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国土规划与测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土规划与测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土规划与测绘

第1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推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

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4)多范围

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

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

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3)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为民生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例如,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承建的“数字城建档案馆系统”,将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领域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并实现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从民生角度出发,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和档案网站构建档案信息总和服务平台进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够打破馆际界限和“信息壁垒”,集成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各数字档案馆间业务处理,实行统一认证、统一浏览和统一检索,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网络环境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建设与当前各种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公众常用的地图软件、出行租车软件以及团购软件等,通过开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移动应用或平台,创建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中的数字档案信息以立体或平面图及文字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激发国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活力,实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作者:陈胜 张萍 丁玲 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注释:

①林琼.国土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与建议[J].中国土地,2015(7).

②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

③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

④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⑤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3(4).

⑥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EB/OL].⑦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⑧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⑨“多规合一”:找准方向绘蓝图[EB/OL]

⑩马骏,贾斌.基于GIS的西安市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系统[J].测绘技术装备,2002(4).

11.安庆市城建档案馆.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J].2003(4).

12.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03).

第2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要求,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有效维护国家、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把我局的行政执法活动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现将有关行政执法规范制度公示如下,广泛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行政执法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实施条例

其他有关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行政执法主要职责:

1、负责国土资源规则、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2、组织开展土地、矿产、测绘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的政策调研,研究拟定管理、保护与合理利土地、矿产资源的具体措施;负责有关行政复议。

3、组织编制和实施市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市和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县(市)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并下达土地、矿产利用年度计划和测绘计划;建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关信息的社会化服务。4、监督检查土地、矿产、测绘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土地、矿产规划的建设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查处违法案件。

5、负责实施农用地用途管制,组织其本农田保护;拟定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负责报市、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各类用的审查、报批;检查指导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地转用和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等工作,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6、负责全市土地地籍管理,组织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登记发证、土地使用证书检验和土地动态监测;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负责土地确权、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和全市基准土价、标定地价的评测等工作。

7、加强土资产管理,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凭、作价出资(或入股)、转让、抵押、交易和政府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负责乡(镇)、村非农建设用地管理,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8、负责矿产资源储量的综合管理,按规定管理矿产资源的评审和认定工作;负责地质资料汇交和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的管理,实施矿产资源储蓄量动态监测,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帐户;组织开展矿产资源供求形势分析;培育和发展矿业权市场。

9、负责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审核、登记和转让管理。对勘查活动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进行都督管理;组织开展对矿山企业矿产开发和利用年检;按规定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10、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审查批准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保护地质遗迹。负责地下水、矿泉水、土热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

11、组织协调并参与审批中外合资、合作与外商独资在我市境内开展的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项目,推广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

12负责全市测绘管理工作,负责丁级测绘单位资质的审批发证、年检和申报乙、丙级测绘单位资质的审核、报批,组织实施基础和专业测绘;负责需出版或展示地图的审核报批,审查发用航空摄影和遥感项目;监督测绘项目的招标投标;管理测绘市场,保护测量标志;负责房地产测绘成果应用的监督管理。

13、直接负责城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14、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三、行政执法工作要求:

1、态度热情。对来本局办事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做到有问必答,不怕难,不嫌烦,工作人员使用文明语言、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防止"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发生。

2、工作认真。单位和个人报批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等申请登记发证行为的,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对符合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一次讲清需补办的手续,待材料补齐后即行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依法解释,说明原因,让申办者理解和满意。

3、方便群众。廉洁、高效地办理各种申办事项。明示办事程序及所需材料。各科室的岗位职责须上墙公布,办公台上置放《服务卡》,注明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并贴上照片和岗位职责。

4、执法规范。坚持办案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处理恰当。

四、行政执法内容期限

1、凡属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内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报批材料齐全、符合审批和许可依据规定的,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政府审批;凡需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在受理上报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2、受理国土资源管理权限内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材料、证照齐全、手续完备,符合审批和许可依据的一般在受理之日起至7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审核、批复。

3、受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举报案件,办理上级交办的案件。本局直接办理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并视情况将办理结果答复人;情况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不能按期办结的,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报告办理进度;对转办的案件,在办理完毕后,应向转办机关回复办理结果。

4、依法查处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一般在30日内作出处罚或处理决定,并送达当事人,在执行处罚或处理决定后15日内结案。

五、行政执法监督内容

1、单位或个人至本局办理报批手续、其手续完备,证件齐全,符合办理条件而不予受理、办理的;

