争大未来》、《领导革命》、《管理大未来》著者 加里?哈默

企业焕发活力与创新力的热点定律:

企业关系网是热点产生的源泉。

用愿景激发员工的热点,点燃兴奋的火花。

要通过设计架构、实践与流程来创造热点产生的环境。

紧张的、有节奏的、具有思考性的工作阶段是热点产生的燃料。

超越最佳方案,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流程。

企业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是热点产生的最佳平台。

边界跨越者能为企业热点团体带来真知灼见。

第6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市场营销界最大的问题也是犯了类似的错误,或者说就是一脉相承错误的延伸——大家都认为产品同质化严重,需要通过形象、品牌、定位等加以区隔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才有了与市场相关联的广告、策划、品牌、定位等咨询行业的兴起。无可否认,的确很多品牌通过认知价值的打造在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占据品类半壁江山,远超同侪,成为案例成为经典,似乎中国大部分名著于世的品牌都走过这条路,所不同的在于这些品牌赚了钱后,能够及时反省,强化自身产品价值的修炼。而那些沦为遗响的品牌则过渡迷恋于认知论,最终成为沉舟病树,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数以万亿的投入化为后来者的一声浩叹罢了。

品牌策略公司对企业的服务更多属于认知论层面的问题,而企业对产品及服务的打造与研发则属于价值论层面的问题。科特勒认为现在已经进入营销3.0时代,事实上我认为就中国企业而言还为时尚早,起码对大部分的行业而言还为时尚早,按照我个人认知论与价值论的观点,品牌形象阶段属于认知论阶段,定位论属于认知论与价值论混合阶段,所谓的营销3.0,我认为应该是属于认知与价值的高度融合阶段。目前仅在极少的行业或品牌中显现。当然,认知论与价值论的融合一定会是营销发展的趋势。

我常常以为,中国的企业营销从方法论而言早已绰绰有余了,可谓是汇聚全球之大成、百家之精华了。当前的核心应该转换为另外的两点:一、企业应该从方法论中跳出来,而切切实实的寻求孙子说的正合之道。实实在在的打造自身之产品及服务价值;二、作为营销、品牌、推广界的学者专家应该汇聚中外理论,寻找适合中国市场的战略之道,而非人云亦云,无视国情与行业之属性,生搬硬套过往某些所谓的理论。以削足适履的方式套在中国企业身上,实在是误中国企业深矣!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企业界的这个门那个门的事件,比如蒙牛的公关门、真功夫的排骨门、双汇的瘦肉精门,对了,补充说一下,前段时间看新闻,说有一批吃了瘦肉精的猪,被冠以“健美猪”的产品概念后大肆销售。实在是价值论的缺失与认知论的流毒所致呀!

昨天下午去了一个手表客户公司提案,品牌战略方案一次性就通过了,这也是我预想中的事情,但是,平心而论,方案能带客户走多远,内心的确茫然无知。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客户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认知论的层面,而对价值论的认识还严重不足。

这个客户一直做手表生产与批发的,走的都是低端市场,在批发市场的知名度还非常不错,现在想切入国产手表的中端市场,零售价大概去到1000-1500的这个区间,因为这个事情找到了我们。

我们都知道,手表市场发展到现在,手表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时间意义,更多的是身份、品位的象征,或者是一种饰品。国内所谓的传统四大品牌罗西尼、飞亚达、天王、依波表毫无例外的在彰显着自己经典、高贵的一面。总希望以这种高贵去抗争瑞士品牌。

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市场策略,瑞士品牌的奢华、工艺的认知已然牢牢的被树立,国产品牌按此路线与国外品牌抗争,根本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这完全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的做法。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另外一条进攻的路径。

