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整,一批批专升本的院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与老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师资队伍多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及科研能力略显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有待加强等等。因此,新生本科院校要想在与老牌综合性大学以及同类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特色专业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因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致使会计学专业成为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大规模招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供过于求加剧了就业压力,如果新生本科院校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其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率低,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挖掘出自身特色,脱颖而出,是新升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对于竞争激烈的会计学而言,特色专业建设尤为重要。特色专业建设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进行探讨。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难点。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要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引导,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结合自身院校的情况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简言之无非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对“优秀人才”的界定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优秀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出色地完成相关行业的工作,并且要具备熟悉其行业发展情况并能够引领其发展的潜质。新升本院校可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通有无,对于会计学专业,这一模式尤其重要。学生先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然后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并定期邀请财务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双方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合作模式。

2 完善课程设置,使之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匹配

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力量,新升本科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依据。这些中小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分工不是太细,这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要能胜任会计岗位的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并且这类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新业务不断发生,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基本的专业课之外,要尽可能涉猎其他方面,比如增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各个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突出特色,比如,某建筑大学为其会计学专业增设了《建筑制图》、《建筑会计》等特色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既能做财务工作,又懂得建筑学知识,因此备受建筑类企业青睐;再比如某地方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参考当地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师生比偏高,即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无论从教学经验还是科研能力都略显不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院校在招聘时,以会计学为例,总是招聘会计学科班出身的人员,这样直接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单一性,与前面提到的特色专业课程设置要多元化相冲突。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考虑到以上不足。首先,积极引进名师,一方面是科研能力较高的中青年教授,可以起到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比如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为兼职教师,定期做会计专业的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年轻教师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鼓励教师到企业财务部门顶岗锻炼,创建一支双师队伍。其次,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补充其他会计相关专业教师的数量,同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真正做到聘用与培养并举,建设一支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师队伍。

4 结论

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同质化办学情况严重,对于新升本科院校而言,情况尤为严重,同类院校中,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实验内容等等大同小异。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通过专业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这些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新升本科院校一定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煜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目标定位与特色发展[J].会计之友,2011(9):4-6.

[2] 李爱军,李国梁.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J].天中学刊,2010(10):53-55

[3] 郝春虹.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模式[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3):1-4.

[4]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5] 汪霞.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3):10-16.

第2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差别化;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学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国现有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及高级会计人才的缺乏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担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肩负着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最优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注意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才能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形势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强化了市场竞争,造成会计专业中低级人才过剩、高级人才稀缺的结果。因而高校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及时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素质、学生意愿与社会需求进行差别化培养,突破单纯强调本专业学科纵向知识的学术性、完整性的传统观念,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并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差别化人才培养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从初级到高级分几个级别,这就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区分几个层次,由于学生兴趣与爱好及基本素质的不同,个人职业目标及能达到的层次都是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普通应用型人才差别化人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分流机制,根据自身爱好及综合素质、学生意愿及导师指导意见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进行差别化课程设置,采取选修的方式,灵活设置毕业年限。

(1)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有纵深的知识结构,需针对专业创新人才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理论课程的系统和完整。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不仅能够处理会计实务,还要进行企业的财务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参与企业的管理并提出建议等。

进行课程设计时,各门课程之间衔接及连贯性需要很好的把握,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色进行教学设计,从每门课程中发现其对企业实际应用的价值,以案例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有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二要有相关的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运用的任课教师,能够提炼理论课程精华,形成很好的知识体系,三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质。

(2)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

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技术人才,能够从事本专业及很多交叉专业岗位工作,需要对学生加强通识教育,使他们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全面的知识,了解商业环境、公司治理,培养商业道德,职业素质,具有会计人员诚信。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当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化,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尽量减少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的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提供仿真化教学环境,强化职业教育课程。

2、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协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传统的理论实践相分离的课程设置,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更系统化地让学生接受到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素质拓展体系。

(1)革新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理论教学需要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精细化,授课过程需要科学化,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改变以老师满堂灌讲解的模式,探索科学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会计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和自身的发展没有概念,很多学生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惰性较强。因此,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活跃课堂氛围,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职业氛围,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学习效果。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系统和完整的。在课程设置时,应与理论教学相协调,保证各门实践及实训课程的有效衔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达到课堂实践、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一体化的实践过程。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考虑到风险和商业机密,往往接触不到财务的核心内容,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因而学校需要利用好实践教学中心或者采取校企合作训练方式,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缩小差距,也为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