2、未按本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审批和许可事宜的;

3、不按法定程序或不认真审核有关材料,错办审批事项和错发证件的;

4、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应查处而未查处的;

第3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104-02

一、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现状

通过实际调查对城市围土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发现城市国土对测绘数据的管理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并且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国土建设的需要,也与现代化管理模式不相适应,急需改进。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方式的缺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式落后,效率比较低。目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简单处理来完成,数据大都以图纸、文件的形式简单的存储起来,查询以及修改都比较麻烦,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数据容易丢失和损坏,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等。

2、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绘数据的各种信息比较零乱,编码也是各种各样,比如同一个数据有不同的版本。坐标系也不统一,导致空间数据的坐标信息又多又乱。数据的这种杂乱导致管理非常麻烦,且效率低下。

3、数据更新比较困难。由于数据量大而且标准也不统一,数据更新的工作量比较大,且效率较低。测绘数据的查询、删除、编辑步骤多而繁琐,数据更新很不方便,如果需要获得最新的数据资料则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4、数据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面对如此复杂而数据量巨大的测绘数据,而且在管理方法上比较落后,信息的利用仅仅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提供阶段,没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挖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城市信息的需求。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首先要建立满足项目要求的数据体系以及数据存储规范,然后才能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使系统更好的适应实际应用的要求。

二、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测绘院负责城市国土基础测绘工作,并承担为城市国土规划、城市国土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各项测绘保障服务丁:作,掌握大量的城市国土基础测绘数据,这些数据格式不同、来源各异,而且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杂乱的数据不仅占用大量的空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管理,且管理效率低,容易损坏、丢失。随着城市国土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测绘产品的要求及测绘成果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测绘生产各项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办公效率、方便群众、实现信息共享势在必行。

1、考虑因素。城市国土基础地理数据量巨大,且信息变化复杂,更新速度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城市国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很难利用现有资料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随着GIS作为核心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测绘部门所提供的成果和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己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实现测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要实现信息化的关键途径是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成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或合理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内进行有效的统一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测绘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测绘院对各种测绘资料的管理,通过建立先进的测绘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工作电子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并且提高了丁作效率。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闪素:

1)紧密结合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城市国土的建立与发展,而数字城市国土的建设促进了地理信息技术中重视对位置(区位)、距离、时间等属性及其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集成。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充分考虑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2)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协议进行局域网内部数据传输,实现测绘数据资料的入库和外借无纸化办公。从测绘资料的获取,更新,到最终确认,都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免除软盘复制和网络拷贝的不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保证测绘成果数据的安全。测绘成果数据对于城市国土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有些数据甚至关系到国家军事安全,所以一定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的损坏、丢失以及泄露。在系统建设中,通过权限设置和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安全。4)信息实时准确。采用数据库进行资料信息和流程的存储管理,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服务器记录各类测绘地理数据元信息以及更新借用情况,使用者借助网络,可以随时查看所需的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及时。5)标准化和开放性。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而又关键的一步。系统应以软件_T程的思想和方法来建立,保证系统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系统的各项功能应该符合综合管线管理要求,信息编码、数据规范应满足行业或地方规范。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与其他GIS系统数据和制图系统数据的接口,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2、经济可行性 在保证各项功能完满实现的基础,系统应以最好的性能价格比配置系统的软件、硬件,系统应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用户易学易懂,操作简便、灵活。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将给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高技术的信息化系统将为测绘院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好的为城市闽土资源和城市国土测绘事业服务。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提高管理人员对测绘数据的管理水平,包含人员、项目、时间、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实现单位内部有权限控制的数据传递,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4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卫星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要是依赖对城市过去、现在以及以后相关信息的掌握。当前的信息涉及面比较广、信息量相当大,绝大多数属于空间信息,以前的人工作业以及分析手段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随着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了以信息获取技术作为主要标志的科技。城市规划以及规划管理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进行变革,引入遥感技术则可以极大丰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方法。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信息论等等新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技术,也是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当前新技术发展较快的背景之下,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获得不断提高以及完善,服务领域因之不断扩展,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表现出比较强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巨大的生命力。城市遥感信息是城市之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以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目标表现在:首先,快速实现城市范围之内国土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调查。第二、依照不同的层次以及内容编制系列基础图件,则可以客观、系统地反映出城市的建设成就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给制定城市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遥感在国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大比例尺数字制图