我们都知道,所谓经典、奢华的概念完全是建立在商务或者社交场合,很显然,除了商务与社交,我们更多的渴望着自己的个人空间,一个人读书、带小孩逛街、跟家人旅游……,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没有人需要这种所谓的经典奢华的包装,甚至对这种经典奢华的概念表示厌恶。正是针对这种心态,我们提出了品牌战略的方向——通过该品牌定位解决了两个问题:1、建立了与传统经典手表对立的概念;2、弱化了认知价值中所谓的高中低档次的身份识别。——千万不要以为是什么休闲手表的概念。因为今天刚提案,所以在此还不方便透露。但以消费者深入洞察为前提的品牌概念,立马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我想说的关键问题其实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品牌战略能被客户很好的执行下去吗?我认为非常困难,甚至于说根本不太可能。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缺乏平和而坚韧的理想。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及追求完美价值的工业精神。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能责备企业家,因为中国本来就缺乏培养这种企业家的社会价值观及文化氛围。

中国企业家信奉的是“赌”的精神(搜狐曾有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除非你有背景,否则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具有赌的精神。),中国文化有的是“求”的文化,二者一结合,所以中国企业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求诸品牌策划公司、求诸各类营销理论豪赌一把,而不愿踏踏实实的认真研究与打造消费价值,这其实有点象求神拜佛,总有几个看似灵验的,或崛起阡陌,或名震九州者,但也是各领三五年,成为一时之昙花。当然,浮世以及浮躁的价值观下,只要怒放过的生命都是被赞许的。管你是百年品牌还是一年品牌,反正曾经名动一时。

第7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城市营销品牌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为了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城市就必须具备吸引企业、投资者、居民和旅游者的能力。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城市竞争日愈激烈,城市营销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城市就跟产品一样,它的诉求也必须具备动人的魅力,并透过准确的传播渠道,将信息传送给目标群体。经营城市的理念也开始流行。

城市营销的内涵最早应该可以从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地方营销”的概念谈起。科特勒教授认为,“地方营销”即将地方视为企业,将地方的资源和未来视为产品,分析它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它的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营销的过程。

一、发掘城市特色,构建城市品牌

“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清晰的表明每个城市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正如重庆的吊脚楼之于江南水乡皇家园林,川西丹巴的碉楼朴实之于故宫的金碧辉煌,而这些特质也正是设定明确的城市发展远景、目标与策略、以及有效的城市营销执行计划之重要依据。各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城市资源、文化、城市魅力和优势所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居住环境、人才环境、自然环境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关键是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战略价值所在,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

当今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特色危机。基本上哪里都大同小异。吊脚楼消失了,代之于同样的钢筋水泥、江南水乡的婉约不再,代之于玻璃幕墙强烈反光。很多城市为了加快发展,“邯郸学步”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没有和自身的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到头来反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最终将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导致城市品牌建设表面化、同质化,从而削弱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城市营销一定要把自己的文化根基、底蕴充分的发扬。地球只有一个,但文化却是多元的、多样的,城市特色孕育多种多样的特征,有传统的特色,有民族的特色,有景观环境的特色,有产业功能的特色等等,所以不要认为我们搞特色就很复杂,每个城市所取得地位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挖掘出来。

这一点,博鳌无疑是一个做的很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村,以1998年金融危机后的亚洲需要确立亚洲价值,并在中国创造一个永久性的国际会议会址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地阳光、空气、绿色植物带水域景观的自然资源,打造高尔夫与休闲主题的商业化运作,一跃而成为一个国际会议城市品牌。

二、借势地标型建筑推广城市品牌

城市的地标性项目在塑造形象与辨识认知上,也有它一定程度的营销功能。国际间大部份的著名城市也都拥有他们的地标型建筑物,例如,纽约的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巴黎的罗浮宫、凯旋门、巴黎铁塔,伦敦的泰晤士河塔桥、国会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外滩欧式古典楼群,北京的紫禁城…等等。对一座现代城市来讲, 其建筑属性和视觉效应都是城市结构中较经典的特质部份, 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象征模式。