3、提高教师科研及教学能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其素质影响到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素质。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懂经济、税务、法律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控课堂,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终身学习,持续更新自身知识,并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得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能够生动地开展教学,为教学积累大量的案例资料。

4、完善教学保障评价体系

构建多形式、多阶段、多方位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1)将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采取多种考核形式进行全过程、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例如,可以提交实践课程内容方案设计、撰写专题性研究论文等。让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结果更客观、全面,同时还可减轻大学生们的考试负担,让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时对于本课程知识的积累及应用上。

(2)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考核项目,综合考核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进程进行考核,不断提高教学授课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7期

[2]王宛秋,赵立祥.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 11年第4期(上)

第3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IFRS;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和一切资本游戏的起点,其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日益增强。为消除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信息壁垒,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良好的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当前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简称IFRS)的“全球会计准则构想”已获得众多国际组织的公开支持。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准则改革,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过程中,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一、IFRS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走出去”的热潮。这就意味着以后越来越需要的是既精通财会业务又熟悉国外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财税法律制度和掌握IFRS的会计人才。在培养熟悉和掌握IFRS的会计专业人才方面,学校对于IFRS的教育负有特殊的、重要的责任。高校的教育状况是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计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会计发展水平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教育几乎都具有内向性,偏重于传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对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把IFRS融入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是会计学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了调查青岛理工大学会计、财管专业学生对IFRS的学习情况,选取了青岛理工大学中瑞合作办学学生20名,本科会计专业学生20名,研究生会计专业20名,共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60名学生进行调查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会计学知识,也有一定的途径接触、学习IFRS。调查问卷于2016年7月6日以电子文档形式发放,并于2016年7月16日全部收回。60份问卷填写完整,有效问卷达100%。

1.统计分析。据调查可知,对于IFRS整体的了解,研究生占50%,比例最高,中瑞合作办学占30%,本科生占20%。原因在于研究生接触的知识更广,学习的知识更深,可以在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来深入理解IFRS。我校对于中瑞合作办学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财务交流及管理,实践技能突出;熟悉国际法规与国际惯例,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理财、投资分析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依据上述培养目标,中瑞合作办学的学生要想出国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就必须了解IFRS。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主要精力在于了解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对于IFRS的了解不多。

2.调查结果分析。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并没有将IFRS的学习纳入教学目标。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可见并没有涉及到对IFRS的学习。

(2)课程设置中并没有明确的与IFRS相关的课程设置。通过调查可以得知,有60%的学生认为IFRS基本没有融入本校课程体系,也没有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学科相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基本都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模式,每一个层次具体包括哪些课程虽然各有特色,但基本上还是比较接近的。通过对相关学校教务处或相关部门网站上公开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明确的与IFRS相关的课程设置,也鲜有涉及系统、全面介绍IFRS的课程设置。

(3)学生了解IFRS的途径多依赖于教师,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IFRS专业教师。调查显示:5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了解IFRS,30%的学生是通过上网查阅,只有10%的学生是通过翻阅准则。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大多数的学生都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自己真正自主了解IFRS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只是讲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学习。而且对于IFRS的讲解甚少,更不用说对于IFRS有深入的认识。

(4)学生对于常用的IFRS准则较为了解,但缺乏对IFRS整体的认识。调查显示,53%的学生对于常用的IFRS的准则比较了解,65%的学生对于IFRS9最了解,其中有75%的学生对于IFRS9中的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最为了解,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规定的区别也能有很好的认识;33%的学生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有所了解,只有23%的学生对于收入准则的新变化有所了解。学生只是对于IFRS有部分的了解,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

(5)我国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导致学生为了求职也只关心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不关注IFRS。但是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如果企业能够仔细研究IFRS,那么就有可能提前预知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三、对策

(一)确立IFRS融入我国高校会计学教育的目标

转变会计人才培养中只重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做法,把IFRS有机地融入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既能熟练掌握国内会计准则,又熟悉IFRS,将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结合起来,高效地处理企业中的会计业务,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跨国经济贸易活动以及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培养基础性专业人才,是IFRS融入我国会计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