法国SPOT5和美国IKNOS、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别达到2.5m、1m、0.61m,在未来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进入商业运行,这就使卫星遥感技术突破仅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全新境界之中。所以,航天遥感制图应用也比较活跃,不仅仅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监测、重点风景名胜区监测之中获得了应用,同时在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以及处理技术主题之中也展开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同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提供立体像对,可以直接生成DEM数据,同时也可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以及更新测绘。

2.2、摄影测量制图分析

目前1:5000及其以下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绘,通常都是使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绘。在城市测量上,因为其要求成图比例尺比较大,以前因为航测仪器以及作业水平的局限,平面精度还能满足要求,然而高程精度比较难满足《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测量制图出现全新发展,诞生了地形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测绘成果可以直接给GIS提供基础数据。当前,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及更新已经相当普遍,诸多城市测绘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应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范围大比例尺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更新,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周期短、成本低。

2.3、遥感技术辅助规划决策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建设项目规划在设计条件中的各项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确定出让地块各项控制要求时,很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局面。但是利用遥感图像作为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让地块周边相对完整区域内建筑容量、图底关系是否合理,从而为确定出让地块建筑容量及公共广场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

2.4、正射影像制图

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道路交通调查,对挖掘城市现有道路的潜力和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米级遥感影像可准确提取城市各种道路分布、长度、宽度、密度的现状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治理,使道路交通更好的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信息制作图,为规划服务。结果表明城区道路网在卫星真彩色图像上很明显,纹理清晰,解译方便。

城市水域专项调查在常规真彩色卫星正射影像图中,河流呈蓝色,色彩饱和,色调较浅。公园的人工湖、老城区部分河段以及城郊养殖水塘表现为深色调。水体越深,色调越深水体含沙量越大,色调越浅水体受污染程度越重,色调越深静止的水体较深,流动的河流色调相对较浅。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从影像图不仅能够清楚的解译出城区各水体的分布,还可根据洲、岛的形状、河流交汇处的锐角判断河流的走向。

2.5、对城市以及建设用地格局分析

城市人口的增加,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迅速增长,并且也出现了土地开发过热,地价暴涨等等问题,其给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怎样合理使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同时提升土地的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于城市增长的规律进行研究。利用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城市用地变迁动态研究,使用CA以及GIS技术预测、模拟城市增长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改正,同时提升规划的准确性。宏观对土地进行监测。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监控提供了大量的TM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土地数据资料。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明显,会直接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设计的高质量的提升,而在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辅助城市规划与决策支持、城市发展演变的动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调查、城市建设现状及违章建筑调查、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城市资源管理、城市环境地质与环境灾害研究等方面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遥感技术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城市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遥感信息在城市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与数字地球建设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6、遥感技术能够丰富城市规划建设档案库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规划档案库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时期内某片区建设资料,因此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也经常因缺乏相关资料而无法进入深入研究。遥感影像客观、清晰地记载了城市发展痕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存取,因此近年来城市规划档案库逐渐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归档资料。同时遥感影像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等规划,就可取调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遥感技术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管理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大部分遥感影像图经过图像拉伸、增强等计算机处理,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同时,遥感数据并非量化数据,不具备三维坐标,无法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施工。因此,目前遥感技术仍只适用于规划分析层面,但是,遥感技术已在开拓三维坐标定位等新领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3、结语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日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卫星运营机构都加大了对卫星技术的研究开发,相继了分辨率更高的新卫星的发射计划,预计到2014年,国产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亚米级,国外卫星分辨率将达到0.2m。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提取非常详细的街道、建筑物、河流,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以往只有航空影像才能获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图像,现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与之媲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将更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好的服务与数字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培军,郭达志,盛业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发展及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1999,04:17-21.

[2]吴健平,张立.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01:52-56.