地标性建物同样是观光旅游的促销亮点,迪拜就是个经典案例,该城市采用了过去新加坡的模式,利用刻意打造出来的环境,并施以营销手法促销城市,成功地引进了许多外来的投资。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的建物一幢接一幢地从地平线上升起,为迪拜打造出举世皆知的城市形象,同时也变成了全球性的旅游目的地。新兴城市应用这种策略,一开始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城市感觉’,计划性地发展基础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最终则形成吸引‘人’与资金的‘产品’。该策略也有它的缺陷,就是得持续不断地努力更新老区。迪拜的案例也同时告诉我们,透过建筑项目塑造城市形象,一样适用于城市老化的重新改造。

三、利用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

从《同一首歌》到《欢乐中国行》节目在得到全国各地方政府的热烈拥趸,再到日益竞争的奥运会申办,就充分表明大型活动,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在“营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体育对城市的品牌营销与差异化营销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甚至成为一些旧城改造的催化剂。

承办奥运会除了可以透过媒体传播达到促销目的之外,主办城市还可在明确的时间内强化各项建设,创造更多的周边经济效益。其次,超大型活动可以促进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城市寻求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巴塞罗纳就是城市营销典型成功案例,1992年在该市举办的奥运会远不只是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当局借由这次活动的机会,重新改造城市,并于奥运会后,透过营销策略的运行,持续举办一系列大型的国际性活动,使巴塞罗纳成功的转型成“欧洲的娱乐与文化中心”。此后在西班牙,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与体育俱乐部日益成为城市提升吸引力的必要工具。这才是巴塞罗纳城市营销的最终目标。

而我国的昆明素有“春城”美誉,趁举办1999年世博会把云南从一个烟草大省变成一个生物植物王国大省,从而形成转型,成功完成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新形象定位,拓展了城市品牌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城市营销的创新性,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第8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讯: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承受着成本上涨、食品安全等负面冲击,但大部分企业仍然能够实现增长。这就是食品行业的独特之处,就笔者观察,食品行业从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破局变革的迹象。

中国食品行业市场化发展三十年来,营销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这种跨越多半来自于理论的过早切入。西方营销理论的发展史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但在中国,很多营销理论是在行为之前进来的,美其名曰,理论指导实践,但这更像是西方营销方法在中国“软着陆”的过程。在过去三十年的营销行为中,我们见识了“概念战”“、广告战”、“渠道战”“、价格战”等多层级的营销战模式。食品行业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营销方式的变革与突破大多来源于此,从价格混战到以福建企业为代表的“明星”

战、更有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定位”战,2011食品行业的营销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

电子商务发展必然引起食品业渠道的变革“,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推动食品营销的重要手段,具体模式仍需市场检验,能够真正把握市场规律的“电商”营销模式将继续创造食品行业经典营销案例。

渠道专业化分化趋势明显——80、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消费主流,根据新群体的消费特点,更加具备专业化的食品终端模式会成为新的热点。苹果的成功营销,给食品行业渠道的专业化分化做了很好的范本,具备“时尚化”“、个性化”等文化特点,以个性产品结合时尚终端的新型渠道模式,将会成为食品企业营销方式中的“传播之锤”(来源:食品招商网)

第9篇:文化营销经典案例范文

产品跨界,奔驰、阿玛尼强强联手

产品跨界是最常见的跨界模型,即两个或者多个不同领域的品牌依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产品研发。奔驰、阿玛尼;彪马(Puma)与德国高档服饰品牌Jil Sander的合作、东风雪铁龙C2与意大利知名时尚运动品牌Kappa的合作都是如此。

2004年的巴黎车展上,奔驰展示了由乔治阿玛尼设计并赋予了个性化特色的高级特别版CLK敞篷跑车。这款阿玛尼版高级CLK敞篷跑车,采用暖砂色系的特殊油漆和高品质内部材料相搭配,使这款车散发出豪华、动感和阳刚的气度。