(二)加大IFRS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力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系统讲述IFRS知识的教材尚比较鲜见,课程教材的开发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详细研究IFRS体系,对IFRS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形式和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异同,寻求原因,为把IFRS融入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开设有关IFRS理论与实务方面的课程,使之与介绍国内会计准则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平行设置,并在国内准则授课之后再开课;可以采用基于概念框架的IFRS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及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还能提升学生的评估判断能力,使其拥有处理未来不熟悉事项的能力。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会计学专业在IFRS教育方面的经验,设计、开发出适用于国内会计学专业教学用的IFRS教材。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IFRS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学生的学习过多依赖于教师,致使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日益衰退。学生应该改变那种固有陈旧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并自寻答案。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目前,高校中系统熟悉IFRS的专业教师较少,能够胜任IFRS教学的教师更是稀缺。为在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开设IFRS课程,必须对现行的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理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IFRS概念框架、IFRS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异同、IFRS准则与解释体系、IFRS理论基础、IFRS案例教学等相关内容。

(四)企业培训中加强对IFRS的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不少企业都开展了跨国业务或者在国外开设公司,客观上促使企业必须了解IFRS,所以企业在培训中应要求员工加强对IFRS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展国外的业务。这样也会促使学生加强对IFRS的学习,以获得未来求职的机会。实施会计IFRS教育,积极融入全球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化解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IFRS之间的差异,使我国会计工作者和会计受教育者能够直面国际主流会计准则并尽早地预知会计准则变化发展的趋势,紧跟全球会计变革步伐,有利于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服务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胡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融入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3,(6).

[2]李雅,杨成文.IFRS融入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6,(23).

第4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目标导向; 会计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一、目前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传统的理论型教育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存在重理论性、轻实践的现象,会计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不足2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教育部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高等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以课程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如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如高级级财务会计等)和选修课程(如财政与金融等)。

各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普遍是以课程为导向,或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少量课时用于实践教学,如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增加几个课时作为会计原理实验课。或集中进行实践,如会计模拟实习、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现象时有发生,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场所,它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所有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应该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项目资源、场地资源等。项目资源是指为实践教学准备的资料、教材、计算机软件和方案等,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专著作为衡量学校水平和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提升的标准,实践教学中所需的项目资料、教材和方案没有纳入科研成果的范围,自然形成了这些资源的短缺。

场地资源是指实践教学所需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高校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得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了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单调,多是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设计,很少涉及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的内容,趣味性和综合性较差,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会计方法。

二、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于1990年发表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规定会计本科教育应包括一般教育课程、一般商业教育课程、一般会计教育课程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这种“三基+二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精英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高+专”的模式是当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两个核心内容:首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培养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会计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自己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外语交流能力为核心内容。符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发展可以在本科基础上继续深造,以后从事会计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毕业后直接就业,成为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金融等机构的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自己创业,从事商业活动。

显然,这种“全+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给社会提供了更多选择,更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是高校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行动导向。

(二)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5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本科; 高职; 会计专业; 培养目标; 比较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7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22- 02

目前培养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对自已的培养目标均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对其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缺乏研究,特别是比较研究与衔接研究较少,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含糊不清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研究。

1 人才培养目标含义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即所培养的人才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标准[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的安排和实施起决定性作用。

2 应用型本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

2.1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此定位,考虑会计学专业本身从业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特性,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会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会计职业领域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2.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领域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能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差异

3.1 联 系

3.1.1 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

从形态上来看,技术可划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过程性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方式或序列的技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如个体的经验、策略等,因此也被称之为“技能”。[2]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会计人员除了应掌握过程性技术(技能,如会计处理经验、策略等)外,也应掌握相关的实体性技术(如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工具)和规范性技术(如数码字书写规范等),且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因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培养的均应是技术型人才。

3.1.2 培养的人才均应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强调知识应用

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使会计学术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得到实施应用的人才,而非从事会计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才。

3.1.3 培养目标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相同

财政部1996年6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二节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了八条规定,可总结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对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以及其他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是相同的,它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最低要求。

3.1.4 均要求有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培养的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较高。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哲学、道德、语言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3.1.5 要求培养的基本能力和财务会计业务能力有一些是相同的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基本能力和会计业务能力方面不能明显低于高职学生。所谓“不能明显低于”,是指应用型本科会计不能只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本科会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会计处理能力不能明显低于高职学生。在基本能力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数学分析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在会计业务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均要求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差 异

3.2.1 培养目标要求不同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个别(类)岗位,培养会计员,要为将来学生成为助理会计师作准备,希望一部分人能成为会计师乃至高级会计师。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行业,培养助理会计师,要为学生将来成为会计师作准备,大部分人能成为会计师,一部分人能成为高级会计师,除此之外,希望培养的学生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中职学校乃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3.2.2 专业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掌握的完整性方面要求不同