第5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测绘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原则;实践;研究生;论文选题;创新能力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工程硕士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学位培养模式,在培养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和措施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是人才规划的蓝图,培养与教育目标能否达到,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与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应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测绘工程领域范围大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矿山、海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制图及其生产自动化,国土规划与管理。

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由于测绘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测绘新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方面要采用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二、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根据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专业共性原则

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的课程体系是对本领域工程硕士所需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知识的规范和基本要求,也是所有测绘工程硕士教育深入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中应体现本领域知识理论系统的共性问题和要求。具体而言,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程中,要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出测绘工程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的课程,比如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现代大地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当代地图学、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掌握测绘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应用性原则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对应用性原则充分给予考虑。工程硕士教育与工学硕士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及其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实践,重视知识的应用,不是培养纯理论型、科研型的研究生,而是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在测绘工程专业选修课中,要设置一些实践性、应用性特色较为明显的课程,比如高等应用测量、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精密工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GPS数据处理、“3S”集成技术与应用、GIS软件工程、电子地图设计、图像处理与分析、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课程都带有极强的应用性,并且与具体工程实践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讲述,极其容易被学生消化与吸收,达到满意的效果。

3.特色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是指在统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可以有一定的校际差异性,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应具有地方性、差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开办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众多,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的地区环境,具有不同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具有不同的办学传统与风格,所以,应允许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以利于发挥其特长与优势。比如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卫星定位研究方面向实力雄厚,大连舰艇学院测绘学科在海洋测绘方面成果卓著,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侧重于矿山测量与开采沉陷方向……这些学校都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能够凸显学科研究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使特定学校的特定培养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或特殊性,而且在某些具体领域的实践适应性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校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全国主要大、中型煤炭企业以及各类测绘单位的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迄今累计招生达90余人,授予学位32人。根据近六年的培养经验总结,结合学校测绘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既满足测绘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又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

结合测绘学科发展,我们及时开设了测绘学科进展专题讲座,专门安排在不同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授、博导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工程硕士授课,使其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测绘学科实际,我们开设了与矿山测量相关的特色选修课程,为煤矿测绘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切实解决他们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成效十分明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线,专业课程设置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领域特色,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才能满足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需要。随着测绘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正确制订为企业工程服务的测绘工程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把握好质量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范素娟,王燕春,童瑞娟,等.量身定制,确定工程硕士课程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7,(1)102-104.

第6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房产测绘;面积差异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person that buy a house a few kinds of housing area is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 than reason,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area differences,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wner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and real esta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epartments dispute.

Key words: real esta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Area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各类面积的一般概念

1.1 房屋的使用面积

房屋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净空面积,按房屋的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

不包括房屋内的墙、柱等结构面积和保温层的面积。

1.2 房屋的建筑面积

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1.3 预测面积

房产预测面积是指在商品房期房销售中,根据国家规定,由房地产主管机构认定具有测绘资质的房屋测量机构,主要依据规划部门审批的施工图纸、实地勘测和国家房产测量规范对尚未竣工的房屋面积进行一个预先测量计算所得到的面积。它是开发商进行合法销售的面积依据,同时此面积还可作为开发商在前期项目宣传中使用,也可以作为商品房网上备案和预销售使用。

1.4 实测面积

房屋实测面积是指房屋竣工验收后,由开发部门委托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具有房产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依据《房产测量规范》和房屋竣工图纸、变更图纸、预算数据等,对房屋进行实地勘测、绘图、计算而得出的面积。此面积是购房者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他项权证、房款结算、物业费结算等的依据。

1.5 产权面积

房屋的产权面积系指产权主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由直辖市、市、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

2 各面积产生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

购房人在购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面积,对这些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各面积之间差异的原因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纠纷,下面将各种面积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2.1 房屋的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

购房人看房时体验到的最直观的是户内可供使用的净空面积也就是房屋使用面积,往往购房人会把房屋的使用面积与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混淆,总觉得自己的房屋面积小了,面积中有猫腻,被“注水”了,实际是一个概念上的理解误区。因为使用面积只是套内建筑面积的一部分,使用面积是能直观感觉到的,但套内墙体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并非能一眼看出,如图1所示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其相互关系。

图1成套房屋建筑面积

2.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

购房人在购买期房时,购房合同所填写的是预测面积,在交房给业主时会提供一个实测面积,一般房款是根据实测面积结算,对于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时,购房人常误解为是开发公司欺诈或者认为测绘面积不实,引起一些纠纷。造成两者面积有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1)房屋预测是房屋测量机构,依据规划部门审批的施工图纸对尚未竣工的房屋进行预先测量计算面积,数据采集、共用部位面积确认、分摊方法等都是根据图纸确认的。

2)实测面积是对房屋实际进行丈量,或依据图纸对房屋进行现场勘测测算出来的面积。

3)房屋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根据市场需求或因施工条件变化或为优化设计等原因对在建房屋进行建筑结构调整,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4)设计图标注不明确,图形表示不规范统一,造成预测与实测有差异:如阳台标注为露台,落地窗表示为凸窗等,有时不同设计院对图形的标识不一样,分多期开发的楼盘,选用不同设计院设计的图等都易造成预测时标识图与现场实测时有差异。

