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人才培养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的措施

第1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新型建筑工业化呼唤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分析研究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能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区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并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我院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完成造价员岗位、招标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经过实践锻炼拓展达到造价工程师、招标师的执业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装饰工程预、结算,以及招投标文件编制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那么,课程体系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工程造价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三阶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发展,根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所有安排都围绕项目进行。构建符合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专项——综合——顶岗”三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前四学期,理实一体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能计量、能计价、懂结算、懂招投标文件编制、会管理的专项能力。第五学期(分层次培养):根据实训答辩的方式选择优秀学生,成立“中关村造价班”,由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实行一学期的全封闭训练;由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其余学生进行15周的综合能力实训,由简单到复杂选择4~5个岗位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确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顶岗能力,教师只在每周一进行指导,周五进行实训项目验收。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合格者开始下一个岗位项目。在此过程中推进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探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构基于工程造价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围绕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市政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五个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工作岗位,材料员、资料员、施工员等拓展岗位,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支撑课程群、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群。

(三)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六个对接”,完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发。

1、教学方法与生源特点对接。由于生源紧张造成高职生源质量每年都有变化,深入分析学情,动态掌握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岗位合一、作业与工作任务合一,讲练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校本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行业企业对造价员、造价师、招标师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最终形成本专业成体系的校本教材。

3、课程实训与技能大赛对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将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预算软件技能大赛”引入课程实训,实现实训和竞赛培训一体化。通过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对接。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注重过程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即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企业产品评价的标准引入项目考核,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能力渐次升高,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实践考核,期末考试采取“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

5、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由此,把“造价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具备从业、执业资格。 6、课程学习与终身学习对接。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人才培养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向互兼机制,聘用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落实学院“领头雁计划”、“能工巧匠上讲台计划”和“双师素质计划”。首先,通过鼓励校内教师顶岗锻炼、社会服务、考取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其次,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在我院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使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积极探索课堂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顶岗实践、提供咨询服务等途径,利用企业场地和吸收企业教育资源。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其次,本专业目前校内建有两个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训教学环节。

四、结语

第2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创新创业能力(简称“双创能力”)培养的需求,制约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双创能力;教学模式

启动对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新颖完整的教学方案,帮助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深入研究传统的教育模式,了解其缺乏的方面,从而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分析培养双创型人才教学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教学模式的弊端

现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思多行少,缺乏创新勇气和创业意识,毕业时不知所适。传统人才教学模式的缺陷主要有:首先,培养不够全面。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只是讲解理论,讨论案例等。双创型人才培养说到底还是对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首先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缺少企业家精神方面培养。双创能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创业能力,想要实现创业除了资金外,还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其主要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并经营管理企业一种才能,但还包含更多的内涵,如冒险、合作、诚信精神等,这些都应该涵盖在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中;最后,缺乏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物质是变化的,环境也在随时变化。所以,要培养学生应对这种变化的反应能力。然而现在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只是把教学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运作以及怎么去管理,而没有着重教导学生去注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教学模式应突出的重点

1.培养自由意识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虽然现在许多学校已提倡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学习,但现实中还是应试教育居多。因此,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2.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市场经济的一大规律就是竞争,它能激活创业者的活力,并为他们注入动力,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协作能力对企业竞争的作用。个人知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团队合作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在培养双创能力的教学模式中,一定要重视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新时代需要的双创型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要有丰富的生产运营和企业管理知识等。从能力结构上来说,这类人才要与国内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竞争,必须是多元化人才。同时,还要有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措施

要想培养双创型人才,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重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

1.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将学生分类。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分为两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就业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现有授课方案,但需要增加双创教育内容。创业类学生采取新型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跨专业交叉化教学,打破专业局限。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如“创业学”“企业家素养”“企业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既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讨,又考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实践,使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学习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3.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利用企业沙盘对抗模拟、ERP管理平台、虚拟创业工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校内创新创业训练机会。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把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联系起来,结合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在校学生、创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形成一个庞大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和资源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和经验交流平台。

四、结语

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为标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历程和沟通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及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迎合时代主题的“双创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秉岩.工商管理专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分析[J].创新创业,2016(8).