公众对这款车的热烈反应让合作双方意识到,仅仅将它摆放在展厅中绝对不是个好主意。于是他们决定限量生产100台乔治阿玛尼CLK,“用最好的材质和特殊的涂料,并且能够按照顾客的喜好定制”。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乔治阿玛尼对内饰、车身色彩的处理以及细节的设计才是这款车最为与众不同之处:浅砂石色的亚光车身,棕色马鞍皮革结合灰色三维纺织面料的座椅,做旧处理的金属部件和散布在各处的黑色操控按钮。这样的搭配恰当地表达了他们对这款车最初的设想:高雅、精致、不容易过时。乔治阿玛尼本人成为该款车的第一个拥有者。新车融合了阿玛尼的“少即是多、注重舒适”的设计哲学。乔治阿玛尼说:“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我看到梅塞德斯—奔驰如何将我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并且极为注重细节,这简直太吸引人了。

渠道跨界,中国邮政贺卡触网

营销渠道一直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是产品占领市场的必要条件。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占领了商超,就占领了市场。渠道跨界是指产品或者品牌跨越不同于常规的发行渠道,获得不同领域的消费者。

来看下中国邮政贺卡渠道跨界的案例。中国邮政贺卡其特殊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其营销渠道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消费者选购贺卡和使用贺卡(寄发)是在同一个地方,即邮政营业厅;第二,这一渠道几乎是唯一的、垄断的,而且持续了上千年的历史。这一特殊的渠道模式,也奠定了中国邮政在贺卡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贺卡替代品的不断涌现,邮政渠道模式慢慢成为贺卡发展的“枷锁”,其繁琐、费时的寄发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高效率的生活节奏,尤其是热衷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对贺卡的接触率越来越低。为提升贺卡发行的便捷性,中国邮政开始寻找新的发行渠道。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开设贺卡专柜,允许商店经销邮政贺卡。然而最具革命性的渠道变革应该是“邮政贺卡网上发行”模式,这一模式与增加销售网点的本质区别在于,彻底摆脱“消费者只能通过邮政窗口寄发贺卡”的传统,实现了从传统渠道到网络渠道的“跨界”。通过邮政贺卡官方网站,消费者可以在线完成贺卡的选购、支付及投递业务,而不再需要到邮政营业窗口办理。

文化跨界,星河湾跳出地产卖地产

当产品的物理属性差异渐渐抹平后,文化与品牌的比拼成为了竞争的杀手锏。在文化层面,跨界是非常有效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产品进行文化借势嫁接而激活产品,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的方式。

阿高端地产星河湾倡导“跳出地产卖地产”的理念,一直在做着不务正业的跨界营销。自星河湾地产出现的那天开始,星河湾致力于与高端品牌的合作和交流,为业主营造顶级的生活氛围,最终就成了一个高端人群和豪奢品牌跨界汇聚的社区。这里接待过无数国内外名流,举办过众多品牌盛事。世界营销实践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布道星河湾;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和各大奥运知名巨星曾参观星河湾;奥运期间杨澜等出席了一系列的奥运沙龙高端社交活动;2008世界奢侈品展,星河湾春夏时尚派对;轩尼诗百乐廷财讯显赫晚宴、豪华车展,TOP奢侈品沙龙私属定制生活馆……

你会发现,星河湾的跨界不仅仅是不同领域的“混搭”,在这背后,有一条营销理念的精髓始终贯彻其中——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对产品价值的真正理解。没有真正领悟跨界的精髓,那么一次次的“跨界”活动,最终也就只能成为一场场秀,对于品牌和营销而言,都将是徒劳。通过跨界营销,星河湾渐渐形成了一种“气场”,一种氛围,将财富阶层聚集起来,不但能为既有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将吸引大批潜在客户。于是,“星河湾不是在卖房子,而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星河湾成为这样一个社区,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平台,可以和世界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资源去对接,这才是星河湾真正的价值。