5)由于开发公司内部沟通不足,图纸变更与施工现场的变更不一致,也将引起预测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6)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引起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7)由于测绘部门对规范、政策、法规等理解不同,工作程序不完善,计算过程差错等原因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2.3 房产与规划部门计算的建筑面积

房产测绘单位预测时计算出的建筑面积与规划部门计算的建筑面积常有不一致的情况,为此经常有一些开发公司提出疑义,原因就在于这两个面积适用范围、所依据的规则不一样,规划、设计建筑面积测算工作主要是为建筑工程造价、计算建筑房屋工程量、单位工程预算造价提供依据。房产测量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交易、征收税费提供依据和资料。规划审批计算建筑面积执行的是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房产测绘中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是依据另一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两套规范对面积计算的具体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2.4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

从两者的概念能够知道,实测面积是通过实地勘测、计算出的面积,产权面积是产权主拥有的合法面积,那么实测面积并不就是产权面积,比较常见的有私房实测的面积有大于产权面积的,如实测面积为100m2,规划审批的面积为80m2,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那么产权面积就是80m2,多余的20m2不能作为合法面积登记到产权面积里。

3 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的措施

根据以上面积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差异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小,降低房产、规划、建设单位与购房人之间的纠纷。

3.1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

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要消除的是购房人概念上认识的误区,不能将这两个面积混为一个,不能去感觉面积的大小,而应根据尺寸计算出面积来。

3.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差异的减小或消除

1) 有些开发企业在项目的设计方案未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急于销售而仓促推出,甚至出现边施工、边修改、边销售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要减少或杜绝这种不良做法,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监管,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

2) 预测后施工中的变动开发公司应及时公示、告知购房人,可以通过签定补充合同的方式将变动内容约定到合同中,减少交房时的面积纠纷。

3) 规范设计院对图形图示的表示、文字标注,减少由标识图引起的错误。规划部门在审核图纸时,就要对图形的标识标注提出要求进行把关,将所有设计图进行规范统一。如在预测、实测阶段才提出要求,则开发公司要重新出设计图再至规划报审,这将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对开发公司将延长办手续的时间,对购房人将可能延长交房时间,易激化开发公司、购房人、测绘部门之间的矛盾,而把对图纸的规范要求放在规划部门审核时则能有效地减少矛盾的发生。

4)加强开发企业内部沟通,有些开发企业设有前期部负责国土规划房产的报建手续,工程部负责项目施工,如果工程部施工过程中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与前期部沟通,将导致现场变更了但没有变更规划图,或者前期部将规划图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交工程部改变施工,或者各自采用的变更版本不一,都将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的沟通也是减少预、实测面积差异的重要因素。

5)建筑单位应严格按规划审批图进行施工,减少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以保证按图施工,减少预实测面积的差异。

6)测绘单位应加强对规范、法规的理解,提高质量和测绘技能,尽可能减少计算差错引起的预测与实测的不一致。

①加强识图能力,减少识图错误引起的预、实测面积差异。全面查看平、立、剖面图和各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阳台隔层设顶盖,标注的轴线并非墙中尺寸,可能是净空尺寸、外墙尺寸,墙体厚度各层不一样,图上标识的管井和空洞易混淆等。图面上的各个部位都要仔细识别,减少粗差。

②制定相关的计算细则。很多城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房产测量规定》跟不上建筑形态的千变万化,跟不上楼市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有些问题无据可查,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或细则来补充,从而降低测绘风险。

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房产测绘操作规程、测绘产品质量考核办法,用严密的内部管理来规范房产测绘行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做好成果自查、互查以及质量监督审核,落实层层把关。

3.3 房产与规划部门计算的建筑面积差异的消除

由于这两个面积所依据的规则不一样,要消除这两者的差异则需要统一计算标准,房产部门和规划部门采用一个统一的计算面积规则,房产测绘的面积要精确到每一户的套内、分摊和建筑面积,而且是作为销售和办理产权的重要依据,采用房产测量规范来统一可以更好降低纠纷,如果直接采用房产测绘单位测算的建筑面积,更可避免规划、设计重复的面积测算,提高效率。