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及对实践体系的掌握也要面向行业,要求全面系统。而高职会计面向具体会计岗位设置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是以“必需”、“够用”为度,要求具有“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而不要求有很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实践方面要求岗位动手能力强而非要求掌握整个会计实践体系,因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掌握的完整性方面应高于“以突出实践、理论够用为度”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

3.2.3 职业活动的整体把握程度要求不同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对行业职业活动的整体把握程度应高于能胜任个别岗位、能顺利完成部分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这是由本科会计面向行业设置专业而高职会计面向个别岗位设置专业所决定的。

3.2.4 整体素质要求不同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应高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修养、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获取量、外语水平、发现并解决综合性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以及财务预测、分析、决策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应明显高于高职会计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7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目标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项工程是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之一,其中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六项内容。特色专业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其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本文以国家级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家级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现状

自2007年该项目启动以来,国家共批准建设了四批2489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2个。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实力普遍较强,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和积淀,在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在国内会计学专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第一批批准的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设立于1952年,目前已经具会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化办学方向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

第二,会计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自身优势,体现出培养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特征,如侧重技术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等。培养目标与市场结合得比较紧密,致力于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第三,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成果丰富,考虑到校内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部分高校聘请了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主管担任兼职教师,以及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综合项目研究,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二、国家级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建立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活动,专业建设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复杂的教学改革要求,因此,应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实,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在会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其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用人部门共同研究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会计实验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会计人才。

(二)立足高校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实行差异化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差异化办学战略,突出自身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是解决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实现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环节上存在较多的雷同,如培养目标基本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没有进行行业上的细分,从而导致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高校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了解其他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情况及优劣势,为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围绕特色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夯实特色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会计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并关注高质量特色专业课程的培育;另一方面,考虑到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设置相应的系列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技能上的转化;同时,在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培育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控机制,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正常稳定运行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历时较长、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教学改革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建议成立包括高校、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专家的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经费使用、教学资源配置、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情况、社会效应等进行实时的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督促进行纠偏,以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正常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坚,郑开玲.抓研究,重实践,提升特征专业建设质量――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J].高教论坛,2010(4):50-55.

[2]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56-58.

[3]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59.

第8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内涵; 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4-03

作者简介:王月(197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一、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界定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有其特殊性,即要区别于高职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有别于学术研究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学术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好,学生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即使在本科教育层次,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希望将来成为该行业的精英。故该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教育任务倾向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对本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认真学习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2.区别于高职类院校。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技能的运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就业目标主要定位于一线会计岗位,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职业技能为本位,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要符合用人单位的专业岗位要求,熟悉相关会计法规与会计制度,能很好地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即介于理论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同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在强调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与高职院校类技术型人才相比要更加具有 “宽”且“专”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要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即要求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专业知识,精通会计业务,又要求精通与会计相关的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能从多视角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

二、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

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并于1999年了胜任能力框架。相继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均进行了相应研究,并提出了能力标准或能力框架。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我国学者刘玉廷(2000)、邓传洲、赵春光和郑德渊(2004)、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陈检生(2005)等也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按层次划分,可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按功能分析,将我国职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范围分为五个方面,即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税务服务、业绩评价、信息和信息技术服务,按其功能导出能力需求图;按能力内涵分析,我国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职业价值能力等。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效仿或替代,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与素质:

(一)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人格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是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等多种能力的组合,表现为极强的适应能力、钢铁般的意志力,以及矢志不移的执着心态等。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健全的人格所产生的魅力是吸引其他人的重要因素,具体展现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问题解决、人际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等多方面的能力。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结合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则可具体体现为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成熟的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抵制金钱的诱惑,要有较强的法制意识,正确对待名利,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认识的积累,可包含科学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具备记账、算账和报账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对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即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即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地分析,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利用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管理中的落后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职业判断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准则日趋简略,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能力,参与企业投资、融资决策,帮助企业理财,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具有实质竞争力的服务;内部控制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熟练掌握会计法规及国内国际会计标准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越来越多,会计人员除应熟悉掌握国内的会计法规外,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三)全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途径。所谓实践能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能力、操作能力;广义的会计实践能力还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能够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会计学专业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当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则是应对当今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则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也是价值观养成的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过程,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自强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做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吸收、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正如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所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每一所高校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同质化,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不能偏离现实,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市场需求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业务,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能在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和改革现有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课程性质又分为任选课和必选课。公共课,如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要与会计专业结合,使学生能系统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会计专业基础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宽会计专业课的范围,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学实践环节必须突出,实践课时安排必须充足,则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在增加核心专业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注重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如构建会计学认知实习、专业模拟实习、跨专业综合实习和实践基地实习等课程,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区域内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三)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广纳贤才,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并且在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同时可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鼓励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会计实践经验,定期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间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因材施教,在解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案例教学比例,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晔.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8):29-30.