营销跨界,《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中国第一例虚拟世界、微博、SNS联动会

在营销传播层面的跨界,主要是指在营销传播层面,多个不同领域的品牌联合起来进行推动,合力进行传播,共享营销成果。凯迪拉克、Zegna的合作就是营销层面的跨界。身着男装极品Zegna,驾着顶级跑车凯迪拉克XLR,由两大顶级品牌共同汇演的“锋尚汇”。专业模特在凯迪拉克跑车身边分别展示了Zegna极具代表性的正装和休闲装,并分别由驰赫和Zegna的有关负责人从到场嘉宾们里面评选出“最具凯迪拉克精神奖”和“最佳着装奖”。

营销跨界的另一个经典案例是《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中国第一例虚拟世界、SNS、微博联动会。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用户栖息、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用户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以文字、声音、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在世界范围内,second life可谓先驱,在中国《由我世界》是3D虚拟世界的领先者。

2010年2月4日,《由我世界》中一派热闹景象。来自新浪、sohu、网易、奥美、艾瑞、辽宁出版集团、梅花网、阿里巴巴、龙之媒等网络业界知名专家虚拟形象,开车或者开私人飞机纷纷赶到清华大学礼堂。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老师和司仪已经在《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的会现场等候。《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是中国第一部网络整合营销实战读本,主要面向的读者正是网络、营销届人士。会正式揭幕后,各位专家致词、刘东明老师介绍、媒体提问。知名动漫形象PP猪献上了热舞和鲜花;同时,并为各位嘉宾表演了精心设计的刘东明老师拼图游戏。随后刘东明老师打开了幸运香槟,喷射出虚拟特效“预祝新书大卖”的字样。推介会的最后环节将场地转移到了《由我世界》最娱乐的“神唱”3DKTV中,不管是专家、记者还是观众这下都来了一个无障碍近距离接触,为这个图书推荐会划下了一个最别出心裁的句点。

而在外围媒体报道方面,新浪微博为《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开设了V认证帐号,以微博的形式对《由我世界》中会进行实时播报,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同时,北京和信锐智技术支持,实现了全国十几家微博、SNS网站同步联播,以及向20万和信用户客户端进行推送报道。因此,此次图书推介会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例融合虚拟世界、微博、SNS跨平台同步联播的会。

这是一个多赢的跨界图书会中,各方提供了自有的资源,共同运作,形成资源聚合效应,而又共同受益。这次会的主角由我世界和《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成就了中国第一例虚拟世界、微博、SNS跨平台同步联播的会。无论是图书营销届还是虚拟世界中,这个案例都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会拥有无数的二次口碑传播。新浪微博作为09年风头正劲的新媒体形式,又多了一个运用微博营销的经典案例,可以作为和同类微博竞品比拼的砝码。和信锐智通过技术支持,获得更大的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中,多方的目标受众人群都是高端网络、营销届人士,这正是会中多方共同的目标受众。这次营销的跨界可以说是“共同围猎,一起吃肉”的模式,多个跨界方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回馈,让资源效率最大化。

交叉跨界,阿凡达跨界营销八爪鱼

交叉跨界,顾名思义,是多种跨界方式的综合,从产品到渠道,到营销均有,可以说是以上我们看到的多种方式的融合体。今年热播的《阿凡达》就是交叉跨界的典范。电影之王詹姆斯卡梅隆是他筹划了15年的《阿凡达》近日与影迷见面,这号称史上最贵的电影如何收回成本?一场全范围的品牌攻坚战怎样展开?阿凡达的跨界营销故事比3D外星人本身还精彩……阿凡达交叉式的跨界,伸出八爪鱼之手,可口可乐、麦当劳、育碧、松下、LG等大公司都加入其中,它们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一起打造了这部有史以来空前规模的跨界大战。