3.4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的消除

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就应消除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首先要严格按规划审批进行施工,加强工程竣工综合验收的管理,未严格按照规划审批的设计图纸施工的房屋,产生面积差异的,应由规划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按图施工后实测面积与规划审批面积不一致,也会导致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不一,这种情况则要通过统一房产与规划计算面积所依据的规则来消除,实测面积大于规划审批面积时,建议可通过开发企业补交相关的配套费后,将实测面积办理产权登记。

4 结束语

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关于房屋面积引发的争议和纠纷不可避免会存在,和房屋有关的因面积各不相同产生的某些差异是允许存在的,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购房人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的误解( 有些差异是可以消除的) 。通过多个部门在不同环节的规范统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各地测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因面积引起的购房纠纷一定会越来越少,房地产市场也将能越来越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永江.房产测量规范与房地产测绘技术[M].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第7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工程测绘,质量检查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工程的测绘工作是整个城市道路施工过中的重要环节,工程测绘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道路施工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关系到整个道路工程的成本和道路的质量。因此,作为城市道路工程测绘工作人员或者是组织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熟悉各种科学的测绘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并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整个测绘工程实施质量检查,提升工程测绘的质量,保证整个道路工程测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测绘结果的精确性为整个城市道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一、城市道路工程测绘要明确测绘职责和严格测绘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测绘涉及到地质的勘察,管道的设计,给排水构件的布置,路线的规划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想保证整个工程的测绘质量,更好的为后续的施工奠定基础,就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道路工程测绘规范,严格执行测绘标准,并明确分工,权责分明。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城市道路测绘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简述。

1、要严格遵守城市道路工程测绘标准。在城市道路工程测绘中,必须严格遵守各种相关的测绘标准和规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条文中,主要是要严格遵守《公路勘测规范》;《城市测绘规范》;《城市公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地形图图式》;《城市环城道路工程管理制度》等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在城市道路工程测绘过程中,测绘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整个测绘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测绘的准确度和精密程度,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候,要严格执行各种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在所负责的城市道路工程测绘范围内,建立严格科学的控制网络,并对测绘过程中,图像结构,测绘精确度的判定等方面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点或者是线,在进行修正或者是审核时候,要在客观了解施工情况的基础上,和现场的代表建立起通畅高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强分析讨论。同时,对一些已经具备检测考核情况的路段或者是工程点,线,要在遵守各种法律条文和规范的基础上,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强质量检查和控制。在对各种各土石方的复查审核时候,要充分保证提高土石方工程量的准确度,测绘人员保持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公正严谨的测绘精神,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最后,还要依据国家标准,在所有测绘人员和测绘部门的配合下,共同做好国土规划的报建。

2、要明确城市道路工程测绘承包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在城市道路工程测绘开始之前,负责施工的单位或者是承包单位要在综合考虑到整个施工过程中,测绘能力,测绘的内容等相关的因素基础上,编订报告,并让城市道路工程的监理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核。一般而言,这份报告需要有承包测绘的各段项目测绘描述,道路工程的项目测绘方法,进行工程测绘的方案,和相关的测绘标准或者是测绘的规范。同时,要在这份报告送到监理单位之时,要附上质量检查方案和质量控制的保证,以及各种工程项目检测设备的规格,参数,是否具有合格证书等相关的说明。最后,要对整个工程测绘的组织人员作出简单说明。如有有监理部门特殊要求,则需要附上相关要求的资料。

3、监理单位在测绘工作的作用。在城市道路工程测绘中,监理单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测绘质量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监理单位需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编制反应监测能力,证明监测水平的文件,并在文件中,对监理单位所使用的监理测绘方法,和开展监理工作的步骤做出简单说明,并要提出保证测绘结果达到国家相关的标准的具体措施及方案。同时,也要保证监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符合测绘标准,监理人员的素质能够保证监理质量。

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测绘质量检查

1、施工测绘准备阶段.对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参加设计单位的技术交底,领会设计意图,熟悉设计文件。确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审查承包人的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承包人的测绘人员资质、数量,测绘仪器的精度级别、数量,检测证书,施测方案等进行审查。做好点之记,必要时要做好各控制桩的引桩。并应注意有条件时施工区内所设控制点与其他道路或国家控制点的连测复核。

2、施工测绘控制桩复测。应提高其测绘精度,以免发生配套管线碰头和现象。高程控制点复测:城市道路工程高程控制一般按线路布设成复合水准路线。在路线起终点和需长期观测的重点工程附近,宜设置永久性水准点,应标志明显、牢固、使用方便。高程测绘的精度要求应不低于三等,捕按有关规范规定的观测计算方法进行复测。