[2]张琦,金玉然,宋伟.“创新创业”引领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4).

[3],张峰,袁仲慧.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第3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国际贸易人才的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当前全球经济大背景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出现了错位现象。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距离企业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标准还差得较远,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毕业即上岗”的需求,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现象及原因初探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最大现状是该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从而使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及其他能力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便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现象。反思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出现的供需错位现象,说明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扶持力度不相称。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虽然目前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视度有所提升,但在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及投入力度还不够。

第二,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理论课课时数所占的比重较高,由专业教师指导的实践操作课程课时比重偏低。这是导致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值得考虑并落实的问题。

第三,企业对于国际贸易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过高。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力求聘用“毕业即上岗”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且在用人过程中不注重人才的潜在能力发展及在职培训,而对于国家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其自身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是导致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四,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学生可谓是少之又少,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一个清晰长远的规划。对于该行业人才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够明确,这就导致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培养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措施的建议

针对目前出现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现象,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一)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首先.教育部门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要有所突出。该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必须是实践型人才,应以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毕业即上岗”的需求为参考标准,同时又不能放弃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权重。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政府给每个学校拨款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实验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就现在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会加大政府的负担,那么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各地方政府可以在学校集中区域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实验基地,其中可以包括:外贸实习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及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等等,使学生能够切实地体验和练习从商务谈判开始到整个贸易结束的整个过程。

第三,政府还要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出口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地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最终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里政府可以多做进出口国有企业的工作,使其为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积极地贡献力量。

(二)学校应调整当前的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加大实践课程的授课比例的同时注重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我认为,在我国高校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参考以下建议:

1.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善于主动开口讲英文。这是制约其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瓶颈,学校的口语教师在加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的同时要给与学生心理上的辅导,使其顺利度过“开口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2.鼓励学校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双语教学的开展,既能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先挑选几门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双语教学的科目。

3.鼓励国际贸易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证书考试,如国际贸易货运员、国家贸易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等。各种资格或技能证书的考试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此促使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提倡辩论式授课法的应用,即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围绕国际贸易的现实案例,展开激烈辩论,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国际贸易专业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创造能力。

5.要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或培养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才是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保证。

6.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所具备的不仅仅是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及企业应改变观念

首先,学生要主动寻找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外贸企业中实习,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和坚定的信心。另外,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主体意识,然后朝这个职业规划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第4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LastMile)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第5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启示

一、创意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创意人才是人才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指的是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中,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①和一般人才相比,创意人才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个性独特

创意人才的独特个性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想象力丰富。创意人才头脑灵活、异想天开,不受传统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二是充满创新激情。创意人才从不循规蹈矩,而是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具有独立的见解。三是意志顽强。创新性越强,风险性往往越高。因此,创意人才能够围绕既定目标从容应对各种风险,不仅具备一般人才的意志品质,还具备高度稳定的心理状态,具备应对并设法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2.年轻人占主体

总体上来说,创意人才群体比较年轻。一方面,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世界上出现距今的时间并不长,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展现出的生机和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创意产业是融风险性与收益性于一体的产业。与年长人求稳怕变不同,年轻人朝气蓬勃,偏好求新求变,拥有更多的创意激情和进取心,更敢于冒险和创新,因此也更适合创意产业发展。

3.知识内涵丰富

优质的创意人才,仅仅有创意欲望、创意激情和创意动机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创意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创意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创意能力并不是创意人才在短期内就能获得的,它是建立在创意人才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基础之上的。知识内涵不仅包括创意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创意人才必备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4.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与传统观念中的“更多考虑财务”和“前往经济最有保障的地方”不同,创意人才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全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智慧和创造力以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他们来说,更看重的是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而金钱、职位等物质激励是其次的。