麦当劳,多管齐下

1、玩偶周边

作为影片合作方的麦当劳便推出六款相关玩具。玩具均为电影中的角色,有苏杰克、奈蒂莉、迅雷翼兽、灵鸟等。有趣的是,如果人物和坐骑生物对接正确,便可以亮灯,十分绚丽。只要购买儿童套餐(注:分15.5元和16.5元两种)就能获赠一款阿凡达玩具,顾客也可以单买,一款10元钱,一套60元。为了攒齐全套阿凡达玩具,不少影迷发动朋友们合买六份套餐。

2、扩增实境,麦当劳阿凡达激情卡

在美国市场,巨无霸套餐随机附送八种麦当劳阿凡达激情卡(McDonald’s Thrill Cards),卡片运用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技术,通过麦当劳网站下载软件进入“麦当劳幻境”游戏,将套餐中收到的卡片对准摄像头进行扫描,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3D的玩偶,使用者通过在卡片上点击,就可以控制电脑中的3D玩偶做出各种动作,在《阿凡达》的潘朵拉星球探险,实现真正的“弹指神通”。

3、阿凡达变脸器

除了上述招数外,麦当劳推出的“阿凡达变脸器”的宣传效果颇为显著,网友只要上传一张自己的清晰头像照片,就可以瞬间变身为潘多拉星球的蓝皮肤黄眼睛的“纳威人”。网友们对这款软件的创新,恐怕让麦当劳方感到意外。在某著名论坛上,一个名人版阿凡达的帖子大热,其中,阿凡达版的李宇春、姚明、小沈阳、曾轶可都被网友PS出来。

官方游戏玩高配置引电脑升级热

美国游戏发行商育碧研发的《阿凡达》官方游戏便抢先推出。游戏内容并非简单地对电影内容进行改编,而是有很多创新设计,一套正版《阿凡达》港版PS3游戏售价335元。同时,由于玩这款阿凡达游戏对电脑配置要求高(3D API、独显、宽屏分显示器等),一些电脑商也趁机推出“玩阿凡达最优配置”、“阿凡达显卡”等服务。此外,iPhone公司还开发出一款同名冒险类游戏,手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下载。

零度可乐“阿凡达”各国版本网上热卖

可口可乐零度就为《阿凡达》启动了一个名为“阿凡达计划”的网站(),该网站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描绘了电影《阿凡达》中地球与潘多拉星球两个迥异的世界。之后,可口可乐重磅推出了科技感十足的电视广告。广告片中,一个男孩用带有“AVTR”字样的“零度”饮料罐激活飞船后,仿佛真的来到了潘多拉星球。同时,可口可乐推出“阿凡达”易拉罐和礼品“阿凡达”塑料杯,很受影迷欢迎。

松下:3D电视冲锋

松下、索尼、三星等巨头估计都相信下一代电视是3D立体电视的天下。松下先行一步,与《阿凡达》绑定推广自家3D系统。导演卡梅隆说:“我相信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用3D来看电影、玩游戏。3D不只让你看,还让你感到你进入到了现实的世界。”

1.松下将组织几辆装载3D电视的房车在美国和欧洲各地周游,电视将放映《阿凡达》。

2.在日本,广告由人气女星加藤小雪出镜代言,并可以看到不多的《阿凡达》画面。

3.《阿凡达》还将搭载蓝光光碟推出家庭版。松下与《阿凡达》的合作是排他的,你只有用松下立体电视机才能看出真3D效果。

LG:手机里的高清电影片段

LG全新巧克力手机中预存了《阿凡达》预告片,以此充分展现其最大卖点—4寸21:9超宽高清显示屏的播放效果。

1.推出手机电视广告,强调了《阿凡达》影片令人身临其境的立体效果,广告片中的男主角置身影片中,尝试了一回杰克“化身”阿凡达后惊心动魄的冒险。

2.LG与英国电影杂志《TotalFilm》合作,将《阿凡达》的独家片花植入网站,影迷又能如愿以偿地挖掘《阿凡达》最新画面。(文/李远 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