三、城市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测绘的质量检查

1、路基路面工程。在地下管网施工网填结束后,应注意检查施工单位对路线中线桩的陵复。桩位间隔直线每20米设一点,曲线每10米设点,空点原则上采取坐标法放样,如有挡上墙的地方同叫要求放出挡土墙的位置。道路交叉口应加密桩位,各红线交点也应依次放出。对上进桩位应做好详细记录。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各测绘标志是否完好。枉后面的珞面结构层施工中重点是控制好各结构层的标高横坡、厚度,准点精度的检测。

2、地下管网工程。首先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给定的平面位置,在现场测设出中线的起止点、平面折点厦控制中心桩的引桩。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淘底、垫层、平基等标高进行检查,每20米抽查一点。偏差应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同之内。两竖井间平面位置位移应小于l5毫米。盐样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与相邻道路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标高顺接。

3、桥涵上程、桥梁的施工需有可靠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测绘工作主要是时桥梁构造物现场定位、放样安装等设计位置服务。现场的放样工作是按构造物的施工详图进行的,故监理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桥粱测绘工作遵守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根据测绘控制点对构造物的主要轴线进行放样,然后对构造物的轮廓特征点进行细部披样。桥粱施测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有足罅的精度和至少有一种以上检查复核方案,否则就会给整个工程带来隐患。

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也变得日渐频繁,不断变化的施工条件,日趋严格的工程施工标准,都会需要更加精确的工程测绘,因此,加强工程测绘的质量检查,已经是城市道路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中华 城市道路工程测绘质量检查探讨 [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年12期

[2] 高莉 城市道路工程测绘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26期

第8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第9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一、2013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对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狠抓已出台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贯彻落实。组织开展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实施的督促检查,重点开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继续推进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落实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二是进一步实化细化区域政策。编制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印发了《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按照国务院要求起草了《新区设立审核办法》。有序推进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前期研究,编制完成珠江—西江经济带、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规划并报国务院。

(二)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一是推进国内区域合作。指导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统筹推进前海、南沙、横琴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继续指导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二是推动国际区域合作务实开展。深化中欧区域政策对话机制,与欧盟委员会共同举办第八次中欧区域政策对话会,组织召开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部际联席会议及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会议。组织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研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事务。

(三)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一是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深入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建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编制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和《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试验区规划》,推动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强化围填海管理力度。编制下达了2013年全国围填海计划,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三是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环境保护措施。

(四)推动国土开发整治工作

一是加强国土开发利用基础性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报工作。编制下达了2013年全国土地计划和基础测绘计划。二是加强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引导和项目管理。编制了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兴凯湖综合保护规划,推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组织开展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考核工作。研究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下放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审批权限。

(五)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扶持和对口支援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投入。二是协调做好新疆、和青海等省藏区工作。召开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编制实施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部署开展援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起草、援青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完善对口支援川、甘、滇三省藏区工作机制。三是落实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召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推进建立对口协作工作协调小组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工作

2014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合作,推动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着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一)落实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

一是着眼于区域政策的落地实施。突出构建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实施的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在中期评估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暂行办法》。二是组织编制若干重大区域规划。研究制定2014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重点做好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推动实施《新区设立审核办法》。指导天津滨海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功能区加快建设。三是做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开展战略合作。支持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指导建立高层协商机制。

(二)进一步扩大区域开放合作

一是大力推进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及前海、横琴、平潭、南沙等合作平台建设,因地制宜设立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潜力的合作区。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的有关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做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相关工作。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吉毗邻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深化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机制。

(三)加大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编制下达2014年度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落实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编制并组织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区域振兴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做好对口支援新疆、、青海、贵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计划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川、甘、滇三省藏区工作,积极开展“十三五”对口支援规划前期研究。

(四)统筹推进国土开发整治工作

一是严格土地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系,探索拓展计划管理对象,强化计划执行监管。科学编制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执行情况跟踪检查。二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参与国家海洋战略研究制定工作,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对海洋经济形势监测分析与研判。深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相关经验,研究制订促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围填海计划管理,做好围填海计划实施评估工作,科学编制2014年全国围填海计划。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太湖、渤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流域或海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组织编制西南中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实施兴凯湖综合保护规划。继续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相关后续行动,开展流域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五)加快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