5.流动性强

创意产业各行业之间联系广泛,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这为各行业之间的创意人才流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从创意人才自身状况看,由于创意人才自身年轻,头脑灵活,敢于创新,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一般不会长期固守在某个单位或某个工作岗位,而是通过多次流动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此外,也有一些创意人才是自由职业者,与某一企业或团体的工作关系或合作关系是松散的、暂时的。

二、韩国创意人才培养的举措

1.完善人才管理系统

韩国产界、学界和科研界开展合作,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的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

2.加强院校培养

为了加快培养创意专门人才,近年来,韩国新建汉城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江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等。在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共80余种。

3.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培养

韩国利用网络开展创意相关专业教学,2003-2006年间,共开设21个专业,培养了4500名急需实用性人才。韩国文化产业研究开发中心牵头组织产学研联合办学,培养特殊专业的教授级人才。

4.加强专业培训和人才交流

根据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韩国政府部门适时推出培训项目,委托相关院校

和优质创意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创意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并正在逐步规范化。韩国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加强创意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②

三、启示

1.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有关方面应组织创意产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预测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通过任职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对创意人才进行资格认证,以规范对创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理顺人才市场的运作,同时提高创意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保证我国创意产业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2.健全创意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意教育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意兴趣,满足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学历教育阶段,针对创意产业各门类的人才短缺状况,在高等院校建立相关的学院、学科和专业,加速紧缺人才学历教育,尤其是原创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意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联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这将大大促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意人才的培养。

3.建立培训合作机制

要契合创意产业的需求,从业人员仅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通过系统性、实战性的培训计划以培养创意产业的合格人才。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作,建立规范的职业培训机制。创意产业界和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培训项目和人员培训计划,高等院校负责组织有效的教育资源并实施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缓解创意人才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为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创意产业专门化人才提供基础。

第6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1.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大思政”教学现状

自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后,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大思政”教学模式,并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思政”教学模式相结合,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1“大思政”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近年来全球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时,往往忽略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思政”教学机制尚未建立。首先,高职院校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以及安全教育的各部门之间并未有效协作,导致育人部门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链[1];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条块分割,并未形成全员化的“大思政”队伍。

1.2尚未建立“大思政”教育平台

虽然近年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高职院校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教育部门并未协作建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导致各院校之间无法进行经验、学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各院校在进行“大思政”教育时多靠自己摸索,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院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时并不规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幅度压缩,甚至无《形式与政策》这一课程,导致学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达到育人的目的;虽然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然而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大学生网络平台建设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因此无法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

2.3“大思政”教学时效性较低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仅仅是灌输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指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被忽视,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开拓性,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要求包括奉献精神、科学精神、超前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思政”教学将课堂的视角主要放在社会上去,尤其是实践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真正的落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自己去思考何为对、何为错,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在科学道路上进行探索[2]。

2.2为学生坚持创新提供了动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创新人才不断的投入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自己来独立的完成目标,这就使得学生脱离了院校、家庭的庇护,在面对问题时主动应对与决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建立起百折不挠、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而“思政”教学中的奉献精神使得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更加的牢靠,有助于他们面对困难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坚持创新的探索。

2.3“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团队协作的作用也更加重要,而“思政”实践课程在设计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这就使学生从以宿舍为团体做出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同时使不经常交流的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必须与小组间其他人合作,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的作用,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愿意充分运用这一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团队的带领下更好的创新。

3. 探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3.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时必须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忽视“大思政”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人才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构建“大思政”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时,必须要从整体掌握,坚持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三个方面,将院校的所有教职工也纳入教育对象,使他们在日常生活、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正能量,积极的引导学生[3];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学生学习三年期间,依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

3.3发展内涵,建立教学科研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交流平台欠缺的现象,院校之间、院校内部可以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高学历人员、高职称人员和第一线的思政教师;其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相关项目,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更新与最新的教学成果、课程资源等。

第7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高校;特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 3)05-0024-03