[2]阳秋林,唐洋.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3-115.

[3]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3):115-118.

[4]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雯.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83-89.

第9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1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是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制订课程体系的主线。“重会计专业能力培养,轻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是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缺陷,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其成因与这一缺陷的存在不无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社会责任”理念这一主线,将社会责任能力与会计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2建立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

很多高校注重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设,但其成员更多的是高校自身行政领导和教授组成,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也大多是高校内部讨论的结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应由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省级会计协会或学会专家及高校内部会计学教授组成,其职责: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重要事务进行评价、咨询和指导。

1.3坚持全面发展,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

传统的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组成,强调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多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松懈。应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德育优先与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形成“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素质能力模块及社会责任能力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体系[1]。其中,社会责任能力课程模块由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会计人员专题讲座、税务人员专题讲座、会计假账的透视、社会责任会计组成,并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与会计专业课程有机协调,解决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困惑。

2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2.1加强师德建设工程

“教之道,德为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所暴露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条件下,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一定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形成抓“师德建设”就是抓“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督导人员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积极听取学生所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还可以设立举报箱;三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实行教师“师德优先制”和“一票否决制”,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四是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

2.2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会计专业作为应用能力极强的专业,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双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社会责任意识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能力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挂职培养模式。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框架,选派理论知识丰厚的青年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期限为半年或一年,学校解决挂职教师所有的福利,并建立挂职期满的考评机制;二是鼓励青年会计教师兼职。大多青年会计教师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注册评估师证、注册税务师证”等资格证书,表明其有一定理论知识,为加强与实践对接,可以从课时安排上留一定的时间,满足其有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所事务所兼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创办记账机构或到校办企业兼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会计师资办量,创办记账机构,为教师与学习搭建平台;还可以将青年会计教师补充到校办企业,兼职助理会计员。

2.3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

实践出真知。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桥梁就是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一是把握外部会计兼职教师的门槛,注重“德与能”,不唯学历;二是拓宽外部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外部兼职教师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三是改革外部兼职教师的教学形式,实践课程根据外部兼职教师专长划分模块,实行模块化指导;外部兼职教师授课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破解学生会计知识学习过程的困惑和难题,做到校内教师专业课授课与校外教师专业知识讲座相统一;四是建立外部兼职教师考评机制。按照“德、能”标准制订外部兼职教师考核办法,符合要求的,可以继续聘任,不能胜任的,则直接解聘。

3会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3.1加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组织建设

以学院教学督导团为依托,立足专业角度,构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小组。一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会计教师组成专职会计教学督导队伍,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会计教师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况;二是由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组建兼职教学督导队伍。专兼职教学督导相互配合,实现由点及面的全方位质量监控[2]。

3.2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作用

会计专业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学生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将学生评教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委员会,学生信息员委员由会计班级推选2~3名品学兼优、服务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兼任,学院督导组、分管教学院长、系主任直接受理信息员所反馈的教学质量问题,并及时加以归类和整理,稳妥处理教学过程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3];二是建立学生评议委员会,学生评议委员由会计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兼任,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就业指导、学术文化建设、教学服务等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面提出意见,并形成提案,由学院及系共同召开专题座谈会,双向交流,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3.3引进用人单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走访与调研,是了解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一是设计调查表。根据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选择毕业生多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并进行收集、整理,发现会计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二是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直接听取有关毕业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到会计教学过程中;三是建立跟踪机制。对毕业3~5年的会计学生建立跟踪调查机制,根据其不同的会计岗位和不同工作时间,调查其对会计教学质量的意见,注重其对会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所提的合理化建议。

3.4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高校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相对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一般采取平时分散随堂听课,期中与期末进行教学检查,通过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理论教学质量监控。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操作,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将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认知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科研(社会调研、毕业论文、科研活动)等环节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机制。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规范体系;二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及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检查、评估与督导;三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体系,由同行外部兼职教师组成评价小组,根据会计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对其指导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质量评分,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四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将评估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充分了解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5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