一、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T-M-R逻辑分析法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是所有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共同目标。

就特色发展而言,地方本科院校要阶段性地综合社会需求、学校现状和办学规律等,提出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然后依据战略措施进行建设,进而实现发展目标。我们把目标由T(Target)到措施M(measures)再到结果R(Result)的过程分析方式称为T-M-R逻辑分析法。T-M-R逻辑分析法如图1所示。

我们在对百余所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研究中,重点分析了7所学校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路径、7所形成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路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T-M-R逻辑分析

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规律等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并据此进行建设,建设的结果是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下面用T-M-R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上海电机学院、扬州大学、长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和宁波大学等七所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过程。

上海电机学院发展的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产研学合作关系;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三是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建设的结果是形成了讲练结合、校厂合一的教育模式。

扬州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大力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二是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增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其建设的结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初步显现、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露出端倪。

长春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实行“主、辅修制”培育应用型人才;二是实行“双证教育”;三是启动“校企联合”。其建设的结果是创建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首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

中国计量学院发展的目标是为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培养标准化专门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具有计量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构建具有计量特色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对学生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质量工程师培训。其建设的结果是形成了具有计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实践教学;二是学生零接触生产实际;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其建设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淮阴工学院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采取的措施一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其建设的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宁波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其采取的措施一是设置创新专业方向模块;二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四是开展校企产合作。其建设的结果是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由上可知,有三个方面的措施被四所以上学校共同实施。其中,6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5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4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开展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即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已经成为上海电机学院、扬州大学、长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宁波大学等七所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建设措施。

三、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的T-M-R逻辑分析

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一般而言,以科研工作为主的可称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略多的可称为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工作略多的可称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可称为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下面用T-M-R逻辑分析方法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等7所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郑州轻工业学院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校企合作;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加强科学研究;五是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其建设的结果是学校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其建设的结果是学校成为了国内同类院校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推进高水平学科群建设;二是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五是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其建设的结果是成为了以生命科学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办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以工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三是坚持面向企业和立足一线,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四是坚持人才强校和创新兴校发展战略;五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学产研结合之路。其建设的结果是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兵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的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成特色鲜明的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学科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五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六是加强科技创新;七是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其建设的结果是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和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特色;三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是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六是坚持国际化办学路线。其建设的结果是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五是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其建设的结果是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由上可知,6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措施,6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6所学校共同采取了重视学科建设的措施,5所学校共同采取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5所学校共同采取了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措施,5所学校共同采取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已经成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建设措施。

四、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特色的发展路径分析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T-M-R特色发展路径

上海电机学院、扬州大学、长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宁波大学等7所地方本科院校共有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建设后形成的相同结果是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7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路径如图2所示。由上,七所地方本科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现状等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然后按照措施进行建设,结果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的T-M-R特色发展路径

对于郑业轻工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7所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其具有的相同目标是建设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经过建设后形成的相同结果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7所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路径如图3所示。

第8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 研究

这些年,我国高校在关于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改善教学设施、改变课程设置、加大校企合作及增加课程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目前教学环境下,部分高校存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与教学计划不符或课程设置与目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降低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关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后期高校加大该类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医药产业属于系统产业,其产业链涉及中药种植、加工制造、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医疗保健等环节,产业链复杂,环境多变。因此,鉴于该类情况,若实现中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对其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畅通。可以说中医药人才培养既是保障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保证,对中医药产业的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1.中医药产业面临形势分析与讨论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及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药生产经营企业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解决了药材使用缺乏的困境。但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对较为严峻,如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过度开发、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等一直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中药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等也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处于这种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发展前景将较为广阔。

2.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需保障

我国这几年在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大力提倡人才创新,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关于人才培养,高校作为摇篮在其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医药方面人才培养更应慎重。而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如没有中医药人才,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讲究师带徒的一种模式,而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培养已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适应时展需要,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中医药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

1.中医教育模式未有效体现中医药特点

目前中医教育模式偏西医化较为严重,如在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西医课程;科研方面多采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为主流,使其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被弱化;实践方面生搬硬套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其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相符

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关于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除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大了解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懂中医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制造、保健、中药商业流通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而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对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小。

3.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不能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目标是能够在国内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目前就业形势严重,自主创业及海外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由于在国内学习时缺乏创业和市场教育培训,虽有学生具备较强技术优势,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国际环境的发展需要。基于这种情况,使得中医药产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变小,不利于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4.留学生及海外教育发展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设置较少,同时留学生教育及海外教育发展规模偏小,与其他临床、西医等医学类教育相比,差异性尤为突出。虽然这些年国外高校和机构也逐渐开设中医药教育,但由于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并掌握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而收效甚微。

三、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1.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作为高校在对中医药学生素质培养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作为高校在办学模式应当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秩序和模式,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其次,高校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医药教育应优化专业结构及重点学科建设

中医药院校对于专业及学科设置应避免一致化,首先,各院校应结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调整专业方向。如目前中药产业需要技术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作出适当调整。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开设了市场营销、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特色化教学,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3.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及继续教育

首先,高校应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师资力量,以利于中医药国际教育工作开展;其次,调整专业结构,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走出去并扩大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还有,扩大留学生教育,建立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吸引留学生接受中医药学理论、科研教育等培训。对于推行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培训,也是对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利于从事中医药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药文化、了解治病理论,可实现社会化、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建设。

4.加大校、企及政府的紧密合作

中医药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订单式培养、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建立企业、高校及政府参与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的推行,加快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已达到振新中医药产业的目的。

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发展中医药具有很大优势,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医药产业及高校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华.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6)

第9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

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衔接;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人才培养方式;树立“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 应届大学生 培养管理

一、目前公司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特公司推出并实施过成功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但对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学习培养是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内容也是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英特公司大学生培养工作自入职培训后,即分配到相应部门,疏忽了进入部门后培养工作的管理,未能充分意识到后期培养工作跟进的重要性。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使得英特公司大学生从入职工作到成为主力军的时间大大延长。

2.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

人才是有规格和层次之分的,公司需要培养各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即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措施。而英特公司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不仅束缚了大学生专业深度与视野,且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外流。

3.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人才成长在各个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升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平。这就要求企业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加强监督,而英特公司目前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培养效果的不理想。

二、加强应届大学生培养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衔接大学生入职工作前三年非常关键,既是过渡期,也是定型期。对大学生前三年的培养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流程。通过科学的“流水线”管理,达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效果,即形成了应届大学生的“三期”培养计划:

第一,见习期:实行一年过关。即新大学生入厂后,首先了解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快速融入企业;入职培训结束后,大学生进入见习期,见习期分为生产见习与专业见习,生产见习主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岗位的操作规程,专业见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组测试,并确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发向。第二,试航期:强调二年定位。即大学生在见习期结束后,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培养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素质,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第三,导航期:突出三年起飞。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具创新精神、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2.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人才培养方式

英特公司在总结技术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胆突破,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三期21式”,以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国际视野及综合素质。

第一,见习期10式:入厂教育、一周一工区、一日一写实、一周一小结、一阶段一交流、一人一导师、一人一规划(初步)、两周一答辩、一月一小结、一人一档案。第二,试航期5式:一月一小结、一月一策划、一月一考核、一年一论文、承担小课题、一人一规划(行动)。第三,导航期6式:一周一解读、即时小风暴、专业进修、两周一指导、一月一走访、出国培训交流、一人规划(修正)。

3.树立“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公司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后,还要注重过程的管理,完善相关监督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执行率,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专业骨干。

第一,公司在制定和规划应届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同时,应落实相关部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第二,将各部门大学生培养目标列入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长为大学生培养的唯一责任人。他既是部门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责任人,同时也是“伯乐”,既要发现人才,也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公司人力资源需加强过程的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达成“一年过关、二年定位、三年起飞”的培养目标。